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6:44: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执法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谈中国行政执法权

一、行政执法权概念的分析

(一)执法

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独立职能之一,来源于英国的enforce(orexecute)thelaw。詹宁斯认为,政治机构通常分为立法、执行(或行政)、司法三部分,所谓执行,即执行法律。区别于古代社会,君王可以一言兴发、一言废法,国家最高统治者就代表着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君主个人意志就是最高权力的统治,是执行行政事务的管理的依据。执法,顾名思义,就是掌管法律的机关和个人依靠法律的程序执行法律,传布法律,实现法律。执法又分为广义上的执法和狭义上的执法,广义上的执法通常包括法的实施和适用,而狭义上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行为。

(二)行政执法

我们通常在使用执法这个概念时,也同时使用“行政执法”的概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概念,源于日本。行政带有经营管理和执行的意思,它存在于国家和政府事务之间,也存在于私人的组织和行为之中,但此处所说的行政执法,专指前者。许崇德、皮纯协教授从行政执法广义论的角度阐释,他们认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宪法和全部的法律总体,包括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所有活动。而杨惠基则是对行政执法作狭义的解释,他认为行政执法不包括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立法行为,也不包括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民事争议的行政司法行为。行政执法是与行政立法、行政司法相对而言的。我们认为,不区分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这种广义上的概念,比较笼统,容易造成执法和司法界限的混淆,毕竟两者并非同一个概念。

(三)行政执法权

查看全文

反垄断执法权配置管理分析论文

1对我国现行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的辩证分析

纵观各国反垄断执法实践,一个独立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反垄断法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与前提。反垄断法本身不能创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的竞争环境,而是得借助一个有效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率的执法机构,如果反垄断机构不能独立地审理案件,不能独立地选任自己的工作人员,就是有了反垄断法,这个法律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然而我国目前设定的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则将无法保证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高效性的实现,进而直接影响《反垄断法》实施的预期效果。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执法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难以逾越的瓶颈。

比如,在独立来源:公务员之家()性方面,其致命之处就是级别设置比较低,易受行政权力的制约或控制。三家具体执法机关是作为工商总局、商务部和发改委的下属机构而存在。这样的设置,级别低,在执法中极容易受到部领导和其他平行机构部门的干扰,很难做到独立自主地立案、调查、处理。更重要的是,《反垄断法》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进程中为保证市场竞争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其与传统反垄断法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具中国时代使命——须调整规制由计划经济遗留下的“行政垄断”。但由于现三家执法机构都隶属政府职能主管部门,其位低权弱、受制于人,缺乏与其执法权限相应的独立性,且其他行政部门或利益集团容易控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具体执法工作。由此看来,独立性,作为世界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显著特点,在我国却难以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和实践落实。又如,在高效性方面,多家执法机构为了寻求各自部门利益不可避免地争取得到、扩展自身的执法权或管辖权,从而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有利大家争、无利相互推”的低效、无序之执法恶果。即便有反垄断委员会出面进行组织、协调、指导,也因为其缺乏实质性权力而终将在具体执行上难除恶瘤,从而降低了执法力度、极大地减损了执法效率。

尽管现行的反垄断执法模式确实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但这些弊端是源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正如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盛杰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表示,建立一个独立、权威的执法机构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我国政府行政体制上,目前还无法实现。目前我国保持三个部门来源:公务员之家()共同执法,从行政执法体制来讲,是一种最佳的,也是最可行的模式。笔者认为该权力配置模式至少在以下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多元执法保持了现行反垄断执法体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以发挥长期以来各个执法机构执法相关领域的专业性特长,有利于反垄断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迅速运用和实施。其次,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设立,既维持了分散执法的现有格局,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留有余地,是一种务实和稳健的立法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部门利益之间的平衡,对创造反垄断执法的大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这种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缓和作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巨大冲击力。因为在中国现有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源制度下,完全借鉴西方国家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设立即意味“这既有的行政权力结构要被彻底的打破,整个国家的政策框架要重新建立,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执法模式不应当成为一种长期的解决方案。除了美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需求所产生的“双头执法”体制之外,世界上将反垄断法的三大制度分割开来由三个执法机构管辖的并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而这种特色却与当今世界反垄断单一专门主管机构的发展趋势不符。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仅仅是反垄断法”中国化”的一小“跬步”。我国现行模式只是为了反垄断法的早日颁布和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设计的权宜之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反垄断执法机构会应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权威并且高效的执法机构,这也是大势所趋。

