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7:47: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质量强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质量强市

市委办质量强市建设意见

质量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发展品质的核心体现,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进一步强化质量支撑,发展质量经济,增强质量在全市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现就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品质为目标,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着力打造“质量”,为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持久保障。

(二)总体要求。把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城市价值和品位、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加强质量建设。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质量创新战略“三大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三大体系”,大力建设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提升工程”,促进质量基础建设显著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显著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二、工作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面构建起质量强市的体制机制,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质量品牌城市。

查看全文

食药监局质量强市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省质量振兴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建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提高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局职能,现就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业素质为重点,以强化质量管理、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提高我市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医药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升食品药品质量保障水平和医药产业市场竞争力。

二、组织保障

为全面落实质量强市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决定成立质量强市领导小组:

三、工作内容及目标

查看全文

建立质量强市启动会讲话

这里召开建设质量强市动员大会,今天。主要目的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全面部署质量强市建设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质量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工作水平,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前段时间,质检、工商等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制订了关于建设质量强市的意见》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予以印发,明确了市质量强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刚才,会议表彰了一批先进,这批先进是市品牌和质量建设的典型和榜样,很值得学习、宣传和推广;有关部门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质量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创业精神的价值体现。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现在,我们所提的质量,是个“大质量”的概念,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而且包括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全程质量观、全民质量观”,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质量强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建设质量强市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建设质量强市事关经济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推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扩张赢得了先发优势,但随着发展环境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面临质量竞争的新考验,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由质量问题引发的、以技术壁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出现,给“低端、低质、低价”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极大冲击,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丧失主动权。当前,我们正处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科技化、知识化的新时期,谁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谁就能取得发展的制高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把质量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其次,建设质量强市事关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质量是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体现,拥有一批质量过硬、市场认可的名牌产品,是一个地区最好、最形象的广告,就像人们一提到手表、军刀就会想到瑞士,一提到香奈儿香水、LV包就会想到法国,这就是质量和品牌的效应。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不近如人意,经常发生区域性的产品质量事故和工程安全事故,就会严重损害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就难以有效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城市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谁也不愿来投资,不愿与企业合作,就连人在外面都不敢说自己是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质量建设,向质量要效益,凭质量树信誉,靠质量优环境,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第三,建设质量强市事关民生改善。质量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任何方面的质量出了问题,轻者会给老百姓造成财产损失,重者会影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建设质量强市最终的落脚点是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成就和成果。质量强市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其实都可以落实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质量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家用电器、通讯服务、房屋工程、煤矿透水等各种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像三鹿奶粉事件,是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内就有超过30万的孩子受害,善后问题都要持续几十年,而今年7月份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又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随之吉林、甘肃、山东、河北等地接连查出乳品三聚氰胺超标问题,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已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温饱,更加注重吃的放心、用的称心、住的舒心,对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日益增长,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争创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建设质量强市条件具备。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上级有要求。现在中央和省里对质量问题非常重视,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质量问题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就我省的质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强调“质量是竞争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关系国家和地区形象,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求把质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之路,全面提高“浙江制造”的整体形象。吕祖善省长反复强调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今年7月份,省里还专门召开质量强省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质量强省工作的具体任务,并把作为全省4个试点县市之一,这些都为我市推进质量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二是现实有基础。通过这几年的扎实工作,我市质量建设不断加强,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为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产品质量情况来看,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和“品牌强市”战略,积极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和名牌培育,这几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80%左右,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10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5个,拥有“中国汽摩配之都”等区域品牌10个。从工程质量情况来看,拥有省优质工程“钱江杯”5个、市级优质工程“瓯江杯”13个,工程质量水平居市前列。从服务业质量情况来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商贸、旅游、金融等行业积极培育一批特色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瓯菜名城”。从环境质量情况来看,这几年小电镀、废塑料洗涤、小制革等行业性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温瑞塘河(环城河)水质得到初步改善,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以上生态乡镇23个,“十一五”前四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累计分别削减15.15%、12.25%,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天数达到349天。三是社会有共识。在质量问题上吃过大亏,也在质量立市、品牌强市上树立了形象,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质量是强市之本、民生之基,任何时候质量问题都松懈不得、麻痹不得,这种质量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提升质量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和期望,这为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三)建设质量强市任重道远。建设质量强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一是质量建设内容广泛。建设质量强市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不仅要抓好生产制造领域的产品质量,还要统筹抓好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建设;不仅要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还要形成质量文化,树立有质有量的政绩观和全社会参与质量的全局观,这些都对我们的质量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质量监管机制有待健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职能部门质量监管职责划分还有交叉,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如服务业就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行业质量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长效机制还不完善,部门重突击检查、轻事前预防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责任追究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三是质量建设工作合力有待加强。从政府层面来看,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对质量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深有浅,工作力度有大有小,还没有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从市场主体来看,一些企业对质量和品牌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往往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没有真正下大力气抓质量创品牌。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质量诚信意识还不强,行业自律有待加强,社会各界主动参与质量维权和质量监督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查看全文

