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9:06: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治疗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临床药物治疗学PBL教学运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中一种综合性和广泛流行的改革,全世界许多院校已经开始实行PBL教学[1-2]。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自2005年启动PBL教学以来,各个学科积极探索其方式方法。由于PBL教学改革是在某一班级的专业课程展开的探索实践,因此,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主流传统教学模式对PBL教学模式的影响作用巨大。作为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来说,临床药物治疗学是联系医学与药学的桥梁课程,它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及药物学等。其主要任务是运用药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发展过程,依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遗传学特征,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承受最低的治疗风险[3]。该课程与临床实际用药联系密切,以往教学中所有知识满堂灌的现象令学生学习相当吃力,缺乏学习兴趣,单纯为应付考试而学。针对此种情况,临床药学教研室对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教学实行PBL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总结了临床药物治疗学教研室的PBL教学改革实践,并提出完善该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改革实践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70学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药理学、药剂学,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论知识、药物的剂型已经掌握得很好,故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关于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教研室根据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案例版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总论部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肿瘤及急性中毒的药物治疗,总共分成14周,每周5学时来完成教学计划。由于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相当迅速,故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查阅相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关于治疗措施的一些新的观点等。
(一)教学内容分配及教学计划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分配时,把总论内容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一周,先在课堂上向学生充分解释PBL教学的优势、特点及其具体规划,然后从总体上讲解关于总论中基础知识的难点,提出需要学生分组研究的问题。第二周和第三周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并且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设施,查阅关于研究问题方面的资料,并以报告的形式写出。第四周,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自己关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学之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在各论内容中,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应用3周,其他内容分成两大部分,每个小组各选一感兴趣的命题进行研究,写出综述并对综述相关内容作出最后答辩。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对部分关键内容作出指导,并在每一阶段辩论结束后,就相关用药问题作出补充及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纠正[4]。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临床药物治疗学实验教学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病人在临床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校120名临床药学随机分为2组,单数组采用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进行授课,偶数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进行授课。结果采用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临床药学生较采用传统教学具有更好的笔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结论模拟教育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临床药学;临床药物治疗学;模拟教育;标准化病人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用药,为其将来进行临床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性学科。然而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药学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与患者在交流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医患矛盾,这限制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的开展[1]。模拟教育和标准化病人(SP)是近年来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研究热点,两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3]。我们尝试将模拟教育和SP引入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授课中,教学中采用SP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对学生进行沟通技能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校120名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随机分为2组,每组60名。单数组采用模拟教育结合SP教学法进行授课,偶数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授课。1.2方法。1.2.1参与人员及课前准备课程中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授课教师为具备5年以上工作及教学经验的临床药师或临床专家。SP来自本校医学生志愿者,应选择守时、忠实于模拟案例的志愿者。由本校资深临床教师及临床专家设计本课程所需的案例,对SP进行正规的专业化培训,确保SP的质量。案例应具备针对性,符合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大纲,难易适中、治疗过程适宜(8~15d)、药品使用数量适宜(4~10种)。上课前1周,授课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讲义让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由学生扮演药师进行一系列模拟情景训练。1.2.2课程设置设计了9次课程,每次课程3个学时。课程内容涉及沟通技巧、用药咨询和用药教育、药物经济学评价、不良反应评价及处理、特殊人群用药选择、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非理性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合理处方处理等问题。教学中采用SP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对临床药学本科生进行沟通技能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实践操作技能培训。(1)课程一:门诊药房窗口咨询。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和处方)和模拟病种,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准备门诊病历。SP携带门诊病历和药品到门诊药房进行咨询,药师当场回答SP的问题,对其进行用药教育。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2)课程二:不合理处方的修改。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准备处方。SP携带医嘱到门诊药房取药,药师发现处方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告知患者不能发药,并与医生沟通对处方进行修改。SP、医生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3)课程三:困难患者药品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家庭困难患者。药师根据药物经济学和患者情况,与医生及患者沟通,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药品。SP、医生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4)课程四:不良反应评价及处理。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模拟病种及使用药品,对SP进行培训确定台词。药师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询问患者用药情况,根据说明书和循证药学等证据确定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并判断是由何种药物引起,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处理。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5)课程五:特殊人群用药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妊娠妇女及老年患者。药师通过判断SP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妊娠分期和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根据说明书、循证药学等证据选择合理的药品。