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9:18: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秩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秩序

分析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摘要:人的存在是一种秩序的存在,秩序感的形成对于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秩序感的培育要及时抓住幼儿秩序敏感期,为培养有秩序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秩序敏感期幼儿秩序感

情景1:两岁的琪琪十分在乎属于自己的东西,她有一件手织的样式和图案都非常漂亮的小毛衣,邻居家阿姨也有一个小女儿,想要借琪琪的毛衣比照着织一件一样的,可是琪琪紧紧地拽着自己的毛衣,哭喊着不准阿姨拿走。

情景2:三岁的源源每天上幼儿园,习惯让妈妈把他的外套带回家,放学来接他时再带回来。某一次因为天气骤然变冷,源源的妈妈就在幼儿园外把外套交给带班老师,委托其在源源户外活动时给他穿上。可是,当带班老师走进教室,源源看到她手上拿的外套时,突然放下手边的工作大哭起来。

情景3:三岁多的豆豆最近对待事物总是近乎苛刻的完美,比如,吃的苹果上不可以有斑点,不可以把苹果切成两半,拒绝接受妈妈刚刚剥开但是咬了一小口的鸡蛋。一天晚上,为了端水时不洒出一滴水,他来来回回地折腾了七八次。

上述情景您是否也曾经历或目睹过?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哭笑不得?其实,这些都源于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特殊时期———秩序敏感期。

查看全文

物业秩序维护服务思索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接受业主及业主委员会或者其他组织的委托,对物业进行维护、修缮、管理,对物业区域内的公共秩序、交通、消防、环境卫生等事项提供协助管理的有偿服务。其核心就是为业主提供全面、周到和优质的服务。在欧美,物业管理早已成为一种成熟的管理模式,其重要作用己被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肯定。而在我国,从1981年深圳市率先引入物业管理,到全国陆续推广,虽已走过三十年历程,但是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起步仅有十几年,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缺乏专业能力和行业服务观念,其结果常常导致物业公司和业主的矛盾频繁发生。在物业服务中,秩序维护服务是基于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为维护物业管理相关区域内的秩序而产生的,是物业管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讲,秩序维护服务是指为了维护物业管理范围内的正常秩序,保证物业管理范围内人身和财产安全,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实施的,维持正常的治安、交通秩序,防止发生各种人为或非人为事故的系统工作。其原则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虽然物业秩序维护服务包含了一些防盗、防犯罪等治安案件的内容,但其安全防范的义务主要来源于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双方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属于私法范畴。而治安是指社会的秩序安宁的维护,属于公法范畴。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36条第二款规定:“物业管理企业未能履行物业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对物业管理公司在安全秩序维护服务过程中对业主人身、财产损害等的法律责任的原则性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安全秩序维护服务的法律责任是对社区规划红线、业户户门以外的公共区域应承担的秩序维护和公共财产看管服务。具体来讲:

1、相对封闭:做到小区主要出入口昼夜有专人值班,危及人身安全处有明显标志和防范措施。

2、维护交通秩序:包括对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行驶方向、速度、临时停车位置进行管理,保持车辆行驶通畅。

3、看管公共财产:包括楼内的门、窗、消防器材及小区的表井盖、雨箅子、小品、花、草、树木、果实等。

4、夜间对服务范围内重点部位、道路进行不少于一次的防范检查和巡逻,巡逻不少于2人,做到有计划、有记录。

5、有发生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的处置预案;发生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警和配合公安部门进行处理。按照上述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应设置专门的社区安全秩序服务机构,其中公司总部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即安全管理部,管理处设置提供社区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工作的部门,并配备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以确保社区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

查看全文

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秩序

为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秩序,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广大群众的生殖健康权利,打击非法实施计划生育手术、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胎儿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秩序的通知》(政办号)文件精神,结合区实际,现通知如下:

一、提高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实现计划生育的根本途径。对维护计划生育工作秩序、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查处非法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案件,有效维护了正常的生育秩序,继续保持了全区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形成了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格局。但是,仍有个别地方存在着对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认识不高、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等现象,以超生抢生和选择性别为目的的非法流、引产,非法取出宫内节育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损害了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计划外生育增多等问题加剧,影响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因此,打击非法实施计划生育手术行为,依法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秩序势在必行。

二、依法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秩序

(一)严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准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上获准开展的服务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医疗、保健机构只限于开展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个体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一律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业务。未经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人工终止妊娠、宫内节育器取出手术。

