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2:49: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度变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由财政引起的制度变革
一、改革的实质是国家主导型的制度变迁
国家的主导作用未必就是说国家会按照长远而详尽的纲领和计划领导改革,在我们看来,所谓国家的主导作用指的是,改革是在保持原有统治之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由国家对既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作出的自我调整。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国家逐步放松对市场的管制,以及国家不断退出原有的特权领域,而放松管制和主动退出都是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理性决策的结果。国家的自我调整意味着对于治国者而言,维持统治的外部条件发生了较为持久而重大的变化。一般而言,影响国家政权稳定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1)人口压力。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绩效(Forgel,1994),诱发制度的变迁(诺斯,1981),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政权的兴衰有着紧密的联系;(2)外部竞争。在相对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的长治久安不仅取决于内部稳定,还取决于和其它国家之间的某种竞争,比如相对其它国家而言的更高水平的福利和安全;(3)制度僵化。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一种良好的体制能够一劳永逸地保证国家的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僵化症”往往会阻碍经济增长,甚至可能引发政权危机(奥尔森,1982)。
二、国家与各种组织的博弈决定改革的路径
尤其要指出的是,改革的最终成功可能取决于国家能否和新兴组织达成合作和结盟。在已有的过渡经济学文献中,经济学家们几乎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即,在转轨时期新兴组织的寻利活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Krueger,1992)。此外,除了在经济方面对改革的贡献之外,新兴组织的壮大还能给治国者提供新的义理性支持。当然,这种可能性的实现需要看国家和新兴组织之间能否达成稳定的合作,具体地说,这种稳定合作的内容就是新兴组织用稳定税收换取国家提供的产权保护。
三、现有的过渡经济学文献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型
一种是决策模型,即强调国家行为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另一种是博弈模型,即假定制度变迁的结果是社会各种力量与国家博弈的均衡结果。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试图综合这两种不同的模型。在我们看来,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由决策模型向博弈模型过渡的过程。传统计划体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因此适合用决策模型加以分析。但随着国家在某些领域的主动退出,给各种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创造了条件。最终,有效的产权制度是这些新兴组织与国家长期博弈的结果。
会计制度核算变革思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在项目开发以及科研领域等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效,这个过程中的财务往来信息的复杂性给会计核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单一的收付实现制核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发展的需求。为此,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会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通过有效实施新会计制度,给高校的会计核算体系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一、政府会计制度对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变革
(一)对高等学校现行记账信息系统的变革。在高等学校传统的记账信息系统中主要是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以及支出这五大会计科目,在这个记账信息系统中对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支出科目是混合交叉的。但是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下,需要高等学校采取双记账信息系统进行平行记账,因此高等学校就需要对传统的记账信息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其能够满足政府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从政府新会计制度的记账信息系统模式上看,主要采用了“5+3要素”来实现新会计制度对记账信息系统的要求,一方面能够满足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方面的记账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高等学校预算会计的记账需求。这一改变对于记账信息软件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存在很大的区别,一方面是二者在会计科目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二者在分录的时间节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等学校需要与相关的软件开发公司做好充分的沟通,从而对记账信息系统进行改革,具体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在软件设计上能够实现财务会计记账的同时可以自动触发预算会计;2.在两个平行系统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动化;3.针对高等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使记账系统的相关数据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4.尽量完善记账信息系统,实现高等学校财务业务一体化。(二)对高等学校资产核查工作的变革。目前,在高等学校中,对于资产管理没有进行资产使用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对于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的资产管理不明确,对于一些用于维修消耗的资产也没有做到及时的分摊处理,无法满足按项目成本核算的要求。在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中虽然也设立了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但是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中,只是将资产做了入账,却并没有进行相关折旧处理,尤其是一些办公用品等已经有了严重的毁损,但是却一直没有根据相关的折旧处理方法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就无法准确地核算出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或者科研方面的具体成本。