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0:54: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智慧城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市构建智慧城市设计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以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年至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智慧旅游城市模式探讨
摘要:大数据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深入到了旅游行业的变革当中。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目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文章认为智慧旅游可以依托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介绍并归纳智慧城市的技术特征后,阐述了智慧旅游中核心三方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及如何形成一个当地旅游产业的信息共享环,通过信息的共享,来支撑当地城市的旅游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信息共享
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云计算、通讯网络等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从而达到以提升旅客旅游体验为核心的智能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的提出,为满足人民群众从简单廉价的观光旅游需求到追求更高品质、更多选择、更具个性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的需求升级指出了方向。旅客在体验智慧旅游时,感受到的是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简单。这种简单,是让旅客感受到整个旅游行程是量身定制的。就好像从游客一出门开始,就知道要乘坐哪路车,直到游客回到住处,浴缸里的水正好是迎合游客最喜欢的泡澡温度。智慧旅游在大数据时代下应运而生。近期,“大数据”的搜索热度超过了“人工智能”。企业和学者都对如何利用大数据更好的获取和利用旅客信息以此来制定精准营销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和努力。有的研究指出,利用收集到的旅客信息,通过游客特征建模,从而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也有研究致力于如何构建旅客画像,定义旅客标签,从而达到推送信息的精准。还有研究提出如何利用GIS技术,为旅客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然而许多研究人员所倡导的旅游产业须要拥抱互联网,并不仅仅局限于利用互联网捕捉消费者的需求,对消费者需求的探索仅仅只是营销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为达到智慧旅游,整体提升旅客的旅游体验,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关系到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的配套升级[1-3]。
1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通过对城市各部分数据进行动态地监测、分析、整合和利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从而实现对城市生活环境的透彻感知、城市资源的全面调控、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城市方方面面便捷运作、人和城市之间和谐共赢等目标的新型城市形态。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而发展[4-5]。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研究由IBM公司发起,之后我国浙江大学潘纲(2013)教授提出了基于轨迹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将基于轨迹数据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分为轨迹感知(trace)、信息发现(knowledge)和具体应用(application)三个层次。该框架从技术的层面上系统描述了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整体技术路线[6]。图1基于轨迹挖掘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架构结合了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基本遵循了IBM所提出的“3I”特征,即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智慧服务、协同运作、激励创新三个新的特征。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在提供智慧服务功能的同时,积累了海量的城市动态数据,如地图与兴趣点(POI)数据、GPS数据、客流数据、手机数据、LBS位置服务数据、视频监控数据、环境与气象数据、社会活动数据等等。只要对城市中人口稍作筛选,例如,通过通讯设备LBS位置服务,发现该用户第一次到达该城市,就可以将其定义为旅客,或是设立游客专用优惠或服务以此来统计游客行为数据,以类似的方法去筛选城市内通讯用户,就可以得到旅客在城市中的各项数据。同时,旅客达到智慧城市后,也能享受到智慧城市物联互通、深入智能、智慧服务等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11-13]。
2旅游产业相关配套升级
智慧城市建设下智慧园区建设探索
摘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城市这一理念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智慧城市构建,不仅能整合社会资源,更能打造便捷生活环境,优化社会传统发展结构。基于此,文章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对智慧园区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合理规划智慧园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园区产业融合,实现现代社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之理念。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园区;规划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大众工作与生活发展巨大变化,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却难以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更不利于社会持续发展[1]。但是,如何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做好智慧园区规划与设计工作,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基于智慧城市发展理念与构建蓝图、资源应用等多个环节,对智慧园区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才能使智慧园区逐渐渗入大众生活,为现代社会智慧园区构建良好基础。
1智慧园区规划设计背景
对智慧园区进行分析,智慧园区概念主要源于智慧城市这一理论基础,所以,在分析智慧园区,对智慧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前,应重点研究智慧城市相关理念。对智慧城市进行综合分析,智慧城市主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并在多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感应设备、电网、公路等多个环节加以连接,最终形成“物联网”形态,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信息网络与“物联网”加以整合,增加社会各个环节紧密度,从而将网络与实物相连接,为社会发展打造便捷环境,使城市发展为“智慧”状态。智慧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实现社会信息化,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借助一体化信息技术,将城市内经济、文化发展与行政管理结合到一起,并形成全新社会发展模式。而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园区规划设计,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将智慧园区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到一起,并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感知园区整体发展趋势与状态,有利于推动智慧园区发展[2]。从应用角度对智慧园区进行分析,智慧园区不仅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更优化、转变传统园区发展模式,更能转变园区大众基本生活方式、交易方式、公共服务等环节,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推动智慧园区发展与变革,对现代社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智慧园区规划设计案例