查看全文

聚居区社会秩序研究

一、对社会秩序的理论阐释

人类的生活始终是在秩序之中的,秩序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美国学者博登海默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秩序的概念,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另一方面,无序概念则表明存在着断裂(或非连续性)和无规则性的现象,亦即缺乏智识所及的模式——这表现为从一个事态到另一个事态的不可预测的突变情形。”在他看来,秩序可以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确,春夏秋冬、日月轮回的自然秩序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社会,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类得以摆脱愚昧、野蛮而迈向文明。自然秩序受到自然规律的调整和支配而保持其恒久不变的伟力,这已成为一种真理。然而社会秩序何以生成与维持,则是人类社会始终在思索的问题。一种观点是以笛卡尔、霍布斯、卢梭和边沁等人为代表的“建构论的唯理主义”。这样的秩序是通过国家制定法所形成的秩序即是这种建构理性的产物,也即哈耶克所说的“人造的秩序”。另一种关于秩序的观点则是哈耶克所提倡的“增长的秩序”或者“自生自发的秩序”。这样的秩序是在未经人类刻意设计的情况下既已存在,是自我生成或源于内部的人的行动的产物,是行动者依赖社会系统的诸条件而进行的自主推演与自由进化。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论”为多元纠纷解决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秩序相反的概念是纠纷,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纠纷,从人类产生那天起就面临着如何解决纠纷,实现社会秩序。诚然建立在理性选择基础之上的国家法律以其规范性、明确性、强制性和可预测性在纠纷解决、实现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任何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都没有放弃对法律的尊崇。但是通过国家司法制度根据国家制定法解决纠纷有时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构也就面临着危险。而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的行动者依循即时性的环境遵循某些规则所自生自发形成的秩序更加关注了现实的人的行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乃至人与其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是人类在不断试错、不断经验、不断积累而艰难获致的成就,更能体现人类内心对秩序形成的认同。基于此,有必要将纠纷解决放在人类社会的场域内,去发现法律之外存在的解决纠纷的方式与规则。可以说,无论是通过国家法律而产生的“人造的秩序”还是社会系统在具体环境下演化的“自生自发的秩序”都是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不可或缺的。

二、蒙古族聚居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考察

内蒙古自治区是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地,至今在蒙古族聚居区的人们虽然大都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经济上依然保留着牧区或半农半牧或农区的传统形态,土地、草原、牲畜依然是草原牧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基础。蒙古语是牧民们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平静、和谐的社会秩序让人无法联想到纠纷的存在,但纠纷的的确确是实际发生和存在的。(一)私力救济。私力救济是指通过借助私人、共同体以及其他民间社会的力量,实现个人权利、解决权益纷争的非正式纠纷解决机制。其概念界定的参照物为运用国家权力解决纠纷的公力救济。在蒙古族聚居区私力救济广泛存在,而且由于蒙古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出一些独特的私力救济形式。协商。协商是纠纷当事人通过自愿、平等的对话交流达成共同认可的纠纷结果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蒙古族聚居区作为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一般情况下牧民们彼此认识或者熟悉,在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往往怕丢面子而选择忍让、协商以尽快将纠纷解决掉,避免让邻居们笑话。同时,牧民们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促进了共同认可的生产和生活观念及习惯的产生,因而,在协商解决纠纷时,当事人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结果。也许在具体的纠纷中,作为个体的当事人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用牧民的话说就是“吃了亏”,但从长远来看,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个帐还是划算的。可以说,通过协商了结纠纷是蒙古族聚居区化解民间纠纷的常态。自助。自助是指完全依靠纠纷主体自身的力量来消除纠纷的方式。自助起源于文明程度不高的初民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自助行为源自于人类对权利的自我保护与实现,是人类内心朴素的正义观、秩序观的行为体现。在蒙古族聚居区牧民们用自助的方式来对付越轨者,达到了有效地保护自身权利的效果。在以饲养牲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牧区,偷窃牲畜的行为直接威胁到了牧民的生产生活基础,牧民出于最朴实的正义观的考虑,“蒙古族的正义观为:诚实信用,各得其所,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只有看护好牲畜,生产生活才能得以继续,基于此这样的自助方式得以产生,并为他人所接受和认可。在牧区类似这样的自助行为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债务偿还时间已到,但债务人拒绝偿还,债权人就会到债务人家里拿走价值相仿的东西,多数情况是债务人饲养的牲畜。蒙古民族朴素的正义观促成了蒙古族聚居区特有的纠纷解决方式的产生,也促进了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生成。调解。在牧民不能通过协商和自助解决纠纷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选择亲友或牧区内有威望的人居中调解。在牧区,完全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纠纷是非常少的,而且大都是比较小的利益纠纷或家庭内的矛盾,由双方都相识的熟人作为中间人进行调解,容易使双方当事人妥协让步,利于纠纷的迅速解决。在蒙古人的传统中,向来崇尚长者的权威,将长者的教诲视作“金玉良言”,在蒙古族人之间发生冲突时,主动寻求长者的调解是普遍而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此外,牧区内有威望的人也常常成为牧民选择的调解人。(二)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介于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之间的、国家容许并提倡的民间社会性纠纷解决方式,可分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临时性)机制,包括从准司法、准行政性到民间自治性,以及公益性和盈利性等不同类型。在蒙古族聚居区,牧民们的纠纷也常常会求助于嘎查(村)苏木(乡镇)的基层干部,比如嘎查的书记、主任、治保主任等。这些基层干部在牧民们看来是国家的代表,既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又熟悉牧区中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在牧民心中的位置一般都比较高,因而愿意将纠纷交给他们处理。嘎查的村委会也都普遍设置了调解委员会专门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总之,这些基层干部因为对当地的习惯、传统等“地方性知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宗教信仰等等都特别熟悉,加之通过多年的基层工作赢得了牧民们的信任,因而,纠纷往往在这里能够被妥善解决。(三)公力救济。在牧区用“打官司”的方式解决纠纷,在牧民看来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这里的“遥远”一方面是指物理距离,一般在人口密集的几个苏木才可能设一个派出法庭,牧民到法院的距离比较远,去一次实在是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是指心理距离,法院对牧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要在法院打官司,就得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递交诉状、证据;经历一审、二审等等,别说是实际地运用这些程序,就是光从名称上来说,已完全超出了牧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但是在以上方式均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或者出于对法院的信任,牧民也会到法院诉讼,但诉讼的结果有时又超出了牧民的预想,出现了“秋菊的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大了法院与基层老百姓的心理距离。同时在牧民看来,一旦把纠纷闹到法院那里,那么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就很难相处和维系了。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送法下乡”的深入进行,牧民对法律的陌生感已有所缓和,但是,遇到纠纷到法院打官司仍是牧民迫不得已的选择。