在政府新会计制度下对于这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相关高等学校对于一些应该进行折旧处理的资产却没有按规定实施的,必须根据各个固定资产实际应使用年限、已经使用的时间以及未来还可以使用的年限,按照相关的折旧处理规定进行全面的折旧处理。与此同时对于之前没有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也要进行相应的摊销处理。为此高等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应该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将本院校的所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一些与资产相关的数据信息等进行彻底的审核及整理,并且要对每一项资产的使用主体进行明确。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还应该根据相关资产的属性特点等,确定相关的计量标准和折旧标准以及摊销费用计算标准等。在以往的高等学校折旧方式多数是采用“虚提”,这种核算方法是没有办法真实反映出相关项目的实际成本的,为此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下,高等学校折旧核算应变革为“实提”,同时应与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实现相关资产、财务的动态匹配,这样有利于真实反映高等学校相关资产的实际价值。(三)对高等学校往来款清理工作的变革。我国高等学校普遍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这就导致高等学校存在众多的往来款信息,所谓的往来款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高等学校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之间的相关款项的支付、收回、暂支付或者暂存款等,这些往来款信息对于高等学校的资产信息以及负债信息的影响巨大,能够形成往来款的项目也是数不胜数,包括达到高等学校的基建项目、科研项目以及大型设备的采购等,小到高等学校的版面费、服装费、场地租赁费等。尤其是一些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已经拆除无法找到,但是却没有及时进行账务的核销处理,导致账面信息与实际资产严重不符。另外,在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也会采取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需求问题,由于中间的往来款清理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导致高等学校的负债数据严重失真。政府会计制度对于高校往来款清理工作作出了巨大的变革,由于高等学校往来款的复杂性导致其成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如果不进行高等学校往来款的彻底清理,即便今后高等学校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的新的记账信息系统进行相关账务的处理工作,也无法保证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因为原始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对于高等学校往来款的清理非常关键。通过对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往来款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都是挂账多年很难进行清理的账务。因此必须针对每一项往来款进行充分的分析,如果账龄过长确实很难进行清理,就要做好相应的计提坏账的准备工作。并且从清理工作开展后每一笔新入的往来账目都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并且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通过基本核查后上交到上级部门进行复核,并做好及时的核销处理,避免发生以往由于处理不及时导致多年挂账,最终无法清理的现象发生。这样就可以实现高等学校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账务清理机制,保障各个账目的真实性,避免因账目信息的失真给高等学校的资产和负债信息造成影响。(四)对高等学校会计报表体系的变革。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会计报表体系相对不够完善,没有实现科学设置报表中的各个项目,导致在高等学校的会计报表中没有办法真实全面地体现出相关的重要信息,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以及相关的使用情况的报告体系及相关重要信息的披露;2.缺乏对高等学校相关债务的来源以及使用情况和还款情况的具体说明报告,和信息记载;3.对于高等学校一些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果等缺乏具体的说明;4.对于高等学校进行的相关内容项目的投资、筹资以及在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现金力量信息等没有具体的说明记录。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高等学校会计报表不完善,无法实现会计报表提供重要详细信息的价值。政府会计制度促使高等学校会计报表体系有了很大的变革,完善了相关内容,对报表的格式、体系都做了具体的改进完善,比如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在高等学校会计报表中增加了附注披露,因为会计报表本身具有局限性,所能体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会计报表是针对普遍性大中型的数据信息和基本流程来定的,但是在实际账目中会存在很多特例的情况,很多是有用的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因此增加了附注披露可以有效地将这些重要信息进行批注。与此同时,在进行附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对比来为相关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与其他院校的案例进行对比、与本院校过去几年进行对比,或者是各个专业进行对比,从多个方面多角度来增加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使高等学校会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更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中实行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政府会计制度对于每个高校财务人员来说都是比较新的知识,作为长期工作在高等学校财务岗位上的人员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新内容的融入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高等学校可以采取岗位淘汰制来激励财务人员积极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更好地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同时,作为校方也应该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视,明确政府会计制度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分段式培训法:1.熟悉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将每一条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容及其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了解清楚,对于转变员工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2.结合高等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理论内容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府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并制定相关的实行政策和制度。