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绩效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6 00:37: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支出绩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支出绩效

财政支出绩效

1.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发挥财政调控功能、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科学性、促进财政支持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财政支出,依法理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二是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对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三是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形成有效的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随着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拥有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同于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要分析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和产出,而且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与产出,支出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远比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复杂。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查看全文

促进财政支出绩效评考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科学、规范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财政资金分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收支矛盾和财政风险逐步加大,财政支出绩效理念开始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受到重视,规范公共财政支出成为迫切之举。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属性

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的理财思路之一,要求财政资金使用者纠正财政支出管理低效率、分散性、无目的性,以“绩效”为评价手段,保证财政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财政绩效管理包括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三部分内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是绩效审计和绩效问责,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绩效评价体系。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性

查看全文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逐渐扩大,而由此产生的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出现了投资效益下降,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分配等现象。为了能有效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管理水平,使得有限资金可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绩效,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市场规则的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体系,从而加强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管理。本文将围绕地方财政支出有效管理,从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基本内涵、绩效审计模式以及绩效审计的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模式

一、绩效审计的基本内涵

绩效审计是一种现代新型审计,国内一般认为绩效审计就是经济审计、效率审计和效果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个人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性和有效性监督,并提出改进建议,目的是为了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绩效管理。绩效审计的流程和其他审计一样包括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包括预算、计划以及研究项目的可行性方案等,避免预测不准确导致出现经济损失;事中审计主要是将项目实际实施情况和实施前的计划、预算等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项目实施更加科学有效;事后审计主要是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的评价分析,为以后的项目开展提供经验。

二、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模式探析

(一)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目标。1.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指的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一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经济性,也就是从事一项活动使其达到合格的标准所消耗资源的最小化。通俗一点讲就是关注项目的投入和整个过程的成本,目的是要用最小的价格去获得同等质量的资源。其次是效率性,也就是在投入一定量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时能获得最大的产出量,或者用最小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去获得一定量的产出。此外是效果性,也就是在审计时关注的是一个项目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标,进行实际成果和最初预期成果的比较。一般还可以分成短期的产出和最终的产出,即短期产品和最终成果。2.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地方财政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将财政专项资金、重大的政府投资项目等的财政支出作为审计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审计时存在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项目进行审计的操作性较强,能够及时发现资金损失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也可以为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提供经验,奠定全面审计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建立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平台,也就是要建立预算定额和标准,制定绩效审计的准则,确定绩效审计的对象、目的和程序等,并且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制度。第三个阶段是在经济性审计和效率性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效果性审计,也就是要不仅实现经济目标还要实现社会目标,将审计的对象扩大到社会问题层面。(二)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与重点。地方财政支出管理的质量关系着地方财政支出的绩效,所以绩效审计的重点之一就是对财政支出的管理进行审计,主要是财政分配审计。比如检查预算编制中对于财政支出的结构安排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是否和经济水平相适应,是否注重公共支出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审计能建立起一套相对公平和合理的财政支出运行机制,实现财政支出的制度保障。其次是行政管理成本,看行政支出的管理是否达到节省支出的目的,各方面的资源是否得以有效利用。此外,还有专项资金和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从绩效角度来看,目前是要突出专项资金和公共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实现科学决策。(三)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方法和程序。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方法主要有控制论和系统论等,就是进行审计调查、综合分析、反馈和后续审计等,在此之前要建立详细的审计方案。在审计结束后一定要向社会披露。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一般程序包括:绩效审计目标选择和确定,审计前准备工作、进行审计方案制定,进行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整理归纳工作,编写绩效审计报告并提交,最后开展后续监督。(四)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1.评价原则。首先,地方财政资金所投入的对象多样,投入的目标不同,有的是为了实现直接目标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有的公共投资项目或公益项目则是为了检查公共资源的责任。所以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要进行分层,评价标准中既有实现根本性和指导性目标的检查公共资源责任的,也有针对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其次,地方财政资金的使用机构一般有政府、人大等在内的行政单位,也有进行文化教育、科研和社会福利的事业单位。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的项目范围包括公共工程投资项目和专项公共资金,而不同范围的公共资金有不同的效益和特点,所以应分类建立评价指标。此外还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统一的原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对可具体量化的项目进行具体定量评价,对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则需要全方位地评价社会效益,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也要注意实现社会目标。2.评价方法。地方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法,该评价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企业或者政府单位在开展某一个项目时该项目的边际收益超过了其边际成本,那么这个项目便是合理的;如果企业或政府某个部门的边际收益也超过了其边际成本,那么该部分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时用到的主要几个指标包括净现值指标、内部收益率指标和收益成本比率指标。除了成本——收益分析法外,还有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和目标评价法等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进行合理选择。

查看全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用科学的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对财政资金使用产生的结果和效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收支规模扩大,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管理工作,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已成为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财政的三驾马车之一。通过绩效评价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固的财力保障。

