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6:22: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质量风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风险控制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此期间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现阶段人们主要关注的话题,也是讨论的中心。企业的内部环境质量、风险的评估情况以及监管的程度越高,食品的质量安全就越牢靠。由此可见,企业的风险机制的有效控制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就风险控制与食品质量安全进行仔细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风险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研究与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对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加大的关注的力度。受政府监管的影响,食品企业若是生产质量不安全的食品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这样不仅对企业的名誉造成影响,同时很难会再次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这种背景下,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但是在实际上,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经常出现,若是将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视为企业经营的风险,就会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的频繁发生。
一、风险控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1.内部环境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内部环境设定了企业中人员怎样认知和对待风险的基础,其中主要包括了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的容量、道德价值观以及权利职责等。其中风险管理理念一般反应的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体现,当企业都对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重视程度时,并且人员能够对其理解和信任,企业方面就能够很好的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而风险容量是指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数量,若是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非常讨厌,那么在进行战略制定的过程中才能够进行合理的控制。此外,营造良好的诚信和道德企业文化是企业构筑的道德底线,它对于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其它构成因素的设计等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胜任能力主要反映出了食品安全所需的技能与知识,权利和职责反映的是人员发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般这种情况指的是食品质量安全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若是将责任与权利授予员工就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程度有所提升。2.风险评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风险评估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检测和管理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潜在事项,是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和基础。相关的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从对食品的影响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在其过程中要对预期事项和非预期事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原料、生产阶段、运输和销售过程界定出固有风险和客观影响因素,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的标准,若是在其中有问题的发生就会有报警,从而能够有效的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的控制,降低风险的发生。3.信息与交流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现阶段,信息与交流是企业收集、传递以及风险控制的内外部信息,是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在组织内外交流沟通的过程。因为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与识别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和提取,所以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信息系统来进行合理的解决。另外,根据内外部的合作情况,信息系统就要与关联供应商、销售商进行一定的融合,与此同时还要详略得当并且及时准确的获取数据信息,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企业风险容量的沟通也同样重要,企业应该让员工以及合作伙伴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防止在其中有问题的出现。4.内部监管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正常情况下内部监管指的是企业对风险控制的建立以及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和检查,从而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严格的评价,若是其中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可能够及时的改进。受企业内外部环境作用的影响,控制活动因此会变得毫无相关。所以说,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时刻对风险控制提高重视程度,并且要设立专有的部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管,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更好的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工作。
二、结束语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开展风险评估能够对产品质量进行识别和监测,是开展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结合大数据发展的背景,对当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影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因素,探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评估方法和防控措施。