副书记在质量强市推进会发言

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全省质量强省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研究部署2012年我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机制,深入推进我市质量强市建设,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下面,我就质量强市工作提出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前一阶段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市从2011年开始开展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质量强市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紧紧围绕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主线,按照“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市”的总体要求,明确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稳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具体成绩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在建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的工作原则,扎实做好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市质量强市办公室加强领导、积极协调、主动沟通,充分发挥了牵头、组织、协调、桥梁和纽带作用,做了大量细致而具体的工作,确保了全市质量强市工作正常运转。今年以来,先后完成了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对《2012年质量强省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组织开展讨论,及时反馈修改意见;召开了全市质量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印发了《市政府质量奖评奖实施细则》、《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员管理细则》等文件。初步建立了质量强市建设工作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制度、新闻制度、质量形势分析制度、检查督查及评价考核制度等工作机制,为有序推进、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出台政策意见,编制发展规划。一是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制订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在总结各地、各相关领域“十一五”成果及“十二五”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编制了《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已通过市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论证,下步将根据各专家及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批准实施。

查看全文

质量强市建设调查报告

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开展质量强省、质量强市建设的战略部署,2010年2月起,我们对市级各相关部门、县(区)政府、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质量工作,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深入现场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当前我市的质量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近十年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全市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临港工业迅速崛起。

(一)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船舶修造业、水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机械加工业等新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重工等一批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成为全国船舶修造龙头企业,船舶配件制造业迅速发展,产值超过10亿元;全市海水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加工能力、技术能力等均居全国前列。全市获得“黄鱼”等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海鲜”成为首个区域名牌;定海已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塑机螺杆之乡”,集团、集团等重点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质量保证能力逐步提高。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逐步加强,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市有企业技术中心28个,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6个,建成了国家海洋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二是品牌和标准化战略不断突破。全市着眼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创中国名牌产品4个、名牌产品37个、名牌产品77个。省级以上名牌企业100%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围绕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强化技术标准的创新,全市3个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并推广实施。三是工业产品质量指数走在全省前列。从全省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情况看,我市的产品质量状况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未出现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质量突发事件。批次合格率和质量指数屡创历史新高。说明我市的小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不断提高,大中型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仍处在全省的前列。

(三)质量安全整治成效明显。近年来,全市先后组织开展了部分重点产品整治、“十小”行业整治、奶制品整治,加强了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建设,确保了全市食品及产品质量安全。在部分重点产品整治中,突出水产品、饮用水、豆制品等食品行业、涉安类行业等重点产品。在“十小”行业整治中,摸清了全市近1.4万家“十小”底数,制定了整治标准及相关监管制度,帮扶培训3000多户(次),整治规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局面。在强化产品质量整治中,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得到不断完善。通过“五个一”分析归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预测预警作用。

