制约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15:44: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约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部监督制约机制思考
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党的整个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能不能成功解决党内监督尤其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问题,是事关我们党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和严峻挑战的重大问题,也是新时期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方针、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监督制约机制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干部监督制约机制既要更新观念,体现时代性,又要实事求是,具有可行性能
当前,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监督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放开视野,敞开思路,置身更高的层面、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新形势下必须建立干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问题。
1、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方式应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充分体现开放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必须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真正做到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二是监督的范围从工作圈向其生活圈、社交圈延伸,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三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多形式监督转化,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干部监督的整个过程之中,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考察环节,就应改变以往机械划定考察范围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到所有“知情”群众中,对干部进行立体开放式考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考察工作中来,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内“透视”考察对象,使干部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
2、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程序应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化,充分体现全程性。长期以来,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上,即干部出现了不良苗头或问题才去制止,去纠正,去查处。这种事后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监督。那么,怎样才能由被动监督转变为积极监督呢?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入手,开展思想监督;二是从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入手,实施权力制约;三是从遏制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等方面入手,强化组织监督;四是从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入手,引进群众监督。通过对干部行为的全方位规范和约束,可以起到超前防范性监督的作用。
3、监督制约机制的运行渠道应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充分体现立体性。采取自我监督与纪律监督并重,制度监督与立法监督并用,公开监督与隐形监督并施,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并举等措施,逐步实行干部监督制约机制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部门监督的做法。由组织部门牵头,每季与纪检、监察、检察院、法院、公安、审计等执纪执法部门联系一次,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综合分析干部队伍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剖分析案例,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防范措施。对来信来访或举报中反映的比较严重的问题,由纪委、公安、检察等单位进行立案审查;对于匿名来信或一时难以查证的,或反映干部一般问题够不上立案审查的,由组织部门调查核实,进行诫勉谈话;对重要的或涉及面比较广的案件,经党委批准,组织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共同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同时,加强与人大合作,支持人大做好对政府组成人员的述职、评议工作,强化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通过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合力。
民主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论文
摘要:发展党内民主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当前最为重要和根本的是构建党内权力监督制约体系,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做到以完备的权力监督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有效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对策,对于新时期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内民主;权力监督;制度创新
党内民主建设一直是我们党各项建设中备受关注和重视的课题。在当前,发展党内民主的关键是合理构建党内权力监督制约体系,做到以完备的权力监督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规律,有效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民主的实质
党内民主,是共产党的政治本质规定性之一。党内是否实行民主及实行的程度,这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党是否有生机与活力的问题。我们虽然经常强调发扬党内民主,但对党内民主的实质问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根据列宁的意思,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即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党内事务归根到底由党员当家作主。他指出:“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段政治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1]他又进一步指出,“俄国社会是民主地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说,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并且,党内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人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2]。
从列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党内民主,从根本上来说,是党内生活中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其实质,就在于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事务。扩大和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平等的主体、“主人”地位,使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和确实保障,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党内民主。
独家原创: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论文
