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压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13:53: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压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山东省幼儿教师组织认同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中的调节作用。采用职业压力量表、组织认同量表、职业幸福感量表。对山东省地区的5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教师职业压力会负向预测职业幸福感。(2)教师组织认同会正向预测职业幸福感。(3)教师组织认同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中具有调节效果,即教师组织认同能调节职业压力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职业压力;组织认同;职业幸福感
1.问题提出
近年来,幼儿教育受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越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幼儿教育品质(谢蓉、曾向阳,2011)。因此,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赵明、蔡淑兰,2018)。有研究者发现,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大多来源于职业压力(Vanden,Broeck,VanRuysseveldt,Vanbelle,&DeWitte,2013)。也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源对职业幸福感有显著相关(刘力全,2007)。过去研究中发现,组织认同对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严玉梅、陈虎强、段强,2018)。另外,有研究表明,员工组织认同感在职业压力和职业幸福感中具有调节作用(袁庆宏、丁刚、李辉,2014)。综上所述: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会直接影响职业幸福感;并且,还能通过与组织认同的交互作用对职业幸福感产生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对象。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从山东省地区5所幼儿园的抽取63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08份。性别部分:男生为238人占39%;女生为370人占61%。2.2研究工具。A.幼儿教师职业压力量表:本研究采用了刘力全(2007)编制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包括5个分维度,共38个题项。该量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ɑ为0.91,量表结构效度良好。B.幼儿教师组织认同量表:本研究采用Maeletal.(1989)编制的教师组织认同量表。该量表共包括6个项目,该量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ɑ为0.85,信度系数良好。C.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本研究采用了王钢等人(2013)修编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包括4个分维度,共15个题项。该量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ɑ为0.82,信度良好。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2、AMOS24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教师职业压力原因分析论文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
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多重转型相叠加的时期:经济体制在转变,社会体制在转型,道德规范在转换,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并且在社会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在当今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国家和社会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教师职业压力过大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在教师的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使教师的心理、生理、情感、认识、行为等方面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心理方面,易焦虑,情绪异常。在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缺乏精力,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在情感方面,易情感失常,体现为职业观热情和动力的丧失。在认识方面,自我效能评价下降,体会不到成就感,产生职业厌倦。在行为方面,职业压力大的教师会行为冲动,减少与学生的交往,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同时对工作失去兴趣,工作积极性低。
据重庆晚报联合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进行的“重庆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结果显示:1117位老师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近80%的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感到累,88%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46%的老师表示,最大的压力来自“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
几乎参与调查的所有老师都表示目前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据统计,有38%的老师出现了中度工作倦怠,41.7%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而对于抑郁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教师找不到有效的手段来减压,近90%的教师遇到压力选择“逃避”和“消极等待”。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探讨
