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衔接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4:32: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度衔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保制度的衔接问题初探
多层次医保制度要衔接什么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多层次医保制度衔接的目标是:解决重特大疾病的保障需求。事实上,多层次医保制度的性质不同,制度结构不同,资金来源、保障对象、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运营方式、经办方式均不相同,因而,多层次医保制度相关当事人法律关系的性质、权利、义务、责任的配置均存在差异,在立法上多层次医保制度应该分属不同单行立法调整。因此,多层次医保制度衔接,实际上是不同医保法律制度的衔接。因为不同性质医保法律制度衔接的多层次,就不可能机械地在每种医保制度上进行单项衔接规范设计,而需要对多层次医保制度进行统筹规划,在界分多层次医保制度的性质、给付范围、给付水平基础上,明晰多层次医保制度的关联性,并构建专项的衔接法律制度。至于多层次医保专项衔接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既可进行单项条例设计,也可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本体,在基本医疗保险条例中专设一章“规范”。多层次医保专门衔接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解决围绕什么样的“衔接点和衔接构成要素”构建具体的法律规范。首先,要明确多层次医保制度“衔接点”是各种医保制度医疗服务待遇的衔接。因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广覆盖和保障全体国民的普惠性追求,以及基本医疗保险为保障对象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待遇,世界范围内,多层次医保制度医疗服务待遇的衔接,都是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为基础和核心,辐射衔接其他多层次医疗保障待遇。〔3〕其次,为了多层次医保制度待遇无缝衔接能够具有可操作性,具体衔接制度的设计还得围绕多层次医保行政主管统一、信息平台统一、经办衔接、服务待遇衔接,解决多层次医保待遇衔接的结算顺序等构成要素,具体制定操作性规范。就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医保制度的衔接,还需要解决几个特别问题:一是建立两类多层次医保衔接体系。我国存在两类多层次医保体系,主要基于各自保障对象的职业特点、收入差距、资金筹集结构和待遇水平差别而设计,因此,围绕两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分别辐射衔接多层次医保制度形成两大差别体系。二是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不同的实施制度,以便于实现制度全覆盖,这是国际经验。但是,社会群体的分层要适度。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城乡非正规就业者和无业者,以二元户籍分割成“两项”制度,不符合我国加速转型期城乡居民非正规就业者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实际。实践不断证明,在同一个医保统筹区域内,城乡居民的非正规就业和无业方式、收入水平、所处的基本医疗待遇环境基本相同或相近,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两制”的性质、制度架构、筹资方式、财政资助方式、待遇水平也基本一致或类似。事实上,“两制”并轨已成学界共识,也为全国“两制”并轨自发实验所证实。〔4〕那么,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就成了简化多层次医保衔接制度的前提。三是基于城乡居民非正式就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低水平,保障待遇非基本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还处于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性”提升的过渡中。为此,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为基础的多层次医保制度衔接的任务就存在多元性,应该允许城乡居民多层次医保制度衔接的探索性、灵活性和多元化模式存在。与此对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基于城镇职工正式就业收入的稳定性特征,其基本保障水平已经实现,因此,衔接的任务相对单一,其制度构建就应该定型、稳定。
多层次医保制度如何衔接
(一)统一行政管理,统筹规划,统一法律政策。多层次医保制度不仅性质、制度结构不同,管理机构分设也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多层次医保制度法律、政策、管理、服务流程、技术支持、信息系统均不统一。但是,多层次医保制度的目标却具有同一性,即保障人民患病时医疗费用风险得以分摊。因此,多层次医保待遇的衔接,医保待遇的“一站式”提供,使得构建综合性系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了多层次医保制度衔接的必要条件。现阶段,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属人社部、卫生部主管,医疗救助和公益慈善救助属于民政部门主管,商业健康保险属于保监会主管,行业互助保险又属于工会系统或其行业主管部门主管。多层次医保制度衔接迫切需要整合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将分管多层次医保的卫生部的新农合部门、民政部的社会保障部门、人社部的社会保障部门整合升格为卫生福利部的“大部制”部门,把上述并列行政管理关系变成内部协调关系,将管理成本内部化,同时,也将公民健康责任主体明确到这一具体部门。(二)统一信息平台,参保记录衔接,医疗待遇衔接。多层次医保制度因为分割建立,其信息管理平台分别建立成了基本特征。为此,多层次医保制度的参保记录、缴费信息、医疗待遇支付信息等保障数据的记录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互联网的廉价以及迅速获取和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为“多层次”医保待遇“一站式”提供了可能和技术支持。但是,现代IT技术一旦遇到条块分割、等级分明的官僚政府体系和信息体系,就会形成垃圾和高额成本,难以发挥其优势。因此,多层次医保制度衔接要具有可操作性,其基础条件便是统一多层次医保制度的信息平台。统一多层次医保制度的信息平台,并非是让多层次医保信息统一登记,而是指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统一信息登记口径,统一信息登记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在统一信息平台和操作规范的基础条件上,多层次医保数据各自分账建立,但是却能够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现多层次医保数据的信息共享,形成参保记录衔接,打通经办服务衔接通道,为多层次医疗服务待遇的衔接提供基础信息和操作条件。(三)以基本医疗保险经办为基础,辐射衔接多层次医保经办。只有统一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多层次医保经办才能实现有效衔接。多层次医保待遇的衔接,是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为基础和核心的衔接,即是以基本医疗保险经办为基础和“总经办”,辐射衔接多层次医保经办。