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7 00:3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超越职权研究论文

一、对行政超越职权之比较

在我国,对行政超越职权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行政法著作有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观点,从整个行政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时,超越了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范围。第二种观点,从具体行政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超出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力范围。第三种观点,从超越职权的表现形式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实施了无权实施的某种行为,即实施了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上级行政机关、其他同级主管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行政机关作出的行为。

在国外,由于各国法律传统和法学理论的差异,各国法律规定和行政法著作对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所下的定义并不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在法国越权之诉是最重要的行政法制度。法国的越权之诉是当事人的利益由于行政机关的决定而受到侵害,请求行政法院审查该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并撤销违法的行政决定的救济手段。行政机关超越其权限范围以外的活动因而侵犯其他机关的权限,或在行使根本不可能属于任何行政机关的权限时,称为无权限。也就是说超越职权即无权限(注:参见王名扬主编的《法国行政法》第67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二)在英国,行政机关越权主要是指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时,超越法定范围,或者在法定的权限范围之内,违反法律的规定。根据英国法院的判例,越权行为包括:违反自然公正原则;程序上的越权;实质的越权(注:参见王名扬主编的《英国行政法》第151—170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三)在美国,超越职权是指超越法律规定的管辖范围、权力和限度(注:参见王名扬主编的《美国行政法》第565—598页,中国法制出版社。)。

查看全文

征税职权研究论文

摘要:征税职权是征税主体在税收征纳活动中拥有的专属权力,是税法的基本范畴和核心内容。本文对征税职权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探讨了征税职权的十项内容;论述了征税优益权这一征税职权的保障条件;在对征税权限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征税权限的类型、征税权限争议及其解决,并就完善我国征税权限制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征税职权、税权、税法、建议

征税职权是税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税法上的很多概念和范畴,如征税主体、征税行为、税收法律责任等都与征税职权密切相关。税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在于规范和保障征税主体合法、理性地行使征税职权,以使实体税收债务法的规定得到正确有效实施。

一、征税职权的界定与分析

征税职权是征税主体依法拥有的执行税法,对税收征纳事务进行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是国家征税权的转化形式,是征税机关在税收征纳过程中行使的“个案”征税权。征税职权在性质上属于税权范畴,是税权的下位概念,并且与税权的多义性和异质性相比较,征税职权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比较容易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征税职权具有下列法律特征:

1.法定性。征税职权是依照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征税主体行使征税权力必须有法律依据,这是税收法定主义中依法稽征原则和依法行政原则的必然要求。征税职权的设定、调整、取消及其行使规则,都要由法律来规范,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8条、第29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查看全文

行政超越职权研究论文

一、对行政超越职权之比较

在我国,对行政超越职权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行政法著作有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观点,从整个行政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时,超越了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范围。第二种观点,从具体行政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超出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力范围。第三种观点,从超越职权的表现形式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实施了无权实施的某种行为,即实施了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上级行政机关、其他同级主管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行政机关作出的行为。

在国外,由于各国法律传统和法学理论的差异,各国法律规定和行政法著作对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所下的定义并不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在法国越权之诉是最重要的行政法制度。法国的越权之诉是当事人的利益由于行政机关的决定而受到侵害,请求行政法院审查该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并撤销违法的行政决定的救济手段。行政机关超越其权限范围以外的活动因而侵犯其他机关的权限,或在行使根本不可能属于任何行政机关的权限时,称为无权限。也就是说超越职权即无权限(注:参见王名扬主编的《法国行政法》第67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二)在英国,行政机关越权主要是指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时,超越法定范围,或者在法定的权限范围之内,违反法律的规定。根据英国法院的判例,越权行为包括:违反自然公正原则;程序上的越权;实质的越权(注:参见王名扬主编的《英国行政法》第151—170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三)在美国,超越职权是指超越法律规定的管辖范围、权力和限度(注:参见王名扬主编的《美国行政法》第565—598页,中国法制出版社。)。

查看全文

论财政职权的转变和重塑

摘要:财政职能的转变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财政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也就是财政过去的一些职能应改变,一些职能需进一步加强,即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而这个框架的建立,又需要采取转变观念、作大“蛋糕”、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

一、转变财政职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财政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财政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客观功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财政分配过程中,财政通过与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并获得一定的效果。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财政职能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成为过去,符合及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财政职能正在转变(产生)和培育,即“两职能说(分配和监督职能)”→“三职能说[分配(筹集资金和供应资金)、调节与监督职能]”→“四职能说(分配、配置、调控和监督职能)”。分配职能:是财政固有的功能,导源于分配关系,是财政本质最直接、最具体的集中反映。这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把财政作为一种分配手段,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然后供应安排出去的客观功能。配置职能: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特有的职能。

