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和解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8:18: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执行和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执行和解的成立要件
执行和解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终结执行的一种方式。由于执行和解不仅涉及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而且还涉及执行程序的进行与否,因而执行和解的成立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第一,和解协议的达成必须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能违背当事人的意志;第二,和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三,和解协议一般应当采取书面形式,执行员应将和解协议的副本附卷。无书面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双方签名或盖章。
执行和解的概念
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就如何履行义务,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以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
终结执行的程序
人民法院终结执行和中止执行一样,都必须制作裁定书。裁定书应写明终结执行的原因,执行员和书记员必须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和中止执行相同,终结执行的裁定一经作出,即应送达当事人,并且送达后立即生效,有协助执行人的,也应予以送达或者以一定方式告知。
中国民事执行和解管理
一、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涵义
1.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概念
所谓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就变更执行依据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资源达成协议,从而使原执行程序不再进行的制度。
执行和解是执行权利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是《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处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根据《规定》第86条,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加以变更,使之更符合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既有利于执行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又有利于增进当事人之间的理解。对于人民法院来说,可以节约执行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执行和解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执行和解发生于执行过程中,在执行开始前及执行开始后均不存在执行和解;其次,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协议,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这是与调解的根本区别;第三,执行和解协议具有阻却申请执行期限的功能。在执行和解协议未得到履行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申请执行期限因达成执行中的和解协议而中止,恢复执行后的期限自和解协议所定履行的最后日期连续计算;第四,执行和解是一种结案方式,在双方当事人完全履行和解协议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第八十七条:"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的规定及《意见》第二百六十六条:"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复执行"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据此结案。
2.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功能
执行和解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和解已成为执行中常见的方式,但实践中对执行和解的效力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差异,出现了不少的困惑。执行和解属于民事处分行为,是执行权利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在执行程序中,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自愿就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内容予以变更达成的合意。
和解协议是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就如何履行其债权债务而订立的一种民事合同,该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双方都应当遵守,不应违反。执行和解协议签订后,在协议履行完毕之前,被执行人可以随时反悔,而不需承担任何违约责任。一般情况下,对执行和解协议反悔不履行的是被执行人,再由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执行和解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有利于人民法院减小执行成本,减小执行对抗,确保执行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如信用担保应由第三人出具担保书,如物的担保,应订立书面协议,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执行和解中如果有担保的,应按照担保物的种类、性质将担保物移交法院或者权利人监管;需要到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必须办理。这样可以保证担保物不被流失,同时也能对抗其他权利人对担保物的执行。
关键词:执行和解问题对策
执行和解,即和解协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人自行协商达成的,处分属于自己民事、经济、行政赔偿、刑事附带民事、刑事自诉等案件权力的协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规定》第八十六条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履行义务主题,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和解协议,一般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副本附卷。无书面协议的,执行人员应将和解协议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和解已成为执行中常见的方式,但实践中对执行和解的效力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差异,出现了不少的困惑。
听证程序的执行和解诠释
摘要:伴随和谐社会的发展,在民事强制执行领域执行和解无疑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执行听证程序中的执行和解,更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髓,体现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公开、公正、迅速及时的特点。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听证中执行和解。
关键词:执行听证程序执行和解
