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9:4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治理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治理机制

精准扶贫动态治理机制研究

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体现在走精准扶贫的道路。精准扶贫不是对贫困户的简单识别,也不是刻意地减少扶贫的规模,它是一个动态的治理过程,是对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扶贫资源用在贫困者身上。依据动态治理将精准扶贫分为瞄准机制、帮扶机制、退出机制和监测机制。

一、精准扶贫的动态治理机制

动态治理主要强调在治理的过程中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策略,要求治理者在能动认知基础之上,将新认识、新反思和新知识融入到治理的规则、政策和结构之中,以更具适应性和操作性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动态治理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就是依据不同的贫困原因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培育贫困者的可持续脱贫能力。实现精准脱贫,需要建构一套动态治理机制。

(一)瞄准机制

弄清扶贫的对象是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精准扶贫改变了以往以片区为主要扶贫对象的目标定位,转而以贫困户或者个人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前期扶贫资料、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参考民政部门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及“五保”供养者等信息实现精准识别。通过分析得出贫困的原因,为下一步开展帮扶工作做好准备。

(二)帮扶机制

查看全文

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探讨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使其陷入了低迷的经济环境中。这一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社会一直沿用的金融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有效的发挥出经济调节与管理的作用,最终在2009年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以此来促进国际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新制度的提出下,我国的金融治理机制也相应的作出了调整。基于此,本文对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发生改革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应对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关键词:金融治理机制;变革;选择

G20国家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管理机制中,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在目前,以及后续的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调控中,优势明显。中国在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的时候,致力于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各个国家都可以在经济往来中获益,使得该种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国家间金融治理、外交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最终推动国际社会新的金融治理机制的构建,刺激全球经济、国际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发生变革的研究分析

(一)国际金融治理机制现状分析。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的国内经济体均出现了严重的负利率,导致以大国为主导的治理机制中的大国,开始逐渐的无视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平衡作用,仅仅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上面,一时间使得国际经济出现了巨大的振荡。与此同时,中国积极的发挥出了大国的国家责任感,积极的投身到国际金融的治理工作中去,促进了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的稳定发展。虽然该组织的资金份额在危机发生后,在逐步的增加,但是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以美国、英国为主的国家,依然处于金融治理工作的中心位置,使得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不稳定的发展势态中。首先,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在参与国际的金融治理中,多是利用霸权来开展活动的,并在发展中,建立了以美国、英国为核心的中心与外围的治理机制。美国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信用货币来实现管理的,其中的中心,代表着美国,以及其他的七个国家,而外围则指的是美国曾经殖民过的国家,以此来通过多个国家间的联系,逐步加深对于国际经济的管理。该机制在具体的应用中,主要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干预,以及对利率、贷款活动,进行调节的,但是根据应用效果来看,治理的效果不理想,导致了一些国家出现了收支失衡的问题。且美国在其中是通过大量的军费支出,来对金融治理工作进行支持的,加深了霸权。英国在发展中,使用的是殖民贸易收支的体系,并以金本位为主导,当一个国家出现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时,金本位核心国之间可以通过英镑、黄金,来进行经济的流通,减少危机造成的巨大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治理机制使用中,如果隶属于该机制的外围国家出现了经济收支问题,处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多不会对其进行国际货币的资助。其次,则为二十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治理机制。其是由二十个国家,在1999年成立的金融管理平台,通过召开多次的部长级会议,逐渐的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着作用,但是作用较小。此时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管理制度,则是由七国来开展的。但是金融危机后,七国治理的机制暴露出了固有的弊端,此时二十国也开始在发展中,将部长级会议,逐渐的调整为首脑峰会,使得该管理平台的世界影响力在逐渐获得提高。危机后,二十国在多次开展的峰会中,对于国际经济问题,提出了较多的科学、合理的建议,并且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使得国际社会的权利结构与经济结构,均出现了较大的变革,逐步将全球处于不同世界的国家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共同为金融治理的有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打破了以往常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管理,进一步改善了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二)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以往以英美等国家为中心位置,其他的附属国家,或者曾经的殖民地国家,作为外围国家,进行国际金融治理的传统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但是这些国家在发展中,通过国家间的合作,获得了较多的经济收益,也进步一促进了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使得全球其他的国家要长期处于发达国家的霸权管理之下。在危机发生之后,这种管理机制,使得发达国家无暇管理外围国家的经济变化情况,多在治理本国的危机问题,导致外围国家在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极为严重,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治理机制,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做以相应的改进。其改进的具体原因有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霸权下的权利结构作用力逐渐消减。在以往的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中,多是通过英美中心国家与经济欠发达的外围国家来开展的,但是随着国家间其他经济体、国际组织的逐步建立,使得霸权国家的权利开始被消解,例如金砖国家、欧盟等。其中,欧盟的建立,使得法国、德国等老牌的发达国家,开始脱离了美国的霸权管理,使得国际货币阵容中,除了美元、英镑,逐步开始囊括了其他的类型-欧元。这些国家在新的金融治理机制下,经济发展的速率明显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其他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金融市场的秩序逐渐变乱。国家间加深了商品贸易的交流之后,使得多个国家,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外汇交易,在这种交易下,使得多种货币、资产形式,出现在经济往来中,使得外汇交易的交易额逐步扩大,远远的高于正常金融市场下的贸易发展需要,以及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这就使得金融市场的固有秩序被打破,使得以往外汇交易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也有着较多的外汇交易。外汇交易的风险性极高,使得很多的国家在交易中,出现了货币贬值,更为严重的直接引发了金融危机,造成国家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急剧上升。最后,国际经济管理的组织无法充分的发挥出调节的作用。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其参与的成员国数量较多,他们在发展中,以该组织为指导,推动着本国与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大部分国家,通过该组织进行本国经济调节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较多的阻碍,很多有着大量利益获得的组织或者个人,会对具体的经济干预活动,进行阻挠,因此这些组织能够发挥出的效用较低。2008年的金融危机问题,波及的范围较广,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被许多的经济学者评价为:自美国经济大萧条发生之后,现阶段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危机产生时,国际金融治理机制未充分的发挥出治理和调节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得这一沿用了多年的治理机制,受到了较多人的质疑,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问题。传统的金融治理机制,其是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七国集团提出的,由七个国家作为治理的主导平台,来对国家经济运行发展情况,进行管理。随着全球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在国际间对国际金融进行治理的国家为二十个,被称之为G20,其在金融危机之后,通过2009年首脑峰会的举行,确立了最新的国际金融治理的体系。根据其在国际社会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已经在国家经济发展、金融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治理的途径分析

