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6:56: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植物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究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知识体系陈旧。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师往往吃透一本教材,准备一套PPT讲稿即可对该课程进行多年讲授,教师对每个章节内容理解的深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难以保证。知识传授的效率低,又难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往往停留在教师读课本,学生背课本的阶段。
2.单纯重视理论教学。部分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有效开展植物学实践教学环节。植物学教学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以及考试考核阶段,有限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仅凭一张答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自然界中各种植物样本,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以及更深刻的记忆,无法对植物学课程产生求知欲以及兴趣,仅仅为应试做准备,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实践教学往往采用一套僵化的固定模式:选取固定实践场地——沿固定线路采集标本——对采集的标本整理归档。植物识别成为整个实践过程的主体,学生实习过程无异于背诵植物名称比赛,流于形式,得到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技能训练有限。
4.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失当。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滞后于理论课程,往往是在学校将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才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甚至有的学校将实践环节设置在理论课结束后一年以后。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在理论课堂学到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地巩固与加强,又因为缺乏实地观察使得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下降。当有机会去进行野外考察时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见到的植物相对应,实践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仅浪费教学资源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结果事倍功半。
二、教学改革的路径
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策略研究
摘要: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我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识药”水平,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了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药用植物学是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三个环节,其中实验教学在药用植物学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鉴定药用植物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中药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1]。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识药”水平为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为指导[2]。因此,笔者在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针对我院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目前教学基础上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希望对我院本科生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优化实验内容,注重学生识药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校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的设置为24学时,分四次课完成。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内部显微构造,以及植物检索表;实验材料主要以永久切片为主,如药用植物根、茎、叶显微结构的观察均是永久切片;实验方法以显微镜观察为主,动手操作较少。学生普遍反应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枯燥乏味,无法激起他们上课的兴趣,更无法体现对学生综合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笔者在多年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所观察的显微结构并不明确,如观察药用植物根和茎的显微结构时经常出错。实验报告内容以绘图为主,绘图中的结构名称经常混淆,反应出实验课设计的缺陷。最后,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全班同学均以5种相同的植物制作检索表,往往学生结果基本一致,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鉴于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进行了初步优化,详见表1。
二、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生物类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初探
[摘要]为响应国家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号召,在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以提高植物学课程及实验教学效果,培养本科生科学素养及实践技能为目标,对植物学实验进行改革。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现状,结合笔者多年植物学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与实践措施,以期为高等院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植物学;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
一、引言
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通过植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1],同时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能够在生物学及农牧、园林、环保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奠定基础。作为一门实验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植物学实验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植物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性、参与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思维创新。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开始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目前仍然处于教学改革初期,许多改革方案还处于试行阶段,改革内容存在较多不成熟,改革方式简单盲目,没有真正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性质,缺少灵活性和渐进性,教学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起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二、新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生物类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本科新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植物学实验开设在大学第一学期,属于高中向大学阶段转变的时期。