国家通过财政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进行直接干预,影响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符合意向的资源分布状况来弥补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调控职能:政府财政通过税收、支出、转移、支付等政策,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微观经济行为符合宏观发展目标,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平衡。监督职能:财政在分配、配置资源和调控经济过程中,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活动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和制约的客观功能。不论什么性质的国家、什么类型的财政都有其职能上的共性: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公共产品。而我国财政则有自己的特点: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双重身分,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向社会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它是以政府职能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管理为逻辑前提的一种财政。或者具体地说在以国家为主体的统一的财政前提下分为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两部分。前者是国家以政权行使者的身分主要以税收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满足公共需要。后者是财政代表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分从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宏观管理和经营,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壮大国有经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有资产收益(资产占用费、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和发行的公债。公共财政的活动局限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是一种供给型财政: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活动于市场有效运行的范围内,是一种经营性的活动。这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基本得到认可的“双重结构管理”财政模式。经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也为我国财政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要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退出生产经营领域,把精力主要放在公共支出上。也说是说,适应形势的需要,国家财政必须加强其宏观调控功能,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说,这些年来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取得的成绩显著。

但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财政职能还明显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财政职能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和规范,财政支出的结构和顺序还应进一步调整,有些重点方面还要突出和加强。一些应由企业、个人或社会其他方面承担的职责,财政还未完全放开,还在过多过细参与微观经济活动和某些事务性管理。而本应由财政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分配、管理的领域却又未能有效地负起责任。各地和某些行业不同程度的“乱收费”,不仅造成财力分散,而且还是贪污浪费、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矛盾集中起来,突出表现为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力,特别是中央财政集中的财力与国家赋予的职责不相适应: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都低得多。这种财力状况,不适应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与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客观需要有着明显的差距。加之,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有些该办的事没钱办,不该管的事管多了,致使久已存在的矛盾更加难以解决。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振兴国家财政,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财政职能的转变。

二、财政职能的定位——“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

查看全文

岗位廉能管理职权规定

一、办公室:负责内外联系与综合协调、起草重要文件报告;组织召开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做好文件收发、档案资料保管、信访、接待,机关队伍作风建设、党风廉政、支部队伍建设工作;技术职称、干部职工、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编制区财政拨付计划生育事业费的预决算工作;协调、督促本部门、本系统的政务信息公开,参与对全区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指导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综合改革,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规范管理及合格村(居)的创建工作。

二、发展规划股:负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参与人口基层信息库建设工作;负责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人口和计划生抽样调查;参与全区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开展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研究。

三、宣传教育股: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全民性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协同新闻、宣传、文化、卫生、妇联等部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品的管理,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计生系统干部业务培训,承担协调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

四、法规股: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与计划生育条例》及《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实施,并对执行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办理审批城镇《再生育一胎生育证》、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居民《一胎生育服务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中期终止妊娠和输卵(精)管复通手术审批工作。

五、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贯彻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和法规,负责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协调、指导和统计工作,对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查看全文

破产企业债权人会议职权完善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思路,围绕企业破产债权人会议及职权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破产管理人与债权人会议两者在职权上存在冲突;第二,因缺乏专业人员参与,债权人会议职权发挥不力。通过对设立目的、界定职权的因素来分析债权人会议与破产管理人,及相应专业人员参与债权人会议优势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完善立法,设立重大破产事项数额的比例标准;第二,引入专业人员破产债权人会议制度的设立。

关键词:企业破产;债权人会议;职权;专业人士机制

债权人会议制度最早规定在1986年的《破产法(试行)》。为保障自身利益、参与进破产程序,表达自己意愿并充分讨论决策相关问题,已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组成了债权人会议这个临时机构。在破产程序中,债权人会议处于关键位置,其是债权人为保障己方权益而成立的自治组织,在破产程序中占有重要地位[1]。相较1986年的《破产法(试行)》,现行破产法规定债权人会议有权核查债权而无权确认债权,与此同时,其以列举加兜底方式扩大债权人会议职权的同时添设了债权人会议委员会制度,以代表债权人会议行使监督职权。尽管如此,关于债权人会议及其职权的规定仍需在《破产法》中进一步予以完善。

