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2:5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度德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制度德育

微德育制度和机制重塑研究

[摘要]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于细微处关注德育的考虑,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中学以“润美育人”为理念,倡导“以泽润心,以美育行”,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以微问题的高效解决为载体,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初步形成了“精实励教”的教学观、“精致励学”的学习观、“精细入微”的文化观、“精研虑极”的教研观、“精到细致”的服务观、“精准考评”的管理观、“精益求精”的教师观、“精致优雅”的学生观。在德育实践中,从细微入手,精字当头,积极探索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效路径和模式,是微德育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润美育人”;微德育;德育体系

关于“微”的思想见解源远流长,如“睹微知著”“识微见远”“即小见大”“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等。微思想蕴含着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与质量互变规律有一定的关联,富有智慧。[1]微德育是于细微处关注德育的说法,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恶行要防微杜渐,善行要聚沙成塔,这充分反映了古人对微德育价值的认识。鉴于微的思想见解,于细微处关注德育问题,是对德育工作的指导和补充。微德育是一个传统性与现代性高度融合的德育观念。[2]在信息时代“无微不至”,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已经深度融入生活,催生出一个微的时代。[1]微信因交流的即时性和自由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微视频则可以用来介绍一些生活小常识。微时代的微技术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易学易用,效果极佳。因而,微时代高效解决微问题的方法为改变传统德育大、空、低效的现状带来了较大的启发。[1]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临平二中)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主体的农村初级中学,生源质量偏弱。近年来,临平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实现了“低进高出”的办学效果,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攀升。临平二中以立德树人为办学的根本目标,以德育为学校工作的灵魂,提出校本德育建设的理念“润美育人”,聚焦微问题的高效解决,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与创新性,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一、微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德育被简化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被简化的问题,更多地表现在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弱化了对人格完善的塑造。例如,部分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化为知识的传递,未能将其内涵和精髓讲透、讲深,使其真正入脑、入心。[3]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关键看问题解决中的行为选择。如何解决知行矛盾以实现知行合一,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4]

查看全文

德育的制度支持研究论文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全方位的变革,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对外开放带来的道德价值观的碰撞和多元化,往往使学生的心理、观念、情感等具有极为复杂的表现,造成多层次的品德结构和多向性的品质特征,这对传统的德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今天德育的现实,寻找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一些论者多倾向于道德的法律化、德育的制度化建设,认为只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德育原则和德育规范,教育学生遵守执行,就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尤其随着我国加强法治的呼声日高,我们的一些德育工作者更是增加了对德育制度化的信心、热心甚至迷信,把德育的制度支持视为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途径。

应该承认,这种观点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提出的德育工作的“合理化”方案,甚至也许是一种可以在短时期迅速见效的方案。但从制度本身的特点看,从德育自身的内在规律看,制度对德育的价值和功用是有限的。德育应是制度规范与引导教化的融合与统一。

制度对德育的支持和保障是以制度独特的品格来保证的。正是由于制度具有以下独特的功能形式,才能完成体现和保障学生基本道德的历史使命。

第一,制度具有一种规范性的优势。学校通过一系列条例、章程、守则、规定等形式把学生基本的道德义务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下来,这就使这些制度具有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首先,它表现为对学生个体道德的涵盖性和效率性。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规则,它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反复被适用;它无须对具体的人和事作出具体的指引,只要通过制度的安排和指引,就能对一切同类的道德主体和行为起到作用。其次,它表现为制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往往是学生行为的基准和指南,井往往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

第二,制度比道德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德育内容丰富而宽泛,这使它的表达往往难以有系统和明确性,通常只是希望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一种主张原则,但它一旦获得制度的确认,就具有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道德原则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正是由于这种明确的确认,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定情境的预侧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进而根据这种预铡来作出行动安排和计划,使道德主体在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发生冲突时,有可能做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裁断,这比道德冲突时良心的、舆论的裁断要千脆得多,有用得多。

