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10:2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滞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府滞后分析论文
近年来,有关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已成为政府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之后,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强调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施行更是从法律层面上强化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倾向,这都说明建立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既定目标[1]。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创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型部门、服务型机关”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创建发展中的地区不均衡现象。我们注意到,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较好效果和较大影响的创建活动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与之相比的是*地区各级政府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活动方面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滞后性。为什么在中央的统一决策和号召之下,*地区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那么导致构建结果滞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逻辑起点放在*与发达地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差距比较方面,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环境、激励机制、制约因素等方面探寻*地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滞后症结之所在。
一、*与发达地区构建服务型
政府的现实差距比较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按照公民意志,通过法律程序组建的服务公民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政府。从形式上看,服务型政府主要体现在理念、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从理念层面上看,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场全新的职能配置、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的革命;从行为层面上来看,无论是从行为范围、行为方式还是行为效果,都要从社会公众需要出发,以社会和公众的满意为依归。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就是要从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转变,这就意味着需要重新调整政府角色的定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几千年以来的管制行政的政府模式。但*地区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政府总体上还处于管制型政府阶段,仍然以行政或审批的方式支配大量的国有和非国有社会经济资源,服务理念远未真正形成;官本位、权力本位现象根深蒂固,行政方式依然以管理和控制为主,将行政管理视为行政监管、行政管制的观念普遍存在;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公共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等,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导致服务型政府在*地区的建设状况总体并不令人满意。
*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从表面上看,主要表现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等方面。但从深层次上来看,其滞后的关键在于理念的落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思想积淀深厚,计划经济影响深远,加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的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还存在与服务型政府发展相悖的重官轻商、安于现状、封闭保守等落后观念,政府也习惯把发展经济作为唯一的核心职能,造成政府定位模糊,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反观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权力的收缩和人民主权意识的增强,要求政府为社会、公民和企业提供服务的呼声高涨起来,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质与量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政府不只是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在此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地方各级政府逐步树立起现代政府理念,克服传统行政管理的束缚和影响,在行政过程中渗透顾客至上、有限政府的相关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产业导向作用,在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政府结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通过政府流程再造、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健全公共决策制度等手段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机制。*等发达省市在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服务型政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些地区的先进经验为*各级政府作出了表率,提供了经验。
二、影响*地区构建服务型政府
外资企业党建滞后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特别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在我镇工业园区78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32家,占41%;吸纳就业职工3365人;预计今年实现工业利税1.2亿元,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步履较为艰难,全镇32家外资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的3家,仅占9%。同时,在对待这个特殊领域的党建工作中,存在种种认识上的偏差和思想上的疑虑,尤其是中外双方意识形态存在较大差别,使得外商投资企业的党建工作出现乏力、疲软、滞后现象。本文试图以新桥镇外商投资企业党建工作为缩影,在剖析出现乏力及疲软的原因的基础上,对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党建工作力度的对策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外商投资企业党建工作滞后之原因剖析
外商投资企业党建工作出现乏力、滞后现象的阻力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以下各种阻因而成的“合力”作用。
(一)受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制约
