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9:22: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止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妇科常用止血药剂特点
止血是妇产科基本操作技术的核心之一,几乎全部妇产科手术操作无一例外地涉及出血与止血,止血技术已由过去单纯的器械止血措施发展为现代手术条件下的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其中止血材料的应用成为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妇产科的结扎、缝合等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如宫腔或腹腔内填充止血因易诱发感染、腹内腔室综合征、继发性出血等而一度被放弃,但只有处置得当,仍是有效的早期治疗措施。为防止撤除敷料或纱布因粘连所致继发性出血,现采用无菌塑料薄膜隔离创面与可吸收生物材料敷垫[1]。良好的生物敷料或纱布可直接促进凝血过程,不仅可用于广泛渗血创面,且在一些常用的妇产科手术中能有效降低渗血率。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种类的创面可吸收止血材料[2],主要有:纤维蛋白胶、胶原蛋白、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可溶性止血纱布)等。理想的生物止血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止血迅速、无毒性、无抗原性、不增加感染概率、不影响组织愈合、价格便宜等[3]。作者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1999-01/2011-04关于妇产科生物止血材料应用的研究文章,旨在评价各种生物止血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前景。
1资料和方法
1.1纳入标准
①与止血相关的生物材料学研究。②生物止血材料在妇产科中的临床应用。
1.2排除标准
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
妇产科手术止血效果研究
妇产科手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止血以及镇痛,手术中患者的失血量与患者的安全密切相关,控制手术中患者的出血量,能够降低手术风险,给患者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1-2]。本次选取2014年7月1日—2016年7月1日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患者,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卡络磺钠氯化钠注射液,分析其止血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院2014年7月1日—2016年7月1日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100例,对其中的50例患者使用安慰剂,记为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在(33.23±7.58)岁,其中宫颈锥切术患者30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20例;对剩下的50例患者使用卡络磺钠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止血治疗,记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在(34.17±6.95)岁,其中宫颈锥切术患者27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23例。本次研究得到了患者本人的同意。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手术中使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在患者手术开始前半个小时使用安慰剂。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则使用卡络磺钠氯化钠进行治疗,在手术开始前半个小时使用静脉滴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再次使用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治疗,每天接受两次治疗,观察患者的止血效果以后,再决定患者的治疗时间。1.3观察指标。分别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时间以及出血量并对其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进行宫颈锥切术27例患者的出血时间为(70.6±43.5)min,23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的出血时间为(52.6±21.5)min;对照组中进行宫颈锥切术30例患者的出血时间为(153.6±115.6)min,20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出血时间为(63.3±32.5)min,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8,t=18.867,P=0.001)。观察组中进行宫颈锥切术27例患者的出血量为(17.6±8.7)g,23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两个小时内的出血量为(47.5±21.6)g;对照组中进行宫颈锥切术30例患者的出血量为(35.4±16.8)g,20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两个小时内的出血量为(93.8±52.9)g,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4,t=12.784,P=0.000)。
3讨论
