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行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1:55: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指导行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行政职权指导行为论文
行政主体依行政职权实施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现代行政法关注的核心问题,并对违法的行政行为设置了多种行政监控的法律制度。但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行政主体还实施许多与行政职权相关的,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有影响,但不属于行政行为范畴的行为。对这些行为如何加以规范已成为现代行政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结合现代行政法的原理,就行政指导、行政合同和行政事实这三种典型的行为发表如下观点,与行政法学界同仁商榷。
一、行政指导行为
(一)行政指导行为界说
行政指导行为是行政主体基于国家的法律、政策的规定而作出的,旨在引导行政相对人自愿采取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作为,以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一种非职权行为。它既是现代行政法中合作、协商的民主精神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干预双重缺陷的一种补救方法。因此,现代行政法中行政指导行为具有了行政职权行为无法替代的法律地位。行政指导行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行政性。行政指导行为行政性这一法律特征表明,行政指导行为作为一种行政现象仍属行政法学研究的范围。行政指导行为的行政性可以作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其一,行政指导行为是发生在行政领域中的一种准法律现象,它虽不是一种行政职权性的行为,但它却是基于行政职能作出的,行政指导行为的实施者仍是行政主体,其承受人亦是行政相对人。其二,行政指导行为的目的是通过一种非行政职权性的行为,与实施行政职权行为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并可能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其三,行政指导行为仍是以调整行政关系为其基本内容的一种与行政相关的行为。这就决定了行政指导行为与行政行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多样性。行政指导行为的多样性是指行政指导行为在具体方法上没有作出明确的法律羁束性规定,而是由行政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具体的指导方法。这一特征既反映了行政主体在行政指导行为中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也说明了行政指导行为在具体实施中的复杂性以及在法律上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指导行为的重要性。如常见的行政指导行为方式有引导、劝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官方信息等。
行政指导行为可诉性分析论文
行政指导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示范、倡导、咨询、建议、训导等性质的行为。在我国学术界及司法实践当中普遍认同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指导行为不能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观点。其基本理论根据是行政指导本质上是一种非具体行政行为,承受行政指导的行政相对人是否接受指导取决于其自愿,而不是行政权固有的命令与服从的强制性。相对人即使违反行政指导行为,也不会给其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但是,这种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在实践及法理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漏洞。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市物价局调查一起群众举报的开发公司违价案件,调查结束后其作出的决定中首先认定被调查的公司违价事实存在,而由于被调查公司已经在工商部门注销,因此不予处罚。其次,其决定中指出,另一开发公司与被调查的公司有继承关系,该公司因此应负责返还原公司多收的房款,并建议举报人可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双方的纠纷。这一决定发到了一千余户小区居民手中,并经媒体报道,该事件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
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物价局是否有权对已不存在的组织的行为进行认定,仅就其后半部分的指导性意见而言,已经对文中提及的企业的商誉构成了侵害,可想而知,谁会购买可能有千余人起诉的人的房子,而且假如真有几百甚至上千户居民都来起诉这个企业,其还有没有精力继续其开发经营活动。
上述案例中物价局的“决定”不能算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因为其并不是依其物价管理的行政职权作出的,它具备行政指导行为的所有特征,即行政职能性和自愿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各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明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第一条第(四)项又进一步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一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依据上述规定,“决定”所涉及的企业只能眼看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而绝无诉讼救济的权利,这有违行政讼法的立法目的。产生这种制度设计上缺陷的根源就在于立法者忽视了行政指导所涉及的其他主体的非自愿性的基本事实,即无论他人愿意与否,行政指导本身一经作出即已经涉及到其合法权益。这种牵连是客观存在的,学术界始终承认具体行政行为既可能会对相对人的权益产生影响,同时也可能涉及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就行政指导而言,仅考虑到相对人如不接受指导则不会受到不利影响,却不考虑可能涉及的其他主体的权益是否会受到侵害,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上讲,是存在重大缺陷的。行政诉讼的职能并不以解决行政关系当事人双方的争议为限,这一点是国内行政法学界的共识,那么,行政诉讼法就应当将行政指导所涉及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益的保护纳入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系当中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理论的不断更新,政府管理经济的具体手段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柔软干预”的重要手段,在政府经济职能当中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行政指导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对行政指导行为的正确运用,意义重大。