这包括企业的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双重制约作用。就软环境而言,外商投资企业一般按国际惯例经营管理、采取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员工有一种“高约束力”。生产节奏快、闲暇时间极少,也使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时间选择难以把握。就硬环境而言,外商投资企业一般不允许,也不情愿为党团组织的活动提供场所、活动经费、必要设施等。因此,党组织开展工作的空间难以确定。在时、空均较难争取的企业环境中,党建工作缺乏赖以依托的“载体”。
(二)受外商投资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品德形成滞后性研究论文
透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品德的形成总是落后于知识的掌握,甚至学习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未能使学生随之产生相应的行为。
教师的苦心仿佛已付诸东流,这种现象动摇着教师的信心,甚至使教师放弃应有的努力,因此研究品德形成的滞后性,对于加强德育是很有意义的。
一、品德形成滞后的原因
1.品德形成的过程性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相互作用,和谐发展,达于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稳定的统一。只要三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三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导致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统一,品德就必然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说,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内容。
从三个系统考察,学生获得知识,即使是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不等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当学生用知识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主张时,知识才融入学生的思想,或曰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想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产生的,问题本身和主体的价值关系不是纯然单一的,正价关系和负价关系同时存在,使主体产生肯定性的、否定性的双重思想,因而思想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和思想相联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也同样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然而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稳定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主体获得不同体验,通过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比较和对认知与行为的调节,逐步走向集中和稳定形成信念。信念不是别的什么,信念就是坚信不疑的思想。信念具有集中性和稳定性,和信念相联系的情意和行为同样具有稳定性和集中性,这样主体的主观特征和自身的行为系统稳定地统一起来,主体便形成了特定的品德。
健美操文化传播滞后原因及对策
文化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广义上来说,文化指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狭义上来说,文化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包括社会制度、组织机构等,但最重要的是指精神财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随着历史的积累而沉淀,创造当下的文化须对已有思想材料进行收集、分析和研究[2]。但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对健美操文化做出准确的界定,学者们大多从健美操运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出发,围绕着健美操运动的表现形式来描述它。健美操运动是体育运动的分支,健美操文化也是体育文化的子概念,它诠释了体育的社会意识以及价值观和道德观。可以通过向世界输出我国的健美操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来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健美操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健美操文化传播的现状
健美操在我国广泛流行于年轻女孩当中,并深受年轻女孩的喜爱。健美操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更由于其动作的艺术系和建设性,可以对人体起到拉伸和塑型的作用,运动过程中可以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同时,健美操运动又是一项集体运动,集体中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个集体中,他们团结协作,同时相互鼓励,互相学习,互相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健美操所包含的乐观向上的精神、表现肢体美等精神文化会让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人不自觉地感知和接受,并最终融入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当中,形成个人自身的良好精神品质。
1.1物质建设对健美操文化传播的影响
物质基础对文化的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场地、器材设施是健美操文化的载体,是健美操文化传播的硬件设施,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高健美操教学质量,以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物质保证。《学校教育工作条例》对学校教育在体育教学方面,关于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配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健美操场有2个设施比较齐备的健美操场馆,以及多个比较平整的室外场地;器材设备方面,现有3台CD播放器,一个14m×14m的专业健美操垫,4台环绕音响,1台多媒体视频播放器,另外,包括镜子、哑铃、踏板、健身球等器材。根据表1可知,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拥有的健美操器材设施比较齐全。其中,镜子是健美操教学的基本设备,用于自学、互相学习和自我动作规范,每次训练中都会使用。踏板使用的频率也相对较高,主要用于训练运动员的平衡能力,而垫子、哑铃、健身球等偏向力量训练的器具,使用频数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场地以及设备的完善,是健美操文化能否传播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于健美操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1.2服饰对健美操文化传播的制度建设现状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论文
论文关键词:利益刚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文摘要:针对现有文献在解释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方面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利益集团理论。从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角度解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仍然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明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有解释及其不足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论不容置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偏差确实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历史原因: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的偏差。扩大对轻工业的投资比重,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从理论上说,轻工业的较快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但现实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因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偏差无力解释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滞后的原因。