高中阶段的实验课,老师一般花较多的时间反复讲述知识点、细化实验过程并演示,留较少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验[2],而且即便是自己动手操作,每个步骤都已固定好,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照着做即可。大学阶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整个实验进行反思和评价,最终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实践”,真正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2.实验学时分配不合理。按照应用型大学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调整实验学时,将实验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提到同等重要地位,与理论课学时按1∶1同样设置,从实验学时设置上保证实验开出率[3]。很多高校将实验上课时间上从2节课调整为4节课连上,这样虽然有利于教学的连续性,改变了2节课上课时间实验内容上不完的状况。然而,这也出现另一个弊端,一次实验上课时间较长,学生在前2节注意力集中、有足够耐心观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上课效果较好。但在后2节,学生便开始自由散漫,偷看手机、东张西望、发呆,对观察失去耐心和细心,作业完成质量下降。因此,如何做到既能保证实验的延续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实验教学项目与学时改革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3.实验内容单一。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下,将植物学实验内容做调整,增加了开放式综合实验的比例,验证性实验减少。调整后课程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和植物细胞、组织、根、茎、叶、雄蕊、雌蕊、果实与种子8个实验项目。虽然每个实验项目的完整度增强了,但是单个项目中内容的分配和教学进程设计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在第三次实验———根中,包括根尖结构、根的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结构以及侧根和菌根等内容,实验内容较多,如果按照根的发育过程让学生依次观察,这样学生不仅易混淆结构,而且观察任务繁多也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和厌烦感;如果按照不同内容分段观察又失去了综合性实验的意义。
植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剖析与实践
摘要:在植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较好的教学手段。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大学生学习心理为基础,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植物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植物学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多媒体已全面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并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植物学内容十分广博,在农业院校中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植物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多媒体非常适合植物学的教学。多媒体在植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植物学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植物主要类群和种子植物的分科,教学中还要介绍国内外植物学研究的新成就。这些内容仅靠文字叙述和教学挂图很难阐述清楚,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实际的细胞、组织结构等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教学内容与相应的图像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大类群的讲解中,很多低等植物的标本较难获得,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认知程度。而在种子植物分类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植物种类繁多,不同区域具有完全不同的植被类型,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植物种类展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进了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植物实验教学中,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既直观又节省时间。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在大学阶段,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学习有着强烈的目的性、自主性与选择性,是为了兴趣而学习,为了未来而学习,为了成长而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挣眭、学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口。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交互式功能于一体,能将多种媒体有效结合,生动形象地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际教学中不但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还让学生收集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讲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表达能力、检索资料的能力、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正确使用
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1植物学实验课现状
1.1准备不足
不少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课前没有充分预习理论知识,实验过程中不清楚实验内容.在显微镜下已经观察到却又不知道是什么结构的尴尬现象在植物学实验课上普遍存在.这类学生对于实验课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实验报告通常照抄教材上的内容.
1.2不愿参与
部分不愿动手操作的“看客式”学生常从事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如翻看手机或在实验室内走动等.当其他学生完成操作后立刻围拢过来凑热闹或直接抄录观察结果.这类学生可能会写出漂亮的实验报告,从而得到较高的实验成绩,但实际上没却有参与到实验中.
1.3考核方法不合理
药用植物学教学创新与体验
传统的药用植物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后续的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化学等课程奠定基础,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的专业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院校的药用植物学就应该以满足中药材种植员、中药购销员、中药调剂员等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为目标,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与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还采用本科教育模式,知识泛而全,职业技能不突出。笔者通过调研药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深入分析中药鉴定学、中药学等专业课程对药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重新整合,构建新的教学内容(见表1)。该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设置,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重在突出职业性。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度,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根据整合内容的不同分为4大教学模块,每一模块与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相对应,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2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