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6)课程六: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体格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SP询问药师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生活干预方式及用药注意事项,药师根据患者的血压和血糖状况,现场回答相关问题,建立档案对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及用药教育。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7)课程七:非理性患者及家属沟通。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和用药情况)和模拟病种,由不同SP扮演非理性患者及家属。药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考察本科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8)课程八、九: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由SP扮演社区获得性及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模拟技术模拟患者生理参数。药师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病史,选择抗菌药物,采用模拟技术模拟患者用药后的生理病理状况,药师根据患者生理病理及症状体征的改变,考虑是否更换抗菌药物等。SP及教师根据咨询情况进行评分和点评。每次课程安排2~4名SP,教学过程采用自由讨论、模拟诊疗、师生互评、课堂总结等形式。诊疗过程由学生自行掌握进度,必要时可暂停,让教师予以一定指导。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和心理学专家进行课程总结,纠正学生沟通行为及操作过程的不当之处,总结不足。1.2.3课程考核2组均采用采用笔试和结构化考试来考核临床药物治疗学的课程学习情况。笔试主要考察理论知识,结构化考试主要考察案例分析能力。笔试由临床药学室教师出题进行统一考核。结构化考试由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负责人组织,考核流程包括案例汇报、专家提问、学生答辩和专家评分4个环节。案例汇报由SP和临床药学生一起完成。考核案例由资深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设计,确定SP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过敏史、诊断、与诊断相关的主要阳性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模拟病种,一共设计2个案例。由资深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对SP进行培训,确保考核的质量和同质性。考核前,考生随机抽取一份案例,进行准备阅读,一般为5~10min,然后进入考场,询问SP基本信息及病史情况,询问完成后向专家进行案例汇报,包括患者主诉、患者基本情况、既往史、过敏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入院诊断、初始治疗方案,对主要的治疗药物进行评价,提出初始用药监护计划,患者的病程变化情况及药物疗效,对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调整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价,更新用药监护计划,指出患者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及需要进行的用药教育,该环节20~30min。案例汇报结束后,评审专家根据案例和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提问,一般为10~15min。提问结束后,专家对学生的汇报及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并评分。
2结果
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革新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研究药物治疗人体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19世纪以前,临床药物治疗长期处于经验主义阶段,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临床药物治疗学的研究与教学。这门课程的总论部分介绍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最终目的是对病人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治疗风险。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使多数医生对疾病的了解比较透彻,但对药物学、临床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远不能满足临床合理用药的需求,需要药师的协助;但药师面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和千差万别的个体,对如何合理选择药物并实施个体化用药以往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实践。临床药物治疗学作为基础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该课程实用性很强,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令学生掌握知识点十分吃力,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该课程教学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总结了我院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并提出一些今后完善教改的见解,以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改革实践
1.1合理选择开课时间与教学内容我院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开课时间为大三的第二学期,教学时数为36学时,大三的学生已学过了药理学,初步掌握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理的理论知识,迫切需要继续学习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教研室选定教学内容为教材的总论部分,主要有: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给药方案设计、临床药效学、药物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遗传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用药、时间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药物滥用与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原理与方法、老年人、儿童、围产期等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疾病对药效学的影响,以及新药临床研究与设计等。该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很快,在教学准备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目前已修改过三次教学大纲。讲授内容注意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动态、研究成果等,不局限于教材知识,例如将临床药效学内容更新为“PKD理论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与“药物滥用和合理用药”内容有机相连;因临床药师制度及新药的临床评价规则不断有新政策出台,教学中将“药品审批管理与评价”的内容整合到“新药的临床研究”内容中,同时介绍欧美药学教育及药师制度概况;增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新的、更加丰富的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将来作为临床药师的职业认识。
1.2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该课程学时数不多,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最多的知识信息量,如果板书多又工整,必然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如果板书太少,或者板书太潦草,会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失误,影响学生理解的深度。目前全部教学内容均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授课中充分显示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的纲要图片、关键词句图片,节省板书时间,同时动画图片能增加学生的亲近感,例如药物的不良反应中反应停致海豹胎事件、苯甲醇注射液致臀肌挛缩等,利用图片将知识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用语言深刻描述,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深切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
用多媒体显示数据、图表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学生的印象,增加数据的对比力度,例如药物经济学一章中,充分利用图表对比说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四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确切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确信一些重要的命题和结论,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1.3引进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国外临床药学发展主要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临床药学理论体系、完整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和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前沿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药学生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新进展,适宜采用双语教学。