12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论现有的户籍制度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的解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这种解释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说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户籍制度能够如此顽固地坚持着。以至于持续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基础设施滞后现状论文
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
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但西部地区不论是从基础设施的硬件——交通到基础设施的软件——文化、教育、卫生,还是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农村基础设施,乃至于影响到西部投资环境的治理污染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的实施。滞后的基础设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的硬件——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是基础设施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它不但是西部地区内部之间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前提,而且还是西部加快和外部沟通的重要桥梁。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①交通运输路网密度低。2000年,全国交通线路综合密度为1585.41公里/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只有834.91公里/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东部的18%。交通运输网密度低,最终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延缓了西部发展的进程。②道路通达水平低。据统计,目前西部地区尚有680多个乡镇未通公路,占全国未通公路乡镇总数的85%,滞后的交通成为阻碍西部地区信息勾通,要素流动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瓶颈。③道路等级低,质量差。2000年,在西部地区53.3万公里的公路中,等级路为43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0.7%,而全国平均为85.6%;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总里程数仅为东部地区的42%,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只占全国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的21%。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道路的质量差。④出海条件差。一个地区离出海岸的远近和出海成本是成正比的。按各地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到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运输距离计算,东部和中部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7公里和909公里,而西部则高达到2052公里,分别是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2.3倍和2.3倍。除内蒙古以外,西部地区离出海口的距离都在1300公里以上,其中重庆、四川、云南、青海和新疆的距离则超过2200公里。⑤建设资金不足。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地区间的分配来看,西部地区远远小于东部地区。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只占全国总投资规模的18%左右,同时国家对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也明显不足。⑥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实施沿海开放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一直作为东部地区的资源供应地,市场化程度很低,大部分省区的自我发展机制还未形成,自身投入的资金也明显不足。
(二)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的软件——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建设滞后
表一: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软件的比较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迅速,但农业保险发展非常滞后,农业风险保障严重缺乏。对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学术界多归于政府支持不力。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既有外在因素,即缺乏必要的法律、经济、行政等政策支持,更有内在因素,即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因此,农业保险要顺利发展,一是保险公司要励精图治,改进技术;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增加投入。
关键词: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财政补贴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表现
(一)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迅速,农业保险却渐趋萎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总体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却非常滞后,特别是1993年以后,农业保险出现渐趋萎缩的尴尬局面。在保费收入方面(表1),总保费收入由1992年的378.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318.1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2.5%,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却由1992年的8.17亿元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3.96亿元,年均负增长5.9%;在经营主体方面,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商业化保险市场已经形成,截止2005年底,共有保险公司82家,财产保险公司40家,但是,除了2004年后相继成立的数家地区性农业保险公司外,长期只有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原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业务,势单力薄;在险种方面,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例,农业保险由原来的60多个险种下降到2004年的不到30个险种(张祖荣,2006)。相对于整个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来说,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二)农业风险损失日益严重,农业风险保障却日趋减少
