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2:35: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知识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知识化素质交流
十六大产生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全世界面前亮相时,有一个现象令人瞩目:九名政治局常委全都有工程师职称,24名政治局委员中有16人具有工程师职称。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多年来大力推进干部知识化的一个结果,也是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干部知识化的一个强烈信号。
在昨天召开的北京市组织工作会议上,也传来干部队伍知识化建设的喜人消息:今年,北京市将选拔100多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区县局级领导干部队伍之中,一些熟悉金融、法律、现代经济管理、国际贸易规则、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也将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以提高领导层科学决策、宏观管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成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一个相对量化的标准。“革命化”是思想政治素质标准,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年轻化”是干部队伍代际更替的大势所趋,“知识化”、“专业化”则被视为提高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其中“专业化”突出强调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化”也可以看成是“知识化”的一部分。
说到领导干部的知识化,人们也许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格局中的“学而优则仕”。以前我们对科举制度几乎全盘否定,认为是封建专制王朝钳制思想学术发展、扼杀人才创造活力的工具,但近来年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官僚结构,为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虽然科举考试培养选拔出来的官员,不乏那种“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书呆子,但它毕竟为许许多多既饱读经史子集,又身怀经世济民之术的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通道,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个贡献。今天我们强调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方向,吸收了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髓,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对知识型、技术型领导人才的现实需求。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迫切需要的则是大批知识型领导干部。知识型领导干部具有讲求实效、办事条理清晰、尊重科学、注重研究并解决具体问题的实干精神,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面向世界的眼光和锐意创新的魄力,完全可以成为引领时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知识化是提高干部素质、优化干部队伍人才结构的必由之路。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建设,中国的政治生活必将出现新的亮色。
劳动知识化的影响与启发
劳动的知识化改变了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的相对地位
在传统的劳动过程中,资本处于优势地位,劳动受资本的控制。马克思曾详细描述了劳动从属于资本并受资本支配,从而受资本剥削的情况。“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1](P197)劳动者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劳动对于资本的从属和被支配地位。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资本对劳动的优势,相反却使之强化了。“由于机器的发展,农业的改良等等,生产同样数量产品所必需的工人越加减少了,这种完善,也就是这种使工人过剩的现象,甚至比资本的增加更要快得多。这种不断增加的工人人数将招致什么结果呢?他们形成产业后备军……在所有的情况下,这种产业后备军却会破坏在业的工人的抵抗力量,使他们的工资保持在低下的水平上。”[4](P596)机器的使用使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而人口总体来说是不断增加的,由此导致了工人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使得资本相对于劳动有了更大的优势,进而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生产,甚至物质产品的生产,在需要以资本形式存在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更加需要知识劳动的参与。但知识只能存在于劳动者大脑之中,不能与劳动者本身分离开来,也只有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也就不能为资本所占有。这种情况下,资本面对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的所有者。也就是说,知识劳动者并不像传统劳动者那样“自由得一无所有”,他们身上有着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素。知识劳动者不是由传统劳动者自然转化而来的,二者之间的鸿沟并不能轻易跨越,因此,传统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对知识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微乎其微,由传统劳动者所组成的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也不会影响到知识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力量的对比。由于知识不能脱离知识劳动者而得以保存、发展和应用,资本也不可能离开知识劳动者而独立地保存、发展并应用于知识生产。拥有知识生产要素的知识劳动者便在生产过程中确立了对资本的相对优势,传统劳动者的从属或被支配的地位被彻底改变了。离开了资本,知识劳动本身也无从发展并创造价值;离开了知识劳动,资本在激烈的竞争中也无法生存。但资本有着更强的逐利性和增殖欲望,资本对知识劳动的依赖比知识对资本的依赖更强烈。在劳动与资本的结合与谈判中,知识劳动的话语权与传统劳动相比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来说,知识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生产过程,资本、土地和劳动是基本的生产要素,知识的应用仅局限于有限的范围,远远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而在科学技术大生产条件下,知识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知识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知识被“资本化”(如知识产权)而存在;另一方面,它又被“人化”了,即附着于劳动者身上,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无论是资本化的知识还是人化的知识,都是知识劳动的结晶,也只有在知识劳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知识便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支配性因素,知识劳动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二)知识劳动者在价值分配方面的优势。