具体操作是:当受保障主体患病就医时,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首先为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报销;遇有受保障主体支付基本医疗保险自付部分困难、或者医疗花费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最高限额时,由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医疗救助以及其他多层次医保经办机构,并由他们分别审查受保障主体享受资格和享受待遇,最后交由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协调差异、整合保障待遇,并统一向受保障主体支付待遇。(四)理顺多层次医保待遇衔接的支付结算顺序。多层次医保待遇支付结算,应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结算为先,衔接两端,低端为医疗救助待遇支付结算,高端为政策性商业保险、各种补充商业保险、自主商业保险以及公益慈善医疗待遇支付结算。针对中国特色两大多层次医保体系制度建设的现状,具体又有两条衔接顺序:一是城乡居民多层次医保待遇支付结算的顺序。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结算为基础,衔接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结算,救助城乡居民参保以及医保自付不起的资金;在享受基本医保待遇基础上,衔接城乡居民“再保险”形式的政策性商业保险待遇、公益慈善待遇以及自主商业保险待遇的结算。二是城镇职工多层次医保待遇支付结算的顺序。主要用于救助暂时沦为救助对象的参保费缴纳困难和基本医疗保险自付不起的费用;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基础上,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范围的,衔接互助保险、自主商业保险以及公益慈善救助待遇的结算。
本文作者:孙淑云周荣工作单位:山西大学
副县长在制度衔接会讲话
同志们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深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现实需要;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做好这一工作。统一思想,一是要充分认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实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要深刻领会国家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有关精神和要求。高度重视,坚定信心,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抓实、抓好。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再加上群众的素质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二要充分认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复杂性。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农村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对骗取农村低保和扶贫扶持的一经查实,不但要取消扶持户资格,还要追究相关干部的责任。此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又有严格的程序,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我必须做到宣传动员、责任落实、操作方法、信访处置、扶持政策五个到位,实际工作中把好群众申报、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监督、确认审核这五关,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
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要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今天已经是9月14日。有效的工作时间只有一个月,三要充分认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紧迫性。按照省上统一部署。掐指一算。时间非常紧迫。而这项工作又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一旦某一环出现断档或脱节,就会影响到下一环节、延误时间。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牢牢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里。要把工作的难度考虑得充分一些,措施想得全面一些,迅速启动工作,精心组织安排,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打好攻坚战,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衔接研究
摘要:根据2018年8月14日财政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衔接规定》,本文对《政府会计制度》中预算会计科目与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相关核算科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衔接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如何梳理相关科目做好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
一、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总体分析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新制度)的通知,自2019年1月1日执行;2018年8月14日财政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衔接规定》(财会[2018]19号,以下简称《衔接规定》),《衔接规定》要求根据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原制度)编制2018年12月31日科目余额表,根据新制度及补充规定设立2019年1月1日新账,根据《衔接规定》要求登记及调整新账的各会计科目余额,并编制2019年1月1日科目余额表和资产负债表。通过认真研究以上制度和规定,新制度中财务会计科目与原制度会计科目没有本质的改变,主要细化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科目,增加了受托资产和负债科目的核算,新增了坏账准备、待摊费用、研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等成本核算科目,整合了原制度净资产类科目。按照《衔接规定》对原账会计科目余额进行清理和调整后,对应转入新账财务会计科目,新制度财务会计余额衔接不是难点,难点是在执行新制度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各类教育成本的核算对高校财务、资产、合同等管理规定的冲击。新旧制度余额衔接的难点是新制度的预算会计,主要原因是原制度的核算基础不是严格的收付实现制,需要对原制度中已支付资金未计入支出和已计入支出但尚未支付资金的业务进行梳理,这里所指的资金为新制度中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根据新制度,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类科目期末余额为零,不存在余额转化,以下对新制度预算结余类科目和原制度净资产类等科目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建立他们之间的勾稽关系,用以核对数据的准确性。
二、新制度预算会计科目和原制度相关科目的关系分析