摆脱创新滞后发展企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DVD压缩碟现象;企业创新滞后的原因;我国企业走出创新滞后困境的途径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DVD压缩碟又称万能DVD或HDVD、DVD压缩碟具有容量大、兼容性强、清晰度较好、进入壁垒和生产成本低、路径依赖使企业抑制创新、发行商靠发行碟片的数量收回其购买音像发行权的投资、缺乏创新精神是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新技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暗礁、旧技术的拥有者因为已经获得市场优势、争做市场的领先者、明确创新变革的永恒主题、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树立创新变革的理念、DVD压缩碟的出现,有可能促使音像企业建立市场潜在盈利机会的敏感和创新精神、全面考量竞争对手等,具体请详见。
内容摘要:本文以DVD压缩碟的出现为例,分析了企业不采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原因,以及在技术、市场创新等事关企业发展命运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创新能力企业DVD压缩碟
一、DVD压缩碟现象
早在1999年,我国正版音像制品企业在企业内部,研究运用新制定的MPEG4压缩技术国际标准,试生产过压缩碟。然而这项颠覆传统赢利模式的技术,并没有为我国音像企业所采用,反而使得我国整个音像行业都处在极度恐慌之中。DVD压缩碟为何使音像企业如此惊慌?
DVD压缩碟又称万能DVD或HDVD,1999年1月形成国际标准,采用MPEG4压缩技术。以前只能借助一些播放软件在电脑上播放,局限了其传播范围。从2004年开始,DVD压缩碟解决了兼容性问题,使得其具有了音像出版物的特征,从专业软件消费群进入大量普通音像制品消费群。DVD压缩碟具有容量大、兼容性强、清晰度较好、进入壁垒和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一张压缩碟可以容纳10集电视连续剧或8部故事片的内容。所以,这张轻巧的DVD压缩碟它能够在短短两个月内,兵不血刃地让中国音像业至少10亿元的财富化为泡沫。
金融创新能力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一、黑龙江区域金融创新能力评价
1998—2011年黑龙江省GDP总量,在全国31个省区的排名一直保持在13~15位。①但是根据学者金雪军和田霖(2004)的研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前,黑龙江省在全国31个省区的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为第18位,在从强至弱的7个梯次中属第5个梯次[2]。张健(2008)以2006年度金融数据为基础,选取黑龙江省、辽宁省、陕西省和浙江省作为实证分析样本,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得出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指数最低的是黑龙江省,甚至落后于GDP排名在其之后的西部省份陕西省[3]。马婷(2011)通过指标计算全国27个省区的金融竞争力指数,结果黑龙江省的金融竞争力在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排名分别为23、27、27、27、26位[4]。这表示2004—2008年期间,黑龙江省的金融竞争力在全国横向比较中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退步现象。另外,根据综合开发研究中心(CDI)从2009年起每年一次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黑龙江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哈尔滨在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四年的金融竞争力排名分别为24位(参评城市24个)、21位(参评城市29个)、28位(参评城市29个)、25位(参评城市31个)。其中,2009年排名指数得分仅为17.85分,与排名第一的上海的得分100分相差悬殊。
二、黑龙江区域金融创新发展迟缓的成因:统计描述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从根本上说,对一个区域金融创新成果的需求能力起决定性影响的是该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非常低,自1995年以来在全国31个省区的排名从未超过第28位。2009年、2010年、2011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566元、13856元、1569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4609元、5253元、6114元,排名徘徊在全国倒数第二至第四的位置,仅高于甘肃、青海等省。①黑龙江省人均收入增长相对滞后,导致金融创新能力不足。2.金融业产值低区域金融业产值是区域金融创新的基础。黑龙江省金融业产值占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占黑龙江省GDP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2个省区中占比仅略高于1个百分点(详见表1)。3.金融相关比率总体不高,并呈现阶段性波动金融相关比率③是金融资产价值除以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的价值,区域金融相关比率标志着该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是影响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2004—2011年,黑龙江省金融相关比率逐步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的绝对差距却从0.8个单位逐渐拉大到近1个单位,并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详见表2)。4.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贷款余额偏低一国金融机构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贷款余额的多寡,是区域金融创新能力发展强弱的关键性因素,并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性。从全国横向比较来看,黑龙江省其他存款性公司存贷款余额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巨大。以2011年末数据为例,黑龙江省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总量与东部10个东部省市比,仅高于海南省,存款余额约相当于广东省的1/6,贷款余额仅为1/8。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龙江省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衰弱。近年来,黑龙江省其他存款性公司各项存款和贷款虽然在数值上存贷款均有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黑龙江省的存贷款余额基数较低,所以,目前黑龙江省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贷款余额水平仍是保持在较低水平。5.贷存比总体下滑贷存比是衡量一个地区存款总量转化为该地区投放的贷款总量的比例。黑龙江省贷存比由2004年的75.39%下降到2008年的50.61%,下降幅度高达近25个百分点,2009年后虽有所增加,但直到2011年仍仅为60.77%,远未达到2004年水平(详见表3)。这说明黑龙江省的信贷资金不断外流,黑龙江省本已有限的金融创新发展依托资源———存款资源不断外流,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的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其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构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说明了黑龙江省金融创新资源的供给不足,降低了黑龙江省金融创新供给能力。6.