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4:03: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教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教理论与实践结合点论文
这些年来,国内职教界热点颇多:办学热、办产业热、办新专业热、办高职热……就连过去一向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职教研究似乎也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热了起来。现在不但各省市和各大行业,就连不少学校和企业也都办起了自己的职教研究杂志,确实可喜可贺。尽管其中多数还是内部发行,但面对其各自特定范围内的热心读者,依然办得有声有色,乐此不疲。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影响,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论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职教理论教学实践思考
这些年来,国内职教界热点颇多:办学热、办产业热、办新专业热、办高职热……就连过去一向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职教研究似乎也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热了起来。现在不但各省市和各大行业,就连不少学校和企业也都办起了自己的职教研究杂志,确实可喜可贺。尽管其中多数还是内部发行,但面对其各自特定范围内的热心读者,依然办得有声有色,乐此不疲。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影响,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论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职教理论实践结合研究论文
这些年来,国内职教界热点颇多:办学热、办产业热、办新专业热、办高职热……就连过去一向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职教研究似乎也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热了起来。现在不但各省市和各大行业,就连不少学校和企业也都办起了自己的职教研究杂志,确实可喜可贺。尽管其中多数还是内部发行,但面对其各自特定范围内的热心读者,依然办得有声有色,乐此不疲。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影响,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论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职教理论与实践结合点分析论文
这些年来,国内职教界热点颇多:办学热、办产业热、办新专业热、办高职热……就连过去一向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职教研究似乎也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热了起来。现在不但各省市和各大行业,就连不少学校和企业也都办起了自己的职教研究杂志,确实可喜可贺。尽管其中多数还是内部发行,但面对其各自特定范围内的热心读者,依然办得有声有色,乐此不疲。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影响,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理论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内容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项目设计教学理念研究
摘要:随着项目教学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及教师加入到项目教学改革的行列中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具备符合现代先进职教理念的职教能力,特别是项目设计能力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前提。本文就项目设计能力与教学理念转变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在此基础上,为处于项目教学起步阶段的高职院校和初次接触项目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项目教学;项目设计能力;教学理念转变
2017年九月,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强化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1]。普及推广项目教学被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抓手,明确写入省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足以证明项目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教学亦可广义理解为项目化教学改革或项目化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全国约有800多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以“职教能力测评”活动为抓手的课程项目化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2]。随着项目教学在全国各地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到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行列中。一些起步较早、处于第一梯队的高职院校,已经迈入项目教学改革的深水区,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还处于学习、探索、试行项目教学的起步阶段,处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项目设计能力的阶段。清醒的认识并处理好项目设计能力与教学理念转变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教学起步阶段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1教学理念转变与项目设计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1教学理念转变是前提。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3]。教学理念具有相对的主观性和稳定性,一旦形成,便长久地植根于教师的思想体系当中,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外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任何一次教学改革或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变革,项目教学也不例外。开展项目教学要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作为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和切入点,戴士弘教授曾在《职教院校整体教改》一书中指出,项目化教学改革应从转变教师职教观念开始[4]。项目教学之所以在全国得以快速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及与现代职教理念的高度吻合性。“先进的教学理念总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扬弃和超越”[5]。在保留和吸收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一切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项目教学摈弃了传统课堂的“三中心”,将能力本位教学理念、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一体化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等先进教学理念融入到项目课程中,用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取代了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模式,用工作逻辑取代了知识逻辑。对于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师来说,这一系列现代职教理念及相关的理论基础,无疑是全新而陌生的,势必与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因此,进行专题培训及理论学习,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逐步构建新职教理念是开展项目教学前提,这也是培养教师项目设计能力的提升。1.2项目设计能力是目标更是手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种心理过程,属于一种内隐的认知过程,不能进行直观的观察,需要通过一种外化的载体来判断。检验教师教学理念发生转变的参考依据是教师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职教能力测评,即该教师独立完成的项目课程的《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是否合格[6]。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外显形式,能够用来作为量化和考核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依据。可以说,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是开展项目教学时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而项目设计是《课程整体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评价《课程整体设计》是否合格的最重要指标和依据。换言之,项目设计实质上承担着训练教师职教能力的重要作用,项目设计能力的高低,既反映了教师职教观念转变程度的深浅,也预判着教师职教能力水平的高低。项目设计能力的提升既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之后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也是助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手段。1.3教学理念与项目设计能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1.3.1教学理念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项目教学的开展必须进行合理的项目设计;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初次尝试项目设计时感到力不从心或困难重重,甚至是牢骚满腹。有的教师甚至发文质疑项目教学的必要性时坦言:“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发现,戴教授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有些主观臆断,强词夺理,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7]。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在内),绝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不可能立时做到药到病除。我们也尊重正常的学术争鸣,理解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合理的质疑,甚至是发文探讨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另一个侧面也不难看出项目教学的推广和普及绝非一帆风顺,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职教能力的提升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1.3.2教学理念转变不足导致项目设计能力不足一部分教师之所以在进行项目设计时会遇到上述问题或提出类似的质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理念转变的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段作章教授认为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致少要经历学习理解、认同内化、创新生成、外化实践四个阶段(环节)。