2顺应政治经济改革,适时重构执法权配置模式

查看全文

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研究论文

税收执法监督是指税务机关依据行政职权和法律规定,对本机关、下级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合理合法地行使行政职权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督察、纠偏的活动。这就表明对行政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的监督是税务系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是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的一件大事,只有管住、用好执法权,才能确保其正确行使。那么如何正确行使税收执法权,如何去监督税收执法权,是我们始终应该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税收执法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干部税收执法监督内容的教育不到位,教育具有片面性。实施税收执法监督并非一劳永逸,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必须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其它措施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取得好的效果。特别是必须把监督与教育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预防措施,教育搞好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了,税务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增强了,很多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2、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不到位,税收执法内、外部监督不平衡。部分人员偏重于对税务执法行为完成后的监督,以追究了税务执法人员多少过错为体现执法监督工作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而对于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执法目的、执法证据、执法程序、适用法律法规等并不明确,对执法依据是否充分、准确,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工作规程是否详细、具体等问题忽视,由此造成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的不到位。另外,有时只采取内部考核评议等内部监督行为,没有正确地开展社会监督和纳税人监督等外部形式,没有纳税人的参与,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执法效果等情况,考核结果难以做到真实和全面。在税收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人为干预。如在税收处罚方面,来自政府部门的干预和方方面面的“说情风”应接不暇,由此令执法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3、税收执法监督力度欠缺,惩罚机制有待改进。在税收执法监督过程中,上级对下级的层级监督做得较好,但深度和广度不够,同级执法监督力度也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监督主体、监督权力、监督客体、监督内容、监督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执法检查作为执法监督日常化的重要形式,也没有真正做到日常化、随时化,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落实是整个执法责任制取得成效理想与否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大多数的责任追究仅限于警告或扣发奖金,对执法过错人员和其他执法人员的震动并不大,影响了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效果。

4、部分税收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低,依法监督意识差,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税收执法工作专业性强,标准高,要求严,但部分税务人员执法思想落后,执法随意性大,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依法监督意识差,特别是在处理有自由裁量权的税收执法事项中,容易出现滥用职权收“人情税”、“关系税”、“态度税”等问题,从而大大削弱了税收执法的权威。

查看全文

税收行政执法权监督调研报告

税收行政执法权是指为了保证税务机关进行日常税务行政管理而由法律赋予其的必要的执法手段,包括税款征收权、税务检查权、行政处罚权及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等。税务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税务日常管理、税务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管理、行政复议管理、税务违法处理等,都是直接依据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处罚法来调整税务机关同纳税人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的行为。税务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即税务机关依法行使税收行政执法权的过程。只有实现依法行政,才能有效维护正常的征纳秩序。

一、税收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税务系统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治队,促进了税收执法水平的逐步提高,税收执法环境明显好转。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成绩后面存在的问题。从近年来税务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看,税务系统的不正之风,或者说是不廉政行为主要集中在税收行政执法权的行使上。作为经济执法部门,基层税务干部税收执法权力较大,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千方百计地拉拢腐蚀,很容易产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甚至执法犯法、违法犯罪。税收行政执法权之所以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执法的随意性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认为:现行体制和规定使得依法行政程序复杂、效率低、力度小,依法行政是自讨苦吃,是自己给自己“上套”。他们往往片面强调执法的权力,认为要执法就得有权,只看到权力会给执法带来“方便”,而没有看到权力本身具有的义务和责任。面对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他们越来越有一种失落感而非压力感,因而过多的是抱怨税务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小,执法缺乏刚性,“管”起纳税人来不得力。甚至有人认为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就征不上税,不如连蒙带吓,这样,不但自己能说了算,而且还省事、方便。因而出现了下列现象:

