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6:19: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脂肪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脂肪肝

脂肪肝治疗浅探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病机;中医药疗法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肝实质细胞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在治疗方面尚缺乏较为理想的药物,同时,现代化学药物潜在的肝毒性亦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而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已得到临床认可。现将中医药论治脂肪肝的思路探讨如下。

1肝脾失调是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遗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游离脂肪酸增高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升高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对不足,脂肪分解代谢降低及输出障碍所致[1]。脂肪肝属中医学肝积范畴。《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说:“肝之积,曰肥气。”肥气即膏脂积蓄之意,是引起脂肪肝直接的致病因素。膏脂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其生成及输布均有赖于肝脾正常的气化功能,且尤以脾胃的运化输布功能最为重要,诚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张志聪亦说:“中焦之气,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脂,余于内则膏脂半满。”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津液输布之枢纽,脾气充足则散精之职充沛,津液运化正常,膏脂四布入内溢外发挥濡养作用。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则散精之职无能,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水津输化失常,膏脂转运输布不利,滞留营中而形成高脂血症。尽管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有赖于脾的健运,但肝脏在其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诚如《血证论》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达之,而水谷乃化。”盖肝属木,为厥阴之脏,主疏泄,既协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又调控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肝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津液精微得以正常输布和代谢,反之肝失疏泄则气机紊乱,膏脂之类不能随气输布全身,转运代谢障碍,郁滞于中,也是形成高脂血症的因素之一。肝脾不仅在生理上互相依从,而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木不疏土,而致脾气运化失司,脾失健运则困遏气机而致肝之疏泄失用,共同成为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

查看全文

肝郁脾虚与脂肪肝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中医对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脂肪肝的辨证分型以及临床治疗,并综合现代实验研究中有关脂肪肝的证治观点,归纳总结出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基本发病病机,贯穿本病病理变化的始末,强调辨证之要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淤,痰湿阻滞,并以次确立施治之法。

【关键词】脂肪肝;肝郁脾虚;中医病机

脂肪肝(fatty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脏湿质量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的肝组织脂变时,即称为脂肪肝。中医学中尚无脂肪肝之病名,然就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言,应当属中医“肥胖、痰饮、积聚、胁痛”等病的范畴,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嗜酒过度或感受湿热毒邪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对其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不足,湿热内结,痰浊郁结,淤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湿淤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笔者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贯穿脂肪肝病理变化的始末,为脂肪肝的基本发病机制。现论述如下。

1中医论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可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协调。若肝疏泄失常,就可能出现气机阻滞或气的升降出入异常的病理表现,并由此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运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以及情志活动等。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的胀痛不适,即谓“肝气郁结”。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随气机升降输布,凡水津所过,气无不止。肝主疏泄,能疏泄三焦水道,调节人体津液代谢。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尤在泾说;“肝……主疏泄,水液随之上下”。因此,肝失疏泄,气行不畅则为气郁、气滞;气机不利,则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淤,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淤、滞由此而成。脾胃处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纳和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排除等,主要依赖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协调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脂浊痰湿内生形成脂肪肝。

查看全文

非酒精性脂肪肝分期辨证疗法论文

【摘要】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或气机郁滞,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既成,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为因果,最终由痰瘀互结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或肾气已虚,气化不及,水运失司,浊阴内生。以上分型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关键词】分期辨证非酒精性脂肪肝痰瘀同治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肝组织病理学与酒精性肝病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第一大常见肝病。近年来,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全国的发病率约为10%,成为继乙肝之后我国第二高发疾病。

中医学虽无“脂肪肝”之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病特征大致可归为“胁痛”、“痞满”、“积聚”、“肝胀”等病范畴。该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为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济生拔粹》有“风寒暑湿得以外袭,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食啖生冷,过饮寒浆,扰动冲和,如是阴气当升不升,阳气当降不降,中焦痞塞,必成胀满”的记载,认为与“浊阴之气”有关;《临证指南医案》有“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等阐述,认为本病多由嗜酒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或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情志失常,长期忧思郁怒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浊郁结,气滞血瘀。其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导致脂肪肝的进一步恶化。

目前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分型标准及相应治法。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根据其发展规律,脂肪肝应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

一、脂肪肝早期

查看全文

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论文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指因摄入酒精过量所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蓄积量超过肝湿质量的5%,或者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1/3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变。与其他类型脂肪肝相比,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相对较快,发生率相对较高[1]。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葛花解酒消脂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例选择所有观察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2年修订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2]中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1)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40g(女性≥20g)[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酒精密度)],连续5年以上;或在近2周内每天饮酒折合酒精量≥80g者。(2)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度腹胀、厌食、恶心和肝区隐痛。(3)体格检查肝脏肿大。(4)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升高,一般在正常值上限的5倍以内,并以AST增高占优势,AST/ALT>2,禁酒4周后降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下。(5)B超检查肝脏轻、中度肿大,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6)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病毒感染和药物引起的肝损伤。(7)治疗开始后能严格戒酒者。

1.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2003~2006年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门诊病人,共8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25~65岁,平均42.7岁;病程5~11年,平均7.2年。对照组42例,男37例,女5例;年龄26-67岁,平均44.1岁;病程5~10年,平均6.9年。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查看全文

脂肪肝发病病机论文

【摘要】通过中医对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脂肪肝的辨证分型以及临床治疗,并综合现代实验研究中有关脂肪肝的证治观点,归纳总结出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基本发病病机,贯穿本病病理变化的始末,强调辨证之要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淤,痰湿阻滞,并以次确立施治之法。