摘要:当前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弱化,直接影响党的内部工作和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何规范执法行为,建立起各环节相互制约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党内工作的公正合理,促进党内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建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完善监督制约的内容、方法及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党内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努力提高党内执法工作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健全;法律法规;党内权力;监督;重要基础
目录
摘要……………………………………………………………………………………
1、健全法律法规的作用………………………………………………………………
2、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性…………………………………………………
预防腐败监督制约机制
[摘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反腐惩防体系建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推进反腐惩防体系建设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展开“大宣教”,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严密的制度反腐机制;必须强化监督,建立建全监督制约机制。
[关键词]反腐监督制约机制惩防体系建设
中国共产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多年来,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多次专项反腐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滋生和诱发腐败的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剧的今天,执政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环境和情势。面对复杂的局面,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反腐惩防体系建设,如何使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和优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近年来,我们党围绕加强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反腐惩防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是其重大举措之一,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要落实好这个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委必须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措施到位、协调工作到位。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反腐惩防体系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展开“大宣教”,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只有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使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等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才能收到最佳实效。
建立制约机制遏制权力异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表现;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原因;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防范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要遏制行政权力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行政领导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权力寻租现象突出、对权力流程监督不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制约行政权力的机制严重欠缺、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非正常的“权力崇拜”、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规范行政程序制约权力、以公共舆论制约权力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当前,我国腐败渎职事件时有发生,行政权力异化现象不断出现。要遏制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关键词】行政领导权力异化防范
近年来,新闻媒体上不时传出有关领导干部违纪违规之事,纪检监察立案查处,无不令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凸现出政法、监察机关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同时也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加强,要遏制行政权力异化现象,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一、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表现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权力的异化最终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地税局监督制约机制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年工作规划》中,把“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放在了突出位置,强化了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着力点和针对性。而存在于税收中的“两权”,则是税务系统加强对权力行使监督制约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在进一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如何深化“两权”监督制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两权”监督制约的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税务系统的“两权”,就是国家法律赋予税务人员行使的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每个税务人员为取得税收,必然要在税款征收、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行政处罚等税收业务中行使税收执法权。由于税收执法权具有自由裁量性,为保证每个税收执法人员行使权力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廉洁、奉公,就必然要对权力运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制约,以实现为国聚财、执法为民的宗旨。而对税务系统和队伍的人、财、物的管理,就是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行使行政管理权,而加强对行政管理权运行过程的监督制约,也是题中之义。因此,在税务系统加强对“两权”的监督制约,不仅是维护税务人员正当行使职权取得税收所必需的,也是税务部门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所必要的。
税务系统的“两权”运行过程,有其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应的监督制约就具有艰巨性。在重点监督的对象上,不仅有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还有一些重要岗位的人员,以及为数不少的税收执法人员,具有不同层次、人数众多的特性;在权力运行的环节上,既有税款征收、税源管理环节,又有税务稽查、行政处罚等环节,其税款征收环节,又有纳税申报、税款核定、税款解缴、欠税清理等关节点,具有环节多、过程复杂的特性;在行政管理的体制上,由于我国对税务系统实行的是以垂直管理为主的行政层级管理体制,“看得见的监督不了、监督得了的又看不见”,在这个系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上,由于经济决定税收,在税收任务的完成、税收管理的方式、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各地都存在差异,多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影响着“两权”监督制约的力度。