关键字:大数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因素,方法,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生产经营中会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案例有: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我们的人体健康安全。因此,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特别是构建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开展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
1大数据背景下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其在产品质量监督中得到越加广泛的应用。当前相关业务部门所使用的产品质量监管系统比较多,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多种问题,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监督。针对当前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存在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大数据进行整合和优化。当前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数据缺失、数据错误以及数据重复。在使用大数据系统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时,会存在一些应用属性信息缺失的问题,然后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信息的丢失率来判断该属性信息是否能够当作数据分析的基础。针对数据缺失的问题,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找回并填充,比如可以使用回归、判定书、贝叶斯等方法来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充,确保各个属性信息之间的联系,确保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证监督效果。
2大数据背景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医疗质量风险治理机制
1医疗质量风险的主要形式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管理的永恒主题,所以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不仅要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更要切实保障医疗质量。但是,无论是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还是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均存在医疗质量风险。只不过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主要是由于过“多”医疗服务导致,如医师对患者的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而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主要是由于太“少”医疗服务导致,如医师对患者的推诿转诊和减少服务。因此,医疗质量的指标应该依据不同付费方式采取相反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如果采取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那么医疗质量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应该是防范医疗机构“过多”提供的不必要和不合理医药卫生服务;如果采取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那么医疗质量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应该是防范医疗机构过少提供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医药卫生服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上述观点。一是预付费方式的情况相对复杂。预付费方式主要包括按人头、病种、总额三种预付费方式,不同预付费方式下医疗质量监控的观测点也存在较大差异。采取按人头付费应重点防范医疗机构减少服务内容、无序转诊患者等行为;采取按病种付费应该重点防范医疗机构诊断升级、分解住院等行为;采取总额预付应重点防范服务提供不足、推诿重症患者等行为。可见,在按总额、人头预付费方式下,“少”提供医药卫生服务必然是医疗机构的行为取向;而按病种预付费方式下,“多”提供医药卫生服务或然是医疗机构的行为取向。特别是在按病种预付费方式局部推行,而医疗机构并存按病种预付费方式与按项目后付费方式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医疗机构凭借信息不对称升级病种,将按病种预付费方式转变为按项目后付费方式的行为。因此,在为预付费方式建立医疗质量观察点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少”提供医疗服务为观测点,否则按病种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就会变成盲区。二是分清必要和合理两个概念。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和不合理的医药卫生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提供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无病也治”,所以不必要是指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上的不必要。提供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的常态行为。所谓不提供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有病不治”。不提供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常态行为。所谓不合理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小病大治”和“大病小治”,所以不合理是指医疗卫生服务程度上的不合理。当前,我国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构以预付费方式为核心的综合性付费方式,所以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的质量监控,不仅应该防范医疗机构减少必要性医药卫生服务,而且应该防范医疗机构减少合理性的医药卫生服务。
2医疗质量风险的形成机理
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是控制医药卫生费用的有效手段,也是降低医药卫生质量的罪魁祸首。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极易引发医疗质量风险[1],一是因为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经营模式的转变,二是因为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转变。
