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11:34: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的起源及其对人的“生涯性”的关注

尽管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西方教育界中,但是,欧洲古代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蕴含着社区教育理念,例如,近代英国举办的教堂学校、“星期日学校”;瑞士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新庄”学校;美国教育家沃特的“二部制”,即“工读游戏学校”;丹麦“成人学校之父”格朗德维奇建立的“属于人民的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这些和社区教育有着相当程度联系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甚至以当今的眼光看还很不成熟,但是在崇尚贵族教育的西方社会已经难能可贵,它们是西方现代平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源泉。美国的社区教育最为发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克尔所提倡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真正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后来的美国社区学院,它的出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两年的“高级学院”,规定学生取得第一阶段的初级证书才能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初级学院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大部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学生就近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级学院继续学习。“二战”后,为了服务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统一被改为社区学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社区教育都把人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责,都十分关注人的基本知识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使个体教育生涯得到有效的补偿,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公民、赋予个人生活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所有人熟悉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意义,并且让每个人感到满意”,[4]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以人的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查看全文

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论文

一、职业教育在产业升级中作用

1.职业教育结构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才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结构。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的供应是充足的,甚至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很大。但是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已经十分严重。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级技术工人的主要阵地,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重要措施。

2.职业教育发展能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很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是我国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内蒙古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查看全文

四螺旋理论职业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的重点也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提升贫困地区内部发展的动能是扶贫的主要任务,因此,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中有着突出的价值。以四螺旋理论为基础,阐述四螺旋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意义,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扶贫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构建以产业为纽带,学生、企业、高校、政府四主体相互作用的四螺旋模型,探索各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四螺旋理论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的构建策略,包括营造政策环境,立足产业建设,创新学生教育,健全联动机制等。

关键词:四螺旋理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方面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发展不均衡,改革成果没有惠及到每一个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贫困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的稳步推进,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扶贫工作成效初步显现。职业教育扶贫是扶贫的重要方式,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对贫困地区内部造血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1四螺旋理论及其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意义

1.1四螺旋理论。四螺旋理论是基于三螺旋理论而提出的新概念。三螺旋理论最初为生物学中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HenryEtzkowitz以及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LoetLeydesdorff将三螺旋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以政府、企业、高校为主体的新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以知识经济时代为基础,将知识经济下的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要素总结为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理论研究的就是三者之间的新型活动关系。三螺旋理论属于典型的多主体理论,并不单一强调政府或者企业、高校的主体地位,而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把握三者的动态关系,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目标。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重点服务教育精准扶贫,构建现代学徒制(二元制)、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镇企业培养“留得住,技能强”的本土化人才。学生作为高职教育的对象,也是高职教育参与扶贫机制构建的主力军,其融入教育扶贫工作,既能实践教育的目标,也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作用与价值,弥补传统三螺旋理论中主体力量薄弱的问题。因此,四螺旋理论在三螺旋的基础上加入了学生这个新的元素,以职业教育扶贫为内容,将学生纳入到四螺旋理论中,形成以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四螺旋理论。通过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借鉴三螺旋创新模式思路,提出集“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学生”四螺旋的协同联动模型(见图1)。在四螺旋模型中,坚持协同作用机理,四主体联动,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服务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图1基于四螺旋理论的协同联动模型在四螺旋理论协同联动模型中,坚持以下三个作用机理:(1)职业院校-产业-企业。企业是产业的载体,是产业的具体承载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企业发展。职业院校扶持产业主要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支撑,扶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使职业教育成为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的“直通车”,形成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职业院校-产业-政府。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就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支持。政府对产业的支持主要通过对企业的支持来实现,政府通过制定良好的政策支持,提供资金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职业院校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提升产业水平。(3)职业院校-产业-学生。职业院校通过培育新型技术人才、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途径进而推进产业发展。基于四螺旋协同联动模型的构建,发挥各主体的优势与作用,协同创新,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地方的良性循环。总之,四个关键主体形成四股力量交叉形成非线性螺旋关系。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包括技术、知识、信息、人才和资金等,每个主体作为主螺旋线进行路径探索,发挥各自优势与作用,共同推动和实现创新协同效应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1.2四螺旋理论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意义。四螺旋理论由三螺旋理论发展而来,作为三螺旋理论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在四螺旋理论中同样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扶贫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从四螺旋理论出发,加强职业教育扶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不仅肩负着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从时展的角度出发,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职责,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四螺旋理论出发,构建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有助于职业院校社会职责的履行。其次,它能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中的重点,而“造血式”扶贫则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扶贫不同于一般的资金扶贫,其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既能够从人力资源层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状态,也能提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益,可以显著地提升精准扶贫效果。最后,它能丰富学生实践的计划。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丰富的实践机会则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在四螺旋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参与精准扶贫事业,能够为校内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扫清障碍。