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改善提高中国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功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刻不容缓。本文在梳理智慧城市基本概念和总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针对我国智能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一)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城市?基于纽约市2009年智慧城市项目和IBM2010年智能区和智慧城市愿景,该概念通过创建类似于欧盟生活实验室的创新模式强调了对知识社会的依赖。智能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发展形式,增加了资源利用,优化服务管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通过功能设施和服务,将城市与科技和创造力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从数字城市演变而来,内涵不断增加,表明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先进形态。在初始阶段,单一系统的智能化是可以做到的,中级试验阶段被设定为多个智能化的协同作用,高级形式被设定为融合了科技人类多维属性匹配的应用场景。新智能城市中的“新”在哪里?它是中国“和谐共处”的经典智慧与西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它将深刻把握生态适应,健康安全和科学发展等关键意识形态的工作逻辑。技术是创新的,可以在实践中应用。(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经过“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新智慧城市”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的结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智能城市的数量持续增长,自建设开始以来已经建立了数百个智能项目。大多数城市都已在网络化进程中,大多试点城市中公共平台数据库试验进度良好。同时,少数城市已经开始向智慧化水平过渡。发展必将伴随着各种问题和矛盾。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市民的沟通和参与度不高,对智慧服务和只会应用的体验度和获得度不高;其次是一些地区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边界划分不够明确;再一个就是单体智慧较多,跨界融合的创新力不足,智慧应用的适应性有待改善;最后,部分城市会存有模式多样性不强、“小智慧”、“假智慧”等问题。
二、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探究
(一)传统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对比研究。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传统智慧城市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等更好地结合起来。笔者将对传统型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四个层面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完善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1.基础设施层面:网络信息传输及感知度。由于大多都是忽略了物联感知网和智能化设施只考虑到了通信网络,导致呈现出工作方向的重点都向网络无处不在并快速传输一边倒的状态;而新型智慧城市则是要建设安全可控、高效便捷且智能的信息基础库和感知体系。为实现该建设需要较大的投资努力实现全面覆盖或者重点覆盖。2.数据层面:数据共享和节约程度。传统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存在着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全国层面的规范要求、体制机制和实际性的创新改革相对技术严重滞后等问题,导致“资源割裂”“大数据使用效率低”等现象、部分政府部门仍将数据作为利益来源不愿提供。新型智慧城市的政府上下力求信息化并做到云数据开放,但由于政府信息数据的特殊性,电子政府云数据信息一体化缺乏良性环境。尤其针对这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规范并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想要实现数据共享,就需要尽快找到数据安全开放可见度的平衡点,并且有效解决在要求数据共享的呼声如此高涨的当下依旧存在的数据割裂的现状。3.平台层面。由于早期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信息数据整合意识,底层的数据支撑严重匮乏,城市级平台的基础保障并不牢靠,传统智慧城市提出了城市运营中心的理念,但在实施上效果并不理想,多数运营中心只注重展示,依旧忽视数据整合共享。只有少数因行业特殊拥有资金保障的行业级平台做出了一些实质性成果;新型智能城市是建设市级城市的通用平台,如“城市大脑”之类。4.应用层面。:(压缩)扁平化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主要是以上一阶段完成的城市信息化作为基础展开来的,涉及制造、传播、发展等方面。大多数系统是独立单一化的垂直管理,再者就是行业或部门内部专用,造价高,实施周期长,各系统间实行的途径有很大差别,低效并且缺乏迭代创新考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向城市治理转化,将数据开放作为建设发展重点,同时融合应用,打造智能共享的信息基础,特别是在城市包容性应用中,治理能力、管理模式可以不断创新。(二)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四个推手。1.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新的智慧城市是国家新时展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代,全球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中国若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采用正确的政策体系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未来30年中国经济每年还有平均8%持续增长的潜力。中国政府的制度优势在于政府决策的理性。面对各种现实制约,首先选择确保稳定发展,进而解决城市规划发展中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协调问题和外部成本问题。2.城乡规划机制。规划教育迭代,规划和协调以及城市治理创新正助力一个新的智慧城市规划机制的建设。智慧城市规划措施的科学性取决于城乡规划系统的科学性。想要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过度,免不了技术创新和改革体制作为主力。同时,城乡规划支持系统由于技术手段创新得以从原来的数据驱动升级为创新驱动。城市规划研究更加科学,管理向治理更加精细化。3.科技创新企业。新智慧城市的创新生态,即技术创新企业和智慧城市可以共存,技术创新企业之间应该有良好的竞争。城市市场环境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并且更加开放平等。未来将以智慧城市为中心,受到大型企业辐射,刺激大城市的新兴产业创新。体验式公共服务,感知型基础设施,创新型数字经济等刺激中小型企业改革创新。华为自身拥有高安全高性能的通信技术,成熟稳定的应用平台,以及随时更新的大数据库,在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甚至政务等方面都有探索和实践。华为的发展方案使其在当下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成为与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有高融合度的科技创新企业先行者,激发后期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4.构筑智慧家庭。建立一个智慧家庭亦需要做到“以人为本”,除了家庭成员的生活基本需求,面对生活上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利用智能手段解决,平时使用智能家居且每一位智慧家庭成员能够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媒介和传递者而存在。将医疗,教育,交通,办公,文化和创意内容整合到家庭系统中,以创造健康,舒适和关怀的家庭生活方式。将智能家庭划入服务产业,在将成为促进智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新兴产业。
