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转换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23:16: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能转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加速政府职能转换

加速政府职能转换一、转换政府职能的时机

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有的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道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说成效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职能不转换必然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矛盾还不尖锐。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离不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其二,理论上还没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我们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有停止。现在时机成熟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难以放权,按新体制要求,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但这次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领域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问题成了最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很好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二、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转换政府职能,必须有几条原则,讨论起来才能形成共识。第一条原则,转换政府职能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苏东剧变,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改革受“新思维”的误导,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转换政府职能也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讲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能搞多党制。第二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调整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转换政府职能就是失败的。第三条原则,我们改革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了,才能参与和支持改革,我们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扩民主,转换政府职能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稳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没有其它干扰,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搞好改革。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第五条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整个改革以及改革的全过程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和政府新职能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体现党的监督和领导。决不能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名削弱或损害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路线上、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在组织上,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和要求

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已经讲了好多年,理论界也作了很多探讨,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解决政府从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个地位撤出来。企业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三种环境:一个是市场环境,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个是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推进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的生产要素与经营活动,都能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行;再一个是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场规则。当然政府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技术环境。党政分开。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党政分开。我认为党政分开主要是党委要主动理顺党政职能,不要以党代政,党委不要直接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执政党主要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采取措施监督和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则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方能到位。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简高效。精简首先是简政,其次是减机构,然后减人,这样以最必要的人办最必需的事,才能达到高效。前几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简政。政府职能没改变,而且有扩大趋势。这次是简政减机构减人,抓住了要害。机构多,人多必然是没事找事,结果为下边造成危害。精简是高效的基础,也是结果。高效,我想主要是减少环节,办事质量高速度快,服务周到。精简高效有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就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危害很大,机构精减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义,精减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委要作两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这样可以规范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义。第二是组织建设。着重作好培养、选拔、监督干部的工作,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决策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产生。

查看全文

加速政府职能转换

一、转换政府职能的时机

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有的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道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说成效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职能不转换必然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矛盾还不尖锐。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离不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其二,理论上还没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我们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有停止。现在时机成熟了,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加大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难以放权,按新体制要求,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但这次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领域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问题成了最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很好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二、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转换政府职能,必须有几条原则,讨论起来才能形成共识。第一条原则,转换政府职能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一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苏东剧变,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改革受“新思维”的误导,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转换政府职能也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讲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能搞多党制。第二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调整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发展经济。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转换政府职能就是失败的。第三条原则,我们改革必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了,才能参与和支持改革,我们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扩民主,转换政府职能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条原则,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稳定是改革的前提,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没有其它干扰,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搞好改革。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很复杂,很敏感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第五条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整个改革以及改革的全过程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和政府新职能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体现党的监督和领导。决不能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名削弱或损害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仅要体现在路线上、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在组织上,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三、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和要求

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已经讲了好多年,理论界也作了很多探讨,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解决政府从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个地位撤出来。企业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政府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三种环境:一个是市场环境,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个是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推进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使企业的生产要素与经营活动,都能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行;再一个是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场规则。当然政府还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技术环境。党政分开。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党政分开。我认为党政分开主要是党委要主动理顺党政职能,不要以党代政,党委不要直接干预政府的日常工作。执政党主要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采取措施监督和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政府则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方能到位。转换政府职能的要求,主要是中央提出的精简高效。精简首先是简政,其次是减机构,然后减人,这样以最必要的人办最必需的事,才能达到高效。前几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简政。政府职能没改变,而且有扩大趋势。这次是简政减机构减人,抓住了要害。机构多,人多必然是没事找事,结果为下边造成危害。精简是高效的基础,也是结果。高效,我想主要是减少环节,办事质量高速度快,服务周到。精简高效有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就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危害很大,机构精减了如果仍然是官僚主义,精减了也不能高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委要作两方面的事情。首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精神也可以制定符合本地的政策,这样可以规范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政策和制度上防止官僚主义。第二是组织建设。着重作好培养、选拔、监督干部的工作,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决策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产生。

查看全文

会计职能转换分析论文

1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实现资金效益最佳化

会计是一个经济控制体系,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新形势要求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会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资金使用的大锅饭打破了,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正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来,开始转向注重资金管理,并围绕资金的流转过程,挖掘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要实现这一切,则要求单位财务会计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化的过程中,依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力,充分发挥其核算和监督职能。