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学习理解是教学行为转化的逻辑起点,认同内化是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认知延伸,创新生成是教学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外化实践是教学行为转化的终端检修[8]。进行项目设计应属于这一转化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即创新生成阶段。在此阶段之前,至少要经历过学习理解和认同内化两个准备阶段。而现实中,部分教师在开始课程设计和项目设计之前,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对项目教学的意义、先进性、理论依据、理论发展、课程整体设计的意义、课程整体设计的要点、项目的定义、项目的原理、项目的由来、什么是项目、什么不是项目、什么样的项目是好项目、为什么要进行项目教学等问题缺乏基本的认识和认同。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差异导致教师项目设计能力的不足,由于项目设计能力的不足导致教师对项目教学产生怀疑或抵触情绪,甚至使略有转变的教学理念停滞不前或退回原点。1.3.3项目设计能力不足易导致形而上学的项目教学如前文所述,项目设计能力是开展项目教学的核心能力,能否设计出合格的项目,不仅决定了一名教师能否通过职教能力测评,也决定了一门课程能否顺利实施项目教学。诚如某些学者所言,项目教学成败的关键是项目的选择[9]。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决定了教师对项目教学的认同感,决定了学生对该门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认可度,决定了项目教学能否真正落地、起到实效,也决定了项目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和全面推广。在项目教学推广的实践中,也存在着教师为了项目而项目的情况。一些刚接触项目教学的教师由于认识到项目教学的积极意义,也有着迫切改善教学质量的愿望,或受到一些利好政策的鼓励,只经过简单地动员、培训后便开始了项目教学,便急于将存在严重设计缺陷的,所谓的“项目”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美其名曰项目教学。事实上,在缺乏课程设计和项目设计能力的前提下,在没有实现教学理念转变的情况下,草率实施的项目教学,只能算是为了项目而项目的形而上学的项目教学。可想而知,这样的项目教学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它所起到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微乎其微的,教师的职教能力和教学理念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2关于开展项目教学的几点建议
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双元双优;教学团队;模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有效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需要积极创新发展路径,破解改革难题。文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探索“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为例,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剖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并从学校、系部和专业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的建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路经。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团队“双元双优”。“双元”是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优”是指优秀教师职业人和优秀外贸职业人。优秀教师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校内专任教师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校内专任教师得以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外兼职教师要深谙外贸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具有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愿,具备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校外兼职教师得以构成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
运行“全程双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
高等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思索
论文摘要摘要: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涉及观念创新、教师素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只有按其逻辑关系依次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新问题,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涉及多个方面,它们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摘要:观念创新→教师素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这一逻辑顺序是不可逆的。只有依次解决好每个方面的新问题,才能实施严格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
一、观念创新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HandlungsorientierterUnterricht)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后,各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其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探索和运用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主要有摘要:谈话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等。以上方法的探索和运用,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功能。但是,这种建立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教学改革,其功能的发挥是相当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的目前状况。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改革,而应是全方位的成龙配套的教学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观念的创新。
1.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们要创新观念。一般来讲,目前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们是会支持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但是,一般意义上的支持是不够的,而要在深刻理解行动导向的教学的真正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支持。要为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扫除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切障碍,解决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新问题。
国贸双元双优专业团队打造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双元双优;教学团队;模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有效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需要积极创新发展路径,破解改革难题。文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探索“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为例,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剖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并从学校、系部和专业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的建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路经。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团队“双元双优”。“双元”是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优”是指优秀教师职业人和优秀外贸职业人。优秀教师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校内专任教师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校内专任教师得以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外兼职教师要深谙外贸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具有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愿,具备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校外兼职教师得以构成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
运行“全程双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
高职教师论文:高职教师的文化及解析
本文作者:阳金萍顾金峰杨益花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教师文化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弱势思维”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动能从教师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内容[3]。其中,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专业自我是个体对自我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纳的心理倾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理想为专业自我提供动能,专业自我的不断形成和调整则是促进专业理想实现的必要过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撑因素,对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专业理想和积极专业自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并能积极面对和化解职业困境。“弱势思维”作为一种对事业的消极心理倾向,它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弱势思维”放任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蚕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激情,并同职业怠倦结合在一起,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成就的取得。