一、执行听证、执行和解的概念及意义
执行听证是指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因执行相关当事人向执行机构提出涉及自己某些实体权利的请求时,由法院执行机构的裁决合议庭召集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外异议人及与执行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到庭,听取他们的陈述,审查其提出的异议或申请并依法作出裁决的一种公开审查方式。听证中的执行和解就是人民法院在案件执行过程中由当事人或案外人、证人等人参加,由执行法官主持公开审查其异议或申请时双方当事人或当事人同案外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对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进行自主协商达成合意的行为,从而导致执行程序的结束。根据执行规定第86条的规定和解协议的内容一般包括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标的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通过执行听证实现案件和解终结实质是以和解协议的内容取代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
在执行听证中达成和解协议意义在于:
一是有利于增加案件执行的透明度,有效防止执行人员暗箱操作,杜绝人情案、关系案的出现,避免了当事人或案外人对执行法官的猜疑,既防止了执行法官的执法不公、不作为、消极执行,又限制了当事人的不规范举动,真正体现了新时期执行工作“阳光执行”的特点。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立法完善
摘要: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是一把利剑,不仅可以较好地化解“执行难”问题,还具有和平解决矛盾、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办案效率、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在立法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该项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功效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因此,本文基于该问题,通过分析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立法现状,以及国外先进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尝试着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执行难;完善;建议
“执行难”问题一直是法院的重灾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拉锯战和法庭对抗,债权人终于拿到了法院的判决书,可债务人却通过各种手段躲避履行,即使法院强制执行,执行到的财产也只是杯水车薪。债权人折腾一大圈却只得到一张纸而已,导致当事人不再信任法院,司法权威丧失。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维权意识的增加,债权人会通过上访、申诉等各种途径寻求救济,甚至在政府门口静坐示威以实现自己的诉求,这不仅增加了各部门的压力,而且事情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反,债务人却逍遥自在。然而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出现似乎给我国的法院带来了梦寐以求的春天,也给债权人带来了希望。执行和解能够和平地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纠纷,有利于降低执行成本、缓解法院的办案压力、维护司法权威,还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但是该制度在立法层面尚存有漏洞,导致其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虽然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执行和解规定》,但规定尚不全面,仍需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文明的、稳定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引领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发展的目的。
一、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概述
(一)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概念。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最早出现在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对于民事执行和解,在执行程序方面,有的学者强调中止,有的学者强调结束,有的只说会产生相应法律效果,还有的强调法院批准是必须程序。在执行实体方面,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是重点所在。因此,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经过平等协商,就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法律关系的实现程度、形式、数额签订协议,并将该协议提交人民法院,以和解协议的履行替代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从而终结案件强制执行程序的法律行为。执行和解协议的签订并经法院记入笔录后可使正在进行的执行程序暂时中止。法院中止执行的这段时间内,如执行和解协议得以全部履行,自然终结执行程序;如出现被执行人反悔不履行协议,或签订协议时申请执行人受到欺诈、胁迫,那么执行程序就会被申请恢复。(二)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现实价值。1.有利于和平地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司法意在定纷止争。但法院宣判之后,原被告因生效判决书的履行还会产生矛盾纠纷,即使法官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做到了客观、中立的裁判,也难以使双方当事人都满意,以至出现案结事不了的情况,所以司法审判并不是万能的。按照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拿着生效的判决书去申请法院执行,但强制执行会导致当事人双方的矛盾再次加深,不利于社会和谐。而执行和解制度既不会使双方剑拔弩张,也不会使问题扩大化,反而能够较为和平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使债务人出于本意而不是被迫履行义务。执行和解制度顺应了“以和为贵”的传统,使当事人心平气和地解决纠纷,而不是互相报复,有利于社会和谐。2.有利于缓解法院的压力。破解“执行难”一直是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点工作。2017年2月14日,最高院院长表示要打赢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执行和解制度正好可以攻克“执行难”。①债权人牺牲一部分利益换取债务人心甘情愿的实际履行,以避免在申请法院执行的过程中遥遥无期的等待。执行和解极大地缓解了法院的办案压力,降低了执行成本,是双方当事人和法院都希望看到的结果。3.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意见》提出,现代的纠纷解决理念应当是由国家来主导,让司法推动,保证社会力量的参与,多种措施并举,依靠法治保障。②目前,我国的纠纷解决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包括诉讼、调解、诉讼和解和执行和解,它们各有优缺点,并且在不同的案件中发光发热,为纠纷的解决发挥着自己的特效,为我国的法治事业添砖加瓦。
二、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立法漏洞