城市规划及智慧城市建设探讨
摘要:乌鲁木齐市的城市规划从不同角度分析存在着不同问题。随着政府在改善市容工程投资力度的加大,在乌鲁木齐市容的改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存在因早起城市规划不科学而突出的一些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也有了很大突破。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对城市的经济转型、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环保和城市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介绍乌鲁木齐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乌鲁木齐在规划和智慧城市发展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乌鲁木齐;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发展
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乌鲁木齐市因早期城市规划中存在不科学规划等一些问题,从而现在乌鲁木齐在整体规划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在将来的乌鲁木齐城市规划过程中考虑可持续发展并加入智慧城市的理念,既满足乌鲁木齐城市发展需要的思想,也能满足乌鲁木齐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乌鲁木齐的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有一定意义。
1乌鲁木齐城市现状、潜在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1.1整体美化程度偏低
城市街面两侧整齐程度是城市市容美化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发现乌鲁木齐这座城市为了扩展经济发展成果,基本上降低了个体经营商户的装修标准。同时政府对整个城市的财政投资分散的程度比较大。比如,新市区、沙依巴克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水磨沟区等区财政投资力度较大,像天山区的胜利路、延安路、大湾南路、等地块政府财政投资相对较低,导致这些区在几十年来整体面容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当然也不能将绝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街面美化中,这些导致多年商业街道表现出破坏不堪情况。最直接的表现是天山区的大湾南路、胜利路、延安路等,即街道两侧人行道砖有的丢失漏出了地表,有的则日久失休而缺角少面。因公路在前期规划中缺少科学合理规划等,有些路经常出现人穿马路现象,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除此之外,有些区域的街两侧的绿化程度不足,多以矮灌木或人工草丛为主,要么在前期规划中留有绿化地块有限,要么就是留有的绿化用地也没有很好的进行绿化等工作。2010年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重点讨论加快城市建设等工作。虽然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改善城市市容等方面有很大改善空间。
智慧城市与城市建设论文
1信息消费与人的生态发展
消费者花费在以智能手机为例的信息消费产品上的时间和精力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满足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多少部分是损害了主体的利益而产生了负效应,和人的真正的需要失去了联系,从而导致了人在信息消费活动中失去了主体性地位而沦为消费客体的奴隶。因此,人的消费和人的再生产和人的发展是辨证相关的,人在什么意义上消费,他就在什么意义上把自身再生产出来。信息消费也是如此:合理的信息消费会再生产出健康和谐及生态发展的个体;不合理的信息消费会再生产出不健康及生活质量低下的个体。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信息消费的发展的价值诉求归根到底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人的发展状态是规约信息消费的重要因素。
2信息消费的安全风险:高度组织的社会化和个人自由、个人隐私之间的伦理悖论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消费全方位拓展人们的工作、生活等领域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那就是高度组织的社会化生活和个人自由、个人隐私的式微。这一风险的伦理维度审思有两个层面:首先,信息消费中选择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代价是以个体的私密信息的泄露为代价。和传统社会相比,现代化社会人们的选择是多样的,但这种选择的多样性更多是被事先安排和陈设的。“在前工业社会中,谈话和记忆是搜集和储存信息的主要方式;而现在,搜集和储存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诸如计算机化的记录和书面记录、兼容的数据库、甚至包括用电和银行电子银行服务的日常测量等等,并且信息量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累积。”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一书中详细阐释了信息消费过程中个人信息外泄的过程:“例如,如果一个冲浪者读了网站的一本关于萧条方面书的评论,接着又在电子新闻版上点击了一个好莱坞明星自杀的新闻,那么关于其买书和读新闻的习惯、名字、地址和电话号码以及其他的一些潜在数据可能会被卖到人寿保险公司(它可能会取消针对此人的保险方针),或卖给医药销售公司(它可能会给此人发送药品申购单),甚至会卖给一个公墓(提供‘预先计划’)。用户访问的网站次数越多,数据就越详细,相互关联的数据就变成了个人特征。”虽然信息消费主体的数据收集是隐秘的,但是信息社会中,这一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几乎每一个消费者都遭遇过。“在城市中我们或许可以轻易地摆脱家庭和朋友们的过度控制,但我们几乎不能逃避税收部门、医疗服务机构或者地方性权力机构的监视。……包括购物偏好、性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政治忠诚等,这些信息异常私密,绝对不会泄露提供资料者的情况,更不会指明资料代表的具体对象。如此生活境遇,不难想象,如今人们遭受最严密的监视,其程度是如此之强以至于虽然他们生活在陌生人中间,但他们的私人生活却比以往任何一代人的私人生活都要更为人所知。”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对于现代各类组织的运作至关重要,反过来,我们每个信息消费主体也从中感受到了益处,个性化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选择的自由程度也增加了。但是,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是以个体私密信息的让渡为代价的,而且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也代表着个体信息被收集和掌握的程度越高。其次,信息消费主体不仅面临着个体隐私的泄露,而且还面临着因为对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知情权不足丧失选择权的风险。比如,2010年的国内互联网络的“3Q大战”让普通的用户对互联网络的信息消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原来网上的即时通讯消费还有泄漏隐私的危险。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当用户已经将QQ作为工作、社交的一个重要平台的时候,突然要求被选择继续消费还是放弃,大部分用户有选择吗?