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控指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5:07: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质控指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质控指标

护理人员质控指标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要求,本院护理部在重点落实“三基”的基础上,按“二级乙等”医院建设管理标准,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技能要求和言行规范入手,制定新进护理人员的管理办法和质控指标,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至2005年,本院先后调入或新聘护理人员近50名。但新进护理人员入院后,发现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操作技术不规范、应激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护理管理尤为迫切。

1.2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1]。护理部按照“二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一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一次科室、每季一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2]。(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2]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3]。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一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2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查看全文

护理管理办法与质控指标综述

摘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要求,本院护理部在重点落实“三基”的基础上,按“二级乙等”医院建设管理标准,从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技能要求和言行规范入手,制定新进护理人员的管理办法和质控指标,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至2005年,本院先后调入或新聘护理人员近50名。但新进护理人员入院后,发现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操作技术不规范、应激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护理管理尤为迫切。

1.2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1]。护理部按照“二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一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一次科室、每季一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2]。(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2]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3]。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一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

2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查看全文

中医临床研究伦理质量控制论文

1中医临床研究伦理质量控制

1.1研究方案伦理审查

伦理审查是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通则,中医临床研究方案在正式进入临床实施前必须经过伦理委员对其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进行审查,以充分保护医学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对于研究方案的伦理质控要点包括:

1)临床试验开始前应获得本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件,作为参加单位如伦理委员会不要求再次审核的,至少应保留组长单位伦理批件的复印件;

2)批件上标注的版本日期及版本号应与临床实施的方案版本号和日期对应;

3)临床实施阶段对于方案的各种变更需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查看全文

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1、《临床护理过程评估基本数据集》标准简介

福建省地方标准《临床护理过程评估基本数据集》旨在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提供一套术语规范、定义明确的基本数据集标准,以规范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实现护理质量控制信息在收集、存储、、交换等应用中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保证护理质量控制信息的有效交换、统计和共享。该标准记录护理质量控制中所有信息,涵盖所有护理单元,如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监护病房、普通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产房、输液厅、消毒供应中心等,还有如急救物品管理、优质服务管理、分级管理、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护理文书、护理规范、健康教育等其他指标。

2、系统设计思路

采用PDCA的管理思路,以标准数据集为依据,结合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需要,系统预先将检查点分类贮存,建立切实可行、较为全面的质量检查模板,根据每次检查的重点从检查模板库中生成不同项目、不同分类、不同权重的质量检查评价表。检查时,质控组、护理部、夜查房护士长等多种角色人员,通过护理质控移动终端或者PC终端进行数据采集,形成质量登记的数据来源。检查完毕,系统自动统计分析并输出各个护理单元和各种项目质量的分数和达标率。然后,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依次对检查结果数据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自动反馈给对应科室进行整改,整改结果再汇集到检查组进行确认,最后生成问题汇总的列表。同时,系统可按需要生成各种监控分析图表,反馈到护理管理工作中去,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起到对护理质量的监控作用。