查看全文

德育的制度研究论文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全方位的变革,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对外开放带来的道德价值观的碰撞和多元化,往往使学生的心理、观念、情感等具有极为复杂的表现,造成多层次的品德结构和多向性的品质特征,这对传统的德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今天德育的现实,寻找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一些论者多倾向于道德的法律化、德育的制度化建设,认为只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德育原则和德育规范,教育学生遵守执行,就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尤其随着我国加强法治的呼声日高,我们的一些德育工作者更是增加了对德育制度化的信心、热心甚至迷信,把德育的制度支持视为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途径。

应该承认,这种观点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提出的德育工作的“合理化”方案,甚至也许是一种可以在短时期迅速见效的方案。但从制度本身的特点看,从德育自身的内在规律看,制度对德育的价值和功用是有限的。德育应是制度规范与引导教化的融合与统一。

制度对德育的支持和保障是以制度独特的品格来保证的。正是由于制度具有以下独特的功能形式,才能完成体现和保障学生基本道德的历史使命。

第一,制度具有一种规范性的优势。学校通过一系列条例、章程、守则、规定等形式把学生基本的道德义务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下来,这就使这些制度具有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首先,它表现为对学生个体道德的涵盖性和效率性。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规则,它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反复被适用;它无须对具体的人和事作出具体的指引,只要通过制度的安排和指引,就能对一切同类的道德主体和行为起到作用。其次,它表现为制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往往是学生行为的基准和指南,井往往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

查看全文

我国制度德育论文

一、制度德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关于制度德育的内涵

“制度德育”的概念是杜时忠于2002年在《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一文中正式提出的,他基于对学校德育问题的思考,认为“制度德性比个人德性更具普遍性,制度德性是个体德性的基础和前提”[1],“德育制度建设比榜样示范更重要”[2],因此,主张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后有学者直接将“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育道德的个人”作为“制度德育”的定义,并认为制度德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制度德育是重视参与性的德育;第二,制度德育是重视制度正义的德育;第三,制度德育是以制度正义为前提条件的;第四,制度德育是重视正当程序的德育;第五,制度德育是凸显德育批判功能的德育。[3]有学者还将制度德育的涵义概括为“制度是德育的资源;德育是制度性的育人活动,以制度规约德育的实施;制度具有道德教化价值,以制度德性养成个人德性”[4]。还有的学者运用属加种差定义法为制度德育下定义。他认为制度德育的邻近属概念为“德育”,即一种培养德性的活动;种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规约下进行德育,二是制度德性转化为个人德性的过程。因此,“制度德育”是运用制度以及在制度所规约的环境中进行的德性培养的活动。[5]

(二)制度德育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学术概念的出现总是以相关的理论作为基础的。同样,制度德育作为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范畴,其形成也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归纳其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制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德育社会学和人的德性形成规律。制度伦理学认为,制度因内蕴一定时代的伦理道德精神,渗透着道德价值的善恶判断,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而学校制度作为具体的制度,同样内含着一定时代的教育伦理精神而具有道德教化价值。[4]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学说,它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根本目的”。而制度是人的本质的凝结,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能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制度合理与否的最高标准[6]。“制度是人的价值存在”,“德育制度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发展人的德性服务的”,“促进人的德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德育制度的根本价值”[17]。从德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德育总是在一定制度所规约的环境下进行的,一定的学校制度规范、引导着德育,德育是一种制度性的学校教育活动。[4]从人的德性形成理论的视角看,制度是个体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的德性形成规律,即他律-自律-自觉的发展过程。”[8]因此,德育应以此为依据,以他律作为德育的逻辑起点,他律性阶段的德育应体现强制性和引导性。

(三)制度的德育价值研究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内涵探讨论文

[摘要]所谓制度德育是指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制度德育与德育理论体系的关系类似音乐学中多声部音乐的声部与主调的关系。制度德育与德育制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重视参与、制度正义、程序正当和凸现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个特征。

[关键词]制度德育;内涵;特征

Abstract:Thestudyof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akingsomenewtheoriesofmoraleducationasthebackground,thepaperstudies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Thenitpointsoutthat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four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nstitutionjustice,fairprocessandcriticalfunction.