税收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形式。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税收,就有税务机构。税务机构作为国家设立的行政执法机关,凭借国家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对企业、单位和个人强制、无偿征收税收。有权力的地方就必然要有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这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真理。所以说,税务系统的“两权”监督虽不是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却是伴随税收存在而长期存在的问题。
因此,对“两权”监督制约,既是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必须要抓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其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则是我们构建广西地税系统惩防体系中监督制约机制的出发点。
党建监督和制约机制的思考
权力监督和制约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防止权力的不正当运用,既是“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行“两个条例”,全面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及外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把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入口关。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和程序,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和相互制约的选人用人机制,把组织选派与向人才市场公开选拔竞争结合起来,以促进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的优化配置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的合理流动。另外,在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选拔“一把手”时,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密切配合,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超前到位,在选人用人方法上,还要注意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搞好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以确保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公认度,做到凡是群众不拥护、不信任、社会舆论反映强烈的干部坚决不能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委以重任。只有把好了选拔任用的入口关,才能为以后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决策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建立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职责、职权范围、议事与决策程序等制度,合理配置权力,适度分权,以权力制衡权力的同时,凡属重大项目立项、大额资金使用以及干部人事调整等重大决策,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交班子集体讨论,让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甚至在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决策前还应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出了问题该追究的追究,该处理的处理,决不姑息。
第三,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担负起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一把手”作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从我做起,率先垂范。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因为大量的案例证明,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走上违纪违法的犯罪道路,都是因为其配偶或子女起了推波助澜甚至是“二传手”的作用。此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率先垂范作用还表现在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地将自己置于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以及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第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及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体制和制度具有稳定性、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它是实行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准绳和依据,反腐败斗争的治本措施,防止和抑制腐败现象的有效办法。当前,应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
l、建立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制度。明确划分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职权范围,把权力限制在履行职务所允许的范围内,这对防止权力独揽、权力滥用,逃避权力监督和制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依法行政权制约机制论文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这无疑抓住了防止权力违法和滥用的要害。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由于行政权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量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行使等特点,决定了它既是与公民、法人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一种国家权力,又是最动态、最容易违法或滥用的一项国家权力,因而制约权力的核心首先是制约行政权。
一、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是世界性的普遍规律
对行政权进行制约,是自行政权产生以后就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将这种制约由“权力问题”变成一个“法律问题”的,则源自古希腊柏拉图的名著《法律篇》。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①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在其名篇《政治学》中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法律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的两个条件或标准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②无独有偶。大约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产生了主张“法治”的法家。③但无论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法治,还是中国古代法家所主张的法治,在当时都没有实现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因而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监督也就主要局限为理论层面的“法律问题”。而将这一理论层面的“法律问题”上升为实践层面的“法律制度”的,则是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20世纪以前西方国家对行政权的严格控制。资本主义国家在立国之初,政治上为了防止封建复辟和行政专横,经济上为了保障自由竞争不受行政权干预,明确提出政府管理得越少越好的“消极行政”理论。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法学家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④因此,他们主张“所有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赋予,否则行政机关不得享有和行使任何权力,与此同时,任何权力都必须通过法来制约和控制。”⑤这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行政权置于法律之下的“依法行政”的原则。为了保证“依法行政”原则的真正实现,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法学家提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⑥并为此设计了一套颇为繁复的法律制度:将立法权交给议会,将司法权交给法院;行政权的行使既要受到立法权的事先规范和控制,又要受到司法权的事后审查和监督。这种严格规范主义的依法行政的观念和制度,统治了西方世界200余年。
