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4:35: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直接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9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是与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密不可分的。
(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动力
首先,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将其所有权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为跨国公司调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动力。随着各国关税水平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中间投入品进口也越来越自由。这一方面,使跨国公司能通过内部贸易,为一些子公司解决因东道国难以提供足够符合其要求的中间投入品而带来的质量控制问题;另一方面,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还可以使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实行区域性专业化生产,从而获取规模经济利益。此外,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还为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获取额外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加剧了东道国国内市场竞争,促进了东道国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增强,为子公司降低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最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金融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首先,金融市场全球化从两个方面降低了美国跨国公司的筹资成本。第一,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套汇、套利活动加剧,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趋同,并趋于下降,这降低了跨国公司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第二,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金融市场全球化大大改变了资本供应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大大增加,而潜在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以及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投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二,金融市场全球化使争夺企业控制权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强化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降低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强大压力:如果他们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就很可能成为被兼并的目标。相反,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就会使企业现有投资者受益,潜在的投资者也会随之增加,这有利于企业降低进一步融资的成本。其三,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证券交易的成本,直接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在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证券经纪人、投资银行的内部竞争及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们为争夺客户而不得不降低服务价格,从而降低了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成本。同时,企业也可通过选择效率高的证券交易所,降低证券交易的成本,进而降低筹资成本。另外,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企业对信息的披露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定,因而通过得到有价值的内部消息进行内部交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样,从事该企业证券交易的投资人和证券经纪人将会增加,该企业证券的流动性也会增强,从而筹资成本降低。其四,金融全球化使企业能有效利用各种不同的筹资工具,特别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以降低风险和筹资成本。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筹资成本降低正是美国跨国公司增加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以扩大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动力和基础。
论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误差纠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山东省1985年至2004年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后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单方向的因果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协整检验;误差纠正模型;因果检验
一、引言
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山东省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据山东省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累计已有113家世界500强在山东省兴办企业262家。2004年,新批合同外商直接投资2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7.0亿美元,增长22.7%;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891个,增长11.1%。与此同时,山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年出口额由1985年的23.465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58.7286亿美元;年进口额由1985年的17.979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9.0850亿美元。
对于国际直接投资东道国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或出口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的互补性、替代性或是相互关系的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山东省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综述
(一)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东道国市场规模是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显著决定因素,这一结论在实证研究中比较一致。20世纪90年代一些研究者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表明真实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市场规模的变量是FDI的显著决定因素。朱津津(2001)认为,GDP总量的规模较大,反映地区消费市场容量较大,就是市场需求较大。项本武(2006)在其研究中得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接受投资的东道国GDP是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双边贸易联系。出口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FDI与出口之间被认为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企业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此外,出口水平也是东道国市场的一个间接指示器。因此,用对东道国的出口作为反映双边贸易联系和经济联系的变量,反映了产品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力,是FDI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东道国的汇率水平。国际投资从货币相对强势国家流向货币相对弱势国家,主要因为强势货币具有购买力的优势,可以在货币相对弱势的国家获得较低的资本成本。在一个低资本成本的东道国,外国公司能够以一个比其母国国内公司低的贴现率来资本化其在外国市场上的未来收益,这样就刺激相对强势货币国家的公司更多地对外直接投资。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东道国货币相对于母国价值越高,那么母国货币在东道国的购买力越弱,从而对其直接投资越少;反之,则投资越多。
(四)东道国的税收政策。大部分研究将税收作为FDI的决定因素,理论上,高公司税减少了公司净收益,从而阻碍FDI。实证结果却表现为两种倾向:一部分研究并没有发现东道国公司税对FDI有显著影响。Mutti&Grubert(2002)的实证研究发现对出口市场的投资对当地的税收政策十分敏感。Egger&Loretz(2006)的研究证明母国的公司税将促进其对外投资,东道国公司税的保留则与母国对其直接投资有消极影响。
(五)投资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其政治、制度和法律环境。一个国家的治理基础形成其投资环境,从而为其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因此,投资环境建设对FDI流入与流出来说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这里,一国投资环境的好坏主要体现为产业增长潜力的大小和一国综合治理基础的高低。我们考虑用工业生产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来合成该变量。
