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0:47: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智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智慧

智慧旅游的智慧功能与实现路径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

(一)概念。智慧旅游的概念是根据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演变而来,智慧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在旅行时的个性化需求,新时期的旅游不仅是单纯的风景观看,还包括身心放松或者通过网络技术以及移动设备把旅游体验、管理和产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游客提供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旅游信息,从而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并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智慧旅游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数据整理中心、用户使用端、服务端口。使用端口是运用中端转接对旅游服务信息中的政府机构以及旅游体验者、民营旅游企业开展服务,在需求的基础上,从数据中心提取一定的数据在服务端付费,取得酒店、餐饮和相关旅游景点的门票及其服务。数据中心有着较为庞大的数据库,连接服务端和使用端,由大多数的服务器组成。其中大量的旅游信息,能够提供数据计算和存储交流等服务。服务器端为旅游者提供相关的旅行信息,在存储中分析数据;服务器端口是为旅游者提供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信息,游客把相关的消息存入到数据中心。

(二)智慧旅游的内涵探究。“智慧旅游”可以运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描述:智慧化、个性化、泛在化。智慧作为旅游服务系统,这个系统不但要包括机器运行中的自动化,更应该包括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定制。个性化旅游是个人定制旅游模式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旅游方式,所以要针对个人的信息和情况制定不同的旅游路径和旅游方法。泛在化是指无处不在的旅游发展状态。智慧旅游实质是人人服务,旅游者在何时、何地,使用任何方式进行旅游,都能有精准的消息定位。

(三)智慧旅游的理念体系。智慧旅游的理念体系涵盖智慧旅游信息管理瓶体、智慧旅游信息服务项目、智慧旅游营销方略,最终目的是促进旅游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智慧旅游的关键点一是实现了数据信息中心、运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把信息产业和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分散的信息旅游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安排、决定以及购买;二是通过网络数据监控和大数据挖掘有效挖掘客户的需求和想法,在客户需求中创新产品,精准定位服务营销策略,有效地发挥社交媒体的互动传播功能性;三是进行新技术服务的广泛推广应用,流程优化中形成完整的体系,创造旅行全程优质服务。

二、智慧旅游的智慧功能

(一)智慧管理的功能性。智慧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它颠覆了传统的旅游运营模式,将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旅游管理中,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智慧旅游时代,在信息渠道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官方信息决策能力逐渐弱化,旅游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合适和自己认同的旅游路线和旅游方式。智慧旅游的管理功能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游客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的旅游信息;二是利用信息咨询服务,正面影响旅游者的决策;三是咨询服务做到及时有效,便于旅游者每一个环节能够便捷的使用;很多咨询的提供自身前期的旅游情况介绍,当游客到达该地因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了解,并且旅游路线设定不够科学合理,所以没有体验到该地的地方特色,导致整个旅行效果不佳,因而在向周边朋友渗透的时候,也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信息咨询服务要做到全程跟踪性,可以根据旅游者提供的信息制定合理的的旅行路线,并在旅行中也做好旅游方略和向导,提升旅行质量,发挥其应有作用。

查看全文

智慧气象服务需求思考

1引言

近年来,留坝县深刻理解和把握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全县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举全县之力实施旅游“一业突破”,统一规划布局,发展绿色经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水平在全域旅游的发展带动下,以旅游为主的三产增加值已占全县GDP增加值的50%以上,先后荣获全国县域旅游之星、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等殊荣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气象气候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影响客源流动与旅游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先决因素留坝县旅游资源丰富、地质地貌特征独具特色,资源丰饶,既有秦岭山地之美,又有历史遗韵,县域内山水和文物古迹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渗透、各具特色目前,留坝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为基础、汉文化为灵魂的山水名胜游、运动休闲游、生态康养民宿游、古街乡村游等特色,已成为汉中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留坝旅游气象服务主要面对全域旅游发展决策、旅游服务企业和不同游客群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三个层面智慧旅游气象服务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具有智能感知、互动体验和精细化的旅游气象服务,智能制作和靶向旅游气象服务产品