传统劳动者得到的工资只是其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其他的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所占有。知识劳动者以其本身的劳动力与其所拥有的知识的统一体的身份参与分配,地位与传统劳动者不可同日而语。其收入在价值分配中的比例已经大大提高,相对于资本所得也有了一定的优势。这一点可以从知识劳动者多样化的收入形式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国家通过权力保障知识劳动者的收入,这是资本难以享受到的权利。国家参与组织知识劳动与知识生产,使得知识劳动者的收入往往采取国家支出的形式。基础科学的劳动者和教育劳动者基本上是以国家支出的形式取得收入的。国家保证了科学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及其生活条件,同时组织科学劳动成果在全社会的推广与传播。科学劳动成果的推广需要大批的技术劳动者,他们分布于各个企业,以把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为职责,他们的收入主要有工资、奖金、专利收入、政府补贴等。他们还能够以技术劳动入股,即技术劳动资本化,从而在劳动成果中分到相应的部分。现代企业中的传统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劳动也越来越多地渗透着知识的因素,尽管不能把他们归于知识劳动者之列,但他们的收入也包含了知识劳动的收入。(三)知识劳动者的稀缺性。科学技术大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与世界的一体化,各种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在国际上流动,尤其是现代金融业的高度发达使得金融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可以瞬间完成。在世界性的生产要素市场上,获取货币资本并不十分困难,而要获得具有科技知识和先进管理知识的人才却不太容易。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劳动者是比资本更为稀缺的资源。一方面社会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知识劳动者的形成既需要劳动者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大量投资,其成长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与技术的积累使得劳动者的专用性增强,企业的技术积累不可能离开知识劳动者而进行,有时甚至离不开某几个知识劳动者的劳动,这样就减弱了知识劳动者的流动性。
劳动的知识化促使企业组织形态和经营战略发生重大变化
与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的组织形态不同,一些高科技企业出现劳动雇佣资本的新现象。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科学和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知识劳动以及知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础或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而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的积累越来越多,资本的积聚也越来越庞大,现代金融业的高度发达使融资成本大大降低,经济全球化更使得国际金融资本加速形成,促使资本在国际间更加自由地流动。面对庞大的生产需求,知识劳动者远远不能满足资本逐利性的需要,资本稀缺性降低与知识稀缺性的提高同步发展,导致知识及知识劳动者成为比资本更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从而逆转了资本对传统劳动的相对优势,出现了知识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优势,进而出现了劳动雇佣资本的现象。风险投资就是劳动雇佣资本的一种表现方式。风险投资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一些富有的家庭和个人投资者把资金提供给一些新办的公司,培育了东方航空、施乐、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等世界性大公司。美国其他的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如微软、雅虎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模式发展起来的。按照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目前,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是风险资本的投资重点。通过风险投资,一些高科技企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如苹果公司、康柏公司等都是不到5年的时间便步入全球500强企业的行列。有人甚至总结出了这样的公式:知识经济=科学技术+风险资本。按照这个公式,知识经济就是资本与知识的最佳结合方式。但这种结合首先体现的是知识的力量,资本除了与其所承担的风险相符合的投资回报外,知识经济生产过程中,资本的发言权已经降低了很多。传统企业作为物质生产的组织,具有浓厚的物质气息。刚性的生产纪律与钢铁铸造的机器设备一样,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兵营式的纪律”。[1](P488)现代知识型企业越来越具有文化的特征。企业组织往往是由企业文化凝结在一起的,各种制度也成为企业文化的体现。“兵营式的纪律”开始变为各种调动知识劳动者积极性的手段。由于知识劳动者收入的资本化,知识劳动者以知识参股,使得企业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传统企业的经营是围绕生产与销售进行的,市场份额的争夺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现代企业则更侧重于创新与服务的理念,高级人才的争夺成为企业的中心工作之一。只有有了高层次人才,创新与服务工作能更好地开展,销售市场才得以保持并拓展。现代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本当作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予以经营和管理。传统企业中,生产处于第一线,知识劳动者身居幕后,为生产服务。而现代企业里,生产已处于幕后,我们所看到的是企业的文化、服务、理念,是知识劳动者的劳动。四、劳动知识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面临着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重大任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全球科学技术大生产体系中仍处于不利地位。我们曾用了60年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能否还用较短的时间赶上发达国家经济知识化的步伐,是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成功地迎接这一挑战?