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3:06: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度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制度发展

党员发展制度

各基层党委:

党员践行孝道文化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示范和带动全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经研究,把践行孝道文化情况纳入党员发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将践行孝道文化情况引入党员发展工作,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章》规定,进一步深化“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切实把好践行孝道情况关口,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二、主要内容

将践行孝道文化情况纳入党员发展工作,就是看入党申请人是否做到“八个带头”。即是否带头孝敬父母,认真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带头关心配偶,模范构建和谐家庭;是否带头爱护子女,悉心教育培育成才;是否带头和睦邻里,妥善处理各方关系;是否带头敬业奉献,急难面前勇挑重担;是否带头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文明风尚;是否带头诚实守信,模范遵守党纪法规;是否带头忠党爱国,具有坚定理想信仰。

查看全文

党员工作发展制度

一、党委派员列席支部党员大会制度

基层党委要派员列席基层党支部召开的确定入党积

极分子的党内外群众民主推荐会、接受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并在推荐结果和支部党员大会记录上签字。

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

凡是经党支部培养考察、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接受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都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10天。

三、材料预审制度和组织员谈话制度

查看全文

审计公告制度发展论文

如果说2003年审计结果初步对社会公开后,新闻媒体发明的“审计风暴”一词让多年来习惯于默默无闻埋头工作的全国八万名审计人员感到欣喜,那么随后积极高效的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则愈加彰显了舆论的力量,也使人们愈加看重审计公告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并看好这一制度的未来。

一、审计公告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法制进程和制度准备

目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独立型四种国家审计体制模式。我国审计实行的是行政模式,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序列,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地方审计机关受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行政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监督权力行使的间接性,即本身行政执法权有限,主要职责在于发现问题,而解决和处理问题经常需要间接地诉诸于司法监督、相关的行政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及社会监督(从法理的角度包括政治或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公民的直接监督)等方式。权力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与审计监督三者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具有相似的间接性,在守卫国有资产,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具有最单纯、最直接的契合。由于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民意的升华,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工作报告与最终面向社会的审计公告在向人民公开的这一方向上是一致的。从1983年组建审计机构起,我国的政府审计在审计结果公开方向上分为“两步走”。

1.第一步走:审计机关的“两个报告”制度

1985年8月24日国家审计署第一任审计长吕培俭同志向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了审计机关成立两年以来的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国家审计署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工作报告。1989年3月,彭冲副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一些建议,其中包括每年第三季度,由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关于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查看全文

浅谈优化医疗制度发展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1968年主席批示推广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后,掀起了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70年代末,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三级卫生网、赤脚医生队伍被称为农村卫生的“三大支柱”,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推崇。80年初期随着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卫生所失去集体经济的支持,大多转为个体经营,农村合作医疗出现滑坡。80年代末,合作医疗农村人口覆盖率锐减到5%左右,尽管90年代国家再次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始终在10%左右徘徊[1]。

改革开放政策虽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广大农民的健康问题却成为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据2003年医疗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民因病2周未就诊率达48%,因病需住院治疗2周未住院率达30%以上。31.4%的农民有病采取“自我医疗”的方式,33.4%的贫困农民是因疾病而引起[2]。疾病就像一把悬挂在农民头上的利剑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没健康就没有小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迫在眉睫的社会现实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按照中央部署,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试点分3批,历时7年,从组织发动、资金筹集模式、完善机制政策、探索运行机制、规范服务流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人口达8.3亿[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已经形成,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并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已成为卫生工作的一大亮点工程。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的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筹资到位,并逐步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服务运行体系;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相关部门配合,用极低的运行成本完成了繁重、高效的经办管理工作,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短短7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全覆盖,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均以县为统筹单位,各级政府补助和参合农民缴费由县财政专户统一管理,绝大多数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协调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设经办机构,其专户基金封闭运行,财政管钱不管帐,经办机构管帐不管钱,实行封闭运行,缴费、筹资、核算、管理、服务一体化,使新农合制度运行走入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撑起了医保的一片蓝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各地结合实际,精心调研、周密测算、科学制定、补偿机制日趋完善,以住院、门诊统筹、特殊慢性疾病门诊报销的模式已显雏形。基金分配从保大病起步,逐步向小病延伸,参合人群以家庭为单位,自主自愿全员参合,农民参合基金在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形成了社会互助共济,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力的多渠道筹资格局,这一机制切实缓解了参合农民“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社会矛盾,使政府真正赢得了民心,医疗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享有了医改发展的硕果。