(一)、处罚案件定性不准。很多本应按偷税案件来定性处理的,却按未按期申报或少缴税款来定性处理;本应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却按偷税案件来补税罚款。其结果是规避法律的追究,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助长了纳税人偷逃税心理。

(二)、执法不到位。如对纳税人欠税、偷税及其他违法行为处理时,不加收滞纳金。有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甚至一些领导认为:能把税补缴就不错了,再加收滞纳金企业不愿意,征收难度大,计算起来还麻烦。另外,对纳税人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只是象征性地罚一点,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三)、重实体、轻程序现象依然严重。如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处罚告知书同时送达;送达回执上没有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有的连送达回执都没有;相关法律文书不全或不符法律规定,文书之间的时间顺序颠倒,出现了执行在前告知在后,或未执行法定期间,或适用法律文书错误;有相当一部分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缺乏有效证据,有的调查取证程序违法,出现了先定性后取证,或先处罚后下达处罚决定书的现象,还有的未下达处罚决定书,只开罚款收据,有的证据提取单上的取证人只有一人签字,等等。

查看全文

国税稽查执法权监督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关于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制约的决定》,规范全省国税系统税务稽查执法行为,强化监督制约,促进依法稽查、廉洁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稽查执法权监督制约工作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逐级监督的原则。其日常工作,在各级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第三条全省各级国家税务局稽查执法权的监督制约,均适用本办法。第二章监督制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节稽查选案的监督第四条除上级交办、转办、举报、协查等案件外,稽查选案应主要依托计算机选案,并辅以随机抽查、人工归集等选案方式。税政、征管部门和征收局、管理局向稽查局提供稽查案源时,应附送案源线索资料或相关证据材料。第五条稽查选案(综合)部门应定期对收集的案源信息归类、汇总,进行整理登记,确定稽查对象,并编制本期或下期稽查工作计划,经国税机关分管稽查工作的局长批准后组织实施。对上级交办、群众举报、重大协查案件等专案(项)稽查,应及时报稽查局局长批准,下达稽查任务。第六条稽查任务下达后,稽查选案(综合)部门应登记《税务稽查实施台帐》,对稽查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考核。第二节稽查实施的监督第七条税务稽查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权限实施,稽查人员进行税务稽查时,必须两人以上,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按有关规定为被查对象保密。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或稽查人员少于两人的,不得对被查对象实施稽查。第八条对应予立案查处的案件,稽查人员应按规定填制《立案审批表》,报稽查局局长批准后实施稽查。对未经立案实施稽查的,如稽查过程中发现已达立案标准的,应及时补填《立案审批表》。第九条稽查人员实施稽查时,应认真制作《税务稽查底稿》,逐笔记录稽查中发现的问题所涉及的帐户、记帐凭证、金额等情况,《税务稽查底稿》应由被查对象签字或盖章。《税务稽查底稿》需附有关证据资料的复印件,并应按顺序编写页码。第十条稽查中对有关当事人进行询问时,必须两人以上参加,询问前应向被询问人发出或出示《询问通知书》,并做好《询问(调查)笔录》。第十一条稽查时需调取纳税人帐簿、凭证等有关资料的,应经县以上国税局(分局)局长批准,可以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前会计年度账簿、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调回税务机关检查,但必须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开付清单,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有特殊情况的,经设区的市以上国税局局长批准,可以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年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调回检查,但税务机关必须在30日内退还。第十二条依法需冻结被查对象存款、查封、扣押被查对象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经县以上国税局(分局)局长批准,填制《冻结存款通知书》、《查封(扣押)证》。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应为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查封被查对象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应向被查封人开付《查封商品、货物、财产清单》。扣押被查对象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应向被扣押人开付《扣押商品、货物、财产专用收据》。第十三条被查对象已在限期内缴纳税款,应当解除冻结存款和查封、扣押措施的,经县以上国税局(分局)局长批准,填制《解除冻结存款通知书》或《解除查封(扣押)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办结解除冻结存款或查封、扣押手续。