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定位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21:25: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能定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一、现代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历程回顾

内部审计的历史悠久,但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并不算成熟,这主要与内部审计的性质有关。内部审计存在于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与特定的组织制度相匹配,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在另一个组织中可能很难实行,从而也导致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当然,多样的内部审计也有一个基本的发展历程。1.内部审计发展的基本历程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成立,标志着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现代内部审计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弥补外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缺陷以及对会计控制确认的不足。这时的内部审计是为低层管理人员服务的,以财产保护作为其主要目的,并帮助管理层解除其会计责任,这时的内部审计采用财务审计模式。当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完善,会计责任得到强化,外部监管变得严格,内部审计便不再只为低层管理人员服务,而成为高级管理层提高管理效率、经营效益的重要帮手。这时的内部审计开始向管理审计转型。IIA从成立开始,一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能等各方面进行着深刻而具重大意义的探索,并推动内部审计向前发展。2001年,IIA将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纳入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这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始。现实中,全球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治理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这使得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受到关注,内部审计师自身也通过努力逐步实现转型。2.SOX法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影响2002年发生的“安然”、“世通”事件催生了SOX法案,这一法案真正将内部审计从幕后推向了台前。SOX法案已明确赋予内部审计在改善公司治理中的关键角色。Boury&Craig(2005)指出,“SOX法案第404条款可能是使审计师的看门人角色得到扩大的最重要因素,404条款使审计师成为公司治理关键方面的监督者。”SOX法案颁布的同时成立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CompanyAccountingOversightBoard,简称“PCAOB”),这一委员会不仅给审计师增加了法律监督,更提升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地位(Coates,2007)。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工作,它变成处理内部控制问题的第一反应者。如果公司不遵守法规,公司的关键职员将面临惩罚。因此,管理人员开始依赖内部审计师的协助,以帮助证明其倡导风险管理和评价内部控制的事实。这些变化代表内部审计师从传统角色到改善公司治理的重大转变。IIA(2003)指出,“内部审计师,被视为风险管理专家,能够期望在未来成为公司的重要、备受瞩目的角色。”因此,成功的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框架中的重要部分(Vallario,2003)。SOX法案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内部审计价值的认识。如果内部审计成功协助公司处理风险和内控事务,SOX法案将是改变人们对内部审计价值期望的有说服力的因素。20~21世纪发生了诸多变化,内部审计也随之改变其审计方法。内部审计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财务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以及经营审计。审计公司的财务、经营、风险管理,可能揭露差距并产生进一步流程改进的机会,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McNamee(1995)说,“新的审计师被当做公司美好蓝图建设的推动者,通过评估企业如何运行良好为公司的前景做贡献。”

二、新内部审计准则对我国内部审计观念转变的影响

2013年8月20日,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确立,同时合并、调整了与内部审计职能相关的具体准则,既在思想上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所倡导的理念接轨,同时也与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相衔接。1.内部审计定义的重新确立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新准则将原准则中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职能,将“审计和评价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扩展为“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变化主要是借鉴了IIA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简称“IPPF”)中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通过准则规定,真正从理论上将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到了完善治理、增加价值的层面,这对于内部审计观念的转变,内部审计在公司地位的提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2.内部审计职能的整合新准则将内部审计的职能通过具体准则的合并和调整进行了整合。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具体准则进行合并,变为绩效审计准则;将遵行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三个准则做了调整和补充,成为修订后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这也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衔接。这增强了内部审计准则在公司中的实用性。虽然我国并不强制在公司执行内部审计准则,但是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修订,使公司在建立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时,可以更大程度上借鉴甚至直接采纳内部审计准则。而在此之前,我国在2008~2010年先后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基本构建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完整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企业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应该思考的问题。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提议公司授权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那么,在满足监管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时候,公司管理者利用好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可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潜在价值增值,同时,也将带来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而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及其具体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正是为配合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以及对内部审计价值的重新认识搭建了一座桥梁。