因为放弃的不仅是QQ这个聊天工具,放弃的也许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交方式。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分析发达工业社会中,技术成为一种统治的意识形态那样,给人一种“舒适的不自由”,在信息消费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消费者在享受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带来的自由和舒适同时,也逐渐失去应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知情权的失去是因为信息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认知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多掌握在生产企业和技术专家手中;而选择权的失去其实是生产企业和广告宣传媒体的一种结盟,对消费者的一种诱导和操控。而且,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消费的操控是隐含巨大的风险的,一旦产品消费过程中出现问题,生产企业、科技专家、媒体甚至政府相关的监管部门都会被公众置于审判台前接受拷问。长此以往,消费者的信任、生产企业的形象、媒体的公信力,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威都将逐渐丧失,整个社会将陷入信任危机的境地。
3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消费引发的社会公平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消费活动引发的公平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信息消费空间的拓展可能会增加信息消费弱势群体的数量。信息消费弱势群体是从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概念中衍生出来,和弱势群体的大部分特征相吻合,通常包括贫困性、边缘化、低层次性、脆弱性、被剥夺感强等五个方面。除此之外,信息消费弱势群体更凸显因综合因素引发的信息技术水平低下的特征。因此,除了通常意义的弱势群体之外,城市居民中因年龄、性别等因素而导致的信息技术能力低下的群体也在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处于一定的弱势状态。因此,从总体上看,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消费弱势群体的总体数量是增加了的。其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消费的发展有挤压信息消费弱势群体生存空间的风险。现代城市中的居民,不仅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实”城市中,还同时栖身于数字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城市中,“物质世界的虚拟化使得城市公共空间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城市及建筑的空间审美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空间界限,形成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现实存在与虚拟建构之间的交互联系共同存在”。生活在实体城市空间中的传统消费方式对于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低的人而言影响不大,但当以智能化、虚拟化、符号化为特征的信息消费领域和规模日益扩张的时候,甚至涉足到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领域和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获取的时候,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就变得非常必要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春运期间农民工购买火车票问题,2011年6月开始试行的网络购票确实方便了一部分群体的购票流程,但是网络购票也无疑增加了另一部分不能或不会网络购票群体的窗口购票难度。特别是在春运期间对于农民工团体而言,形形色色的诸如抢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他们的购票过程更加困难。再者,信息消费弱势群体收入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上的弱势有可能演化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心理上的不认同甚至是抵触情绪。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分为三种:“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和“数字恐龙”,“数字恐龙”即指称的是对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产品等因为不具备相关信息素质和技能因而主观上也有排斥感的群体。在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建设过程中,这部分群体也会在心理上滋生被时代抛弃、被边缘化以及相应的失落感。“每一个人对于他未知的新文化来说,都表现出‘原始人’的情状,而数字文化这种全新的文化,使一些人尤其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对其感到十分陌生,甚至即使是这些人中的知识阶层,也有被新技术、新社会疏远的感觉。”综上所述,对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消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是制约智慧城市能否和谐构建、信息消费能否持续均衡发展的瓶颈。
海口市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前景,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要路径,智慧城市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紧张和扩张问题,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不仅包括技术上,还包括意识形态上。海口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内陆地区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海口就成为人群迁移的首选城市。城市的扩张现象也在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城市规划的视角下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成为海口市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海口市智慧城市建设。
1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智慧城市内涵及建设意义
1.1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智慧城市内涵。“智慧城市”的概念由美国IBM分公司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此后,智慧城市的建设逐渐被发达国家引入,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当前,有很多的观点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城市,通过智能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现代化技术来进行对城市信息、物体及形态的建设。这种说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应是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为前提,以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自然三者和谐发展为中心,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带动城市智慧经济、城市智慧人口、城市智慧管理、城市智慧生活、城市智慧交通和城市智慧环境六个维度的共同进步。这是综合性城市发展的规划、运行、产业、公共和行政多角度为一体的现代城市发展高端形态。