会计按其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及适应的范围可分为企业会计,预算会计两大类。核算是会计的本能,监督是会计的核算只能,也是基本职能。这是由会计本质和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会计运用经济手段对企事业单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核算和监督,并不断向有关部门,单位领导提供信息资料。掌握收支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查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单位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做出努力。如:企业要发展,不仅要生产一些适销对路的商品,而且要在内部从原材料购进、加工、入库等环节上,严格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环环扣紧,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做到滴水不漏,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需要企业会计对资金及物资运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纪录、核算和监督。因为企业的经营好坏都要通过财务会计指标来衡量。单位“资产负债表”实际上就是反映企业单位经营情况的“晴雨表”,需要会计人员尽职尽责,深入第一线,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指标对比,分析找出盈亏升降的原因,从而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再如,有收入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实行统收统支政策,狠抓增收节支,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当然这些都是在会计工作核算和监督中进行的。我们说核算监督实际上就是财务管理,而且是企业的中心、“龙头”。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否得力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资金效益最佳化,就必须加强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只有这样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资金和财产安全,是会计职能的又一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财产是企业、单位进行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和条件,管好、用好各种物资,制止铺张浪费、揭露和打击破坏国家财产的犯罪活动是会计职能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某一个经济单位来讲,会计利用它的专门核算方法对各种物资的收发,货币资金的收支等在有关账册和会计资料上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反映。以便随时查明资金,物资的增、减余的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各单位会计人员定期所搞的财产清查、清库,核对账账之间,账实之间是否符合等级一系列的账务处理,就有利于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使货币资金不致短缺,各种财产物资不致损毁,浪费和丢失。特别在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的形势下,财经人员更应该洞察秋毫,维护财经纪律,搞好资金结算及财务的清查,善于理财,当好管家,厉行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这也正是在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又一神圣职责与义务。

3会计工作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单位增收节支,生财,聚财的正确决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谋作用

查看全文

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速职能转换提出了新的课题。尽管目前社会上对乡镇机构改革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达到共识的,那就是乡镇机构改革的前提在于转换职能,最终达到的目的也在于转换职能。

乡镇是国家组织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层,担负着稳定一方社会、发展一方经济、服务一方群众的职能。透析目前农村乡镇在职能上存在的问题,“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十分突出,这也是造成乡镇机构不作为或不能很好作为的痼疾所在。

“缺位”,简单地说就是份内该干的事没有干好。造成乡镇政府职能缺位,一种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对于一些本应该由乡镇政府承担起来的职能,没有自觉地承担起来,这种可以叫做无意识缺位。

另一种是由于受乡镇政府经济能力、干部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已经认识到应该做好的工作也没有完完全全地履行好,我们把它称之为有意识缺位。这两种情形共同构成了缺位的原因。

“越位”,就是指做了超越政府职能范围和权限的事。该放的权不放,不该管的事偏管,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整天忙忙碌碌,工作费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

“错位”,就是不做自己的事,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表现为有利益的事争着抢着干,没有利或责任大的事不闻不问,推诿扯皮。群众遇到为难事,找谁谁不管,今天推明天,明天支后天。甚至出现了无执法权的非财税乡镇干部收税的违法问题。

查看全文

关于乡镇财政所职能转换的思考

乡镇财政所是年“撤区并乡”时设立的,已有年历史。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经过年的发展,乡镇财政所在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组织地方财政收入、开展财政监督、发展地方经济、维护政权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年起,将用年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作为乡镇一级财政来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所的职能无疑将发生深刻变化。在当前的形式下,如何定位乡镇财政的职责、职能,如何实现财政职能的转换,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职能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乡镇政府是我国四级政府构成中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层的具体执行者。无论农业税取消与否,乡镇财政的调节、分配、监督职能仍然需要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在维护乡镇政权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理顺农村经济关系等方面都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乡镇政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乡镇政府的存在,就有乡镇财政存在的必要。