三、我国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的现状

新内部审计准则的颁布,体现了我国对于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期望,将从理论上对内部审计的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定位,也将影响到具体的内部审计实践。但是,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现状以及内部审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还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导致内部审计无法迅速满足新准则的要求,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到价值增值型的职能。1.内部审计基础建设状况与其作用发挥不相符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本身的基础建设状况并不理想,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增值作用。大多数组织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很多公司将内审业务外包给专业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兼职人员,而外包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增值型内审人员的平台;在公司内部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存在因隶属关系导致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不强,人员、资源有限等诸多问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是从财务、管理甚至工程等岗位转入内部审计部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谙熟的不是很多,主要从微观层面提供审计服务,很难站在组织整体层面去整合思维和审计方法,难以开展价值增值型的审计业务。2.管理层观念陈旧成为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障碍我国现代公司制度发展较缓慢,企业各项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趋于完善,管理手段依然按照原有方式进行,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虽然我国内部审计有很大一部分由董事会领导,却无法在公司发挥除财务审计以外的更多作用。而内部审计在财务领域开展业务的模式,已成为企业的管理层根深蒂固的观念。内部审计部门想要开展更多增值型业务,很难得到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另外,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比较滞后,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的实施更多只是满足形式上和法律上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使内部审计在内控方面的增值作用得不到体现。3.外部法律环境不健全使内部审计增值作用无法体现公司内部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整个大的环境、背景的变化所催生的。我国企业管理层之所以还没有转变观念,除了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外部监管和法律环境还不够严格和健全。随着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以及SOX法案的颁布,我国也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深、沪主板上市的公司强制执行,而其他类型的公司并不强制。同时,即使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及其评价信息不符合规定,存在质量问题,所受到的惩罚并不是很严重,这导致公司管理层并不重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披露,从而,外部因素也无法使内部审计的增值角色得到转变。

查看全文

乡镇职能定位调研报告

一、应在职能转变中强化乡镇帮扶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乡镇经济实力,才能为广大贫困群众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进而不断满足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对于扶贫工作重点乡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尽快使贫困村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应是全部职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在履行职能的思路和工作方式上,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农村脱贫抓什么,二是农民增收靠什么,三是政府支持帮什么。最基本的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在交通、住房、饮水、就医、就学以及水利建设、土地开发、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使农村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观。要全面了解农民的生产所需,增收所盼,脱贫所求,定出切合实际的帮扶项目、帮扶规划,并严格按项目要求和规划进度组织实施。乡镇和上级对口帮扶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合作,重点帮助农村搞好帮扶项目的筛选、规划,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指导,督促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进村入户,进行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指导与科技示范,搞好农业产业链条的产中、产后跟踪服务,并要及时提供和劳务信息,搞好经常性阳光就业培训,提高劳务技能,增加外出务工收入。总之,通过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支持帮扶,让农民少走弯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最终达到增收的目的,同时,真正实现乡镇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应对乡镇与县级部门帮扶进行科学分工扶贫乡镇的特点一般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民贫困化程度高,乡级财政属上级支持型财政,自有收入有限或基本没有,经济实力较弱,对于农村脱贫、农民致富,乡镇的工作主要是协调、指导,特别要扶持典型进行示范。首先,要全面掌握村情、民情,熟知各村的优势劣势、发展状态和群众意愿。其次,应根据各村土地、交通、水利、农业等实际情况,协调、编制好村级扶贫年度规划,对规划重点审查,严格把关,做到规划宜行,操作易行。再次,要充分发挥典型户的引领示范作用,搞好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落实工作,保证扶贫资金和项目落实到位,并能充分发挥扶贫作用。

县级部门由于拥有相应的资金、物资配置权,在扶贫工作中,应承担起重点角色,县财政、扶贫、农牧、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在农民粮食生产、粮种推广、家畜家禽养殖、土地开发、道路建设等方面,要在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村、农民更多的帮助。县委、县政府要将扶贫任务列入部门考核目标,督促落实到位。

三、应着眼服务型政府建设设置机构

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是提升乡镇履职能力的有效载体。乡镇要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全面履行职能,就必须以有效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科学设置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

查看全文

党员电教职能定位的交流材料

党员电教的工作职能包括哪几个方面?这个问题决定着党员电教的作为和发展。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对此作了一些思考,意欲抛砖引玉。

一、党员电教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

什么是电化教育?《辞海》定义:“电化教育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或幻灯的放映,向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党员电化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党员开展电化教育。如果囿于这样的定义,党员电教就只是党员教育的一种形式,这一工作理念曾长期指导党员电教,因为党员电教事业就是在党员教育中凸显作用而生的,所以在事业诞生和发展初期这一概念并没有明显悖时。随着事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党员电教使党建工作、组织工作有了向社会形象地展示自己的窗口,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于是,认为党员电教具有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两大职能的观点随之而生,成为当前的主流观点。而事实上,党员电教的作用已渗透于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各个领域,把它的职能定位局限于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也已不合时宜,势必会影响党员电教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所以,对待党员电教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画地为牢”,而一定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党员电教的实际作为来定位职能,