第十四条稽查人员不准参加被查对象提供的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不准接受被查对象任何纪念品、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不准通过检查为本人、亲属或他人谋取利益。第十五条稽查结束后,对需移交审理的案件,稽查人员应制作《税务稽查报告》,连同《税务稽查底稿》及其他证据资料,移交审理部门审理。第三节案件审理的监督第十六条稽查局审理部门,应对稽查环节移交审理的案件,就其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数据是否准确、资料是否齐全、适用法律法规是否得当、稽查程序是否合法、拟定的处理意见是否得当等内容进行审查。无特殊原因,案件应在十日内审结,对需延期审理的案件,应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对案情比较复杂的案件,审理部门应邀请其他内设科(股)负责人进行集体审理。案件审理时,应安排专人进行记录。第十七条审理部门应根据审理结果,制作《审理报告》,报稽查局局长批准后,制作相应的稽查文书交执行部门执行。第十八条对已查案件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不合法或存在其他问题影响定案的,由审理部门填写《补充调查通知书》,连同案卷资料退回稽查实施部门,进行补证并限期返回。第十九条各级国税部门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案件终结后,由稽查局负责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或《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相关文件,并由稽查部门执行。凡经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的案件,一律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所在机关的名义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或《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相关文件,交稽查部门执行。第二十条对偷税、骗税、抗税、逃避追缴欠税、发票违法案件,必须严格按《税收征管法》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第二十一条需对被查对象税务违法行为给予税务行政处罚的,在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审理人员应按有关规定制作《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事项书》,报稽查局局长批准后,由执行部门送达被查对象。第二十二条对达到移送标准的税务违法案件,应制作《涉税案件移送意见书》,报经本级国税局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批准后,稽查局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不得以罚代刑。第四节案件执行的监督第二十三条稽查执行部门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或《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应及时按规定的税务文书送达程序、方法和签收手续,送达被送达人。第二十四条查补的税款、罚款、滞纳金解入税务稽查专用帐户。收到被查对象按规定缴纳的税款、罚款、滞纳金后,应及时向被查对象开具税收完税证,并在规定期限内解入国库,不得占压税款。第二十五条对未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的税款、罚款、滞纳金,应及时向被查对象下达《催缴税款通知书》。对逾期仍未缴纳的,可按规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不得对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第二十六条执行结束,稽查执行部门应按要求制作《执行报告》,及时作结案处理。对税政、征管部门和征收局、管理局提供的案源,应及时反馈稽查结果。第五节案件协查的监督第二十七条稽查局应按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的原则设置协查领导、委托管理、受托管理、检查等岗位,确定专人负责协查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市以上稽查局还须增设监控管理岗位。第二十八条协查岗位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以自己的密码登录协查系统,进行操作,严禁以他人密码登录操作。协查系统各类参数一经确定,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第二十九条从认证系统、稽核系统、征管系统转入的协查案源信息中的发票代码、发票号码、开票日期、购销双方纳税人识别号、金额、税额等发票信息,委托方、受托方均不得修改。传递协查信息时,协查双方均须由稽查局领导、经办人、操作人审核签字。第三十条县(市)级稽查局委托协查案件价税合计一千万元以上的,必须报请市级稽查局组织协查;市级稽查局委托协查案件价税合计五千万元以上的,必须报请省稽查局组织协查;省稽查局委托协查案件价税合计一亿元以上的,必须报请总局稽查局组织协查。第三十一条受托方对有疑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当在三十日内回复调查结果;对方已证实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当在六十日内回复税务处理结果。第三章监督制约的方法第一节日常监督第三十二条各级稽查局应制定稽查选案业务流程,除上级交办、群众举报和重大协查案件等专案(项)稽查有确定的稽查对象外,其他日常稽查对象必须依照制定的选案流程产生。稽查选案流程应纳入计算机管理。