3.采取模拟实操的方式进行员工实操方面的培训,并在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讲解。(二)采取部门联合的方式进行变革。通过对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可以看到,该制度要想更好地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实施,单单是高等学校财务部门进行变革是不够的,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革,才能更好地落实政府会计制度。比如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对高校的资产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为此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资产管理,以此更好地配合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样,在记账信息系统的改革下对信息化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高校相关的信息部门也要为此进行一定的信息化建设改革,才能保障高校记账信息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三)根据高校现有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虽然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但是政府出台的会计制度毕竟是针对所有企业的,其在针对性以及个性化方面相对要差一些。因此在高等学校实际落实政府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在此基础上,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使政府会计制度能够更加适应本校的实情,为本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可以促进高等学校的记账信息系统、资产核查工作以及往来款清理等方面的变革,使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逐渐趋向标准化、规范化,能够大大提升高等学校相关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为相关院校各方面的决策提供有力的财务信息保障。为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在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校方还应该作出相应的配合。
探索由财政引起的制度变革
摘要本文试图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中找到重大制度变迁的一般性的最初起因,例如传统计划体制国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治国者为了维护一定的义理性水平,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这就造成了财政压力,财政压力积聚到财政危机时,国家开始寻求改革,改革的最佳路径是先“甩包袱”再“向新兴财富征税”,但由于某些原因,改革的次序会被颠倒,并导致改革的失败。
关键词:治国者、义理性、公共产品、财政压力、制度变迁。
引言
如何解释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改革,解释一个传统计划体制国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这对于现有的经济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为一些转轨国家制定的改革方案,在实施中却不断遇到许多始料不及的巨大困难。这似乎能够表明,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存在某种缺陷,对过渡经济的认识则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过渡经济问题时却显示了相当的解释力。新制度经济学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理解为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并在分析制度变迁过程时强调组织和制度的互动关系。在新兴的过渡经济学领域,新制度经济学可能会成为主流的研究方法(Clagueetal.1992;盛洪,1994Lichtenstein,1996)。现有的过渡经济学或者侧重从总体上比较激进和渐进这两种改革方式的效果,或者具体分析过渡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则试图在已有的各种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某种可以进一步解释中国改革进程的分析框架。本文尤其关心的问题是,能否从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中找到重大改革的一般性的最初起因,同时,在我们看来,对改革的起因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解释改革之路径。本文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命题,即财政压力决定了改革的起因和路径。
和许多其它的过渡经济学文献一样,本文也受到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影响。我们也认为,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而改革的最终结果则取决于改革过程中各种组织的相互博弈。在本文中,我们想更为明确地提出:
会计体制制度变革论文
摘要: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对会计工作是全新挑战。会计工作的反映职能、监督职能、预测和参与决策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体制、制度的改革,会计工作将发挥好其职能作用。
关键词:会计职能;市场经济;会计核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也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就使会计职能在内容和发挥上无一例外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
1市场经济对会计反映职能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拓宽,导致会计反映的范围和内容扩展,从而增加了会计反映的难度。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社会物资保障的市场化趋向成为一种必然,物资供应方式将由国家统一计划分配转向从市场获得。由此而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各单位的实物供应量不断减少,经费供应的比重逐步加大,会计反映对象也由简单的物资领用为主扩展到市场流通领域中的经费领报支拨的全过程,反映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思想上要逐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思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传统的事后核算转变为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核算。事业财务计划的制定到经费的领报支拨,以及物资采购、收发、结存等,都必须运用会计方法进行记录和反映,使各项经济活动至始至终都置于会计的严格控制之下。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完善会计核算成为当务之急。“市场越发展,信息越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作为反映市场的第一语言,已成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之关键所在。而准确有效信息的取得,必须依赖于科学完整的会计核算,这就给会计反映职能和会计核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改革和完善传统的会计核算办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以便尽快与国际接轨。二是要建立实用的会计科目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要素之一,这项工作的实施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关系。既要考虑科目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其实用性;既要考虑到科目的全面性,又要避免其交叉重复;既要考虑到科目的有效性,又要考虑其操作的简便性。总之,会计科目改革要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发展和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信息产业职称制度变革
