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思维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7:17: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直线思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直线思维

直线思维探讨管理论文

[内容]

英国著名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斯在其《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够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它“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可以称之为“富有吸引力的线条”。波状线是一种曲线,如果把文章的思路以线作比,那么很显然,《拿来主义》属于曲线,它的论辩力量和艺术魅力与其文思的曲线美互为依存。请看:

本文标题“拿来主义”即点明了文章的“论题”,但是行文却未用立论文的常见思路,而以驳论开篇,从“闭关主义”政策的破产谈到代之而起的“送去主义”的某些做法,从行文思路上来了一个逆转。当读者正意欲探究“送去主义”之弊时,作者却又将此按下不表,反调转笔锋以破题:“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行文至此,如果即展开正面论述,详细论述自己主张“拿来主义”的理由,然后再论“送去主义”的弊端,也属常见的思路。然而此时作者笔锋又一转,避开了“拿来主义”,重新回到开篇提出的“送去主义”的分析论述上,先肯定“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接着又分析“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后果,从而才提出了论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照一般人的思路,行文至此就该集中笔力论证“拿来主义”的主张了,然而,鲁迅先生却不然,此时,他又搁下“拿来主义”的话题,而转换笔势对“送来”这一问题进行举例分析,指出了其实质。

承此,明确指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而,作者并没有顺着这一笔势一贯而下,而是又从侧面落笔,用设譬的方法,分析了“三种错误的态度:孱头、昏蛋、废物’,这三种分别指代了怯弱的逃避主义、“左”倾的虚无主义和右倾的投降主义。前两者不去占有,后者有所占有,但三者都不挑选有价值的东西,则是相同的。所以,作者大声疾呼:“‘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至此,作者才回转笔锋开始正面直接论述“他占有,挑眩”。

查看全文

语文直线思维管理论文

[内容]

英国著名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斯在其《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够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它“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可以称之为“富有吸引力的线条”。波状线是一种曲线,如果把文章的思路以线作比,那么很显然,《拿来主义》属于曲线,它的论辩力量和艺术魅力与其文思的曲线美互为依存。请看:

本文标题“拿来主义”即点明了文章的“论题”,但是行文却未用立论文的常见思路,而以驳论开篇,从“闭关主义”政策的破产谈到代之而起的“送去主义”的某些做法,从行文思路上来了一个逆转。当读者正意欲探究“送去主义”之弊时,作者却又将此按下不表,反调转笔锋以破题:“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行文至此,如果即展开正面论述,详细论述自己主张“拿来主义”的理由,然后再论“送去主义”的弊端,也属常见的思路。然而此时作者笔锋又一转,避开了“拿来主义”,重新回到开篇提出的“送去主义”的分析论述上,先肯定“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接着又分析“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后果,从而才提出了论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照一般人的思路,行文至此就该集中笔力论证“拿来主义”的主张了,然而,鲁迅先生却不然,此时,他又搁下“拿来主义”的话题,而转换笔势对“送来”这一问题进行举例分析,指出了其实质。

承此,明确指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而,作者并没有顺着这一笔势一贯而下,而是又从侧面落笔,用设譬的方法,分析了“三种错误的态度:孱头、昏蛋、废物’,这三种分别指代了怯弱的逃避主义、“左”倾的虚无主义和右倾的投降主义。前两者不去占有,后者有所占有,但三者都不挑选有价值的东西,则是相同的。所以,作者大声疾呼:“‘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至此,作者才回转笔锋开始正面直接论述“他占有,挑眩”。

查看全文

数学概念形成探究论文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都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包括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的运用,忽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强行地将一些新的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阻碍学生的能力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另一方面是许多教师不知如何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这是数学概念教学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的途径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

(一)回顾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例1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教学

查看全文

平行线判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查看全文

数学概念形成探究论文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都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包括概念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的运用,忽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强行地将一些新的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阻碍学生的能力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另一方面是许多教师不知如何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这是数学概念教学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的途径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

(一)回顾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例1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教学