可诉性行政指导行为一般是涉及管辖权、法律依据或者信赖保护方面的问题的行为。换句话讲,就是如果利害关系人及被指导的相对一方认为作出行政指导行为的主体作出与其职能无关的指导决定,或者指导行为有悖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行政机关滥施行政指导并致使其的合法权益受损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都应受理。这里所说的管辖权与行政职权有关,但又不等于行政职权,其是指特定行政机关管理行政事项的范围,行政指导的事项不得超越该行政机关自身事权范围;这里所说的法律依据,是指行政指导的具体内容必须与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相一致,行政指导的内容违法,会导致行政相对人基于对政府公信力的信赖而实施的行为无法实现其预期,又由于作出行政指导行为主体知识的局限性及受思维空间的限制而往往使利害关系人更受到不利影响;违反信赖保护原则的行政指导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助成性指导行为朝令夕改,行政指导在作出时可能不会对相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假如在相对人接受并实施行政指导之后政府又作出限制甚至是禁止性规定,势必会对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滥施行政指导的行政机关就应当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行政诉讼作为行政法制监督的最后和最有效的手段,必须考虑到法律对社会主体合法权益保护的全面性和公平性。本文提出行政指导的可诉性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此。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还很年轻,许多制度在设计上还不十分完善,这就更需要法律工作者和法学工作者不断总结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使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大班表演游戏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表演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想象力、语言肢体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适宜指导可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研究,发现教师指导主题丰富且情绪态度积极,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指导频次较高;教师指导控制性强,权威性高;教师对幼儿鼓励少;指导多以教师身份进行,身份单一;对表演游戏理解不足等。提出弱化指导权威,树立师幼平等观念;强化“消极”等待,把握先观察后指导的原则;加强游戏理论学习,树立角色规范意识;多采用鼓励的指导态度等建议。
关键词:表演游戏;教师指导行为;大班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基本活动”奠定了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四条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游戏的社会本质,强调成人与幼儿的积极互动在游戏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不难看出游戏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指导非常有必要。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表演游戏进行指导。帮助大班幼儿实现从故事情节一般性表现到人物性格生动性表现的转换、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螺旋上升是教师有针对性指导表演游戏的目的和任务。[3]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教师指导表演游戏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念一句然后指挥幼儿做出相应动作,形式机械化,指导方式死板缺乏科学性。研究旨在探讨大班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了解教师指导频次、指导内容、指导方式以及指导的情绪态度和指导结果的现状,应然结合实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本研究通过目的性抽样方法选择S幼儿园大班幼儿教师做为观察对象。之所以选择大班教师是因为大班幼儿的经验积累和认知发展都相对中小班丰富,表演游戏需要从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过渡,大班幼儿处于表演游戏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的适宜指导对于幼儿表演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法了解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通过分析教师指导行为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改进教师指导行为提供参考。(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本研究力图在自然情况下对石河子市S幼儿园大班表演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进行非参与式观察,选取3个大班进行观察,在进行正式观察之前,研究者需对相应班级进行一次预观察,便于研究者了解该幼儿园大班表演游戏的大致情况。正式观察时间段为:周一到周四的16:50—17:20,约30分钟时长,一共观察五次。主要采取了事件取样法进行观察,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教师在表演游戏中的指导行为,用摄像拍照的方式辅助记录,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同时用访谈法进一步了解教师指导行为背后的表演游戏理念与看法,即了解隐性不容易从外显行为中观察到的东西,比如教师对表演游戏的含义理解以及对游戏指导反思等。访谈采用非正式的方式进行,主要是在下一次观察之前抽取15分钟时间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并在取得教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进行文本转录和整理分析。访谈提纲主要是根据本研究中的实际研究问题进行编制,主要包含对表演游戏的基本理解、指导反思方面的内容,以半开放式问题为主,问题:1.您认为大班表演游戏有什么特征?2.大班表演游戏与中、小班有什么不同?指导时有什么侧重点么?3.教师在指导大班表演游戏时应扮演什么角色?4.如何判断哪些幼儿需要指导?什么时候指导最有效?这个表演主题开展多久了?进入到什么阶段?5.您会反思自己的指导方式么?怎么反思?(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与分析软件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对描述性记录进行定性分析。
熟手型幼儿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行为探讨
摘要:在幼儿教育当中,针对幼儿的心理性格特点,采取角色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在游戏教学当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较为重要,而熟手型幼儿教师的角色游戏指导行为则更为关键,将会对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对熟手型幼儿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行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熟手型;幼儿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行为