一是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不是矿产资源,也不是日益丰裕的货币资本,而是人力资源。谁拥有的人力资源多、质量高,谁就站在了竞争的制高点上。但人才不是自然形成,而是通过教育、开发形成的。在谈到我国国情时,我们总说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多证明我们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一旦通过教育和开发,使之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人口多便成为一种优势。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把人口多的劣势转化成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重要途径。应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质量,培养适合科学技术大生产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二是应在积极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加重视留住本国的高层次人才。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高端人才的活动。人才争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争取,势必为他人所用。我们也应主动出击,发挥自身的优势,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为我所用。当前我国面临的更大问题是人才流失现象。发达国家以及一些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我国人才为其所用,以致我国几乎成为发达国家的人才基地。这说明我们在留住人才方面做的不够好。除了物质条件不够外,制度与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应着力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改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与工作环境,使人才愿意进、留的住。三是国家应加大组织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力度。知识及知识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在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知识生产与应用机制,加之企业规模大,资本与技术积累雄厚,除了一些关键性、导向性、战略性的科学技术研发仍由国家主导外,大部分的科技创新活动都由企业和非政府机构完成。在我国,知识生产与应用机制仍不健全,绝大部分企业处于成长期,实力相对薄弱,非政府机构也尚在发育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借助于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知识的生产与应用活动。同时,应采取相关措施,扶持企业及非政府组织在知识创新中逐渐壮大,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是着力营造知识劳动者发展与壮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目前是我国社会矛盾的多发期。长期经济高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其中最大矛盾是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造成的两极分化问题,使收入分配呈现出“金字塔”的结构,即低收入群体庞大,中等收入群体较小,高收入群体更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不利于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结构。中央收入分配政策中重点强调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基于这一点而提出的。中等收入阶层往往是知识劳动者,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主要途径就是促进传统劳动者向知识劳动者转化。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的氛围,改进企业经营方式,促进知识型员工持股,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等,大力提高知识劳动者的收入。
本文作者:武靖州工作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政治知识化与知识政治化:中国传统政治形态探析
【内容提要】本文是从知识发生学的角度,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探析。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形态是对圣人政治伦理语言世界中的真理世界的模仿与复制,帝王联结天地,是合法性的赋予者。而知识贵族作为真理世界的确证者和实践者,在文人与官僚之间获得了二重角色统一,这使得他们既是知识化秩序的维持者,又沦落为政治收购的对象。而真理世界在沉淀到社会机体之中的时候,并没有将整个社会完全纳入到经典知识体系之中。中国传统政治形态在知识的政治化与政治的知识化之间既包含着一种神奇的统一,又潜藏着一种内在的紧张。
【关键词】真理世界知识政治化政治知识化
本文是从知识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古典知识体系是如何在天人相与的背景中逐渐生长起来,并构成传统政治形态之知识基础的。
天人相与:古典真理世界诞生的知识背景
在中国人看来,宇宙是单一的实体,在天与天体、地与其创造物、人与其活动这几大领域之间没有严格的分野。浑然一体的宇宙观使人把自己安放在一种整体性的秩序之中。天人关系就是从中引发出来的,天人感应对于人们的生活乃至政治统治都是异常重要的。[1]天人关系构成了中国古典知识体系孕生和演展的最原始也是最持久的一道背景。[2]《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至高无上”。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是一个方位之天,即高与广的结合,同时作为一种意志象征的预设之天呈现在我们面前。《尚书》中说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3]
如果说方位之“天”是一种直观的话,那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天”就是来源于人造和预设,这就是独特的“造天”现象。预设之天导致了一般知识和经典知识中的神秘感,因为它把人造的社会秩序(社稷)看作与天然的自然秩序等义等值的存在,从而是某种不须讨论的自在者。[4]
哲学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研究
一
