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23:44: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支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歌唱中的意识支配影响论文
摘要:歌唱中,意识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是意识能力的两种不同的支配方式:直接意识是意识能力在直接支配下的一个过程,间接意识是意识能力在间接支配下的过程表现;直接与间接的支配艺术,是人体意识对正确歌唱基本能力的控制和掌握程度的基本条件。只有使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协调统一的进行支配,才能使歌唱中关于:呼吸、用气、共鸣、音高、音量、强弱、咬字、吐字等的协调统一。歌唱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意识对人体支配的熟练性以及相关肌肉的锻炼。个人修养、知识积累以及综合素质,是歌唱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声情并茂的渊源。
关键词:意识支配;歌唱联系;艺术表现
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在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在亿万人民多元化的生活中,音乐,或者更确切地说——歌唱活动更是百花齐放,万象更新。要保证声乐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掌握歌唱能力、歌唱表现和歌唱方法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和把握歌唱中意识能动性对歌唱支配的影响和作用。使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能动性,对歌唱的支配起到积极作用。最终形成正确地歌唱方法,使声乐达到歌声优美、歌唱自如、情深意浓、动听感人。
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技能、技巧、技术的实际运用,成为声乐探讨与创新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歌唱的追求标准与抽象性的把握程度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使得歌唱中实际运用和表现具有不少疑虑,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通过意识对人体能动性支配研究,分析意识对呼吸、用气等支配过程中的联系,研究意识对基本歌唱元素的支配作用,力求准确阐述出正确歌唱的方法。
一、意识对人体的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
骨骼、肌肉是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一切能动性都是在通过人的大脑神经支配下产生完成的。那么歌唱艺术也同样是人的支配意识能力中的一种表现结果,这种支配方式都体现出人在知识积累、经验储存、方法运用等能动性的程度。只有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有目的支配,才能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通过大脑的思维,对神经系统直接支配或间接支配的周期达到一定的协调与自如所产生的效应。
支配性企业形成及演进研讨
美国支配性企业的演进分析
美国支配性企业形成及演进体现在市场结构的一系列指标的变化上,包括市场份额、行业分布状况以及进入壁垒等等,这些变化反映了美国主要的支配性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稳定性及总体演进的趋势,其中行业特点及政府政策也是支配性企业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使我们能够有一清晰的整体了解。(一)美国典型支配性企业的演进分析表1是1910年和1935年美国主要工业行业的支配性企业,按照估计值计算,所列的20家支配性企业基本占有过半的市场份额,个别企业市场份额甚至接近100%。这些企业经营25之后,除了西方电力、联合果品公司和柯达的市场份额保持不变外,其他的支配性企业都有所下降,最大的下降幅度是60%,其中10家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50%以下,基本已经丧失了市场的支配地位,另外的7家也都有所下降,但还能够维持其市场的支配地位。从这些支配性企业所在行业的进入壁垒的程度来看,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低、中、高程度都有可能存在支配性企业,但是到了1935年那些进入壁垒比较低的行业的市场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支配性企业都丧失了市场的支配地位。在那些市场壁垒程度有所下降的行业里,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而在市场进入壁垒本身就很高的行业,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很小,其中3家企业下降了5%,其余4家市场份额没有发生变化。再看表2是1948年和1973年美国主要工业行业的支配性企业的基本情况,所列的18家支配性企业中,25年后,也就是到了1973年,表中大多数的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在减少,只有通用电气、宝洁等四家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保持不变。这一点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受到来自日本的巨大挑战,进口不断增加,大规模的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受到冲击,市场份额被挤占,出现了大幅的下降。大多数的行业市场进入壁垒的程度没有变化,并且市场进入壁垒都在中、高程度,低进入壁垒的行业没有出现支配性企业,这是一个新的变化。市场进入壁垒很高并且没有变化的行业,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市场支配地位没有动摇,如果行业的进入壁垒程度有所下降,则支配性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很多,Al-coa、Americancan、联合制鞋机器集团、杜邦和亨氏下降分别为40%、27%、35%、40%、5%。柯达、通用电气、西方电力、联合果品、联合制鞋机器集团、杜邦早在1910年就已经形成了其市场的支配地位,根据1973年的数据来看,它们的市场份额也都有所下降,但是市场支配地位却仍然能够维持,这样这几家支配性企业已经维持了至少60年的市场支配地位,其余的12家支配性企业是新出现的支配性企业。2002年美国最大的18家支配公司在各自所在的市场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都在一半以上,有的支配性企业甚至占有的接近100%的市场份额。表3中的数据并不完全,到了2002年美国的支配公司占据并保持了很好的市场份额,其中一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常常能维持几十年,例如,微软、柯达、因特尔和IBM公司。美国的主要支配性工业企业主要出现在制造业,包括食品和饮料制造业,计算机及部件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化工品制造业、电力行业。但不仅仅局限于主要的工业行业,第三产业也出现了支配性企业,例如美国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领导者微软,属于计算机服务产业;电话黄页提供本地电话分类表,方便查询,而并不是为了投放广告;Ticketmaster是票务服务的垄断者;还是电视收视率市场调查的A.C.Nielsen。1990年以来,美国互联网发展壮大起来,微软、英特尔等著名的网络性支配企业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在全球占有绝大的市场份额。在计算机操作软件市场中,2010年微软在全球占有90%的市场份额,是计算机操作软件市场的支配企业,同时还存在的竞争者,苹果的MAC-ox软件只占有7%的市场份额,MontaVista软件公司开发的Linux软件的市场份额不足1%;在电脑的微处理芯片市场上,2010年英特尔的CPU占有80%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AMD只有16%的市场份额,英特尔也是典型的支配企业,网络产业中的这两个比较重要的行业是典型的支配性企业的市场结构。