教师职业压力是近年来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青年教师比例也在逐年攀升,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处于社会转型期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过度的压力不仅会影响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更是会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本文试图从前人研究中分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并尝试探寻相应的缓解措施。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不少高校教师表示存在不容忽视的职业压力。国内多项调查显示,约65%以上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大。尤其是青年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普遍比中老年教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组织部分,并承担着高校60%以上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需要在学校走入社会的角色适应、新手型教师转向胜任型教师、经营新的人际关系、平衡工作和家庭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模型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可以发现主要有四种职业压力模型。第一种是将职业压力看作单维度变量,即将教师在各种压力项目上的分数累加后作为职业压力的指标。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尹平教授在“教学事件压力量表”和“教师职业压力因素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出了共50个条目的“高校教师压力力量表”,并用其测量了519名中国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第二种模型认为职业压力包含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两个维度。2005年,李虹的自编量表“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共24个条目,分为5个分量表: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工作乐趣。景丽珍认为前三项主要体现了教师在工作环境中的压力,而后两项则可认为是来自工作内容的压力。国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工作压力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第二种职业压力模型的基础之上,将工作内容再细分为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进而成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第三种模型。第四种模型则是将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分成四个维度:教学任务、科研要求、学校制度和角色定位,这一模型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验证。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类型
心理学对门诊护士职业压力的缓解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对缓解门诊护士职业压力的作用。方法:医院在2018年4月-2018年5月对68名门诊护士实施心理技能知识培训,对比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前后门诊护士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弹性变化,并评价培训前后门诊护士的心理学技能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后门诊护士的护理压力源量表评分、逆境商数自测量表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后门诊护士的心理学技能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对门诊护士实施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可有效改善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弹性,并可提高对心理学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门诊护士;职业压力
门诊是医院诊疗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门,作为患者就诊首先接触的部门,具有人流量大,患者病种范围多、病情多样和沟通困难的特点,护患关系较难协调,因此门诊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压力更大[1]。严重的职业压力会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不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的提升[2]。为缓解门诊护士的工作压力,医院在2018年4月-2018年5月开始对其实施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本研究中将分析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对门诊护士职业压力的缓解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医院2018年4月-2018年5月共有门诊护士68名,其中女性65名,男性3名;年龄25-60岁,平均(36.5±9.0)岁;工作时间1年-33年,平均(12.5±2.5)年;学历:专科3名,本科以上65名;职称:护士11名,护师18名,主管护师34名,副主任护师5名。1.2方法。在2018年4月开始对门诊护士进行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内容如下:(1)培训方法:邀请本院心理医师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按照门诊护士的排班情况进行分班培训,培训方法包括集中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以及组织讨论,每次培训时间120min,每周2次,培训2个月。(2)培训内容:在培训开始前对护理人员发放护士压力源量表和逆境商数自测量表,了解门诊护士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弹性情况,根据了解情况制定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知识、工作兴趣的培养与职业应对、工作时间管理技巧、团队合作技巧、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心理调节治疗。在讲解过程中搜寻符合的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另外在上课时每6-10人分组进行实际情景模拟演练,自每节课留取10min进行自由讨论、提问及解答。1.3观察指标(1)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前后职业压力和心理弹性。以护士压力源量表评价其职业压力,该量表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患者及家属、管理和医院、领导及同事、个人及家庭5个维度,总分5-20分,分数越低为压力越大;以逆境商数自测量表评价其心理弹性,包括控制感、主动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4个维度,总分范围0-36分,分数越高为心理弹性越好。(2)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前后对心理学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前1d和培训结束后当天发放心理学技能知识考核问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为掌握情况越好。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数据比较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职业压力和心理弹性与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前比较,培训后的护士压力源量表评分和逆境商数自测量表评分均提高(P<0.05),见表1。2.2心理学技能知识掌握情况。培训后的心理学技能知识掌握评分为(85.36±6.32)分,高于培训前的(70.55±6.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71,P=0.000)。