从财政部到我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陆续出台了系列文件和实施办法并指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对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价,也是提高政府工作绩效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杭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杭州财政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发挥了重要的经济杠杆作用。1985~1989年四年财政收不抵支,四年赤字;94年摘掉赤字帽子;1998年,消化历年赤字,实现净节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9年,上百亿台阶;2005年,收入521亿,可用财力185.78亿,占收入35.67%;2004年1月,比全国提前两年停收农业税;1996年~2005年,7次调整最低保障标准,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3年,对失土农转非人员实行社会保障补助;2003年,设立教育资助券专项1480万元,33000名低收入子女受助;2005年,专项260万元补助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等;以上数字不难看出杭州财政支出更多地倾向教育、农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方面,把钱用到了老百姓最需要、最紧迫的地方。2007年12月,杭州市被评上“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是有充分依据和说服力的。

作为直接承担对杭州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和追踪工作的财政部门一直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个世纪80年代对专项经费实行跟踪反馈;90年代对事业周转金和经费使用效益进行考核,开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工作试点。成立评价办公室和专家咨询组,确定相关企业作为试点,探索绩效评价工作在企业效益评价、经营者业绩评价、企业管理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做出综合评价;2003年在总结7年财源建设的经验上,提出了“绩效财政”新思路,在坚定政府引导、扶植、促进经济发展必要性的同时,明确了现阶段推进绩效财政着重需把握“扶植方向”与“规避风险”两大关键问题;2005年提出了对所有预算内外用于建设的资金坚持绩效考评的原则,对各专项资金都要建立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等制度。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人大和审计、财政等部门审查监督,财政项目支出要逐步推行绩效考评制度。特别是杭州财政局财政监督局成立以来,开展了对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内容的监督检查;对财政局内部19个财政处室的内部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针对内部控制制度、专项资金管理、行政收费收支管理、基础资料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及财政性专项资金追踪绩效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05年,财政监督局将监督视野从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拓展到财政资金的有效性上来,探索开展财政资金的有效性监督试点,提升财政监督层次。选择了部分建设项目进行绩效监督试点,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分析和报告,对项目实施必要性、设计的合理性、实施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情况和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杭州财政部门也开始关注怎样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进步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深化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2007年9月,市政府印发了《杭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通知,对开展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作了明确详尽规定并确定我市今后绩效评价工作重点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全面试点工作,同时又开展了:

1.加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研究课题小组,通过分析杭州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借鉴国内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经验,完成了《杭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和《杭州市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分别获2005省财政系统调研课题和2006年财政学会课题成果二等奖,为开展我市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2.积极探索试点项目:2005年对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试点;2003~2005年对5.1亿再就业资金实施评价;上塘高架延伸、西湖隧道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2007年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涉及一百多个单位自评,在此基础上抽点评价,为建立全面系统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打好基础,摸索出一条以企业自评为主、财政和主管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和重点评价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7~8月对省环境自动检测网络建设项目涉及7个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8个地表水质自动检测站项目;对我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的广电公交媒体等45个项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等等,开展了多项试点工作。

查看全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近年来,随着《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财政部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逐年开始重视并加大评价力度。从农业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情况来看,进一步规范了绩效目标,实施动态监管,推动绩效评价工作按时开展,逐年扩大了评价项目范围。从自评及第三方评价情况看,总的评价结果比较好,取得了绩效评价工作新突破。但同时在评价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够等。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目前需要对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原因,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现阶段绩效评价的发展状况

(一)财政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推进情况。财政部一直高度重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题。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求后,财政部就开始制定规章制度,对中央部门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先后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开始,到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财政部对项目支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做了具体的规定,即到2016年,要求绩效自评全覆盖,全面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积极推进、步步深入,绩效理念已初步树立,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增加,也促进逐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农业部开展绩效评价的情况。1.从制度层面对绩效评价进行规范。为进一步规范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根据财政部及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农业部先后出台《农业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规范》《农业部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规范》《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农业部财务司关于开展2016年部门预算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等制度,明确了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工作规范、技术规范、行为规范及评价成果应用,强化了绩效评价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调整工作机制,实现了绩效自评全覆盖;规范对重点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等,从制度层面对绩效评价进行了规范。2.绩效评价开展情况。从2011年起,农业部启动对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先后开展了对各地“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进行验收考核;扩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绩效评价范围,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这两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项目的试点;进一步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控、农作物病虫鼠害监测防控等项目纳入试点,这些项目均为目标复合、内容复杂、涉及行业面广、实施单位众多、管理模式复杂的整合打捆项目。2015年,农业部选择草原监理中心开展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探索指标设置、评价方法、实施机制,为下一步扩大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范围和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积累了经验。2016年开始,在实现绩效自评全覆盖的基础上,农业部按照不低于本部门项目支出总金额50%的比例,选取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部门重点一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上报财政部。从这几年绩效评价的试点来看,农业部为落实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积极研究探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指标体系不健全,试点范围较小,特别是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刚刚开始,与财政部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农业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财务管理不规范:①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核算不规范。如:会计核算科目使用错误;有的仅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列支,支出依据不足。②扩大项目支出范围,实际支出与预算批复不符,在项目中列支与项目内容无关的费用。③未进行专账核算。如:有的省将农业部下达资金与省财政资金混淆使用,未对项目严格进行专账核算。④账表不一致。如:项目中无预算却列支了相关费用,但决算中未作反映,账表不一致。(二)项目管理不规范:①项目内容变更未履行变更程序。②项目任务内容或项目预算经费无详细测算依据说明。③个别单位委托业务程序不规范。如:委托业务费支出未见委托合同协议。④未按要求完成全部项目任务等。(三)绩效自评报告深度不够:①自评报告中预算支出与绩效目标完成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存在扩大或缩小的情况。②注重完成数量的描述,效益成果方面总结提炼不够。③没有客观区分自身完成的绩效和全行业、全系统完成的绩效,以致部分绩效目标与相应资金投入不匹配。(四)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①个别绩效目标未能清晰反映预期产出和效果,如设置的“开展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绩效目标,就不能清晰地反映预期产出和效果。②个别指标设定值偏低。③绩效目标内容不完整,如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职责是为公众服务,应设置满意度指标,对服务对象进行满意度测评。④个别绩效目标与相应的预算支出在内容、范围、方向等相关性指标上不一致。(五)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①绩效评价指标与绩效目标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②不能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③共性指标较多、个性指标偏少;财务类指标多、效果指标少。④缺少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对部分指标值的高低优劣无法判断。(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够:①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不紧密,缺乏刚性的制度化规定。②绩效评价结果公开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向社会公开仍面临诸多障碍。③绩效问责的机制、程序、范围等尚不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尚未制度化地纳入到单位绩效管理体系之中。(七)绩效管理理念未深化:①目前“重预算争取、轻资金监管”的传统思维模式已经显著转变。但一些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对于“资金监管”的认识,还主要集中在保障资金安全和加快执行进度方面,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认识还不足,未真正树立绩效预算的理念。②个别预算绩效评价的组织者、实施者、专业机构,对于绩效评价的认识存在偏差,将绩效评价简单等同于项目资金检查。