查看全文

在构建质量强市工作会发言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建设质量强市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全面部署质量强市建设工作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质量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工作水平,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前段时间,质检、工商等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制订了《关于建设质量强市的意见》,并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予以印发,明确了我市质量强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刚才,会议表彰了一批先进,这批先进是我市品牌和质量建设的典型和榜样,很值得学习、宣传和推广;有关部门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质量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创业精神的价值体现。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现在,我们所提的质量,是个“大质量”的概念,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而且包括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全程质量观、全民质量观”,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质量强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建设质量强市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建设质量强市事关经济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推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扩张赢得了先发优势,但随着发展环境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面临质量竞争的新考验,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由质量问题引发的、以技术壁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出现,给“低端、低质、低价”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极大冲击,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丧失主动权。当前,我们正处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科技化、知识化的新时期,谁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谁就能取得发展的制高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把质量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其次,建设质量强市事关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质量是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体现,拥有一批质量过硬、市场认可的名牌产品,是一个地区最好、最形象的广告,就像人们一提到手表、军刀就会想到瑞士,一提到香奈儿香水、LV包就会想到法国,这就是质量和品牌的效应。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不近如人意,经常发生区域性的产品质量事故和工程安全事故,就会严重损害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就难以有效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城市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谁也不愿来投资,不愿与企业合作,就连人在外面都不敢说自己是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质量建设,向质量要效益,凭质量树信誉,靠质量优环境,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第三,建设质量强市事关民生改善。质量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任何方面的质量出了问题,轻者会给老百姓造成财产损失,重者会影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建设质量强市最终的落脚点是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成就和成果。质量强市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其实都可以落实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质量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家用电器、通讯服务、房屋工程、煤矿透水等各种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像三鹿奶粉事件,是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内就有超过30万的孩子受害,善后问题都要持续几十年,而今年7月份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又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随之吉林、甘肃、山东、河北等地接连查出乳品三聚氰胺超标问题,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已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温饱,更加注重吃的放心、用的称心、住的舒心,对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日益增长,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争创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建设质量强市条件具备。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上级有要求。现在中央和省里对质量问题非常重视,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质量问题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就我省的质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强调“质量是竞争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关系国家和地区形象,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求把质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之路,全面提高“浙江制造”的整体形象。吕祖善省长反复强调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今年7月份,省里还专门召开质量强省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质量强省工作的具体任务,并把作为全省4个试点县市之一,这些都为我市推进质量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二是现实有基础。通过这几年的扎实工作,我市质量建设不断加强,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为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产品质量情况来看,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和“品牌强市”战略,积极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和名牌培育,这几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80%左右,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10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5个,拥有“中国汽摩配之都”等区域品牌10个。从工程质量情况来看,拥有省优质工程“钱江杯”5个、市级优质工程“瓯江杯”13个,工程质量水平居市前列。从服务业质量情况来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商贸、旅游、金融等行业积极培育一批特色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瓯菜名城”。从环境质量情况来看,这几年小电镀、废塑料洗涤、小制革等行业性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温瑞塘河(环城河)水质得到初步改善,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以上生态乡镇23个,“十一五”前四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累计分别削减15.15%、12.25%,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天数达到349天。三是社会有共识。在质量问题上吃过大亏,也在质量立市、品牌强市上树立了形象,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质量是强市之本、民生之基,任何时候质量问题都松懈不得、麻痹不得,这种质量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提升质量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和期望,这为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三)建设质量强市任重道远。建设质量强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一是质量建设内容广泛。建设质量强市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不仅要抓好生产制造领域的产品质量,还要统筹抓好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建设;不仅要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还要形成质量文化,树立有质有量的政绩观和全社会参与质量的全局观,这些都对我们的质量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质量监管机制有待健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职能部门质量监管职责划分还有交叉,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如服务业就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行业质量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长效机制还不完善,部门重突击检查、轻事前预防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责任追究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三是质量建设工作合力有待加强。从政府层面来看,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对质量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深有浅,工作力度有大有小,还没有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从市场主体来看,一些企业对质量和品牌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往往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没有真正下大力气抓质量创品牌。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质量诚信意识还不强,行业自律有待加强,社会各界主动参与质量维权和质量监督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查看全文