2智慧气象服务概念及意义

2.1留坝旅游气象服务现状针对留坝全域旅游战略,县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建设山地型气象服务模式在紫柏山景区建起了2个旅游气象服务监测站、1个大气负离子观测站等旅游气象基础数据观测系统在张良庙等旅游景点安放旅游气象信息显示屏13个,研发了留坝旅游气象微信APP等,围绕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制定旅游气象服务方案,开展专题气象服务,服务产品中增加体感、穿衣指数等内容,节后进行服务评估但总体看,留坝旅游气象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景区气象灾害监测仍存在盲区、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数量较少、类型单一、缺乏针对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入推进以及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技术的快速提升,市场细分化、个性化服务需求,防灾减灾综合决策需求、互动智能的旅游服务需求均需要智慧气象服务的快速发展来满足2.2智慧气象服务智慧气象服务以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为特点,智能生产服务产品,气象服务模式双向互动,气象服务体系高效集约化针对留坝全域旅游发展,智慧气象建立用户行为分析,构建气象服务场景,发展基于场景定制、用户需求自动感知的公众气象服务汇集旅游、气象类大数据,建立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指标、算法,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行业气象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对留坝全域旅游全过程、全链条的气象服务

3留坝全域旅游对智慧气象的需求

3.1敏感气象要素对留坝全域旅游的影响留坝位于秦岭腹地,境内主要为山地,对旅游活动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为暴雨、连阴雨、雷电、大风等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坝全域旅游敏感气象要素依次是:降水、雷电、风力、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湿度等3.2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对智慧气象服务的需求3.2.1景区植物养护方面主要影响有:冬春干旱容易引发的森林火灾;倒春寒对返青、发芽的植物带来冻害;夏季高温高湿天气所诱发的植物病虫害;夏季强光、冬季寒潮对名贵花木的伤害;雷电、大风对名贵古树带来的威胁这些影响需要气象部门降水、温度、湿度、大风、寒潮等提前1~3d预报和短时1~6h预警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植物物候期和极端异常气象变化,采取必要措施,提前对植物进行遮挡、病虫害防治等安排3.2.2山地游和紫柏山滑雪方面主要影响有:强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破坏景观,危害人身安全;降雨和降雪都会导致山路湿滑,配合低温天气还会产生路面结冰,极易摔伤登山者;上山索道安全受大风、大雾、电线积冰的影响;地温和近地温度对雪道的影响;大风大雾对滑行的影响;山地温度垂直梯度变化对登山者的体验影响服务需求:从1~3h的短时到24、36h短期的瞬时大风预报和预警对索道安全、滑雪都至关重要,大雾、电线积冰提前24h预报即可以采取适当防范措施,便于景区提前向外暂停营运公告和开放时间短时1~6h到1~3d景区不同垂直梯度的温度预报需要提前7d左右预报景区气温和地面温度稳定通过零度的起止时间,以便于景区开始人工造雪,提前雪上运动项目的旅游宣传信息3.2.3栈道水世界、漂流方面主要影响有:温度影响旅客玩水体验;强对流天气易造成河道涨水、山洪暴发;河谷地带容易遭受雷电的袭击;大风对室外水上运动项目的影响需求:提前2~3d短期的温度、降水预报,以及提前1~6h的短时大风、强降水、雷电预报预警景区采取必要防范措施或者暂停营运、禁止下水3.3游客对气象服务的需求3.3.1出行和日程方面大雾、强降雨(雪)和道面结冰等天气对旅客或旅行团交通出行会产生较大影响长时间的连阴雨、倒春寒、强对流、冰冻雨雪天气会严重影响旅客赴留坝的行程安排突发短时的不利气象条件也会引起旅行团日程的临时调整24小时以上精准的格点化的大雾、雨雪、低温冰冻等天气预报能够帮助调整行程和活动安排,避免损失和游客由此产生的不满所需天气信息涉及所有交通沿线经过之地3.3.2游览体验方面好的天气条件有利于人们出行,而大雾、强降雨、大风、冰冻雨雪、强光暴晒等天气条件影响游客健康安全和游览效果、游览情绪24小时以上精确的天气预报能使游客或组织者提前调整安排,出现极端天气时及时调整行程,甚至果断的取消旅游计划3.3.3游人安全保障方面强降雨引起的泥石流、山洪、山体坠石等严重影响游客人身安全;大风和积雪导致的树木折断,降水引起的路面湿滑等也会给游客安全带来隐患强对流、大风、雷电等天气对留坝山地骑行等运动项目也带来极大安全隐患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和预警是非常必要的3.4旅游管理部门的需求3.4.1酒店服务方面留坝的酒店、民宿等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比较迫切,主要是未来3~7d天气预报,以及穿衣、运动等气象生活指数内容,以便为客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有突发天气预警时,及时向店内旅客通报天气变化3.4.2旅游资源规划方面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对气候资源的挖掘,以及旅游生态名片打造方面,都不能缺少气象数据的支撑和保障如空气清新程度,景区的负氧离子含量等3.4.3大型活动保障方面对大型游览活动有影响的天气,主要是影响游客舒适度和安全的天气除安全因素外,不合时宜的安排往往还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影响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可以为组织者或主办方提供择日参考

