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7:24: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校德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校德育管理规章的实践
职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一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上,便是大力营造学生成人、成才的人文环境和思想环境,抓阵地、抓活动,积极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建立和健全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现将这几年我们诸暨市职教中心在德育管理制度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制,落实德育队伍建设
(一)健全管理机制以“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我们诸暨市职教中心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领导的三级管理:校长室———学生处、学部———班主任。从校长到职工、从门卫到生活管理老师、从校车司机到食堂管理员,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层层落入的工作机制。
1.全员育人导师制根据“育人至上,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我们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其具体办法是:(1)由学部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本人任教班级及各班实际,分别选定4-5名学生(2-3名“差生”,1名中等生,1名优生)进行“学习帮扶”、“思想帮扶”、“心理解惑”,做学生的导师。每名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带学生各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方法、心理解惑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设想。(2)各学部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谈话时间、地点、谈话主题以及谈话人的感受)。德育处通过导师的谈话育人材料,对该导师的评价,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学业成绩的变化等项目对导师进行量化考核,教务处把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中去。“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尖学生同样重要”,这是我们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自觉地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接触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2.新生军训制学校要求新生入学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这个军训是融军事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主题班会召开以及教唱革命歌曲、看爱国影片、学做新式体操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训练。每期军训结束后,各班要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奖。这一制度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
3.学部责任制学部责任制要求各学部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时,或学生违纪违规时,不管你是不是这名学生的班主任,也不管你有没有教过这名学生,都负有处理该事件的责任。否则你的师德考核便会受到影响,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各学部的考核。
职校德育工作初探
【摘要】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合格,将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直接体现者。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它关系到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一代新人的成长。所以,班主任要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管理工作。笔者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有一些体会,下面就职校班主任工作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德育工作;管理;体会
一、关心和理解是学生管理的基础
职校生大都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虽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还不十分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很强的自尊心。作为班主任必须认识到这一心理特征,绝不能以“管理者”自居,去强迫压制学生,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班主任只有深入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以挚情的接触,从中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正确评价他们存在的价值……,以真诚的态度去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真挚的爱,领悟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从而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把对他们的要求和希望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融于自己心中,转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学生管理工作在这种良好气氛中进行,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每当我接到一个新班,第一次见面就对大家说:“我是同学们的老师,更是大家的朋友,我也非常希望和大家成为真正的朋友”。之后,我就深入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和学生谈学习、谈理想、谈家庭、谈学生的切身利益,谈国际形势、市场经济、流行歌曲等,我和学生谈话话题很广泛,我们在一起是平等友好的关系。慢慢地学生也愿意和我谈心,我就成了学生们的知心朋友。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会降低班主任的威信,其实不然,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交朋友,视自己为其中一员,这样会增强学生对班主任的理解和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思想隔阂,学生有什么想法就会主动找班主任谈心。与学生平等相处,老师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增强感召力,班主任工作也就能顺利地开展,并能收到极佳的效果。有的同学心里话不便与父母、同学讲,而把我当成知心人,把心里的秘密一股脑到给我。例如我班有位同学父母离异,家庭情况复杂,他本人也很消沉。我就给他讲一些生活事例,开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帮助他振奋精神,搞好学习,使他体验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后来这个同学在班上工作积极,学习兴趣浓厚,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发挥班干部的管理作用
班主任工作任务艰巨,头绪繁多,如何做才能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搞好班级管理,必须讲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克服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选拔、培养和使用好班干部。班干部是班级工作的支柱,因此,在选择配备班干部时要认真慎重。每当新生入校后,作为班主任应该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摸清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中选拔出那些思想进步,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学习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并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先担任班小组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锻炼后,视其工作情况,结合各自的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相应安排职务,这样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和积极性。另外,班干部配备要少而精,有的可身兼数职,力求达到精干高效的目的。班委会建立后,班主任既要放心大胆的使用,又要经常加以培养指导;既要帮助他们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使其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要注意对每个班干部提出明确的责任目标,定期总结考核,及时表扬鼓励。几年来,由于自己有效地配备和使用班干部,班级工作成绩显著,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有多名同学工作后走上了领导岗位。
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创新
摘要: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在阐述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基础上,就职校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必要性及如何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职校德育创新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观;职校;德育;创新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加强职校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尤为重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历来是职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点课题。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吸纳现代德育理念,笔者认为,必须更新观念,跳出旧的德育思维模式,用主体性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职校德育工作实践。
一、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道德意识形态等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一个明显结果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这一情形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的主体性”思想得以确定。这种背景下,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社会规范立场、着眼于行为的善恶、着力劝导学生践履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规范性德育观受到极大冲击。与时俱进,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生活方式立场、着眼于生活方式的探究、着力使每个受教育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的主体性德育观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唤和追求。主体性德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其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重视提高他们的判断、抉择能力,指导其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