2.1医疗机构经营模式转变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不同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会促成医疗机构不同的经营模式。在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必然采取“以收入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因为他们只有提供尽量贵的医药卫生服务,才能获得尽量高的医药卫生收入。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必然采取“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因为他们只有提供尽量少的医药卫生服务,才能获得尽量高的医药卫生收入。由于医药卫生服务的数量是医药卫生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如果减少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医疗服务数量,那么难免导致医药卫生质量的降低。
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分析
摘要:近年来,多晶硅企业逐渐重视质量风险控制,强化一流队伍建设,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得到有效落实,以此保障多晶硅产品生产质量,促使企业更为稳定发展。本文首先从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内涵入手,同时阐述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内涵;措施
多晶硅产品属于光伏、高纯半导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复杂、设备众多,对供应指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自2012年开始,受到欧美国家的双反影响,国家光伏市场呈整体下降趋势,为此,多晶硅企业必须要注重风险控制。
1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内涵
自2013年开始,多晶硅企业逐步在原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建设起了完善的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机制,借助其质量风险控制体系,梳理当前的质量管理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多晶硅产品质量,保障多晶硅产品的稳定生产,切实提升客户的满意度。通过实践证明,引入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管理理念,与传统工艺相互结合,能够形成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在遵循多晶硅产品特点的基础上,生产出高纯度的多晶硅产品。将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体系贯穿全流程,可提升全面质量风险意识,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全面降低质量损失,实现当前管理模式的改革,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多晶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药品质量安全是确保安全用药的前提,但近年来制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严峻。文章综述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并分析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理中的适用性,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制药生产;统计学;质量管理;质量风险;药品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式发展,治疗各种疾病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药物层出不穷,人们在得益于新型药物的治疗的同时,也同样面临药物质量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药检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为了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药品质量风险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对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综述,并分析统计学在制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中的适用性。
1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贯穿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及审核回顾的过程。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流程。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把控是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概述。将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1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探讨
【摘要】乳制品是消费者饮食中较常见的种类,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和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营养和安全,低温乳制品因其特有的产品营养及低温酸奶含有益活菌等特性,逐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和喜欢。与常温乳制品比,低温乳制品全程需要保持在2~6℃的低温条件才能保质保鲜,如何对冷链环节因客观条件下不同程度的脱离冷链要求而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控制和改善,是保证低温乳制品安全质量和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低温乳制品;TTT理论;冷链;配送;消费者;风险;评估
1前言