查看全文

绩效审计瓶颈及治理机制浅析

一、绩效审计实施瓶颈

从实践层面来看,经相关调查,我国审计署所公布的预算执行以及财政支出审计结果中,其中绩效审计中违规行为集中表现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范围苦扩大、资金预算超出、资金结余处理不当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审计结果可以了解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报告没有进行综合概述,致使整体审计结论不明确,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表达过于模糊,缺乏规范性指标、标准以及方法。这也使得政府审计结果的信息价值量有限,无法满足人们对财政预算资金运行绩效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缺陷离构建服务型政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综合理论与实践能够得出绩效审计实施瓶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府绩效审计理念逐渐形成,但是在实践中没有契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缺乏实施财政资金问责的实质要求,其中包括绩效审计指标、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审计技术以及管理组织等治理机制,这些都成为阻碍绩效审计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现代化绩效审计与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的过渡也会影响绩效审计改革。总体来说,影响绩效审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支撑和治理机制。上述大多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与分析政府绩效审计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过程中,要完善和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形成有一套良好的绩效审计技术方法,这也是当前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所遇到的技术瓶颈。针对我国绩效审计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方法,譬如,在绩效审计中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建模技术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针对政府、企业或单位实施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应该聘请绩效审计方面的专家进行授课讲解和实际应用。但是,由于这方面的技术方法需要时间来慢慢落实,而且成本费用也非常高,这样对于正在处于转型和发展时期的企业单位来说,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我国现代绩效审计的实施情况来看,技术瓶颈成为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瓶颈,由于社会经济现象的错综复杂性,以及受时间、人力、财力的限制,绩效审计往往难以对所有审计单位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绩效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能节省审计资源。

二、绩效审计技术支撑

要推动绩效审计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审计技术,这是保障改革实施效果的基本保障,也是明确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果以及效率的前提条件。与传统绩效审计相比较,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区别就是资金使用方式与资金使用结果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由于传统财务审计结果的绩效信息以及处理方法与途径成为绩效审计改革的技术支撑。因此,要将这种传统审计方式转变成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特征的绩效审计,就需要建立一个转型后绩效审计的综合体系。要完善转型后的绩效审计,要统领绩效审计目标,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作为载体,按照评价标准的基本路径和结构模型,为绩效审计结果提供更多真实、有效、可靠的信息资料。