查看全文

平行线性质教教学案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查看全文

高中数学课堂设计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就高中教材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与设计三方面阐述了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安排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3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条件的推导和公式的应用。从初中平面解析几何中平行和垂直的定性过渡到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它是学生在研究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本节的研究,将直接影响以后的曲线方程、导数、微分等的进一步学习,贯穿于高中教学的始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探究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接触平面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特别是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困难。因此,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滚动中逐步深化,使之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3.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充要条件的推导、公式及应用。②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探索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算法的思想。②通过灵活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徐利治先生曾指出:“数学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又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成为本节的情感目标。

查看全文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教案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查看全文

数学学习探讨论文

一、精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授速度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同时要针对新课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新教材多处以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介绍一个新知识的开始,教师要重视创设新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找同类项,教师把写有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同学寻找在四个角的“同类项”。这种活动虽然会使教室乱哄哄的,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方差的概念学习。教师上课时带一个量体重的称,挑三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先称,记下数字,求平均数,也按公式计算方差。然后挑最胖、最瘦、普通的三个同学量体重,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平均数差不多,方差则区别很大。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方差的意义,不会忘记。还有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他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等。这样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使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有些学生不善于做有关图形问题,这时应提倡学生多动手操作,还可以借助直观教具,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启发的:先做一个实验,把一个三角形纸板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它们组成一个平角,从而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现在,如果不允许把三角形撕开或翻折,你有什么办法能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度?学生的思维一下就开阔了,有的说:度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算一算它们的和;有的说: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使它等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再度量它的度数,或者观察它的两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还有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的原理作辅助线。最后教师总结每一种做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另一种证明方法。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不易遗忘,从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方法,便于以后使用。另外,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课堂上要多留时间让学生自我消化一些,独立思考一些,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走入教材、走进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他们体验体验失败与成功。教师在评价时,特别应注意学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激励学生上进,增强学生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指对那种没有思考性的问题答来答去的表面热闹。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在数学中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引起思维。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有否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这种“愤”和“悱”的情境,即创设存在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情境,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去探求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这样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面前有两条直线,问你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你如何做出判断呢?这时学生会回答:我就看这两条直线是不是相交,如果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然后教师就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眼睛看见是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做出判断。此时,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于是教师提出疑问:你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部分是不相交的,但你能肯定的说在远处它们也是不相交的吗?这一问促使学生思考,经过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做出的判断产生动摇,发现自己做出判断的根据并不充分,从而懂得直接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很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并跟随教师一道去探索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上课时,应引导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引导学生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指导叙述复习,不留疑点。要指导学生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使之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不要不懂就问。有些题目,学生一时难以解出,也要让他们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

查看全文

基于概念图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可视化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高中物理知识抽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将概念图引入高中物理教学非常必要。文章以高中物理“曲线运动”一章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阶段,对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教学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曲线运动

一、引言

可视化教学是指在计算机或者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运用图形学原理,利用图像、动画等可以呈现在视觉范围之内的方式,将教学过程中的模型、规律、概念、公式等展现出来,让学生借助于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图像或视觉信息,实现对所学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视化教学的实施越来越便利,也涌现出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可视化教学工具。大量研究表明,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教学工具的使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概念图是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它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用节点连接起来构成网状结构使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从而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

二、利用概念图促进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

物理教学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行之有效,这基于对物理学科的认识。物理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在于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且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抽象难懂,教师利用图表、视频、音频等可视性资源进行可视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在于高中物理概念、规律众多,知识体系庞大,各个知识点之间又相互联系,需要学生经常进行归纳和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和谐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将概念图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概念图与其他可视化教学工具相比具有其优势。概念图在构成元素上比较全面,不仅有节点、连线,而且有连接词、命题和层次结构,这使得概念图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表征相关知识;概念图的本质相对于其他教学工具也更加丰富,它不仅是知识的建构、梳理和整合,还是知识的发散和创新。概念图在可视化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支持物理知识的可视化,还支持思维过程的可视化、交互的可视化。课前概念图能帮助学生预习新课,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课中概念图作为师生交互的载体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且运用概念图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课后概念图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教师可根据概念图反馈的情况做出评价,学生再进行反思和强化。由此可见,概念图的运用能促进教学全过程的可视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