3、系统功能设计

从护理质量管理内容和角度出发,结合信息化特点,系统将涵盖标准元数据管理、质控检查模板管理、移动平板客户端、检查结果汇总、质量改进反馈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模块,实现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化和控制数据化,为全方位考核护理质量提供了评价标准。(1)质量标准元数据管理护理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质量管理指标去衡量、预测、评价、评估业务活动开展的情况,管理者根据指标的数量变化来指导决策。因此,在设计时,理解各个指标的内涵和属性,即指标的元数据定义。通过元数据管理模块,实现对指标元数据进行增、删、改。(2)质控检查模板管理质控检查模板管理包括:①检查标准定义;②检查项目设定。其中,检查标准定义,即把质量标准元数据生成符合本院特点的检查模板,模板包括检查项目名称、所占的权重、对应的元数据指标、所占的分数等。同时,还可以定义检查过程中常用到的属性,如考核类型,考核类型包括总体查、抽查、混合查等。在检查项目设定包括该周期内要检查科室、检查组成员名单、检查结果的默认达标线、特殊科室的特定达标率、检查结果的默认合格率等。(3)移动质控检查终端本系统设计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护理检查移动终端,实现护理质量指标的实时采集和各项检查结果的实时上传。该模块包括:①获取数据,将护理质量检查模板下载到平板电脑上,在有无线网络的环境下选择检查项目、年月将数据下载。②数据录入,检查人员将平板电脑随身携带到检查病区,选择要检查的指标、科室,选择床位、护理级别。以三级菜单联动方式显示所有的需要检查数据,包括扣分原因、扣分值等,对于常用的扣分原因,系统还定义了扣分模板实现快速选择。③同步结果,如果病区没有无线网络,检查结果则定时以脱机的方式保存在本移动终端上,在连接到网络后,可自动同步检查结果。(4)检查结果汇总系统自动生成护理质控月、季报表、护理安全事件表和护理质量评价表,主要功能包括:①已查数据列表,包括病区、得分、合格率、是否合格、检查时间等,并根据检查条件进行过滤显示。②扣分明细列表,实现数据的二次钻取功能,将已查的数据分析,得出扣分明细,包括检查时间、病区、标准、扣分原因、扣分值等。③未查项目列表,系统通过自动比对得出漏查的科室及项目,以消息方式进行提醒检查人有未完成的检查任务。(5)质量改进反馈管理该模块是将PDCA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护理质量反馈,该模块包括:①检查反馈表生成,将检查结果中有扣分的指标项,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归类,生成包括科室、扣分项、扣分原因的反馈表单,管理人员可以在自动生成的反馈单修改,通过预定义的反馈流程发到对应的科室。②流程跟踪,系统引入流程引擎技术,实现从质控小组成员到护士长整改,最后到护理部评价的全电子流程化管理,实现每个流程节点的办理人、接收时间、办理时间的实时跟踪,形成持续续改进的闭环管理。③消息提醒,以消息方式将整改问题下发到科室,对于未反馈、未整改的记录进行系统预定义的公式进行扣分。(6)数据统计分析本系统运用了质量改进工具中的柏拉图管理法、水平比较法、要因分析法的理论,以柱状图、饼状图等形式对各种总分排名、科室排名、扣分排名等进行统计;同时对多种指标如科室、得分、合格率进行多维度分析。

查看全文

卫生局妇幼卫生信息质量控制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妇幼卫生工作水平,如实反映我市妇幼卫生工作情况,更好地为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立妇幼卫生信息质量控制组织

1、建立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聘用质控员

查看全文

公立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运用PDCA及目标管理理论,建立基于目标管理的PDCA全过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结合新医改要求及医院运行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管理,设定涵盖医院、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三层的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目标。医院质量管理工作实现三结合模式,即各委员会工作与院科两级质控相结合、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相结合、各质控组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委员会、职能科室及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各自的作用。同时,以奖惩机制为保障,执行质量考核与缺陷考核,设置质量管理奖与目标管理奖,持续优化质量管理流程,实现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关键词]目标管理;PDCA;质量管理