三、绩效审计治理机制

绩效审计治理机制是解决绩效审计工作中,评价组织工作、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以及绩效信息的再次利用等问题,健全绩效审计治理机制能够推动绩效审计改革稳定实施与落实。(一)绩效审计机构资源短缺或社会公共管理受到限制是政府绩效审计机构为社会公共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政府绩效审计中,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人员应具备绩效信息评价技术,还应具备相适应的绩效审计评价业务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公正性。现阶段,政府绩效审计监督体制属于行政管理模式,其中审计人员和审计者拥有同一隶属关系和共同利益,权利职责不明确。深入来说,就是政府自身在使用公共财产的同时,又反过来审计自己,出现内部审计关系,这种关心致使我国绩效审计的受托经济关系在处理上存在着审计独立性不强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实行绩效审计改革初期应该设立绩效审计专门机构,将各项工作内容明确到位,通过专门机构治理专门工作,以此满足绩效审计对高素质人才以及客观性独立的需求。我国绩效审计专门机构的建立可以将复合型人才作为审计人员的主体,现代信息技术人才作为辅助,满足绩效审计的综合化与定量化标准,研究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指标、标准以及模型。与审计署有隶属关系的领导管理层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人员的客观公正性,建立绩效信息的质量保证机制。(二)信息披露的绩效审计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还存在一定问题,信息公布的透明度不高,反映的实时信息资料缺乏真实性与针对性,这也使得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因素。从国外绩效审计经验中能够了解到,绩效审计效果如何取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公开机制,合理的绩效审计结果和内容。这些不公正、不合理以及信息披露不透明等直接关系到绩效审计改革的成败。随着绩效审计在政府、社会与经济中广泛扩展,绩效审计认知度为绩效审计信息披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绩效审计信息披露应结合披露准则、内容以及相关意见等要素展开。(三)结果转换的绩效审计政府绩效审计不能只局限于绩效审计结果,还需要针对绩效审计过程中的运行情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要保证绩效审计合理运用,就需要绩效审计技术支撑以及公证的审计态度和质量,同时也需要绩效审计结果能够发挥激励奖惩机制的功能效果,以此转变绩效审计工作思路,健全绩效审计工作在各方面的积极效应。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并保证资源使用效率、效果能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这样才能够突破绩效审计实施瓶颈,才能推动绩效审计改革不断发展与提高。

查看全文

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调研报告

农村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农村。当前既是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和问题相对较多的时期。农民增收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安维稳日趋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在创新社会治理的特殊形势背景下,要以基层农村为重要载体,深入探索实践符合地方实际的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模式,为地区社会经济实现新跨越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一、镇农村社会治理现状