对外直接投资差异化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对欧洲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2013年起中国对欧直接投资高速增长,每年投资企业都超过100家,2016年直接投资总额超过350亿欧元,同比增长高达7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尤其使南欧国家显著受益。2016年,希腊议会批准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希腊政府签订的收购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多数股权的协议。该协议金额高达43亿欧元,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的重要经济成果,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欧洲进行的最大一笔对外直接投资项目。2011年,中国三峡集团以26.9亿欧元的价格购买葡萄牙电力公司21.35%股权,为进一步开拓南欧新能源市场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巨大贡献。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以2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能源网公司35%股权,成为意大利输电网和天然气输气网市场的重要力量。这三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表明我国企业对南欧能源市场的重视。中国已成为对地中海沿线国家的跨境投资强国。目前,关于中国对南欧国家能源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及策略的相关问题仍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我们选取南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四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一方面,南欧四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目的国,具有代表性意义;另一方面,四国数据资料较为完整,有利于对我国向南欧的资本输出策略进行全面比较研究。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数据资料,尝试从南欧主要发达国家入手,分析中国对南欧能源市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影响和差异化投资策略,以期为中国企业拓展南欧能源市场提供有益对策建议。
二、中国对南欧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成因
中国对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21世纪初。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之前,中国对南欧四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非常有限。南欧国家的保护主义经济政策是造成这一时期中国在该区域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2008年以前,南欧大多数国家被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划分为“随和的重商主义”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交往相对较为保守。(一)中国企业对南欧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南欧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对我国企业保持市场开放政策,为中国企业在南欧投资提供更多优惠。其中,意大利和希腊两国在2008年前后的政策变化最为明显。意大利在2008年率先从我国中联重科对世界混凝土机械公司三巨头之一意大利西法公司2.2亿欧元的并购投资项目中获益。同年11月,我国中远集团完成45亿欧元的希腊港口投资项目。中国联通对西班牙电讯的投资也使西班牙成为我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国。2011年,中国对葡萄牙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金额高达30亿欧元。南欧四国成为中国对南欧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中国对南欧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尽管起步晚,但过去五年增长稳健。我国对南欧四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对欧洲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增长迅速,由2009年的8%快速增至2014年的33%。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对南欧四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同期我国对欧盟投资的23.5%。近年来中国对南欧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也帮助南欧发达国家跃居欧盟资本输入大国的行列。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欧盟成员国中接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0强国家。希腊的名次也升至欧盟第15位。近两年中国对南欧四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表明,未来几年四国的地位还将继续上升。(二)中国对南欧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成因。中国近年来对南欧四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是内外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我国对欧直接投资的内部因素看,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对外直接投资鼓励政策成为推动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南欧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活动的重要助推因素。中国对欧盟和南欧的区域对外直接投资动力中,来自欧盟方面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投资接收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对外开放度和自然资源禀赋、双边贸易关系以及南欧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尽管中国对南欧四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普遍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方向在四国间也表现出差异化特征。十四年来,我国对南欧四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流向差异明显。第一,中国对希腊和意大利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都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但中国对希腊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占比高达95%,而对意大利的投资则更多元化,包括能源、科技等行业。第二,我国对葡萄牙投资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能源业,但近几年也呈多元化趋势。2014后中国对葡萄牙投资转向金融业、医疗服务业和生物科技。从行业分布看,中国对南欧四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四大领域:交通运输、能源、科技和金融。这一战略投向与我国对欧盟整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向有一定差异。中国企业对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行业分别是:能源、汽车与交通运输、农业、房地产。中国在信息和通信技术、运输、金融与及商业服务领域对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放缓。中国对南欧四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与欧盟整体形式差异较小。国有企业仍是中国在南欧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总体而言,在我国对南欧的区域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中,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量超过以并购方式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主要是由于南欧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较低,更易于我国企业采用设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但中国企业对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三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与对欧盟的整体直接投资形式一致,并购方式均多于设立境外企业方式。四国中,我国企业只有对希腊的直接投资项目采用设立企业的形式多于并购形式。
三、中国对南欧能源业对外直接投资差异化策略分析
(一)对传统能源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与欧洲其他国家类似,南欧四国的能源业也表现出“三高两低”的特点。南欧传统能源行业的国有化程度高,政府管控度高、外资准入门槛高。这些特点进一步造成南欧国家能源市场效率低,国际化程度低。欧盟的成立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扭转了这种局面,推动南欧能源业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进程。中国对南欧能源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第一,多数南欧国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开始改革包括能源市场在内的国有资产结构和管理方式。其中,希腊和葡萄牙先后出台市场化改革政策规定,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南欧能源市场的竞争。第二,南欧市场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调整相适应。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引发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开始调整自21世纪初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更加强调海外直接投资的效率,回报率更高的项目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首选。中国积极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给予鼓励和支持。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以来,南欧工业化国家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受益更多。我国能源企业通过投资南欧寻找更广阔的机遇,融入国际能源市场,以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对南欧能源市场的直接投资活动表明,我国对南欧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具有差异化的特点。