查看全文

与传统兵家智慧

军事思想主要是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与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但若论其思想渊源,则勿宁说更多的是来自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兵家思想。本文拟从传统兵家的内在精神着眼,探讨一下军事思想与传统兵家智慧的关系。

一.兵家智慧的熏陶

由于中国古代频繁的战争和治国安邦的需要,兵家思想很早就臻于成熟。且不说众多的兵家著术,即使在经、史、子、集中,也载有各种战史战例与谋兵之道、用兵之法,此外还有各种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野史。这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兵家的谋略智慧向来就是与技艺、宗教、艺术、哲学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化样式,甚至在先秦至两汉期间,这种谋略文化还一直占据着轴心地位。这种文化样式在尔后的历史发展中也一直未曾间断,迄至明末清初以至近代,兵家谋略文化在经世致用思潮中还有复兴的趋势,特别是在近代湖湘文化圈中,曾国藩、左宗棠、蔡锷等人的治兵之术和用兵之法,占有相当的地位,并有所谓“无湘不成军”的说法。

早在童年上私塾时,就读过《左传》、《史记》,并偏爱《三国》、《水浒》、《岳传》一类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史的兴趣似乎与研究哲学一样浓厚,诸如《史记》、《资治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以及《曾文正公全集》等,尤所喜好,并留心于战争成败之迹,攻守变换之势:“吾人揽(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2];“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3]。特别是对《孙子兵法》这部兵书,他通过国文教师讲解魏源《孙子集注序》已有相当了解,《讲堂录》就从中摘取过不少材料,如“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4]对于《老子》,也把它当作兵书来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5]直到晚年,还说《老子》是一部兵书。从这些兵书、史藉以及描写战争的小说中,识得兵家韬略,并曾小试牛刀。在1917年的护法战争中,曾在湖南一师范带领数百名学生志愿军,利用居高临下分进合围的有利地形,运用虚张声势,攻其不备,击其惰归的策略,竟解决了北洋溃军一个全副武装的混成旅。事后,师生们啧啧称赞:“浑身是胆!”还有人为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6]

如果后来没有走上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上述这一切也许并不会对产生多大影响。问题在于历史选择了他拿起了枪杆子,开始了迭挫强敌的戎马生涯,这一切在他的军事活动与军事理论创作中留下的痕迹和烙印就非同小可了。在江西时期开展游击战争所形成的军事路线,当时就遭到“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批评,认为他“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些好博览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他们强调;“这些不合时代的东西——《孙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只有让我们的敌人——专有。”[7]也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推崇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攻击缺乏近代军事意识。这些批评与指责无疑表明了教条主义者们的愚蠢和无知,从另一角度说明在军事活动上的文化背景与选择的精明。战争智慧的发挥与技巧的把握,是谈不上什么阶级性的。因此,对这些批评并不在乎,他好像有意为之。作为对教条主义者们的回报,在总结战争经验、写作他的军事论著时,致信、刘鼎,特别嘱咐他们给他买一部《孙子兵法》,并在他的军事名著中,把古书一一请了出来。古代的战史战例,如数家珍,传统兵家格言,在在可见。

我们这里并不打算全面探讨传统兵家思想与的军事活动及其思想的关系,只从兵家的智慧或内在精神着眼,举其荦荦大者,以此窥探兵家智慧对军事活动与理论的影响。

查看全文

“智慧领导”与战略策划

从日常领导过程看,领导者个性模式可以区分为“程序型主导”和“智慧型主导”两种基本类型。“程序型主导”的主要特征,偏重于“唯则定国”,即按既定的程序、规则(包括潜规则)行事,主体性较弱,刚性的程序要高于柔性的领导个性,亦即“非人格化”特征比较明显。由于行政系统一套既定的运行规则扮演主导角色,组成领导事务与过程的,更多的是一系列“规定动作”。“智慧型主导”则是将程序规则等作为演绎个性风格的辅助性背景和实现领导目标的依凭,对行政过程发散和施加较多的个性影响,亦即偏重于以一系列“个性化动作”和行为编码程序来表达、解析和实现自己的领导意图。