将哲学知识化其实是对求真、向善、寻美之哲学真正精神的背离,是以反哲学的方式对哲学的曲解。哲学教学中的知识化倾向造成了学生对于哲学的消极倦怠,这不仅危及到了哲学本身的良性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在人格健全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知识化的现状与困局,哲学教学必须实现自我突破并由此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认为,要克服知识化倾向,当下的哲学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自我突破。1.立足生活世界。胡塞尔指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我们所发现的这个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实在的东西的世界。时空的形式以及一切以这种形式结合起来的物体的形状,都属于这个实际的经验直觉的世界。我们本身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我们的人的身体的存有方式是与这个世界相适应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看不到几何的理念存有,看不到几何的空间、数学的时间以及它们的一切形状。”生活世界囊括了人类所有社会实践的意义充盈的场域,是人类真实生活的自然发生与展开,是知识得以发生的存在根基;知识是对生活世界的人为划界和理智主义区分,是我们脱离混沌与蒙昧的基本工具,但过分的知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本原遗忘和生存无根。哲学要保持对知识的批判性超越,就必须要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场域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和热切融入的胸怀。作为哲学内在发展动力的自我意识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脱离生活世界的哲学是空洞的,哲学必须对生活世界中的现实问题做出反思才能赢得智慧女神的青睐。对于我们的哲学教学而言,自然也是如此。要让哲学教学拒绝空洞的说教和知识的颁布,并由此培养起学生对于哲学的兴趣,必须要引入五彩斑斓、缤纷多样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一源头活水。在具体的哲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而且要积极促成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自我独立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意识,承担起应该担负的道义使命和生活责任。将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当下普遍受到社会关注的“90后”现象、“文化热”问题等)引入哲学教学实践,鼓励学生阐述自身观点,在交流与引导中培养起学生的追问态度、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当然,现实生活世界的复杂多样,可能会让学生感觉到困惑与迷茫,但是哲学本身所具有的求真、向善、寻美的独特魅力将成为学生辨识复杂生活世界的有力心灵支撑。故而,让哲学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哲学,这将是我们在哲学教学中摆脱知识化倾向的最基本选择。2.面向哲学经典。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离开了伟大哲学家的哲学经典著作,哲学自然无法承担起智慧养成和人文提升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我们现实的哲学教学知识化中,哲学经典著作的重要作用遭到了普遍忽视,哲学被严重的“原理化”,仿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被摧残得形容枯槁。哲学的“原理化”就仿佛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按照生物学意义上的器官组成进行机械的分解,我们看到的是骨肉分离的框架、条分缕析的单个组织,但却感受不到任何生命力的存在。面对此种状况,学生自然对被知识化的哲学倍感乏味,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脱离哲学经典的哲学教学,让学生的头脑“白板化”,在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面前失去了分析和选择能力,陷入到了后现代所谓的“怎么都行”的思维模式之中,“这样的教育无异于宣传,而且是毫无用处的宣传,因为塞给孩子的各种意见或价值是飘忽不定、不着边际的,缺少作为道德推理依据的经验或情感基础”。我们要让哲学恢复思想感召的魅力,就要让哲学经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焕发生机。在哲学教学实践中,让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张口说话,让学生感受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深度和哲学经典背后的风云变幻。当然,在将哲学经典引进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我注六经”的经典解释态度而非“六经注我”的肆意曲解和盲目实用。在具体哲学学科的教学中,要安排好哲学教科书与哲学经典著作之间的关系,选取合适的哲学经典著作以印证哲学教科书,以好的哲学教科书来引导哲学经典著作的研读。同时,以哲学共同的思想面向和反思意识来打破所谓马哲、中哲、西哲之间人为的学科壁垒,让哲学经典的智慧穿透民族文化的罅隙、打破意识形态的封闭。3.贯穿问题意识。“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历史;哲学的历史之所以是发展史,就在于它历史地发现新的问题和提出新的问题,并历史地转换自己的提问方式和理论‘范式’。”哲学经院化、教条化、空洞化的最大症结就在于其缺少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哲学能够随着时代演变而自然延展的内在动因,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好奇心,是保持高度生活热情和积极人生态度的源泉,是能够积极融入时代的沸腾生活但又不媚俗趋同的理智自觉。我们强调的哲学问题意识并非哲学的实用化和功利化,而是要突破狭隘自私的个人观念,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触摸、感受、体会、领悟人类在当前共同面临的时代境遇、思想主题和命运抠问,在一种将自身融入时代、融入人类生活共同体、融入漫长历史延续的境界中展开积极自我反思,从而能够寻求自身在宏大时代主题和历史背景中的适当位置。在我们当前的哲学教学实践中,这种真正的问题意识被扭曲为知识化的方法论规则,仿佛我们学习了哲学就是掌握一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技能与技巧,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顺利胜出、出人头地。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要在哲学教学中贯穿境界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传记和生活传记,让学生感受来自先哲的生活境界与思想魅力,防止哲学被片面化为一种生存技能的教条。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面向哲学思考人生的自觉意识,让学生直面人生的终极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等哲学的亘古迷思在当今时代的回答。也许,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没有最为完美答案的,但关键是要引起学生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积极反思,因为哲学知识化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让人渐渐失去了反思能力。
二
