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优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4:43: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度优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制度优化

政策制度的状况及优化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

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现状

(1)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董事会作为公司法人财产权主体,行使经营决策职能和对经理人员的评价与监督职能。从董事会的地位和职能可知,董事会的质量如何,是关系到公司发展和广大股东利益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集中,董事会形成了由代表国家股或政府控制的法人股的大股东控制局面,很少有少数股权的代表。同时,由于上市公司多为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原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成为上市公司的董事或经理,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据实证研究,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将近50%的董事是由公司的“内部人”担任,而来自大股东的董事长的比例则高达53%,内部人控制一般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考察:其一是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其二是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公司即使有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很低,难以形成对执行董事和大股东代表的有效制衡当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时,逐利的经理人员必然会提供虚假的信息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

(2)监事会名不副实,形同虚设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之外设立了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经营者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大多数来自公司内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另一部分由股东提名。职工代表由于工作上受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领导,很难对其进行监督;而股东方面的监事由于缺少必要的渠道,很难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在当前股东利益至上的大背景下,监事会的作用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监事也很难开展监督活动,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规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只重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是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查看全文

国内民事抗诉制度优化

民事抗诉制度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生效的民事裁决,依据法定事由,通过法定程序提请人民法院再审的诉讼制度。从九一民诉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民行检察工作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发展,民事抗诉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10月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民事抗诉程序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通过修法,有助于平息相当一段时间来关于民事抗诉程序的存废之争。当前学界的理论和实务探讨中,对民事抗诉前途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即废除说、加强说、限制说。修正案的颁布表明民事抗诉制度在目前不可能被废除,而是通过修改受到一定的限制。

通过修法,民事抗诉制度得到了一定完善,但是民事抗诉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主要包括抗诉事由难以把握,抗诉范围不明确,抗诉程序存在缺陷。制度设计总是受到指导思想的制约,并体现其存在价值。本文拟对民事抗诉存在的价值基础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当前民事抗诉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和司法中的难题,并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一、民事抗诉制度的先决问题

(一)既判力与抗诉再审的平衡

既判力是指“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中,关于诉讼标的判断所具有的确定力和通用力”。一般而言,既判力包括两个方面含义:其一,司法裁判具有确定性,一个法律纠纷只能有一个确定的裁决;其二,司法裁决一经生效,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废弃。既判力维护的是裁判的稳定性、权威性,这是司法的公正价值的一个方面,而裁判本身的合法性、公正性正是司法公正价值的另一个方面。根据民诉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法院作出的足以结束诉讼程序的裁判实施抗诉监督,而不得对诉讼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具有终局性的裁判实施抗诉监督。由此可见民事抗诉是专门针对已经生效的裁判而设计的,其目的正在于解决裁判本身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既判力与民事抗诉乃至再审制度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但却并非不可调和。

现代法治社会,既判力的功能大体有三,即实现诉讼经济、维护法的安定性、尊重审判权威。民事抗诉的价值则在于通过对存在重大瑕疵的错误判决提起抗诉,经过再审,弥补既判力理论的价值缺陷。现行再审制度由于以监督与纠错作为核心价值定位,以至于在程序价值上过于追求公正,忽视程序效率和程序安定价值,形成公权侵犯私权、无限再审、秩序混乱、终审不终的局面,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实际上最终危及的还是司法的公正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民事抗诉作为民事再审制度的一部分,面临同样的窘境。平衡既判力与民事抗诉关系的关键在于认清在这一对辨证关系中,对既判力的维护处于主导地位,而民事抗诉只是为弥补前者的不足而设定的。处理既判力与抗诉再审的平衡问题,要充分把握抗诉的补充性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程序,抗诉的发动一定要十分谨慎。除非通过形式审查即可确定符合法定抗诉事由,坚决不能启动抗诉程序。这是既维护既判力又能避免审判监督权缺位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不注意这个问题就会导致抗诉监督权侵害既判力的后果。