镇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总数3万余,农村人口2万。是典型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新城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领导,以组织实施基层社会管理规范化建设年为载体,切实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基层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镇、村、组三级综治维稳机构建设,所辖镇村全部由党委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任综治维稳办主任,配齐配强了专职工作人员。搭建镇村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将社会管理服务有关内容全部纳入其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得到一站式服务。建立维护稳定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社情民意收集与研判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了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二、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也不断挖掘和总结出一些好的典型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在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农村宅基地管理中仍然存在大量矛盾纠纷,农村道路建设、劳动就业、学前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环境脏乱差治理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需求,流动人口增多、失地农民增加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导致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缺位。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面对面的接触机会,农村干部与群众联系越来越少,导致基层组织作用缺位。二是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淡漠。村民自治以来,村民的投工投劳、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参与公共服务、维护集体利益等公共意识越来越淡漠。三是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手段单一。村“两委”沿用老一套社会管理方式不管用,新的管理方式尚未建立,村民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认识不到位。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尽管近几年各级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但直接用于农民和农村的乡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仍供给不足,致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农村文化活动、学前教育、医疗卫生、村庄道路建设、交通出行等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五是农村法治宣传实效差。农村法治宣传形式、手段单一,实效差,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在如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和集体利益方面知之甚少,从而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动不动就上访。六是由于行政执法不到位导致农村资源管理混乱。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成为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当前突出的是土地特别是宅基地管理混乱,有法不依、任意违法占地建房、买卖土地等现象突出,并由此引发大量的矛盾纠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七是农村社会治理基础相对薄弱。虽然我们的农村综治维稳工作站都已经建立,但是相对于“1+3+N”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要求,普遍存在农村的其它社会组织发育迟缓,即使按照要求成立了一些社会组织,也都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重要作用,农村社会管理重要力量比较薄弱。八是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治理的服务型乡镇政府尚未真正建立。乡镇在主动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进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方面,明显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农村社会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农村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对比过去,现在的农村社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的群体其利益需求也有很大差异。过去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单一的农民,现在不仅有纯粹农民,还有一些已经被征地拆迁的农村,在主要开发区域的农民,大多已经变成了百万富翁。同时,还有大量涌入的农民工,有新经济组织成员,有个体工商业者等;过去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催耕催种,现在不仅要管催耕催种,还要管创业就业,管社会保障,管民生民意,要为不同社会阶层提供更适用、全方位、有效益的服务;过去的管理手段主要是面对面的、简单化、手工式管理,现在是信息社会,农村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多而广、新而杂,对提高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农村社会利益需求增加。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正满怀信心地奔向小康。温饱的概念是相对单一的,小康的概念则是全方位的,温饱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而小康则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谋求自身发展、维护自身权益、保障自身利益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一种新追求。三是农村社会风险防范乏力。我镇正处于发展升级的关键时期,大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农民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一一直是我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镇的农村社会进入到矛盾凸显期。同时,推进农民市民化需要安置大量人口,农村信息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相互依存关系,加上一些突发性灾害的出现,这些无疑都会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风险,也导致农村社会治理的重心偏移,工作乏力,以至于部分地方因失控而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查看全文

SARS危机与政府治理机制创新

SARS危机是一场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性危机。但对这次危机的反思将远远超越公共卫生领域,甚至超越经济领域。透过SARS危机,使社会各方面对旧体制的陋弊及加快推进相关体制改革进程的迫切性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感受和认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汲取教训,亡羊补牢,需要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尽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并由此促进政府建立更广泛的“防患于未然”的危机管理机制。同时,要促进政府治理机制加快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从控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及全面建设责任法制政府等的转型,建立适应新阶段的政府治理新机制。一、SARS危机中的政府治理缺陷

1、缺乏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从目前SARS防治工作暴露的突出问题看,主要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在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信息不准、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但首要的问题是,在政府转型过程中我们一直未能树立起足够的、非传统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这是导致危机应急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成为进一步推进改革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但我们在推进转轨进程中,对全球化下所滋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认识不足,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缺乏基本的分析判断机制,缺少风险评估机制,导致风险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SARS的第一例病例早在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发现,但人们被告知危机和正式启动非常状态的危机管理机制却是到2003年4月20日之后。此间有许多机会可以将SARS控制在局部,对此次危机的正确评估和启动应急机制也有机会开展的更早。实际上,这种缺失已经在过去几年的几次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中多次暴露出来。

2、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目标中,经济目标和经济职能有余,公共服务与社会目标不足。〖HT〗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大国。鉴于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基本矛盾,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在促进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促进生产力发展,追求经济效率方面取得显着的成绩。但在处理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等基本关系方面,因改革的策略与阶段性目标所限,遗留和积累了许多问题。如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在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下,实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各级政府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标,一方面政企不分、政府对市场的各种行政干预不断,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提供方面,政府缺位,供给不足;一方面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目标方面,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在公平分配、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投入不足,发展滞后。此次SARS导致危机,很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长期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长期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对外开放步伐,医疗卫生产业严重滞后于其它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受SARS冲击最大的不是商业,也不是交通部门,而是本来已经极度脆弱和紧张的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令各级政府真正担心的不是广州、北京等大城市,而是医疗体系极度残缺、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广大农村。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及其它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无论是制度建设、体制改革,还是政府的资金投入都严重滞后。