【关键词】脂肪肝;肝郁脾虚;中医病机

脂肪肝(fatty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脏湿质量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的肝组织脂变时,即称为脂肪肝。中医学中尚无脂肪肝之病名,然就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言,应当属中医“肥胖、痰饮、积聚、胁痛”等病的范畴,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嗜酒过度或感受湿热毒邪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对其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不足,湿热内结,痰浊郁结,淤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湿淤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笔者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贯穿脂肪肝病理变化的始末,为脂肪肝的基本发病机制。现论述如下。

1中医论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可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协调。若肝疏泄失常,就可能出现气机阻滞或气的升降出入异常的病理表现,并由此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运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以及情志活动等。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的胀痛不适,即谓“肝气郁结”。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随气机升降输布,凡水津所过,气无不止。肝主疏泄,能疏泄三焦水道,调节人体津液代谢。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尤在泾说;“肝……主疏泄,水液随之上下”。因此,肝失疏泄,气行不畅则为气郁、气滞;气机不利,则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淤,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淤、滞由此而成。脾胃处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纳和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排除等,主要依赖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协调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脂浊痰湿内生形成脂肪肝。

查看全文

脂肪肝中西医治效果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中药疏肝健脾方和西药常规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分析,了解中西医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方法171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2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的为治疗组,79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利用常见病疗效评定标准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有效为95.65%,对照组为74.68%。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酯蛋白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5),两组治疗后三项指标对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疏肝健脾方法能使肝脏对脂质的消化、吸收、转运及分泌保持动态平衡,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恢复正常,从根源上对酒精性脂肪肝进行了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疏肝健脾;西医治疗

酒精性脂肪肝(AFL)是指因摄入酒精所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5%的肝损害性疾病,是临床最常见、最早期的酒精性肝病(ALD)之一。其危害已引起全球性的高度关注。国外资料显示,欧美国家在嗜酒人群中酒精性肝病患病率高达84%,又主要以AFL为主,且患ALD的20%~30%可发展为肝硬化,为排前死因之一[1,2]。在我国,AFL的发病率已与居民饮酒率的上升呈现正相关。据2006-01-10公布的我国首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之行为和生活方式调查报告》,我国居民现在饮酒率为21%,与1991年同比增长了17.3%,而临床所见AFL约为酒精性肝病患者的11%~22%[3]。

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对人体危害极大,我们采用中西、西医治疗,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5~2006年,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共收治171例脂肪肝病人。男118例,女53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11)岁。全部病例符合以下6项诊断指标中的3项以上:①肥胖,肝区不适或胀满、疼痛;②B超提示肝的大小、管道回声、光点疏密;CT提示肝密度降低,CT值<40Hu,肝脾CT比值<0.85。③血脂增高;④肝功能轻微异常或异常;⑤全血黏度增高;⑥肝活检诊断为脂肪肝。

查看全文

优思弗联合美能治疗脂肪肝研究论文

【关键词】饮食结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多,加之运动量的减少,脂肪肝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且趋向年轻化。而脂肪肝患者中并发高脂血症者占很大比重[1],常规降脂药对肝功能多有影响,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作者应用优思弗(进口熊去氧胆酸)联合美能片治疗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在本院门诊B超证实为脂肪肝并查血生化提示血脂升高及肝功能异常患者56例,其中男48例,女8例,年龄(42.36±18.63)岁。入选标准:脂肪肝未服用调脂药物或曾服用调脂药物已停服4周,禁食12h后抽静脉血胆固醇(TC)≥5.2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1.70mmol/L[1],谷丙转氨酶(ALT)≥50U/L和(或)谷草转氨酶(AST)≥50U/L。已除外肝肾疾患、内分泌疾患、药物所致的高脂血症及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肝、酒精性肝炎、药物等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者。

1.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妊娠脂肪肝临床护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对急性妊娠脂肪肝产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抢救,特别注意对肝性脑病、出血、腹水等并发症的护理,同时做好产后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本组孕产妇死亡1例,痊愈10例,胎死宫内例,新生儿死亡1例。结论:周密的观察,有效的护理,积极的抢救是降低死亡率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脂肪肝?并发症;产后护理

我院共收治急性妊娠脂肪肝例,根据AFLP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我国AFLP诊断标准。年龄22~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2例。发病于妊娠34~39周。其中7例在我院分娩,4例在外院分娩后转来我院。8例为剖宫产,3例为自然分娩。

1.2临床特点

查看全文

肥胖和血脂水平分析论文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变化,脂肪肝的发生率正在逐步上升[1]。随着肥胖、血脂异常及低龄化,脂肪肝已成为富裕地区第一大肝病,并有望在数十年后跃居肝硬化的首要病因[2]。只有全面评估脂肪肝对健康的影响,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危害。本文对2008年5月上海金融学院全体教职工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教职工体检总数659人,年龄24~78岁,平均36岁。其中30岁以下106人,30~39岁155人,40~45岁171人,55岁以上227人。对照组为同一人群非脂肪肝者。受检者均在清晨空腹时静脉采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糖(GLU),并空腹作肝脏B超检查,测体重、身高。

1.2方法

1.2.1血生化指标均采用7060C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固定专业技术人员测定,血脂异常标准:TG>1.8mmol/L,TC>5.9mmol/L(酸反应法),空腹血糖>6.1mmol/L(GOD法)。

1.2.2B超检查采用美国GE500超声诊断仪,依据《实用超声诊断学》的标准进行诊断。脂肪肝可分为轻、中、重度。

查看全文

在职教师高级职称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我校共有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体检,年龄31~60岁,其中男104名,女98名。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62名(31~40岁);Ⅱ组108名(41~50岁);Ⅲ组32名(51~60岁)。

1.2体检项目

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心电图,胸正位片,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肿瘤标志物测定;B超检查包括肝、胆、脾、肾,男性加做前列腺、膀胱,女性加做子宫、附件及乳腺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