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3:04: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知识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比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更深远、意义更重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其不适应性,因而必须考虑其创新与发展问题。
一、财务观念的创新
1.泛财务资源观念。传统财务学中的资源概念通常指的是资本,基本上属于硬资源的范畴。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延拓。在这里,它被定义为:"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申,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知识资源通常被划分为四类:(1)市场资源,即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包括企业品牌、商誉、顾客信赖度、营销网络与渠道等;(2)知识产权,包括生产技术原理、专利权、商标和服务标识、版权、土地使用权、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等;(3)人力资源,即企业中每个人优秀品德和能力的总和,包括领导和职员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管理技巧及团队精神等;(4)组织管理资源,指企业采用的技术、工艺、生产流程和管理方法等,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文化、管理哲学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2.融智比融资更重要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硬资源是被动的,软资源是主动的,人往往利用软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硬资源。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战略性资源为硬资源即传统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而知识经济则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5一20%,如今已达60一8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预计将达90%。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而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硬资源而是知识起源。有鉴于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来看待,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质量;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二、财务目标的创新
知识经济开题报告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那么何谓网络审计?网络审计就是基于互连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人机结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网络审计是对以往电算化审计的时空观的又一次突破,是现代审计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发展,也是电子商务的内在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网络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巨大。网络审计亦是如此。试从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时代审计的特点、审计技术等理论要素角度浅析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论文第一部分阐述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新的经济模式迫使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进行创新,而且信息技术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社会中介监督服务的审计也必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以全新的审计模式来打破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开展审计业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使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审计的诞生主要有以下动因:1.新的经济运作机制的需要。随着信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Inter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和运作方式。2.审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客户业务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促使审计组织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快捷性和跨越时空性等优势来开展业务。3.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介绍网络审计的特点。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下,诞生了网络技术和审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网络审计。网络审计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并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资源共享和授权资源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审计服务。网络审计已呈现出传统审计无以伦比的特点和优越性:1.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众所周知,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有关投资人、债权人及其它相关主体进行理性决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2.审计信息数据传递网络化。网络审计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通讯设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维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3.审计报告的实时性。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追踪,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强化审计工作的指向性。4.审计服务智能化。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为委托单位提供审计服务的特征为:智能化的面向客户服务,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块化动态组合,最大限度的维护委托单位的利益。5.审计费用成本低。
第三部分现阶段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一般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网络系统中资源的共享性和数据存取的灵活性,使整个系统的安全难以控制,尤其是用户的分散、数据安全控制等完全左右了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而其固有风险在计算机辅助下是应该可以降低的。从总体上看,由于所面临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计算机网络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控制难度加大,并且,其控制措施也会与非网络系统下有所不同。因此,网络审计虽然有着以上的优势,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
第四部分对策。网络的诞生给审计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我们应当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进行研究,寻求对策,迎接挑战。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审计模式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修补和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也充分体现出网络经济的特征。不管是审计的内容范围,还是法律环境,归根结蒂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才能成为传统审计模式的重塑者,为传统审计模式的退出创造条件。
透析知识经济对会计影响
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会计产生重大得影响,并且会是多方面的。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目前,会计信息主要满足物质资产所有者的需要。满足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满足股东、债权人、政府机构等方面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全新资本,作为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企业经营活动,企业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此时的信息使用者不仅关心物质资源的经营业绩,更关心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会计目标也将由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能力的信息,转向提供知识资产拥有及增长能力的信息。
(二)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发生重大变化。虚拟公司是利用现代化沟通技术将众多公司编织成网络,完成一个公司所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虚拟公司属于临时结盟组织,分合迅速。这种虚拟公司的存在改变了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传统会计假设产生深刻影响。