第三十三条各级国税机关对所属稽查局应定期开展稽查执法检查,主要检查:调查取证和审理执行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数据是否准确;定性处理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适当;税务处理决定执行是否及时、得当;税务文书使用是否规范。第三十四条各级稽查局应设立兼职监察员,负责对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协查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稽查局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第三十五条各级稽查局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对稽查各环节的监督制约。第三十六条各级稽查局应建立协查考核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按月对受托协查按期回复率、上报协查报表和分析报告等情况进行通报。第三十七条各级稽查局应严格实行稽查人员回避制度,在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协查等环节应按照有关规定自行回避。第二节上级对下级监督第三十八条省局稽查局对各市局稽查局开展复查,每市每年不少于两户企业;各市、县国税局对所属稽查局、各市稽查局对县(市)稽查局也要按一定比例开展稽查复查。第三十九条各级国税机关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对所属稽查局查处的达到提请审理标准的案件和大案、要案、疑难案件实行集体审理制度。第四十条实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督办制度和分级管理办法,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进行督查督办和通报。第三节社会监督第四十一条各级稽查局实行稽查业务公开制度,公开事项包括:稽查职责、稽查程序、执法依据、立案标准、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稽查工作纪律和申述须知等。第四十二条各级稽查局应建立健全告知制度,对纳税人实施稽查或定案处理时,应告知纳税人稽查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第四十三条各级稽查局应通过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实行廉政监督卡、聘请廉政监督员等方式方法畅通信息反馈渠道,自觉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第四章责任追究及罚则第四十四条稽查人员违反本办法或不当行使稽查执法权,以及未按规定履行执法职责,依照本办法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追究执法责任。第四十五条稽查各环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一)未按规定提供案源和进行选案的;(二)未按规定程序和期限调取、退还被查对象帐簿资料的;(三)达到立案标准,未按规定程序予以立案处理的;(四)未按规定登记《税务稽查实施台帐》的;第四十六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并调离稽查工作岗位:(一)未经批准,擅自对被查对象实施稽查的;(二)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检查通知书对被查对象实施稽查的;(三)未按规定对当事人进行询问的;(四)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前,未按规定告知的;(五)税收违法问题定性与调查取证资料明显不符的;(六)对偷税、骗税、抗税、逃避追缴欠税、发票违法案件,未按规定处罚的;(七)未严格按规定将《税务处理决定书》或《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被查对象的;(八)稽查人员在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和协查环节未按规定进行回避的;(九)违反规定程序和权限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的。第四十七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一)违反规定,对选定、群众举报、上级交办、部门转办的案件隐匿、扣压、拖延处理或调换的;(二)徇私舞弊,对查实应予处理的违法、违规行为隐瞒不报或少报,造成国家税款流失的;(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对达到移送标准的税收违法案件,未按有关规定移送的。第四十八条违反协查规定,不发函、不回函或提供虚假回函的,或者擅自修改、删除、泄露稽查局经协查系统传递的协查信息的,给予记大过直至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九条泄露密码,或擅自允许他人进入金税工程协查系统进行操作的,给予记大过直至撤职处分。盗用他人密码进行操作,或擅自改动金税工程协查系统软件、改写数据的,给予开除处分。第五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责任人,除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理、行政处分或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外,并可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第五章附则第五十一条各市国税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五十二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执行。以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第五十三条本办法由安徽省国税局负责解释。第五十四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查看全文