二、党员电教职能定位的依据

1、党员电教的核心任务。这是职能定位的前提。在党的机关专门设立党员电教机构其目的何在?党员电教机构是党组织的电教机构,肯定是为党的工作服务的。但党的工作包括方方面面,党员电教机构要承担所有电教任务吗?回答是否定的,党员电教机构区别于广电部门在于它是为党的建设服务的。党员电化教育机构是设立在党的组织部门内部的机构,接受组织部门的直接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促进组织工作。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党员电教机构发展党员电教事业,目的就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和促进组织工作的开展。

2、党员电教的客观功能。这是职能定位的基础。党员电教拥有先进的现代电视制作设备和立体性、高密度的传播网络,物质基础的不断建设为党员电教搭建起日愈广阔的舞台。党员电教作为电教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的边缘性工作,其功能是运用现代媒体传播信息,促进党建工作、组织工作。实践证明,党员电教可以在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各个范畴有所作为,将电教手段运用于党建工作、组织工作,是党员电教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之所在。

查看全文

高校现代教育职能定位分析

目前,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特征日趋凸显。但是,一些高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重新认识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创新其职能定位,对于加强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价值有巨大的作用。

一、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现代教育中心主要是由早期高校的计算机中心或网络中心更名而来,随着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中心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是通过掌握现代化教学操作技能进行更便捷的专业教学。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主要分为以下方面:①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职能;②管理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实验室等;③对教学专业课程的录制,宣传片的拍摄等;④对校园网络、服务器、教学设备等的维护和管理。

二、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教学资源管理的要求,现代教育中心如何科学合理的整合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何使其职能更大发挥,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如何变革和创新,更好应用于教学,更好提升教学质量以服务大众关与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缺乏规范性,在高校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与建设方面存在欠缺。而且,高校教学资源平台之间同样缺乏一定程度的关联,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另外,对于现代教育中心的传统职能与其他的职能机构的职能存在重叠的现象,由于现代教育中心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较为迅猛,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教学管理方式不断发展,教学基本器材不断改革和创新,更多新兴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智能领域。还有,现代教育中心定位为辅助教学机构,教育技术人员作用不断弱化,难以发挥现代教育中心的根本职能[1]。因此,高校现代教育中心应面对新的挑战,深刻分析和思考现代教育中心的职能定位。

三、高校现代教育中心职能定位的创新

查看全文

政府绩效评估职能定位交流

遵循政府绩效评估的职能定位和民主原则,是对政府绩效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这样的前提和基础旨在理清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任何情况下,政府的职能总是有限的,一方面,对于政府自身来说,不能认为可以做任何的事情;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来说,也不能要求政府承担所有的责任。二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良好的政府绩效究竟如何,应该得到人民的认可和认同。人民对于政府的拥护、支持和赞成,是政府良好绩效的最为有力的说明。

政府绩效评估既是政府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现代民主政治取向下,也是人民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的方法是,评估主体根据各级不同政府以及政府不同部门的职能定位,设定特定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对政府的作为及其业绩进行评估,以测定一定政府或者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作为一个正面对着社会转型以及政府变革的我国政府,开始将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政府管理领域,对于推进我国政府的改革,提高政府治理社会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鉴于我国政府的传统基础以及实现自身变革的使命,在设定我国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两个基础性的问题特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两个基础性的问题就是:绩效评估的职能定位与民主原则。

强调这样两个基础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第一,从目前我国政府的实际运作状况来看,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尚未完成,尤其是,如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任务十分艰巨。第二,根据我们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贯主张,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向是而且在以后更加是我们推进全面改革的重要任务。而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价值、政府导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都将发生一些变革并趋于完善,而这种变革趋于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对政府绩效的管理。第三,如果不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出发来思考并设定对于政府的评估体系,那么不仅不能有效地规范政府的行为,而且对于政府的发展从而对于社会的发展还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政府绩效必须以其准确的职能定位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有目共睹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在政府主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政府做成了很多宏大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及其官员似乎又开始滋生政府“无所不能”的心态。于是,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政府职能也由此而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但是,那种“全能政府”的传统和惯性普遍存在于政府文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所设定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就难以摆脱这种“全能政府”的影响。

查看全文

经济管理职能定位与研究

摘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应该跟随市场经济的步伐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本文首先指出发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经济管理职能的组成和定位,最后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定位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