1.2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第一,智慧城市能够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从具体来看,智慧城市具有统筹、协同、服务、互联等方面的特征,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手段来实现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在推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服务性能,进而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如资源重叠、服务重叠、配置交叉和管理交叉,最终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行的质量和效率。第二,智慧城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前沿领域,例如,网络、感知应用等方面;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传统产业起到帮扶的作用,例如,利用大数据来为传统农业提供技术及信息上的帮助等,这样可以帮助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的发展。第三,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均衡的发展。发展不均衡是我国自市场经济以来就存在的社会问题,而智慧城市则可以实现城市均衡的发展。在智慧城市中,各类信息将纳入智慧平台中,人们可以通过平台来解决传统信息不对称及信息单一指向的问题,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更好地让公共监督,进而实现均衡的发展。第四,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智慧城市将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更好地交流和传递。例如,无线网络覆盖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地使用网络,方便人们的生活;智慧医疗可以让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的改善,让人们更加快速地获得医疗服务等。
2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海口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完善策略
2.1海口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从2005年开始,海口市就正式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从基础设施上看,海口市颁布了“数字海口”的智慧城市建设方针。截至2017年,海口市已经形成了基础网络、感知社会和分类平台的全覆盖,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网络形成了全市“无盲点、全覆盖、传输快”的网络结构;市内所有行业所有产业都建设完成了网络信息化功能,8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网上审批;电子政务、市长公开热线和邮箱也非常便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海口市内共辖249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一名农务信息员,到目前为止,电子农业技术和示范基地共有45个。从信息产业来看,2010—2017年,海口市的信息产业以年均20%的速度持续增长,高于海南省平均增长率的9.6%。截至2017年,海口市的各类信息企业共计超过了1500家,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下,海口市信息产业的收入与2010年以前相比上升22%。2.2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海口市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思考。当前的海口市已经进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理论还不够成熟,在加上海口市的常住人口情况较为复杂,所以,在本节中,将结合城市规划的视角思考海口市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1)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领域,因此,海口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海口市政府要在海口市智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发挥其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督的职能,对海口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发挥出感知、分析管理的作用,保证其职能诉求和行为的完善,为海口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2)推进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海口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是一项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在智慧城市中,其他的信息功能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就可以完成,但是公共服务却需要公共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海口市政府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智慧城市的特征来完成海口市公共服务的转变,推进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现有的公共服务部门及其管理结构进行调整,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纲领,以智慧城市为发展观,充分尊重城市发展的原理和公众的利益,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公共服务管理架构,进而有效地保障海口市智慧城市的建设。(3)普及公众的“智慧化”。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如何利于人的发展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因此,海口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普及公众的“智慧化”,即公众对智慧城市理念认知和技能。首先是认知,公众要充分理解智慧城市对自身及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公众更加清晰地了解智慧城市的相关理念,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帮助。其次是技能,公众需要掌握智慧城市中的各项“智能”操作方法,例如,政务平台的互动等,让公众实现与政府的沟通,提高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力度。
3结论
市长在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市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出席今天启动仪式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发展的省工信厅、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省级部门以及电信、移动、广电、联通等网络运营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使人们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便捷,而且作为基础性技术,信息化正在飞速地改变着传统城市的概念,渗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是市委、市政府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历史机遇,着眼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必将对丰富城市内涵,增强城市功能,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对打造新型城市产业链,繁荣壮大城市经济,培育城市持续发展强有力的增长点;对优化配置城市各类要素资源,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对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更好地服务和方便市民生活,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工程、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主动,措施上有力有效,确保高标准完成“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六大应用、九项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智慧城市框架,确保我市信息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要对智慧城市各项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一一夯实责任,一一拟定措施,一一督促落实,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运行的工作推进机制。