知识经济开题报告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那么何谓网络审计?网络审计就是基于互连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人机结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网络审计是对以往电算化审计的时空观的又一次突破,是现代审计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发展,也是电子商务的内在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网络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巨大。网络审计亦是如此。试从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时代审计的特点、审计技术等理论要素角度浅析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部分阐述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新的经济模式迫使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进行创新,而且信息技术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社会中介监督服务的审计也必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以全新的审计模式来打破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开展审计业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使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审计的诞生主要有以下动因:1.新的经济运作机制的需要。随着信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Inter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和运作方式。2.审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客户业务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促使审计组织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快捷性和跨越时空性等优势来开展业务。3.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介绍网络审计的特点。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下,诞生了网络技术和审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网络审计。网络审计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并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资源共享和授权资源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审计服务。网络审计已呈现出传统审计无以伦比的特点和优越性:1.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众所周知,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有关投资人、债权人及其它相关主体进行理性决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2.审计信息数据传递网络化。网络审计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通讯设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维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3.审计报告的实时性。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追踪,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强化审计工作的指向性。4.审计服务智能化。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为委托单位提供审计服务的特征为:智能化的面向客户服务,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块化动态组合,最大限度的维护委托单位的利益。5.审计费用成本低。
第三部分现阶段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一般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网络系统中资源的共享性和数据存取的灵活性,使整个系统的安全难以控制,尤其是用户的分散、数据安全控制等完全左右了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水平,而其固有风险在计算机辅助下是应该可以降低的。从总体上看,由于所面临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计算机网络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控制难度加大,并且,其控制措施也会与非网络系统下有所不同。因此,网络审计虽然有着以上的优势,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
第四部分对策。网络的诞生给审计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我们应当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进行研究,寻求对策,迎接挑战。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审计模式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修补和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变革,这也充分体现出网络经济的特征。不管是审计的内容范围,还是法律环境,归根结蒂只有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才能成为传统审计模式的重塑者,为传统审计模式的退出创造条件。
知识经济前提下经济法进步
时下,以知识、信息、技术等为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其形成和发展,引起了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引发法律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本文所要探讨的即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法发展的关系
“除非发生社会变革,否则任何一种经济形态下法律变革的频率和幅度都不可能与知识经济下法律变革相提并论。”[1]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它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重视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知识经济推动了现代经济法的发展,以社会利益为根本,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要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经济法立法一方面要重点制定激励高科技开发、利用的边缘性经济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用法律手段防范高科技发展的副影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空前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森林面积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十分突出,另外电脑病毒、网络的信息公害、网络贸易犯罪、驰名商标被抢注等问题日趋严重。经济立法工作者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立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眼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的经济立法。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法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欠缺直接针对知识经济垄断的具体规则
1、因欠缺明确的界定标准所引发的难题知识经济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各种与知识经济有关的法律规则难以对其发展做出更好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管。与此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更多知识产权垄断的潜在可能性。根据国家对垄断所采取的态度,可以将垄断划分为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合法垄断是指国家法律所允许的垄断。在反垄断法中,这种垄断通常是以适用除外条款加以确认的。虽然从现行的反垄断法来看,知识产权垄断属于合法垄断。然而,在知识经济垄断被不断扩张、强化的条件下,即使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行使未超过自身权利的范围,同样也可能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应有的、过度的或实质性的损害,[2]此时,经济法应该给予有效的控制。然而知识经济多元化导致立法者难以就知识经济产权人凭借其权利限制竞争的可容忍度或者合法与违法作出正当的立法回应。此外,现行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对知识经济垄断作出具体的界定,因此不得不寻求知识产权法来作为认定知识经济产权垄断的判断标准。虽然权利要求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权利人的独占权范围,但这种重商主义形式的保护往往会加大限制竞争的力度,并减少社会增进的福利。这使得现行的经济法无法真正解决产生并发展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经济垄断问题,从而导致实践中经济法适用的严重困难,直接影响控制和规范知识经济产权垄断的效果。
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新经济学名词,它概括深刻、理论性强、意义重大;城市经济(UrbanEconomy)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理所当然也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具有无限发展的美好前景。把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既是知识经济研究也是城市经济研究的前沿性问题。
