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地位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23:48: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支配地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综述
内容提要: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各国反垄断法执行中的一个关键。市场支配地位包括独占与准独占、突出的市场地位和寡占等类型。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应采纳“以市场份额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的标准。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程序与规则是:首先界定相关市场,其次测算市场份额,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认定结论。
关键词: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市场份额
反垄断法有三大支柱内容: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控制。为了达到完善竞争的目的,反垄断法一方面通过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强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场支配地位已经形成和加强或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则禁止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因此,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明显落后,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十八、十九条粗线条式地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这在立法上是一大进步,但仍有待细化。鉴于此,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类型、认定标准和程序规则的问题。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场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称控制市场地位,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则没有使用这一术语。相对应地,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垄断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垄断法使用了“垄断状态”一词,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平竞争法使用了“独占”,匈牙利的反垄断法使用的则是“占有经济优势”。尽管各国和地区的反垄断法使用的称谓不同,但所指的经济现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个企业或者某些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通过运用这种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场,不受有效竞争的制约,对市场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的一种状态,具有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还有学者认为,市场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能够左右市场竞争或者不受市场竞争约束的市场地位”[2]。这是从对竞争的影响的角度作出的定义。欧共体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认为,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企业所享有的经济能力地位,这种能力地位能够使该企业无需其竞争者、顾客和最终消费者的反映,而采取显著程度的独立行动,来妨碍相关市场内有效竞争的维持”[3]。美国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将垄断力定义为“企业控制价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竞争的力量”[4]。
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管理探索
内容提要: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各国反垄断法执行中的一个关键。市场支配地位包括独占与准独占、突出的市场地位和寡占等类型。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应采纳“以市场份额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的标准。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程序与规则是:首先界定相关市场,其次测算市场份额,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认定结论。
关键词: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市场份额
反垄断法有三大支柱内容: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控制。为了达到完善竞争的目的,反垄断法一方面通过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强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场支配地位已经形成和加强或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则禁止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因此,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明显落后,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十八、十九条粗线条式地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这在立法上是一大进步,但仍有待细化。鉴于此,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类型、认定标准和程序规则的问题。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场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称控制市场地位,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则没有使用这一术语。相对应地,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垄断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垄断法使用了“垄断状态”一词,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平竞争法使用了“独占”,匈牙利的反垄断法使用的则是“占有经济优势”。尽管各国和地区的反垄断法使用的称谓不同,但所指的经济现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个企业或者某些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通过运用这种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场,不受有效竞争的制约,对市场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的一种状态,具有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还有学者认为,市场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能够左右市场竞争或者不受市场竞争约束的市场地位”[2]。这是从对竞争的影响的角度作出的定义。欧共体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认为,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企业所享有的经济能力地位,这种能力地位能够使该企业无需其竞争者、顾客和最终消费者的反映,而采取显著程度的独立行动,来妨碍相关市场内有效竞争的维持”[3]。美国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将垄断力定义为“企业控制价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竞争的力量”[4]。
市场支配地位认定透析论文
内容提要: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各国反垄断法执行中的一个关键。市场支配地位包括独占与准独占、突出的市场地位和寡占等类型。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应采纳“以市场份额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的标准。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程序与规则是:首先界定相关市场,其次测算市场份额,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认定结论。