查看全文

优化医疗制度的对策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农民参合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的是“大数法则”,即参加的人越多,保障水平越高;参合率越高,基金的“蛋糕”就越大,农民受益面也就越广,但目前农民参合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二是交费方式不够灵活,交费时间期限规定太死。三是参保机制中倡导的自愿参加原则违背了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原则。四是参保机制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子女婚后多数与父母分居、单立门户的现实情况,导致以户为单位参合的规定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抑制逆向选择的作用,反而减少青年农民家庭参合的可能性。

2、保障能力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规定“只报住院费、不报门诊费”,而有些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地方病的农民,往往不需要住院但却需要经常在门诊治疗,持续不断地支付医疗费用;还有一些特殊的治疗,如肿瘤患者放疗、化疗等,由于每次治疗实际发生费用远低于合作医疗补助起付标准而得不到补助。

3、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部分乡镇医疗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由于文化水平和医疗技术相对较低,加之缺乏学习培养的长效机制,高层次人才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造成乡镇医生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就医的需求,农民意见较大。

4、农村卫生医疗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医疗设备的简陋、落后。相对落后的乡村经济水平决定了村卫生室的设备简陋,也决定了村卫生室停留在初级卫生保健和治疗小病小伤的层次上,无法对急症、危症进行有效的救治;二是农村卫生基础建设滞后,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普遍较少;三是受农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再加上乡村医生对预防保健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往往忽视了农民的预防保健;四是乡村卫生室进药渠道混乱,使假冒伪劣药品泛滥农村市场,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立法滞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除《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外,具体指导基础实践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颁布,主要是通过政策文件来推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然而,仅靠政策文件推动工作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刚性更强、效力更高的法律法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作出明晰的界定,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违规处罚机制。

查看全文

中国夫妻财产制度优化

夫妻财产制又称婚姻财产制,是属于夫妻财产关系中的一项内容.从广义上讲,它是关于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从狭义上讲,它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有关夫妻财产所有权的制度.夫妻财产制是婚姻家庭生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关系到夫妻财产关系是否平等的问题,也是衡量夫妻家庭地位是否平等的标准之一。

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夫妻财产制,是由本国的社会物质条件、立法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因素决定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公民的私有财产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将掌握和控制在私人手中。为此,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而在私有财产中,夫妻财产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夫妻的财产从财产范围到财产的构成及财产的数量等都与以往不同。因此,无论从公民个人、婚姻家庭利益出发还是从夫妻以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国家利益考虑.都应重视夫妻财产制的研究.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财产制度,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950年《婚姻法只规定了婚后所得共同制度。1980年《婚姻法)增加了约定夫妻财产制度,作为婚后所得共同制的必要补充。2001年<婚姻法)为了适应日益纷繁复杂的夫妻财产关系,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夫妻财产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完善了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赋予约定财产制与法定财产制同等的法律地位。充分尊重当事人个人的财产权利,分别规定了婚后共同法定财产制、个人特有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

一、关于共同法定财产制

共同法定财产制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所得和双方所得的收入和财产均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但特有财产除外的夫妻财产制度。

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问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I(-)知识产权的收益;(四)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查看全文

优化医疗制度的思索

一、基本概况

泗阳县有18个乡镇(场),24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3.8万人,一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43所。2010年全县共筹集基金1907.53万元,参合农民63.58万人,参合率达99%。全年兑现医疗补偿费10253.42万元,其中47674人住院,补偿金额9545.23万元,住院补偿比47%。获得门诊30%药费报销补偿的农户547743人,补偿金额为586.96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泗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还存在一些缺陷,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制仍不够健全全县参合群众63万多人,服务人群面广量大,县合管办仅有6个编制,乡镇合管办有9人,职能难以发挥,主要开展参合病人报销材料审核、核算、报账等业务工作,监督管理工作显得十分薄弱。

(二)宣传力度需进一步加强要加大对《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泗阳县虽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九年,但仍有一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存疑虑,不愿投保。同时由于宣传、筹款等工作面广量大,要占用基层单位相当多的时间、精力,人力成本和行政成本都相当高,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引导工作仍需加强。