⒈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离不开财政。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把抓”。乡镇政府既要负责政府机构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待遇,又要担负本辖区内的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从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的发放,到农村烈、军属的优扶和五保户的供养,从“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直补”资金的兑现,到上面各级各部门下拨的各类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的监管使用等,都要通过乡镇一一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这些宠大的资金必须在乡镇财政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之下,按照规定的用途和标准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因此,在新形势下,乡镇财政所在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乡镇政权运转,将发挥更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化解农村债务、理顺农村经济关系离不开财政。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所从繁重的农税征管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但农村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乡镇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和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土地承包又将是一个新的矛盾焦点。过去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负担较重,大量的民工外出,导致大量的农田无人耕种。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和农业税的取消,大量农民必将返乡种田,耕地又将成为“香饽饽”。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将成为一个新的矛盾焦点。二是村级债权债务在短时间内将难以化解。村级债务的形成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即:村级基础设施举债(如村级公路举债、农村通电举债等)、普九教育达标举债、上交乡镇税费举债等;村级债权主要包括外迁农户欠交的税费、农村特困户欠交税费以及部分承包人拖欠承包费等。这些债权债务若得不到妥善化解,势必影响税费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甚至危及农村社会稳定。三是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强,制度不严,帐务不清,村级财务和资金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化解农村债权债务、理顺农村经济关系、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还需要财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建设农村公共财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离不开乡镇财政。与城市相比,农村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目前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住院存在较大困难;农村社会保障滞后,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烈军属、残疾人以及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等得不到有效保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因此,乡镇财政部门在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扶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离不开乡镇财政。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大力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必将成为“脱缰之马”,其使用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乡镇财政所在选择项目、落实扶持资金、加强资金监管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查看全文

新时期教师职能的转换

本文作者:戴金城工作单位:吉林省长春市西新区第四中学

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形势对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担负新的使命的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当代新的教育观和新的教育理念。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的学生,往往新的教育观和新的教育理念将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向上的学习动力,并迸发出强烈的学习激情,这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充分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能,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互动,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好教师的特征是,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其次,要有一颗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全心投入之心,肯为学生传授科学规范的知识,让学生终生受益。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学生的个性差异造就了教育的特色化。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挥其在学习中主导作用,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与探索的。教学特色的产生是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学生则可取长补短,完善自我,这样学生的个性能得到良性的持续发展。

教师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魅力源于对教育教学思想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来实施自己的教学工作,如:潜心研究,深刻理解教育教学的内涵;同时掌握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唯有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视野才会不断阔大;把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你的教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自尊、自立、自决、自我实现等需求;学会把握教育的真谛,因为教师所营造出的一种富有前瞻性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精神,一种价值观,都会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独特性在于能否把学生的学习激情与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潜在细胞运动起来,我希望自己不仅要成为一名知识型的教书匠,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创造型、开拓型、发展型和艺术型的教书匠。

查看全文

供销社职能转换心得体会

十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社党委带领广大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围绕转换机关职能、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宏观战略,一是认真做好供销系统企业改制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及时地退出了竞争性领域,有效地加快全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进程;二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企业改制的基础上,积极努力转换机关职能,使本部门在新形势下科学合理地向前发展。我们围绕区委、区政府“一条主线、三个重点、六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一是不断盘活本部门改制后的闲置资产,缓解企业改制后资金需求压力,进一步强化本部门稳定和谐的物资基础,推动构建和谐平安工作;二是认真做好维护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了本部门的和谐与稳定,有效地促进了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的良性互动;三是积极做好区委、区政府部署的各项中心工作,为全区经济总量做大和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就上述五个方面谈谈我们的体会和经验。

一、以政策为准则,做好供销系统企业改制工作

从2010年起,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的决定》(区发[2010]4号)的要求,区社领导班子及改制领导小组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联系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按照“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因企施策,先易后难,稳中求快,讲求实效”的原则,以解决思想为先导,以实现企业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社企业改革。我们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一主线,克服企业有效资产少、资产变现难,安置补偿低、遗留问题多等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产重,积极稳妥开展“双置换”工作,截止2011年4月,已基本完成区社企业改制工作。改制前,区供销系统有16个企业,其中十二个公司(中心),四个基层供销社,在册职工533人(截止2009年12月31),其中固定工281人,合同工141人,距5年内退休职工111人。至2011年4月底,进行置换职工422人,发放安置补偿金337万元。

我们的体会和经验是:以政策为准则,加强领导,严肃纪律。对所有改制对象一视同仁,不讲人情,不受干扰,保证了改制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加强政策宣传,在宣传工作中坚持换位思考,强化改制透明度,耐心做好改制对象的思想工作。围绕改制政策的落实,协调关系,争取相关部门,平衡改制资金缺口。