3、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缺乏协调,效率低下。这次SARS危机再次暴露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国家行政学院杜钢建教授将目前的政府管理的体制弊端概括为: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在这种体制下,一级政府遇到社会危机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某些部门(如卫生部门)的有效调控能力;而某些部门自我做大,将权力的行使与自身利益纠缠在一起;各个部门在处理方式上习惯于层层审批,习惯于等待上级的行政指令,责任不明确;行政审批的复杂化,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遇到SARS之类的特殊危机事件,更缺乏足够的处理和应变能力,暴露出缺乏有效及时的快速反应机制的缺陷。SARS危机完全打破了行政部门按职能分工的工作体系,也造成管理条块分割体制下应对工作在最初的无序状况。到目前为止,SARS的有效遏制主要是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强制和全民动员。但同时,这种非常状态下的非常做法又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各地方、各部门对中央领导权威和行政命令的路径依赖。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在遇到新的突发事件或潜在的局部隐患时,难免将导致新的社会危机。

4、公共信息处理上,“内紧外松”,缺乏信息公开机制及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沟通和监督作用。在应对SARS危机初期,正是由于信息不透明以及危机管理措施失当,导致SARS危机迅速扩散蔓延。回首今年年初SARS疫情从广东局部地区爆发至今的基本过程,一个深刻的教训是,在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试图隐瞒信息,以传统“内紧外松”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会使整个社会付出难以估量的、更大的代价。在这次疫情中,在政府信息迟缓时,大众传媒也处于“失语”状态,客观上形成了各种虚假信息及谣言四起,对保持民众情绪稳定和理解形成很大障碍,更谈不上舆论监督对提高政府效率的作用。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些信息不仅关系到本国公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还直接同国外公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相联系,不仅影响政府在国内民众中的形象,更影响政府的国际形象。SARS危机警醒政府治理改革中及早实现公共信息的公开、及时和准确的现实性。

5、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缺乏发挥独特作用的途径和保障。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政府是有限的政府,管理范围有限,责任有限。但在现实中,“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几乎成了一些政府官员的口头禅。SARS危机发生之初曾一度失控,这种在公共事务中依然自觉"全能"的政府治理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祸根。此次危机暴露政府治理在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方面的缺陷:一是传统政府管理思维限制了民间组织在公共危机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政府一直处在主导地位,并习惯于以行政为主导的行为程序;二是忽视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实力,未能给这支力量发挥作用提供适度空间和保障。这些缺陷不仅反映在SARS危机下的科研攻关上,也反映在对SARS病人的社区帮助、民间组织的志愿行动上;不仅反映在城市,更反映在广大农村相关防治工作中。今年4月16日,我国公布了SARS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而加拿大和美国的科研人员于4月12日和4月14日抢先一步公布了测序结果。国内负责病毒基因测试的、民间科研机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披露,如果不是现行条块分割、僵化陈旧的科研体制的限制,提早10天拿到SARS病毒的材料,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结果就是从中国人手里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布。此外,由于种种法律、政策、观念等障碍,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发育不良,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查看全文

风险投资机构治理机制思索

1风险投资机构概述

风险投资是指由专业机构提供的并投资于新兴、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且参与其管理的权益资本。包含了两个“循环”:一是风险资本家吸纳风险资本并偿付投资回报;二是风险资本家为风险企业注入风险资本并参与运作与管理,最后从风险企业获得收益。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个人风险投资公司和机构风险投资公司。个人风险投资中比较典型的是天使型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按其契约形式又可以分为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和附属公司型等几种类型。其中,天使型风险投资是指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治理机制分析:有限合伙制者自身进行风险投资运作,附属型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是由金融机构或大型企业集团出资设立的非独立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的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等准政府型风险投资机构属于其他风险投资公司范畴,而有限合伙风险投资基金则是最重要的一种。在美国,1980年有限合伙制投资参与的风险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42.5%,到1995年达到81.2%,有限合伙制明显构成了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基金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其中,普通合伙人也称为风险投资家,他们作为基金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担负着基金筹集、管理的工作,并以其个人的全部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一般只出资1%左右,每年收取基金额2%一3%的管理费和15%--25%的利润提成;而有限合伙人则是基金的投资者,他们作为基金的委托人,不参与基金的日常管理和投资决策,并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一般出资99%左右,每年可以收取80%左右的利润提成。

2风险投资中的问题

在现代制度经济学中,将组织内部的各种利益冲突抽象为两类主体之间的矛盾,一类是委托人,另一类是人。委托人以自己的资产作为对象,委托人进行操作运营,以期获得资本收益并承担风险;而人接受委托人委托进行运作,收取一定费用并负责日常的经营,他的行为将决定着资本最后的收益。与资本市场的传统投资机制相比,风险投资机制是一种制度创新,它在其投资授权链条中额外增加了一个中介环节——风险投资公司,从而形成了双层委托关系:第一,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公司(实际上是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一关系,即一般投资者将资金交由风险投资家进行组合投资;第二,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一关系。由于风险投资流程中存在着两级契约安排,产生了两个层次的委托关系,延长了链条,增加了中的信息不对称。