(一)“资金结存”科目新制度“资金结存”科目核算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高校现在执行的全口径预算,除去受托资产、暂收暂付往来款等,其他资金均纳入部门预算管理。资金结存设置三个明细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货币资金、财政应返还额度。其中:“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货币资金对应原制度的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以下对不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资金进行梳理:1.清理货币资金形式的受托资产;2.清理“其他应收款”科目中已支付需要收回资金的金额,其中职工预借的差旅费、拨付给内部有关部门的备用金未报销前预算会计不核算,待报销时预算会计以实际报销金额入账,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应向附属单位收取的垫付人员经费预算会计不进行处理,因此以上核算内容的其他应收款均应进行调整;3.清理“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理净收入”科目中收到货币资金的余额,该余额应缴财政,不进行预算会计处理;4.清理“应缴国库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余额,年末一般无余额,在新制度中统一为“应缴财政款”,不进行预算会计处理,上缴返还高校后再进行预算会计处理;5.清理“其他应付款”中押金和采用实拨资金方式通过本单位转拨给下属单位的财政拨款等暂收款项余额,这部分不属于部门预算管理资金,存入保证金相关账务处理参见“固定资产”科目,预算会计要相应进行处理;6.清理“专用基金——留本基金”未转给基金会和进行投资的余额,该科目预算会计不做处理。依据以上方式清理出的金额,我们可计算出“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的期初余额:“资金结存——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货币资金中受托资产”+“其他应收款”-“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其他应付款”-“专用基金——留本基金”。(二)“财政拨款结转”科目新制度“财政拨款结转”科目与原制度“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内容基本一致,但存在部分已支付财政资金但尚未计入预算支出和已经计入预算支出但尚未支付财政资金的金额,需要对相关科目进行一一清理分析并对财政拨款结转期初余额做出调整:1.清理“存货”科目用财政资金购买的余额,减少财政拨款结转余额;2.清理“预付账款”用财政资金支付的金额,减少财政拨款结转余额;3.清理“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科目中对应已计入财政经费支出的余额,“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中的质保金等已计入财政经费支出的余额,增加财政拨款结转余额;根据以上分析梳理,新账“财政拨款结转”科目与原账相关科目的关系如下,并根据清理出的金额计算出“财政拨款结转”科目期初余额:“财政拨款结转”=“财政补助结转”-“存货”-“预付账款”+“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三)“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与原制度中“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内容一致,按照原账“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余额登记。(四)“非财政拨款结转”科目“非财政拨款结转”科目核算内容与原制度“非财政补助结转”基本一致,清理出已用非财政专项资金支付但尚未计入预算支出和已经计入非财政专项预算支出单尚未支付非财政专项资金的金额,参照财政拨款结转公式,调整并计算出非财政拨款结转科目期初余额。(五)“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核算非限定用途的非财政非专项资金,预算会计将投资和借款纳入预算管理,比原制度中事业基金科目核算内容更广,根据《衔接规定》,对非财政拨款结余对应相关科目逐项进行梳理调整,但《衔接规定》中依然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下进行分析说明:1.“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因高校开展经营活动应收取或支付的款项,在“经营结余”有借方余额的情况下,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属于经营活动发生的,不能转入非财政拨款结余;2.“其他应收款”在原制度和新制度的定义基本一致,《衔接规定》中提到的原账其他应收款中的预付款项属于原记账科目差错,应对原账进行分析区分后在原账调整至预付账款科目,按预付账款科目进行处理,其他的预借差旅费、备用金等“其他应收款”余额不影响非财政拨款结余,此处不包括用于核算使用借款形成的在建工程的“其他应收款——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余额;3.高校的“长期投资”按照原制度对应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不需要调整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余额;4.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由于预算会计将借款纳入债务预算收入,期初调整时增加非财政拨款结余,但因借款形成的在建工程在原制度中并未形成支出,金额体现在“其他应收款——待核销基建支出”科目,该科目余额应相应减少非财政拨款结余;5.“其他应付款”科目,衔接办法中提出保证金属于周转类金额,这个保证金应该不包括质保金,根据新制度中规定“涉及质保金形成的其他应付款,相关账务处理参见“固定资产”科目”,质保金在原制度确认时计入了支出,应属于支出类金额,需要调增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余额。根据衔接规定和以上分析,新账“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与原账相关科目间的关系,并可根据清理出的金额计算出“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期初余额:“非财政拨款结余”=“事业基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其他应收款——待核销基建支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专用基金”。(六)“专用结余”科目“专用结余”核算从非财政拨款结余中提取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要对原账“专用基金”进行分析,从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中提取的专用基金转入新账“专用结余”科目,用列支方式提取的,转入“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七)“经营结余”科目原账“经营结余”科目如果有借方余额,不能按照衔接规定直接将余额转入新账“经营结余”科目,需要参照非财政拨款结余进行分析调整,由于经营活动购买的存货未确认费用的,经营活动确认的收入费用形成的应收应付款,都需要在新账“经营结余”科目进行调整。
新会计制度下做好财务衔接工作研究
摘要:在当前新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单位要积极主动研究会计制度,来实现单位财务工作的转型发展,推动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单位的财务转型工作平稳的推进,实现新旧制度的衔接融合。国内的事业单位要积极地参与到新会计制度、体制机制的变革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积极地推动财税体制机制的变革。