骨科老年手术患者压力止血带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老年手术患者压力止血带个性化参数设置的护理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骨科老年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研究法平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固定止血带压力参数270mmHg,观察组根据患肢末梢血氧监测仪中的动脉波形,设置安全压力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止血优良率,不同时间点心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止血优良率明显较高(97.06%),差异对比显著(P<0.05);两组患者入室心率对比无差异,观察组充气60min,松止血带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波动较小,对照组患者心率波动较大;与对照组患者26.47%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患者2.94%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对比显著(P<0.05)。结论骨科老年手术患者压力止血带压力参数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以起到手术最佳止血效果,降低患者心率波动及减少并发症出现。
【关键词】骨科;老年手术患者;压力止血带;压力参数;个性化设置
压力止血带是四肢创伤外科手术中常用的设备,可明显减少术中创口出血,从而使手术视野清晰,易于辨认各种组织,便于手术操作,止血带用于肢体手术,可暂时阻断该肢体的血供,为手术提供一个无血的手术视野,同时减少出血量[1]。临床使用的止血带有手动充气止血带和电动气压止血带,电动气压止血带采用电脑数字化控制,通过高效气泵快速泵气,充气于止血带,从而压迫肢体阻断血流,达到止血效果[2],因具有压力达到设定值自动停止泵气、保持恒定压力、漏气时自动补气到设定压力、术中可随时增减压力、自动计时、达到设定时间自动脉动式放气等优点,而成为临床使用止血带时的首选[3-5]。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骨科老年手术患者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四肢骨折,关节病损等,为了精准治疗并提高手术质量,气压止血带使用已较普遍,但老年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循环系统的缓冲能力相对薄弱,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少,血流缓慢,若术中电动压力止血带运用不当会引发皮肤、血管、肌肉和神经等严重并发症,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影响肢体功能恢复[6],因此如何进行压力止血带个性化参数设置,并给予相应护理是骨科老年四肢手术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骨科老年手术患者,发病部位均集中在下肢,旨在分析骨科老年手术患者压力止血带个性化参数的设置及护理,现对其方法及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科老年手术患者68例,采用随机单盲研究法平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年龄60~88岁,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75.64±4.38)岁;对照组年龄61~89岁,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68±4.52)岁。纳入标准:(1)年龄≥60岁患者;(2)止血带部位皮肤完整无破损者;(3)择期行骨科手术且使用止血带者;(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术前下肢神经血管病变者;(2)合并心、肺、肝、肾等重大器官疾病者;(3)研究中途退出者。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使用电动压力止血带止血,将下肢止血带置于大腿中上三分之一处(距切口10~15cm),内衬柔软棉布保护皮肤,沿肢体环绕捆扎,止血带外用锁扣锁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固定止血带压力参数270mmHg(1mmHg=0.133kPa),1h放1次止血带,10min后再灌注。观察组根据患者个体动脉压力值设置安全压力参数,护理人员将血氧饱和度感光探头夹在患肢脚趾上,边充气边观察血氧监测仪中的动脉波形,当动脉波形消失呈现直线时立即停止充气,锁定此时的止血带压力,此时为最佳的充气压力,1h放1次止血带,10min后再灌注。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分为优、良和差三项,具体为:优:创面无出血,解剖层次分明、绑扎部位皮肤无损伤;良:创面较清晰,有轻微出血,可进行分离操作,绑扎部位皮肤有轻微红肿损伤;差:创面出血严重,影响解剖分离操作,绑扎部位皮肤有大量水疱、破损[7]。(2)对比两组患者入室,充气60min,松止血带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变化。(3)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躁动、渗血、肿胀、水疱等。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x2),两组患者差异对比显著为P<0.05。
2结果
牙体修复止血剂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牙体缺损是口腔医学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患者美观要求的不断提升,美学树脂、瓷贴面、全瓷冠等修复方式逐渐成为牙体修复的主流策略[1]。牙体修复的治疗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健康的牙周组织是美学修复的有效保障[2,3]。修复过程中,血液、唾液以及龈沟液会影响牙体预备、印模制取以及修复体的粘接和粘固等过程[4]。尤其当基牙边缘终止线位于牙龈缘水平或龈缘下方时,取得完整且精确的印模相对困难,也影响了最终的美学效果[5]。因此,止血剂(搭配排龈线使用)被认为是口腔直接和间接修复的有效辅助[6,7]。合理使用止血剂可以抑制血液、唾液及龈沟液的分泌,保持术区干燥,提供清晰的视野[7,8]。然而,止血剂种类繁多,且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后续牙体修复的粘接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口腔临床医生经常面临选择困惑。因此,本文对不同类型止血剂进行比较,并总结它们对不同粘接系统粘接强度的影响,为止血剂在牙体修复中的临床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1牙体修复中常用的止血剂