Keywords: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制度德育是我国青年学者杜时忠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理念。从新的德育理念到新的德育理论,有必要对其基本问题进行提炼,比如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追问。由于篇幅限制,杜教授对制度德育内涵只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本文试图对制度德育内涵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讨论。

一、制度德育定义简析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内涵分析论文

[摘要]所谓制度德育是指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制度德育与德育理论体系的关系类似音乐学中多声部音乐的声部与主调的关系。制度德育与德育制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重视参与、制度正义、程序正当和凸现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个特征。

[关键词]制度德育;内涵;特征

Abstract:Thestudyof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akingsomenewtheoriesofmoraleducationasthebackground,thepaperstudies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Thenitpointsoutthat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four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nstitutionjustice,fairprocessandcriticalfunction.

Keywords: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制度德育是我国青年学者杜时忠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理念。从新的德育理念到新的德育理论,有必要对其基本问题进行提炼,比如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追问。由于篇幅限制,杜教授对制度德育内涵只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本文试图对制度德育内涵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讨论。

一、制度德育定义简析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内涵分析论文

一、制度德育定义简析

欲讨论制度德育的内涵,就必需对其定义进行探讨。目前德育理论中存在比较多的定义混淆,根据著名分析派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对三种类型的定义的划分与分析谢弗勒认为定义有三种类型:规范型定义、描述型定义与纲领型定义,具体说来:规范型定义是指对某个概念或词语下定义时,将它规定在特定的讨论领域或特定的讨论形式中,并以特定的方式作出特定的解释;描述型定义是指用已有的含义和既定的用法适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纲领型定义是指它的提出者为了使用某一概念发挥特定的功能而制定的一种实践纲领,它明确地或隐含地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怎样。规范型定义和描述型定义反映的是现存的实践状况,但是它们有时候反映的是歪曲了的现实或错误的实际状况。而纲领型定义反映了现存实际状况的不满,反映了一种改革的要求。纲领型定义是反思规范型定义和描述型定义为基础的,往往包含“是”和“应当”两种成分。制度德育概念提出本身是对当前德育现状的批判,反映德育的应然状态,体现德育的理想。因此,笔者使用的是制度德育的纲领型定义。

杜时忠教授提出:“制度德育是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1](P11-13)具体分析这个定义,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手段的“道德的制度”与作为目的的“道德的个人”。在此,我们可以对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进行思辨。从辨证的观点来看,目的是相对于手段而言,手段也是相对于目的而言。脱离手段,言说孤立的目的,或是强调手段而轻视目的,其思维方式都是违反辩证法的。因此,当我们强调“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时,同时应该看到,离开了道德的个人,道德的制度也建立不起来。正是因为道德的个人的努力才使道德的制度得以建立。但是,我们强调用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个人,是针对当下道德建设之中有忽视制度建设的倾向而言。更深一层说,当下我国的德育困境的根在于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的根又在于制度不完善。

为了进一步把握杜时忠教授提出的制度德育的内涵,那么就不能不追问何谓“道德的制度”,何谓“道德的个人”。杜教授对此没有作进一步阐释。笔者认为“道德的制度”即正义的制度,合乎制度伦理的制度,蕴涵并保证自由、民主的制度,能够切实保障人权的制度。“道德的个人”即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个体。这种个体具有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他们是具有特立独行、清醒从容、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特征的个体。从公民道德教育的角度看,“道德的个人”即公民。“公民是理性地通过自己的言行而为公共生活造福的自由而平等的个人。自由、平等和充分介入社会合作是公民的特征”[2]。

需要进一步指出,当我们说通过道德的制度培养道德的个人,并没有否定道德的制度与道德的国家、道德的社会、道德的政府的联系。相反,我们在关注个体道德的发展的同时,始终对国家伦理、社会伦理、政府伦理予以深深关切。因为这些始终是培植个体道德的土壤。离开了土壤的改造,个体道德的“胚芽”不能生长,个体道德的“种子”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对此,张奚若先生早在1935年就指出“要有健全的国家须先有健全的国民”、“国家就是人民的返照”。[3]也就是说,有怎样的人民便有怎样的国家,有怎样的人民便只能有怎样的国家。回想我国人民在和等历史悲剧中的狂热,笔者就更能理解刘晓东教授强调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的深刻意义。

