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4:2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知识组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知识组织

自我知识组织与心理适应论文

一、自我知识组织的形式

自我知识的组织实际上是关于自我知识的内容是如何经过组织加工,然后纳入不同的自我概念之中;在这点上,它明显地引入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因此,我们也可把自我知识的组织看作是一种认知加工策略。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种认知加工策略主要涉及五个不同方面:自我复杂度,自我概念分化,分开评价、整合评价与重要性突出,自我概念清晰度,自我不和谐。

(一)自我复杂度

自我复杂度(self-complexity)是由Linville[2,3]提出的,她认为自我概念是由自我中的多个不同方面(自我面或自我维度,self-aspects)组成的,自我复杂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组成自我概念的自我面数量,数量越大,自我复杂度越高;(2)各个自我面相互重叠的程度(即一个自我面中是否包含有其他自我面也包含的成分),重叠的程度越低,则自我复杂度越高。Linville在研究中采用自我描述卡片归类任务(self-descriptivecardsortingtask)来测量被试的自我复杂度。测验时先发给被试33张内容为描述自我属性的卡片,然后让被试把这些卡片归类到若干个组中,同一张卡片可以使用多次,也可以一次都不用。最后,根据被试归类的组数和各组卡片中重复使用的卡片数量来计算H值(H=log[,2]n-(∑[,i](n[,i]log[,2]n[,i]))/n),其中,n是整个归类任务所用到的自我属性的总数,n[,i]是某一个属性组所使用的属性总数,H值反映被试自我复杂度水平。但后来有研究表明H值不能很好反映自我复杂度,应该把自我面的数量和重叠程度分开进行测量。

Linville用一种缓冲模型来解释自我复杂度跟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当高自我复杂度个体经历压力事件时,因为自我面的数量众多,这些事件只能影响到自我中的一部分;并且,如果自我面之间的重叠较少的话,某个自我面所遭受的压力也不会“溢出(spillover)”到其他自我面,从而对其他自我面造成消极影响。所以,自我复杂度对与压力相关的疾病或抑郁起着缓冲的作用。后来的一些研究结果支持了Linville所假设的缓冲模型[4-8]。但也有很多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有研究者[9],认为以前人们得出总体自我复杂度跟应对的正相关结论实际上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测量的是积极自我复杂度,即自我复杂度中所包含的是较多积极属性。自我复杂度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应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考察,才能准确了解他们的关系。

此外,自我复杂度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知识组织形式,Linville的理论引发了大量研究,后来提出的自我概念分化,分开评价、整合评价及重要性突出,自我概念清晰度这些自我知识组织方式都受到了Linville理论的影响。

查看全文

知识组织对加强知识管理的作用论文

论文关健词:知识组织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向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个领域。知识型组织是知识生产部门,要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必须加强时知识资源的管理。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卜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关于信息、知识来源的知识(know-who)。前两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后两类是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人的脑海里,是人的经验的体现。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和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内隐知识为主的管理,着重在激发组织内个人的潜能,使员工愿意奉献知识,为组织创造利润。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外显知识为主,着重在信息科技的基础建设,包括文件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作业流程的效率等。

二、知识型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任务

查看全文

图书馆知识单元服务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读者服务;知识单元服务;知识检索;知识纽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要求利用出色的知识服务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这对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由于知识单元服务远强于文献单元服务的突出优势,图书馆服务工作利用知识单元服务,能够保证图书馆知识资源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开发和利用。文章从分析图书馆的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服务的区别入手,运用知识管理思想来探讨图书馆知识单元服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以知识管理先进理念为导向,提出构建图书馆知识单元服务体系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知识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推动知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控制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信息资料管理主流性组织机构,肩负着科学、高效地组织、处理知识、信息资源以便为读者提供最优质服务的使命,自然而然要引入知识管理的先进思想、方法与机制,来提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能力和读者服务水平。而知识管理模式的介入对于图书馆工作体系来说,其最大的价值莫过于体现在帮助图书馆知识服务最终实现的过程中,发挥出其飞跃性推进力的功效这一方面,即图书馆知识单元服务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如何走进读者服务体系的现实里。但是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待图书馆知识单元服务模式,以及怎样有效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技术及手段,来推进知识单元服务在图书馆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馆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过渡的进程和效率。