独家原创:浅析执行和解与和谐执行的辩证关系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健全法律制度的情况下,要提出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国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的要求,着重倡导在司法领域开创和谐的局面,为建设是会注意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上的保障。因此,在执行阶段应该有和谐的理念,以更好的体现司法和谐,为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本人从法律上来阐述执行和解与和谐执行之间的关系,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执行和解和谐执行辩证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执行和解?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避免不了,随着人们的哦认识越来越高,可以建立法制社会,通过法制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执行和解,是指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对如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进行自愿自主协商并达成合意的行为,它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执行和解作为民事执行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缓解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压力,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执行一方面指案件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对当事人做好细致的教育疏导,充分运用各种方式、结合法律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促使被执行人自觉主动履行义务,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通过和解方式结案。另一方面,和谐执行还指主动加强协作,特别是主动加强与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多元化化解纠纷机制,积极探索化解非诉讼纠纷的方法,缓解法院的诉讼压力。主动加强与银行、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健全基层协助执行工作网络,推进执行工作良性循环,竭尽全力维护司法权威和尊严,最大限度实现当事人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执行和解体现更多的执行中的和解而和谐执行体现更多的是和谐执行的过程。执行和解在执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区:
1.由于人民法院承担过多的职能;如果执法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可能导致的是草草了事,或越权办事,或者为了减少麻烦,直接让当事人自己解决(忽略了法院和解的作用)那样,当事人就不能和解,有些可能会认为法院不公平,从而会导致法院的威信全失。那样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人民法院执行和解制度解析
一、执行和解制度的概述
执行和解制度主要是指,在人民法院的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本着平等、公正协商的原则,在法律规定的义务和权利之下自愿的达成协商,从而人民法院会停止原本需要继续执行的程序的制度。这一项制度的出台使得学术界议论纷纷,部分学者认为执行和解制度有可能会将法律的天平倾向于权益、权利较大的一方,但是从我国现行的执行和解制度实施情况来看,执行和解进行的较为顺利,且能够体现出我国法律的公正性、平等性。目前我国有关于执行和解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第231条、执行工作规定中的第86条。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在人民法院执行审理程序的过程中,如果双方当事人提出执行和解,那么人民法院应当遵从双方当事人的意愿,执行员应当将双方当事人的主要协商事宜记录到庭审笔录中用于备份,并且双方当事人需要签字或是盖章确认协议达成。在我国执行工作规定中指出,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人民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依法变更有关于法律文书中的权利主体、或是履行义务类型、期限等。
二、执行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具有不确定性,当事人的权益无法保障。从我国目前实施的法律法规情况来看,在双方当事人处于和解状态后,整个和解协议的效力并不高,同时,如果在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当事人虽然达成了协议,但是在和解协议实施中,任何一方的当事人都可以直接提出单方面的反悔,或是不承担自己应当尽到的义务,这也就导致了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进一步降低,所以,在双方当事人中,只要有一方提出反悔或是不履行协议的内容,或是延期履行自己的义务,都会导致另一方只能重新执行原生效的法律文书。(二)片面追求结案率,滥用执行和解。从我国现行的执行和解制度中来看,在双方当事人进入了和解程序之后,是不需要法官进行从中指导或是引导的,这就能充分发挥出执行和解制度的有效性,提升了法官的结案效率。但是,就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来看,双方当事人虽然是进入了执行和解的程序,但是部分双方当事人并不是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的,部分地方的人民法院由于自身所需要处理的案件数量较多,但是案件的性质并不恶劣,并且大部分的案件仅仅只是双方当事人自身的一些矛盾或是冲突所引起的,那么,这时人民法院的法官就会直接介入到双方当事人的和解程序中,变相要求或是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和解。有些法官甚至出现了在庭上直接劝说双方当事人进行和解,或是说服、动员双方当事人进行和解,甚至要求双方当事人在牺牲自己合法权利的基础上进行和解,就是为了追求结案的效率。这不仅仅不符合我国法律精神,还会严重损害双方当事人的根本权益。(三)执行和解导致执行法官权利过大、随意执行。由于双方当事人在进行和解的过程中,是不需要法官介入的,这就会直接导致整个和解程度的公开性和合法性出现问题,甚至部分的和解程序是不规范的。例如:部分法官在遇到关系案件或是人情案件时,会引导双方当事人放弃自己一部分的权益来达成和解,或是直接告诉某一方当事人如果还要坚持自己的某些利益,就会采取何种法律措施来对其进行制裁,最后说服当事人放弃自己的权益来达成和解。在这种和解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往往都会受到巨大的压力,甚至双方当事人都会感觉到法院处理的方式并不公平、合法,但是被迫于法官的压力,不得不达成和解最终结案。
三、人民法院执行和解制度完善的建
(一)健全执行和解的惩罚措施,打击规避执行行为。从我国目前现行的执行和解制度来看,执行和解制度尚未建立完善,并且在制度中还存在着部分不合理、不合规之处,导致在开展和解程序时,人民法院无法可依,无理可循。由于我国大部分的相关和解制度中,都没有明确指出如果当事人放弃执行自己的义务,或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会受到何种处罚,许多当事人在和解协议签订之后选择躲避、逃避执行和解协议中的事项。所以,应当设置具体的惩罚措施,打击规避执行的行为,如可以设置罚款、拘留等措施,体现出法律的威严性、威慑力。(二)杜绝以调解代和解的问题。执行和解协议主要是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决定的,法官不能主动介入或强迫,而是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者是为双方达成和解提供适度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在法官主持或强迫下达成的执行和解。(三)完善法院考评机制,加强对执行法官的监督。对法官的考核不能一味地追求案件数量和执行和解率,应该以执行标的的实际到位率为考评机制,这样做既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提高执行法官的办案能力。