关键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衔接问题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衔接转化期间,单位要做好改革的准备,然后为新制度的落实奠定基础。本文着重地通过研究新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并对事业单位在改革期间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来研究如何去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过渡。
一、会计制度改革的要点研究
(一)对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整合。在2019年1月1日之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相关的制度不能再继续实施。国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会计制度,新制度是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修订完善,使制度内容更加全面灵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新制度主要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和转变。(二)对现有会计核算模式创新。政府会计制度通过应用平行记账的核算模式,使单位的核算方式进行变革,将财务会计核算、预算会计核算都纳入单位财务系统上。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要做到统筹兼顾,使各类的会计信息数据相互关联,使数据信息更加完整。(三)核算事业单位所有资产。新制度明确地规定了单位的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等会计科目,以确保单位对国有资产能够实现彻底的清查盘点,转变了原先资产管理模式,并丰富了单位的资产报表数据,保证单位内的资产数据账实相符,助推单位资产核算工作效率的提升,来准确地反映公司实际的资产价值,提高资产管控效率。
二、新制度与旧制度在会计核算和报表方面的差异分析
市长在制度衔接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一、关于“两项制度”衔接工作
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两项基本制度,两者相辅相成,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开展农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建立贫困瞄准机制、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就是通过调查识别和建档立卡,探索建立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和针对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分类帮扶机制,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保障收入已过低保线但仍比较低的这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使其尽快摆脱贫困。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可以说既是发展工程,又是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加大力度,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在推进过程中,必须突出三个衔接、抓好三项工作。
三个衔接,就是对象衔接、政策衔接和管理衔接。
对象衔接,是基础、重点和难点。扶贫部门要主动与民政、财政、统计和残联等部门搞好协调沟通,做好各类扶持对象的衔接。尤其在对象识别上,要遵循先严后松的原则,严把群众申报、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关键环节,吃透摸清情况,不多报、不露报,初定后向群众公布,确保客观公正。
政策衔接,是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目的所在。在政策衔接上,民政部门要继续完善低保到户政策体系,做到应保尽保,绝不脱档;扶贫部门要以1500元以下收入群体为主要对象,重点从产业开发、能力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到户扶持措施,使其尽快跨过贫困门槛。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思考
摘要:本文从新会计制度落实对事业单位产生的消极影响展开分析,并针对消极影响进行思考,提出制定科目余额表并编报新账、加强新会计制度学习掌握、调节新会计制度与单位规定及标准的矛盾、原未入账事项进行登记入账、会计软件系统升级、加强新会计制度宣传六点建议,以此加深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掌握程度、更好开展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
近年来应现实发展需求,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此背景下,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至关重要。新制度制定时考虑到了旧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新制度的实施可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好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在新旧会计制度更替下,事业单位很可能会因为对新制度了解不透彻、旧制度影响过深等问题出现新旧制度衔接困难的情况,从而影响单位发展。下面将对“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进行思考,并提出有益于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建议。
一、新旧会计制度更替对事业单位产生的消极影响总结
新制度实施的目的是改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令财务管理拥有更高水平,以辅助单位更好发展。但在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中,因为单位未做好迎接新制度的准备,很可能出现新旧制度衔接问题。衔接问题的出现,除了令新制度无法顺利落实外,很可能降低财务管理水平,令财务管理问题频发,导致单位运转出现问题并阻碍事业单位发展,下面将总结新旧制度更替带来的消极影响。(一)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会因此而受到一定消极影响。事业单位资金运转需要多个部门参与支持,财务部门作为参与部门中的重要部门,工作质量将对资金运转是否流畅产生较大影响。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实施过程中,受影响最多的部门也是财务部门,因此,新旧制度更替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很可能会受到负面冲击。例如,财务部门在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接纳新制度带来的改变,这无疑加重了财务部门工作量、拖慢了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可能导致资金运转过程中因财务部门工作效率降低出现资金到位速度较慢等问题,从而影响单位运转。(二)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带来负面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早已习惯了旧制度,新制度实施时,会计人员可能较难适应新制度带来的变化,从而增大工作压力。导致会计人员受到负面影响的原因有三点:一,单位未重视新制度实施前的相关学习培训,导致新旧制度衔接时会计人员对新制度认识不足;二,单位在开展新制度相关培训时,未深入解到新制度与旧制度的不同,无法高效的将新制度融入实际工作中;三,新制度实施的同时单位没有更新相关软件系统,令会计人员在开展自身工作时缺乏对应的软件系统支持,工作繁琐程度及难度增大。