一图书馆的文献单元与知识单元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IT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读者的需求水平在水涨船高式地提高,其类型呈现出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其需求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与此同时各类文献信息、知识资源出于适应不断类型文献读者或者信息用户的需求,每天差不多以惊人的速度地不断产生、存贮、积累和增加,导致信息重复性、文献同质性、信息噪音干扰性大、知识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大量存在,迫切需要代表精细化、高效率服务水平的知识服务,来协助读者用户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准确、快速、有效地定位、寻觅到切合其需求的信息和知识点。图书馆知识单元服务作为最能精确表达和诠释读者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形式,代表着图书馆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潮流趋势,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环节。当前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侧重于文献单元,以其文献资料的物理载体为中心点来开展相关工作的。换而言之,图书馆面向读者对象是以信息资源的文献单元为基础,通过其载体的外在形式和属性特征揭示和表述所产生的二次、三次文献(如书目、文摘、索引、指南、综述),指向、定位于它们的母属文献资源即一次文献,从中查找、检索出符合读者需求的信息、知识,这一服务过程实质基本上只是对文献单元的物理定位和查找途径的提供,由于这一过程并没有很好地立足于检索逻辑的职能发挥,所以缺乏从真正意义上来考虑利用有效挖掘知识的方式,来切合读者用户的知识需求。而知识单元是深透于知识资源系统里最基本的结构元素,相对于文献单元更主要是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追溯和查寻,检索弹性度大、逻辑意义强,能够真正表达出知识用户需求的各个维面,所以图书馆服务基于知识单元可以有效满足读者各类个性化、动态性、多样性、创新式的需求。知识单元之所以胜于文献单元主要归因于前者面向读者知识需求的检索弹性和扩展空间优势要远强于后者,相对于文献单元静态、硬性、固定、机械的物理属性特点,知识单元则与读者用户的知识需求逻辑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动态、弹性、自如、灵活的逻辑意义特征,这使得知识单元能在匹配读者提问的检索标尺上能自由地移动,即它能大到指向整体图书馆文献资源(当然这种需求可能性不太大),小则标示至一篇文献的某个词组,或者某一信息的最细小部分,具有文献单元无法做到的十分强大的实际意义。所谓“实际意义”,根据图书馆界知名学者王子舟先生的说法,应是指知识单元或是一个明确的语词概念、一个具体观点,或是一个科学定理、一个数学公式,或是一首歌曲中的某种旋律、一幅画上的局部构图等,知识单元正是由于其精细分、微小化的本质特性,能够打破文献单元的物理分割限制,迎合知识组织导向的相关原则,实现自由分割、流动、组合,为读者能带来真正的个性化、多样性、全面性的知识检索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单元服务代表着图书馆服务的比较高度的水平,比较符合读者知识检索的要求和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理念,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里研发和应用方面的突破,它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图书馆服务工作领域里的一种理想模式。

二运用知识管理思想对于图书馆知识单元服务的管窥

查看全文

图书馆学探究论文

1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困惑.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许多人,包括图书馆界内和图书馆界外的人们,都毫不迟疑地断言: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工作”[1]。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然而,在事实上,从图书馆学诞生之日起,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就成为人们长期争论的问题,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1]依时间顺序,我们可以把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粗略分为如下几种:

一是图书整理说。“图书馆学”这一名称首先是由德国人施雷廷格在1807年提出来的,因此,他被誉为现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施氏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内容应为符合图书馆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施雷廷还认为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目录的编制。他不仅编制出12个大类、200个小类的分类表,而且编制过主题目录和字顺目录。另一位德国图书馆学家艾伯·特发展了施雷廷格的观点。他明确地指出“图书馆学应当研究图书馆工作中的实际技术。”这与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的观点十分相似。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图书整理”或“图书馆工作中的技术经验”,是早期图书馆学家的主要观点,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二是图书馆管理说。“图书馆管理说”也是早期图书馆学思想之一。1821年艾伯·特首次提出“图书馆管理学”之词。法国人海塞(1893)认为图书馆学的宗旨是解决如何最有效地管理图书馆。英国人爱德华兹和帕尼兹也致力于图书馆管理思想的研究。并对17世纪-19世纪以来的图书馆管理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杜威的图书馆学思想在本质上也是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成本效益。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人的学术思想也是源出此。