3讨论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思考
1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进行调查,以鲜活事实呈现其职业压力现状,清晰其职业压力之源,探讨其影响因素,进而为寻求缓解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措施,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1问卷编制
采用Delphi法编制包括七个维度、41个项目的“体育教师职业压力调查问卷(TVSI)”。问卷采用5级分制,项目得分愈高,说明该项目愈易引发教师压力。预测结果分析表明:问卷奇偶分半信度为0.8595(P<0.01,N=46),说明问卷具有可靠性。
教师职业压力研究论文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stress)一词的来源有很多种,考查有关书籍,stress一词的字源有如下几种:中古英语stresse(困难),部分源自destresse,部分源自古法语estrece(狭窄,压迫),源自俗拉丁语strictia,源自拉丁语strictus,stringere的过去分词(拉紧)。压力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英国早期诗人RobortMannyng1303年的作品HandlyingSymne中”。[1]十四世纪以来,stress一词在英文文献中出现过不同的拼写:stres,stresce,strest和straisse。
压力的概念最早是取自于物理学和工程学(STRESS一词由structural,engineering,systems和solver这四个词拼合而成,即结构工程系统解算程序/语言),指的是将充分的力量用到一种物体和系统上,使其扭曲变形。20世纪初,压力的概论才出现在医学界,表示人体的过度负荷,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stress被译为应激,心理学领域除译为压力、应激之外,也译为紧张。坎农(WalterB.Cannon)把压力定义为斗争和逃避的综合症,他的学生,加拿大生理学家,现代压力研究的先驱之一雪莱(HansSelye)继承了他的理论,首先将它引入了社会科学领域深入探讨,此后压力这一名词,广泛地被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压力理解为一个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负担过重的状态。但从专业角度来分析,由于人们研究内容不同,立场观点各异,研究工作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尽相同,使得对压力概念的界定缺乏一致性的看法。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三大类[2][3][4]。
1、压力是机体对情境的整体性反应
这是医学和生理学界对压力的早期认识。所谓压力,指个体面对刺激时,为求重新回复正常状况所做的反应;不论外界的或身体内的变动,虽有其特殊之处,都会引起个体的整体性反应,凡有这种反应,即称为处于压力之下。1936年,雪莱提出压力是机体对环境需要的一种反应,是由许多有害因素产生的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adaptivesyndrome,简称GAS),他强调身体反应的非选择性(non-selectivity)和非特殊性(non-specificity)。后来,康农(LeviKaga发展了雪莱的观点,提出了“心理社会刺激与失调论”(PhychosocialStimuliandDisorder)以及“压力和成就下降”模式(StressandPerformanceDegradation)。这些以反应为基础的压力模式强调身体机能和生化反应,均把压力看作研究的依赖变量,强调压力是对压力源作出的反应,而不认为压力来源有何重要性,亦未涉及个人认知、评估的探讨。
2、压力是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
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分析论文
1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过大的表现及负面影响
1.1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过大的表现持续的紧张焦虑。紧张焦虑是一种应激的本能,可以调动人的身心综合能力,以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人如果长期处于此状态,就会身心受到损害。
职业倦怠的产生。职业倦怠有三个核心特征:①情绪衰竭状态,即感到精力耗尽,工作热情逐渐丧失;②失去人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冷酷、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③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性降低。④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是他们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他们不能顺利应对工作时的一种极端反映。
1.2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过大的负面影响对从业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工作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头痛、疲劳、溃疡、胃功能紊乱、神经失调、心律加快等症状。新闻记者杂志社与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联手对上海市在职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的全面调查显示,不规律的生活、超负荷的压力以及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使上海新闻工作者的健康状况大打折扣,上海新闻界在职人员死亡者的平均年龄仅为45.7岁,这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的健康状况非常令人堪忧。
对新闻事业的危害。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压力过大,不能很好地调节,不仅会影响自己,也必然会对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会误导受众。另外,压力越大,新闻工作者越容易对工作产生懈怠情绪,从而导致工作兴趣衰退、新闻敏感度降低,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新闻工作者职业压力的来源分析