由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实现奶业全面振兴为目标,优化奶业生产布局,创新奶业发展方式,建立完善以奶农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生产经营体系,密切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提振乳制品消费信心,力争到2025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4500万吨,切实提升我国奶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意见》明确了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一是加快确立奶农规模化养殖的基础性地位;二是降低奶牛饲养成本;三是提高奶牛生产效率;四是做强做优乳制品加工业;五是促进养殖加工融合发展;六是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七是推动主产省(区)率先实现奶业振兴;八是大力引导和促进乳制品消费。因此,无论是奶业政策的支持,还是消费者的内部需求,低温奶成为未来市场的重点已很明朗。低温巴氏鲜奶、低温酸奶等低温乳制品除了对处理工艺要求较高外,更需要完善的冷链保障。如:巴氏奶经过巴氏消毒生产出来,在2-6℃的环境下可以保存1-7天,酸奶经过巴氏消毒、发酵、灌装、生产后,在2-6℃的环境下可以保存2-3周左右,这些巴氏消毒采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不是很耐热的病原体全部杀灭,仍保存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一旦温度过高,这些细菌会大量繁殖,对牛奶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一旦冷链条件不完善,这些产品的口感将会劣化、变差、变质,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2低温乳制品冷链过程中易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总体来说,在国内冷链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国民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双重作用下,低温奶未来已经呈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看到低温奶发展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乳品冷链物流、冷链管理尤其是消费者环节的冷链管理等诸多环节及细节管理上,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风险,需要予以关注、改善和控制。2.1低温乳制品变质的两大原因。一种是产品生产过程不合格,另一种是冷链运输过程中因不合格的管理控制出现断链现象。脱离冷链、冷链断链存在的可能性更大。2.2冷链断链的几种原因。2.2.1冷链设施不到位。尤其是在“后一公里”即物流公司(或二次配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这段路程或环节易出现问题。生产企业会配备专业冷库,运输过程中有冷藏车等专业设备,但送至消费者手中的时候有部分通常使用面包车、三轮车、电瓶车这类运输工具,没有相关冷链物流设施的配置和要求监督,只有干冰包这类产品保护低温,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断链可能性或降低了冷链效果。2.2.2冷链设施故障及修复不及时。冷链设施设备出现故障如果没能及时发现极易造成冷链物流的断链,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快智能化冷链设备的建设。智能化设备通过对自身设备状态的自主监控,能够及时提示设备异常状态,避免因设备故障产生的断链现象。2.2.3冷链环节的多方性及消费者购买后至饮用环节的冷链波动性。冷链物流是需要多方配合、协作完成的一项作业。生产企业产品出库的后续四大冷链环节:运输环节(一次配送)、经销商环节(含储存与二次配送)、销售环节(零售点、商超)、消费者环节(取、用、存、饮用)均应保持良好的关注、评估及控制。消费者从购买到饮用环节的冷链保证目前是重点和难点:消费者在购买了冷链产品后,是否即时饮用,是否存在短暂的冷链不合规的存放或储存。此环节,由于消费群体的个体数量庞大,存在一定的冷链控制、效果保证的盲区与偏差。因此,需要不断的强化和引导冷链各方及消费者建立更多的冷链控制的意识、行为和方法,使“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的冷链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保障,这点,在海南、广西、广东等南方天气炎热时间更长、温度更高的地区更为重要。
药房拆零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药房拆零药品的质量影响因素,观察质量风险管理用于药房拆零药品的管理效果。方法某院药房于2020年7月1日起开始对拆零药品实施质量问题评估与风险管理,回顾性调研风险管理实施前6个月(2020年1~6月)和风险管理实施后6个月(2020年7~12月)某院药房拆零药品的管理数据。分析总结拆零药品的质量影响因素,观察两种不同管理体制的管理效果,统计两组药品调配差错、药品破损、药品过期、药品失效情况。采用自制的药房工作满意度评价表,评价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药房拆零药品管理质量因素概括分为人员因素、药品因素、环境与设备因素、管理因素四大类,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并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管理后药房拆零药品调配差错(1.77±0.81)次/月,药品破损(1.98±0.64)次/月,药品破损(0.45±0.09)次/月,药品失效(0.86±0.12)次/月,均低于风险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后药房人员工作质量满意度(100.0%)也高于风险管理前(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房拆零药品质量影响因素众多,以此为据开展质量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药房人员工作质量,提升拆零药品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药房;拆零药品;管理质量;影响因素;风险管理;效果
拆零药品指将包装完整的药品拆分成小单元进行销售和使用的药品,通常由医院药房药师根据临床医师处方用量进行调配,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及用药需求,化解患者购药后因病好药剩而出现药物过期、药品浪费的问题,同时降低患者医疗费用,遏制临床过度用药、开大处方的问题[1]。药品拆零使用后,小单元药品没有完整包装和说明书,通常亦不标注药品名、规格、用法用量、有效期等,导致药品更容易破损变质以及出现调剂差错,给药品质量及使用管理增添了难度[2]。不过,为了确保医院药学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用药疗效及安全,药品使用虽然可以拆零,但是药学管理与服务不能拆零,反而更应该严格把关、加强管理[3]。但是从目前来看,医院药房拆零药品管理尚存在不足,探究影响拆零药品质量的风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解决对策十分必要。我院近年针对药房拆零药品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及风险管理,收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自医院药房2020年1月~2020年12月的拆零药品管理数据。分为药房拆零药品风险管理实施前(2020年1月~6月)管理数据和药房拆零药品风险管理实施后(2020年7月~12月)管理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产房风险管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