音乐治疗研讨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治疗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音乐治疗思想及临床应用古已有之,但作为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仅20多年,却显示出独具的特色和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医学中音乐治疗发展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外国还是我国,我们都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发现音乐治疗的思想元素,音乐治疗源远流长。音乐治疗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在四千多年前,古印度人运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病痛。古希腊人也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中世纪的欧洲人将音乐视为一种使长期的痛苦和忧郁得到缓解的精神体验,并把伴随音乐疯狂的跳舞当成治愈舞蹈病的唯一方法。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国也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音乐治疗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
远古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艺术活动中蕴涵的治疗功能。汉代《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关于“五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及其辩证地运用于相应疚:病的记载。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音乐可以“动荡血脉,脉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元代医生朱霞享说:“乐者,亦为药也”。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中医的阴阳学说,也包含了音乐与人体健康的之间的调节因素。在音乐治疗中,具有兴奋作用的音乐属阳性,而具有抑制作用的音乐属阴性;激昂的音乐属阳性,柔和的音乐属阴性[zj。因此,中医重视在给患者开音乐处方时,对病人疾病的性质以纠正患者阴阳失调,使之平衡。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涵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音乐治疗,又称为音乐疗法,还有人称其为音乐医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型的边缘交叉学科。现在对音乐治疗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人对音乐治疗的理解也不同。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Bruscia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日本田中多闻医生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是:把音乐作为媒体使用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角是医生(音乐治疗医生),根据医生的处方,音乐家、护士、临床的心理医生作为整体的一员的相互协作。我国音乐治疗研究者张鸿蒸认为:音乐治疗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治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1950年美国建立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发展成为了一种专门的疗法,政府也规定将音乐治疗作为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表明音乐治疗开始得到了专家和大众的认可,开始走上系统的、独立的研究道路。虽然从学科的创建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是音乐治疗学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房地产论文
1958年英国成立了英国音乐治疗协会,此后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45个国家先后成立了音乐治疗机构,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教育。1979年以来已多次召开世界范围的音乐治疗学术会议。目前在美国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国家注册医师有四千多人,欧洲有数千人,日本有50多人。在短短半个世纪中,这一新兴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说明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的要求,在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治疗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社会职业,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我国,音乐治疗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却起步比较晚。1979年美国音乐治疗博士刘邦瑞教授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把欧美音乐治疗学介绍到国内,才拉开了我国音乐治疗学科建设的帷幕。然而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我国的音乐治疗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色。
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与传统针灸相结合的音乐电疗,体现了我国音乐治疗的特色。1984年湖南马王堆疗养院在为患者展开的心理音乐治疗中,为了适应中国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别大量采取了中国乐曲。1985年一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专业音乐人员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协作,先后开展了对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参与性音乐治疗的研究。此后,国内有几百个医疗单位设立了音乐治疗室,用于精神科、各种身心疾病、儿童学习障碍、多动症、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的诊治。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1999年n月中国音乐治疗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已开过7届学术会议,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现已有团体会员100多个单位,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2003年,中国的音乐治疗开始与世界接轨,我国音乐治疗的成果逐步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在国内的广泛开展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兴奋和鼓舞的。
音乐治疗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治疗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音乐治疗思想及临床应用古已有之,但作为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仅20多年,却显示出独具的特色和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音乐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音乐治疗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音乐治疗思想及临床应用古已有之,但作为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仅20多年,却显示出独具的特色和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临床药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培养临床药师是高等药学教育特别是医学院校药学院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临床药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强化药学服务、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以促进对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改革;临床药学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药学队伍建设,提升执业药师服务能力,促进安全合理用药”[1]。临床药师凭借丰富的药学知识为患者设计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药物间的不良相互作用,解决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现的深层次问题,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我国平均每万人口执业药师人数仅仅为3.2人[2],这与世界药学联合会公布的每万人口执业药师人数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3],且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同时现阶段,我国临床药师的配置已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临床药师是高等药学教育特别是医学院校药学院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5]。在对世界医药行业从药物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转变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我国临床药学人才培养规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严重不匹配的深刻认识的前提下,徐州医科大学于1997年率先在江苏省内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本科专业方向,并面向全国招生,于2009年获教育部正式批准为临床药学专业。经20余年发展,临床药学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于2017年高质量通过全国临床药学本科专业认证,并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讨论医学院校如何实施临床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对学生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强化药学服务