二、以效率为目标,不断盘活闲置资产

从2010年企业改制到2011年底,区社资产转让变现收入累计740.84万元,用于归还银行贷款272.54万元,缴纳税费54.61万元,退还职工集资款46.5万元,支付职工安置补偿金335.42万元,补交部分历欠的职工社保统筹金和失业保险金90.92万元。截止目前,资产转让变现收入累计816.15万元,资产租赁收入50.89万元。有效地缓解了本部门企业改制后的经济压力。

查看全文

高职艺术设计课改中教师职能转换

近年来,国内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出新和变更,诸如“实训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教学”、“岗位工作教学”、“顶层设计教学”等理论的张扬和实践,促进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彰显了紧迫性和必然性。的确,在“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1](p2)等教育精神的关照下,为满足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方向性、应用性追求,各有关院校纷纷确立了以“明确专业指向,联系岗位应用,强化实训实践”等为特点的办学方向,因此,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且,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其课程体系也随之构建并逐渐鲜明起来。然而,人们在着手解决包括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在内的系列问题时,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教学状态等问题却率先凸显了出来。常言道:“人的因素第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2](p401),教改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改革最核心、最本质的因素。搞好改革,眼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转换等问题。教师肩负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是承担人类科学文化传承任务的专业人员。“教师角色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体系,是由教师特定的社会职责、职业理念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构成的”[3],从而可印证教师是办学的根本,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的道理。因此,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职能转换等问题,事关全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专业教师的成员结构与教学状态问题

若将现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构成关系作一个剖析,其大致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层次。从发展态势来看,这是一支迅猛增长的庞大的工作队伍,但就艺术设计教学状态而言,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老”年群落(泛指年龄,实指生存状态),主要由长期从事纯美术创作或具有“美院”教育背景,但通常不注意业务学习,离校门二三十年也没有进修和知识技能更新的这么一批同志组成。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而纯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大幅收缩,致使“老”同志纷纷改行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然而他们最擅长的教学方式是课堂式纯粹的美术教学。或许,他们都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坚信能固守纯艺术理论研究或美术创作的“一席之地”,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并没有艺术设计的切身感受和实践经验,也不能胜任包括计算机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教学和工艺制作,更没有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和生产操作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造就了他们特殊的专业背景,高等艺术教育的迅猛变化,也导致了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尽管人们常说,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因此,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如果不善于学习,岁月的演绎,就会磨平他们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激情。所以,教学中往往呈现陈旧、滞后的学术态度和知识面貌。由于他们通常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新观念、新工艺知之不多,人云亦云,甚至是因循守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设计教学正常合理地开展。“中”年部分(不仅指年龄,更指生存状态),往往是由具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背景的同志组成,由于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能用,所以应该是艺术设计教学的生力军。并且由于他们年富力强,容易接受和领会艺术设计学科的新思维、新成果,往往会给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并不专心本职工作,不钻研教学艺术,其最乐于做的是充分利用高校艺术教育的这个平台,承揽自己的创收项目,“私活”成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占据了主要的工作精力。就专业智能而言,这部分同志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在高校接受专业教育后又回到高校从事专业教育,很少有社会实践和教育科研工作经历,其最大的不足是对艺术的认知既不如老一辈教师执着和深刻,也不如新生代教师们那样敏感,但无论如何,中年教师仍然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其教学状态的优劣直接影响艺术教学的发展。然而,笔者遗憾的发现,潜心于教学研究,为了搞好教学,积极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构成,全力探究教学艺术的中年同志极为稀少,较多的是一批平庸度日,不思进取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这也应该是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不见起色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一族(常指年龄,但以生存状态为特征),是当前艺术设计教师中最积极活跃的成分,主要由“80后90后”新生代组成,他们之中绝大部分同志都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班”出身,虽然所接受的不再是老一辈那样的精英教育,但学历层次往往是最高的。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会促使他们尽心尽力投入艺术设计教育,否则难以在高校艺术教育平台上立足。但是,由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从艺术院校中来,又直接回到“高等”艺术院校中去。因此,与中年同志相比,他们几乎完全没有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也没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或艺术教育的科研经历,他们往往不会艺术设计教学,也不懂教学规律,缺乏艺术设计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应用的历练,教学状态经常表现为“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离题万里,不得要领等。显然,当前高校艺术教师面临着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向他们提出了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是课堂上的教师,又是一线的设计师、工艺师的要求,比照社会对高校艺术教师迫切的教学要求和标高,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那种因循守旧,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状态是难以胜任的;那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教学状态也是格格不入的。