这种差异化战略源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形成机制广泛性,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格局涉及多部门、多产业、多区域的参与。多方面的共同利益联合促进了我国能源企业对南欧能源业投资的蓬勃发展。第三,中国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促进了企业对海外绿色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中国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日益重视,逐步摆脱对传统高污染能源和传统能源供应渠道的依赖。我国能源战略的“绿色”转型直接影响到全球能源市场,给南欧等经济发达区域能源产业的转型带来挑战和机遇。早在2009年年末我国就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海外投资国,2014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高达833亿美元,远远超过以383亿美元排在第2位的美国。我国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国内外投资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上因素为中国对南欧能源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将南欧四国发展成为我国能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接收国。我国的投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其中战略投资占主导地位。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南欧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投资仍较为分散,总体战略趋势较弱。此外,我国民营企业在该区域的战略投资有限。中国对南欧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主要以开拓市场和寻求高价值资产为目标。我国企业近年来对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直接投资体现出这种战略目标。对意大利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开拓地中海区域市场,而能否进入西班牙市场也间接为拓展拉丁美洲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多数集中在南欧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而投资于不同行业也体现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的差异化特点。中国对南欧能源业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接收国是葡萄牙和意大利。对两国能源业的直接投资超过对南欧区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95%。我国对葡萄牙的直接投资占葡萄牙能源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90%。除上述三个决定因素外,葡萄牙加速国有资产重组和私有化过程也是我国对葡萄牙能源业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私有化后葡萄牙能源网公司的股价下降,为2012年国家电网并购其25%的股份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可再生能源市场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分析。中国对南欧可再生能源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对意大利和西班牙可再生能源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对欧盟可再生能源业投资的12%,两国成为我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在南欧地区的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相反,我国企业对希腊和葡萄牙两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相对滞后。中国对意大利、西班牙两国可再生能源对外直接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太阳能产业。对西班牙的太阳能产业投资更突出,包括金科、正泰等多家企业。相比之下,由我国华锐风电等企业投资的西班牙风能市场上投资项目较少,规模有限。投资意大利太阳能产业的企业包括赛维、尚德、英利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太阳能产业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有倾向于太阳能产业的投资传统,与风能相比,企业更熟悉太阳能市场。同时,意大利、西班牙两国相继出台的对太阳能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宽松和优惠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希腊、葡萄牙两国也为投资于本国可再生能源业的外国资本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投资相对较少。多数投资都集中于风能产业,如华锐风电投资希腊PPC公司项目、三峡集团投资葡萄牙电力风能项目等。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业方面对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投资水平明显高于对希腊和葡萄牙两国的投资,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希腊、葡萄牙两国国有资产的私有化重组的时机和速度都落后于意大利、西班牙两国,这是造成中国对新能源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在南欧四国间的这种分化的主要原因。直到近两年,希腊、葡萄牙两国的新能源市场始终把持在垄断势力较大的几家国有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手中,造成外资进入阻碍重重。第二,葡萄牙自身的风能产业在发展程度上和体量两个方面都远远优于太阳能产业,这种自身条件限制了我国优势太阳能企业对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造成整体投资水平较低的局面。第三,中国风能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较为保守。我国风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采用的是投资合作建厂的传统方式,这种投资方式的项目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对于太阳能产业发展滞后只能在风能领域吸引外资的希腊、葡萄牙两国,降低了我国资本的进入规模和速度。中国在传统能源业和可再生能源业方面对南欧四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分布不均衡,在主要投资形式上也存在差异。中国在意大利和葡萄牙两国能源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采用并购的方式,较少采用设立境外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相比而言,对希腊和西班牙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更多采用设立境外企业的投资方式。这种在投资形式上的分化是由于中国对四国投资领域的不同造成的。传统能源业的投资形式一般多采用并购,而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形式更多采用成本较低的设立境外企业的投资方式。中国企业对意大利、葡萄牙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多集中在传统能源业,而对希腊、西班牙两国的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业,从而造成我国在四国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上出现的分化。
外直接投资厘革论文
90年月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范围的迅速扩大,是与80年月末以来经济举世化的加速推进密不行分的。
(一)商业举世化的生长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动力
首先,商业自由化的生长使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将其全部权上风与东道国的区位上风相团结,为跨国公司调解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散布和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动力。随着列国关税水平不停低落,非关税壁垒不停淘汰,跨国公司海良人公司在东道国的中心投入品入口也越来越自由。这一方面,使跨国公司能议决内部商业,为一些子公司管理因东道国难以提供富足切合其要求的中心投入品而带来的质量控制题目;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商业的生长还可以使跨国公司凭据差异东道国的区位上风,议决直接投资实验地域性专业化生产,从而获取范围经济优点。另外,公司内部商业的生长还为跨国公司议决转移定价获取特别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商业自由化的生长加剧了东道国国内市场竞争,促进了东道国团体市场情况的革新和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增强,为子公司低落在东道国的生产资本、前进谋划效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着末,商业自由化的生长,特别是服务商业自由化的生长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辽阔的空间。
(二)金融举世化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首先,金融市场举世化从两个方面低落了美国跨国公司的筹资资本。第一,随着金融市场举世化的生长,套汇、套利活动加剧,举世利率水平进一步趋同,并趋于降落,这低落了跨国公司间接融资的利息资本。第二,金融市场举世化低落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举行直接融资的资本。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缘故原由:其一,金融市场举世化大大转变了资本提供人和企业之间的关连。金融市场举世化的生长使企业的潜伏投资者大大增长,而潜伏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以及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投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大大低落了企业举行直接融资的利息资本和交易资本。其二,金融市场举世化使争取企业控制权的竞争越发猛烈,从而强化了对企业管理职员的监视,低落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利息资本。金融市场的举世化给企业管理职员带来了壮大压力:要是他们谋划管理不善,企业就很大概成为被吞并的目的。相反,企业谋划状态良好就会使企业现有投资者受益,潜伏的投资者也会随之增长,这有利于企业低落进一步融资的资本。其三,金融市场举世化低落了证券交易的资本,直接和间接地低落了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在金融举世化不停生长的配景下,证券掮客人、投资银行的内部竞争及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猛烈,它们为争取客户而不得不低落服务价钱,从而低落了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资本。同时,企业也可议决选择屈从高的证券交易所,低落证券交易的资本,进而低落筹资资本。另外,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企业对信息的表露必须遵照严酷的划定,因而议决得到有价钱的内部消息举行内部交易的大概性大大低落,这样,从事该企业证券交易的投资人和证券掮客人将会增长,该企业证券的活动性也会增强,从而筹资资本低落。其四,金融举世化使企业能有用使用种种差异的筹资工具,特别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能,以低落危害和筹资资本。