要敏锐把握信息化、城市化的趋势和规律,虚心学习借鉴国内外建设智慧城市的成功经验,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聘请知名规划专家科学谋划,充分论证,加紧编制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优选每一项工程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做好顶层设计,确保规划方案的超前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要坚持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示范应用系统建设相统一,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与公共服务便捷化、政务服务高效化相统一,培育智能产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相统一,以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公益性项目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引进市场资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对现有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紧密结合城市定位,找准建设方向和重点,扎实推进社会应用,使有限投入发挥无限效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严格工程质量管理,确保把每一项工程建成文明工程、放心工程、廉政工程。要始终把广大市民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主体,以服务市民、方便市民、造福市民为根本目的,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让我们的城市更加便捷、安全、宜居、和谐,让广大市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同志们,今天这个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市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迅速行动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切实履行职能,密切协作,合力共进。同时,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我市建设智慧城市工作的目标设想和进展情况,争取更多的资金倾斜和技术支持。各县市区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上下衔接,搞好信息采集,提供人员保证,落实配套资金,不遗余力地抓好落实。在此,诚恳期望省工信厅、测绘地理信息局及各网络运营企业和社会各界多关心我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多指导、多支持、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早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努力把这件大事办实办好,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智慧城市建设风险防范对策
1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研究现状与范式选择
事实上,智慧城市的概念成型之后,部分学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和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胡小明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其实就是城市整体的智慧建设规划,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复杂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4]。NaphadeM.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规划、管理和运营的创新,但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都表明这种城市转型面临着许多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障碍,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要改变城市管理的现状往往需要在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企业所期望的持续投资回报率也面临严峻挑战,而技术障碍则集中表现在“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泛在布控传感器和信息设备”以及“设计新的无缝隙人机交互模式”等方面[5]。邓贤峰从经济、技术、社会伦理、法律等视角综合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防范思路,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信息产业整体布局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社会伦理风险”、“信息安全主体法律问题”、“核心技术安全风险”等风险因素[6]。整体而言,虽然智慧城市的风险研究没有被忽略,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所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产业风险已经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但现有的风险研究在全面性、系统性、结构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首先,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风险、网络社会风险、城市信息化风险等进行有效区分,尽管这几类风险部分重叠,但都有其特定的风险来源和风险表现,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城市风险研究范式是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思路,但目前仍然没有研究提出相对成熟的智慧城市风险研究范式。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恰当的风险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谨慎地”、“动态地”、“全程性地”[7]识别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这一过程从形成初步理念、制定战略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开始,然后集结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资源,完成技术架构、应用推广、制度建设和组织调整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最终建成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要明显地识别出一个完整的建设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因此很难定义一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和终点,但这种“过程”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识别的社会风险分析的时间边界。