根据所含药物活性成分,牙体修复常用肾上腺素、硫酸铝复合物[Al2(SO4)3/KAl(SO4)2]、氯化铝(AlCl3)等多种止血剂(表1)。下面就各类止血剂组成成分、作用机制及临床注意事项论述如下。1.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常用药物,通常作为局部麻醉药的添加成分,也可应用于排龈线,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黏膜下小血管收缩,起到术区出血减少的作用[9]。目前,口腔修复中对肾上腺素的使用尚未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建议对高血压患者谨慎使用含有肾上腺素的麻醉药或排龈线。由于肾上腺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心肌刺激剂,可以增加心室收缩的强度,提高心率,临床上使用高浓度的肾上腺素可能会引起全身性反应[10]。1.2硫酸铝复合物。硫酸铝复合物是由KAl(SO4)2和Al2(SO4)3复合而成的大分子物质。当KAl(SO4)2作为止血剂用于临床时,对牙龈的收缩效果略低于肾上腺素,止血效果不及肾上腺素,但其具有良好的组织恢复能力,安全性相对较高,患者极少出现全身性不良反应[11]。Al2(SO4)3可以有效止血,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安全性。然而,硫酸铝复合物可能会抑制硅橡胶印模材料的聚合反应,因此临床上制取印模之前必须仔细清理口内的残留药物[11]。1.3氯化铝。氯化铝使用方便,成本低,可在室温下储存,常用浓度为5%~25%[11-13],是一种常用的止血剂。它不能穿透细胞膜,主要通过使蛋白质沉淀、强化其机械性能,并从组织中析出液体起到收缩血管的作用[14]。目前还没有已知的全身禁忌症,可以作为排龈线或止血棉球的添加成分用于临床治疗。含有氯化铝的排龈线进行排龈时,如果没有侵犯生物学宽度,牙周组织可以恢复健康[15]。值得注意的是,氯化铝也会影响硅橡胶印模材料的聚合,取出排龈线后用彻底冲洗可以大大降低其抑制作用[6]。另外,Mohammadi等[16]在对60颗健康牛恒切牙唇侧Ⅴ类洞进行树脂充填时发现,使用含有氯化铝的止血剂会引起相对明显的牙龈边缘微渗漏现象。1.4碱式硫酸铁。碱式硫酸铁又称硫酸亚铁[6],止血机制是硫酸亚铁使蛋白质凝集、沉淀,进而阻塞毛细血管,发挥凝血作用[14]。硫酸亚铁溶液排龈效果明显优于肾上腺素,组织恢复良好,但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一方面操作步骤繁琐[6],临床建议使用时间为3min[11];另一方面,铁盐和亚铁盐溶液具有损伤牙釉质,并使牙齿着色的能力[11]。在上前牙修复时,基牙颜色会直接影响全瓷修复的最终美学效果,因此应尽量避免用于临床工作。1.5硫酸铁。硫酸铁是三价铁的硫酸盐,呈黄色,室温下溶于水。在口腔修复中,15.5%~20%浓度的硫酸铁溶液常被用作止血剂。硫酸铁中的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在酸性环境中与血液反应而发生蛋白凝集,凝集的蛋白质堵塞毛细血管口[17,18]。与氯化铝溶液相比,硫酸铁止血剂对软组织损伤较小,用药部位愈合较快[19]。硫酸铁溶液与肾上腺素互不相溶,当二者混合时,会产生大量蓝色沉淀物,所以应严格避免两者共同使用[11]。有学者建议临床使用时间为1~3min,排龈效果可维持至少30min,因此对于多次制取印模时不需要重新进行该操作[6,19]。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刚涂布过硫酸铁溶液后软组织会暂时发黑或发蓝,术后1~2d即可恢复正常[20]。1.6氯化锌目前临床用于止血的氯化锌常用浓度为8%和40%[6,11]。在排龈效率方面,8%的氯化锌溶液与肾上腺素相似,40%氯化锌较肾上腺素更高。8%的氯化锌溶液可能会造成60d内无法完全愈合的组织坏死[11],40%的氯化锌溶液腐蚀性更强,已被归类为化学腐蚀剂[6,11]。Nouri等[21]用60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病理学结果表明,氯化锌即使在很高的浓度(25%和50%)下,也没有引起二级以上的炎症反应。尽管如此,在目前仍没有进一步安全证据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氯化锌止血剂的使用。1.7间甲酚磺酸-甲醛聚合物。间甲酚磺酸-甲醛聚合物是浓度为45%的间甲酚磺酸与甲醛的缩合产物。间甲酚磺酸-甲醛聚合物比肾上腺素具有更好的组织收缩能力,止血效果较好,但组织恢复能力较差。由于间甲酚磺酸-甲醛聚合物具有强酸性,可能会造成牙齿脱矿,因此,间甲酚磺酸-甲醛聚合物不推荐用于临床排龈[6]。
2止血剂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在口腔临床医学中,粘接技术是直接或间接修复的基础,粘接界面的长期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修复体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尤其瓷贴面等以粘接固位为主的修复体需要更加稳定、长久的粘接效果。过于潮湿或不洁的基牙表面会降低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导致修复体不稳定或过早脱落等现象发生[16]。止血剂的使用显然会对牙齿待粘接面带来新的化学物质,有可能会影响后期的粘接效果。目前,已有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1对酸蚀-冲洗粘接系统的影响。酸蚀-冲洗(etchandrinse)是指先用30%~40%磷酸酸蚀牙釉质或牙本质,清除玷污层,敞开牙本质小管,再涂布粘接剂[22]。Kuphasuk等[23]通过应用酸蚀-冲洗粘接系统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处理有氯化铝止血剂覆盖的牙本质表面,比较了两种粘接系统的微剪切强度。研究发现,用酸蚀-冲洗粘接系统组的粘接强度没有明显差异,而自酸蚀粘接剂用于氯化铝止血剂污染的牙本质表面时粘接强度明显降低[23]。