现行我国反垄断执法权配置范式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现有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的建立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体制现状,是现有国情下的权宜之策。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种模式会应时而变,而反垄断执法机构也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权威并且高效的执法机构,届时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将会承担这一重要职责,这也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垄断法;执法权配置;反垄断委员会

一、对我国现行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的辩证分析

纵观各国反垄断执法实践,一个独立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反垄断法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与前提。反垄断法本身不能创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的竞争环境,而是得借助一个有效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率的执法机构,如果反垄断机构不能独立地审理案件,不能独立地选任自己的工作人员,就是有了反垄断法,这个法律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然而我国目前设定的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则将无法保证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高效性的实现,进而直接影响《反垄断法》实施的预期效果。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执法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难以逾越的瓶颈。

比如,在独立性方面,其致命之处就是级别设置比较低,易受行政权力的制约或控制。三家具体执法机关是作为工商总局、商务部和发改委的下属机构而存在。这样的设置,级别低,在执法中极容易受到部领导和其他平行机构部门的干扰,很难做到独立自主地立案、调查、处理。更重要的是,《反垄断法》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进程中为保证市场竞争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其与传统反垄断法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具中国时代使命——须调整规制由计划经济遗留下的“行政垄断”。但由于现三家执法机构都隶属政府职能主管部门,其位低权弱、受制于人,缺乏与其执法权限相应的独立性,且其他行政部门或利益集团容易控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具体执法工作。由此看来,独立性,作为世界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显着特点,在我国却难以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和实践落实。又如,在高效性方面,多家执法机构为了寻求各自部门利益不可避免地争取得到、扩展自身的执法权或管辖权,从而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有利大家争、无利相互推”的低效、无序之执法恶果。即便有反垄断委员会出面进行组织、协调、指导,也因为其缺乏实质性权力而终将在具体执行上难除恶瘤,从而降低了执法力度、极大地减损了执法效率。

尽管现行的反垄断执法模式确实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但这些弊端是源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正如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盛杰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表示,建立一个独立、权威的执法机构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我国政府行政体制上,目前还无法实现。目前我国保持三个部门共同执法,从行政执法体制来讲,是一种最佳的,也是最可行的模式。笔者认为该权力配置模式至少在以下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多元执法保持了现行反垄断执法体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以发挥长期以来各个执法机构执法相关领域的专业性特长,有利于反垄断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迅速运用和实施。其次,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设立,既维持了分散执法的现有格局,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留有余地,是一种务实和稳健的立法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部门利益之间的平衡,对创造反垄断执法的大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这种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缓和作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巨大冲击力。因为在中国现有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源制度下,完全借鉴西方国家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设立即意味“这既有的行政权力结构要被彻底的打破,整个国家的政策框架要重新建立,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查看全文

工商局执法权力运行交流材料

一、抓好执法责任制规范,筑牢执法权力运行规范体系的基础。首先,按照工商部门为主实施的执法依据、工商机关协同其他部门实施的执法依据和行政执法共同依据_个层次,梳理出××市工商机关执法依据共计___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执法主体、岗位职责、执法标准、执法流程、执法责任,使每名执法人员对执法“家底”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其次,按照新的“三定规定”,对职权进行重新配置,强化了市局机关的决策指挥和监督规范职权,强化了区局机关的组织协调职权,强化了基层工商所的属地综合监管职权,解决了市局与区局机关职权交叉重叠和工商所职能不清等问题。第三,规范权力监督,健立完善执法责任评议考核标准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与年终考核相衔接的考核、评比和奖惩机制。

二、抓好“职权清单”运作规范,构建执法权力运行规范体系的根本。为解决规范执法权力的细节问题,该局按照“理权、确权、亮权、督权”四个步骤开展了“执法职权清单”运作规范工作。通过理权,从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调解等_大类行政行为入手,摸清了共计____项具体执法职权的底数。通过确权,将这些具体职权分解到市局机关各业务处室、直属机构、区局各业务科室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所,__个执法机构和对应的___个执法岗位上,基本做到科学配置职权。通过亮权,即以“上网络、上墙面、上手册、上媒体”等渠道,以账簿清单的形式,公开工商执法职能职责和职权范围,使权力“暴晒在阳光之下”,广泛接受监督。通过督权,落实执法职权评议考核_项标准和执法职权监督__项制度,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工商行政执法权力规范运行。

三、抓好执法裁量权规范,把握执法权力运行规范体系的关键。该局在原工作的基础上,制发了《深化执法裁量权规范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扩大了规范裁量权适用范围。不仅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权,还将行政决策、行政监督和行政调解纳入规范执法裁量权的范畴《方案》规定了工商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涉及的_大行政执法行为的裁量标准和幅度。同时,在执法中严格落实裁量标准,裁量理由说明制度等。该局制发了《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创设性地制定了听证论证、甄别、会审、报备等相关制度,提高了机关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主动性,确保了各种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目前根据法律法规的调整,该局已经梳理修改了__项相关制度规定,正在制定__项配套制度。