三、从纠纷解决看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秩序的特点

(一)在纠纷解决方式上,民间的纠纷解决方式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最基层的蒙古族聚居区,法律始终占据着高高在上的地位,获得了人们的尊崇,以法治的方式维护着社会秩序。但是,因为制定法毕竟源于少数精英理性,当然这部分少数人拥有着普通大众所无法企及的法律专业知识和素养,更懂得如何进行择优选择,但囿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很难保证少数精英的择优选择是终极意义上的择优选择。民事诉讼因其严格遵循了国家制定法的规定,而表现出严格的规范性,案件事实也往往能够得以澄清,当事人的权利因裁判的强制性得到了实现,“人造的秩序”得以生成。然而,在蒙古族聚居区这样的熟人社会里,“非黑即白”式的审判结果却常常不符合常情和当事人的长远利益;纠纷当事人既不想导致当前社会关系的断裂,也不想影响以后的人际交往,而是希望通过纠纷的解决为未来生活和交往排除障碍。同时,由于纠纷多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缺少地方性知识的司法场域中所形成的“人造的秩序”往往遭到包括纠纷当事人在内的民间社会的排斥和抵制。民间的纠纷解决方式则通过民间权威运用法、理结合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世代相袭的民间习惯等,使当事人能够在平等的协商中进行自主地权利安排和处理,即维持了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实现了自己的现实利益和要求。(二)在纠纷解决依据上,习惯法的合理适用促进了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在蒙古族聚居区,传统的蒙古族习惯法对地方民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自古以来,蒙古族的传统习惯法早已深深根植在蒙古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反复运用而被蒙古人认同。因此,蒙古族传统的习惯法在地方可以凝聚和形成共同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良好价值观。而且,在蒙古族传统中有依循长者的观念,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习惯法理念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在长辈的谆谆教导中逐步深入人心,当发生一些矛盾,蒙古人更愿意依据传统的习惯法去解决。事实上,社会秩序的维护是由多种规范实现的,其中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因此,更加具有理性建构的权威意识,而习惯规范则是一种事实性质的规范,是社会规范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事实的法秩序的一部分,相当于法社会学的‘非正式的法’或‘活法’,是对事实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确认”。但是,“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自发秩序,没有这些非正式制度的支撑和配合,国家法有可能缺乏坚实的基础,甚至难以形成合理的、得到普遍和长期认可的正当秩序。”由此可见,习惯法作为国家法之外的纠纷解决依据,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国际金融新秩序构建

1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亟待改革

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形成之后,已经运转了好多年了,已经越过60花甲了,已经快70年,好长时间了,时移世易,变法亦异。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绝对不能采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循规蹈矩、因循守旧、陈规陋俗的习惯与规定,来对待发展变化了世界,自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建立并实施以来,已经发生了诸多金融与经济危机,特别是当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又一次暴露出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一系列严重缺陷及其诸多弊端。特别是20世纪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最为深重灾难的影响,导致新兴市场化国家的经济接二连三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国际金融体系在金融与经济全球的进程中,已经变得空前和十分的脆弱。并且美国用美元双重货币的霸主地位身份,坐收渔利,坐享其成。美国人在世界各个角落到处敛财的秘诀妙方,就是在老、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下,凭借美元的霸权地位,操控一切,大搞阴谋,发动金融超限战争,一次次地导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金融与经济深受其害。害人害己,在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中,美国也付出了代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及其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和推行全球化战略,采用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等战略措施,把新兴化市场国家,把发展中国家,把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一齐带进美国早已设计好的陷阱之中,使有些国家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本课题力主强力推进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彻底改革。从时间而言,不是短期与长期之争的问题,而是十分紧迫的事件。面对客观现实与未来发展,必须彻底改革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责任重于泰山,刻不容缓。世界各国、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都应强烈呼吁,都应强烈要求,并且由联合国组织,或另行组织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委员会,世界各国参与,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对世界金融体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建立起新的国际金融框架体系和国际金融新秩序。当一种事物,包括体制与制度等形成并取得公认的合法地位之后,即使是其自身弊端有多么大,要让其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都是很困难的。只有彻底地变革,彻底地革命,才能够得到解决。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要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修修补补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修修补补只能使老问题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又会积累得更多,矛盾会进一步激化。长期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国际社会组织、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对于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主张“长期论”者认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长期的,甚至是遥远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长期论”者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理由的目的,实际上是意在永远维持美元独享全球经济增长铸币税好处的零和霸权地位。而“短期论”者则主张:应当彻底摒弃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就是采取推倒重来的办法,构建好国际金融新秩序。有的人认为:“短期论”严重脱离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实际现状,而根本无法操作。但是,本课题组成员并不这样认为,见于美元霸权给世界金融与经济带来的一次次的灾难,彻底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只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有强大的经济势力做后盾,尽管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问题很多,但其他国家也无能为力变革。面对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而应积极主动对其进行彻底改革。这其实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符合世界金融与经济发展朝流的。