2职业教育扶贫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传统产业提升职业教育论文

连续4年参加了“两会”报道和采访,记者第一次被“职业技术”给吸引住了。以往历次会议上,尽管也有不少代表和委员、特别是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代表和委员呼吁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给记者的冲击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强烈。

上篇:来自知识界代表和委员的呼唤

今年呼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政协委员们大多数并不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其中不少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在一般人看来,他们从事的领域和职业教育几乎毫无干系,堪称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

院士、教授不约而同“自揭家丑”,呼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方福康委员,中科院院士、新任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委员,中科院院士齐康委员,中科院院士霍裕平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代华委员等,此次都在不同场合极力呼吁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委员们先毫不留情揭自家的“丑”??用调查的事实提出:

查看全文

农业职业教育论文

1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

今后顺应时展趋势,农业职业教育有关部门,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业软实力,作为事关己任的大事来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新时期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为己任。实际上,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迫切需要数以万计的职业农民做支撑。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将落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肩上。今后,各农业高职院校必须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明确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建设、为农业发展的办学方向,根植于农民、发展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2组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

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紧迫性。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继续教育形式,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必然趋势。针对此,农业职业教育部门要脚踏实地地办学,摒弃过去只重视学历教育的旧教育观念。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思路,将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大力开展非学历岗位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单项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推行多种形式办学,扩展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

长久以来,农业科研、教学、实践都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探索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对于落实好职业教育培训意义重大。当前,黑龙江省市级、省级龙头企业有近百家,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了解农业实践各行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强订单、定向培养力度,确保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同时,近些年来,黑龙江在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投入很大力度,这些示范园区、示范场多属厅、局、所管辖,农业职业培训部分可将其作为实训基地,时刻关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态势,掌握领航农业的高新技术。

查看全文

计算机职业教育论文

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1.2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计算机,他们凭借着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计算机技术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地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只会进行相应软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凸显出在即的优势。所以,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够不被淘汰。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文/刘振名张福峰

1.3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查看全文

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论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缺少应用型专业人才,逐步从数量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

3.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流失;

4.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书与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等等。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造成部分职业院校出现招生难的现象。所以,职业教育要彻底改变教学理念,以终身教育为主,以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为标准,其中也包括数量和质量指标,重新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逐步贯彻知识、能力考核并重原则,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

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查看全文

高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地方性与行业性体现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实质是发展的目的上,体现在办学的责任主体性和地方行业的差异性上。技术技能性特色,就是职业教育要突出对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决定性,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确定性上。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于有一定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然而如何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目前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现实问题。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