该局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规范,执法职权清单运作规范,执法裁量权规范共同组成了工商执法权力运行规范体系。从体制、机制、制度上解决了“谁做什么”、“怎样做”、“如何做到合理合法”、“做得怎么样”、“做错了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该局的做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好评。

查看全文

当前我国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现有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的建立囿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体制现状,是现有国情下的权宜之策。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种模式会应时而变,而反垄断执法机构也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权威并且高效的执法机构,届时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将会承担这一重要职责,这也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垄断法;执法权配置;反垄断委员会

一、对我国现行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的辩证分析

纵观各国反垄断执法实践,一个独立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反垄断法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与前提。反垄断法本身不能创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的竞争环境,而是得借助一个有效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率的执法机构,如果反垄断机构不能独立地审理案件,不能独立地选任自己的工作人员,就是有了反垄断法,这个法律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然而我国目前设定的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则将无法保证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和高效性的实现,进而直接影响《反垄断法》实施的预期效果。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执法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难以逾越的瓶颈。

比如,在独立性方面,其致命之处就是级别设置比较低,易受行政权力的制约或控制。三家具体执法机关是作为工商总局、商务部和发改委的下属机构而存在。这样的设置,级别低,在执法中极容易受到部领导和其他平行机构部门的干扰,很难做到独立自主地立案、调查、处理。更重要的是,《反垄断法》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进程中为保证市场竞争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其与传统反垄断法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具中国时代使命——须调整规制由计划经济遗留下的“行政垄断”。但由于现三家执法机构都隶属政府职能主管部门,其位低权弱、受制于人,缺乏与其执法权限相应的独立性,且其他行政部门或利益集团容易控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具体执法工作。由此看来,独立性,作为世界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显着特点,在我国却难以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和实践落实。又如,在高效性方面,多家执法机构为了寻求各自部门利益不可避免地争取得到、扩展自身的执法权或管辖权,从而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有利大家争、无利相互推”的低效、无序之执法恶果。即便有反垄断委员会出面进行组织、协调、指导,也因为其缺乏实质性权力而终将在具体执行上难除恶瘤,从而降低了执法力度、极大地减损了执法效率。

尽管现行的反垄断执法模式确实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但这些弊端是源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正如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盛杰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表示,建立一个独立、权威的执法机构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我国政府行政体制上,目前还无法实现。目前我国保持三个部门共同执法,从行政执法体制来讲,是一种最佳的,也是最可行的模式。笔者认为该权力配置模式至少在以下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多元执法保持了现行反垄断执法体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以发挥长期以来各个执法机构执法相关领域的专业性特长,有利于反垄断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迅速运用和实施。其次,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设立,既维持了分散执法的现有格局,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留有余地,是一种务实和稳健的立法策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部门利益之间的平衡,对创造反垄断执法的大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这种模式的建立有利于缓和作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巨大冲击力。因为在中国现有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力资源制度下,完全借鉴西方国家反垄断执法权配置模式设立即意味“这既有的行政权力结构要被彻底的打破,整个国家的政策框架要重新建立,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查看全文

工商局行政执法权力公开制度

为了实现工商部门行政执法职责到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县工商局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实施方案》,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工商部门行政执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规范行政执法权力,严密执法程序,公开权力事项,提高行政效能,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加大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使行政相对人充分享有和行使知情权,使行政权力在阳光下高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第二条开展行政执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监督制约对象是机关执法业务股(统称执法机构)和所有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

第三条

开展行政执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主要工作内容是清权确权、分岗定责、制作流程图、规范自由裁量权、公开透明权力事项、健全运行考核体系和实施运行考核工作等。

查看全文

城市管理执法权向乡镇延伸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补齐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短板,推动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向乡镇延伸。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发〔2016〕36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城镇环境为目标,扎实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从根本上扭转城市管理在基层乡镇缺位现象,为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工作机制和执法主体

按照属地管理为主,城管执法为辅的原则,推行“乡镇吹哨,城管报到”共治共管机制,由市城市管理局抽调执法力量,配合乡镇政府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基层治理新格局,推进乡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执法区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