2建立健全科学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刻不容缓

在2008年11月15日,美国华盛顿G20国领导人第一次金融峰会上,总书记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即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并且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2009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20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政策主张和原则立场,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淋漓尽致地暴露出了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全方位的缺陷与弊端。因而有的专家学者指出:由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乏力,缺乏科学性,因而导致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无序而无度地扩张;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等方面的秩序和纪律的弱化与无序;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偏颇与畸形等。加之,在每次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中,国际金融体系救助与救治危机的机制显得狭隘,甚至失灵。从国际金融体系本身而言,都将增多和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因素。事实上国际金融体系应有的功能与作用,都在弱化与锐减的下行通道中,这样,反而对每次金融与经济危机频繁暴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见于这种状况,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总书记在G20国伦敦峰上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就进一步证明具有代表性、适用性、科学性、前瞩性。因而本课题力主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改革与提出的方略是一致的。一是彻底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与制度体系。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国际监管体系的新思路: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完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机制,提高早期应对能力。这就给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改革项目。因为从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暴漏出了IMF在协调各国的金融活动、履行全球金融监管、保障世界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秩序和稳定性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都很有限。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二是彻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通常主要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3个方面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就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及其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与惯例。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弊端,是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推行老、新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的必然性,也有其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与弊端决定的必然性。与此同时,在美元霸权地位的主导下,也是美国过度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弊端,钻空子,投机获取巨大利益的必然结果。总书记深刻指出: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吴晓求还主张:在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进程中,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有利于透明度原则的会计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彻底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在G20国伦敦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国际金融机构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救治;发挥金融稳定论坛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强和改善对各方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总书记提出的这6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以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其中的4项内容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直接的关系。因而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应把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重点,放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机制、体制与制度上。并且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是,首先需要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开始。因为国际金融机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载体,其只能是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3大职能:维持固定汇率制、协助成员国干预市场汇率波动;监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给发生严重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帮助其执行调整计划;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账户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汇兑限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前两项职能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只剩下最后一种职能。无数事实反复证明: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建立在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上的,已经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要求,见于这种情况,本课题力主彻底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从而真正构建好公平、公正、健康、合理、高效、科学的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制度体系及其新秩序。四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步伐。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美元占世界货币的68%左右,主要在西半球美洲地区、阿拉伯海湾地区、东亚地区、以及前三类地区有贸易往来与联系的国家等4个重要地区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这种由美元一统天下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弊端不言而喻。国际社会应积极地、理直气壮地呼吁并建议,让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其他相关世界组织,或另行组织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委员会,与世界各国政府协商,共同成立新的国际金融货币基金组织,即由美元、人民币、欧元、日元“四边”多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这是吴晓求等专家学者提出的设想与主张。他们还提出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本课题同意“四边”体系。

“四边”体系更有实力,更加稳固,更有制衡作用。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世界金融与经济更好发展的需要与要求,是更好地防范、应对、救治金融与经济危机频发的需要与要求。吴晓求等人认为:“单极货币体系是没有制衡力的。这种缺乏制衡的单极货币体系,必然使风险内生于其中,从而势必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1)吴晓求进一步指出:“建立具有制衡机制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内在要求。在重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作用。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实际财富水平是不相称的。按现行汇率计算,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GDP)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进出口贸易规模全球第三,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工作。”2)“人民币成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元,势必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贸易规模和结构、国际收支状况、金融市场规模和结构、资本流动等产生全面影响。作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组织部分,首先必须是国际贸易结算通用或选择性货币,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货币,为此,就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其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例如到2010年底,成为完全可兑换、交易的货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的基本前提。从不完全兑换到完全可兑换,是一国汇率机制改革所能做到的。而从可兑换货币到国际储备性货币,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体现货币发行国经济规模、经济竞争力、良好预期及其经济社会文明、法治的水平。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会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货币发行国的资本流动和贸易结构会有明显变化,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且结构必须均衡。

查看全文

规范矿产开发秩序讲话

同志们:

刚才,小杰同志传达了全市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会议精神,宣读了市政府《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告》和《****市20****年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希望同志们深入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我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行动取得实效。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有铁、锰、铜、铅锌、锡、金、萤矿、水晶、硫、粘土、花岗岩、珍珠岩、瓷土、地下热水等17种矿种,探明矿点(矿区)61处。目前,全县开采矿点46个,其中:建筑用花岗岩采石场17个,饰面用石材矿5个,铁矿3个,铅锌矿1个,地热水1个,水泥石灰岩1个,高岭土矿12个,冶金用砂岩1个,砖瓦用粘土5个;其中有19家企业已取得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减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矿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受利益的驱动,我县部分地区非法采矿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据初步统计,全县无证非法矿山64个,其中稀土矿10个、瓷土矿场(点)14个、钨矿点6个、花岗岩矿场19个、石灰石矿场2个、耐火石矿场3个、其它金属矿场10个。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秩序混乱的状况,今年6月份,县政府专门成立县整规办,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了2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采取炸毁和堵塞窿洞,关闭非法采矿点,收缴非法采矿工具,抓获、遣散非法采矿人员等切实有效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偷挖滥采矿产资源的猖獗行为。据统计,县整规办成立以来到8月底止,共关闭非法采矿点13处,炸毁和堵塞窿洞84个,封闭废弃矿井3处,捣毁非法耐火石场3个,遣散非法采矿人员355人,其中治安拘留7人,有效地打击了非法采矿行为,在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成绩是在经受各种压力下取得的,是县整规办严格执法、辛勤努力的结果,是各镇、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结果,确实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规范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整顿和规范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由于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高利润、高回报,因而总有那么一些人在铤而走险,在每次打击过后,非法采矿又死灰复燃;二是无证勘查开采、以探代采等违法违规行为仍存在;三是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有待改变;四是矿山企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针对以上问题,各镇、各部门、各企业务必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把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行动