1医院质量管理实践创新

1.1工作目标分层管理。自2013年开始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制定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目标。根据各项目标所属领域,分配至相关职能部门。在运行之初,通过目标管理使很多指标从无到有,从不合格到合格,从不合理到合理,切实有效推进了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但是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部门管理日渐精细,科室管理日渐规范,大框架、粗模式的工作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使目标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我院根据新医改要求并结合医院运行实际,实行工作目标分层管理。按照决策层、控制层、执行层划分涵盖医院层面、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三层的管理目标。决策层:医院根据政策规定要求,结合卫生行政部门管理重点,制定决策层即医院管理目标,同时作为部门和科室重点管理指标。控制层:各职能部门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及评审标准,结合医院管理目标及各自实际工作,明确控制层即部门管理目标并定期分析,体现我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执行层:各临床医技科室根据医院管理目标和部门管理目标,结合科室重点工作及实际运行,制定执行层即科室管理目标。通过目标管理,有效推进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工作目标分层管理,其优点在于医院管理目标明确,部门管理自主推进,科室管理重点突出,更有利于推进医院管理。1.2院科两级质控实现三结合。针对委员会工作形式化、职能部门工作过程化、质量管理小组工作任务化等状况,医院调整委员会管理制度,明确各委员会管理要求,将所有各专业委员会统一管理,限定委员会人员专业构成及人员数量,各委员会成立各专业质控组,负责监督指导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由各质控组提交相关委员会解决。1.2.1各委员会工作与院科两级质控相结合。院级质控与委员会工作具有工作目标一致、管理层面一致、监管部门一致的特点。将院级质控与委员会工作相结合,即在委员会统一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各质量相关委员会的专业领域,成立各专业质控组,形成委员会工作由质控组落实,质控组问题由委员会解决的工作模式。其优越性在于制度流程更为优化,管理工作更为高效。使委员会能够发挥咨询讨论决策功能,又使专业质控与实。际工作完全接轨,尤其可以使跨部门难以协调的质量问题得以研究解决,有效帮助医院消除质量管理部门间的真空地带,推动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1.2.2科级质控实现各专业质控相结合评审标准要求各科室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但是大部分科室质控会议流于形式,经常是安排一人负责书写会议记录上交即完成任务,数据、问题整改得不到有效分析和落实。同时医务科、护理部、感控科等部门均根据管理规定,要求各科室成立相应的医疗、护理、院感等专业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室工作负担重,执行不统一,同时还存在大量重复性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增加质量管理考核组,制定科级质控工作标准,明确科级质控会议召开的时间、方式。合并多专业质控小组,统一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个专业设专人负责。要求数据真实、分析合理、培训到位、整改有效。通过科室预约方式,质管办全面参加科级质控会,完全实现职能部门的服务、指导与监督职能。同时多专业质控小组的合并,促使科级质控实现各专业质控相结合,形成科室全面质控且人人有重点,人人做质控的良好局面。科室由最初的不接受到完成任务到现在主动有效,使科级质控这项质量管理重头工作重磅落地。在此基础上,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监管反馈平台。制定质控分析结构模板,使科室质量管理资料电子存档完整可查,方便科室工作的同时节约成本。1.2.3院级质控各专业通过科级质控相结合。在科级质控运行日渐成熟的同时,问题也日渐显露。质管办人员参加科级质控,会接到科室各个专业领域的问题。质管办不能完全答复,只能记录反馈给相关部门,再由相关部门反馈科室,质管办在下次质控会时再次落实。不仅工作烦琐,且引起职能部门间的争议,同时科室每月通过OA提交的质控分析,质管办亦不能给予全面指导。鉴于这种情况,我院组织相关部门商议,决定将院级质控各专业通过科级质控相结合,开展院级联合质控。即明确医务科、护理部、感控科、药学部与质管办五部门联合,共同参加科级质控会,其他部门协助,根据需要选择性参加。同时科室可以在预约质控会议时间的同时,提名相关部门参加。科级质控分析增加信息管理权限,实行五部门联合进行专业反馈,共同指导提升科级质控水平。现代的管理是支持性管理,而不是控制式管理。职能部门对科室的管理重点,是为科室质量管理提供必需的资源,协助其建立自我管理的机制,支持其完成各项改进,使其质量水平不断提升。院级质控各专业通过科级质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其优越性在于科室能够及时准确得到专业指导的同时,更能高效解决问题;部门间通过联合质控,加强横向沟通与协作,消除专业与管理隔阂;医院管理控制层与执行层紧密结合,制度与流程完美落地,有效避免制度与执行脱节现象。1.3落实奖惩机制为保障。监督执行是管理工作得以实施的基本手段,奖惩机制更是保障管理工作顺利运行的有效措施。我院在基于目标管理的PDCA全过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践创新中以落实奖惩机制为保障,使创新实践过程得以顺利运行。1.3.1院级质控分组考核。根据各专业委员会设置质量与安全管理考核组,考核结果与科室奖励性绩效挂钩。根据最终考核分值确定科室奖励性绩效实发金额,以引起科室对院级质控的足够重视,保障科级质控规范运行。1.3.2对考核组执行缺陷考核。以组为单位,对各考核组执行缺陷考核。制定缺陷项目及扣罚金额,以保障院级考核规范运行。1.3.3设置质量管理奖。针对科室,每年组织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认证会,表彰并奖励科级质控规范运行且成效显著的科室;针对部门,每月规范完成院级质控任务,按照考核权重和扣分比例给予考核组质量管理奖励。1.3.4设置目标管理奖。为提高效能建设,我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针对临床医技科室制定综合管理目标,并将目标分为四档: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每档赋予不同分值,植入平衡计分卡。根据管理目标完成情况核算分值,按照得分给予科室相应金额的目标管理奖,促进科室管理的同时促进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提升。