对于规则系统相对“淡化”、个性风格相对彰显的“智慧型领导”,战略策划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它是实现良好领导效能的“必要条件”。战略策划就是按照某种预期目标,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和各种社会资源,对社会情势、事件热点、政府形象、公共舆论等进行引导、塑造、调控、均衡和筹划的综合性技术作业过程。而好的战略策划,能延伸、凸现、形塑个性化的领导风格,提高行政绩效,优质地实现战略预期,并辅佐领导者在公共舞台上表现得恰到好处、游刃有余。当然,对于一个缺乏个人风格潜质的领导者,一切策划可能都是多余的。

从国际社会的经验看,无论在法治化环境中还是在非法治化环境中,政治与行政过程中的智慧型主导模式都有扩展的客观态势。但是普遍的问题在于:这种模式中,存在这样三种阙失:一是缺乏策划思维;二是缺乏战略性策划;三是缺乏高水准的战略性策划。

策划思维的阙失,是行政系统和领导群体中通常的毛病。由于今天社会已不处在诸如战争、突发事件、各种不可预期的挑战性情势等等的“不规则”境遇中,客观上个性化智慧演绎的空间似乎已很小,一切按既定规则运转即可。当然,对于“陈平式”的领导者来说,按既定规则和前人套路平铺直叙、按部就班、按惯例惯性运行,可能是最“理智”的选择了。

缺乏战略策划,是指既便有所谓“策划”,是那些“非战略”的缺乏整体性安排的杂碎事务策划,只在一些细微末节、无碍大局的事情上耗费时力。比如,“形象”是现在人们比较关注的,但弄来弄去,所谓领导形象,往往只局限于着装、发型、出镜率之类,而对关乎形象灵魂的公共性“政治人格形象”却了无所知。这使当今一些公共权威的“形象策划”,多少习染了一些“明星”倾向。良好的政治人格形象,必须有确定的形象基调(比如亲民的、威权的、平民的、贵族的),有自己的主流话语,有体现思维的“核心概念”。而“政治包装”、“政治化妆”的高境界,是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缺乏有水准的战略策划,是指策划缺乏特定的战略眼量、特定的战略高度和特定的战略视角,缺乏“明者远见于未萌,知者避危于无形”的深谋远虑。具有“战略品质”的策划,必须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全局襟怀和运筹帷幄、全局在胸的总体把握以及“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深邃目光。不仅着眼现在,而且具有“前瞻取向”和“未来取向”。仍以“形象”为例,称得上“有水准”的战略策划,形象塑造并不倚重于高频率的出镜或出场之类,有时反倒出其不意,“大象无形”,“大音唏声”,于无声处见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留出耐人寻味的空白和空间,以收其意想不到之奇效。一旦出镜,则形神兼备,意味悠长,可读可看。

查看全文

智慧城市建设下智慧园区建设探索

摘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城市这一理念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智慧城市构建,不仅能整合社会资源,更能打造便捷生活环境,优化社会传统发展结构。基于此,文章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对智慧园区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合理规划智慧园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园区产业融合,实现现代社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之理念。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园区;规划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大众工作与生活发展巨大变化,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却难以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更不利于社会持续发展[1]。但是,如何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做好智慧园区规划与设计工作,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基于智慧城市发展理念与构建蓝图、资源应用等多个环节,对智慧园区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才能使智慧园区逐渐渗入大众生活,为现代社会智慧园区构建良好基础。

1智慧园区规划设计背景

对智慧园区进行分析,智慧园区概念主要源于智慧城市这一理论基础,所以,在分析智慧园区,对智慧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前,应重点研究智慧城市相关理念。对智慧城市进行综合分析,智慧城市主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并在多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感应设备、电网、公路等多个环节加以连接,最终形成“物联网”形态,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信息网络与“物联网”加以整合,增加社会各个环节紧密度,从而将网络与实物相连接,为社会发展打造便捷环境,使城市发展为“智慧”状态。智慧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实现社会信息化,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借助一体化信息技术,将城市内经济、文化发展与行政管理结合到一起,并形成全新社会发展模式。而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园区规划设计,从技术层面来说,就是将智慧园区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到一起,并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感知园区整体发展趋势与状态,有利于推动智慧园区发展[2]。从应用角度对智慧园区进行分析,智慧园区不仅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更优化、转变传统园区发展模式,更能转变园区大众基本生活方式、交易方式、公共服务等环节,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推动智慧园区发展与变革,对现代社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智慧园区规划设计案例