三是知识信息交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信息的交流日趋频繁,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纷纷问世,情报学也从图书馆学这个母体中剥离出来。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国外一些图书馆学者对知识、信息、情报的交流问题给予了很大关注。如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在《图书馆学教育基础》一书中提出,“交流是社会结构的胶粘剂”、“图书馆是社会交流链中的一环。”“图书馆具有教育作用和传递情报的作用。它是人们与文字记录知识之间的中介,是促使记录知识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利用的交流系统”。前苏联学者米哈依诺夫、丘巴梁也认为情报交流是信息部门的主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交流说”引入图书馆学领域。“知识交流说”在理论形态上自称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它是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新解。它摆脱了从图书馆实体出发确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封闭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探讨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四是信息资源说。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兴起了一个新的专业术语“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简称IRM)。IRM理论形成后不久就渗入图书情报学领域。80年代末,IRM传入我国,并引起强烈的反映。如90年代初,国内图书情报学系纷纷更名为信息管理或相关系名。并在教学中加大了信息资源管理课程的比重。1999年,徐引篪、霍国庆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一书出版,该书明确提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说将图书馆视为动态的、有机的信息资源体系,力图揭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信息资源说”虽挟西风而传布,但是也有不少“本土化”的成果,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硕士点博士点,以及一些信息管理学专著的问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转换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丈化信息资派转换模式知识组织

〔论文摘要〕本文从德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方式角度,概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转换的现有模式.并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组织转换模式。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继承下来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植根于各民族特定历史之中的特质文化,其特殊性和丰富性已成为民族地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种资源不断受到弱化,不能发挥其资源优势,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富饶的贫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濒临灭绝性,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能够有效进行转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有不同的转换模式,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转换成为知识资本,为少数民族成员知识共享、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服务。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的类型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是指记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并通过组织可资利用的资源。这种信息资源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物质载体信息资源;一类是非物质载体信息资源。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物质载体信息资源,又可分为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物信息资源。前者包括用用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记录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信息;而后者主要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物(如考古遗迹和名胜古迹、民族文物、生产生活用具)。

查看全文

知识自组织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自组织;知识自组织理论

论文摘要:通过指出知识自组织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其动力是分工协作、目的是企业知识创新、演化的形态是知识生态系统、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在归纳已有知识自组织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知识自组织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知识自组织理论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启示。

1知识自组织理论

知识创新是非线性过程,自组织理论是研究非线性问题的有力分析工具.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来认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知识管理活动可以分为知识组织和知识自组织两种。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知识组织侧重于显性知识(客观知识)的管理,而知识自组织则侧重于隐性知识的管理。由于信息技术充分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导致信息量迅速膨胀和激增,信息过剩必将导致人们接受有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反而下降,知识的存取过于分散和无序,知识组织的任务就是对知识存储进行整序,从而更有效地提供知识。知识组织核心是信息技术,侧重对知识的加工,注重现存的知识,是由外在控制的。因此知识组织方法对于隐性知识管理具有局限性.知识组织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管理的根本任务,不能解决知识创新的问题。

知识组织受工业时代线性和机械的组织理论的影响,讲究静态、精确与控制,而知识自组织则受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的影响,讲究动态、模糊与变化。作为隐性知识载体的人是构成系统的主要要素,而人又生活在社区或团队之中,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相关性、协同性或默契性,因此,人们之间通过主动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合作就能够完成对知识的重新组织,在交流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会聚、增倍与意义的自创生。总之,知识组织与知识自组织在知识网络中是并存互补的知识活动。知识组织是知识自组织的基础,知识自组织是针对隐性知识而言的。侧重对拥有知识的人的作用,面向企业的未来。因此,知识自组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查看全文

数据挖掘在计算机取证中应用与设计

摘要: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犯罪手法新颖,而现代犯罪技术拥有高技术性、即时性、证据的易毁灭性及犯罪地点的去中心化等特点,侦查人员通过传统的设备和工具很难采集计算机犯罪证据。犯罪证据的获取不仅需要严谨的计算机辨识技术,更需要高效快速的推理分析系统。因此,以知识推理和本体理论作为研究理论技术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实现了一种计算机犯罪证据挖掘系统,以辅助公安机关搜集计算机犯罪证据搜集,有效打击计算机犯罪。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证据;数据挖掘;知识组织和推理

1计算机犯罪及其证据分类

计算机犯罪从以往的窃取实体的计算机转变为以网络为犯罪标的、犯罪场所和犯罪工具的犯罪行为。计算机犯罪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犯罪行为;第二种,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客体”的犯罪行为;第三种,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场所”的犯罪行为。