Ajami等[24]研究发现,用氯化铝溶液处理牙釉质20min,釉质表层下20μm区域会从溶液中吸收铝,而这一层被氯化铝处理过的牙釉质会抑制羟基磷灰石(HAP)的脱矿过程。可能的机制是:由于HAP中的Ca被氯化铝溶液中的Al替换,导致不溶性Al(OH)2H2PO4化合物的形成。酸蚀-冲洗粘接系统中,磷酸可能与Al(OH)2H2PO4化合物和残留的Al相互作用,形成AlPO4,冲洗去除残留铝后,进一步酸蚀牙面,可提高脱矿程度和粘接剂的渗透程度。而自酸蚀粘接剂酸性较弱,无法有效酸蚀更耐酸的氧化铝污染牙面。2.2对自酸蚀粘接系统的影响。自酸蚀不需要单独的酸蚀步骤,且不需去除玷污层,而是通过酸性功能单体溶解HAP,并在脱矿的同时形成树脂渗透区[25]。自酸蚀粘接剂具有临床操作时间短、简单方便、技术敏感性低等优势,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欢迎。Pucci等[26]评价止血剂对牙本质-树脂间粘接强度的影响时发现,13%的氯化铝和25%的硫酸铁可明显降低自酸蚀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粘接强度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止血剂对牙本质表面的污染改变牙本质的形态和性质:硫酸铁可能使胶原蛋白或血浆基质蛋白在牙本质小管内凝固,干扰了自酸蚀粘接单体在牙本质小管内的扩散和树脂突的形成,进而降低粘接强度[27]。O’Keefe等[28]发现,在使用自酸蚀粘接剂之前用水充分冲洗去除基牙表面含有硫酸铁和氯化铝的止血剂,可明显提高粘接剂的粘接强度。Chang等[29]在60颗人离体磨牙上评估了血液污染和不同清洁方式对3种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SEBond(可乐丽菲露公司,日本)、AdheSE(义获嘉伟瓦登特公司,列支敦士登)和TyrianSP(Bisco公司,美国)使用过程中微拉伸粘接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污染会降低自酸蚀粘接剂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且通过水冲洗法清洁牙体表面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影响[29]。因此,通过止血剂抑制血液对粘接的影响显得很有必要。
3小结
药流加口服加味生化汤止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药物流产(药流)因其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痛苦小等特点、临床资料、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而无禁忌症、给药方法、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观察项目、用药后胚囊与绒毛排出、阴道出血时间及阴道出血量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比较有显著差异、药流效果比较、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49天的早期妊娠的效果肯定、[1]。药物流产宫内残留以往均采取传统的刮宫方法、生化汤对子宫的影响有双向调节作用、加味生化汤可使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缩短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目的: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方法: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待绒毛团排出后当天开始口服加味生化汤20ml,1日3次,连服3天。结果:阴道流血时间明显缩短,流血量明显减少,避免清宫。
关键词:加味生化汤;药物流产;阴道流血
药物流产(药流)因其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痛苦小等特点,备受广大育龄妇女的欢迎,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药流术后阴道出血多,出血持续时间长等副作用一直困扰着人们,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自2005~2006年对90例早期妊娠者采用药流加口服加味生化汤辅助止血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同期门诊确诊为宫内妊娠的健康育龄妇女90例,均停经49天以内,年龄18岁~42岁,平均25.25±23.26岁,B超检查孕囊直径25mm,阴道清洁度正常,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而无禁忌症。90例妇女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产次、孕周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妇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纱布填塞止血术治疗,观察组均行钳夹子宫下段止血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8.58±2.58)min、出血量(913.58±95.82)ml、术后阴道出血时间(11.01±0.51)d、止血有效率100%、死亡率为0、子宫切除率5.88%。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29.69±4.56)min、出血量(1500.87±74.60)ml、术后阴道出血时间(16.32±1.13)d、止血有效率91.18%、死亡率5.88%、子宫切除率17.65%。结论:行钳夹子宫下段止血术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止血成功率及手术效率高,预后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纱布填塞止血术;钳夹子宫下段止血术