查看全文

县整治信访秩序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县集中整治信访秩序动员大会,是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门会议,十分必要,非常及时。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分析我县信访秩序存在的问题,全面部署信访秩序集中整治活动。刚才,*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集中开展信访秩序整治活动,全面提升我县信访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集中整治信访秩序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省、市委关于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有效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妥善解决了大量信访问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必须看到,群众信访活动仍然比较活跃,全县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尤其是今年以来,集体访、越级访时有发生,有理无序、无理无序上访依然存在,少数群众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觉,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起哄、滋事、缠纺、闹访,甚至还有个别上访人,上访事项经法律裁决后,仍采取过激行为,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这些违法违规上访行为,严重干扰了机关工作秩序,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影响怀宁形象。集中一段时间,全面开展信访秩序整治活动,依法处置违法违规上访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有效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意识,充分认识整治与规范信访秩序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维护信访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扎实开展集中整治信访秩序活动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的集中整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违反*等法律法规,干扰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机关秩序、信访场所工作秩序的各种上访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排查上访信访隐患、办理信访事项、维护信访秩序过程中违反《信访条例》的各种行为以及党员干部参与、组织、支持集体上访的行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集中开展信访秩序整治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以信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主线,以解决影响信访秩序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哪个地方问题严重就整治哪个地方,哪种行为违法违规就整治哪种行为的原则,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依法管理信访力度,努力实现我县信访秩序的根本好转,为我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维护正常信访秩序通告

为维护吉林省公民正常来信来访秩序,保障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工作、生产、生活以及信访活动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通告如下:

一、信访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采用走访形式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不得在接待场所以外的地点走访或者以信访为名聚集。

(三)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接谈完毕后,应当自行离开接待场所,不得滞留。

(四)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二、信访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阻挠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施工或营业活动;堵塞铁路、公路和拦截扣留车辆、行人,设置路障、破坏交通工具或者交通设施、强行登车、强行通过公安机关明令禁止通行的区域。

查看全文

深究奇异的插曲中的象征秩序

《奇异的插曲》作为尤金﹒奥尼尔的重要作品,历来被全世界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们奉为经典,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有人从美学角度分析,有人从社会学意义出发,也有人从文学创作出发进行探讨,但鲜见从语言纬度中的精神分析学角度进行探讨。事实上,以语言作为连接载体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主体即作者本人的无意识的言说,读者作为他者要想深入了解其创作的文本就必须从语言分析着手。正如,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法”所要求的那样,“要看见那些失察的东西,要在充斥着的话语中辨认出缺乏的东西,要在充满文学的文本中发现空白的地方,我们需要某种完全不同于直接注视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有信息的注视,这是由视域的转变而对正在起作用的视野的思考产生出来的。”这种症候阅读法预设了一个理解问题关键所在的既定文本的隐在文本,既定文本与隐在文本之间构成了问题框架。“症候阅读法”假定了文本的可疑性与不确定性,要求阅读行为考虑到文本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完整解读。正是基于对文本完整性解构的需求,本文特别关注文本中各个言说主体的语言及其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试图从语言纬度来分析、体验主体的精神心理历程,特别是强调拉康所指出的象征界对各个主体的影响及作者本人的心理体验。

一、尼娜的努力

什么是象征秩序?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法国后现代结构主义大师雅克﹒拉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领域:想象、象征和实在。受列维-斯特劳斯影响,拉康认为社会结构是象征的。即:社会是由一些特定的法律建构起来的,这些法律最初便是“乱伦禁忌”。其内涵就是妇女的交换。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文明都有赖于此,乱伦禁忌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它直接规定了语言系统最基本的语法。人类若想进入象征世界,就必须接受这一社会结构。《奇异的插曲》中最先进入象征世界的当属尼娜。一开始,尼娜就和父亲剑拔弩张,似乎对父亲充满了怨恨。戈登的死,从文本的浅层来看,似乎是造成这种怨恨的原因所在。然而,如果我们注意到第二幕中尼娜的一段意识独白:“爹爹的女孩,你不是吗”就可以看出,尼娜从儿时起就梦想着能被父亲的爱包围,认为自己应当是“父亲的女孩”。然而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不能提供她自身欠缺的菲勒斯。戈登的出现让尼娜重新看到了她拥有菲勒斯的可能性。利兹教授-尼娜的父亲出于自私的想霸占尼娜的想法却再一次地阻止了她的欲望里比多对象,于是导致了尼娜最初的精神疾患。然而,尼娜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她始终在为自我的确立奋斗,于是我们便看到尼娜所做的一次次努力尝试。从最初的嫁给戈登的梦想破灭,然后跟不同的男人乱交,尼娜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了除父亲以外的所有可能男人。这些病态的行为表面上是出于对戈登的补偿,实质上却是尼娜出于希望克服原始压抑的阉割恐惧所做的尝试,尽管是以一种悲剧的形式完成了她作为主体的初步独立。这点可以从尼娜要离开父亲时,对父亲说的话中看出,“我必须学会奉献自己,你听到了吗-----奉献、奉献,直到我能够使自己成为让男人快活的礼物,自己却毫无顾忌、毫无恐惧、毫无快乐,除了享受他的快乐!当我做到这一点时骂我才将找到自我,我才将懂得如何重新开始我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她说她在努力成为她自己,实际上就是努力达到主体的自我完整性,而方式便是毛斯所说的-妇女交换。随后,尼娜与萨姆结成了婚姻关系,找到了一个似乎是永久的菲勒斯,象征化的、符号化的思想便随着尼娜的被交换得以出现,尼娜也彻底进入到一个象征秩序中来了。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第六幕中当达莱尔意识到自己深爱着尼娜并试图劝说尼娜把他是小戈登生父这一事实一同告诉萨姆时,尼娜拒绝了他,因为婚姻的确定性能保证她象征界的完整,而同达莱尔关系的非确定性很可能让尼娜再一次失去菲勒斯,被驱赶出象征秩序外。最后,丈夫萨姆死去,尼娜又转向了另一个男人-马斯登。可以说,在寻找自我,接受“父亲的法律”的过程中,尼娜所做的一系列尝试都最终保证了她在象征秩序中的地位。