查看全文

谈谈邓小平改革智慧

【摘要】与同是改革者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相比,邓小平不仅权力基础深厚、威望高,也更有改革智慧。他慎重处理历史问题、以渐进方式推进经济改革、寻求变革中的稳定秩序、掌控党内分歧和社会思潮、运筹有利的战略环境,既有力推进了中国改革进程,又稳稳掌控着改革进程。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智慧;稳定

谈到改革,人们往往会把邓小平的改革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相对照,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有截然不同的结局。不得不认可这么一个事实: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后失败了,邓小平改革把中国带上一条发展的道路,一条新的道路。其中机缘巧合,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包括两国改革的起始条件不尽相同等,但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最高决策者的威望和智慧。对这一点,戈尔巴乔夫也承认。据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他有一次在飞机上偶遇戈尔巴乔夫,曾问过“苏联改革为什么失败?为什么那么大的苏联在短短几年内就解体了?”戈尔巴乔夫犹豫了片刻后回答:“在各国领导人当中,我最敬佩的是邓小平先生。而我们那里没有个邓小平。”①如果硬要把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放在一起比较,我认为有两大不同。一个是政治经验、资历权威和权力基础,戈尔巴乔夫同邓小平没法比。这是历史形成的,是没有办法的事。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民意呼声很高,但民意如流水,因时而变,没有几年戈尔巴乔夫就失去了政治明星的色彩,人们转而追逐更加激进的叶利钦。二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策略有重大失误。古往今来改革者很多,但改革成功者很少。改革对最高决策者的智慧要求是很高的,一方面,要求改革者有能力破除各种阻力,推进改革进程;另一方面,又要求改革者有能力掌控改革进程,不至于使改革这艘巨轮倾覆。回过头来看邓小平改革,我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值得总结。

一、慎重处理历史问题

邓小平启动改革的时候,面临这样一种形势:一方面必须大规模进行拨乱反正,使中国从“”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过去的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的轨道转到现代化的轨道上来,使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到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在这个大转折过程中,不至于发生大的动荡。或者说,既要纠正的晚年错误,同时又不能够损害党的权威。我认为这与1956年赫鲁晓夫所面临的状况有相似的地方。相比较而言,邓小平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比赫鲁晓夫的智慧高一层。从1978年起,开始了一个拨乱反正的历史性进程。在思想领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质上是一次摆脱“”理论和个人崇拜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领域,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调整各方面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几十年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回来,重新凝聚了人心,并且为改革准备了干部和群众基础。中国的改革开始正是以这种观念上和政治上的变革为前导的。在这一过程中,怎样处理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对的评价,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邓小平清楚,“”迟早要有一个结论,但他起初认为条件还不成熟,不要匆忙作结论。后来他看到,把历史问题放一放,集中力量搞建设的想法不太现实,无论是结束对历史是非和恩怨的纠缠,还是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依据,都没法绕过历史问题的评价,而且国际上也有种种猜测,担心中国的政策出现反复。一个时期,“”结束前27年历史的评价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历史评价的核心是对和思想的评价。1979年10月间,邓小平改变了想法,决定起草一份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十分警惕“非毛化”的说法,也绝不搞所谓“非毛化”。邓小平讲过,.“不做中国的赫鲁晓夫”。①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斯大林的错误,这是苏联发展必须要走的一步,但是赫鲁晓夫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比较粗糙,没有经过党内的广泛酝酿、讨论,就以个人秘密报告的形式在党代会上讲出来,而且很快报告就泄露出去,等于是在大家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扔下一个炸弹,引起苏联国内以及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大震荡。这个教训邓小平、陈云等人始终记着,他们力图避免这种结果,在评价问题上,采取了很谨慎的态度。不是草率从事,而是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起草、讨论、修改,其中包括四千人高级干部的讨论,才做出一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个起草和讨论过程,也是在党内达成共识的过程。邓小平为起草历史决议定了三条原则,“最核心的一条”是确立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思想。②决议采取的方式是把思想和“晚年错误”区分开。在这个前提下,彻底否定发动“”的理论和实践,同时肯定一生“功绩远远大于过失”。明确思想“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但对思想作出新的诠释,突出地强调它的“实事求是”的特性,强调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这样一个处理方式在当时是引起质疑的,有些人认为逻辑上说不通。但是对邓小平来讲,他认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通过继续肯定和思想,维护党的正面形象,避免像苏共二十大后所引起的剧烈政治动荡;第二,对思想做出新的阐释,为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铺平道路,提供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第三,通过这一决议,大体上使人们在历史问题上的争论基本结束,可以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对《决议》的评价,从开始到现在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对的错误批判不够,有人认为对的否定过了头。以今天的观点看,决议对历史的总结,特别是对“”的总结是不够的,仅仅从政治上彻底否定“”,还不足以真正汲取“”的深刻教训。然而,所谓“历史决议”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决议,它要寻求当时党内外“最大公约数”,考虑政治的可接受性。不能否定《决议》在当时的历史作用,所谓历史作用就是“历史之锚”,把历史固定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向前走。如果当时不做出这一决议,不把历史问题敲定,可以想象,多方力量还会不断为历史问题而缠斗。从历史实际进程看,从中苏对比看,我们可以体会到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二、以渐进方式推进经济改革