一、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同一性
人类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种以来就开始有一定生产知识,农业社会的时时令知识、天文知识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小手工业的生产技能知识有的至今还传为美谈。但是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迅速发展和聚集是大工业发展以后的事情。工业社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载体就是城市。城市经济的本质就是广义的知识经济。
有人界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好,我们甚至可以把“以知识为基础”的确切含义做点“定量”分析,如有人提出过的指标体系那样。例如:知识产业的比重。“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现在并不规范。我以为,知识产业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它应是生产、传播知识及其软载体的产业的总称。科学研究与教育主要属于知识生产产业;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新闻传媒、文化交流等应属于知识传播产业;书本、文章、文件、报刊、电子软件等属于知识软载体.对这些载体进行生产与传播的产业自然上应属于知识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集中在哪里?在城市!发展知识产业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同义语。统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作为第四产业提出来。只有当第四产业的统计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形成四次产业台阶的时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产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阶梯时,才具备狭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城市首先具备这个特征,这个城市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城市;如果一个社会具备这个特征,这个社会就应被认为是知识经济社会。
再如,社会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贡献率。这也是人们很重视的一个指标。社会经济增长与投入有关,其中主要有物质投入和知识投入两个方面.前者一般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要素,后者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划分,物质投入可以分为资金(K)和劳动力(L)两个部分,知识要素可以用技术水平(A)来代表。知识贡献率应当就是由于技术水平提高给社会所增加财富在整个社会产出中所占比重。现在研究这个比重的经济学家,既有以国家为对象进行的,也有以城市为对象进行的。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当知识贡献率稳定的超过50%时,这样的经济才称得上知识经济的话,那么,这既适用于衡量国家,也适用于衡量城市。
不过,一个国家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有一个城市化程度问题。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一般认为是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据国际经验判断,它的下限值应是城市化率为75%左右。当然这个指标不能孤立使用.19世纪末叶英国的城市比率就已经达到和超过75%.但那时它离知识经济还很远,因为当时英国的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贡献率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则有可能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小议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
一、识经济的理论诠释与发展现状
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1、知识经济的理论诠释
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的另一份报告中把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类形态: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并用统计数字说明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人力资本、智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它的内核或者内在精神、制度的精神都将更加体现人对精神的需要与物质财富的需要的真正统一。目前,尽管对于知识经济定义本身仍有不少争议,但知识经济被用于描述世界未来经济形态的名词得到了各国经济界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2、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的GDP中,有约70%的产业与信息有关。1982年,全球信息产业销售额定2370亿美元,1985年为4000亿美元,1995年达6400亿美,而2000年则将超过18000亿美元。在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其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使美国享受到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经济成就最辉煌的时期。据我国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设计的包括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体系,若把美国现有发展标准用1来衡量,视为刚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我国仅有0.26,尚处于知识经济的萌芽期。但9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同样迅猛之势,1990年我国计算机工业产值才5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50%.而到2000年,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700亿元。
知识经济下计量经济透析
(一)
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结构性的变化,而二战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第一次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在增加,第二次产业服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是第三次产业的内涵、总量及其知识化程度在迅速扩大,以至于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及其重要程度逐步超过第一、二次产业。在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一条龙”的情况下,产值、劳动力就业比例等在统计上就很难将各产业截然分开。而第三次产业中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在第二次产业中的作用份额的不断增大,又使三次产业划分无法反映当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很显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独特性使人们按照其性质对其进行独立的统计与分析,这样对原来的三次产业划分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影响,对原来的产业结构带来冲击,导致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与产业分类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此外,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第三次产业所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庞杂。本来第一、二次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都归入第三次产业,而这些产业的差别极为悬殊,从日常生活服务业到复杂的科技部门,从简单的修锅补盆到最繁杂的为航天事业服务的数据库都包括在内,饭店、理发店、报社、科研机构、咨询部门、政府机关、军事单位和商贸公司等应有尽有,五花八门,这就很难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难以制订出共同的政策和管理方针。由此,也需要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
事实上,作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最初思想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他将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称为primaryindustry,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叫做secondaryindustry,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叫做tertiaryindustry。费希尔所用的这三个单词,primary有最初、初等的含义,secondary有中等的含义,tertiary有第三级的含义。所以,翻译也有“第X个产业”(简称第X产业,反映产业发展时序)与“第X次产业”(反映产业的演进层次)两种,只是历史的局限,当时只划分为三个先后层次。面对产业不断分化、发展、演进的实际,我们可将这种划分引伸为按产业的发展时序分类与按产业的生产力层次分类,前者可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航天产业、生物产业、海洋产业等,其中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信息产业为第四产业、航天或生物产业等为第五产业。后者可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知识产业等,它们依次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和第四次产业。显然在前一分类中第四产业是信息产业,它包括信息工业(属于第二次产业)、信息服务业(属第三次产业)和信息开发业(属于第四次产业),美国经济学家拉波特就是持这种观点。而后一种分类的第四次产业是知识产业,它由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构成,包括高科技产业中的智力知识密集型子产业,如信息开发业、航天产业、生物产业、海洋产业以及服务业中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等。显然知识产业作为第四次产业与作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是不同层面的产业归属,二者是相交的关系。把信息产业等同于知识产业是错误的。