2.1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家的委托

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对外代表合伙组织,负责风险资本具体运作,并对合伙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出资并以其出资额对公司经营承担有限责任,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对外代表合伙组织。有限合伙制企业的治理优势集中于:一是完善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薪酬机制和声誉机制上;二是有效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限存续期、承诺资金制等。在有限合伙制中,普通合伙人的出资额一般占整个风险投资基金份额的1%左右,其收入来源由管理费和利润提成(或附带权益)构成,管理费由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根据协议约定,为所管理基金额的一定百分比(通常为1%~3%),附带权益为净收入的20%左右。对一般合伙人来说,分享基金增长的收益是一个重大的激励,能激发其努力工作。有限合伙人是基金的主要出资者,其出资额往往占基金份额的99%。在有限合伙制中,由于对信息披露要求不高,而且法律监管方面比较弱,因此对普通合伙人的自主性要求较高。由于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之间只是以契约形式来实施激励和约束,契约虽然有法律效力,但比法律监管的力度要弱得多,因而在这层委托一关系中,如果人的行动不能或难以为委托人观测,那么这种“隐藏行动”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事前并不了解风险投资家的技能水平,因此其面临一个逆向选择问题,投资者必须在有限合伙协议中规定各种控制条款,如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注资期及分配条款等。

查看全文

法务会计介入公司内部治理及治理机制

【摘要】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对瑞幸公司管理舞弊案例从压力、机会及借口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瑞幸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形成的内部人控制是管理舞弊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当内部治理力量难以有效地约束主要决策者的舞弊行为时,若引入外部治理力量则可起到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作用。在我国现有的公司内部治理框架即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方的制衡中,可由一方通过授权法务会计作为外部治理力量独立客观地进行日常合法合规性审查,以牵制另一方内部人控制力量、协助公司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介入,与内部治理力量形成联动。在实践中,可通过法务会计第三方专业舞弊调查中介联结公司使内外部协同治理形成一个灵敏的治理机制,共同抑制因内部人控制而产生的管理舞弊行为,从而改善公司内部治理。

【关键词】管理舞弊;法务会计;公司治理;联动机制

一、引言

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往往与管理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公司治理出现问题的不良后果。据统计,72%的公司舞弊案件涉及CEO,43%的舞弊案件涉及CFO,29%的案件涉及包括副总经理在内的其他管理人员,管理舞弊已经成为了严重突出的舞弊问题。2020年爆出的瑞幸咖啡有限公司(简称“瑞幸公司”)造假事件就是一起严重的舞弊案例,随着国内外相关部门对瑞幸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不断深入调查,其舞弊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证实了这一财务舞弊的行为亦是由管理者参与和指使的管理舞弊行为。据媒体报道,国内外相关部门对瑞幸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已开展了调查,有关部门已经掌握了瑞幸公司董事长陆正耀对于公司财务造假的指令性电子邮件及虚增交易等相关证据。2020年7月2日,瑞幸公司公告称公司内部调查已经完成,发现公司于2019年4月开始伪造交易,当年净收入虚增21.2亿元,成本虚增13.4亿元。有证据显示,创始人兼CEO钱治亚、COO刘剑以及向他们汇报的员工均参与了虚假交易。由上述信息可知,瑞幸公司的管理层可能就是此次造假事件背后的参与者或主导者。看到这一重大造假事件,公众不禁要问:即使是在美国相对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里,仍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公司舞弊行为的发生,符合美国治理相关公司法律法规要求的、完善的瑞幸公司内部治理为何也未能阻止公司的内部造假?解决此问题的答案又在哪里?基于此,本文以舞弊三角理论为基础,以舞弊三因素为切入点对瑞幸公司舞弊案例进行全方位解析,从而探究在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市场监管法规下,财务舞弊案件仍频发的原因。目前国内外对于管理舞弊成因的研究较为成熟,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舞弊三角理论、GONG理论以及在GONE理论基础上延伸建立的舞弊风险因子理论。而针对管理舞弊的防范和治理问题,有的学者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进行研究,有的则建议从外部着手进行分析。在内部治理方面:Bologna等[1]提出,构建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营造一个诚信的公司环境是防治管理舞弊的有力措施;Elliott和Jacobson[2]认为,在发现和预防舞弊的过程中,独立审计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公司治理结构、审计委员会审核和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可以有效保障、及时发现和预防管理舞弊行为。在外部治理方面:Bologna等[1]提出采取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来及时对管理舞弊进行发现和预防;宋荷靓和张黎[3]提出,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是一种集体化行为,是经济市场下权力资本化的结果,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大违规处罚力度等三方面进行规范。公司内外部治理本应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两者只有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才能确保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却鲜有学者从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的联动视角对公司管理舞弊问题的防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法务会计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随着公司内部股票舞弊案和储蓄信贷丑闻大量出现的行业,逐步得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认同。伴随着经济发展活动中大量舞弊问题的发生而产生的法务会计,在舞弊调查方面专业性更强、调查技术方法更为合法高效,不仅可以高效地介入公司内部舞弊调查,还可以降低公司内外部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内部治理的法律风险,保证投资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本文对瑞幸公司这一经典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频发的公司舞弊的有效治理提供经典参考范例,在发达地区和国家得到良好反舞弊实践应用的法务会计,未来将在我国公司治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法务会计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一)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