2数据挖掘技术之数据挖掘的流程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挖掘又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随着人类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在决策的制定上,或是在资料的处理上,都需要借助数据挖掘来分析资料,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各种决策进行参考。

查看全文

知识管理的集成系统研究

1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及集成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管理工具,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8年Herring和Prescott提出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整合理念以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已从两者的关系、整合模型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但是很少论述如何将两个系统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功能更加强大的集成系统。本文将在分析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出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集成系统模型,探讨集成系统的实现方法。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之间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厘清两者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集成系统的基础。

1.1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在理论研究上、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上,既不是相互独立,也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都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竞争情报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加剧的产物,竞争情报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它围绕如何提升、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而开展活动。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如知识审计、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等来创造利润与获取竞争优势【1】。②在研究对象上,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信息、知识为中心开展的。竞争情报建立在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自身状况等相关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离开了信息收集,竞争情报就成了无源之水,竞争情报活动的结果是产生源于原有信息和知识,但是又不同于甚至高于原有信息和知识的竞争情报【2】。知识管理本身就是以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为研究对象,而且尽管学界对知识与信息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但任何观点都不否认知识与信息的天然内在联系。尽管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在目标、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终究属于不同的范畴,其区别也是明显的:①管理侧重点不同。竞争情报以企业外部的显性知识为主,虽然强调发挥从业人员的主观作用,但其目的是有效地组织显性知识,使其发挥作用。经验、直觉和情感等隐性知识在竞争情报活动中仅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来对待。知识管理虽然包括对企业内部显性知识的组织、管理,但更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②时效性不同。知识的获取、吸收、应用需要一定的过程、时间和机会成本,因此知识管理产生的绩效并不是立竿见影,时效性会慢一些【3】。知识管理侧重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之计。其成果可以内化为员工的隐性知识,也可以外化为显性知识,这种持续的知识积累可转换成企业知识资本。而竞争情报依据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的动向开展竞争活动,是感知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器,能够为企业快速适应外部变化提供决策支持。其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建议、对策等,都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与特定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4】。③实施方法不同。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差别也决定了两者在实施方法上的不同。信息获取和情报分析所应用的方法和技巧,如文献检索、情报分析研究中的对比、归纳等是竞争情报工作的常用方法。而知识管理所运用的主要是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中的思想和方法。

1.2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集成的意义⑴

可以充分利用竞争情报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活动,也是企业获取或者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不断获取新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竞争情报作为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信息增值的产品,无疑为竞争知识创新提供所需要的情报信息源。此外,知识创新需要企业员工在已掌握的隐性知识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产生新思维、新观点、新知识,知识创新可以借鉴竞争情报信息加工分析方法,从而加速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速度,提升了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⑵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提高竞争情报的工作效率。竞争情报分析加工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的个体知识结构、工作经验、捕捉信息的能力等,这些都离不开个体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组合与激活【5】。目前,企业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使得存储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共享。国际数据公司(IDC)估算知识工作者要花费15%-35%的时间去搜寻信息,同时发现公司90%以上的可利用信息仅仅使用一次。通过制度化的规程和灵活的组织活动构建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交流机制,知识共享将情报人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从而提高竞争情报的工作效率。⑶两者集成更有利于优化信息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性能最优是集成系统的目标,这要求集成系统的功能和流程合在一起不仅能运行,而且要具备低成本、高效率、可扩充和可维护等特性。竞争情报流程与知识管理流程在信息需求规划、信息搜集、信息组织等方面存在共性,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进行集成有利于优化信息流程。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整合方案多关注于如何共享两者的数据库,而缺乏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流程的整合,因此也就无法实现系统性能的最优化,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工作仍然存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相互交融,优势互补,将两者的共性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竞争情报工作效率、优化信息流程,避免资源重复建设,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查看全文