查看全文

经济发展制度因素

一通过比较看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和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无疑已经成了制度变迁理论中的经典案例。无论从变迁的方式路径,还是从制度安排、改革绩效上,两国都有很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源于制度建设的不同思路。具体体现在:

第一,在制度变迁的方式及路径选择上,中国并没有像俄罗斯一样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采取了“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变迁方式。强制性体现在,改革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有意识的领导下进行的,政府是推动改革的主体;诱致性体现在,在变迁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人民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从变迁的速度上看,中国往往被看成是“渐进式”的典型。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应该说,从总体上看,中国改革的20几年基本上是本着层层推进、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方式进行的,可以认为是渐进的。但在局部某些领域,并不排除激进式的变迁,正是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使得制度变迁的效果与速度之间的矛盾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第二,中国的制度变迁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避免了由于意识形态的强烈震荡而导致人们对改革的恐慌,使我们有一个一贯的、统一的、科学的和稳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改革能够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大大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成本。而俄罗斯则一开始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使得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没有了方向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导致社会不稳定,极右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盛行。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俄罗斯制度变迁的成本。

第三,在产权制度的构建上,1978年以来,中国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变革,把权力下放到了个体层面,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逐步承认了私人所有制的地位(注:1982年新《宪法》和1987年党的“十三大”分别确立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补充的地位。)。但是与俄罗斯不同,这种改革并没有采取全盘私有化的方式,而是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引导私有制经济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巩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在市场基本制度的构建上,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场体系。首先,在法制制度的构建上,各种旨在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改革初期那种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整个市场体系在一个日益规范的环境中运行,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金融制度的构建上,中国采取的是严格渐进的方式,没有像俄罗斯一样盲目自由化。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产生了诸如呆坏账等很多问题,但从总体上说,它起到了一个金融体系应该起到的作用(俄罗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在1997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没有对我国经济产生太大影响,金融领域的渐进式改革功不可没。再次,在对外经济制度的构建上,我国采取了实验的方法,先试办经济特区,然后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逐步推广(注:具体顺序是: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沿边开放区—内陆开放城市。),它的特点可以用“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这九个字概括。我国的外贸体制也由国家垄断逐步过渡到了允许更多的包括私营公司在内的企业经营外贸,经过20年的渐进改革,我国形成了管理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格局。可以说,我国的外贸体制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此外,市场制度的构建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财政制度等,它们也都很重要,但受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比较了。

查看全文

两制度推进地税发展

摘要: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税源管理制度》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首要工作,其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过去那种“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使税收管理员做到“管事,管好户中事,最终达到管好税源”。“两制度”实施以来,湖北咸宁市咸安区地税局严格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管理理念,着力打造征管业务品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字:两制度推进地税发展

一、主要措施和作法

(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增强业务技能

为了使每位干部职工理解《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税源管理制度》,我局从去年3月份起多次组织召开税收管理员培训班,参训人员达到420余人次,基本上每位税收管理员参加了三次培训,另外还特邀请了市局领导将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的填写以及纳税评估的操作方法面对面授课,同时还将《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源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纳税评估办法》印制成《税收管理员手册》200余册供大家学习,让每个干部职工真正地理解“两制度”的实质内涵,并注重“干与学”相结合,全面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技能及综合素质,为“两制度”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配套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完善征管机制

查看全文

水权制度发展论文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同志曾经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句话表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从理论层面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上的经济形式。即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原理为指导,以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模式。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区域本身就既可以表示一个企业或一个工业园区,也可以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可以是在其区域内部的企业、工业园区等单元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和更大深度上实发展的循环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单元,只有区域循环经济很好的建立并发展起来,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真正建立起节约型社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从实践角度上讲,区域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目标是使区域内的经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达到共同的和谐发展,其实质是在充分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重组化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生产原材料和生产废弃物相互之间的交换建立起来生态产业链。

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

1.由点及面的发展模式。一个区域内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不同,发展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全面铺开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根据区位优势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实际禀赋,选择区域内的重点地区;接着选取该地区内的核心企业,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对该企业进行试点,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进而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查看全文

财政农民合作发展资金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而安排的预算支出。

第三条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的使用,应严格执行《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中的有关规定,实行项目管理、标准文本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安排和监督检查等管理。

第四条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符合下列条件:

1.依据有关规定注册,具有符合“民办、民管、民享”原则的农民合作组织章程;

2.有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符合民主管理决策等规范要求;

查看全文

医疗制度发展困难及因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全面铺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由原来的合作医疗群体变成了自费医疗群体,农民看不起病、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再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开始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解决新制度运行中出现的瓶颈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了。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

筹资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不强。根据规定的合作医疗标准,2006年在政府提高补助标准后,新农合的人均筹资也只有50元,与城镇职工医保人均筹资1000元的标准差距明显,这直接表现为最后补偿比例、最高限额等方面的差距。即使国家、地方政府、集体、个人筹资的钱全部用于村民的医疗支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调查统计,村民一次住院的平均花费是7000多元,而有的大病住院动辄就是上万元,合作医疗只保住院,政府出资部分主要用于住院费用报销,农民自己出资部分多数试点区县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农民门诊费用报销,现有的大病统筹制度实为“杯水车薪”。另外,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操作性的法律仍很缺乏。目前,国家虽已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但是还没有具体的指导实践的法律法规。

家庭账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家庭账户在解决农民门诊需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特别是这种做法减弱了统筹基金的规模,影响了患大病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额。农民家庭账户资金沉淀现象比较普遍。沉淀资金过多也会导致不少问题:一是弱化了制度的共济功能,从而增加了动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二是存在着家庭账户空账运行的隐患等。医疗合作资金缺乏保障。一方面表现在资金筹集难度较大。农村合作医疗经费除了一部分来源于政策允许的已列入村提留公益金的范围外,其余大部分必然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客观的经济发展水平,过多的农民负担项目制约了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从而决定了合作医疗资金收集的分散性、参加对象的波动性和工作的复杂性,致使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一直很难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另一方面表现在财政资金很难到位。参合农民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将严重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利于参合率的提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医疗需求

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紧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民看病治病的主要场所,而镇、村两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高,服务项目少。特别是村卫生室状况令人担忧:某些村卫生室设施非常简陋,不能适应农民的健康需求;卫生员的业务素质与合作医疗工作的要求极不相符。另外,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不足、办公经费紧缺。农村卫生医疗机构条件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不强。自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各乡镇的卫生院、村卫生室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乡镇卫生院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相当薄弱,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资源仍然相当紧缺和落后,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低、房屋设备陈旧老化、队伍素质差、医务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技术骨干流失严重、债务负担沉重等现象,许多地方农村地区的医务人员队伍依然以老医生为主,甚至还有一些赤脚医生,他们只会用传统的土方法为农民看病,购买的先进设备成了摆设,会用的人很少。农村卫生投入、医疗条件、医疗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影响了参合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制度链条发展交流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构筑系统配套、比较科学全面的“制度链条”,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制度建设,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乡镇(街道)党委就基层党建工作定期向市委全委会进行述职,市委委员和基层市党代表对述职情况进行综合评议。抓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就党建工作向乡镇、街道党代会述职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二是加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力度。突破原来“五好”村级党组织三级联创的范围,将不断涌现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新社会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等纳入创建范围,将全市所有基层党组织都纳入到统一的考核评估体系中。三是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通报制度。探索实行“党建项目”管理,对乡镇(街道)开展的农村基层党建项目和阶段性工作进行督查。

二、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按照“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发展共进”的要求,积极创新载体,认真组织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社区与示范村、社区与驻区单位“三结对”活动,组织城乡基层党组织开展“支部联建”。通过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方式让城市党员干部与农村党员紧密“拉起手来”,建立健全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实现城乡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的发挥。

三、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养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从四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养管理机制。一是在政治上注重激励,注重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乡镇街道党委班子,在优秀村干部中招考公务员或事业人员,进一步提高优秀村干部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等;二是在经济上加强保障,在今年7月份开始村实职干部报酬由市财政支付的基础上,到20**年全市村干部报酬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统筹,并配套做好村干部的各类保险参保工作和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三是在培训上加大力度,对村干部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每年分类组织村干部进行培训,并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和高等院校,组织村干部参加大专及以上学历培训;四是在监督上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议事规则,发挥村级纪检组织和村民监督、民主理财组织的作用,推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村干部行为和村财务管理的监督。同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网一报一校一办法”大学生村干部系统教育培养管理体系,即:完善“大学生村官网”、《大学生村官》报、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培训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引导锻炼成才,为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创业创新战略在农村的实践发挥作用搭建好平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