2实施效果及社会评价

通过基于目标管理的PDCA全过程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践并创新,医院质量与安全工作得以持续改进。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医院平均住院日、住院患者死亡率、纠纷投诉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重点质控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等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及社会评价。

查看全文

心内科护理管理模式探讨

心内科患者病情多种多样,且病情较复杂,危重患者较多,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导致心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面临较多困难[1]。本次研究分析本院心内科在护理管理中开展质控小组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心内科患者70例为观察组,科室内成立专科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并指导护理管理工作[2],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心内科患者70例为对照组,科室内开展护理质量控制和评估[3]。观察组中男性57例,女性13例,年龄在55~72岁之间,平均年龄68.3岁,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评估,胸痛患者52例,冠心病20例,心脏介入治疗9例,被告知临床病重或病危5例;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15例,年龄在56~71岁之间,平均年龄67.9岁,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评估,胸痛患者55例,冠心病21例,心脏介入治疗8例,被告知临床病重或病危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疾病情况、基础资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护理方法。对照组未开展护理质控小组进行常规模式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开展专科护理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具体方法为[4]:由本院护理部组织成立专科护理质控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过心内科专科护理教育和培训;明确护理质量管控内容,对心内科护理人员开展心电图培训;质控小组对心内科护理人员进行宣教督促工作,以胸痛患者健康宣讲为例;监督心脏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质控小组以监督和考察的方式对心脏介入后患者的穿刺护理、交流反馈、病情观察等内容以书面形式进行评估;通过对心内科急救为督导内容,质控小组完善并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改善和配合工作[5];明确护理工作责任,对心内科专科护理计划的实施和改进措施进行督导,每周不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抽查描述,发现缺陷及时督促整改,质控小组每月组织专科护理质控会议,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不断提升护理质量。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临床护理差错率、纠纷率、医生护理满意度、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胸痛患者的冠心病确诊时间、就诊时间、对胸痛疾病的知晓率。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胸痛患者确诊时间、就诊时间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患者护理满意度、医生护理满意度、纠纷率、护理差错率、胸痛知晓率等用(%)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x2检验,当P<0.05则两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1(1.43%)、护理纠纷发生率2(2.86%)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差错4(5.71%)、护理纠纷发生率6(8.57%)(P<0.05),观察组患者医生护理满意度评分(96.27±15.36)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5.23±14.05)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医生护理满意度评分(82.91±12.10)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79.95±11.05)分(P<0.05)。观察组就诊时间(27.73±2.07)min、确诊时间(2.61±0.83)h低于对照组就诊时间(34.20±2.10)min、确诊时间(3.62±0.89)h(P<0.05),观察组对胸痛认知32(45.71%)、严重程度知晓率20(28.57%)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胸痛认知12(17.14%)、严重程度知晓率10(14.29%)(P<0.05)。

3讨论

查看全文

临床药学质控体系实践与体会

1我院“质控”体系简介

我院“质控”体系是以医疗为中心、目标管理为主线、优质服务为宗旨、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经济管理为手段、安全防范为重点、层级负责和岗位职责为特征,强化落实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医院“质控”管理方法。该体系规范了各级各类人员的行为准则,调动了全体人员优质服务的积极性、自觉性,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1“质控”依据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河南省医院管理综合评价细则》、《医院医疗成本核算管理方法》和《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医院相关制度,制订《医院综合质量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及实施细则》(简称《办法》),用可量化的数据作为医疗绩效监控的部分指标,用客观数据来判断医疗管理的质量,增加监控管理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1.2组织机构及考评管理

实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简称“质控”委)、职能部门、科室三级组织管理制度。“质控”委由分管副院长负主责,各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简称“质控”办),负责全院“质控”工作的整体规划。职能部门每月组织所属各专业“质控”小组,对科室实施目标责任综合考评,定期组织质量讲评,开展专项质量管理活动。科室按月实施自控考评,每月召开质量安全分析会,填写《科室自控记录本》,上报科室“质控”检查结果及分析改进措施。