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模型研究

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表达模型

其建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层次性。分析知识的种类及构成,利用本体表达不同类型的知识,利用不同层次的知识完成不同的功能,通过相互之间的关联,体现知识模型的完备性。(2)语义一致性。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业务过程与产品构成,需要在企业内部与产业链配套企业间保持语义的一致性,需要构建在某一高新技术制造业领域内部公认的、具有确定语义的企业领域本体,包括业务过程、设计术语和产品相关知识等。(3)标准化与模块化知识表达。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在设计生产及产业合作中存在大量的标准化知识与模块化知识,需要借助知识表达模型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以促进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的知识共享与集成。(4)降低知识本体构建难度。当前,文献研究中所涉及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大多需要知识管理专家对知识管理的全程参与,需要员工和知识用户对知识管理及其技术有深入了解。然而在实践中,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提高知识本体构建与维护的自动化程度,降低知识维护的难度。(5)知识组织结构清晰。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涉及众多领域,在各自产业领域内所处理的知识也各不相同。知识组织结构是理解与共享知识的基础,因此构建在制造业与高新产业内公认的、清晰的知识组织结构至关重要。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复杂而丰富,如何规范化地描述和表达知识及其关系结构,是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在将面向人类处理的语义表达转向面向机器处理的形式化语义的过程中,必须消除人类语义的模糊性,并且构建支持自动推理的、明确的、形式化和规范化的语义关系。分析知识的形式化构成是构建知识表达模型的重要基础,可将企业知识模式的形式化表达式描述如下:K=F+R+C其中,K为知识(Knowledge),代表某一项知识。F(Fact)为事实知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事物及其状态、属性、特征和关系的事实描述。R为规则(Rules),即对事实的一种规范约束或表达在前提事实与结论事实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C为概念(Concepts),是指事实中基本术语(概念)的含义及其语义规则说明等。模型认为,一项知识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由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对概念的抽象理解以及对关系与规则的推演而构成的。由上述描述可知,知识具有层次性,一般包括事实、概念、规则和启发4个层次,其中启发知识是关于规则的知识,是对前三者的综合,利用启发知识可得到问题的解[19]。其意义在于,将知识转化为面向计算机处理的表示形式,需要把上述事实知识、规则知识和概念知识等本体表达出来。显然,单一类型的本体不能完成,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本体表达并通过不同本体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知识的表达模型,进而表示与存储知识。综上所述,参考Perez和Benjamins等归纳出的10种本体及其它企业知识建模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面向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多层次本体知识表达模型(见图1)。模型架构整体分为3个层次:知识表示层、概念规则层、知识组织层。按照知识模型的分类,不同层次表达的知识类型也各不相同。其中,知识层的知识本体主要表达事实知识,领域知识层的知识本体主要表达概念与规则知识,而知识组织层的产品生命周期知识地图主要明确知识架构与知识集成。多层次本体知识表达模型体现了知识层次性与不同本体的结构关系,能够满足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表达的需求。不同层次的本体根据知识表达需求分别描述事实知识、概念关系、规则知识、知识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所形成的概念或语义映射等,如知识本体在表示知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术语,通过概念映射到领域知识,再利用领域知识对概念及其关系进行描述,从而可以利用推理规则进行知识推理,或者利用知识地图集成到整体的知识框架中。知识模板针对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标准化与模块化知识的需求,对标准化和规范化知识利用领域的知识概念构建知识模板,在产生相应知识的过程中,按照知识模板结构建构新的知识本体,从而在相同类型的知识本体间形成统一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理解和共享知识提供技术支撑。