查看全文

宗教生态智慧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同志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而且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把它落实到宗教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那么,在宗教工作中究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入挖掘宗教中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智慧,借鉴宗教重视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发挥宗教界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建设生态保护型的社会,从而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挖掘宗教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言之,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五大宗教的教规教义中,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论述,可以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譬如说,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和自然之间,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的慈悲思想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力戒杀生。佛教的平等观不仅强调众生平等,而且还强调众生与“无情”――草木花卉,山川大地的平等。充分反映了佛教对自然界万物的敬重、悲切和摄护。尤为重要的是,佛教还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危机和心灵污染,主张通过净化人心来净化环境,以实现人间净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一体、和谐共生的思想。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人与万物在道性上是平等的,人应该对万物利而不害,参赞化育。道教主张“仙道贵生”,敬重生命是其教义要旨。道教还要求人们把慈悲之心扩大到自然物上,慈心于物,不伤生灵。所以,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查看全文

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及对策

智慧物流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智慧物流内涵及模式分析

(一)智慧物流内涵。智慧物流作为科技创新发展与工业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研究成果,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实际应用。智慧物流不仅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物流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智慧物流作为物流产业的最高级发展形态,共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包括:信息化阶段、物联网阶段、智能物流阶段及智慧物流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如表1所示。当前,智慧物流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普遍认为智慧物流是以物联网网络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全面对物流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管理与处理,进而达到自动调整并提供最优决策的功能。同时,在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及物流自动化设备等软硬件设施的协助下,全面提升物流仓储、加工、流通、配送等环节的效率,进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与传统物流模式相比,智慧物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高度集成与融合了所有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业务环节、物流管理环节及物流技术之间的无缝衔接,提升了物流运作效率。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自动化装备建立起物流产业的感知交互系统,实现物流资源配置最优,并最终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的目标。具体而言:第一,物联网实现了物物连接,为物流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搜集并整理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挖掘物流信息的潜在价值,最终将分析结果应用在物流仓储、包装、加工、运输等环节,建立起集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化服务模式;第二,智能化设备及物流自动化设备提升了物流产业的感知能力,使物流业务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智慧物流的智能感知交互特性可以更加准确判定客户的物流服务需求,以便物流企业为客户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服务,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第三,智慧物流作为物流商业模式的最高级形式,具有协同物流产业各环节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新技术与新管理模式结合与应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物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在同一时间内满足不同主体的目标。(二)智慧物流基本框架及模式运作流程。1.智慧物流以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网络的信息传输功能实现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交互,以智能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方式对物流自动化整备、智能化系统进行控制,以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智慧物流的自动感知识别、物流服务可追溯、物流管理智能化决策等功能。由此可知,一个完整的智慧物流商业模式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基础底层、以网络媒介为交互中介的网络层及为客户完成物流服务的应用层,具体组成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基础底层是整个智慧物流框架组成的核心部分,它是利用GPS、GIS、GPRS及相应传感技术、信息传输等技术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搜集、整理,从而使物流实体与物流信息紧密结合;网络层是智慧物流框架组成的核心部分,它对基础底层所搜集到的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存储、过滤、处理等技术处理,并将最终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传输到应用层,为物流企业和客户直接使用;应用层则是物流企业直接与客户连接的窗口,它是在网络层的基础上,通过物流设备为客户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物流商品的仓储、运输、加工、流通及配送等服务。2.智慧物流模式运作流程。由智慧物流模式基本框架可知,物联网基础底层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网络层是智慧物流模式的主要核心部分,智慧物流的运作流程就是这两部分的协作过程,具体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智慧物流模式的实施与开展取决于物流设备智能化运作状况及智慧物流系统的智能决策状况。其中,智能化运作主要由物流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决定,智能决策则由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决定。智能运作及智能决策之间由互联网网络连接,信息数据通过移动数据传输技术彼此互通。