二、关于促进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六点建议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探讨
摘要: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基本社会制度,在当前中国老龄化现象突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此,选取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在分析了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衔接;基本社会制度;老龄化现象;养老问题
1概述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保障我国民生的重要内容,在解决养老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但受我国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的社会保障领域的影响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导致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了解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对策促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是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2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早在汉朝,我国国家官员正常退休之后被称为“致仕”,辞官后仍能领取一定津贴,这一制度又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完善,形成了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7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初期阶段、1978~1999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的探索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探索阶段。虽然自面向未参加职保的农村居民和城乡居民的新农保和城居保实施以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参保人数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见表1),但受我国特殊国情和政策的制约,城乡养老制度在衔接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造成了社会问题的出现,具体将在下文中进行阐述。
会计制度新旧衔接问题探析
摘要: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各级政府在收支预算核算期间运用的方法,也是政府资产负债变动情况的核算方法,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1997年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在2015年修订以后的财政会计制度为例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新旧政府会计制度衔接的方法。
关键词:政府会计新旧衔接问题探讨
一、前言
在政府的工作范围中,政府的财政预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执政工作内容。在各级政府部门中,财政收入与财政开支的实际情况,只有在财政会计的核算工作结束以后,才能有实际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对政府工作的有效评价,能够体现政府在工作中的效率,还能体现政府在工作中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是代表政府在解决地方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准。在财政收入中,投入和收回都能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因此,政府在财政管理中,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这样的制度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这样的财政会计制度的更换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想办法克服,还要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使政府财政会计制度更加科学化,更加优化,解决在以前财政中遗留的难题。
二、在政府会计制度中新旧制度对比
(一)会计核算内容的新定位
个人破产制度衔接问题分析
摘要:我国企业破产制度发展至今,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关于破产制度适用主体的局限性一直饱受争议,各界对于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呼声不断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特区率先进行了个人破产制度的试点改革,为我国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基于进一步修订《企业破产法》的需求以及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提出构建两个制度的衔接性问题,通过实务经验和借鉴国际已有规则,设计出具有本国破产法特色的个人破产制度,具体从破产管理机构的设置、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建立与约束以及个人破产和解制度的建立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个人破产;适用对象;管理机构;破产免责
一、《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困境与个人破产的探索
我国自1986年制定《企业破产法(试行)》至今,一直以企业法人作为破产程序适用的主体,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发展,但是《企业破产法》依旧限定适用于企业法人,而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仅能参照适用,更不用说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者等自然人,也因此暴露出大量的社会问题。例如,公司出资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意申请企业破产;催债公司恶意伤人、暴力催债等不良事件频发;执行程序面临困境,大量的破产案件因为缺少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自然人破产程序清算而无法执行。由于对自然人的执行僵局严重阻碍企业的破产等问题,已经严重限制了企业破产制度的充分有效施行,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在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企业破产法》的修改被列入议程,而将个人破产制度进行立法或者是否将个人破产制度构建纳入企业破产法的适用中是新的讨论热点。