哲学教学中知识化的问题的真正化解需要我们站在时展的高度上,积极反思近代以来人类不断形成并强化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回到哲学教学实践之中进行大胆探索和审慎尝试。结合上述所探讨的立足生活世界、面向哲学经典、贯穿问题意识这三个哲学教学中的关键点,要在具体的哲学教学实践中化解知识化倾向及其消极后果,至少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本身应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综观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真正对人类自我完善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家基本上都是伟大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卢梭、康德、黑格尔、杜威等。对于我们的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要广泛而深入地研读古今中外的哲学经典著作,接受哲学经典著作对自我心灵的滋养和对自我灵魂的撞击,避免狭隘的思想偏见对自我接受经典著作的误导,报着虔诚和敬畏之心与那些圣哲展开心灵对话,以开放的胸怀容纳和接受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哲学家对自我的启迪与教诲,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哲学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努力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离开了学术研究的哲学教学注定无法深入,作为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要秉持严谨规范的科研态度开展扎实深入的哲学学术研究,把握哲学研究最前沿领域的学术成果并积极向哲学教学过程转化,从而为哲学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二是灵活的哲学教学艺术有助于增强哲学的魅力。哲学理论本身的形而上学性、思辩性、基础性需要灵活的教学艺术才能得以更好的呈现。教学艺术体现了对于所讲授学科的创造性把握和传神性意会,本身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教学实践问题,更何况对于哲学这样一种最为基础性的学科,要达到高度的教学艺术水平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但是,要真正克服哲学教学的知识化倾向增强哲学的魅力就必须要讲求一定的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让哲学理论焕发思想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以达到良好育人的目的。“总体线条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背景知识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恰倒好处的板书,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理论想象的激发,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所有这些必须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挥洒自如,引人入胜。”哲学教学体现了哲学教学者对于哲学的总体把握和深度领会,也渗透着哲学教学者对哲学学习者的了解、期待和希望,更展现着教与学之间所能形成的良性互动氛围和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必然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创造性探索工作。三是哲学教学过程要贯穿平等对话的基本意旨。哲学形成于对话之中,哲学的魅力也体现于平等对话所促进的思想激荡和灵感触动之中。对话是对日益抽象化和脱离语境的知识化的自觉抵制,是对知识灌输的简单粗暴做法与居高临下的傲慢的真理传播态度的拒斥,是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于理应引起关注的共同问题的协同思考,其中渗透了对话双方和谐互动的激励与启发关系。离开了对话的哲学教学,无疑是使哲学在知识化中趋向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要改变自身真理颁布者和智慧掌控者的独断地位,要清醒地意识到对学生的哲学启蒙也是自我启蒙的过程,必须要将学生放置于平等对话者的地位对其进行激发、引导,从而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学生的活跃思维与教师的理性演进能够在平等对话中相得益彰,真正的哲学思想传递和哲学精神升华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了。具体到哲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力求客观地呈现哲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形成自我理性判断,然后围绕学生的独特视角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让哲学真正在自我与他者的思想碰撞中实现进步与超越。借助于这样一个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哲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了独立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表达能力,教师也在学生独特的视角和活跃的思维中获得了提高与发展。四是哲学教学过程要积极融入境界意识。哲学教学的过程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过程,哲学作为人文教育最为基础性学科就在于能够以理论和人格的双重力量实现对哲学学习者的境界提升。真正打破了知识化倾向的哲学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境界教育,哲学与一般实用性学科的最本质区别就在彻底抛弃了所谓“事实”与“价值”的绝对对立思维,崇尚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对理想、信念、情操与教养的提升,在趋向人格完满中实现自我超越与境界提升。我们迫切地需要这种融入了境界意识的哲学人文教育,因为“它们能造就一个值得人类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它们能使人们将其他人看做完整的人,有各自的思想和感情,应当受到尊重与同情;它们能造就这样一种国家,它能战胜恐惧和怀疑,以支持富于同情心的、讲理的辩论。”融入境界意识的一个很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哲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哲学所具有的理论境界以及伟大的哲学家在其生活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生趣味及境界。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我们引导学生一步步从认识面塑的各种形状、叫出不同形状的名称(二级文化词语)、理解不同名称面塑的文化内涵(三级文化词语),最终帮助学生在模拟实际场景(民俗事象)中领会并认同面塑在中国人婚礼中的“礼品”用途,即“礼品”所起到的密切人际关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恰恰是中国人价值观念的表现,也是应该让学生认识体味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面塑在中国岁时节令、人生仪礼中的功能:食品、祭品、礼品。作为食品,有果腹之余体现的自适自娱之乐;作为祭品,有对天地神灵敬畏之情体现的娱神之乐;作为礼品,有沟通人际关系体现的人情之乐。如此,人与自身、人与天地神灵、人与人之间相互构成和谐的关系世界,这是人类通过面塑所体现出的一种天人合一的追求。这种追求实质上正是面塑的真正功能。
三