二、小戈登的挣扎

小戈登是另一个为进入象征秩序而不断努力的人物。第七幕中,小戈登第一次出场便是以与母亲尼娜的冲突为开始的。

表面上小戈登对母亲的不满是源于尼娜对达莱尔的暧昧态度而使得小戈登替父亲喊冤式地对母亲及达莱尔产生厌恶情绪。实质上,小戈登真正介怀的是他对母亲的欲望。正是由于俄狄浦斯阶段,儿子对母亲的欲望使得他与母亲的二元关系不愿被他者破坏。而达莱尔的出现不过使他清醒地感觉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欲望而已,于是他以维护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为借口而对达莱尔进行了抗争。达莱尔事实上是破坏小戈登对母亲欲望想象的最直接的第三者,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小戈登对达莱尔的厌恶了。然而,小戈登还是试图重建与母亲的二元关系,这点可以在第七幕最后,当尼娜解释她亲吻达莱尔只不过是跟他告别而已,并用“傻瓜”来形容达莱尔时,小戈登为什么觉得自己是胜利者,并且又同母亲亲密起来了。另外,在小戈登的这句话:“我要做个和戈登?肖一样的人,母亲!”里,可以清楚得看出他希望自己是戈登来占有母亲全部的爱的欲望体现。正是由于小戈登对母亲尼娜的欲望,他才一直把达莱尔与母亲亲吻的画面固执得记忆却始终没有告诉他的父亲萨姆,可以说小戈登的迟疑正是因为他怕失去母亲的爱。然而,小戈登把自己视为戈登,本身就是一种主体的误认,正如雅克﹒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指出的那样,“这就是何以人的自我永远也不能归结为他有生命的身份的原因,除非是在即使是那些最伟大的天才也从来不曾接近的限度上;而这也说明了何以在由于自卑而体验到的逆转所构成的令人沮丧的破裂中,自我在根本上造成了将它冻结在其形式之中的那些致命的否定。”小戈登把自我归结为戈登的身份,注定了他主体的破裂。然而,镜像只是骗局,是虚构不真实的,人类势必要从这种想象界中进入象征秩序,因为只有在符号的象征秩序中,人类才作为人类存在。因此,小戈登正是遵从了社会的基本法则“妇女交换”,把母亲视为禁忌对象,克服了对母亲的原始欲望,选择了同马德琳结婚,并远走高飞,才最终完成了他进入象征秩序的心理历程。

查看全文

财政秩序问题论文

关键字:问题财政秩序当前

一、我国财经秩序混乱现状如果要对我国现阶段财经秩序状况作一个评价,“混乱”应是比较准确的描绘。从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可以说明,财经领域中的主体,如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在各自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局部或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违法违纪,屡禁不绝。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普遍化、经常化、集体化和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参与性特征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财经秩序的混乱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政府。政府职能错位及转换不彻底,对经济建设微观控制多于宏观调控,过多介入竞争性领域,“大政府、小市场”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市场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具体表现有:一是为追求短期利益和眼前利益,不计成本盲目发展地方经济。如为增强政府调控能力,违规发行地方债券,高息筹集社会资金,财政违规担保。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急功近利思想作祟的结果,也有体制上的缺陷。中央与地方职能划分不清晰,地方财权与事权失衡,地方在宏观调控方面缺乏实质性的措施,客观上促使地方政府使用各种手段谋求财权与事权的相对统一,这也是“坐收坐支”、“小金库”、“三乱”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二是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可能,造成大量举债。截止2001年四川省县乡财政账面累计赤字额达3.03亿元,财政调控能力弱化,有的县乡连基本的职工工资都难以保证,经济建设更无从谈起。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历年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大搞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财政预算约束软化,支出呈刚性状态,难以压缩。三是为了招商引资,或者保护本地企业的利益,越权出台税收减免缓政策,违规先征后返,要求企业加速提取折旧,无偿划拨土地,限制审计、财政、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检查等,客观上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国家利益。四是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不按规定程序和有关政策操作,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五是过滥的各种评比、奖励政策,所需资金未纳入财政支出范围,客观上纵容了部门“创收”,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屡禁不止。(二)部门。按照公共管理的一般原则,政府部门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没有自身的经济利益,财务收支活动应该完全在财政预算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政府部门受政府委托履行政府职能,行使行政权利,管理公共事务,其行政行为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不能追求自身的利益。但从现实情况分析,现阶段我国很多政府部门、行使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部门利益,并利用政府赋予的行政权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政府职能发挥过程中巨大的危害。一是税收征管部门越权减免,应征不征,违规设置过渡账户,混级混库,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手续费;或者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税收计划,买税、包税、征过头税等,虚增财政收入。二是执收执罚部门为了扩大收入,保证支出,套取业务分成,违规出台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收入不入金库和财政专户,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支出管理混乱,资金浪费严重。三是行业主管部门违规集中下属单位资金,强制性收费,搞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活动。(三)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为了保证市场公平有序和竞争效率的协调统一,政府不断制定和设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则,用以维护每个利益主体的应有权益。但目前,企业耗费较低的成本便可获取较高的额外收益。由于政府执法部门存在监督不到位、执法不严、处罚不力的问题,违纪违规行为受到处罚的概率偏小,程度较轻,违法成本太低,从而导致了企业的群体机会主义。一是通过做假账,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偷逃国家税款,骗取银行贷款。二是对股东和投资者隐瞒重大事项,掩盖关联交易,赢得股东信任,骗取投资。三是利用改制、转制手段,掠夺或侵吞国有资产。(四)个人。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现金交易量巨大,个人收入隐性化等原因,政府部门对个人经济行为的监控缺乏系统性,可以说,对个人经济行为的监管职权被分散于各个部门之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个人对利益的追求是违纪违规的原动力,制度的缺陷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外部环境。一是高收入阶层偷逃个人所得税收。有关资料反映,2001年全国7万亿的储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占有80%的比例,但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10%,其余90%为工薪阶层所缴纳。二是个人在交易过程中的不讲诚信。三是滥用职权,权钱交易,权权交易,获取非法利益。(五)社会中介机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也稳步推进,以前政府所拥有的一些中介职能逐步归还于社会。近几年,各种评审机构、机构、咨询机构应运而生,为深化社会分工,促进市场交易作出了贡献。但是,现行的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隶属关系不明确、与政府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严重制约了中介机构的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并