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为产妇产后的常见并发症,指胎儿娩出24h内,阴道持续流血>500ml的症状。如未及时予以干预,产妇死亡的风险将明显加大。纱布填塞止血术为临床用于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主要术式,可达到止血的目的。但有研究指出,行钳夹子宫下段止血术治疗疾病,效果更佳。本文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样本,对比了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院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共34例,年龄(34.51±4.08)岁,产次(2.00±0.45)次、孕周(38.59±0.16)周、出血量(562.52±5.69)ml。对照组患者共34例,年龄(34.42±4.17)岁,产次(2.01±0.38)次、孕周(38.65±0.20)周、出血量(561.99±4.36)ml。两组患者可对比(P>0.05)。1.2方法。1.2.1纱布填塞止血术。对照组行纱布填塞止血术治疗:(1)取2m×4m的消毒纱布进行填塞。(2)将纱布理顺,置于甲硝唑或碘伏中浸润。(3)自宫腔底部向下,逐层填塞纱布条。(4)术后12--24h,将纱布取出即可。1.2.2钳夹子宫下段止血术。观察组均行钳夹子宫下段止血术治疗:(1)取无齿卵圆钳进行钳夹,钳夹位置以子宫下段为主。(2)采用阴道拉钩使宫颈暴露,钳夹宫颈下唇及宫颈两侧。(3)采用无齿卵圆钳等距离钳前后唇。(4)1—2h后将卵圆钳取出,观察止血效果。
2结果
谈论颅脑外科手术认识
颅脑外科术后出血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常会引起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伤害和经济负担。如何在手术中快速止血,减少创伤?如何有效减少甚至避免术后再出血的风险?这是许多神经外科手术中必须考虑的内容。颅脑外科手术过程的止血方法有许多种,主要包括双极电凝止血,药物止血以及局部止血材料的应用等,但各种止血材料临床应用后各有优缺点[1]。可吸收止血膜(大清生物纸)是近年来新研发的一种采用两种天然多糖材料制成的具有快速止血和安全降解特点的新型生物材料,已在外科许多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院在颅脑外科手术中使用应用北京大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可吸收止血膜,用于术中创面止血,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院颅脑外科手术患者178例,其中包括颅脑损伤病例92例,脑出血患者44例,颅脑肿瘤患者42例,分成Bio-Paper组和对照组。Bio-Paper组90例患者,男63例,女27例,年龄26~73岁,术中使用可吸收止血膜。对照组88例,男53例,女35例,年龄28~72岁,术中使用常规止血材料明胶海绵。
1.2操作方法
Bio-Paper组:常规止血后,将可吸收止血膜平铺于明胶海绵上,根据创面大小情况剪裁,将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用于创面。颅脑外科在处理去除骨瓣硬膜与颅骨间隙出血时,可剪成长条填塞在硬膜和骨瓣之间,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贴于硬膜上,用小针细线每隔50mm左右在硬膜与骨缘(或骨膜)悬吊;脑出血血肿清除后,脑内深部有散在的出血点或渗血时,可剪成10mm×10mm或20mm×20mm大小左右,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贴在出血点或渗血处,其大小的使用根据出血和渗血量而决定。也可将可吸收止血膜平铺于用手术刀抛开厚度减半明胶海绵(厚为2.5mm),用于颅脑肿瘤切除后的手术创面。对照组:充分电凝止血基础上,先用止血棉吸干术野渗血,根据手术创面大小,剪切明胶海绵,揉搓后应用于创面,按压至血液凝固为止。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患者中的影响。方法212例行四肢远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气压止血带,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受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肢体麻木、静脉血栓、止血带休克的发生率分别为10.38%、9.43%、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53%、58.49%、3.77%、4.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2.45%(98/10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9.06%(105/10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气压止血带所致的皮肤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气压止血带;骨科;皮肤损伤
气压止血带可通过气压的改变对血管进行压迫,有效阻断患肢血流,达到止血目的,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受到四肢外科手术的广泛欢迎[1]。但其所存在的弊端也日益凸显,由于手术所需时间较长,局部肢体长时间处于正性压迫作用下,极容易出现缺血缺氧,造成组织细胞损伤[2]。皮肤损伤作为气压止血带的常见并发症已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如何在围手术期对局部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成为护理工作的关键[3]。本研究中,作者就人性化护理对气压止血带在骨科患者中的影响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来本院骨科行四肢远端手术的患者212例,排除化脓性感染、严重挤压伤、静脉曲张伴血栓形成等禁忌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6例。1.2方法。1.2.1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气压止血带,采用JS-827A型电脑气压止血带,宽度为5.5cm,上肢手术选择长度为52cm,固定部位为上臂上1/3;下肢选择60cm长度,固定部位为大腿根部上1/3处。局部用脱脂绷带平整包裹作为衬垫保护皮肤。