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2011年微软市场份额下降到44%,英特尔下降为41%;2012年微软进一步下滑到33%,英特尔为29%;微软和英特尔在IT市场上的主导地位遭到严重侵蚀。(二)政府政策对支配性企业形成及演进的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对现实经济中支配性企业形成及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反垄断法的实施,一系列的大企业被拆分,改变了市场中的垄断竞争状态,弱化了支配性企业的市场势力。在美国的产业发展史上,有两次大的合并浪潮,形成了许多行业的支配性企业。在1894年到1901年,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合并浪潮,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支配性企业,使得美国很多行业接近于垄断。美国形成了铁路和石油业的垄断,并且出现了电话和电力行业,而这一时期经济学家反对垄断,赞成管制,1890年美国通过了《谢尔曼法》,并宣布固定价格的行为为非法行为,在1911年将处于垄断地位的标准石油和美国烟草公司拆分,之后有一大批企业遭到了反垄断诉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反垄断活动放松了下来。1920年到1937年间反垄断被弱化了,出现了严格的银行法和管制条例。管制条例涉及电力、电话、运输、民航等行业。1937年到1952年间,垄断卷土重来。另一次是在1992-1999年爆发了猛烈的合并浪潮,许多合并形成了行业的支配性企业,比如,电力、远程通讯、会计和金融市场,在此期间互联网发展起来了,互联网产业巨大的网络效应使企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互联网产业的特定决定其支配性的市场结构,互联网支配性企业也成为了反垄断规制的对象,微软受到过多次反垄断的审查,但并没有将其拆分,新技术的出现,其对操作系统软件的控制力将逐渐消失。美国反垄断法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价值目标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早期反垄断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经济自由和竞争者机会均等以及消费者利益,在哈佛学派思想的影响下,注重市场结构的控制,主要是遏制垄断,维护竞争。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削弱,芝加哥学派则不再以结构为中心,而是更加注重市场效率,反垄断法的目标转到维护经济效益,而不在于企业的“大”规模。美国反垄断政策目标演进是受到了美国社会经济条件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其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支配性企业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美国支配性企业的演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支配性企业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这些因素的考察为企业市场支配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合并。企业快速获得外部成长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行为,通过兼并的方式可以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在1897年到1901年间,美国通过合并形成了一大批支配性企业,例如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组建之后,兼并了克利夫兰地区的所有竞争对手,对克利夫兰炼油厂初始投资规模居世界之首,实现了石油提炼方面的规模经济,通过对潮水石油公司收购,实现了对输油管道的控制,并在1893年吞并了梅隆的石油精炼厂,到1904年成为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企业。到1910年,标准石油公司的控制力出现下降,但是它仍然掌握着几乎90%的美国市场。行业的技术规模经济特性。支配性企业就是行业中唯一的、规模最大的企业,所以,规模经济是支配性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企业获得内部成长的主要途径。行业本身的技术规模经济特性决定了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主导,市场才最具有效率,标准石油、通用汽车、IBM、微软、英特尔等行业支配性企业形成得益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在互联网产业上表现为网络效应,是一种需求的规模经济,使用者越多,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越大,消费者的效用越高。反竞争行为。反竞争行为不一定能够形成支配地位,但是却可以起到帮助的重要作用,战略性价格歧视对于标准石油公司、联合制鞋机器集团、航空公司、AT&T、施乐、IBM以及微软等支配性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政策。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改变了石油产业、电信产业、啤酒产业等的市场结构,使得垄断程度降低或增加,an-heuser-Busch啤酒公司支配地位的形成就是反并购管制的直接后果,在1958年,反垄断部门首次采取了反对啤酒行业并购的行动,目标直指Anheuser-Busch公司美国啤酒酿造公司的迈阿密啤酒厂的收购行为,这一反并购行动的影响是深远的。Anheuser-Busch公司放弃收购,而是开始在佛罗里达周和其他地区建立大的工厂,获得了规模经济优势下的内部成长。企业家才能。企业自身优势的重要体现,企业家不仅仅体现在协调生产、销售和管理的能力上,充分认识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则更为重要,尤其是对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的敏锐的判断能力。西奥多•韦尔韦尔完成了将电话专利转变成一种可行的商业事业的重任,将长途电话设备推广到了西部海岸,早期的租用而不是出售电话设备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本地电话竞争者进入长途电话市场。小托马斯•沃森的最大功绩在于将IBM引入计算机时代,使IBM第一个进入大型计算机行业,并迅速在晶体管技术上获得领先优势。运气。贝尔公司、anheuser-Busch啤酒公司、IBM、微软等企业支配地位的形成也存在运气的因素,使他们具有先行者优势。另外,企业自身创新效率的下降还有没有对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也导致了例如IBM、柯达等支配地位的下降。这些支配性企业的形成原因有些是相同的,但是这些企业都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了特殊的优势,由于美国是奉行经济自由主义的国家,这些支配性企业的形成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其市场支配地位就是其自身效率的体现。
美国宽松自由的市场环境为支配性企业的形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企业经历了市场争胜过程的检验,逐渐扩大规模,获得市场的支配地位;从美国支配性企业形成及演进过程来看,政府的作用就是为市场竞争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保障市场竞争的充分实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主要通过竞争政策对市场进行调节,其中反垄断法在促进市场竞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对美国支配性企业演进的分析与考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很多行业中市场势力是缺失的,大企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培育企业的支配力是关键。这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以及政府在完善政策及法律方面的宏观调节作用。