知识本体构建

在现实应用中,企业所处理的知识来源种类丰富、格式繁多,且存在多种形式,但在具体处理知识表达来源时,可将其归纳为文本和非文本两类。其中文本是一种半结构化的知识来源,是企业目前重要的知识存储形式,它主要包括企业资料、报告、总结、说明和以网页形式存在的知识;非文本知识来源既包括结构化的产品数据和报表,也包括非结构化的图纸、流程和音视频。本本主要构建具有可扩展性的知识本体的定义,并针对文本和非文本源的特点,分析知识本体的构建方式。使用文本形式保存的知识是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知识保存形式,但在其应用中因主要依靠关键字或分类方式进行检索和共享而存在诸多弊端。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抽取文本知识的特征信息,将其自动或半自动地转化为符合前述知识本体定义的知识本体,从而增强知识管理的语义理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一般而言,文本保存的大都是半结构化的文本,而半结构化的文本内容和结构是混在一起的,通常结构不固定且没有清晰的描述。根据文本的一般表现形式,可将文本的特征信息归纳为以下3类:①文件特征。文本文件属性可以提供的信息包括文件的创建时间、最后修改时间、创建者和文件路径等;②形式特征。包括文本的长度、显示字体的大小、颜色、位置和特殊标识等;③结构特征。包括分段、并列、标题级别、表格与图表的特殊表达结构等。因此,基于文本的知识抽取主要包括:①文本属性的抽取,如文本的创建时间、创建者、版本号、权限、修改时间和次数等基本属性信息;②本文内容信息的抽取,如文本的标题、作者、摘要和关键字等;③文本的语义信息抽取,如文档分类和语义特征等。知识本体的构建是从文本知识中抽取相应的语义信息,并按照知识本体的定义,采用本体描述语言构成本体文档的过程。可以针对上述文本知识的特征,通过模式匹配自动抽取部分语义信息,不能抽取的部分语义信息需要由知识管理员工来补全。通过模式匹配抽取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文本的预处理、文本截取和模板匹配等(见图2)。图2本文知识语义抽取过程(1)文档预处理。文档格式不同不利于信息的处理,因此需要对文档进行预处理并提取其中的文本信息和格式信息等。XML文档具备同时存储各种信息的能力,其结构化的形式也有利于信息处理。因此,首先将企业文档转化成XML文档,这一过程存在诸多转换工具和第三方插件,不仅能保留文档文本,也能保存段落和字体等信息。然后,利用文本截取工具,将文本分割成多个子字符串(包含文本特征)的集合,字符串的分割由段落、格式、标点和字体等因素进行设定,上述过程使文档变为一个字符串的集合,可将其定义为档的字符串集合T通过li所包含的匹配模式h1i,h2i,…,hni进行匹配,并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li的权重,然后抽取下一个文档匹配模板li+1,循环计算匹配模板的权重,选择权重最高者为文档的匹配模板,并保存匹配到的文本信息。按照知识本体的定义,采用OWL语言进行描述,形成本体文档。企业文档匹配模板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文档匹配库的复杂程度与企业文档信息格式的多样性有关。非文本知识来源既包括结构化的产品数据和报表,也包括非结构化的图纸、流程和音视频等数据。目前,企业对于非文本知识的保存和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利用关系数据库保存产品数据,在使用中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上述数据进行查询和适用;②利用添加文本描述的方式,为设计图纸、流程图表和各种音视频文件增加自然语言描述;③利用文档分类方式,将非文本文档的知识特征通过目录层级表达出来,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目录(知识特征)从大到小缩小语义范围,以便进行知识检索。根据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需求,本文将非文本知识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结构化的知识,主要指不具有固定组成结构的知识,如设计图纸、生产流程和音视频等;另一类是结构化的知识,主要指拥有固定组织结构的企业非文本知识,如产品数据和报表等。非文本知识的共同特点包括:①一般以独立的文档形式存在,少数以网页形式表示;②从可抽取的语义信息来看,包括文档的基本属性,如文件名、目录信息和创建时间等;③非结构化的知识结构特征不明显,而结构化的知识结构特征明显,需要从中提取相应的语义信息。与前述的文本信息不同,非文本知识的语义信息自动提取应用效果有限,因此可以在知识本体构建或者知识应用过程中借助人工算法不断修正。由上述分析可知,非结构化知识本体的构建需要抽取的信息具体包含3类:①对文档基本信息的抽取。因为非结构化知识的主要存储方式是文档,因此可以通过文档信息的读取获得文件名(标题)、文档创建/修改时间和创建者等信息;②对语义信息的抽取,如知识分类与领域本体映射的信息。因为无法利用文本分析和模式匹配等方式,所以效果难以保证,因而需要较多地依赖人工维护;③对知识特征的提取,如对于采用网页形式保存的信息,可以通过前述模式匹配的方法,获取网页的编辑时间、导航层次和网页标题。如果是带有描述性的文字,也可以利用前述知识特征提取方式构建知识特征向量;如果是仅以分类目录形式保存的文档,则可以通过读取文件目录体系,通过模式匹配方法抽取其中的知识特征,其基本流程见图3。图3非结构化知识本体构建主要流程为分析非结构化的文件属性并提取相应信息,同时从目录信息或文档网页描述信息中,按照上述方式提取知识特征。在提取知识特征向量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动提取与人工提取相结合的方式。语义信息的加入主要依靠知识用户从文档中抽取和审核。上述3种获取的语义信息按照知识本体的定义,采用本体描述语言进行描述,并构成知识本体文档。与非结构化知识构建本体的方式类似,结构化知识本体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企业中结构化信息的主要存储方式是关系数据库或者报表(也可以存储到关系数据库中)。对于关系数据库而言,每一行都是一个实体,每一列都是实体中的一个属性,每一行都是一个知识项,每一列都是知识项拥有(Has)的属性。因此,在结构化知识本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识别和分析信息结构;②结构化信息的知识特征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有不同的提取方式,从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一般不存在层次目录信息,可将提取到的属性项作为知识特征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符合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要求的知识表达方式,构建了基于本体的知识表达模型。针对高新制造业企业的需求和知识特点,分析了信息抽取与知识本体的两种构建方式:文本与非文本的知识本体构建模式,为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了理论借鉴。然而,知识本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这将是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的方向。