查看全文

新农合医疗制度优化研究

1.新农合医疗制度价值分析

从新农合医疗制度本身来看为了让其能够与国家发展及社会发展达成匹配,在其涉及过程中并未采取强制性措施,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对参与社保具有筛选权力,这也使得相关资金筹备由多方共同筹资构成。在筹资过程中政府无疑占据了主导性地位,换句话说若要保持社保基金可稳定运作必然需要政府的支持,当然也需要农村居民积极配合。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即便是在国家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改变不了农业大国这一属性,这也使得国家一直对“三农”问题都抱有密切的关注。国家明确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这反也反映出了当与政府对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视程度。尽管如此但依然存在部分农村居民对该制度抱有迟疑、观望态度,态度并不积极。农村居民对制度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制度的可行性,因此在大力推广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同时应当切实考虑农民需求,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实际价值。从价值角度来看新农合医疗制度使农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得到了保障。相对而言部分农民属于低收入群体,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导向下使的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与社会联系不紧密,当出现经济风险时农民家庭只能通过内部生产资料进行风控。假设农民不幸出现严重疾病时,那么医疗费用将给农民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正是这种经济压力使得部分农民放弃治疗,这样农民的健康必然得不到保障。新农合医疗制度价值的出现无疑让上述情况得到了缓解,最起码降低了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这对于社会稳定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另一方面新农合医疗制度也体现了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相关数据表明在卫生事业投入上,城镇投入几乎是农村的2倍有余,从中可以看出卫生资源分配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也反映出了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通过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有效实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不平衡的状态,在政府带动下实现了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让农村居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证。同时新农合医疗制度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农民因病致贫、返贫产生了极其有效的控制作用。综合来看新农合医疗制度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平衡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点。

2.新农合医疗制度特征分析

新农合医疗制度若要发挥其实际效用必然需要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紧密贴合,而在不同时代下制度也具备不同特征。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新农合医疗制度曾经出现了多次更替并在更替过程中不断演变、完善、健全。目前新农合医疗制度在社保体系当中已经具备了导向性地位,它与城镇医疗保障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保体系。在新时期新农合医疗制度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时代化特征。首先在当前新农合医疗制度当中参与了商业保险。这种结合扩充了医疗保障的范围深度,让农民的受益面得以增大。在商业保险作用下可让农民医疗费用报销额度大幅度上升使得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得以促进。这对于农民抵御重大疾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商业保险与新农合医疗制度融合后对于国家来说即可对医疗保险进行层次划分,可将管理、经办以及监管工作进行分离来提升事务处理效率。商业保险也可使农村医疗保险介入门槛降低,让更多的农民关注医疗保障服务并加入其中。新农合医疗制度与以往的医疗制度在筹资机制上表现了较大的差异,它要求各级政府在医疗基金筹集上必须要给予财政支持,也就是说政府承担了出资义务,必须向农村居民参保者提供相当数额的医疗基金。当前新农合医疗制度在保障侧重点上强调了应该建立适应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将其付诸于提升农民抵御大疾病风险能力。在资金管理上以县为统筹单位,一般情况下统筹基金层级愈高,其范围也将得到提升,以此可促进经济体相互促进并增进了风险控制能力,降低突发性风险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3.优化新农合医疗制度对策分析

3.1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查看全文

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和权责发生制的研究和改革,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也逐渐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本文以当下热点话题业财融合为北京,分析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的制度背景、功能定位、现存问题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优化提供另一个角度的思考意义。

关键词:业财融合;政府会计;政府审计;国家治理

一、引言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和权责发生制的研究和改革,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监督和协同作用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是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设的进度与实际效果。随着政府财务报告会计制度逐步实施,审计监督评价反馈作用日益凸显: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能够监督会计制度执行情况,提出独立意见和解决方案供政府财务报告会计参考与改进实施,促进政府财务报告会计更好更快地完成相关改革。因此,分析和研究当前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现状和改进措施,对于构建和实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业财融合为背景,分析政府部门财务报表审计现状,提出改进措施。业财融合指的是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包括流程、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融合。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比以前更加注重财务业务性质和财务记录,财务与业务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务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效防范业务风险、财务风险、提高效率、促进财务治理现代化。