智慧物流发展环境与机遇

(一)经济发展与改革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第一,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正朝向结构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确的方式不断演变。尤其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背景下,势必将进一步拓展内需,商品交换与流通将更加频繁与紧密,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求物流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与变革,需要打破当前物流产业产品单一、服务质量效率低等问题,为智慧物流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第二,社会资本逐步进入物流产业,智慧物流产业成为新一轮的投资风向标。当前,在我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物流”的智慧物流模式不断成熟与创新,逐步成为物流产业新的发展方向;第三,“一带一路”等开放式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国家贸易交易活动更加频繁,对跨境物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跨境物流产业而言,只有发展智慧物流,提高物流企业订单处理能力、跨境运输能力及海外投递能力等业务水平才能提升我国物流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二)智慧物流利好政策紧密出台。自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物流产业迎来全新发展契机。随后,利好智慧物流发展政策不断出台(见表2),并且相关利好政策涉及面广,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发展规划应有尽有。如:在顶层设计方面,2016年4月国务院颁发了《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确立了发展智慧物流的目标和任务;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颁发了《“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实施意见》及《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智慧物流发展具体细节提供发展指导。在具体发展规划方面,2015年7月商务部推出了《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智慧物流配送体系的主要任务及各环节配送任务的具体建设方式。种种政策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视程度,有关利好智慧物流的政策与规划势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三)智慧物流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提升。首先,我国物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已经可以进入大范围推广与应用阶段,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基础准备。从物联网的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提升,由2010年的193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500亿元,较2014年市场规模增长29.3%。从物联网的基础组成设施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市场需求方面来看,2015年我国对RFID的市场需求规模达到400亿元,对微机电传感器的需求量为7300万个,占据全球需求总量的30%,为第一市场大国;其次,在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尤其是在通信协议、网络管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2015年我国信息产业收入为17.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大量大型数据处理企业不断涌现,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技术水平位列世界前茅,并且该新型技术正逐步融入物流产业,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最后,物流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物流操作业务的自动化设备不断增加,自“十二五”期间,每年我国物流企业的自动化设备数量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目前,我国已经有十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自主研发生产物流产业自动化设备,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设备支持。

智慧物流发展阻碍与挑战

智慧物流体制不健全,物流企业运营机制有待完善。智慧物流作为互联网与传统物流相结合的新型业态模式,其业务模式与运作模式不仅涉及互联网领域及物流领域,同时也要涉及交通、信息技术、商务等其它领域。因此,智慧物流在管理方面要受到发改委、交通部及工信部等多个行政部门管理与监管。然而,我国行政部门与行政机关在监管方面较为独立、各自为政,因此智慧物流发展要受到不同部门之间政策与监管的矛盾影响,导致智慧物流发展受阻、缓慢。一方面,多部门监管方式容易造成监管空白或者过度监管,为企业发展增加运营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应付不同行政部门监管,将耗费企业大量财力、物力与人力,为企业增加经济负担。从物流企业管理方面来看,虽然当前许多物流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布局构建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体系,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已经开展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与措施,导致日常运营管理混乱,物流资源与要素无法达到最优配置,在物流配送方面丢件问题频频发生,难以形成大规模运营。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受到信息化技术限制导致转型吃力缓慢,即使能够引进智慧物流技术,但是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致使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同样无法大范围推广。智慧物流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以来,物流企业在物流仓储、物流运输及物流配送等环节的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物流企业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但是由于智慧物流的前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投入,因此,各地区的智慧物流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智慧物流智能设备质量层次不齐,关键自动化物流装备技术有待提升。智慧物流模式的特征是物流运营及服务全部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因此智慧物流自动化设备质量与技术的成熟与否关系到智慧物流发展水平与质量。然而,我国自动化物流装备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与国际物流设备自动化制造商在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第一,物流设备数量增加较快,但是主要是运输设备、仓储设备、配送设备及搬运装卸设备真正适应智慧物流发展需求的智能化机械设备较少;第二,仅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大提升,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还是传统物流方式运营,物流设备以半机械化为主;第三,物流设备制造商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含量不足,生产商往往依靠价格占领市场而非依靠技术占领市场;第四,目前用于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性自动化物流设备仍以国外进口为主,而国内厂商的设备制造仍处在验证阶段,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高端物流人才缺口较大,物流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智慧物流作为一门融合多种产业的跨领域学科理论,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多面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物流从业人员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分为战略层、管理层及操作层。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初级操作员岗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但是由于薪金不高的原因,导致该职位的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但是也始终保持动态供需平衡状态。相对而言,智慧物流真正缺乏的是高级人才,如市场拓展总监、采购经理、物流规划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和职位。根据《中国物流人才职业能力建设蓝皮书(2016)》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智慧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主体主要表现在行业需求范围增大,高端人才、物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虽然我国目前有20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课程并为智慧物流产业每年提供15万人左右的人才,但是与智慧物流每年新增180万左右的工作岗位数量相比,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物流特征和优势不同,导致各地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具有显著差异性,进一步加剧了物流人才的供需不平衡。