与此同时,《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简称《特区条例》)已经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时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也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对个人破产立法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尽管这只是一个小的区域性试点,但是《特区条例》的施行是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破冰之举,对我们解决个人破产制度的缺失,贯彻企业破产实质是个人破产的延伸的理念,进而建立完整的破产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背景,将个人破产制度的程序构建纳入现行《企业破产法》中已经具备条件,尽管有关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单独立法,但是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中,自然人参与经营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而这些活动极大部分与公司的经营密不可分,而公司破产往往也是与公司经营性债务密切相关保证人的破产。因此将个人破产立法制度构建纳入现行破产法中,有利于处理相关的企业破产案件,将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在程序适用上进行统一而无须重复规定,也能够完整处理具有牵连关系的企业和个人的破产案件。通过分析个人破产制度与企业破产制度的相通性,研究将个人破产制度设计纳入企业破产法修订中,同时兼顾个人破产的特殊情况,进而进行不同的制度构建。
二、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实际意义
人们对个人破产制度的作用认识实际上存在诸多误解,社会上极大部分反对个人破产立法的人士均认为,个人破产制度是给债务人逃避债务的一条合法途径。但这一认知显然忽略了个人破产立法的真正目的和功能,明确个人破产立法的实际意义对我们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全面建立破产制度,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国际上对于个人破产立法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救济贫困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价值上。世界各国对于个人破产立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经济发展,鼓励债务人重新振作并积极创造财富,努力实现减少相关利害关系人损失的效果。而我国构建个人破产法的目的也不例外,本着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建立这一指导方案的要求,构建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给予债务人一个“新生”的机会,鼓励合理投资失败和经营失败的债务人重新融入社会,积极创造新的财富,同时也积极减少债权人的损失,在客观上达到使各方利害关系人尽可能减小损失、共同受益的效果,并最终作用于实现促进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救济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目的。
规范劳动关系要求劳动合同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衔接配套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将正式实施。该法的颁布实施,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劳动合同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后调整劳动关系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无疑将对我国劳动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影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天,劳动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作为劳动关系载体的劳动合同制度应当与其他法律制度衔接配套。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推行面临劳动关系变革的挑战
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始于20年前,其标志是198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劳动关系主要以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为基本类型,劳动合同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国营企业。此后,伴随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合同逐步走向全员制且适用范围不断扩大。20年后的今天,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现状已不能同日而语,其结构类型、覆盖领域和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劳动关系多样化。表现为劳动关系已由国有企业的单一类型,呈现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多重类型。这一变化的深刻原因在于,市场化改革进程,培育并形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多元格局。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关系可粗略划分为国有经济组织、外商投资企业、私营经济组织、非正规就业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五大基本类型。多样化的特征,不仅意味着劳动关系的结构愈益复杂化,同时也表明劳动关系覆盖经济社会的领域愈益扩展。
劳动关系层次化。尽管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对象主要着力于用人单位层面的劳动关系,但是劳动关系的自身发展已不局限于这个层面。也就是说在企业层面,虽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构成劳动关系存在的基础,然而在行业、产业和社会层面,日渐成熟的工会和经营者代表组织的变往互动以及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形成,使得劳动关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使得企业层面的劳动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愈益受到劳动关系双方代表组织以及三方机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制约。
劳动关系市场化。所谓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表现为劳动关系的运作已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无论在企业、行业、产业还是在社会层面,许多直接关乎劳动者和经营者权益的重大事项,主要由劳动关系双方或双方代表组织通过自主交涉的方式得以解决。这表明,劳动关系行为及与之关联的劳动资源主要由劳动力市场机制进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