一、熟手型幼儿教师角色游戏的指导行为
1.关注游戏情节和游戏材料。很多熟手型幼儿教师,对于游戏情节的合理性、丰富性等,往往十分重视,同时会对准备、使用游戏材料较为关注。在角色游戏当中,能够有效地锻炼和提升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但是,熟手型幼儿教师在进行角色游戏指导的时候,对于一些细节往往会过度关注,例如服饰穿戴完整性、材料摆放整齐性等。在进行角色游戏指导的过程中,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告诉幼儿如何对游戏情节进行设计。虽然游戏过程较为热闹,但是在幼儿在实际游戏当中却是处于被动位置,其主动性、主体性等无法发挥。
2.与幼儿之间的非对称性相倚型互动。以幼儿角色扮演游戏为例,在游戏中,扮演“父母”的幼儿发现自己家的“宝宝”生病了,“爸爸”就让“妈妈”带着“宝宝”去医院看病。扮演“妈妈”的幼儿A抱着“宝宝”朝医院走去。在医院游戏中,有两个医生的角色,而此时已经有两名幼儿。所以,当教师看到幼儿A朝医院走去的时候,就对她说:“医生的人数已经够了,你去玩别的游戏。”幼儿A听到后,仍然朝着医院走去。此时,教师一把拉住幼儿A,责备幼儿道:“这里的人已经满了你没看到吗?明天再玩。”幼儿A迫于教师的命令,而不得不离开。在这一游戏当中,教师在介入游戏之前,没有注意到之前“爸爸”和“妈妈”的对话,也没注意到幼儿A手中抱着的“宝宝”,就根据自己意志对幼儿A进行阻止。这样的互动,属于非对称的相倚型状态,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将幼儿放在被动的位置上会对幼儿的行为、心理等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基于幼儿的游戏意愿和活动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3.重视游戏指导但忽视材料和同伴的媒介作用。在幼儿角色游戏当中,熟手型教师往往更愿意介入,并且是从上到下进行介入和指导。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身份不对等,因而忽略了材料、同伴的媒介作用。例如,在超市角色游戏中,扮演工作人员的幼儿对购物篮、货架、收银机进行整理,扮演顾客的幼儿到超市中购物。扮演收银员的幼儿A提醒顾客:“要排好队才能结账。”扮演工作人员的幼儿B提醒顾客:“买的东西多,可以用货架旁边的购物篮。”其他幼儿取了购物篮,继续进行购物。而这时,教师突然拉着幼儿B问:“在货架旁边放购物篮是对的吗?”幼儿B不知如何回答,而教师又说:“超市里的购物篮都是放在收银台旁边的。”幼儿B解释道:“可是放在货架旁边更容易拿啊。”但教师却并不理会,继续对幼儿A说:“先停下别玩了,顾客进门的时候,你怎么没有说欢迎光临?这样多没礼貌啊,客人还会来购物吗?”然后径直离开。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A没有对顾客说欢迎光临,而幼儿B没有将购物篮放在收银台旁。教师认为这不符合正常的生活实际,因而对幼儿进行纠正。但是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只是粗暴地终止游戏,并命令性地纠正幼儿,忽略了材料和同伴的媒介作用。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行为指导
【摘要】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当属“严峻”,庞大的就业大军让竞争显得异常激烈,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顺利、持续就业的根本因素。“高等教育是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最主要的形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程度”,引导学生锻炼、提高就业能力就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行为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界定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岗位工作能力相关和职业发展相关,并嵌入在个体心理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个人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对组织而言,就业能力能够满足组织发展的需求。目前,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认识近似,实际上,“就业能力”内容中除了含有‘实践能力’外,还包括就业者的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多方面。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探析
1、学生“能力”锻炼途径
城建委施工行为指导方案
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筑施工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开展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坚决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一批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单位,依法严惩非法违法行为,规范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坚决杜绝和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建筑市场经营秩序持续稳定好转,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创造良好的建筑安全生产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决定成立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筑施工行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委建筑业管理科,办公室主任由时广远同志兼任。主要负责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筑施工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组织指导建筑施工、城镇燃气和村镇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的“打非”专项行动。
深化行为习惯养成指导意见
各学校整体规划,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重点突破,分步实践,认真落实,抓出实效。