质量强市建设动员会市长讲话稿

刚才,同志宣读了关于推进质量强市战略的实施建议对“十二五”期间质量强市建设目标和具体任务作了具体部署,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这基础上,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市质量工作取得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质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通过创新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质量工作方法、开展质量振兴活动,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行业自律”的质量工作运行机制,质量强市的基层基础初步夯实。突出表现在:

一是全社会质量意识普遍增强。我们在全市25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质量协管员,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开展各种质量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积极推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宣传贯彻和人员培训,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使广大企业的“质量主体”意识和“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广大消费者对质量的关注度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二是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健全。自年我市被省质监局列为全省“推进质量振兴,实施品牌战略”试点县(市)以来,我市相继制定出台《市质量振兴实施规划(—)》、《市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市名牌产品评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品牌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市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切实加大对质量工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振兴工作的规划和政策体系。

三是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实施初显成效。质监等部门积极抓好质量管理和服务,不断推动标准创新和质量、计量体系建设等基础工作,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实施初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有71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9家企业参与制定完成了25个国家标准,11家企业参与制订完成24个行业标准,重点骨干企业可采标主导产品采标率100%;全市拥有中国名牌5只,中国驰名商标8件,浙江名牌28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2件,杭州名牌36只,杭州市著名商标75件,评出市质量奖10个。

查看全文

就业质量加强市场营销人才培育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关键的资源。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增长,更强调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人才质量直接决定着人力市场上供需双方匹配和满意的程度,也决定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就业质量始终是市场营销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因此,如何建构基于就业质量提升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

1就业质量: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自2005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连续位列榜首,学生的就业率排名一直靠前【l1,然而就业质量特别是地方院校学生的就业去向仍然表现为低层次、单一化和高流动性。这一现实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将对地方院校招生带来冲击。在人才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往往以学校的知名度对求职者分等论级,这显然不利于地方普通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这种以学校论等级的人才筛选机制往往使地方院校的学生就业去向表现为低层次和单一性。

笔者对本校市场营销连续五届毕业生求职去向的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的单位为中小企业,仅有8%的学生初次就业去向是大型企业;82%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为推销业务类,仅6%的学生初次就业岗位是市场分析与策划管理类。从薪资收入来看,74%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的承诺月薪为1500元以下,20%的学生初次就业的承诺月薪在l,500—2,500元之间,只有6%的学生初次就业的承诺月薪超过2,500元;与此相对应,学生对初次就业的满意度分别表现为:不满意占83%,满意占11%,非常满意仅占6%。可以看出,尽管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居高不下,但就业的质量依然是主要问题,这也是影响市场营销专业报考热度的重要因素。初次就业去向的低层次和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在职业转换上的高流动性。笔者的连续跟踪调查表明,有58%的学生的初次就业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31%的学生的初次就业持续时间不超过3年,只有11%的学生的初次就业持续时间在3年以上;从职业转换情况来看,有62%的学生在3年内的职业转换平均周期为9个月以下,有24%的学生在3年内的职业转换平均周期为9个月至1年,仅有14%的学生的3年内职业转换平均周期超过1年。