我国开展职称工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职称制度大致经历了技术职务任命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性质,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些年,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已经实现了评审与考试相结合,并且向考试制度化方向迈进。职称制度是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方式之一,推进职称改革应当以加强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为主要目标。
一、信息产业职称制度的现状
(一)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情况信息产业领域目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包括:专业技术岗位设定、专业技术人员申请和资格审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其中岗位管理、聘任管理、考核管理由用人单位自主管理进行,人事部门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政策贯彻、业务指导和监督实施;任职资格条件管理、评审管理、考试管理由人事职称改革部门为主组织实施。首先,由单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设岗采用职位分类的办法,明确岗位名称、职务档次、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所需的资格条件。符合任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愿原则向所在单位提出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业绩、成果材料以及各种专业论文(包括著作、解决专业技术难题的专项报告或实例材料)等材料。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或材料审核评议小组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核,出具评价意见,并提交到相应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发放统一印制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取得一定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可以参与竞聘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由行政领导决定聘任其中的技术人员承担相应的职务。行政领导向受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颁发聘书,并签订聘约,在聘约中约定聘任期限、岗位任务、工作环境、行为规则、终止聘约条件等。对应聘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实施任职考核,由所在单位的行政领导和技术专家组成考核组,进行述职评议;对任职期满考核结果评定为称职以上人员可申请参加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考评;对基本称职以上的人员,一般应予以续聘,重新签订聘约;对定为不称职的人员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聘任制实施以来,各单位针对实践中人才评定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在专业技术资格的科学评定方面进行完善,评审机构日益向专业化发展,评审组成员基本由单位的技术专家构成,减少了其中的行政干扰因素。
(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情况
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2003年10月原人事部、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成为职称和职业资格考试。以科学、公正的方法对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测试。该考试自1991年在全国开考至今已有二十年了,累计报名参加考试人数约有300万人,全国(含港澳地区)设有36个考试机构。考试设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五个专业类别;27个资格岗位。从2002年开始,我国陆续与日本、韩国的计算机考试进行了考试标准的互认,有效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国际化交流。与日本考试标准互认的级别有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程序员;与韩国考试标准互认的级别有软件设计师、程序员。这一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的考试办法,已成为信息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的最重要和最权威的考试之一。全国统一考试实施后,各单位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成为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实施职务聘任制的资格依据。
2.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2006年1月,原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印发的《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通信专业技术人员初级、中级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决定在通信运营领域建立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并将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通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也是信息产业领域的一项重要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层次。初级、中级职业水平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高级职业水平则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制度性缺陷考验变革论文