2、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行政权的迅速扩张。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对“消极行政”理论和严格规范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英国著名行政法学家韦德描写的那种“除了邮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识的英国人可以度过他的一生却几乎没有意识到政府的存在”⑦的田园牧歌时代已经结束。垄断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要求政府全面和能动地介入经济和社会管理,“积极行政”、服务行政、给付行政理论随之产生。与此相适应,“依法行政”立法已不再局限于议会的立法,而是扩大到了政府制定的法规和规章;政府也不再仅仅拥有行政执法权,而且拥有了行政立法权和行政司法权-裁决公民、法人之间的民事、经济纠纷以及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行政纠纷的权力。西方国家行政权迅速扩张的一大突出例证,就是美国大量独立管制机构的兴起,以及罗斯福新政之后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张。⑧
3、20世纪后半期行政权受控与扩张并存。行政权的急剧扩张,对传统行政控权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公民的民主和自由也构成了巨大威胁。西方有识之士惊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去正视行政控制中所固有的某些危险。如果一个公共行政制度只注重结果而不关心人权,那么它就有可能导致独裁与压迫。”⑨因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1946年颁布的《联邦行政程序法》为标志,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对行政权加强控制:在立法上,议会在委托政府立法时均规定明确的立法原则和立法范围,政府超越可以撤销;在执法上,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和建立行政公开、行政监察、行政监督、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等制度来加强行政机关的自律、内部监督和公众监督;在司法上,法院拥有对政府行为的违宪和违法审查权,以及对政府与公民、法人之间的行政纠纷的最终裁决权。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的控权,并不是对20世纪以前控权理念的简单回归,而是实行一种控制与扩大行政权并重、保护公民民主与提高行政效率并举的新的模式。
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研究论文
一、权力的滥用和失控是滋生腐败的源头
权力腐败是由权力的双重性决定的:一方面,正确使用权力,它便是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另一方面,错误地使用权力,它便成了腐蚀人们灵魂、牟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权力的腐败包括权力的滥用和失控。权力的滥用是指权力的运行主体超出了授权的范围,随意扩大化,使权力变质越位的行为;权力的失控是指权力的运行避开监督,运作程序颠倒错乱。
权力滋生腐败,就其主观原因是源于邪念的滋生,即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萌发谋取私利的念头。“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一旦思想长堤崩溃,私欲膨胀,就会利令智昏,千方百计去满足个人的需要,腐败必将乘隙而人,这是滋生腐败的根本条件,而导致权力腐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四:
1.设权失当。即有关组织部门设置权力时有失恰当。一是党政不分,职责不清。有的是党政一肩挑,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以政代党,或以党代政,忙起来党务工作便被当作软件搁置一边;有的虽然党政分了家,但彼此职责划分不清。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到底听党委的,还是听行政的,叫人无所适从;有的是党政交叉任职,有利益的事,大家争着管,没好处的事,都避之不及,造成管理上的空档。二是职位设置过多过滥。职位设置缺乏规范,因人设职。三是权力分配过于集中,一把手往往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常常个人说了算;政府仍在包揽干涉企业事务;行政权力过大,有侵占立法权、司法权、监督权的倾向。
2.授权失误。即把权力授给了本不该授予的对象。某些人人党动机本来就是不纯的,正如胡长清所说“无非是捞取政治资本、升官发财”的不良心理,一旦窃取实权,便肆意放纵,损公肥私,为所欲为。授权失误为权力腐败种下了祸根。有的部门考察干部时没有执行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有的组织干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凭某领导的一声招呼,就漫不经心地偏听片面之词,走走过场;有的考察人员甚至被人收买,“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即使听了不良反映,也是充耳不闻,考察结论只拣好听的写,造成了用人失误;有的公开跑官要官,有的则公开卖官鬻爵。用人腐败是影响最坏、危害最烈、群众意见最大的腐败。用错一个人,就会挫伤一大片人的积极性,甚至会带坏一种风气。“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从而败坏党风,损害党的事业。
3.用权失范。任何权力运行都需要遵守行为规范,所谓“不以规矩,难成方园”。之所以出现用权失范的现象,主观上讲,是少数党员干部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扭曲,让那些“升官发财”、“及时行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陈腐思想占据了灵魂。以权谋私也就成了必然。客观上讲,体制和机制上的漏洞,给人以空子可钻。我国正处在两种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体制上还不够完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这些客观上的疏漏,为少数意志薄弱的人用权失范提供了机会。
人民监督员监督制约机制论文
摘要: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结合检察工作实际进行的一项开创性、制度性、历史性探索,是一项切合法治、民主观念、富于时代精神的制度探索和创新,迈出检察制度改革实质性、关键性的一步。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应当继续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自觉依靠人民监督员促进检察机关依法、规范、文明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监督制约;互动机制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按照有关规定产生的人民监督员,代表人民群众,依照宪法赋予的权利,独立地对检察机关部分案件行使监督权,“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体现宪法关于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原则精神”。
1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发展概况
1.1人民监督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2003年,检察机关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最关注、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着手,从执法办案中容易发生滥用职权、不正当使用权力的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着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自上而下形成了共识:第一,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确实存在几个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缺乏专门机构参与,缺乏刚性的监督制约机制。从检察机关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决定是否逮捕、是否撤销案件、决定是否起诉或不起诉等重要环节最容易发生滥用权力或不正当行使权力问题,因为职务犯罪案件在立案后,案件决定是否逮捕、是否撤销案件、决定是否起诉或不起诉等重要环节,这些都由检察院内部作出决定,透明度不高,存在较大的执法随意性,甚至滥用问题。第二,检察机关在“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超期羁押的;违法搜查、扣押、冻结的;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的;检察人员在办案中有营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违纪情况的”等执法环节也存在五方面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意见较多和不太满意的重要方面。如果对这些环节不加强监督制约,检察机关就很难真正做到严格规范执法,维护和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的作用也难以有效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