金融机构聚集度差,缺乏创新主体2009—2011年,虽然有中国进出口银行、韩亚银行、锦州银行、昆仑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东亚、广发等银行相继入驻黑龙江省,但黑龙江省各类金融股机构数量及资产总额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2011年数据为例,黑龙江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外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为76家、329家、1950家、5家、31家,资产总额分别为1355亿元、3057亿元、1961亿元、16亿元、46亿元,而金融创新相对活跃的浙江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外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个数分别为568家、638家、4078家、27家、76家,资产总额分别为15317亿元、9340亿元、10925亿元、346亿元、321亿元。①黑龙江辖区的法人证券公司只有1家,外埠证券公司本地分公司只有3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虽有3家,但2家已经暂停营业,无法入基金公司,只有外埠基金公司哈尔滨分公司1家。辖区内有期货公司3家,但正常经营的期货公司只有2家。②无论在金融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各类金融股机构数量上,还是在资产总额上,黑龙江省与发达省份均存在较大差距。7.金融市场发育迟缓,直接融资比例低黑龙江省目前己基本建立起(包括多种传统金融交易品种在内)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还未被纳入这一金融市场体系之中,黄金市场还未建立,外汇市场、投资基金市场的运行构架规则仍不规范,市场规模还太小。当前,黑龙江省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过低。黑龙江省自2003年起,连续7年无新增上市公司,2013年5月末,黑龙江省A股上市公司仅为31家,其中沪市公司23家,深市公司8家,而中小板公司和创业板公司只有3家;国有控股公司18家,民营控股公司和外资公司分别只有11家和2家。上市公司境内总市值1842.43亿元,在沪深两市的2491家上市公司中,占比只有1.09%。2006—2011年黑龙江省非金融机构部门债券和股票融资在总融资量中的占比分别只有2.7%、10.6%、6.2%、3.3%、11.6%、8.8%,在证券市场累计募集资金额满足不了黑龙江省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调配资源的需要。①8.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根据《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8-2009)》公布的全国各地区(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结果,上海综合评分为0.922,排名第1,黑龙江省综合得分0.320,只相当于其得分的1/3,在全国30个省区中排名第24位。在全国100个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分中,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和大庆市分别排在第82和86位。可见,黑龙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并且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比较落后,金融部门只是单纯的融资部门,没有被作为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来看待。黑龙江省长期忽视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建设,造成缺乏金融创新的精神,金融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供给匮乏,使黑龙江省金融创新的供给能力十分薄弱,再加上金融创新需求者,即金融机构客户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接受度也不高,进一步降低了黑龙江金融创新产生的需求拉力。
三、黑龙江区域金融创新发展迟缓的成因:理论分析
区域金融创新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视角的金融创新,是指为了推动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重新组合配置区域内金融资源,使区域金融竞争力得以提高,区域金融产业取得新的发展。因而,区域金融创新表现出明显的局部性和针对性的特征,体现了区域性和创新性的融合。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相比,区域金融创新更强调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差异性地迎合区域经济发展,以达到更好地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Tufano(2002)等西方学者通过对西方金融创新历史发展的研究,将金融创新的动因归纳为六种:一是弥补市场缺陷,增加流动性;二是解决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三是使交易、营销成本最小化;四是规避税收和管制;五是应对金融全球化趋势;六是应对技术进步冲击[5]。但西方金融环境与金融业发展阶段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黑龙江省金融业在全国的发展水平又相对落后,西方的金融创新动因理论很难完整解释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麦金农(Mckinnon)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理论。麦金农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呈现出“割裂”的状态,不完全的金融市场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并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6]。麦金农所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同样可用于发展中国家区域金融发展的分析中。事实证明,长期以来黑龙江省金融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已有的金融创新动力主要来自外部拉力,而非自身驱动力。这种外部拉力主要体现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对黑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牵引力。应该说,黑龙江省已有的金融创新主要是中央政府行为指引下的金融制度创新,表现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背景下,中央政府为适应市场化经济改革的需要而有意识地、逐步地培育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相关金融制度改革给黑龙江省金融产业带来的变革,这种金融制度创新的推动力是全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要求。同时,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计算机网络、各种新媒体等高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黑龙江金融机构的信息化、电子化发展迅速,并初步形成了金融系统电子化系统格局,即形成了一些技术进步大环境下的产品创新。但从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即供需双方所形成的自身驱动力却始终没有成为黑龙江省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这导致了黑龙江省的区域金融创新发展的缓慢和相对滞后。作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使金融抑制局面大有改进,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黑龙江省经济体制原有的结构特征却使黑龙江省的金融抑制局面在全国横向竞争中反而相对加深。黑龙江省金融创新滞后,是“金融抑制”下多重动因缺失共同导致的结果。黑龙江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占比较大,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占比依然较低。在民营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的情况同样存在于金融体系,黑龙江投融资体制扭曲明显,从根本上影响了区域金融的供需平衡机制。