执行庭外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研究论文
摘要:民事执行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民事执行和解,它能有效而及时地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且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而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对执行和解功能的发挥以及执行程序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和解协议;效力;救济途径
民事执行和解,简称执行和解,是民事强制执行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一般是指民事执行程序中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经过协商,就变更执行依据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协议,从而结束执行程序,是私权自治在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体现。目前,理论界对于执行和解协议性质和效力的认识及其没有得到履行时的救济途径存在很大争议,而我国现行法律对执行和解协议规定很粗糙,阻碍了执行和解制度功能的发挥职称论文。
一、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执行和解协议效力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民诉意见》第266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执行中双方自愿达成的和解协议,对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人民法院应当恢复执行,但和解协议已履行的部分应当扣除。和解协议己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复执行。”《执行规定》第87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做执行结案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执行程序解释》)第28条规定:“申请执行时效因申请执行、当事人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申请执行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在立法上并没有明确执行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致使对协议的履行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并由此产生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和解协议定性冲突,影响其效力
民事执行和解问题与对策论文
内容摘要
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和解已成为执行中常见的方式,但实践中对执行和解的效力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差异,出现了不少的困惑。执行和解属于民事处分行为,是执行权利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在执行程序中,执行和解是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自愿就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内容予以变更达成的合意。
和解协议是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就如何履行其债权债务而订立的一种民事合同,该合同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双方都应当遵守,不应违反。执行和解协议签订后,在协议履行完毕之前,被执行人可以随时反悔,而不需承担任何违约责任。一般情况下,对执行和解协议反悔不履行的是被执行人,再由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执行和解作为一项重要制度,有利于人民法院减小执行成本,减小执行对抗,确保执行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如信用担保应由第三人出具担保书,如物的担保,应订立书面协议,并依据《担保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执行和解中如果有担保的,应按照担保物的种类、性质将担保物移交法院或者权利人监管;需要到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的,必须办理。这样可以保证担保物不被流失,同时也能对抗其他权利人对担保物的执行。
关键词:执行和解问题对策
执行和解,即和解协议,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人自行协商达成的,处分属于自己民事、经济、行政赔偿、刑事附带民事、刑事自诉等案件权力的协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规定》第八十六条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履行义务主题,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和解协议,一般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副本附卷。无书面协议的,执行人员应将和解协议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和解已成为执行中常见的方式,但实践中对执行和解的效力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差异,出现了不少的困惑。
听证程序的执行和解浅议论文
摘要:伴随和谐社会的发展,在民事强制执行领域执行和解无疑起到重要作用,而在执行听证程序中的执行和解,更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髓,体现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公开、公正、迅速及时的特点。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听证中执行和解。
关键词:执行听证程序执行和解
一、执行听证、执行和解的概念及意义
执行听证是指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因执行相关当事人向执行机构提出涉及自己某些实体权利的请求时,由法院执行机构的裁决合议庭召集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案外异议人及与执行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到庭,听取他们的陈述,审查其提出的异议或申请并依法作出裁决的一种公开审查方式。听证中的执行和解就是人民法院在案件执行过程中由当事人或案外人、证人等人参加,由执行法官主持公开审查其异议或申请时双方当事人或当事人同案外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对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进行自主协商达成合意的行为,从而导致执行程序的结束。根据执行规定第86条的规定和解协议的内容一般包括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标的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通过执行听证实现案件和解终结实质是以和解协议的内容取代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
在执行听证中达成和解协议意义在于:
一是有利于增加案件执行的透明度,有效防止执行人员暗箱操作,杜绝人情案、关系案的出现,避免了当事人或案外人对执行法官的猜疑,既防止了执行法官的执法不公、不作为、消极执行,又限制了当事人的不规范举动,真正体现了新时期执行工作“阳光执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