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1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面临的两种心理落差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培养体系中举足轻重,一直深受党和国家重视。然而,盛名之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却不得不面对两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人们对政治的偏激或冷漠态度是高校思政课老师感受到的第一重反差。以80后的青年群体为例,其政治价值观既不同于时期阶级斗争式的狂热,也有异于70年代以后的反思与迷惘。在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传播态势及强势的西方政治文化影响之下,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在独立、自由的表象之下,他们更容易走极端,要么对西方社会盲目向往,要么对社会和政治产生失望而冷漠。2012年,一项对广东省内16所高校的二百多位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的政治态度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存在突出的政治冷漠现象,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对政治活动缺乏信心和兴趣,进而导致对政治活动冷淡、漠视和厌恶”。另一项巨大的落差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排斥与成见。大学思政课的地位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首先是对功利的崇尚,据某工程学院近期的调查结果,85%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赚更多的钱”,有73%的同学认为文科知识无用,只有不到10%的同学为了“做学问”或“提高自身修养”而学习。这种情况下,思政课不受待见也属意料之中。况且,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感观还与政治的公信度紧密相关,古云“政无信不兴”,对人民兑现承诺,是政府部门当然的职责。但是,近些年来,公众见证了太多不了了之的承诺,一句“你懂得”背后是难掩的失望和沮丧。过度透支的政府公信力正在进一步加剧高校思政课的无力和无用感。其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思潮在社会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西方的思想观念与青年人本身的叛逆心理共同作用,就为“自由化”的思想营造了沃土,使他们对思政课抱有越来越深的“意识形态灌输”成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时代使命与职业要求,生活工作中却要面对朋友、同事、同辈人的不解,甚至是揶揄,而其心力所系的课程则先入为主地被偏见包围。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坚守信念,同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也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目下,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复杂形势。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一书中断言:法国政府面临的“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刻”。读过此书的中国人大多都会将中国当前的问题与当年的法国进行比较,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在启动30年后,深层矛盾突显,改革会有风险,不改风险更大。“打老虎”“拍苍蝇”大快人心,但社会的阴暗面也因此浮出水面,引发人们对中国政治现状的各种“吐槽”,如何在改革再出发的“阵痛”期内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让同学们树立“三个自信”,对年轻的思政课教师们来讲,下一步任务会更艰巨。但是,事实证明,新一代领导人已经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受到了全体民众的支持,整体乐观的局势也给思政课青年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政治信心和教学空间。
2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角色超载与效能弱化
相比于其他专业课,高校思政课的客观困境是显而易见的,仅仅是课堂管理,对思政老师来说已是如临大敌。少则60人,多则200余人的“巨无霸”课堂,加上每周12节以上的课时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常态。同时,高校思政课课堂还要面临一个世界性的时代难题,“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最稳固,也最令人困挠的自控力问题———意志力消失殆尽”。笔者曾用作业的形式对500余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对自己学习与生活现状有相当的担忧,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自我控制的焦虑。为了规范课堂纪律,大学老师的各种考勤办法也花样百出,电脑考勤系统、排座位表,乃至微博签到等纷纷亮相,俨然一场师生之间的斗法。但是,迟到、早退等老问题并没有改善,有偿代课等新问题又愈演愈烈,同时,高校课堂管理还出现了灰色地带,学生被手机绑架,变成“低头族”,一些甚至已经到了“异化”的程度。而思政课青年教师要面对的困难还远不止于此。青年思政课教师首先还要克服自身权威性不足的问题。涂尔干曾指出:“教育应主要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过去,高校教师曾一度被人看作社会精英,而在当下,高校教师的整体权威性正在迅速被金钱、权力等腐蚀。高校教师在人们心中并不算是成功者,更不能与那些富豪、明星相提并论。一些高校教师的道德滑坡更使人们对大学教师产生了异样的看法“,教兽“”砖家”等讽刺与调侃不胫而走。青年思政教师在权威性上更遇到天然的屏障,“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他们很多都是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但一个人的教学能力与学问魅力显然无法一蹴而就。在学生心目中,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教学经验都更丰富,而且职称更高、名头也更多的教授明显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其次,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而青年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程的说服力,影响到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年轻,青年教师对国史和党史缺乏最直观的感受,加上中国的治史传统及各种因素,也很难通过书籍对晚近的史实进行全面详尽的了解,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评价则难以定论;另一方面,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生活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现实的接触少、体验少,引经据典的能力很强,联系实际相对困难。