社会治理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这对战略谋划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治理背景下,根据社会三大部门之构成可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划归为政府主导型、市场活跃型和社会组织参与型三类,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与特定模型。上海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三种模式均有呈现,其未来发展需更加注重完善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及保障机制,以确保整体良性运行。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上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标题下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并对其体制改革的论述有两个不同以往的新提法:一是在总体上用社会治理来代替社会管理;二是全面强调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提出“四个治理”,即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亦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这标志着中国治理时代的到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明确提到“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大主体,鼓励和支持它们积极参与,对激发社会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及领导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转制、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的背景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现实性[2]。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确立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无疑对战略谋划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运行机制可谓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核心议题,它关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整体运行过程、机理等规律性内容。本研究试图归纳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基本模式,探索其内在基本机理,并结合上海的具体案例给予针对性论证,为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良性运行提供参考。

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概述

1.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内含一定机制。机制一词最初多用于自然科学领域,1985年,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正式将其引入社会学,把社会学对象规定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3]。事物的机制,也称机理,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4]。可见,事物内在机制于确立事物存在及影响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机制动态原理的理论探讨是学界长期青睐的学术议题。考究各种运行机制的内涵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等各项活动相联系的基本准则,是决定行为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依据。因此,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是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有规律运作过程中,影响运作的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各要素所发挥功能的过程和原理,即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查看全文

完善治理主体机制创新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民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现实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和思路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起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两权分离是传统意义上企业治理产生的源头、民营企业采用家族治理模式、家族股东“一股独大”,损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个人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不分、企业主“家长制”作风严重、治理主体的创新、治理机制的创新、坚持资本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将是民营企业治理的根本宗旨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大都采用的家族治理模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治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主要包括治理主体的创新与治理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机制创新

0前言

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民营企业在生生灭灭,只有少数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对民营企业实施制度创新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治理制度创新将构成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环节。

一、民营企业治理的一般理论

查看全文

证券公司IT治理机制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IT治理的内涵,并对证券公司进行IT治理的原因、目标以及如何建立完善IT治理机制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证券公司;IT;治理

2008年9月,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试行)》,从治理的高度制订了IT建设的指导性原则,这对证券期货行业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本文将对证券公司进行IT治理的原因、目标以及如何建立完善IT治理机制进行探讨。

一、IT治理的内涵

IT治理是在IT应用过程中,为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有关IT决策权分配和责任承担的框架,主要包括在IT原则、IT架构、IT基础设施、IT应用和IT投入5个关键的IT决策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现IT决策的责任与权力有效分配与控制,提高IT资源的有效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五个关键IT决策的基本含义是:IT原则决策——阐述IT的商业作用;IT架构决策——定义集成和标准化的要求;IT基础设施决策——决定共享和可提供的服务;商业应用需求决策——确定购买或内部开发应用的商业需求;IT投资和优先权决策——选择资助哪一个立项以及投入多少资金。如何确定以上五个关键决策是一个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对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至关重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