大量金融机构的国有产权决定了金融机构没有必要冒违反内外部约束的风险,很难产生“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国有产权的金融机构又由商业银行占据主导,中国的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很高,获利成本很低,垄断优势明显。强大的垄断造成的行业壁垒和金融管制造成影子金融很难在管制与创新的交替作用中形成均衡的演进形式,反而是由于管制或垄断等力量造成的压力强度过大而使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掉。归根结底,金融业主体的逐利动机才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动力。政府经济改革下的制度推动、新技术的应用等始终不是最直接、最能动、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动力来源,这些外部影响能否转化为金融创新直接动力,最终还是取决于金融机构的逐利动机。在放松管制条件下,真正形成多元化并达成竞争均衡的金融市场主体是激发金融创新的关键。根据各国经验,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部门参与区域金融活动时不仅效率较高,而且成本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数量众多,能保持较强的竞争活力,并极易在竞争中形成金融集聚,进而产生规模效应,这便为区域金融创新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的增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黑龙江省居民储蓄形式进入间接融资渠道的大量资金,在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大比重的金融中介结构中,由于与竞争性的中介相比,垄断者缺乏创新动力,在垄断者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基于理性的盈利和避险动机,将大量资金调往其他高收益和低风险地区,而不是进行金融创新。从黑龙江省的“贷存比”数值变化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黑龙江省地区金融创新的供给数量和减弱了利益驱动下的金融创新供给动力。民营经济很难顺利获得资金,国有企业却可以廉价地得到大量资金支持,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区域金融创新的需求能力。同时,黑龙江省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健全,直接融资比例低,上市公司数量少,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创新的市场客体的缺乏。最终,金融抑制下的“内源性融资”普遍存在的后果是,一方面,阻止了大批企业进行获得最佳生产技术的连续投资,影响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金融创新发展严重滞后,使区域金融竞争力始终无法明显提升,金融与经济的互动陷于恶性循环。综上所述,从显性原因上看,黑龙江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金融业产值低、金融相关比率低、存贷款余额水平偏低、贷存比下滑,金融机构聚集度差,金融市场发育迟缓,直接融资比例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是区域金融创新能力发展滞后的成因。从深层次上看,投融资体制的压抑及“所有制歧视”是黑龙江省区域金融发展滞后,区域金融创新迟缓的根源。根据2011年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黑龙江省民间投资为3694.4亿元,比上年增长43.2%,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5个百分点,高出国有投资18.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在黑龙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抓住时机,对民营金融采取超常规策略,力争使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在投融资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使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真正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具体来讲,可通过放开民间投融资渠道,如通过参股的方式将民间资金引入各类国有金融机构,使其走上市场化的道路;鼓励乃至允许开办民间商业银行及各类民间金融机构;鼓励影子金融体系,利用民营金融机构、民间金融资本运营的成长,从制度上逐步打破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对资金渠道的垄断,构建市场化间接融资机制;打破国有制对股票市场的垄断,使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能在资本市场上以平等的身份筹集资金;使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问题;建立起包括中小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风险投资公司和典当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部分大型企业托盘业务下的信贷等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黑龙江地方金融机构;尝试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投资基金市场、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
公众责任保险发展滞后分析论文
公众责任保险内涵
公众责任是指公共场所的经营人在经营公共场所时由于过失等侵权行为,致使在该公共场所的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受到了损害,依法应由责任人对受害人承担的赔偿责任。由于责任者的行为损害了公众利益,所以这种责任称为公众责任。公众责任保险又称为“普通责任保险”或者“综合责任保险”,它是责任保险中独立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的保险类别,是承保被保险人或者其雇员在从事所保业务活动中,因意外事故而对第三者造成的人身伤害(例如疾病、残疾、死亡等)和财产损害或灭失,依法应由生产、经营管理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这种民事赔偿责任可以是侵权责任造成的,也可以是合同(契约)责任造成的。
公众责任保险是对公众责任的保险,由于经营方常常因疏忽或是意外事故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影响当事人经济利益及正常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公众责任险正是为适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转嫁这种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公众责任保险可适用于工厂、办公楼、旅馆、住宅、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展览馆等各种公众活动的场所。公众活动场所特别是企业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等的组织者投保公众责任保险已经是一种国际惯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公众责任保险的推行,以保障公民和消费者在公众场所的安全和权益。
公众责任保险所承保的危险,限于被保险人因为一次事故或保险期间的任何事故对社会公众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若希望以责任保险转嫁其对雇员承担的赔偿责任,应当另外购买雇主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包括场所责任保险、电梯责任保险、承保人责任保险等险种。
我国公众责任保险对第三者人身伤亡无免赔额规定,但对第三者财产损失则一般规定每次事故的绝对免赔额,即无论受害人财产损失程度如何,免赔额以内的损失不是由保险人负责,而是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
一般情况下,公众责任保险像其他财产保险业务那样制定固定的费率表,对赔偿限额很高或者是高风险的行业应该根据被保险人的风险情况逐笔制定承保方案和确定费率。保险期限一般为一年的时间,费率多为年费率。保险费按每次事故或者累计的赔偿额所适用的业务种类费率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