关键词: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市场份额
反垄断法有三大支柱内容: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控制。为了达到完善竞争的目的,反垄断法一方面通过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强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场支配地位已经形成和加强或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则禁止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因此,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明显落后,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十八、十九条粗线条式地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这在立法上是一大进步,但仍有待细化。鉴于此,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类型、认定标准和程序规则的问题。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场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称控制市场地位,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则没有使用这一术语。相对应地,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垄断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垄断法使用了“垄断状态”一词,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平竞争法使用了“独占”,匈牙利的反垄断法使用的则是“占有经济优势”。尽管各国和地区的反垄断法使用的称谓不同,但所指的经济现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个企业或者某些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通过运用这种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场,不受有效竞争的制约,对市场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的一种状态,具有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还有学者认为,市场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能够左右市场竞争或者不受市场竞争约束的市场地位”[2]。这是从对竞争的影响的角度作出的定义。欧共体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认为,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企业所享有的经济能力地位,这种能力地位能够使该企业无需其竞争者、顾客和最终消费者的反映,而采取显著程度的独立行动,来妨碍相关市场内有效竞争的维持”[3]。美国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将垄断力定义为“企业控制价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竞争的力量”[4]。
深究公用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反垄断体制
我国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公用企业得益于体制优势,在维护国民经济命脉、保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市场主体天然的逐利性,公用企业凭借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牟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也不少见,各地工商部门均有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查处的案例。2010年以来,《人民日报》多次选登读者来信曝光公用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违法行为,并评论其行为蚕食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那么,在当前《反垄断法》已经颁布实施的情况下,公用企业的性质、地位如何界定,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如何规制,值得深入探讨。
一、公用企业的定义及特性
公用企业,主要是指涉及公用事业的经营者,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在我国现阶段,公用企业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一)准入管制
一般而言,公共产品领域的市场准入受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管制,国家对其准人条件、产业布局、地区分布等有明确的限制,公用企业在其相关地域的主营市场一般占有天然垄断的独占地位。同时。公用企业主要分布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中,其初期投资大、运营周期长、利益收效慢,需要庞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后盾,使得公用企业在其主营领域维持了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竞争优势或者独占优势。因此,一般其他经营者并不具备进入该市场进行竞争的资格条件和经济实力。
(二)产品不具替代性
国际竞争中滥用市场的控制探究
摘要伴随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垄断现象也日益突出。自从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渐消除后,跨国公司滥用国际市场支配地位的现象更加普遍,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和公平竞争。
区域经济组织正在积极寻求合作,世界贸易组织也正在考虑将竞争政策纳入WTO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国际竞争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判断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探寻对这种滥用行为的控制制度。
关键词:国际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制度。
一、国际竞争中垄断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所带来的严重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领域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性限制竞争行为也日益增多。卡特尔、纵向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力以及具有限制竞争性的企业合并等受国内竞争法规制的主要行为在国际领域不断凸现,严重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开展。
WTO以条约形式提供了一套国际公认的贸易规则,对各国政府限制竞争的行为实行了严格的限制,消除了世界经济交往中存在的传统障碍和壁垒,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但是却为跨国公司在多个国家市场上取得市场支配力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跨国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根源。
金融集团滥用市场管理论文
【摘要】伴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在世界范围卷土重来,金融企业集团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在市场规律和政府偏好双重作用下,金融集团极易形成市场优势地位并在制度缺失背景下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由于金融集团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所以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对市场竞争机制危害极大,需要反垄断规制。本文主要探讨了金融集团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滥用的行为表现以及反垄断规制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金融集团(化);金融业综合经营;市场支配地位滥用;反垄断法规制
【正文】
一、金融集团及其市场支配地位界定
(一)金融集团的法律含义