本文作者:郑双怡闫培宁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查看全文

企业知识管理层次性

1企业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企业知识本身管理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可以称作是企业纯知识管理,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由经济界、企业管理理论界在进行研究,因此它带有强烈的工商管理色彩,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它是指对伞业中知识本身或者说“纯知识”的创造、吸收、获取、加工、存贮、检索、传播、共享、转移、创新与应用的管理。依据所管理的知识范围的大小,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说,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指对企业隐性知识(未编码知识)的管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知识局限在显性知识(编码知识)的范围内,把知识等同于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含知识或意会知识这一面。企业知识管理可以说就是针对这一缺陷应运而生的。企业知识管理的提出尽管并没有抹杀对企业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有强调以显性知识管理形式存在的我们经常说的“知识处理”的这一面,但是相比较而言,它在当前的兴起是突出了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视。因为在传统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从泰勒到西蒙所指的知识一般就是显性知识,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指出在将知识运用于工作中后,生产力以每年3.5到4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泰勒在这里所指的以可以量化的数据形式存在的知识即是企业的显性知识,丝毫不涉及企业的隐性知识。而事实上,隐性知识却比显性知识重要得多。如果说显性知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的话,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它们比冰尖部分—显性知识难以发觉,但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企业知识管理概念与理论的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企业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将成为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相对于狭义的理解,广义_L的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既指向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也指向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它强调的是对企业中整个知识本身的管理。说得更为具体些,它包括:①企业知识的社会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企业知识的外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企业知识的内化管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④企业知识的整合管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我们可用表1将这4种知识转化模式归纳如下。上述4个方面的企业知识管理共同构成了企业中的知识创造、获取(知识生产)与知识流动(知识交流),其目的在于做到企业知识共享,而最终目的则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企业实施知识创新就是为了通过依托和利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来获得持续的创造力,从而使处在非线性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知识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如上所述,表现为社会化、外化、内化与整合这4种转化形式的企业知识本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企业的知识交流。而知识共享则是紧接着知识交流的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又一重要环节,它同时也是知识交流的直接目的所在。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曰头交谈、网络等被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简言之,知识共享就是要实现知识从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财富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知识共享不但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知识的加工,甚至是知识创新的初级孵化。知识的加工处理在整个知识共享中极为重要,而知识加工的核心内容又是知识组织与整序。构建知识库、知识仓库、绘制知识地图与知识历程图是企业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整序的4种极为重要的具体实施形式,也是对企业知识本身进行管理的有力工具。有时为了强调这一点,知识组织(知识整序)也被单独抽出与知识共享并列,而被视为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这种将整个运作流程划分为知识交流、知识组织与整序、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4个并列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突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与目的性的做法,成为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一大显著特点。而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知识吸收(知识的生产与获得)、知识转移等的研究也被视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企业知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2企业知识管理的宏观层面:企业知识资源管理