查看全文

生化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及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及方法。方法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的临床生化检测样本作为观察组,通过分析不同检测项目之间的差异,判定执行生化检验室内控制失控的原因,并探讨其实行方法。结果通过计算因子K值发现,多数项目K值变化情况稳定,部分失控项目多由试剂、校准物变质等因素所致。结论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是保障医疗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加强人员及设备管理,总结相关安全风险,将不稳定因素均掌握在可控范围内,是实现不断提升生化检验室质量控制水平的有力途径,值得推广。

关键词:生化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生化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重视力度不断提升,生化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对试验测定结果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其检测准确性,保障综合检测质量所采用的有效措施,旨在最大限度的降低检测误差,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1]。为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本次研究对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室内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测量仪器选择CObas8000生化分析仪,采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资料。1.2方法。选择不同浓度水平的定制质控血清与校准物,复溶2瓶,0.5mL/支,低温保存。执行检测时,于常温下解除低温冰冻,检测其常规生化项目(检测生化项目≥50),通过互联网传输检测数据,绘制(±3s)质控图像,根据Wesegand多规则控制程序评测结果,记录其常规信息,如配置时间、批号、校准物、复溶时间等,计算其K值变化,根据其检测结果分析其室内控制方法的合理性,并提出实际建议。1.3观察指标。通过计算因子K值分析不同检测项目之间的差异,判定执行生化检验室内控制失控的原因。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进行数据描述,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中医骨科护理质量管理探讨

持续质量改进是由全面质量管理发展而来[1],是一种注重环节质量控制和过程管理的新质量管理理论,现已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核心[2]。持续质量改进通过收集资料、总结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和追踪改进效果,从而得到不断提升[3]。持续质量改进从自检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服务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是否满足患者需求等方面查找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策略。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4月出现的问题,并在2018年5~10月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医院中医骨科于2018年5月起实施持续质量改进,2017年10月~2018年4月为实施前,2018年5~10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接受手术治疗患者,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患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脏、肾脏疾病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后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为25~70岁;下肢踝骨骨折25例,前臂骨折19例,胫骨骨折11例。实施前患者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为26~69岁;下肢踝骨骨折28例,前臂骨折14例,胫骨骨折13例。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1.2方法。分析实施前医院中医骨科存在的护理技术管理问题,并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于实施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1)制定计划。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需满足中级以上职称、6年以上临床经验、专科及以上学历。对组内成员进行任务分配,共分为病房安全质控、优质护理服务质控、护理文书质控、专科护理质控、消毒隔离质控、护理不良事件质控、急救管理质控和护理技术操作质控8个质控单位。针对实施前存在的问题实施改进方案。(2)制定小组护理质量自查目标。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根据科室的护理标准,结合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成立三级质控管理组。一级自控由当班护士担任负责人,科室内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进行自查,每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日1次。二级互控由科室责任组长担任负责人,责任组长根据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检查,记录检查出的问题,上报给护士长,每周2次。三级监控由护士长检查或质控小组成员抽查,比较任务完成情况和目标值进度,并进行总结。(3)分析问题,确立目标。针对护理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确定预期目标。如无菌物品合格率100.0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00%,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合格率95.00%,专科护理质量合格率95.00%,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90.00%,中医护理方案知晓率100.00%,基础护理合格率≥90.00%,护理人员理论考核平均成绩≥90.00%,技术操作考核平均成绩≥90.00%,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00%等预期目标。(4)实施改进措施。健全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加强信息化管理,改进中医专科护理常规和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每周开展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展开持续质量改进会议,每月2次。讨论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护理薄弱方面制定目标并落实整改,组织实施并进行追踪。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成员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改进,改进后实施,再次进行检查,根据PDCA管理循环[5]促进目标的实现。1.3观察指标。统计实施前后中医骨科患者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评分,评价指标为骨科专科护理、安全管理、骨折固定和健康宣教等。每项评价指标各25分,分值为100分,护理质量与分数呈正相关关系。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6.36%,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0.00%(P<0.05),见表1。2.2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骨科专科护理、安全管理、骨折固定、健康宣教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讨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