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教高〔2006〕16号提出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决定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就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举措,围绕着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从以上内容分析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具有市场需要的急迫性的特点,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关于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工作,国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般为三年,如何利用这三年时间培养合格的人才,各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2+1”或者“2.5+0.5”,即两年在读一年顶岗实习或两年半在读半年顶岗实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在校期间加强理论学习和课间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的实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工作岗位的安排。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顶岗实习的岗位,然而现实当中,往往不能按学生学习的计划选择岗位。这样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是我们教育当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弥补,各个高等职业学校都在想不同的办法。这里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法,希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的技能训练分三种形式:①在校期间的课间实习。这部分主要是课堂实践,上完课了就上课内容进行实践,一般时间短,但针对性很强,对于学生了解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技术方法比较成熟。②在校期间的综合实习。在校综合实习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或某个专业的某个专业技能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模拟实际生产内容,一般实习时间为几周时间,对于学生了解行业生产很有帮助,能使得学生的生产技能有很大提高。③顶岗实习。这个是整个实践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真正的生产实践,使得学生充分的掌握实践技能。通过这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理论上能使得学生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然而刚才提到过在最贴近生产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内容不是由需要而定,而是由单位的工作内容而定,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实习的目的。如何弥补这些缺陷,这里提出第四种技能训练的方法:单位和学校联合建设以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场地。这种方法有不少学校有所实践,但很多都是拘于形式,真正把这种方法的特点发挥出来的寥寥无几,关键在于学校和单位都没有把这种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学生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就这种实习模式的特点做以阐述。首先,以用人单位为核心,建立实习实训实验室,把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软硬件设施引进到实验室,用人单位派遣技术员对学生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假期或者周末,培训内容可以视单位的需求而定,因为是在假期或者周末进行培训,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可以以自愿、单位选拔为条件。

这样,对于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负责提供实习场地,用人单位培训学生,可以完成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生产,接近于社会,是一些学生工作以后马上能接触的东西,而且实践内容是跟随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了市场导向性,这些是我们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条件。同时可以给学校节约一部分办学成本。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习更多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生产技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渠道,通过培训使得学生不但了解了生产实习的过程,加强了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以后就业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这样的培养模式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指导培训的人员和实习用的一些设备,看上去条件比较高,然后在这后面也有很多的利益空间。第一,用人单位可以使用学校的场地进行自己的人员培训;第二,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考核,最终可以有条件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选拔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第三,通过学校这个免费的场地和免费的人力,可以承担部分单位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培训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完成,即方便了单位提高了效益,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标;第四,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在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使得大多学生了解到自己单位使用设备的情况等。我们国家对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从法律角度做出一些规定和约束,所以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都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为这一方面的培训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学校也没有条件去很好的完成这项实习工作。刚才介绍的这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从教学成本和教育效果来说都比较适合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现状。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鑫雅图测绘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尝试这一种合作模式。公司负责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的设备和培训人员,实验室的所有环境完全模拟实际单位情况,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和其他培训场所,利用假期和周末,对于学生进行培训。培训学生包括所有在校的相关专业学生,首先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对于愿意培训的学生无偿进行培训,通过考核选取里面比较优秀的学生再进行深入培训,直至这些学生到达一定的技能水平,到这个阶段,单位就可以通过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委托学校和学生承担一定的生产项目,从而锻炼了教师,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水平,使得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要成功实现这样一种校企合作的效果,也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积极努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快,但是和很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教育模式还不完善。这就需要各个职业教育的院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和行业单位相联系,最大限度的做好职业教育中的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军工作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全文

校企合作下的职业教育论文

一、理解“从学校到企业有多远”的深层意义

(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基本上都被划作“理论”和“实训”两个阶段(“实训时间”一般是整周或整个学期,“实训地点”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部分)。这种“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说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交融(学中做、做中学)。由此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仅指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并未涉及“理论”环节。换言之,职业院校传统的“理论+实训”教学模式,是造成不完全的“校企合作”的根源。仅就目前这种不完全的“校企合作”来说,毋庸讳言,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流入形式(缺乏实效性),笔者将其问题划分为四种表现:(1)“假合作”,仅签一纸协议或挂个牌子,再无下文;(2)“浅合作”,学生在企业只能走马观花式地看看听听,或只能从事一些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简单劳动;(3)“单一性合作”,学校信息向企业单向流动,企业无回流———互动不足影响深入合作的积极性;(4)“功利性合作”,企业合作的功利性太强,要么是卖设备,要么借此给国家要政策,要么在人力短缺时给学校要学生(致使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符)。总之,无论对于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单位,都没有把“校企合作”放在社会责任的层面来认识,彼此表现得比较功利。(二)“校企合作”缺乏实效性是影响职业教育其他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国职业教育有一些老问题,似乎很难解决。比如,缺乏吸引力问题、体系建构问题、“双师队伍”建设问题、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空心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难解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是有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校企合作”缺乏实效性。进一步而言,职业教育有一些老问题之所以难解,其主要原因是在职业教育内部,即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大量的教育教学活动远离了生活、远离了企业,这些职业院校的运作思维仍然囿于传统的学校应试教育。也许,外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思维(包括设备限制、市场限制、实训限制、学制限制等等),但是我相信,职业院校从业者失去了教育生活化之“魂”却是根本性的。本文提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有不失“生活之魂”(校企同质性),职业教育的其他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为了阐明这一观点,本文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出分析。这些问题包括:职业教育如何才有吸引力?如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样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怎样繁荣农村“城镇化”职业教育?上述问题都可谓大而无边,因此,笔者的论述仅能做到点题———从“校企同质性”的角度对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点到为止,目的在于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关注。