主体性德育有如下特点:
职校德育工作研究论文
新世纪伊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国际国内局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高(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新情况、新任务,进行新研究、新探讨,形成新思路、新举措,以取得新经验、新成效。
一、职校生思想政治状况概略
上世纪末至新世纪初,高(中)职生思想政治状况其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同学爱党、爱国的意识强烈,拥护改革开放,关心国内外大事,痛恨消极腐败,愿为实现现代化和振兴中华做贡献;他们勇于参与公平竞争和敢于开拓创新,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不满足于现状,向往热烈的生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崇尚科学真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实践,讲究实效,不相信甚至十分反感空洞的说教;在自主意识、自立意识、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等方面,渴望得到尊重,反对品头论足;他们思想解放,观念新潮,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对改革开放中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容易接受;公开承认自我价值,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总之,较之上世纪80—90年代的学生,他们更趋理性化,更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意识、效益意识、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缺乏明确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小部分学生没有远见和雄心壮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比较淡薄、模糊甚至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共产主义则遥遥无期,所以不用关心,也关心不了,认为这是中央的事,上级领导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关心和看重的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因而对社会上流传的诸如“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只讲金钱,不讲信仰;只要实惠,不要主义”之类说法非常感兴趣,很是认同。
2.缺乏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当代职校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些人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任何事情仅凭一时的热情,没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却总异想天开要出人头地,一鸣惊人,其结果往往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使理想变成空想;部分学生劳动观念不强,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讲究吃穿玩乐,不顾家庭经济实力;学习上不努力,得过且过,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较为严重。
3.缺乏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部分学生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欠缺,遇事不能顾全大局,班集体活动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学生对班级漠不关心,不但不能为班级争光添彩,相反还有意无意损害班集体荣誉。有的学生法纪观念淡薄,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好感情用事,喜欢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结交,重哥们儿“义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顾后果,违纪违法之事时有发生。
职校德育工作探析论文
一、职校生思想政治状况概略
上世纪末至新世纪初,高(中)职生思想政治状况其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同学爱党、爱国的意识强烈,拥护改革开放,关心国内外大事,痛恨消极腐败,愿为实现现代化和振兴中华做贡献;他们勇于参与公平竞争和敢于开拓创新,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不满足于现状,向往热烈的生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崇尚科学真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实践,讲究实效,不相信甚至十分反感空洞的说教;在自主意识、自立意识、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等方面,渴望得到尊重,反对品头论足;他们思想解放,观念新潮,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对改革开放中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容易接受;公开承认自我价值,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总之,较之上世纪80—90年代的学生,他们更趋理性化,更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意识、效益意识、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缺乏明确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小部分学生没有远见和雄心壮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比较淡薄、模糊甚至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共产主义则遥遥无期,所以不用关心,也关心不了,认为这是中央的事,上级领导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关心和看重的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因而对社会上流传的诸如“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只讲金钱,不讲信仰;只要实惠,不要主义”之类说法非常感兴趣,很是认同。
2.缺乏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当代职校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些人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任何事情仅凭一时的热情,没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却总异想天开要出人头地,一鸣惊人,其结果往往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使理想变成空想;部分学生劳动观念不强,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讲究吃穿玩乐,不顾家庭经济实力;学习上不努力,得过且过,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较为严重。
3.缺乏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部分学生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欠缺,遇事不能顾全大局,班集体活动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学生对班级漠不关心,不但不能为班级争光添彩,相反还有意无意损害班集体荣誉。有的学生法纪观念淡薄,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好感情用事,喜欢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结交,重哥们儿“义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顾后果,违纪违法之事时有发生。
4.缺乏道德修养和辨别抵御能力。有的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和公民意识,言行举止不文明,不爱护公物和公用设施,对有悖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表现出惊人的冷漠。有的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进职校学习仅仅是为了毕业后的就业、赚钱,至于该如何对社会尽义务、做贡献则很少考虑。有的学生家庭道德意识也不强,缺乏应有的亲情感和友情感,“小天使”“小皇帝”意识浓烈,不能敬老爱幼,善待亲友邻居。有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缺乏对错误思想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易受不良思想行为影响而步入歧途。
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创新
摘要: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在阐述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基础上,就职校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必要性及如何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职校德育创新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观;职校;德育;创新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加强职校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尤为重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历来是职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点课题。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吸纳现代德育理念,笔者认为,必须更新观念,跳出旧的德育思维模式,用主体性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职校德育工作实践。
一、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道德意识形态等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一个明显结果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这一情形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的主体性”思想得以确定。这种背景下,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社会规范立场、着眼于行为的善恶、着力劝导学生践履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规范性德育观受到极大冲击。与时俱进,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生活方式立场、着眼于生活方式的探究、着力使每个受教育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的主体性德育观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唤和追求。主体性德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其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重视提高他们的判断、抉择能力,指导其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