二、制度德育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内涵探研论文

[摘要]所谓制度德育是指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制度德育与德育理论体系的关系类似音乐学中多声部音乐的声部与主调的关系。制度德育与德育制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重视参与、制度正义、程序正当和凸现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个特征。

[关键词]制度德育;内涵;特征

Abstract:Thestudyof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akingsomenewtheoriesofmoraleducationasthebackground,thepaperstudies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Thenitpointsoutthat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four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nstitutionjustice,fairprocessandcriticalfunction.

Keywords: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制度德育是我国青年学者杜时忠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理念。从新的德育理念到新的德育理论,有必要对其基本问题进行提炼,比如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追问。由于篇幅限制,杜教授对制度德育内涵只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本文试图对制度德育内涵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讨论。

一、制度德育定义简析

查看全文

制度德育内涵探新论文

[摘要]所谓制度德育是指通过道德的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人。制度德育与德育理论体系的关系类似音乐学中多声部音乐的声部与主调的关系。制度德育与德育制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重视参与、制度正义、程序正当和凸现德育批判功能是制度德育的四个特征。

[关键词]制度德育;内涵;特征

Abstract:Thestudyof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akingsomenewtheoriesofmoraleducationasthebackground,thepaperstudiestheconnotationof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Thenitpointsoutthat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hasfourcharacteristics:participation,institutionjustice,fairprocessandcriticalfunction.

Keywords:themoraleducationofinstitutions;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制度德育是我国青年学者杜时忠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理念。从新的德育理念到新的德育理论,有必要对其基本问题进行提炼,比如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追问。由于篇幅限制,杜教授对制度德育内涵只做了概括性的论述,本文试图对制度德育内涵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讨论。

一、制度德育定义简析

查看全文

德育的制度研究论文

1制度对德育的支持和保障是以制度独特的品格来保证的。正是由于制度具有以下独特的功能形式,才能完成体现和保障学生基本道德的历史使命。

第一,制度具有一种规范性的优势。学校通过一系列条例、章程、守则、规定等形式把学生基本的道德义务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下来,这就使这些制度具有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首先,它表现为对学生个体道德的涵盖性和效率性。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规则,它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反复被适用;它无须对具体的人和事作出具体的指引,只要通过制度的安排和指引,就能对一切同类的道德主体和行为起到作用。其次,它表现为制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往往是学生行为的基准和指南,井往往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

第二,制度比道德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德育内容丰富而宽泛,这使它的表达往往难以有系统和明确性,通常只是希望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一种主张原则,但它一旦获得制度的确认,就具有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道德原则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正是由于这种明确的确认,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定情境的预侧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进而根据这种预铡来作出行动安排和计划,使道德主体在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发生冲突时,有可能做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裁断,这比道德冲突时良心的、舆论的裁断要千脆得多,有用得多。

第三,缸度拥有道德所缺乏的执行的强制力。道德规范转换为道德实践是以道德认知、道德认同为中介的,是在良心的感召和激励下实施的道德行为,因此,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侧重于行为的动机,对非道德行为的惩罚主要依赖于良心的制裁,这使道德具有内在化的特性,使道德在面对道德主体良心和信念缺乏或缺失时,变得无能为力。相反,制度是一种异已的东西,它主要指向外在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一亘道德原则与规范被制度予以确认就获得了执行的强制力,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规范实施的效力和刚性。

由此,制度对德育的支持和保障的方式最主要地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确认德育内容要求*将道德原则明确为法律、制度,是以强制力的形式倡导社会道德。如宪法把“四有”、“五爱”、“五个教育’,等内容用母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许多学校通过一些“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文明公约”、“实施细则”把一些德育内容和要求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下来,这样就有力地保证道德规范的贯彻执行,有效避免了在社会负面影响下道德建设的软弱无力,并且有利于德育内容的具体、明确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的普遍遵循。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