由此可见,上述收购要约对流通股东并不具备实质性意义,只是这两家收购方巧妙利用了现行制度,实现其高比例持有非流通股之目的。如果他们不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则只能向证监会申请豁免,但收购方作为民营企业,不仅豁免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至少要花费3个月以上的时间;而采取要约收购方式,只要30天即可,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上述现象是否仅是一二家公司的特例呢?否。从理论上说,只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上市公司均可能出现对流通股东无实质意义的要约收购:首先,该公司二级市场股价绝对值偏低;其次,该公司股本规模或上市公司净资产规模适中或偏小;再次,大盘整体走势平稳或呈牛市状态。某一支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越低,其上升的空间就越大;规模越小的公司,资产重组的难度就越小,因此,只要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就随时可能成为一匹“重组黑马”,股价必将飞升。一般投资者在经历了无数“重组神话”之后,一般不会放弃来之不易的“黑马”。
对此,收购方大概也是十分清楚的,收购方有理由相信,即使了对流通股的收购要约,流通股股东实际参与要约的可能性也极小。从另一角度看,只要目前的市场监管思路不变,对于那些善于二级市场操作的收购方来说,即使被动持有了部分流通股,他们也不会担心,因为他们可以对被收购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注入优质资产或时髦概念,二级市场股价便可扶摇直上。
针对上述现象,不能简单谴责收购方缺乏诚信,或者提高要约价格的法定底线,使收购方无机可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要全面反思现行要约收购制度的合理性,并及时修改完善,以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另外要寻求更加符合国内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措施,在保护投资者合理利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制度性缺陷后果
显然,上述流通股要约收购的“游戏化”现象只是现行要约收购制度不合理部分的初步暴露,该制度的内在缺陷还可能包括如下方面:
政府与家族企业制度变革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家族企业的“短命”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文章在分析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论述了政府参与家族企业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政府参与家族企业变革
1993至2004年每两年共6次民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平均存活3年左右,能够存活3年以上的企业只有10%,中国大型集团的平均寿命为7年~8年。面对民营企业如此高的死亡率(民营企业中90%是家族企业),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适度地参与家族企业制度变迁,推动家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分析
所谓政府职能是政府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所担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对社会的承诺和义务。政府职能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的变迁而改变。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统治职能日益弱化,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逐渐扩大并处于主要的地位。
1.政府职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自市场经济确立至今,政府职能定位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具有宽大幅度的位移边界。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合理试错的过程,其中每一次的理论替代、体制改革,都不是彼此消极地纠错,而是承前积累地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界定,不是一劳永逸,只能在一个相对确定的时点上,根据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政府的具体职能。从长远看,政府职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驾驭市场经济手段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劳动合同法框架下透视保险营销制度变革
保险营销制度[1]的引入为中国保险复业后的初始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营销制度的缺陷日益凸显,已进入瓶颈状态。《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目前的营销体制将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必须对保险营销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进行深入思考。
一、当前保险营销制度面临的困境
(一)保险营销员法律定位不利于营销体制的持续发展
在现有的营销体制下,营销员的法律定位不清晰,原因在于:一是为了不承担过多的责任,保险公司把营销员地位定为个人人,与营销员签订合同。但是,依法成为个人人所必须的工商登记、资本金、经营场所、独立核算等实质性条件,营销员并不具备,因此不能成为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个人人;二是为了稳定队伍,发展业务,保险公司对营销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考评、管理,个别优秀的给予底薪,这事实上与雇员制无异,但双方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不存在劳动雇佣关系。这种对保险营销员法律地位模糊不清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使营销员个人在经济、政治和精神上遭受损失:完税后的实际平均收入不高;难以分享国家社会保障和保险公司的养老计划;身份受到歧视,政治权利享受不充分;社会形象的负面影响致使营销员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另一方面,阻碍了营销体制持续健康发展。
(二)保险营销制度是引发保险社会信任危机的肇端
保险营销制度对人性假设遵照了西方经济学“经济人”说,吸引并留住营销员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利益。保险公司利用经济利益对营销员进行“前引后推”,在晋升之路上设立许多门槛,而在这些门槛后面放置了诱人的经济利益,吸引着营销员全力开展业务;对于新加入的营销员,保险公司往往对其下达了硬性的任务指标,用强迫式的经济利益把他们推向市场。在只能进不能退的狭窄渠道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营销员必然会使出混身解数,难免会急功近利,出现短期行为,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整个保险行业被贴上了不诚信的标签。
会计制度变革在财务分析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成熟,市场经济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各行各业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到与时俱进,在体制制度方面就有必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医院新会计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确切的说,我国新《医院会计制度》是在2012年1月1日正式发行实施的,与老《医院会计制度》相比较而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医院财务分许中充分的发挥了其效用,为医院财务工作顺利开展以及管理层的战略决策都提供了有利保障。因此,对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医院财务分析中的效用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特点分析