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宏观经济调控,二是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三是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培育市场体系,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因此,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准确定位,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前提,以下对此进行探讨。

一、发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意义

(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区域不均衡性,体现在城镇经济水平高于农村,省会重点城市经济水平高于边远城市,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在此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难以兼顾效率和公平。政府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拓展经济发展带,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给予扶持和帮助,最终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二)加快经济产业转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化趋势越加明显,体现在市场分工细化、产销环节密切关联,产品的加工生产需要多个企业共同完成。基于此,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保证产业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可以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继而推进产业化生产。(三)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政府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才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组成和定位

查看全文

党员电教职能定位的思考

党员电教的工作职能包括哪几个方面?这个问题决定着党员电教的作为和发展。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对此作了一些思考,意欲抛砖引玉。

一、党员电教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

什么是电化教育?《辞海》定义:“电化教育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或幻灯的放映,向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党员电化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党员开展电化教育。如果囿于这样的定义,党员电教就只是党员教育的一种形式,这一工作理念曾长期指导党员电教,因为党员电教事业就是在党员教育中凸显作用而生的,所以在事业诞生和发展初期这一概念并没有明显悖时。随着事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党员电教使党建工作、组织工作有了向社会形象地展示自己的窗口,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于是,认为党员电教具有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两大职能的观点随之而生,成为当前的主流观点。而事实上,党员电教的作用已渗透于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各个领域,把它的职能定位局限于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也已不合时宜,势必会影响党员电教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所以,对待党员电教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画地为牢”,而一定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党员电教的实际作为来定位职能,

二、党员电教职能定位的依据

1、党员电教的核心任务。这是职能定位的前提。在党的机关专门设立党员电教机构其目的何在?党员电教机构是党组织的电教机构,肯定是为党的工作服务的。但党的工作包括方方面面,党员电教机构要承担所有电教任务吗?回答是否定的,党员电教机构区别于广电部门在于它是为党的建设服务的。党员电化教育机构是设立在党的组织部门内部的机构,接受组织部门的直接领导,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促进组织工作。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党员电教机构发展党员电教事业,目的就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和促进组织工作的开展。

2、党员电教的客观功能。这是职能定位的基础。党员电教拥有先进的现代电视制作设备和立体性、高密度的传播网络,物质基础的不断建设为党员电教搭建起日愈广阔的舞台。党员电教作为电教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的边缘性工作,其功能是运用现代媒体传播信息,促进党建工作、组织工作。实践证明,党员电教可以在党建工作、组织工作的各个范畴有所作为,将电教手段运用于党建工作、组织工作,是党员电教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之所在。

查看全文

信息服务政府职能定位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假设;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重新定位;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政府长期以来自然地成为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信息来源之多、范围之广和内容之丰富是其他组织难以比拟的、政府是公共信息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现有的政府信息服务基本属于自产自销型、公共信息服务类型应多样、服务客体应呈现多样性、公共信息服务方式应多元化、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霸主地位的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服务广度和深度的重新定位、衡量信息服务效果的关键性尺度就是公众对信息提供的满意度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文章从政府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中的霸主地位、职能转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个方面出发,对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重新定位进行全面论述。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服务政府信息服务

出于公共利益代表的身份,政府长期以来自然地成为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并致使政府信息资源等同于公共信息资源,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府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自治程度的提高,国家与社会在信息资源服务范围、手段、理念等方面日益分化,继续沿用政府单方面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来代替整个公共信息服务,显然有失偏颇。因此,我们需要对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的范围重新定位。

一、假设

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鉴于政府掌握了社会信息资源的80%,其信息来源之多、范围之广和内容之丰富是其他组织难以比拟的,各种政务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和决策咨询信息等,也主要由政府调控;因此,在传统认识上,有把政府信息服务等同于公共信息服务的趋势。