主体性德育有如下特点:
主体性德育观与职校德育
一、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道德意识形态等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一个明显结果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这一情形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的主体性”思想得以确定。这种背景下,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社会规范立场、着眼于行为的善恶、着力劝导学生践履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规范性德育观受到极大冲击。与时俱进,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生活方式立场、着眼于生活方式的探究、着力使每个受教育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的主体性德育观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唤和追求。主体性德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其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重视提高他们的判断、抉择能力,指导其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
主体性德育有如下特点:
1.以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向。即重视学生主体人格提升,强调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以挖掘潜能,促进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发展;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层次性、能动性、差异性,因材施教,既注重群体性道德水平提高,又彰显学生个性,使每个人都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主体。
2.在尊重、平等、民主中促进学生整体性进步。即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个性、隐私与尊严等;要放弃居高临下的状态,不把学生当作“道德条目的容器”,而是朋友一样平等对话,进行真诚精神交流。使学生能在民主氛围下自觉、自愿地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内涵、陶冶情操,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
3.在自主教育中实现德育的内求自塑。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承担着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基础上自主选择或拒斥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其职责在于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在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顿悟中找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德育课及其他课程教学、学校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为学生的自主教育提供了丰富土壤。
职校德育创新与主体性德育观论文
摘要: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在阐述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基础上,就职校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必要性及如何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职校德育创新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观;职校;德育;创新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改革的新时期,加强职校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尤为重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历来是职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点课题。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吸纳德育理念,笔者认为,必须更新观念,跳出旧的德育思维模式,用主体性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职校德育工作实践。
一、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成果。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一系列生活、文化生活、道德意识形态等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一个明显结果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这一情形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的主体性”思想得以确定。这种背景下,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社会规范立场、着眼于行为的善恶、着力劝导学生践履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规范性德育观受到极大冲击。与时俱进,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生活方式立场、着眼于生活方式的探究、着力使每个受教育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的主体性德育观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唤和追求。主体性德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其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养成的客观,重视提高他们的判断、抉择能力,指导其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
主体性德育有如下特点:
职校学生现状的德育对策思考
一、职校学生的教育现状分析
经过各种类型的高中筛选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自然就把自己与差生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同学在进入校门起就有种失败感,对前途表现出信心不足,不光对学习缺乏劲头,还放松了自觉改造精神世界的要求。使得职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难上加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自身要求放松。部分职校学生在进入职校后,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进入了尾声,接下来就是就业工作,他们认为职校里随便混混就可以毕业。学习缺乏动力,而把多余的精力用在了吃穿打扮、玩电子游戏、谈朋友、看电视和其他娱乐等方面,学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放在了比较次要的位置,时间久了,思想品德修养方面也会受到影响。2.社会上不良风气趁机而入。(1)职校学生是社会上不良分子关注的对象。他们利用职校学生涉世不深的幼稚心理,用各种花言巧语引诱拉拢学生。比如,有些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也以各种“优惠”吸引学生进入,这些为职业学校学生聚众滋事提供了场所;(2)职校学生也是社会上不良青年所关注的对象。他们通过交朋友,谈恋爱等形式和职校学生交住,引诱、强迫学生从事违纪甚至违法活动。如男同学打架斗殴、女同学出卖色相等;(3)社会上一些丑恶腐朽落后的现象在无形地侵蚀着职校的学生。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同学要参加各类实习工作,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一方面,通过实习增长了自己的才干,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与社会上一些丑恶、腐朽、落后现象机遇的机会。在对区内几所职业学校的学生调查中发现,有35%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在总体上是差的,对中国经济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存有疑虑。3.职校德育缺乏创新。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各种不良的宣传和职校的教育在争夺青少年的思想阵地,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宣传途径的多样化、多媒体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简单化、传统化形成比较大的反差。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机械的德育模式而少有创新。如注重晓之以理,忽视动之以情;注重强令禁止,忽视正面引导;注重被动接受忽视主动要求;注重说教灌输,忽视榜样示范;注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目的等。
二、学校支持性德育对策
针对目前上海市商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成为学校职教德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上海市商业学校选择了支持性德育对策的构建。所谓支持性策略就是指:学校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差异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目标指向明确、师生便于实际操作、适应学生情感需求、正向成效显著的实践对策。其基本特点就是基于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情感需求。[2]
(一)践行师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德育
“一个从来没有承担过任何责任的人是很难树立起责任感的,一个没有现实生活体验的人也就很难培养现代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道德的突出特点是只有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体验式德育能使道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交往、学校日常活动、班集体活动等形式,把从各个渠道获得的道德理念和规则在实际行动中加以运用,并获得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当今社会的道德既是建立在一定价值基础上的理念与思想体系,也是一种适应现实客观环境的能力和技能。只有体验式德育,才能帮助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德育的执行力。
阐述职校中的德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这类学校由于生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学生素质,尤其是基本素质。因此,在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大目标下,教育者在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将加强学生的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职校毕业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