在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强调应用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之下,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都需要大幅提升。严峻的课堂管理形势,权威感的缺失,以及相对不足的经验与能力,使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容易在应对教学工作时角色超载。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也普遍堪忧,常常经过一学期,学生连老师的名字都不记得,一些基本理论与知识点也没有了解掌握,这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大打折扣。目前,知识大爆炸的浪潮进一步增强,获取各种信息的综合成本越来越低,青年教师有限的知识储备也愈显捉襟见肘。大学生周围不断充斥的诱惑,持续与教师抢夺眼球。这就意味着,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如果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内容及方法改革,作为教学主力的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将承受更大的教学压力。
3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瓶颈与生活压力
传道、授业、解惑,对学术和教学的理想化追求,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教师的精神支柱,也是经历了长期校园求知生活的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但是,从入职开始,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经历一系列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角色及心理变化。根据费朗斯•傅勒等学者的研究,青年教师处在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问题,这个阶段的教师往往比较容易焦虑,压力也较大。从变换身份再次跨入校园开始,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就要面对职业与生活上的生存挑战。近些年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征,也使这种压力在动因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变化。首先,社会和就职单位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有相对高的期许,而这些教师对自身也往往有更高的希望。但是,不难发现,思政课教学研究部门在高校的名称并不相同,有的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另一些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显然,前者缺乏学术研究的角色定位。许多怀有学术理想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因此缺少科学研究的平台。况且,从客观环境来看,高校思政课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不成体系,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特别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仍然不多”。青年思政教师有很多来自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法学等不同专业,整体学科的相对稚嫩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外的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及学科定位并不清晰,其科研与教学难以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最终影响到他们的科研与教学认同感,从而遭遇职业成长上的瓶颈。其次,经济利益的冲击也使青年思政课教师更容易对齐家和立业产生焦虑。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对经济利益的诉求正快速改变着整个高等教育的环境。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最缺“外快”机会的群体,其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经济水平完全取决于工资收入,根本决定条件,则是青年教师的科研与职业晋升。更为严重的是,功利主义的侵蚀使科研与教学本该有的纯洁性受到污染,在内心深处给青年教师对理想的追求增加了不少负面能量。在金钱利益的追逐与精神家园的失落煎熬中,一些青年思政课教师不甘于现状,却又身心俱疲。不过,前景并不因此而完全悲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年轻化与高学历化从长期来看无疑是一种利好的发展状态。随着中国各方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社会需要更多的学以致用的各学科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凸显,给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以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与对策
摘要: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若不能得到有效纾解,不仅对教师自身不利,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与教学质量.体育教学的不受重视直接导致了教师压力的不受重视.本文重点研究了高校体育教师主要职业压力的来源,通过综合分析,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职业压力主要是指人们因为职业中存在问题导致自身压力的增大.这种压力会迫使人们作出一些偏离常态技能的改变,并且会从人体的各方面表现出来,如肠胃失调、产生不良情绪等.而长时间的职业压力最终会导致职业倦怠,即由于工作压力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纾解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丧失等严重后果.职业倦怠在我国教师队伍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怎么样才能解决对待职业倦怠,最终达到提高我国教育水平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职业压力问题.
1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主要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经济因素与社会地位、学生、教师的责任意识、职业规划与发展、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科研等因素有关.而在具体表现上,男、女教师也有所不同.如由于男女性在职业发展上的期望不同,因而导致高校男性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明显大于女性教师.