金融集团(FinancialConglomerates)和金融集团化(FinancialConglomeration)是市场规律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综合经营甚至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跨业融合的必然产物。[1]国际上,1999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之际,美国花旗银行和步行者集团实现金额高达730亿美元的合并,将金融集团形式推向高潮;2008年1月,我国银监会、保监会正式签署《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银保相互投资开闸,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保险联合借记卡、住房抵押贷款配套保险等业务;此外,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银证转账、股票质押贷款等业务;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投资连结保险等业务。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表示长三角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积极进行金融综合经营的试点。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相互参股,如上海橡胶轮胎集团、长江计算机集团等28家企业集团向交通银行入股,占该行股份数的50%以上;同时,交通银行也向宝钢集团投资入股。[2]我国金融综合经营和金融集团化已然兴起[3]。
反垄断法理论体系管理论文
关键词:反垄断法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合并审查行政垄断
内容提要:反垄断法包括禁止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禁止行政垄断、企业合并审查四大部分,本文以垄断力来源的不同,通过采用动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从理论上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经济法律性质及其动态变化关系,为构建有机的反垄断法理论体系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探索。
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包括: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合并审查、行政垄断。然而,市场经济中垄断行为的种类是纷繁复杂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垄断行为的经济、法律性质各不相同。笔者在此提出的问题是,所有这些垄断行为在市场经济及反垄断法中各处于何种经济、法律地位,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们的行为各具何种经济及法律特征?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一、各种垄断行为相互变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一)市场结构动态演绎垄断形态的变化
我们知道,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市场竞争模型时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市场竞争结构,[1]包括完全竞争的市场、垄断竞争的市场、寡头垄断的市场、完全垄断的市场。笔者认为,应当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四种市场结构的相互变化关系,即假定这四种市场按完全竞争的市场一垄断竞争的市场一寡头垄断的市场一完全垄断的市场的方向发展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考查企业联合限制竞争行为、企业并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行政垄断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2]
支配性企业形成及演进研讨
美国支配性企业的演进分析
美国支配性企业形成及演进体现在市场结构的一系列指标的变化上,包括市场份额、行业分布状况以及进入壁垒等等,这些变化反映了美国主要的支配性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稳定性及总体演进的趋势,其中行业特点及政府政策也是支配性企业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使我们能够有一清晰的整体了解。(一)美国典型支配性企业的演进分析表1是1910年和1935年美国主要工业行业的支配性企业,按照估计值计算,所列的20家支配性企业基本占有过半的市场份额,个别企业市场份额甚至接近100%。这些企业经营25之后,除了西方电力、联合果品公司和柯达的市场份额保持不变外,其他的支配性企业都有所下降,最大的下降幅度是60%,其中10家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50%以下,基本已经丧失了市场的支配地位,另外的7家也都有所下降,但还能够维持其市场的支配地位。从这些支配性企业所在行业的进入壁垒的程度来看,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低、中、高程度都有可能存在支配性企业,但是到了1935年那些进入壁垒比较低的行业的市场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支配性企业都丧失了市场的支配地位。在那些市场壁垒程度有所下降的行业里,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而在市场进入壁垒本身就很高的行业,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很小,其中3家企业下降了5%,其余4家市场份额没有发生变化。再看表2是1948年和1973年美国主要工业行业的支配性企业的基本情况,所列的18家支配性企业中,25年后,也就是到了1973年,表中大多数的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在减少,只有通用电气、宝洁等四家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保持不变。这一点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受到来自日本的巨大挑战,进口不断增加,大规模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受到冲击,市场份额被挤占,出现了大幅的下降。大多数的行业市场进入壁垒的程度没有变化,并且市场进入壁垒都在中、高程度,低进入壁垒的行业没有出现支配性企业,这是一个新的变化。市场进入壁垒很高并且没有变化的行业,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市场支配地位没有动摇,如果行业的进入壁垒程度有所下降,则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很多,Al-coa、Americancan、联合制鞋机器集团、杜邦和亨氏下降分别为40%、27%、35%、40%、5%。柯达、通用电气、西方电力、联合果品、联合制鞋机器集团、杜邦早在1910年就已经形成了其市场的支配地位,根据1973年的数据来看,它们的市场份额也都有所下降,但是市场支配地位却仍然能够维持,这样这几家支配性企业已经维持了至少60年的市场支配地位,其余的12家支配性企业是新出现的支配性企业。2002年美国最大的18家支配公司在各自所在的市场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都在一半以上,有的支配性企业甚至占有的接近100%的市场份额。表3中的数据并不完全,到了2002年美国的支配公司占据并保持了很好的市场份额,其中一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常常能维持几十年,例如,微软、柯达、因特尔和IBM公司。美国的主要支配性工业企业主要出现在制造业,包括食品和饮料制造业,计算机及部件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化工品制造业、电力行业。但不仅仅局限于主要的工业行业,第三产业也出现了支配性企业,例如美国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领导者微软,属于计算机服务产业;电话黄页提供本地电话分类表,方便查询,而并不是为了投放广告;Ticketmaster是票务服务的垄断者;还是电视收视率市场调查的A.C.Nielsen。1990年以来,美国互联网发展壮大起来,微软、英特尔等著名的网络性支配企业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在全球占有绝大的市场份额。在计算机操作软件市场中,2010年微软在全球占有90%的市场份额,是计算机操作软件市场的支配企业,同时还存在的竞争者,苹果的MAC-ox软件只占有7%的市场份额,MontaVista软件公司开发的Linux软件的市场份额不足1%;在电脑的微处理芯片市场上,2010年英特尔的CPU占有80%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AMD只有16%的市场份额,英特尔也是典型的支配企业,网络产业中的这两个比较重要的行业是典型的支配性企业的市场结构。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2011年微软市场份额下降到44%,英特尔下降为41%;2012年微软进一步下滑到33%,英特尔为29%;微软和英特尔在IT市场上的主导地位遭到严重侵蚀。(二)政府政策对支配性企业形成及演进的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对现实经济中支配性企业形成及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反垄断法的实施,一系列的大企业被拆分,改变了市场中的垄断竞争状态,弱化了支配性企业的市场势力。在美国的产业发展史上,有两次大的合并浪潮,形成了许多行业的支配性企业。在1894年到1901年,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合并浪潮,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支配性企业,使得美国很多行业接近于垄断。美国形成了铁路和石油业的垄断,并且出现了电话和电力行业,而这一时期经济学家反对垄断,赞成管制,1890年美国通过了《谢尔曼法》,并宣布固定价格的行为为非法行为,在1911年将处于垄断地位的标准石油和美国烟草公司拆分,之后有一大批企业遭到了反垄断诉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反垄断活动放松了下来。