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着浓郁的信息管理学的味道。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知识资源管理,而知识资源管理(KRM)是信息资源管理(IRM)发展的必然趋势阁,因此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向前延伸、发展与升华。还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信息管理学在当前的深化和最新的发展〔,一8〕。总之,在学术理论领域主要是图书情报界、信息管理界从这一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我们再回顾一下国际知名的信息管理学家、美国学者马夏德(D•A,M,hand)与霍顿(F.W,Horton)早在2O世纪so年代中期所提出的将信息管理划分为5个阶段的经典理论观点。即第一阶段:信息的物理控制时期(19世纪末一2O世纪5O年代末),这一时期也可被称作文献管理时期;第二阶段:自动化技术管理时期(2o世纪印年代一7O年代中),这一时期以MIS为代表的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信息专家的作用日益凸现为特征;第三阶段:信息资源管理(2O世纪7O年代中一8O年代);第四阶段:商业竞争分析与智慧(2O世纪so年代);第五阶段:知识管理(2O世纪9o年代至今)川。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很早就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它是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需要逐步从信息管理中孵化独立出来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管理领域。该角度的知识管理即这里将予以分析的处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的知识管理。当前对信息资源的权威认识是: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I’0]o按照这种思路,知识资源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资源只是知识本身,广义的知识资源则不仅包括知识本身,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尽管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如知识组织、知识存贮与检索,这些也与信息管理有着直接联系,但它更多地涉及到了工商企业管理,因此,它更应属于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的范畴,而且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还是处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论述。这里所说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指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中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是涉及知识本身、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知识系统、知识网络等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广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它涉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相对知识本身管理而言、处在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这里把它视为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同于企业知识本身管理的又一个研究层面,对此国内图书情报、信息管理学界进行了深人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学者马费成教授在与他的两位博士生合著的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信息资源管理》中,将信息资源管理定位于对信息进行资源性管理这一基本意义的基础之上,以专章专节的形式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指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是人们基于对信息资源管理缺陷的深刻认识与体验,所提出来的一种更为高级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信息管理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形态由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所导致的种种信息资源管理缺陷日益显露的必然产物[”1。还有的研究者论述得更为直接,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明确地提出知识管理就是一种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资源,企业知识资源由人、网络与知识3部分构成;知识管理的起点是知识资源配置与共享;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知识管理的载体是基于资源的知识管理系统{’21。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很丰富,有的研究者将知识资源管理进一步划分为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文献信息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网络知识资源管理等〔’3]。具体地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从产权的角度对企业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企业科研管理是指运用科学计量学等工具对企业中的科学研究与发展(R&D)进行管理;企业文献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中各种知识记录的管理,通过建立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与服务,达到文献信息共享;企业知识系统管理涉及术语库与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知识智能系统和知识评价系统的建立、支持企业组织记忆、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发展等问题;网络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有关网络数据库、域名管理、搜索引擎、元数据、网络资源集合的评价、网络知识资源的安全等的研究。上述各研究分支的深人发展必将极大地丰富并推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展。

3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知识资源管理的派生:企业知识资本管理

知识资本(intelleetudcapital)有时也被称作智力资本,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概念。在知识管理的提法正式出现之前,知识资本管理(智力资本管理)就已经在西方理论界广为运用,其代表是瑞典斯堪的亚保险公司所推出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知识资本(智力资本)定义为一个企业(公司)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差,是不能在企业账面上反映的无形资产[’4]。知识资本一经提出,它的概念就经历了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按照国际现行的主流观点:知识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部分,或者说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3部分〔’5〕。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知识资本是将企业中包括知识本身在内的整个知识资源作为商业买卖的对象,并将其资本化,从而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知识资本是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一切“活”知识,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企业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概念强调的是企业中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聚合知识载体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整个知识资源。知识资本实际上是知识本身和知识资源的商业化、价值化与资产化,强调知识的价值增值与财富创造。这里可以用图2来表示知识本身、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本3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图中阴影部分即为知识资本。通过以上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是通过资产化与资本运营这一桥梁而由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所派生出来的,它与这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3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知识管理。那种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即企业内知识资本的管理”的观点明显是片面和狭窄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知识管理,既包括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包括宏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还包括源于前面两者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以价值创造与增值为目标,通过对知识资本的鉴别、获取和有效利用来提高公司价值增值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它一方面囊括了企业中所有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活”的知识部分,另一方面则将在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死”的一部分知识激活,使之成为能够创造财富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活”知识。正因为知识资本管理在整个知识管理中起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知识资本运营”[”l,这里所讲的企业知识资本运营即从动态角度而言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目前理论界是从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静态意义上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大致涉及4个方面:①对使企业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的R改D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等;②对来自本企业员工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员工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管理等;③对体现为脑力财富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④对使企业具有凝聚力的资产的管理,如对企业文化、经营方案、管理等的管理。而对动态意义上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我们通常把它称为企业知识资本运营。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是指通过对知识资本的创造、收集、开发、组织、配置、传播、利用、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企业知识资本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知识资本运营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在企业要加强组织学习;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以能为本”、“以知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观念;要发展诸如“知识联盟”、“虚拟企业”之类的新型的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要努力营造使虚拟组织或虚拟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在企业中推广CKO制度;要在企业建立知识激励机制等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