1.1经济因素与社会地位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演变及组织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高校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直接承担者。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演变过程,提出了基于唯物辩证法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转化演变模型。该模型把“以意识形态、精神需求为主”和“以物质需求为主”作为一对压力源,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在两个压力源之间不断周期性转化、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提出高校教师组织管理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变化的每一个阶段及时调整策略,因势利导的助力该螺旋式周期变换,让教师职业压力转变过程尽可能符合发展规律。为建设基于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组织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从而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演变;发展观;组织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学校创新发展,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各高校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内部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高校教师必须面对教学、科研等工作和生活压力。长期过度的职业压力会加速机体的老化,导致身心功能失调,产生疾病[1]。持续的“负作用”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还可能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最终会影响教育事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变化特点,因地制宜的完善组织管理策略,使教师身心健康与教育改革之间协调共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化,教师职业压力出现的变化,探讨围绕“以意识形态、精神需求为主”和“以物质需求为主”两个压力源演化的特点,期望能为高校教师压力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概况
通过在中国知网使用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等关键词索引,自1990年至2019年收录的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相关文章总计有6300余篇,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统计显示,1990年-1995年,有学者开始关注高校教师职业压力;1997年-2004年,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2005年-2009年,每年数量超过百篇;2010年以来,相关研究数量相对稳定。图1表明,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从1990年开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直到2007年以后才引发社会广泛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受历史原因影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缺乏经验、心理准备不足、压力大等问题。在当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为了建立高校教师的考核制度和晋级增资制度,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改革主要以职务工资为主。1990年,巫勇军等[2]关注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问题,指出青年教师的问题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专业思想不牢及职业道德上的问题”,故存在教学、科研效果不佳等问题。此时期,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源于自我提高的需求,即迫切要求在专业知识方面进一步提高,也需要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1991年,由原国家教委人事司组织高校教师管理考察团对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工作进行了考察[3],分析借鉴了美国多所高校教师管理,给出了“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教师的工资及医疗、退休待遇”等建议。高校教师的目标管理是一个可控制的活动过程,能完成压力形成、消除之间的转换,以期形成最小阻力,有助于目标达成[4]。虽然此时期,高校教师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现实生活的窘迫开始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深入过程中,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建立,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源自薪酬待遇[5]。因此这一时期,国家的有关改革政策主要针对薪酬待遇方面制定,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改善工作环境,激励他们努力奋斗。1993年,为了逐步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薪酬机制,国务院批准了高等学校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度。随着高校教师职业制度改革的推进,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刚性的教师职业制度,以期调动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6]。“富有弹性与活力的”“具有竞争、淘汰的”,打破旧模式的教师职业制度就此展开。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师的压力源转变为“以物质需求为主”。通过高校工资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体现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分配制度的影响,对激发高校教师的投身教育事业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竞争必然导致对高校教师的心理造成压力。1997年,冒荣等[7]从经济收入、住房和职称评定方面讨论了高校教师的精神压力问题,指出了在新的制度下的校内资源分配问题。1999年,李竹渝等制作了USMFI问卷,调查研究沿海、内地两种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高校教师精神压力问题。问卷调查了包括了工科、综合、师范院校等高校。统计结果显示,其中35.6%的教师承受了“很强”的精神压力,59%的教师感到“有一些”精神压力,5.4%的教师感觉到的精神压力“弱”或者没有感觉到。精神压力源按贡献率的大小分别为学术评估、时间制约、学术参与、院系影响和环境(社会、工作条件)[8]。大部分教师精神压力部分来自于对校内资源的竞争,以往“安于清贫、潜心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开始为获得较高经济收入而焦虑[8]。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社会开始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并提出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策略[9]。心理压力源自于“文化震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碰撞,要求高校教师快速学习和思考新的知识内容,必然加大了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10]。