1920年到1937年间反垄断被弱化了,出现了严格的银行法和管制条例。管制条例涉及电力、电话、运输、民航等行业。1937年到1952年间,垄断卷土重来。另一次是在1992-1999年爆发了猛烈的合并浪潮,许多合并形成了行业的支配性企业,比如,电力、远程通讯、会计和金融市场,在此期间互联网发展起来了,互联网产业巨大的网络效应使企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互联网产业的特定决定其支配性的市场结构,互联网支配性企业也成为了反垄断规制的对象,微软受到过多次反垄断的审查,但并没有将其拆分,新技术的出现,其对操作系统软件的控制力将逐渐消失。美国反垄断法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价值目标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早期反垄断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经济自由和竞争者机会均等以及消费者利益,在哈佛学派思想的影响下,注重市场结构的控制,主要是遏制垄断,维护竞争。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削弱,芝加哥学派则不再以结构为中心,而是更加注重市场效率,反垄断法的目标转到维护经济效益,而不在于企业的“大”规模。美国反垄断政策目标演进是受到了美国社会经济条件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其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支配性企业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美国支配性企业的演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支配性企业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些因素的考察为企业市场支配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合并。企业快速获得外部成长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行为,通过兼并的方式可以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在1897年到1901年间,美国通过合并形成了一大批支配性企业,例如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组建之后,兼并了克利夫兰地区的所有竞争对手,对克利夫兰炼油厂初始投资规模居世界之首,实现了石油提炼方面的规模经济,通过对潮水石油公司收购,实现了对输油管道的控制,并在1893年吞并了梅隆的石油精炼厂,到1904年成为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企业。到1910年,标准石油公司的控制力出现下降,但是它仍然掌握着几乎90%的美国市场。行业的技术规模经济特性。支配性企业就是行业中唯一的、规模最大的企业,所以,规模经济是支配性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企业获得内部成长的主要途径。行业本身的技术规模经济特性决定了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主导,市场才最具有效率,标准石油、通用汽车、IBM、微软、英特尔等行业支配性企业形成得益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在互联网产业上表现为网络效应,是一种需求的规模经济,使用者越多,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越大,消费者的效用越高。反竞争行为。反竞争行为不一定能够形成支配地位,但是却可以起到帮助的重要作用,战略性价格歧视对于标准石油公司、联合制鞋机器集团、航空公司、AT&T、施乐、IBM以及微软等支配性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政策。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改变了石油产业、电信产业、啤酒产业等的市场结构,使得垄断程度降低或增加,an-heuser-Busch啤酒公司支配地位的形成就是反并购管制的直接后果,在1958年,反垄断部门首次采取了反对啤酒行业并购的行动,目标直指Anheuser-Busch公司美国啤酒酿造公司的迈阿密啤酒厂的收购行为,这一反并购行动的影响是深远的。Anheuser-Busch公司放弃收购,而是开始在佛罗里达周和其他地区建立大的工厂,获得了规模经济优势下的内部成长。企业家才能。企业自身优势的重要体现,企业家不仅仅体现在协调生产、销售和管理的能力上,充分认识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则更为重要,尤其是对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的敏锐的判断能力。西奥多•韦尔韦尔完成了将电话专利转变成一种可行的商业事业的重任,将长途电话设备推广到了西部海岸,早期的租用而不是出售电话设备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本地电话竞争者进入长途电话市场。小托马斯•沃森的最大功绩在于将IBM引入计算机时代,使IBM第一个进入大型计算机行业,并迅速在晶体管技术上获得领先优势。运气。贝尔公司、anheuser-Busch啤酒公司、IBM、微软等企业支配地位的形成也存在运气的因素,使他们具有先行者优势。另外,企业自身创新效率的下降还有没有对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也导致了例如IBM、柯达等支配地位的下降。这些支配性企业的形成原因有些是相同的,但是这些企业都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了特殊的优势,由于美国是奉行经济自由主义的国家,这些支配性企业的形成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其市场支配地位就是其自身效率的体现。
美国宽松自由的市场环境为支配性企业的形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企业经历了市场争胜过程的检验,逐渐扩大规模,获得市场的支配地位;从美国支配性企业形成及演进过程来看,政府的作用就是为市场竞争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保障市场竞争的充分实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主要通过竞争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其中反垄断法在促进市场竞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对美国支配性企业演进的分析与考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很多行业中市场势力是缺失的,大企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培育企业的支配力是关键。这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以及政府在完善政策及法律方面的宏观调节作用。
本文作者:纪红丽赵志国工作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马克思人道自然思想思考研究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和谐社会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等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一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今天对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进行重新挖掘和梳理,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体现了自然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统一
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既肯定了自然的优先地位,又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了主体与客体、自然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统一。
1.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肯定了自然的优先地位
马克思人道支配自然思想论文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和谐社会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等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一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今天对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进行重新挖掘和梳理,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体现了自然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统一
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既肯定了自然的优先地位,又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了主体与客体、自然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统一。
1.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肯定了自然的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