二、政府财务报告的制度背景

2010年以来,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入全面突破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方案》明确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在法规层面上的地位,使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合作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同时,《方案》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目标,明确提出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目标,有助于相关部门和理论界加大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力度,促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这为我国审计监督工作定位提出了相应指示。审计署2020年9月25日印发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办法(试行)》,《办法》的出台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今年6月22日,审计署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新环境带来新挑战,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力补短板,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并对各种国家审计进行了大致方向的规划。然而,我国至今尚未正式颁布《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准则》,在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查看全文

浅谈优化医疗制度发展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1968年主席批示推广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后,掀起了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70年代末,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三级卫生网、赤脚医生队伍被称为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推崇。80年初期随着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卫生所失去集体经济的支持,大多转为个体经营,农村合作医疗出现滑坡。80年代末,合作医疗农村人口覆盖率锐减到5%左右,尽管90年代国家再次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始终在10%左右徘徊[1]。

改革开放政策虽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广大农民的健康问题却成为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据2003年医疗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民因病2周未就诊率达48%,因病需住院治疗2周未住院率达30%以上。31.4%的农民有病采取“自我医疗”的方式,33.4%的贫困农民是因疾病而引起[2]。疾病就像一把悬挂在农民头上的利剑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没健康就没有小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迫在眉睫的社会现实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按照中央部署,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分3批,历时7年,从组织发动、资金筹集模式、完善机制政策、探索运行机制、规范服务流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人口达8.3亿[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已经形成,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并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已成为卫生工作的一大亮点工程。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的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筹资到位,并逐步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服务运行体系;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相关部门配合,用极低的运行成本完成了繁重、高效的经办管理工作,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短短7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全覆盖,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均以县为统筹单位,各级政府补助和参合农民缴费由县财政专户统一管理,绝大多数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协调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设经办机构,其专户基金封闭运行,财政管钱不管帐,经办机构管帐不管钱,实行封闭运行,缴费、筹资、核算、管理、服务一体化,使新农合制度运行走入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撑起了医保的一片蓝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各地结合实际,精心调研、周密测算、科学制定、补偿机制日趋完善,以住院、门诊统筹、特殊慢性疾病门诊报销的模式已显雏形。基金分配从保大病起步,逐步向小病延伸,参合人群以家庭为单位,自主自愿全员参合,农民参合基金在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形成了社会互助共济,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力的多渠道筹资格局,这一机制切实缓解了参合农民“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社会矛盾,使政府真正赢得了民心,医疗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享有了医改发展的硕果。

查看全文

优化医疗制度的措施

本文是在对吉林省前郭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实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新农合要坚持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中国民法基本原则之一,指公民、法人等任何民事主体在市场交易和民事活动中都必须遵守自愿协商,都有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独立自主地选择、决定交易对象和交易条件,建立和变更民事法律关系,并同时尊重对方的意愿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或任何第三方。只要进行交易或其他民事活动双方的交易等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等第三方都不能干涉。以欺诈、强迫、威胁等违背交易主体意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新农合制度本质上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之上,任何部门、任何机构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强迫农民参加新农合。目前的情况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农村稳定,为了有利于“三农”建设,以各种形式要求农民参加新农合都是有违民法基本原则的。增加农民参保的热情,扩大农民参保的覆盖面,要从法律的基本精神出发,通过合法的途径增加农民对新农合的认可,增加新农合在农村的影响力,从而让农民能够自愿地参加到新农合的大家庭中来,保障新农合的有效开展。因此,新农合首先要尊重自愿原则,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到新农合扎根农村的关键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工作态度问题,态度决定着新农合是否真正是为农民服务,是否能够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关怀带去。