没有完全走向社会。同时,这种情况也为中介机构的违规违法提供了“温床”。一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串通作弊,为企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帮助企业作假,偷逃税款,骗取贷款;行业内压价经营,恶性竞争,破坏交易环境。根据四川省财政厅200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数据统计,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会计报表失真率达97%,资产、负债、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失真程度均在94%以上。二是部分中介机构隶属政府、挂靠政府,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在竞争中占尽优势,业务收入脱离财政监管,往往成为主管部门的“小金库”。三是自己作假,偷逃国家税款。四是行业协会多挂靠政府,行业自律作用甚微。二、财经秩序混乱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影响经济学家研究认为,违反财经法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常态,其产生主要是既定偏好下的个人理性计算,由于个人偏好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任何制度下都难以避免出现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但财经秩序混乱的局面发展到我国现在这种程度,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出来的时候,那么一定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和制度原因。客观分析在我国当前制度条件、体制框架、政策环境下普遍存在的带有政府参与性特点的违法违纪问题,我们认为,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能忽视,而且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认识问题。在那些从事各种违法违纪活动的企业经营者当中,甚至在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人当中,存在着一种观点,那就是适当违反国家和现行的财经法纪,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甚至违纪相当于改革,改革就是要冲击法律法规的束缚,要以改革的勇气去违纪违规。这种观点的本质实际上是局部利益至上,小团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至上。他们认为,只要财经法规约束他们去谋求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法律法规就存在问题,就会制约经济发展,就必须改变,就可以冲撞。这种错误认识出现在企业经营者和一些个人身上,还可以理解。问题是一些政府和部门领导人,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的“裁判员”和“协调官”,也持这种观点,至少他们在实际工作当中的错误做法已经表现出这种认识,这才是最有害的。所以我们认为,深刻分析、重点研究违反财经法纪行为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破坏作用,以及对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十分必要。(一)影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资源是稀缺的,市场机制的基础功能是把稀缺的资源有效的分配到经济的各个部门,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各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已严重影响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破坏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造成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以偷逃税收为例:税收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企业偷逃国家税款,必然会取得与依法纳税企业相比较的价格优势,就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更高的利润,同时,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货币与资本将向该企业集中。偷逃税收行为的大规模出现,势必会造成交易失真、市场失灵。二是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与虚耗。违法违纪者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精力研究各种操作方法,聘请专业顾问,有的在政府机关寻求“保护伞”,甚至还要按照这种指导思想调整正常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管部门,为了防止、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不得不增加人员,补充经费,导致行政成本不断增大。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虚耗,是资源配置中的错误选择。(二)影响财政经济的运行质量。一是造成财政分配权力被肢解。财政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政府运用税收、预算、国债等各种财政分配手段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实现政府的职能目标。然而,纳税主体的普遍偷逃税收行为导致税收的大量流失,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供给不足,各项事业所需资金得不到保障,调控经济的能力弱化。据有关方面分析测算,我国近年来每年税收流失的规模大约在4000亿元以上。另外,我国目前预算内外资金的规模基本持平,国家预算已经失去了在财政分配中的主导地位,预算约束功能失效,而由此引发出大量的管理问题如单位滥发钱物、偷逃个人所得税、账外账、甚至私设“小金库”等现象。二是降低财政调控经济的效率。任何国家的政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意图,必须注重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而且,从财政职能的基本特点和本质属性上看,在优化资源配置,体现社会公平,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政策手段不可比拟的长处和优势。但是,大量存在的以违反财经法纪为特征的财经秩序混乱局面使得财政调控职能大大削弱。其一,市场主体的大面积偷税、逃税,特别是高收入阶层的偷逃个人所得税行为,使得税收杠杆被扭曲,税收的公平性遭破坏,税收的调节功能无从发挥。其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财政收入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长期不匹配,财政收支结构的不合理,大大削弱了财政预算收支规模、收支差额、收支结构对社会总需求和总