一、提出问题

(一)债权人会议与破产管理人的职权冲突。依法申报债权的全体债权人成立债权人会议,其对重要的破产管理事务享有最终表决权。由《破产法》第61条第1款①可知到债权人会议的职权内容,其中第8项、第9项明确了债权人会议有权决定对债务人财产进行管理与变价的方案。进一步分析,对于债务人的财产,破产管理人应制作相应管理、变价和分配的方案提供给债权人会议讨论和审议,当债权人提出异议时,管理人应快速予以回应,适时予以修改或向债权人解释清楚。债权人会议讨论、审议和要求修改的过程,就是其间接管理债务人财产的过程;其次,一旦决议通过了债权人会议,即产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其结果决定了怎么对债务人财产予以处分的结果。由此不难得出,除了管理之外,处分债务人财产亦是债权人会议的职权。除直接管理破产事务外,破产管理人也享有广泛的职权。破产管理人对债务人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职责被规定在《破产法》第25条第1款第6项。以法解释学的视角比较这两个条款,我们可以得出债权人会议和破产管理人都有权管理和处分债务人财产。这是两者在职权上的冲突,《破产法》并无条文对此冲突进行解释,也没有对二者职权进行界定。(二)缺乏专业人员参与债权人会议,致使其职权发挥不力。《破产法》第59条②对债权人会议的组成进行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会议组成人员的构成,表决权的行使等予以明确。紧接着,第60条③对债权人会议主席予以规定。由此可见,法律并没有对债权人会议需专业人员参与进行规定。法院受理破产案后根据法律规定设立的,并在法院的指导和监督下全盘接收管理破产人企业并对有关财产予以保管、估价、分配等事情的组织或个人即是破产管理人。破产债权人无专业能力来讨论、审议破产管理人出具的专业方案,当然就无法得出最合适与正确的决议,这威胁到了债权人的权益。有一些学者认为债权人会议职权的设置在《破产法》中存在缺陷,建议增补如“决定债务人是否继续营业”“讨论和决定破产财产的管理办法”“向法院申请终结企业整顿”等职权。暂不论这些建议的合理性,因债权人自身条件不变,在无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建议下,如何行使好手里的职权,维护好自己的利益终将是一隐患。

二、分析问题

查看全文

行政机关超越职权论文

行政法的发展,随着行政职权的不断扩张而加速,而行政职权的扩张又可能伴随着超越职权等问题的发生,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施行,为对行政机关超越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

要认定行政机关超越职权,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行政职权?行政职权是行政机关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行政职权具有强制性、单方性、优先性等特点。行政职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有职权,它以行政机关的依法设立而产生,并随行政机关的撤销而消失。另一类是授予职权,它来自有权机关的授权行为,授予职权既可因授权机关的撤回授权而消灭,也可因该组织的撤销而消灭。总之,行政职权主要有制定法律规范、行政决策、行政命令、行政处罚、行政决定、行政制裁、行政复议、行政强制等。

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或者实施了根本无权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职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超越地域范围。这是指同类行政机关在其地域管辖之外行使了认为是自己有权行使的职权。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各项行政工作,如:发生在甲县的治安案件应由甲县处理,如果乙县公安局处理了甲县的治安案件,属超越地域管辖范围(行政部门根据委托办理不属于自己法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不属超越职权)。

2、下级行政机关行使了法律、法规授予上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分两种情况:①下级行政机关超越了自己的法定职权。②超越了法定处罚幅度。

3、超越了业务范围。这是不同类行政机关之间常见的超越职权形式。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实施扣缴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行为属超越职权。

查看全文

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思考

监督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的权力。地方人大履行监督职权,是其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法律实施和有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任免权的主要手段。考察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坎坷历程,思考监督工作的成效与缺位,展望监督工作的发展未来,人大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权,前景光明,问题不少,尚需努力。

一、监督职权逐步加强,“橡皮图章”的形象正在改变

一是履行法定监督职权上有新突破,地方人大能够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1)严格审查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使监督有了权威性。深圳市和广东省人大首先在监督财政预算及预算执行上打开了局面,为各地人大带了好头。例如,2002年深圳市人大推出了绩效审计,审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2003年广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政府预算报告,政府提交了102个省级部门的财政预算文件和资料,支出内容细化到“目”及“项”,展现了对财政预算的实质性监督。(2)实事求是地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不再“扎扎实实走过场”。1998年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否决了政府关于再就业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20*年*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否决了市中级法院的工作报告。同年广西河池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否决了政府的网吧专项整治工作报告。这三个否决,人大终于对人民不满意的“一府两院”工作喊出了“不”,喊出了权力机关的威严。(3)对“一府两院”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质询或组织特定问题调查,依法处理有重大违法行为的官员,保障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监督形式上有新突破,各地人大创造了许多新的监督形式,拓展了监督领域。被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目前大面积采用的有四种,即:1983年从辽宁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先河的执法检查;1986年从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区人大常委会推开的代表评议;1988年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常委会推开的述职评议;在接待和处理司法案件的来信来访中形成的个案监督。这四种方式的创造和广泛使用,促进了地方人大权力机关作用的发挥,提高了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也推动了全国人大监督职权的行使。