然而,职业转换的高流动性并没有带来就业岗位的梯度上升,普遍表现为每一次转换后再就业岗位以及再就业单位在规模、行业和性质上的高度相似性。从薪酬水平来看,每一次转换的平均薪酬增长率与职业转换的频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薪酬平均增长水平不超过.5%每次。由此可见,职业转换上的高流动性并没有带来工作性质和薪酬水平的显著差异。这种低水平、重复性的岗位流动不仅加大了就业者的心理成本和生活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高频度的职业流动严重侵蚀了就业者能力和素质提升的机会,形成了职业的低层次、单一化和高流动性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恶性循环。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就业质量的低水平。而要打破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就业上的低层次、单一化与高流动性所形成的怪圈,必须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然而,市场营销专业在地方院校多数是较新专业,缺乏吸引学科建设资源,因而也往往是地方院校的相对“弱势”的专业,其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营销专业毕业生,也往往因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不具备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既体现地方院校特色,又具备营销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2同质化: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问题

地方院校绝大部分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在生源、师资和教育资源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客观差距。然而,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手段和内容等方面基本照搬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因此在“学术型教育”与重点院校有差距,在“职业型教育上”与高职类院校相比优势不明显闭。同时,同类型的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上“同质化”的倾向明显,未能形成特色化的比较优势,导致该类院校毕业生在人力市场上过度竞争,形成并加剧了就业质量低层次的状况。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依靠政府实行“政策办学”。高校不仅缺乏办学自主权,也缺乏自主办学的独立意识。与市场营销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在确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时却并没有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也没有认真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更没有认真总结自身在办学上的优势和劣势,肓目拟定或照搬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长期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的高期望未能及时转型,传统的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制约着人们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同。人们普遍从单一的角度认识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的质量内涵,往往以学历水平和知识存量来衡量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在选材标准上也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存在着人才“高}肖费”的心理,这一切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误导。

查看全文

“质量强市”交通工程建设自查报告

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切实提高交通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以“质量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重点”为目标及准则,2016年,我局按照《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县开展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有关通知要求,我局成立了县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领导组,对全县交通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统筹监管。现将县2016年度质量强市交通工程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质量监督管理情况

按照我县质量强市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结合全县交通行业实际,我局高度重视。为切实做好质量强市专项工作,我局首先从企业和项目建设主要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认识源头抓起,积极宣传学习ISO9000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标准、实质、价值观及作用,并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分析当前交通建设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全员工程质量意识,充分认识质量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强化工程质量的基础性作用。

(一)加强监督,强化领导

为确保质量强市专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局积极引导交通企事业单位、交通工程建设业主和建设工程承包单位,以及相关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质检单位等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交通工程建设得到质量和施工安全双保证。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局属各股室根据其自身工作职责,定期与不定期到全县在建道路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协助其开展质量强市的相关工作,并对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

查看全文

市质量工作会议领导发言稿

年,是我市“转危为机、实现再造”的攻坚决战之年,是建设“阳光之城”的战术突破之年。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届次全会和市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齐心协力建设“生命阳光、生活富裕”的和谐新富阳的关键时刻,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质量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传达市长对质量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分析我市质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质量强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刚才,质监局长对近年来全市质量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街道、镇和集团、永泰纸业集团对有关质量工作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市质监局祝平副局长也给我市的质量工作作了非常重要的指示,我们要结合长的重要批示精神一并研究,抓好落实。下面,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深化“质量强市”的战略认识

质量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重大质量安全问题,在国内外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国家主要领导人也高度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在年中央经济工作上,总书记强调“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省委赵洪祝书记和吕祖善省长也对质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充分认识质量工作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维护民生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中央、省到市的各级领导对质量问题都十分重视,阐述之深、份量之重前所未有。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大质量”、“大民生”的高度认识“质量强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质量强市”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对质量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不应再把质量局限于一个狭小的“产品质量”概念,而要从产品质量衍生到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从打造富裕阳光之城的高度来认识质量工作;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从全面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来理解质量工作;充分认识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粗放型结症、要素制约问题依然严重,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刚刚起步。例如造纸、球拍等块状产业,从量的规模来看在全国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从质量、档次上来看,还是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市场竞争优势地位还不明显。要统筹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以质量求生存、用质量谋转型、靠质量促发展。

(二)要从提高民生安全保障水平的要求来理解和认识建设“质量强市”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