工作时间控制在1h左右,工作压力控制在上肢<35kPa、下肢<75kPa。1.2.2护理方法。1.2.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术中时刻注意密切观察,在合理控制充气时间、检查止血带工作情况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局部皮肤状况,一旦出现压红症状,应及时与手术医生、麻醉师沟通处理。1.2.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①术前:做好疾病宣教工作,就手术流程向患者做简要讲解,说明止血带的工作原理,并强调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感觉丧失等不良反应。充分关怀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缓解其紧张等不良情绪。②术中:选择合适绷带作衬垫,松紧度以一指为宜,并充分固定防止滑脱。合理规划调度,严格控制手术时间,若>1h,则视分次缓慢情况放气10min,并抬高患肢,保障局部血供。③术后:松止血带后需对局部血供进行密切观察,并对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辅助按摩促进血液循环。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3.1皮肤损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皮肤损伤情况分为暗红、淡红、无压红。1.3.2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疼痛、肢体麻木、静脉血栓、止血带休克等。1.3.3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从沟通、环境、操作等方面对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完全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完全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骶前大出血预防处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2例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骶前静脉丛大出血中40例止血成功,2例死亡,Miles术35例,Dixon术7例,30例出血量为900~8000mL。结论手术操作不当是导致骶前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按盆腔解剖结构正确操作是预防出血的关键,术中压迫法和术后纱布填塞法是处理骶前大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直肠癌;骶前静脉丛;大出血;防治
骶前大出血是骶前静脉丛或骶椎体静脉破裂引起的非博动性出血,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凶险,处理困难,后果严重。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2例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大出血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直肠癌根治术1400例,其中骶前大出血42例,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41~71)岁。肿瘤部位:距肛缘6cm以下31例,6~12cm11例。组织学分类:腺癌30例,黏液腺癌10例,腺瘤癌变2例。Dukes分期:A期5例,B期26例,C期11例。
1.2止血方法连硬外麻或全麻生效后,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右绕脐上3~4cm,逐层进腹,保护切口,严格按无瘤操作原则,找到肠系下血管,清扫淋巴脂肪组织,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或直肠上动静脉,缝扎近心端,继而游离乙状结肠及直肠,分离骶前间隙时,20例为因直肠后壁癌灶穿透直肠全层,分离骶尾部时出现大出血;10例因盆底术野暴露差,用手指盲视下分离直肠后方至骶尾部时,未在骶前筋膜与直肠筋膜间进行,盲目分离,将骶前筋膜连同骶前静脉撕脱破裂出血;8例在游离骶前时少量出血,试图以钳夹缝扎止血致骶前静脉丛撕裂出血;4例是在检查骶前时用纱布止血过于粗暴而擦破骶前静脉。骶前静脉丛出血发生后,立即暂停手术,用手指、小纱布做成的“花生米”或大纱布垫压迫出血点,作好输血准备,备好止血用品,检查吸引器是否通畅,然后轻轻松开压迫的纱布或退出手指,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如:缝扎止血法、纱布压迫法、纱布填塞法、止血纱布加图钉法压迫、持续电凝止血法和骨蜡填压法。
顽固性鼻出血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鼻内镜下微波热凝顽固性鼻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急诊。顽固性鼻出血是指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前后鼻孔填塞、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处理比较困难,以往以鼻腔填塞为主要手段,为提高止血的针对性、成功率,减轻反复鼻腔填塞的痛苦,本科自2004年12月至2007年4月应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5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8~78岁,平均51岁;其中<15岁5例,15~50岁17例,>50岁36例。单侧55例,双侧3例,均经>2次前鼻孔或前后鼻孔填塞,同时予抗炎、止血、补液或输血等治疗,仍不能有效止血。鼻出血部位:鼻中隔中后部15例、中鼻甲下缘内10例、中鼻道2例、下鼻道内侧中后端8例、Woddruff静脉丛11例、嗅沟5例、中隔嵴或棘突7例。出血原因:鼻中隔偏曲10例、外伤后4例、高血压16例、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8例、糖尿病7例、肿瘤2例、不明原因11例。
1.2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