二、职业教育如何才有吸引力

(一)失去“劳力大众”,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吸引力职业教育起源于工业化初期的制造业经济,其雏形是当时为穷人和流浪儿办的慈善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办学校就是其典型代表。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以“免费”、“义务”、“开放”、“技能”、“就业”、“美好生活”这些特征出现,它是为“劳力大众”的教育②。随着时展和技术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其原有特征逐渐消失,据此,“劳力大众”也被挡在了职业教育门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现象:职业教育总想“贵族化”,却始终被精英教育排斥;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制度体系,却始终被置于招生梯队的底层;一些职业院校收费高、教学“书本化”、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等等,都是职业教育失去了“劳力大众”和“底层生活”的体现。(二)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之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当内外结合、标本兼治。除了外部环境改善(观念提升、薪酬改善、招生制度放开、多元化办学等)之外,最根本的还是改善内部环境,即职业院校应“开门办学”,包括招生制度放开、教学过程放开和毕业出口放开。在学习化社会,人们的职业生存和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职业教育不开放,将失去生源基础。职业教育如何走“开放之路”?首先,在招生制度开放方面,国家既不要给职业院校招生设限,也不要给录取考生排序,使职业教育从“严进宽出”的文凭制度过渡到“宽进严出”的技能证照制度。其次,在教学过程开放方面,职业院校的大门要向全社会敞开。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职业院校总是把目光盯着大企业,最好是知名大企业,却常常遭到来自企业的冷遇;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非常想和职业院校合作(也许小微企业现状更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需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又常常遭到来自校方的冷遇。这说明,很多职业院校抱怨“校企合作难”,往往是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第三,在毕业生出口放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思维”,给毕业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包括放开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就读的人数限制等等。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立足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开放、全纳、多元说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就是“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这正是“学校思维模式”的体现。如果固守于传统的学校围墙及其层级制度,就会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局限于学校层次或者类型,而不能放眼社会生活和企业发展需要,甚至让人产生“高职院校想升本”的“阴谋论”联想。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对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问题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联结在一起,它的核心特征应当是“开放式”、“全纳性”和“多元化”:敞开大门、全民教育、多元选择。(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偏离“职业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词,即“职业”,这是体系的立足点。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紧紧抓住“校企合作”或“产教融合”做文章,而不是把关注的中心放在提升层次方面,或者说,必须把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和“产教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职业性”这个立足点,也要注意平衡它与“学术性”的关系。在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前十年,职业教育为了尽快从学术教育体系中摆脱出来,有走向“简单岗位技能训练”的偏颇行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足点,“职业性”并不否认“学术性”,这正是职业教育提升层次的重要理由。但是,如果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学术性”上面,那就有可能造成文凭泛滥和大而无用的现象。台湾高职院校升格为科技大学之后,实际上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查看全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教师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显得相对滞后。笔者通过调查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后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力度不够,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显得不相适应,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与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均较小,从源头上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一部分高校在授课报酬上,存在突出实践环节的实验课及实训课课时费减半或明显低于理论课课时费的现象,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制约了教师实践授课能力的提高;此外,在职称评审、聘用过程中,评聘与考核标准依然沿用原有的评价标准,而对教师实践教学与技能的考核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和授课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些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些教师与所在专业领域内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意识淡薄,造成其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指导能力较弱,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