供给关系的调控作用。其三,大量财政专项资金被挪用、侵占,甚至被贪污,不仅妨碍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严重削弱了财政预算的调控作用。其四,地方政府和部门随意越权,违规出台大量的减税、免税、退库、先征后返和集资政策,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保护性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扭曲的经济信息影响政府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市场主体通过违反财经法纪获取非法利益的一般手段就是造假。税务机关、金融机构,计划部门、财政部门得到的经济信息多被篡改,被扭曲。这种不真实的经济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税收的大量流失,“三乱”的普遍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对财政形势、财政增收能力的判断;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影响了政府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滥发钱物和大量的隐形收入、灰色收入,影响了政府对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的判断。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对称,实际上,有序状态下的经济环境也决定了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二者协调统一,互相促进。财经秩序混乱状态下的各项对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发挥重要依据作用的指标,其真实性、有效性都要大打折扣,这样不仅是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偏离实际,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偏离”将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我们又不能及时遏止住这个“循环”,由此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经济带来的后果则是难以想象的。(四)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三、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的对策思考国家对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遏制经济领域中各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消除各种违纪违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自1985年至1998年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到之后的治理整顿,再到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各级各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近几年来,针对造成财经秩序混乱的体制原因与制度因素,进行了大量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有的改革措施已付诸实施,有的措施也正在酝酿之中,同时理论界还不断地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和建议:——为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主体,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1998年到2001年,实行了以精减机构和转变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针对部门行为中存在逐利倾向的问题,规范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强化预算约束,自2001年起逐步推行了以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银行代收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预算改革;——为了治理农村“三乱”现象,自2002年全面推行了农村的“费改税”改革,并且正在酝酿城市的“费改税”举措,力求尽快解决城市的“三乱”问题;——为了治理税收流失问题,正在酝酿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和提高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比重的税制改革,特别是针对高收入阶层偷逃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正在推行实名制存款、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等制度创新试点;——为了解决企业做假账,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2001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会计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独立审计准则,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也有些地区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试点,理论界也提出可引入保险机制,让企业为其会计报告的真实性投保,通过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双重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设想。另外,财政、税务、审计、人民银行等经济监管部门也正在逐步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对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主体违纪违规的成本,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应有的作用。只要各种改革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各项制度创新能够发挥应有的功效,我国当前财经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逐步得到解决。但是,改革一定会触动某些人和某些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一定会遇到困难和阻力。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还十分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之计划经济的巨大惯性作用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所以我国在推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对待并切实解决与改革内容和创新目标并存的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加强政府调控职能与地方政府调控手段缺乏的问题。按照现行制度,地方政府不仅没有税收立法权,而且没有税收的减免权,也没有发行债券、设立基金的权力,地方财政也不允许出现赤字,也就是说,在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政状况较为困难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用以调控经济的税收杠杆、债务手段、财政投入及保护性措施等手段都已缺失,那么在调控区域经济方面就难以作为。所以,适当赋予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二是政府退出竞争性领域与国有企业解困并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在我国,国有经济还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还占有主导地位,如果完全让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彻底退出,那么在当前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的大量国企亏损、职工下岗,并由此引发出社会稳定问题,必须有一个务实的解决办法。

三是加快推行财政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财政管理手段缺乏、工具落后,并由此引发的效率问题。实施部门综合预算的前提是财政部门掌握至少是比较全面地了解各部门各单位预算外收入,并准确预测收入的变化情况,但在当前条件下,财政部门缺乏对部门和单位收入的监控手段,对各种预算外收入的预测能力还达不到要求;顺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须要有先进的信息系统作保证,但在财政十分困难的西部基层政府,要全面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推行财政预算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一定要落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引进先进的管理工具,确保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全面推行“费改税”,强化税务稽查与税务队伍建设,以及由此引发的税收成本问题。我国当前的“费”很多,而且都是由“现管”的行政部门负责征收,较为容易,而且成本不高,如果实行“费改税”,全部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仅凭我国现有税务部门的人力及其行政权力足额征收,是有较大困难的。但如果大量增加税收征管人员和稽查力量,势必加大税收成本,增加财政负担。所以,要把推行“费改税”与规范“费”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科学的界定哪些费是合理的,并加以规范。五是依法纳税、依法治税与执法不严、防范偷漏税手段落后的矛盾。当前一方面强调依法纳税、依法治税,但另一方面由于偷漏税普遍,造成法不责众或执法不严。特别是防范偷漏税手段落后,大量的现金交易,造成纳税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偷漏税。六是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与依法行政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国家机关行政行为的法制化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相继出台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对国家机关的执法行为加以规范,明确并加大了执法机关的违法责任。如何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避免行政诉讼案件中执法机关败诉,维护执法机关的威信,保护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等问题迫在眉睫。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必然选择,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关键,但在当前旧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的道德框架已经打破的情况下,建立新的既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础,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尤为重要。只要建立起一个以诚实、信用为根本的社会道德框架,并让每一个市场主体在这一道德框架下公平竞争,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包括财经秩序一定会从根本上好转,国民经济一定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