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多年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区各中小学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积累了大量的好经验,为了贯彻落实《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纲要》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特制定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习惯培养教育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纲要》中指出:培养良好习惯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优质教育品牌的突出特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惯养成教育是做人教育。各中小学要认真落实《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纲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既要纳入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又要纳入各处工作的议事日程和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要根据学生特点,明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制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计划,探索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积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经验,各中小学还要特别注意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品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一同抓,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锲而不舍。
二、进一步拓展教育途径。实现“律”向“自律”转变
特别是教育的训练和矫正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行为倾向。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同的教育功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临时的生活、学习和活动中经过环境影响。通过不同的环境培养、影响和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议话语行为指导英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话语行为听觉感知理解
论文摘要:话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它对提高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能力有重要价值和作用.论文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困难和理解反应失误的原因及外在影响因素,并以话语行为理论为指导思想,就如何规范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话语的方法、如何增强听觉感知理解英语言语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策略性的建议.
一、话语行为理论阐释
话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属语用学范畴,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学问。由于话语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感知性(如话语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位置、语速等),交际双方均可根据话语中各种不同的现象进行预知推侧。英语言语和一切其他语言言语一样既具有可观察性、可感觉性又具有多变性和个体性。要成功地理解英语话语,只靠一般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一个话题,同一种语境,甚至同一命题的话语,会因为交际双方的动机、目的、意向不同,采用不同的可感知信号令话语的内在含义(深层语义)不同a话语(discourse)分为口头话语(spokendiscourse),交际话语(interactivediscourse)和非交际话语(non-interactivemonologue);话语行为分为话内行为、话外行为、和话后行为。话内行为是指话语字面可见的含义;话外行为是说话者想通过话语传递某种隐含的信息或意向;话后行为又称为言语效应行为,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影响而取得某种效果反应的行为。
二、造成大学生听觉感知理解英语困难和理解反应失误的原因分析
人们在用言语进行交际活动过程中,常常出现句法、语音变异现象以及呈现独特的文化习惯现象。在描述或表达同一事件时,常常会因个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职业、地位、观点、情绪等不同显示出言语表述方式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或产生许多音群变体。
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指导意见
为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改善我市的环境质量,促进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之规定,决定在我市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有奖举报的范围:
我市范围内的被列入名单的制药化工、电镀、酸洗(磷化)及印染(洗衣)工业企业(名单附后,每年调整一次),有下列行为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举报:
1、企业废水治理设施擅自拆除、闲置或不正常使用,或偷排、直排、漏排工业废水,造成超标排放的;
2、企业废气治理设施擅自拆除、闲置或不正常使用,造成大气污染的;
3、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随意倾倒危险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
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
指导性强度的调查研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章俊贤
一、研究课题的确定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中国人应当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精神又能指导中国人的行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原创: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对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要求当代青年必须清楚把握好民族精神的实质,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伟大理想。理想要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而这个“实践”又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指导。那么,民族精神对人的主观行为必然起着指导作用。但从实践角度看,在很多方面,民族精神对人的主观行为的指导作用有时弱或者有时根本没有。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产生一点偏差。为什么理论与实际会出现这种偏差?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民族精神更好地指导人们完成实践活动?为此,我进行了“关于民族精神对人们的主观行为指导性强度的社会调查”,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让全社会都参与到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中来,以民族精神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