资产、负债作为会计核算的两大主要要素,对会计核算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医院会计制度变革的主要方面则集中体现在这两大会计要素上。首先,资产要素方面。一是“坏账准备”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账户,对“应收账款”的核算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增加了“坏账准备”这一科目,并且改变了计提范围,同时明确了该科目的计算公式、定义及核销条件;二是在往来科目中增加了“预付账款”,并对“预付账款”出现坏账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说明,明确了处理方法;三是在“应收医疗款”科目中,增加了医疗保险机构结算的相关处理规定;四是对“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增加了长期投资利息及利润核算;五是在“库存物质”核算过程中,扩大了核算范围。药品的核算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核算,主要以药品的售价为依据进行核算;六是在对“固定资产”这一科目的核算过程中,固定资产大德价值标准得以明确。此外,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不在含糊不清或者不存在。[1]其次,负债方面的要素。对于整个医院会计核算工作而言,负债可以看成是对外的一种现行的经济责任,必须引起医院财务工作的重视。新医院会计制度在负债要素方面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增了“应交款项”这一会计科目,并且对应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的核算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二是针对各种税费的核算,增设了“应交税费”科目;三是针对给职工发放的福利,专门设置了“应付福利费”这一科目;四是随着结算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结算需求,增设了“应付票据”科目,明确规定了带息票据的核算;五是扩充了“应付社会保障服务费”的核算范围;六是相应减少了“其他应付费”的核算内容;七是对“长期借款”这一会计科目的核算更加明确。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新医院会计制度突出了“新”的特点,不仅在内容上对旧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而且在形式上也有着鲜明的特点,使得会计核算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具体作用
(一)使得收支分类及核算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新医院会计制度在收支核算及管理核算过程中,规定收入应按照来源进行分类入账,支出应按照用途登记明细,并且医院的收支分配的调整应正确且合理,根据业务的相关要求,做到收支分类具有合理性。这样不仅突出了医院公益性质的特点,还对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实行了相关的规范。(二)加强预算管理。新医院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的力度得到了加强,主要是指将医院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对其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同时还能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医院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来加强医院的成本控制管理。此外,这种方式能将成本核算落实到各个科室的相关部门,有利于成本责任制的落实与实现,确保各部门科室在实行预算时,保持其预算工作的严肃性,以促使医院的运营规范化。[2](三)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对于医院而言,大部分医疗设备及器材都属于固定资产,由此可见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变革对资产负债表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明确指出其所含的数据的真实、完整。这不仅加强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其他资产的管理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新医疗会计制度,使得医院的投资与筹资活动的依据更加具有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同时起到财务防范的作用。[3](四)会计科目及财务报告体系得以改进与完善新医疗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扩充,使得会计科目的分类更加规范化,促进了整个会计科目体系的改善。财务报表除了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外,还增加了现金流量表及财政资助补贴情况表等,丰富了财务报告内容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论文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逐渐的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使得社会各个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都有所提升,事业单位也不例外,为了使事业单位更好的规避财务风险,就要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使得事业单位所遵循的会计制度更加符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能够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且标准化。经过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后,就能使会计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各个工作环节均发挥出有效的控制作用,就可以使相关的会计信息更加科学合理,可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及质量,更好的实现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一、事业单位现用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当下的财务工作及发展,并且随着事业单位的转型,使得过去的会计制度暴露出更多的弊端,主要问题描述如下:
1.事业单位的落后会计形式
由于长久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较为单一,特别是在事业单位中,会计制度一直都沿用原有的标准,普遍都是簿记型的会计核算方式,这种核算方式主要是对企业的开支等情况进行记载,并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记录,这种记录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工作速度慢,效率低,出错率高,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发挥会计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在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着控制制度严重缺失的现象。即使是有的单位存在这一制度但是也不太完善,导致事业单位的运行承担着较大的风险。
2.会计主体不分开、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