通过分析每一模块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对中药材种植员、中药购销员、中药质检工、中药调剂员等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找出关键技能进行专项训练,构建出“知识模块+技能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见表2)。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该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开出比例应为1∶2.5左右为宜。通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并识别中药材的显微构造。能够利用药用植物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中药材的性状描述和饮片识别。能够利用植物检索表等鉴定工具鉴定常见药用植物,从基源上确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突出了药用植物识别和为中药鉴定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突出了勇于探索、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性。
3教学方法突出直观性
药用植物学教学分析论文
1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1.1传统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打折扣。
1.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知识[2,3]。
1.2.1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1.2.2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实验。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
植物学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为例,介绍了“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用单一期末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利弊及其引发的不良学风问题,提出了采用分章节考核、随堂提问测验、网络互动交流作业、完成小论文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综合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考试方式;多元化考核;学风建设
考试是引领学风和教风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学业水平评价是促进学风和教风建设的导向标,不同学业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过程与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一、“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的历史与现状
(一)“植物学”课程考核历史与现状简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学”课程几十年来一直采用期末考试以闭卷为主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学校教务处及学院教学办历来非常重视期末考试工作,教务处负责安排考试教室,组织试卷的印刷发放及收集装订;学院教学办负责收集整理课程的统一A、B卷命题并交由教务处印刷,还要负责为每个教室配备两名监考教师。期末闭卷考试的学生集中定时答卷后由监考教师统一收卷并密封,然后交由任课教师制作标准答案后集中流水阅卷(十多名任课教师每人只阅一个小题),最后由任课教师拆封试卷登记学生的卷面成绩。随着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植物学”课程考核总评成绩也由20年前单一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变革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加平时成绩。笔者在20多年承担大一新生“植物学”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加入了平时成绩来评价课程学业,但学生们对“期末考试”环节还是特别重视,从第一堂课“绪论”到以后的每一次课,总有学生问及关于课程考试内容的问题,不少学生甚至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学试题集”向任课教师要“标准答案”。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应试教育给学生留下的深深烙印,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如何通过完善课程学业评价方式来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二)一次期末考核评价学业水平的利弊。考试是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每到期末考试前,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们抢占教室和图书馆座位、夜以继日埋头复习的场景。期末考试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种同一时间考试、统一命题、统一标准阅卷的考试方式较好地保证了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考核结果比较客观公正。但用单一的期末一次性考试来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水平,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一次性期末考试不能及时反映学生对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出现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又来不及弥补就结课了的遗憾;一次性期末考试更让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前突击“背答案”就能过关,不重视课堂学习的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和“逃课”,这些不良学风导致近年“植物学”课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不及格率偏高,如笔者2015年秋季承担草业两个班的植物学考试时,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率分别高达22.2%和23.1%。这与10年前班级不及格人数相比增加了一倍多。对这部分接近班级人数1/4不及格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得知,他们的学习目的就是“60分万岁”,不去争奖学金,也不打算保研,其中不乏平时有缺课或者不注意听讲的“问题学生”。笔者课间抽查还发现,部分学生的教材“干净”,有的学生到期末考试前才开始看书,有的甚至依靠考前背“习题集”答案应对期末考试,一旦考试题换个问法就不知道答案了。面对逐年升高的不及格率,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其中包括提高课程学业评价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的比例。(三)增加平时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学业水平。以考勤、作业和课堂提问等方式作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总评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不及格率,还督促了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有助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建设。通过平时考核,授课教师可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与学生所在院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及早联系,课堂内外联合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督促,避免了期末考试后发现问题“来不及”弥补的遗憾。面对近年来逐年升高的卷面不及格率,教研室逐渐提高了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明确“植物学”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由以前的10%—20%提高到了目前的30%—40%。目前“植物学”课程的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内容主要由上课考勤(10%)、作业(10%—20%)和临时提问(10%)组成,其中考勤起到了督促学生不逃课的作用,但不能保证自律性差的学生课堂能注意听讲;课堂提问虽然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但由于“植物学”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授课学生人数多,课堂提问每个学生需要的时间较多,导致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给出,而植物学课程的识记内容较多,实践证明,学生作业成绩难以拉开差距,甚至有的学生还存在抄袭问题。由于平时成绩的给分标准难以标准化,因此会出现成绩不够科学、给分普遍偏高的现象,导致部分卷面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抱有侥幸心理,想依靠抄写作业等获得极高的平时成绩来通过课程考核,事实也证明,个别学生即使卷面成绩在40~50分,也可以通过较高的平时成绩通过考核,这样在无形中降低了“植物学”课程的教学要求,给课程质量带来了“注水”嫌疑!更重要的是这种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目标,也不利于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建设。为此,近十年来,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用多元化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方法,改革单一用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评价课程学业水平的弊端[1-5]。目前,多元化评价方式在中学普遍应用,甚至已经开始应用到大学入学考核选拔中,而在大学的课程考核中则应用较少[6-8]。