智慧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分析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分析整个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子过程和子系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去探析哪些投入要素存在不足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具有发生、发展、成熟的生命周期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也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是指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某一特定环境下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态和特征,对其进行系统、动态、全面地风险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描述不同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以及运营维护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内的风险分析方法可各不相同。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可以从一般的方案论证方法中寻找思路;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主要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要素方面存在的风险;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则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进行逆序推导。
2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是指在理解智慧城市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顶层设计、实施方案、保障体系等核心内容的描述。此外,智慧城市规划还需要设计与智慧城市运作模式相匹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制度体系,比如政府流程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面临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需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设计和选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规划控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管理和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8],这些因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2.1信任和需求不足风险
尽管城市活动的各主体已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参与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并日益感受到了“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对“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实际效果充满了期待,但在“技术万能论”已深受质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这种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有“城市病”的构想很可能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态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也就可能因此失去最大的支持群体,比如城市政府的不重视将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企业的观望态度也将使得智慧产业规划无法有效进行。缺乏城市活动主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充分信任和有效需求,规划设计方案即便勉强通过,最终也可能失败。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速、大规模的城市化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推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生态技术、工业化技术等与城市建设相融合,能有效提高自然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活的舒适度,促进城市运行的效率。通过对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基本理论,以期提高我国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1智慧生态城市的定义
智慧生态城市是在建设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两者作为一个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推进,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过分强调规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夺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减少、枯竭,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趋加剧,各种垃圾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占,自然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并开始出现各种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为改变当前现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使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高效、便利的同时,将对自然环境、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发掘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新的产业模式,继续推动自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智慧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2.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把完成大量建筑和工业体系建设作为重点,甚至大力发展严重破坏环境、消耗大量资源的产业以拉动GDP,完全没有将智慧化、生态化理念融入到规划和建设中。2.2智慧和生态建设不均衡。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时,虽然有这个理念,但是依然有失偏颇,通常以智慧化为建设重点,过多重视城市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建设,虽然能够对公共安全、环保、交通、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进行快速智能反应和管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高效,但是在保证人民生活健康、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方面作为不大。2.3没有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当前很多城市的智慧生态建设,大多是先进行智慧化建设,再牵强附会地引入一些生态建设,如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绿化工程等,没有找到生态建设和智慧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产业,没有对拉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如果在建设和改造之初就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推动智慧生态建设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设效果,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