查看全文

科技管理职能定位和体制构建

摘要:探讨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主题单一化、职能设置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并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方面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在科技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入手,通过借鉴分析浦东、深圳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科研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出了通过职能定位和体制再构,构建职能合理、内容全面、导向清晰的科技管理体系的对策,以期能对地方科技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地方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定位;体制构建;导向转移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建立健全高效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科技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1]。我国当前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加以安排部署。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中[2],就对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重构和明确。科技计划逐步由条块分割转为统筹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和科技管理模式进入了新的历史变革时期。在这一新模式下,地方政府如何准确定位自身职能,如何调整部门结构以适应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保证自身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既不“失位”更不“越位”,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科技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主体单一化。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源,拥有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发展法规政策以及科技活动投入的绝对权力”[3],这就使得政府成为科技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和安排者。这一职能定位,使得政府在科技管理上享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权限,使得管理主体单一化。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最为直接的工具就是法律的执行、政策的制定以及行政命令等“权威”管理工具,管理往往是单向型的。单一化的管理主体和“权威”化的管理工具,使得科技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掺杂着政府意志,使得政府与科技发展主体之间先天的不对等,形成了命令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背离淹没了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主体,企业是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是消费需求主体,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按照现行的治理理论,“国家是一切社会团体的联合体,只是分享权力的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个,不是最高的联合体[4]。”因此,政府也仅仅是公共事务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一个,并不代表全部,与其它治理主体间是平等的关系。科学技术管理作为国家一项公共管理事务,治理主体也呈现多元化,既包括政府、科研单位,也包括企业、个人。当今科技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和日益复杂化,更多的需要多元主体的密切协作和有效配合,决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单一权威管理。单一权威管理会导致管理的任性和膨胀,将导致管理效率和科技发展主体创新活力的下降。(二)管理职能不合理。1.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体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涉及科技发展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每申报一项科技研究项目或课题,往往需要在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委等几家部门间来回请示汇报,同质管理、交叉管理现象严重。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部门设置存在条块分割和职能交叉等弊端,导致政府在科技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协调不足,不仅是部门间缺乏联动,甚至有的部门内部也存在协调联动不和谐等问题,这就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无法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由于各个部门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不同,会各自从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出发[5],各自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划,直接从财政机构获得独立预算,致使科技资源出现重复配置、闲置浪费、多头运转等现象,导致有限的科技经费被多头立项、多头管理、多头截留。2.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缺失当今社会普遍强调精简政府职能,特别是党的以来,政府职能改革力度更是前所未有。但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地方各级政府对科技事业管理习惯于事无具细,具体到每一个科技项目或课题的立项[6],都由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进行设置或提出。长期受这种计划思维和"权威性"思想的影响,久而久之地方政府对科技事业管理习惯运用行政命令式管理。各级政府在进行科学技术管理中,习惯性地对科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干预管理,将科技活动的具体领域和微观环节全部纳入到自身的“保姆式”管理范围之中。这种管理模式下,不仅效率低、收效甚微,还造成巨大浪费。科技活动应该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中,让各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作用,相互协调配合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过多管理,不但没有有效地推动科技发展,还给科技活动主体不同程度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要加快推动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削减政府对科技管理事业的微观管理和行政干预,树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将主要精力放在诸如政策制定等宏观管理上,最大限度地弥补市场失灵弊端,为科学技术发展主体创造更多的创新发展空间,为各个科技发展主题提供更为平等自由广泛的平台。3.职能同构严重多数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方面,一味按照中央部门机构设置,未形成合理的职责任务分工,导致职能同构现象较为突出。这也使得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很大程度上都是延续国家科技部管理职能,地方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地方的特点。科技部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谋划、科技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科技经费的预算和使用管理等方面,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模式设定了职责任务。这就使得国家的战略谋划和地方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国家层面的职责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科技发展的需求,受这一需求限制,地方的科技发展特色不能够充分展现,影响地方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导致科技资源的浪费。(三)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在概念上把政府科技管理等同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习惯性地通过科技计划项目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长期的决策和运作过程中,很少兼顾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科技管理部门习惯把大量的诸如课题、经费等科技资源分配给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没有对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把握,偶尔的应用研究开发也将目标定位于先进的技术指标上,导致研究成果往往与需求脱节,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和规模化的科技产业[7]。

二、当前形势下我国地方政府在科技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

查看全文

新时代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分析

摘要: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要求。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表现在依托“管理+效益”模式,通过科学系统、规范合理的方式,评价、改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效率效果,强调改善组织运营和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性,最终在保证基本监督职能的条件下,逐渐形成咨询职能和确认职能并重的新时代内部审计职能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党的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强调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要求,力求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内部审计应当以党的思想为引导,深入剖析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找准审计工作着力点,助力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

新时代铸就新思想,深入学习研究党的精神,把握发展方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已经转变为“管理+效益”模式,内部审计的着眼点要放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加企业价值上来。为此,内部审计主要工作要涵盖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和运行有效性审计、重大决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和投资的可行性审计等企业经营各个方面,从而评价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效果,帮助企业效益提升,满足内部审计在国家审计监督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深刻准确把握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不仅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促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

二、新时代内部审计特征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