查看全文

当前智慧物流发展探析

【摘要】智慧物流是未来物流产业发展一个趋势,需要我们分析影响其发展因素,将其作用和价值做到最大化,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发展。

【关键词】智慧物流;发展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产业,它涉及运输、存储、配送、信息等各个领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流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传统物流产业也逐渐显现出不能满足其发展情况,通过研究发现,现有资源承受度也难以支撑越来越大的物流规模。因此,物流产业首先要找准突破口,在不断扩大规模同时,需要注重挖潜,加速转型升级,在“工业4.0”、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力从智慧建设角度入手,发展智慧物流。

1智慧物流阐述

智慧物流是在科学技术不断推进更新和工业科技革命再次到来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集成了智能化、自动化、信息等相关技术,并应用于物流领域内。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物流,这也是传统物流转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智慧物流发展也是经历了一步一步的,最初是信息化、到物联网、再到智能物流到最后的智慧物流阶段。智慧物流最初提出是在2008年,是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而不断演进过来的。我国是在2009年首先由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还有《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华夏物联网等几个单位共同提出的智慧物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物联网、智能硬件、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和技术,来不断提升物流系统智能分析、决策和执行的能力,进而提升整个物流体系智能化水平。对相关定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智慧物流框架分为基础层、感知层、数据分析层和决策应用层。比如,感知层包含了GIS、RFID、GPS、传感器等技术;决策应用层包含了可视化管理、实时跟踪、路径优化、配送调度;数据分析层包括了数据交换和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从智慧物流主体框架来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体。智慧物流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单一化。单一化是传统物流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只是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提供物件的流动,来满足各类需求。在商品生产、销售、使用存在的地域差异,传统物流解决的是商品在空间位移,把商品从生产地转移到销售地、使用地,进而到达消费者手中。此阶段的物流服务内容单一,其整体质量也不是特别高,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其满意度也比较低;第二个是一体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物流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各级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物流行业在竞争环境中逐步成长,逐步呈现出可以专业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市场体系。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情况下,物流行业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对其每个环节都进行科学合理管理和控制,进而进入了一体化时代;第三个是集约化。物流产业发展,历经我国大型企业整合、分离其业务这个过程,使得物流产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其运行过程也逐渐细化,达到了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阶段,并以此向其他领域拓展。信息、资金、物资三流融合,形成了一个供应链体系,物流产业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第四个是智慧化。随着各类技术与物流产业的相互融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物流运营模式遇到了一些新情况,需要物流产业不断改革创新,物流行业已经进入了全新发展时代,即智慧物流体系。

2智慧物流特点分析

查看全文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智慧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尹恩德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各项信息化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以应用为核心,强化服务职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8]。金江军[9]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智慧教育

从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10]。对于智慧教育而言,技术不再是无足轻重,其角色已经发生“质变”,跃升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物种。信息技术的合理导入和应用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转和持续进化,带动着教育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智慧教育不是隔空建楼,而是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数字教育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比如信息系统维护难、数据与资源共享难、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化水平不足、技术与教学整合层次较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教育转型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智慧教育要教会学生21世纪生存技能[11],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和职业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二)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