(二)
那么,第四次产业——知识产业究竟包括哪些产业或部门呢?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认识。美国学者马克卢普的观点是将知识产业作为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产业,是指“这样一些厂商或组织机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包括家庭和个人,他们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与服务,无论这种生产的目的为何。”由此,他把知识产业分为5大类共30小类,如表1所示。
马克思的“时代观”与知识经济——对“知识经济”的一种时代观梳理
【内容摘要】以“五形态”论为主体;在逻辑上规定和包容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多层面的考察;全面把握时代的性质和特征间的关系,正确昭示时展的总脉络;科学揭示较低一级的历史时代向较高一级的历史时展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这四个方面构成了马克思时代观的基本逻辑框架,决定了其特有的方法论功能。在我们所处的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必须要确立科学的时代观。在目前学术界关于知识经济的种种“时代提法”中存在着一种背离科学的时代观的倾向,即把从技术经济或科学技术角度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把握视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总体把握。因此,对“知识经济”做时代观上的梳理,便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时代观的一个重要契机。
从社会认识的表层上看,“时代”是人们对一定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变动的度的范围的一种称谓,但从社会认识的深层上看,“时代”是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系。这样,就产生了历史哲学视野中的“时代观”。然而,“时代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正因为如此,在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有不同的“时代观”碰撞。在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上也概莫能外。近些年来,学术界有不少关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提法”,如:“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虚拟时代”、“新经济时代”等等。我以为,这类“时代提法”,如果仅用于具有“普及”意义的一般宣传上,或仅用于对我们所处时代一定阶段上科技和经济生产发展的某些特征及其趋势的称谓上,似乎还无可厚非,但若将其泛化,视为时代性质的根本变化或时代性质即将发生根本变化的标志,那就值得推敲了。本文拟通过对马克思“时代观”的考察和对有关知识经济的种种“时代提法”的辨析,试图说明我们在现时代应确立和发展什么样的时代观。
一
科学的时代观有两个重要且相互联系的方法论功能:一是从静态上把握人类社会在其不同历史时代中的最根本、最深层的社会层面与其他社会层面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或时代的性质;二是从动态上把握人类社会在其不同历史时代中的最根本、最深层的社会层面与其他社会层面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演变发展,揭示较低一级的历史时代向较高一级的历史时代演变发展的规律。但科学的时代观是如何实现其方法论功能的呢?我以为,必须首先认识和把握科学时代观的基本逻辑框架。科学的时代观的基本逻辑框架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图式说”中,搞清楚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图式说”,也就明确了科学的时代观的基本逻辑框架,从而也就探明了科学的时代观是如何实现其方法论功能的。
1.克思“时代观”的主体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即生产方式为“划分标准”的“五形态”论
我曾在有关文章中指出,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与“社会形态”是属于同构的范畴。(参见拙文:《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世界历史”标示着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空间规定性,“社会形态”标示着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而具有特定的空间规定性和一定性质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所谓的“时代”。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五形态”(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论就是从总体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时代演变发展规律的逻辑论证。可以说,没有“五形态”论,就谈不上对“时代”的科学把握。当然,仅确定上述之点还不足以说明马克思“时代观”的主体是“五形态”论。笔者之所以认为马克思“时代观”的主体是“五形态”论,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由。
马克思的“时代观”与知识经济——对“知识经济”的一种时代观梳理
【内容摘要】以“五形态”论为主体;在逻辑上规定和包容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多层面的考察;全面把握时代的性质和特征间的关系,正确昭示时展的总脉络;科学揭示较低一级的历史时代向较高一级的历史时展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这四个方面构成了马克思时代观的基本逻辑框架,决定了其特有的方法论功能。在我们所处的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必须要确立科学的时代观。在目前学术界关于知识经济的种种“时代提法”中存在着一种背离科学的时代观的倾向,即把从技术经济或科学技术角度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把握视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总体把握。因此,对“知识经济”做时代观上的梳理,便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时代观的一个重要契机。
从社会认识的表层上看,“时代”是人们对一定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变动的度的范围的一种称谓,但从社会认识的深层上看,“时代”是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系。这样,就产生了历史哲学视野中的“时代观”。然而,“时代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正因为如此,在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有不同的“时代观”碰撞。在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上也概莫能外。近些年来,学术界有不少关于知识经济的“时代提法”,如:“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虚拟时代”、“新经济时代”等等。我以为,这类“时代提法”,如果仅用于具有“普及”意义的一般宣传上,或仅用于对我们所处时代一定阶段上科技和经济生产发展的某些特征及其趋势的称谓上,似乎还无可厚非,但若将其泛化,视为时代性质的根本变化或时代性质即将发生根本变化的标志,那就值得推敲了。本文拟通过对马克思“时代观”的考察和对有关知识经济的种种“时代提法”的辨析,试图说明我们在现时代应确立和发展什么样的时代观。
一
科学的时代观有两个重要且相互联系的方法论功能:一是从静态上把握人类社会在其不同历史时代中的最根本、最深层的社会层面与其他社会层面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或时代的性质;二是从动态上把握人类社会在其不同历史时代中的最根本、最深层的社会层面与其他社会层面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演变发展,揭示较低一级的历史时代向较高一级的历史时代演变发展的规律。但科学的时代观是如何实现其方法论功能的呢?我以为,必须首先认识和把握科学时代观的基本逻辑框架。科学的时代观的基本逻辑框架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图式说”中,搞清楚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图式说”,也就明确了科学的时代观的基本逻辑框架,从而也就探明了科学的时代观是如何实现其方法论功能的。
1.克思“时代观”的主体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即生产方式为“划分标准”的“五形态”论
我曾在有关文章中指出,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与“社会形态”是属于同构的范畴。(参见拙文:《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世界历史”标示着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空间规定性,“社会形态”标示着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而具有特定的空间规定性和一定性质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所谓的“时代”。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五形态”(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论就是从总体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时代演变发展规律的逻辑论证。可以说,没有“五形态”论,就谈不上对“时代”的科学把握。当然,仅确定上述之点还不足以说明马克思“时代观”的主体是“五形态”论。笔者之所以认为马克思“时代观”的主体是“五形态”论,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