金融举世化的生长所带来的筹资资本低落正是美国跨国公司增长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以扩大其对外直接投资范围的动力和基础。
海外直接投资贸易论文
在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是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运作方式之一,且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从总体上看,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扩大。但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是具有互补性还是具有替代性?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还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和走势
我国对外投资的增加是我国市场经济同国际市场接轨的一种标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上升,人们对于对外投资的兴趣也越发的浓厚。本着同国际市场逐步接轨的战略规划,我国对于对外投资的行为予以在政策上的支持。要发展对外投资,需要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有所了解。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行为大多还停留在货物出口和技术引进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国际资本和外商对于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我国企业和资本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对外贸易的途径。为此,在资本流通的动因上,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对外投资的前期条件。
1、我国货币的稳定和升值在美国信贷危机对国际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以后,国际市场内的原有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出现了问题。而我国人民币在货币稳定和升值上的潜力被许多金融运作者所相中。随着人民币的稳步升值,对我国外贸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动力。由于美元在国际市场当中稳定货币的地位下降。使得在国际市场当中人民币的购买力和储藏价值稳步上升。而我国货币的升值带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流通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了。总金额为我国对外投资提供相当良好的环境。
2、我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事业的逐步发展,工业生产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于扩大我国国内能源开采的行为不予提倡。这时,投资国外能源产业,特别是国际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产业对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进程都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样的,通过对外投资专业我国国内多余产业的重复建设与优化我国产业链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贸易摩擦。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摩擦在不断上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我国特色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出色的竞争实力被各国所关注。这导致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当中对于我国的贸易壁垒逐渐增多。如何减少对外贸易当中摩擦,将产业生产转移到国外进行是良好的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我国贸易出口产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国内市场创造更为开放和先进的竞争环境,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稳步发展。
浅析金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摘要: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了世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使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凸显。文章探讨了金融业跨国投资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美国的实践为主验证了金融业跨国投资也符合邓宁的这一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同时,分析总结了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
关键词: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效应
197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银行的迅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为它们在母国扩展国际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为它们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机会。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稳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明显,考虑到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有必要将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领域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纳入研究视野。
一、金融业跨国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的一种特殊形态,适应于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需要、其母国和潜在东道国政策、制度的变化,为实现其整体战略而从事跨国投资经营。金融业跨国投资一般也是出于节约成本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追逐更多的利润;同时还有为客户跨国经营服务、减少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和对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寡占反应等动机。
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论文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具体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赵奇伟等(2007)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采用我国1997~2004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滞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针对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获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不少学者认识到东道国开放程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大小是随着该国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是因为外资比重越大,当地企业与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多,示范-模仿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国内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蒋殿春、张宇,2006)。此外,出口的扩大可以使国内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内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提供资金来源(何洁、许罗丹,1999)。但蒋殿春和张宇(2006)还指出,如果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过高,跨国公司就会对行业内的东道国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尽管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还没有人详细阐述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缺乏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开放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赵奇伟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就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做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东道国开放程度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东道国对外开放度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现途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