围绕本校临床药学专业懂医精药复合型应用型临床药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药物临床应用为核心,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调整,选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重视应用能力培养,以培育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临床药学研究的懂医精药的复合型应用型临床药学人才。1.1改革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内容。临床药物治疗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医学和药学的结合点,对指导学生如何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药学服务能力,我校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以临床合理用药评价为核心,针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和重点疾病,围绕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合理选择、使用以及患者用药指导等内容开展教学并增加临床见习[6]。同时,重视临床药师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关键作用,积极促进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简称徐医附院)药学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临床药师的教学意识和能力[7]。临床药师主讲[8],直接参与备课、研讨、教学与教学质量评估,并承担一系列临床见习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和能力。1.2改革临床药理学课程内容。临床药理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面向该专业三年级学生,上承药理学、下启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实现懂医精药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新药临床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药学服务和新药临床试验两大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即强化了药物治疗方案的决策、药物治疗监护等与临床合理用药有关的理论和原则,有效提升药学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增设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clinicalpractice,GCP)、医学伦理学、监查及管理等内容,为新药创制的临床试验与评价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具备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安全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以及初步开展药学服务和新药临床试验工作的能力。1.3增设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临床药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以临床用药四大原则即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主线,重点阐述临床药学的工作性质、临床药师的培训、药历书写的方法以及在临床上如何贯彻上述原则[9]。本课程是我校在全省临床药学专业中首开的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配有智慧教室、数字化案例研讨室,不仅可以阅读、分析、研讨药学服务案例,还可以与徐医附院药学部进行教学影像、案例研讨的同步传输,利于学生便捷完成案例讨论与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点病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切实掌握临床药物治疗和药学监护的要点,加强药学服务实践能力训练。为提高教学效果,药学院临床药理学教研室和徐医附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共同承担了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安排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临床药师主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临床药学的概念、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及临床常用病、多发病和重点病的治疗方法和药学监护要点。以上课程内容的调整均是围绕临床药学以人为本、合理用药这个中心而设计。学生既获得了药学的完整知识结构,又在医学课程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了临床药学的本质,并通过一系列应用能力培养,初步具备了临床药师的工作能力。
2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药学人才队伍及药学服务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西藏医院药学人才队伍及药学服务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数据通过Excel软件整理和分析,并用重测信度控制研究质量。结果86家西藏公立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共计657名,其中从事药学技术人员532名,占80.97%。学历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占83.20%。中医药、药学相关专业毕业占73.02%、藏医药相关专业毕业占13.23%;高级职称药学工作人员占2.23%。在86家西藏公立医院中,药剂科负责人学历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占94.19%、专业为药学者占96.51%、职称主要以药师为主,占54.65%。从事药品调剂工作岗位的人占72.00%。设有临床药学部门医院仅占16.28%。结论西藏县区级以上公立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大多为本科,高级职称人员缺乏;药剂科负责人学历及职称结构整体低。临床药学服务处于初级阶段。
【关键词】西藏;药学服务;人才队伍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是以藏族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卫生事业起步晚,底子薄[1]。西藏医疗服务领域不仅包括西医、中医,还包括藏医,具有地域特殊性。药学服务模式相较于内地单一,临床药学服务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关于西藏全区性药学人才队伍和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报告较少。本研究通过调研西藏医院药剂科人才队伍和药学服务模式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促进西藏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8年4月西藏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报告的86家西藏公立医院(不包括公立民族医院)为研究对象。1.2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调查。问卷参考《我国医院药学服务状况调查问卷》[2-4]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同时依据我国药事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有关医院药学工作条款对内容进行修改,调查时间截至2019年5月。对调查结果采用预调查问卷与正式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一致性检验,信度≥91.3%。1.3统计学方法。调查数据通过Excel软件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和累计构成比、相对比描述。
2结果
鼻咽癌综合治疗论文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高发。由于鼻咽解剖部位的隐蔽性及鼻咽癌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就诊时大部分病人已处于中晚期,多年来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50%~60%,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了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降低放射治疗后的远期并发症,除了改进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外,探索寻找疗效高、后遗症轻的鼻咽癌综合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首次治疗肿瘤讲究合理、正规、系统的综合治疗,尤其是首次治疗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一次不规范的手术或一次设计不合理的放、化疗方案,就有可能导致肿瘤残留,产生拮抗和耐药性,给未来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最终导致整个治疗的失败。
早期治疗
放射治疗是目前公认为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患者,采用单纯放射治疗。在调强放射治疗以前,早期鼻咽癌的治疗除采用常规外照射放疗,外照射加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年生存率达90%以上。鼻咽癌的常规分割剂量为2Gy/F,鼻咽部的总剂量66~70Gy。颈淋巴结的剂量60~70Gy。颈预防照射46~50Gy。
中晚期及转移治疗
中晚期病人占全部鼻咽癌患者的70%左右,但是目前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令人满意,所以许多临床研究针对这类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疗法,不能预防远处转移,又因放疗仅能控制照射野以内的病灶,照射野以外的亚临床病灶常被遗留,成为复发或转移的隐患。同时由于放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导致放射野外病灶的加速发展,合用化疗将可能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应用化学药物预防和治疗远处转移是提高NPC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化学药物如DDP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可能提高放疗效果。第二届全国鼻咽癌放射治疗学术会议[1],根据几项Ⅲ期临床试验以及一些Ⅰ、Ⅱ期试验和回顾性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诱导化疗有利于降低局部晚期(尤其是N2~N3期)鼻咽癌患者的远地转移率;②同期化疗有利于加强T晚期鼻咽癌的局部控制;③化疗的力度不足将会影响治疗疗效。较多的鼻咽癌远处转移是在局部区域良好控制的状态下发生,需要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因此,鼻咽癌的综合治疗尤其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始终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