其次,自愿原则要有前提,就是农民能够负担得起新农合需要缴纳的费用。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很多低保户,他们没有经济来源,需要社会通过福利制度保障他们的生活,这部分人政府要给予帮助,要帮助他们缴纳新农合的参保费用。要建立机动灵活的自愿参保制度,深入农民家中,了解农民实际情况,让新农合不仅仅成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要成为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农民可以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最后,对以户为单位收缴新农合费用的要根据农民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予以体谅。调研走访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已经扎根城市,他们在城市中有的享受到城市医疗保险,有的加入到了商业保险;家里的小孩,或者参加了学校的医疗保险,或者在大学享受大学医疗保障体系。针对这种情况的家庭,应该灵活多变的贯彻以户为单位收缴新农合费用的办法。

二、改善新农合宣传政策,加强基层宣传工作

新农合自愿原则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新农合的宣传政策和工作方法,新农合能否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关键看新农合能否得到农民的认同。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新农合的领导。新农合是惠及8亿农民的大事,是推进“三农”的重要步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涉及新农合宣传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的重要性、紧迫性,从思想上提高对新农合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落实到扎实的工作当中,从而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能够符合宣传新农合的要求。其次,落实干部责任制,用责任约束干部落实好新农合的宣传工作。新农合能够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一方面是新农合的实际效果,另外,就是新农合的宣传,很多干部宣传新农合走过场,不认真深入农民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宣传情况,只是一味地要求给政策和加大新农合的政府扶持力度,新农合是新生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善,不能等、靠、要,要积极行动起来,宣传新农合的惠农特色。对于一些不认真落实工作的干部,要给予相应的处罚,明确宣传的工作纪律,并制定详细的评估办法。再次,采取多种形式、组合多种媒介宣传新农合。宣传新农合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宣传方式,农民知识结构单一、受他人影响较大,在做好人际传播的同时,要做好大众传播,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有计划地组合宣传新农合。各级政府要积极利用好“三下乡”等活动,深入农村发放有关新农合知识的简章、宣传单,并通过其他丰富的文体活动宣传新农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布局,扫清宣传盲点,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最后,设立新农合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新农合宣传、解决突发事件等。新农合一直以来没有配套的专项资金,很多宣传活动,经费都由其他途径获得,这既不利于新农合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新农合的财务管理。从长远来看,要建立新农合配套资金,并规范资金的管理和审核,同时,这笔资金在加强新农合的宣传上,要积极做好各种媒体的投入。另外,新农合配套资金有利于解决农民看病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尤其是一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问题,需要新农合配套资金来解决,避免由此产生的坏影响。

查看全文

专利权限制制度优化

一、对专利权合理限制的必要性

专利权是国家授予专利权人的一种独占权,是国家对发明人进行创造性劳动取得智力劳动成果并将其公布于众的回报。专利权是一种私权利,但专利权人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采取不实施专利或者不愿意充分实施,或在专利许可中不正当的限制交易等方法,以保护其独占权以期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专利得不到实施不但不能推动社会发展,反而会阻碍技术应用。于是,在社会公共利益与专利权人私人利益之间便在发生了利益冲突。对专利权人的权利进行必要的限制可以协调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平衡专利权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有利于缓解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正如博登海默所言:在个人权利和社会福利之间创设一种适当的平衡,乃是有关正义的主要考虑之一。”

2003年12月,韩国爆发大规模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治疗禽流感的药品由瑞士罗氏(Roche)公司生产。罗氏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自身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依据其药品专利权人的地位,拒不授权其他制药企业生产,拒绝提供专利所保护的配方和生产工艺。之后,罗氏公司在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世界各方的压力下,态度才有所改变。专利权作为一种财产权,排他性是它的必然属性,保障专利权的独占性自然是保障创新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对专利过度保护,甚至连基本的生命保障都受到威胁时,可能是重新思考专利权的定位的时候了。因此,对专利权进行合理的、科学的限制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专利法》中规定了对专利权限制的若干制度,如对专利权客体、授予条件、期限的限制制度,专利权的效力终止制度,宣告无效制度,强制许可制度,先用权制度,善意侵权制度,权利穷竭原则,计划实施许可制度,临时过境制度,专利侵权豁免制度等等。但是笔者认为我国《专利法》中规定的专利权限制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专利权限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先用权制度定位不明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