三是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地方性监督法规,把监督职权的履行规范化。受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建议拟定监督法精神的鼓舞,各省和有立法权的市的人大加紧总结工作经验,深入研究监督职权的履行情况,完善监督新形式,剔除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悖于人大工作特征的做法,保留、细化、提炼有助于加强监督的内容和程序,制定出了地方性监督法规,有综合监督的,有单项监督的,使新的监督形式法律化,监督工作走向规范,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监督法提供了参考。

二、监督实效十分有限,制约能力仍然较低

查看全文

法行使职权实施个案监督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告诉我们:司法,是极其重要的国家职能,司法权是政权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百年来,无论是哪一种国体和政体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并实施了对司法权的监督机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实行司法独立的同时,司法机关必须接受权力的监督。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理论和基本的法律关系,我们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努力提高认识,一个是要增强监督的使命感,一个是要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两者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更好地实现地方国家机关的职能。开展个案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使命和职责;开展个案监督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省的重要举措;开展个案监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

人大开展个案监督,既要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错案、实现司法公正为目的,又要以不妨碍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损害司法的权威性为前提条件;既要与司法机关共同追求司法公正的价值理想,又要支持和监督司法权的合法行使。因此,人大个案监督应当遵循依法监督的原则、不代行司法权的原则、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事后监督的原则和党的领导的原则。

一是要坚持依法监督的原则。人大要求司法机关公正司法,首先本身要依法行使职权。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实施每一件个案监督时,都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执行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个案监督的地方法规,监督的案件应当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督范围,监督的程序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的监督意见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忌主观臆断,切忌没有根据的泛泛议论,切忌把某些工作上的意见与对个案中的司法不公混为一谈,这是保证人大个案监督准确有效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止在监督中造成新的司法不公的重要前提。

二是要坚持不代行司法权直接处理案件的原则。权力机关监督个案与司法机关办案虽然都是面对具体的案件,但有明确的权力界限,不能以监督权妨碍司法权,更不能以监督权代替司法权。人大在监督过程中,对案件的检察、审查起诉、审理判决或裁定等诉讼活动不应实施具体的干预,应当从监督的角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于应该监督的错案,应当提出监督意见,交司法机关办理,督促其按照法定程序自行纠正错案,而不是代替司法机关去直接纠正错案。如果越俎代庖,就直接影响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所形成的结论必然缺乏合法性和权威性,也不可能真正得以执行。因此,在人大实施个案监督工作中,对司法权的监督和对司法权的尊重应当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是要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集体行使职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决定的。人大的职权是国家权力,任何个人都不应享有、也不能行使这种权力。人大实施个案监督也必须遵循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这是开展个案监督的法律保证和组织保证。权力机关的领导人不能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擅自决定问题。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有权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但不能以个人身份搞个案监督,个案监督中组织调查和审议决定的权力必须由享有监督权的机构集体行使。

四是要坚持事后监督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人大对个案的监督是一种事后的监督。司法机关办理案件是否有错,是否违法,是否包庇了当事人或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都要在正常的司法程序终结,已经作出裁定、判决之后,才能从结果上看清楚。只有这样,人大才可以受理申诉,如认为有错误,方可实施个案监督。同时,也应当指出,如果有些严重违法问题在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已经明显地反映出来,如超期限办案、超期限羁押、行贿受贿、徇私枉法、刑讯逼供等,也必须及时提出,纠正和制止违法行为,以避免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区审查职权目录程序通知

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派驻机构:

根据《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个建设年”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推进我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结合我区各部门“三定”方案,现就依法全面梳理审核现有行政职权事项,编制行政职权目录及流程图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范围

区直各部门及各派驻机构。

二、工作内容

(一)梳理行政职权。1、梳理部门行政职权,包括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其主要职责,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下属事业单位职责,人员编制和职责分工情况;2、梳理执法事项,包括执法依据、过程、结果和救济渠道;3、梳理收费项目和标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