快速掌握新的知识内容,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高教系统“竞争机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压力越来越突出,相比于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待遇依旧低、住房难、生活负担大、教学和科研负担重[11]。持续的压力会引发高校教师出现身体健康问题。2002年,广东省教育工会和部分高校组织了一项关于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涵盖19所高校的8417名教师。调查显示,其中69.18%的大学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高教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是导致教师的压力来源之一[12]。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投身于科研,同时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与日剧增[13]。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带来教育的结构调整,加剧了高校教师的压力。压力主要源自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结构的可变性,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和班级规模扩大,对高校教师越来越高的职称和学历要求以及科研方面的硬指标,公众对教师的素养永无止境的高要求[14]。2003年有研究者对宁波大学的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教学任务繁重的占30.2%,科研任务繁重的占25.3%,职称晋升难的占50.2%,申请课题难的占24.5%。调查还显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占比为48.9%[15]。对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0.4%教师压力来自于“申请不到科研课题”。高校教师的健康状态比率为:健康10.40%,亚健康69.18%,疾病状态20.42%[16]。对武汉市3所综合大学的高校教师问卷调查中显示,有63.6%的教师感觉高压力,有27.7%的教师感觉中等压力,仅有8.7%的教师感觉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教师[17]。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吉林大学的教师做了问卷调查,感觉压力大,容易疲乏,情绪衰竭的高校教师为43.5%;否定自我的高校教师为45.9%;被动工作的高校教师为6.5%[18]。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有学者根据调查数据制作了“中国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图”。结果显示,感觉压力非常大的高校教师为34.60%,压力比较大为47.60%[19]。针对“现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身心疲惫”问题的调查统计显示,有近60%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在不同属性的教师中,年龄在30岁-50岁之间教师的压力感最强;而职称为副高级、中级的教师明显感觉到了压力[20]。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事部发[2006]56号),对高校分配制度做出了新的调整,进一步体现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由岗位绩效工资制替代了原有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这种调整使高校教师组织管理策略进一步深化了“以物质需求为主”压力源强度。2009年,对广东省部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教师的总体压力情况调查显示,从绝对数值的角度来看,广东省高校教师的压力处于中等水平[21]。对福建普通高校做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46.5%的高校教师存在情绪衰竭、48.9%的高校教师存在低成就感、29.6%的高校教师存在去个性化现象[22]。调查显示,湖南省高校教师的最大压力源是工作和待遇负荷压力[23]。相对于中国其他的各类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的总体感知度更大,达到73.2%。在这个群体中,有77.5%的高校教师评价自己的工作量是超负荷的;41.8%的教师评价自己无法兼顾教学与科研[24]。广州的大学教师中有80%长期感到压力大,经常感到疲劳的占调查人数的75%,经常失眠的占调查人数的46%[25]。黑龙江地区在不同年龄段范围内高校教师做了工作压力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小于30岁的教师处于压力状态的有50.7%;30~39岁之间教师处于压力状态的有54.2%;40~49岁之间教师处于压力状态的有的73.0%;50岁以上教师处于压力状态的有40.0%[26]。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态分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低压力感低压力反应型、高压力感低压力反应型、高压力感高压力反应型,低压力感高压力反应型,占比分别是31.7%、18.8%、33.2%、16.2%[27]。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的相关性是最高两个压力源[28]。河南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健康60.4%的变异量。工作压力的持续作用,致使青年教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感到心慌、心绪不宁、疲乏无力,情绪消沉,悲观厌世等[29]。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职称评定、岗位考核、、项目申报、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对高教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带来新的压力。2014年,对西部某重点高校的统计分析得出:评价自己工作压力偏大的教师占68.87%。其中具有副教职称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较重的占70%,讲师占75%[30]。《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青年教师感觉“压力大”的占72.3%,其中36.3%的人感觉“压力非常大”[31]。2015年对北京市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综合压力情况进行了测评,认为压力高的教师占52.9%,其中11.1%的人表示压力非常大;感觉压力适中的占35.6%;感觉压力轻微的占11.6%[32]。2016年,江西省在4所本科院校共检出有自杀意念者133人,检出率为5.92%。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自杀意念越强烈。统计发现,高工作压力组检出率为8.68%,有自杀意念者65人;中工作压力组检出率为5.48%,有自杀意念者41人;低工作压力组检出率为3.6%,有自杀意念者27人[33]。对陕西师范大学在职教师压力调查显示:感到工作压力的教师占46%,压力适中的占35%,压力较低的占15%,无工作压力的占4%[34]。2017年6月通过对全国22所高校开展调研,把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定义为四种类型:低度倦怠型、中度倦怠型、边缘倦怠型和高度倦怠型,所占的有效样本比例分别为16%、42%、11%、31%[35]。昆明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调查显示:感到非常有压力的教师占17.2%,感到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教师占49.8%,压力适中的占26.4%,压力较低的占6.6%[36]。对山西、河北、河南地区的高校教师压力调查显示:超过60.3%的教师工作压力程度高。压力主要源自绩效考核,其中科研任务和考核的压力最大,62.1%的教师认为该压力很大[37]。此时期,高校教师已承受了过重的心理压力。虽然教师的压力表现为心理负担过重,但究其根源依然是物质需求膨胀导致需求无法满足欲望产生的压力。
二、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演变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