“茧式思维”相对被动的行为导向,阻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比,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从当前高职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看,开放与合作已成为高职教师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而高职教师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心态与行为方式,无疑阻断了其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高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改变单独“作战”的习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合作教研探讨,开发职教课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权威意识”所导致的依附心态,束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只需通过设计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引导与成长的意识。而在行政权威影响过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极易受到漠视与侵犯,专业自主精神不仅难以得到滋养与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尽。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4]高职教师对某些学术权威的依附,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也是高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独立与创新是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公认真理,只有通过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与创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强化现代职教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二战后,以德国为代表的职教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弱势思维”的存在,一方面固然与高职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经费等现实困境的刺激与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职教理论的系统学都来自于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而该考试的应试性又使其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事实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就会越强,这也正是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感。从当前实际看,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1)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实践,帮助教师领会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高教类型特征;(3)结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4)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形成上下认同的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与感性触发的结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体学习、讨论、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宣传等形式;感性触发手段,比如走访企业、校企座谈、杰出校友的宣传形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高职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和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职业认同成为高职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重教研合作效能当前高职教师对于校企与教研合作的相对被动局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师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引导与管理,重塑高职教师合作文化。1.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师的合作动力。邀请教师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远、近期发展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合作团队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中去;(2)通过合作宣传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合作的益处,通过对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合作经验的总结,让教师体会知识共享的积极效应,帮助教师真正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2.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研与合作项目的低效与形式化,也是导致教师对合作丧失兴趣与信心的原因之一。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关键是要改变对合作项目与平台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师合作的专业取向。(1)在项目的把关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淡化合作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监督和评价环节上,要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体系;(3)在保障环节上,要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另外,还要邀请教师代表广泛参与,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师合作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支持教研探索和创新,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师的政策引导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奏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时,其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既有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或低潮。因此,要在宽松民主的管理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外部引导和激励的环境来促进高职教师的教研创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1.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态的教研组织机构,如教研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体系的完善;(2)强化动态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如科研项目、产研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过程管理,强调校本研究和应用;(3)鼓励和支持打破专业和部门界线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定期化、常态化。2.要强化以过程为主的教师发展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研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基于日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完全以数字来衡量和考核教师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1)要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教师专业发展单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进;(2)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时,既要强调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3)要打造宽容的教研创新文化,当老师失误时,得到的是帮助、培训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与处罚;(4)要畅通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沟通渠道,使教师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经常性反馈。比如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对他们“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开展的项目式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组或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总之,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打破无力、懒散、应付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双元双优教学团队的构建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有效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需要积极创新发展路径,破解改革难题。文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探索“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为例,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剖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并从学校、系部和专业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改革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双元双优;教学团队;模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路经。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团队“双元双优”。“双元”是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优”是指优秀教师职业人和优秀外贸职业人。优秀教师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校内专任教师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校内专任教师得以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外兼职教师要深谙外贸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具有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愿,具备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校外兼职教师得以构成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
运行“全程双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