二、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评价课程学业水平
PBL教学法在植物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主动学习的方法,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本文阐述了PBL教学法的优势,介绍了植物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分析了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法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植物学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教学;PBL;植物学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即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机,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在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的。这一教学方法的问世不仅很快在医学教学领域内被认可和推崇,也很快得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的认可及推广'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进行描述、分析,以形态结构为基础研究植物生理活动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植物学是金陵利技学院园艺、园林、风景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基础,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各种知识,学期结束后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成绩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该课程基础概念较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时不能科学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课后多不进行认真复习,为应付考试往往是死记硬背,甚至于在考试前只进行1?2d的高强度背诵,导致专业基础不扎实,无法将所学基础知识与后续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随着网络的普及、5G世代的到来及慕课的推广,网络教学逐?斩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曾强自主学习兴趣,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将PBL教学法引入植物学教学中。本文以园林专业为例,从教学可行性分析、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移动网络下PBL教学的概念
随着移动网络的推广和普及,PBL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移动网络下的PBL教学是指在无线网络支持下,以问题为中心,使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时随地针对同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建立在移动网络基础上的PBL教学法不再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场所,教师可在一定时限内随时布置问题,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无线网络移动设备查阅相关资料,并及时与教师或学生交流,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通过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移动网络平台上自由交流学习心得,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共同寻找答案、充分讨论、相互学习。基于移动网络的PBL教学能真正体现出现代教学的特点,即完全的时空开放性,突破了45min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学习和讨论的时间、空间得到了延伸和拓展[4],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2移动网络下PBL教学的优势
饮食文化中野菜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摘要:富川瑶族自治县野菜资源丰富,多种野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形成了当地瑶族重要且独特的饮食文化。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查分析法对富川县野菜资源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富川县地理概况、野菜品种、野菜营养和功效、野菜饮食文化。结果表明:富川县饮食文化中的野菜开发存在外界对野菜的认识有限、野生资源采收困难、采收技术不合理、加工贮存技术落后等问题,建议应提高人们对野菜的认识,加强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野菜开发、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野菜;富川瑶族自治县;饮食文化;瑶族;民族植物学
富川瑶族自治县山林广阔,野菜资源丰富,多民族杂居,其中以瑶族为主。瑶族始于深山之中,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在当时野菜是瑶族重要的蔬菜来源,食用野菜是瑶族传统,时至今日,瑶族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野菜仍是瑶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富川县拥有丰富的野菜资源,但大部分野菜都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其野菜的民族植物研究迫在眉睫[2]。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导,学者对汉族植物资源研究较多,但对于特定民族范围中野菜资源的研究较少[3]。笔者选择富川县的野菜资源进行民族植物学研究,在文献研究和实际走访的基础上,调查富川县饮食文化中的野菜资源,为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况。富川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东北部,邻近湖南永州,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下属县,总面积为1572km2,辖9个镇和3个乡,总人口32万,民风淳朴;域内多民族杂居,有瑶族、壮族、苗族、回族、汉族、彝族等,瑶族人口最多。富川自古有“山国”之称,地形上略呈椭圆形盆地,四面环山拥抱着中间北高南低的盘地,多属喀斯特地貌区。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多,阳光宜人,昼夜温差大,冬季较短,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县内风光秀丽,动植物和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5]。瑶族地域民族特色鲜明,传统文化风情浓郁,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记录着当地民族的发展和变迁,也为众多游客带来许多民族风情,秀水状元村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景点。1.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地方志、植物志、药物志、图鉴等文献[4],收集和整理富川地区民族民间食用和药用植物利用情况的背景资料,充分了解富川地区民族民间食用和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及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等。1.3民族植物学调查。采用“5W+H”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在富川县的麦岭镇、朝东镇、福利镇、葛坡镇、横山镇、连山镇、柳家乡以及县城旁的涝溪山等开展民族民间传统食用与药用植物资源调查,采取访问、访谈、亲自品尝、实地寻找等方式调查,并采集野菜样本带回室内鉴定。
2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