本文作者:纪红丽赵志国工作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综述
内容提要: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各国反垄断法执行中的一个关键。市场支配地位包括独占与准独占、突出的市场地位和寡占等类型。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应采纳“以市场份额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的标准。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程序与规则是:首先界定相关市场,其次测算市场份额,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认定结论。
关键词: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市场份额
反垄断法有三大支柱内容: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控制。为了达到完善竞争的目的,反垄断法一方面通过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强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场支配地位已经形成和加强或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则禁止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因此,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明显落后,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十八、十九条粗线条式地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这在立法上是一大进步,但仍有待细化。鉴于此,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类型、认定标准和程序规则的问题。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场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称控制市场地位,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则没有使用这一术语。相对应地,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垄断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垄断法使用了“垄断状态”一词,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平竞争法使用了“独占”,匈牙利的反垄断法使用的则是“占有经济优势”。尽管各国和地区的反垄断法使用的称谓不同,但所指的经济现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个企业或者某些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通过运用这种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场,不受有效竞争的制约,对市场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的一种状态,具有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还有学者认为,市场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能够左右市场竞争或者不受市场竞争约束的市场地位”[2]。这是从对竞争的影响的角度作出的定义。欧共体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认为,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企业所享有的经济能力地位,这种能力地位能够使该企业无需其竞争者、顾客和最终消费者的反映,而采取显著程度的独立行动,来妨碍相关市场内有效竞争的维持”[3]。美国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将垄断力定义为“企业控制价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竞争的力量”[4]。
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管理探索
内容提要: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各国反垄断法执行中的一个关键。市场支配地位包括独占与准独占、突出的市场地位和寡占等类型。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应采纳“以市场份额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的标准。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程序与规则是:首先界定相关市场,其次测算市场份额,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认定结论。
关键词: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市场份额
反垄断法有三大支柱内容: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控制。为了达到完善竞争的目的,反垄断法一方面通过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强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场支配地位已经形成和加强或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则禁止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因此,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明显落后,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十八、十九条粗线条式地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这在立法上是一大进步,但仍有待细化。鉴于此,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类型、认定标准和程序规则的问题。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场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称控制市场地位,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则没有使用这一术语。相对应地,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垄断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垄断法使用了“垄断状态”一词,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平竞争法使用了“独占”,匈牙利的反垄断法使用的则是“占有经济优势”。尽管各国和地区的反垄断法使用的称谓不同,但所指的经济现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个企业或者某些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通过运用这种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场,不受有效竞争的制约,对市场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的一种状态,具有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还有学者认为,市场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能够左右市场竞争或者不受市场竞争约束的市场地位”[2]。这是从对竞争的影响的角度作出的定义。欧共体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认为,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企业所享有的经济能力地位,这种能力地位能够使该企业无需其竞争者、顾客和最终消费者的反映,而采取显著程度的独立行动,来妨碍相关市场内有效竞争的维持”[3]。美国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将垄断力定义为“企业控制价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竞争的力量”[4]。