余论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我们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针对中高级汉语水平学习者,针对学习者所在的地域,斟酌选择所要介绍的民俗文化事象及文化词语;二,要顾及不同国别学生的文化禁忌;三,避免流于对相关民俗文化事象的过度诠释;四,对三级文化词语的认知,给足语用环境,渐趋引导而不是强行灌输,起濡化之效。
诠释新时期物流从信息化走向知识化的体系
物流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储运物流阶段、系统优化物流阶段和物流信息化阶段。传统储运物流阶段以仓储、运输为主要物流业务,并将仓储和运输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环节,把商品库存看成是调节供需的主要手段,因而物流功能简单、系统性差、整体效益低。系统化物流阶段是将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物流活动中,把物流活动的各环节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的整体,管理上寻求物流过程的整体优化,以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阶段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已不再是原来仅指储存和运输的概念,而是包括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在内的物流系统。物流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要标志,实现信息标准化和数据库管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收集电子化、业务流程电子化。物流信息化虽然使物流系统反应敏捷、效率提高、整体效益明显,但由于信息管理对象的局限性,难以实现物流系统智能化的目标,使得物流信息化必将走向知识管理阶段。
1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1.1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2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过渡中的农村经济与远程开放教育
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1999年江苏总人口7700多万,农村人口占68%左右;农业就业人数155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城镇化水平只有34.94%,近2/3是农村,1/3是城镇;江苏乡镇企业发达,在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江苏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江苏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即将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的一部分。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农村经济在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的过渡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江苏经济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随着沟通人们往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江苏比较早地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经受了国际市场的考验,综合实力较强。1999年江苏GDP总量达7700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约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进出口总额31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外贸依存度达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为19.7%;"三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1%,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53.8%,涉外税收占全省"两税"的24.4%;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全球500强中有180家在江苏投资兴办项目;设立国家级、省级开发区80个,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地、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过渡中的农村经济与远程开放教育
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1999年江苏总人口7700多万,农村人口占68%左右;农业就业人数155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城镇化水平只有34.94%,近2/3是农村,1/3是城镇;江苏乡镇企业发达,在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江苏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江苏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即将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的一部分。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农村经济在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的过渡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江苏经济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随着沟通人们往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江苏比较早地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经受了国际市场的考验,综合实力较强。1999年江苏GDP总量达7700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约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进出口总额31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外贸依存度达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为19.7%;"三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1%,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53.8%,涉外税收占全省"两税"的24.4%;1999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全球500强中有180家在江苏投资兴办项目;设立国家级、省级开发区80个,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地、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打造学习型知识化青工队伍