医院风险管理指的是医疗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及系统化地尽量减少或是消除医疗上风险的出现,来免除一些危害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管理过程中分析风险,寻找出风险防范办法,以减少医疗风险发生的管理模式[1]。产科是医院急诊多、高危险的特殊科室,其中产房发生风险的概率最高,在这病人周转快、病情变化迅速、技术要求高,而且紧密联系着母婴两人的生命安全,也是容易出现医患护患纠纷的环节。怎样保证孕婴生命安全,提升产妇分娩质量和满意度,从护理视角出发应强调产房风险管理。本文旨在分析产房风险管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特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200例产妇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200例产妇,医院着重强调产房风险管理前收治的10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30岁,孕周36-42周不等,平均孕39周;经产妇41例,初产妇59例;巨大儿11例,胎位不正7例,脐带绕颈8例,盆骨过窄或畸形4例,其他均无异常。医院强调产房风险管理后收治的10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1.5岁,孕周37-42周不等,平均孕39.5周;经产妇38例,初产妇62例;巨大儿9例,胎位不正8例,脐带绕颈6例,盆骨过窄或畸形5例,其他均无异常。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妇异常状况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年龄范围18-45岁;孕周范围32-42周;没有严重孕期并发症的产妇。
1.2方法
1.2.1提升产房风险管理的方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探讨
摘要:如今中国的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家政府也对农产品质量愈加重视。而在这之中,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是相关部门用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安全监测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监管作用。本文将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体系构建及运行管理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运行管理
众所周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在国际国内都备受关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标准的最为基本的准则,更是我国农业领域中开展推进各种农产品得以提升质量工作到一个点上的客观需要以及内在要求。迄今为止,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尽全力加速开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这一工作的运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工作的开展其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理论指导作用。
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体系构建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最必不可缺的就是其自身的体系以及相关平台。事实上,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理论科学技术的研究、揭露其自身安全隐患危险所适用的科学规律以及增强其安全质量这门学科建立建设所不可或缺的资源集结合成系统,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这一监管体系的重要构造以及建设健全的内容。最近几年,为了大幅增强提升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的相关部门农业部不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特设的专家委员会,还开展了关于评估结构在等级风险前的质量建设工作。
1.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特设的专家委员会
医疗设备风险评估与质量管理研究
为提高质量服务于临床一线科室,以免因为设备安全问题而伤害到患者、操作技师,保证医疗设备的有效应用和安全应用,特此建立了专门的设备安全管理团队,管理临床中所使用的各项医疗设备,完善监测体系,每月安排专业人员检查医疗设备,每月向上级报告,着重探讨临床一线科室应用医疗设备中所发生的问题,制定PM方案,然后按照应用反馈,对PM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PDCA法不断持续优化质量管理[1]。现作如下报道。
1医疗设备安全风险评估
临床医疗设备安全问题主要源自于以下4个方面,即(1)应用设备之前未注重自检,导致故障设备应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进而严重威胁到操作人员以及患者的自身安全;(2)人为操作不合理带来的设备安全问题;(3)带有电离辐射、放射源、电磁辐射的设备,安全问题较多,而且安全风险也比较高;(4)各类设备互相组合有可能会带来未知后果,间接影响着医患的人身安全[2]。违反安全规定导致的医疗风险包括:(1)未通过用电部门的允许,私自连接插座,使得设备用电超负荷,进一步增大医疗设备安全风险;(2)应用之前未认真检查设备电源线有无破损,或者是电源接头外露电线;(3)有源设备上方放置液体,导致医疗设备因为漏液而损坏;(4)人为操作不当或未按规定操作,或者是操作人员未持证上岗、证书资质已过期;(5)医疗设备重复应用,却并未根据要求进行灭菌消毒、清洗;(6)设备故障检修时,未警示,无标牌[3]。以设备在临床中的应用风险进行安全评估,确定分值,然后再确定评估周期[4]。总分值>12分,提示为医疗设备风险为高级,6个月实施1次安全测验;总分值8~12分,提示为医疗设备风险为中级,12个月实施1次安全测验;总分值低于7分及以下,提示为医疗设备风险为低级,间隔2年实施1次安全测验。以呼吸机设备作为例子,临床应用安全风险评估得分为5分,呼吸机故障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或者是导致患者死亡,故而故障安全风险评估为4分,预防性维护有利于设备规避常常发生的安全问题,故而预防性维护风险为4分,针对存在故障既往史、无故障既往史的呼吸机,人为事故安全风险为1~2分,财产损失1~2分,总分值大概15~17分,故而呼吸机设备的安全风险较高,每6个月进行1次安全测验。一旦发生医疗风险,需及时予以纠正。日常落实考核、抽查,针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立刻停止其使用医疗设备,并对其加强培训,直到合格,才能让其重新操作医疗设备,填写医疗设备应用安全监测表,记录医疗设备的应用情况,便于后期追溯、查阅。为了更加高效的服务于临床一线各个科室,规避医疗风险,确保医患安全,以患者伤残级别、设备分类,巡查、检测全院设备,完全PM方案,开展PDCA循环质量管理,进而促使全院设备正常运转。
2自主与法定检测
医疗设备自主、法定检测是确保各类医用器械安全应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持续性质量安全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法定检测指的是国家硬性规定某类型设备允许应用的剂量或规定强制性应用某些设备,具有排他性、强制性的特点。法定检测单位主要有国务院、地方各级行政部门成立的检测单位以及授权的技术机构[5]。为确保医疗设备安全以及质量,本院每年对输液泵、血压计、呼吸机、医用辐射源、生化检验设备、心电监护、CT、MRI、X线等设备进行强制检测。以本院维修能力和经济实力,本院购入了相关检测设备,用于自主检测监护仪、呼吸机、婴儿培养箱等设备,旨在保障医疗设备应用安全。随着我国社会快速的发展,临床中所采用的医疗设备种类越来越多,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十分关注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本院为了提高医疗设备临床应用安全行,特此将自主检测结合法定计量检测,对各类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有效提高了医疗安全,保证了医疗质量,并对相关检测报告进行了不断完善。
3持续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