马克思人道支配自然思想论文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和谐社会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等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一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今天对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进行重新挖掘和梳理,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体现了自然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统一
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既肯定了自然的优先地位,又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了主体与客体、自然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统一。
1.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肯定了自然的优先地位
公共财政的支配现状思索
一、中国农村以及农民收入现状
中国农民的数量大、底子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大。
九亿农民和其余五亿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无疑不仅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按照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来看,就现在而言,相同数目的财政支出,政府投入到农村所获得的福利,满意度及社会效益很可能比投入到城市多很多。
二、中国的公共财政的支出状况
中国目前处在中低收入的国家的阶段,需求的无限性和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中国政府对财政这种经济资源的使用的取舍十分艰难。目前的中国,财政支出总是偏好城市,并且一直以来未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国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却主要用于公务人员的新增工资分配和投资城市建设,包括用于消除城市贫困现象,使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时财政分配仍然严重的向城市倾斜。显然,上述财政支出状况不仅造成了城乡居民严重的不公平,而且在一方面上促进了城乡二元化结构,加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市场支配地位认定透析论文
内容提要: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各国反垄断法执行中的一个关键。市场支配地位包括独占与准独占、突出的市场地位和寡占等类型。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应采纳“以市场份额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的标准。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程序与规则是:首先界定相关市场,其次测算市场份额,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认定结论。
关键词: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市场份额
反垄断法有三大支柱内容: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合并控制。为了达到完善竞争的目的,反垄断法一方面通过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强进行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场支配地位已经形成和加强或无法阻止的情况下,则禁止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因此,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是企业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明显落后,实践几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十八、十九条粗线条式地规定了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这在立法上是一大进步,但仍有待细化。鉴于此,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类型、认定标准和程序规则的问题。
一、市场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场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称控制市场地位,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则没有使用这一术语。相对应地,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垄断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垄断法使用了“垄断状态”一词,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平竞争法使用了“独占”,匈牙利的反垄断法使用的则是“占有经济优势”。尽管各国和地区的反垄断法使用的称谓不同,但所指的经济现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个企业或者某些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通过运用这种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场,不受有效竞争的制约,对市场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
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的一种状态,具有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还有学者认为,市场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能够左右市场竞争或者不受市场竞争约束的市场地位”[2]。这是从对竞争的影响的角度作出的定义。欧共体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认为,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企业所享有的经济能力地位,这种能力地位能够使该企业无需其竞争者、顾客和最终消费者的反映,而采取显著程度的独立行动,来妨碍相关市场内有效竞争的维持”[3]。美国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将垄断力定义为“企业控制价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竞争的力量”[4]。
落实调查居民可支配收入方案
一、调查目的和作用
(一)摸清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构成、从业状况、家庭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居住状况、医疗、保险等情况,为委、政府宏观科学决策和解决好民生等问题提供依据。
(二)满足省政府对的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和人民政府对城乡居民收入考核需要。
二、调查规模及范围
三、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
人均支配收入调查通知