党的十七大已向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号召。作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共青团组织,理应成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排头兵。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的学习力,是企业发展的活力;青年的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重视青年成长的企业,为青年成才创造良好环境、搭建舞台的企业,切实激发青年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的企业,才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按照“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打造学习型知识化青工队伍,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意义的认识
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它适用于各种组织。首先,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21世纪是科技更加迅速发展、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时代,发展要靠知识,知识被凸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对知识的获得,学习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竞争淘汰。可见,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向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号召,为完成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历史使命,团组织在积极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的同时,应大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化的青工队伍,不断促进青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三,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提高团组织整体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把学习作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共青团干部是党的干部的一部分。总书记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总体要求。共青团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就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勤于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共青团组织的整体素质,创造共青团事业的崭新局面。
二、激发热情,着力倡导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崭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创新是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前提和灵魂。推进“学习型团组织”创建,必须着力倡导与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相适应的崭新理念,激发青工的学习工作热情。一是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教育引导青工认清学习是工作的基石,是前进的动力,是为自己未来投资,是为自己生存和发展而学,树立起“学习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青工树立时时处处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思想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工作水平,取得长足发展的空间,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引导青工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不断适应工作发展需要,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四是树立“创新性学习”的理念。教育青工将学习转化为创新性的行为,通过“创新性学习”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使企业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带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三、构建体系,健全完善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推进机制
知识安全管理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安全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知识世纪”,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形态,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主体。为适应形势的变化,部队的安全管理理念必须进行更新,内容必须进行变革,以此促进部队安全管理的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在简要阐述知识管理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部队安全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它是人类历史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模式的科学管理以来的一次最伟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识管理,是其广义含义。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知识管理对部队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安全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知识世纪”,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形态,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主体。为适应形势的变化,部队的安全管理理念必须进行更新,内容必须进行变革,以此促进部队安全管理的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在简要阐述知识管理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部队安全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它是人类历史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模式的科学管理以来的一次最伟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识管理,是其广义含义。
2知识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