二、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定向培养问题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操纵者和评价者。而现代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却认为仅仅搞好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并向教师提出,为了实现教育的指向性、职业性目标,为了建立和实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立足于应用,都要求突出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训和实践过程。因此,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具有多重专业能力和复合型的专业智慧。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能组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践,展开实地教学,进行实习和实训;要求教师学习和领会教学改革思想,能构建或实施行动课程内容,为了完成设定的“行动项目”,让学生组织起来,整合“行动小组”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实践,边干边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突出实干,突出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鲜明的职业特性等。在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学术理论的教学能力和艺术设计实践的教学能力同等重要,而实践教学能力被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而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缺失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真正具有“双师”[4](p125)资质的人才不足5%,熟悉艺术设计专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实用技术的人员奇缺,懂生产、懂工艺、能够实操的专业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其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来自高校,其获得知识和智慧的主要方式是从课堂到课堂,其所有的见识和技能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等。深入观察,不难发现,原有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教师培训和选拔的方式很难产生适应当前教学发展需要的高品质的艺术设计专门教学人才。因此,高度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多途径、多层次地培养艺术设计教学人才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专业教师的知识状态与智力结构问题

查看全文

职能转换服务型创建管理论文

摘要新形势下,中国各级政府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政府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好务。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换服务型政府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乡镇职能转换过程中干部工作方式问题的思考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保垒,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乡镇干部是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的一支干部队伍。乡镇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目前乡镇机构设置和干部工作机制已很难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

一、当前我市乡镇职能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主法制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等因素,乡镇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些突出的矛盾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富余人员增多,人浮于事,干部队伍庞大。计划生育主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法》的实施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规。计划生育工作已由过去的全体干部一起抓变为计育办人员常年抓。农村税费改革后,财税所干部就成了在家开票的税务人员。其它业务上划单位的干部也一样,全部富余出来不知到干什么?二是乡镇财政困难,难以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农业税的降点、林特产品税的取消,以及其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本来就十分困难的乡级财政更是促禁见肘,债务进一步加大,不仅无力偿还债务,而且难以保证乡镇人员的工资和最基本的运转支出。三是政府职能消弱。事权、责任无限增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通俗的说“有油水”的事上边都收回去了。但收回去的只是人权、财权,事权、责任仍在乡镇,有了成绩是上边业务单位的、有了问题永远是乡镇的。如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林业、土管、综合治理等。四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从年龄角度看,目前我县乡镇干部的年龄偏大,加之近年来实行“逢进必考”,大部分年轻干部被市、县部门招录,更加剧了乡镇干部队伍年龄的差异。从文化结构看,乡镇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第一学历有大专毕业的,有中专毕业的,有高中毕业的,有初中毕业的,更多的是部队退伍军人,多数乡镇干部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从专业技术角度看,技术型干部少,真正从农、林、水专业院校毕业的干部不多,严重制约着新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之干部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为农民群众服务本领亟待提高。五是乡镇工作到底怎样干?近年来,各乡镇实行了机制改革,取消了“领导包片、干部驻村”机制,实行村民自治。转换而来的是各种专业服务队或办公室或服务组等,名称不尽一致,而内容一样,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虽然变换了名称而内容没有变,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甚至还不如以前包片联村办法有效。乡镇干部成了乡村的“通讯员”、“传话筒”。有的干部名为到村服务,实不到村,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能推就推,能避就避。由于没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来约束,单凭一腔政治热情,单凭干部的自身素质,他们深入不下去,也办不了事,也不知到怎么干?

二、转变乡镇职能,建立新工作模式的主要做法

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模式,势在必行。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乡镇面临这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乡镇党委、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本质是服务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党委、政府如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财政收入?农民群众需要政府怎样服务于他们?税改后,根据乡镇当地实际情况,政府应形成怎样的工作模式?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主要希望,一是政府“多予”,即希望多给政策,指明方向;多给资金,积极扶持;多给技术,提高本领;多给信息,加强引导。二是希望乡镇政府积极创造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多业发展。通过调查和不断探索,我认为乡镇政府的职能应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将“利益导向加激励机制”引入干部管理中。应该从四大方面下功夫。

1、改革乡镇机构设置,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机构。各乡镇要立足乡镇实际优势资源和产业重点,按照“精简、便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