自治州直属各县市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管委会: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州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及变化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州人民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州直范围内开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调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查工作的目的
一是摸清州直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口、就业、收入、消费等变化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宏观科学决策和解决好民生等问题提供依据;二是满足州党委、政府对县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需要,做好可支配收入监测工作。
二、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调查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强,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成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在经费、人员上给予保证。州统计局要切实做好调查的组织、监督和指导工作,国家统计局伊犁调查队积极配合,各县市统计局做好具体落实。各级民政、公安、财政、工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要协助县市统计局做好选户、入户调查工作。各基层派出所及社区居委会应无偿提供调查所需的有关资料,确保调查任务顺利完成。
伦理观支配履行社会责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和合精神”: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制定适合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随着近年来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的舶来品、企业能否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伦理观的支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趋势、和谐社会应是以人为本、减少贫困、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合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中国企业急需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具体请详见。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产生于19世纪末,目前在国际上已相当流行,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理念,它是随着近年来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的舶来品。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就广义而言,是指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应考虑其决策和企业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影响所具有的责任。它包括:企业对消费者、员工、股东、社区、政府和环境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Carroll(1979)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经济层次、法律层次、道德层次、乐善好施层次,企业家们必须选择自己企业经营所处的层次。Carroll的分类后来被广泛地采用。
企业社会责任属于企业伦理范畴,企业能否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伦理观的支配。然而,对西方传入中国的这样一个舶来品,我们究竟持何种态度:是全盘吸收,还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不容忽视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依照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背景作为参照物,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积淀去把握对象。事实上,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接受并发展,就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这可以称为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规律。作为外来文化,企业社会责任要为中国所认同,应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出发,构建起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企业社会责任
从全球视角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趋势。1997年8月美国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即SA8000。19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全球协议”,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该协议号召公司遵守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SA8000体系认证、“全球协议”均已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其对于企业发展、全球贸易将会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SA8000体系认证和“全球协议”的推进,必将改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切实保护劳工权益,从而吸引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盈利;必将有利于保护和提升企业品牌,改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必将改善企业与政府、公众的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这是西方社会和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解决之道。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保持社会的稳定。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社会和谐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特别是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大量出现。对企业来说,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纠纷矛盾,即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复杂多变、影响广泛的产品、劳务和债务纠纷。二是企业内部的矛盾。表现为员工、股东、管理者之间相互交错的就业、经济、政治、心理、文化等矛盾。这些矛盾具有很强的“社会放大效应”和“晕轮效应”,是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三是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许多企业在经营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