三、进一步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建议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支出绩效分析论文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Fan,1991;Lin,1992),农业技术进步(HuangandRozelle,1996;FanandPardey,1997)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迅速(黄季琨,2004),但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遇到很多问题。农民收入提高缓慢,收入增长率连年下降,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并且,这一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98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86倍,而2004年已经扩大至3.21倍。农民增收难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公平性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历史地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建国初期“农业补贴工业”和“工农产品剪刀差”等重工业化政策造成并遗留下来的。不同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差距形成的现实影响因素做了解释。其中,资金不足是限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已有研究看,有一个典型的事实,即在各省内部,尽管农村经济的资本收益率高于城镇经济,但金融部门还是倾向于将资源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世界银行,2004)。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处于下滑趋势(宋洪远等,2003)。农村能够获取的融资渠道变得非常有限,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考虑到金融资源具有逐利性质,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资金对风险收益进行权衡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规律。同时,农村投资不足的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还具有典型的公共品性质,即存在正外部性,如道路、通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由于公共品部门市场不完全以及私人部门在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品上投资不足等原因,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之外,政府应在对农村公共品的投资上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因此,我们认为,在发展农村金融,规范和引导私人部门资金流入农村的同时,讨论农村公共支出对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如何改变公共支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公共支出的绩效,确定政府公共支出内部结构,以及使公共支出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相互协调十分必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就已有的研究看,大多文献仅关注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而对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的研究却非常有限。

在农村公共支出与农业GDP增长关系方面,姚耀军、和丕禅(2004)运用1978~2001年的相关数据,对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GDP增长进行了Granger和Sims因果检验。研究发现,尽管财政净支出②呈递增趋势,但它不是农业GDP增长的原因,因此他们指出,我国农业公共支出作为政策工具对促进GDP增长是失败的。在农村公共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方面,林光彬(2004)从城乡差距的形成角度和影响因素出发进行研究,并指出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即我国公共支出和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仅远低于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低于农村地区上缴税收在国家总税收中的比例。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他认为,这种不平等是财富分配等级格局的表现之一,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基础之一。同时,宋洪远等(2003)也指出,财政资金流出额的逐年扩大和财政支农比重的逐年降低是造成城乡差别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上述财政资金流动“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王朝才和傅志华(2004)则认为,这是我国过去走建立在剥削农业(农民)基础上的工业化道路所带来的现实后果。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不自觉形成的“城乡分割”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减负。

查看全文

统计局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

一、城乡一体化调查记帐户调查补贴

(一)项目实施方案:县统计部门根据全县住户调查记帐情况开展,按季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县统计部门按照补贴标准,并按季度发放到位。目前全县住户调查共12个调查点,120户记帐户,人均调查补贴110元/月,措施电子记帐户再加通讯费80元/月。

(二)预算测算依据及标准:目前全县住户调查共12个调查点,120户记帐户,按每户190元/月补贴标准。

(三)资金来源:本级财政安排。

(四)项目历年执行情况:2019年度安排预算经费33.04万元,实际发放补助经费33.04万元;2020年度安排预算经费33.04万元,实际发放补助经费33.04万元。

(五)2020年执行情况:2020年度安排预算经费32.04万元,实际发放记帐费、电子记帐通讯费及辅助调查员补助共计29.02万元;占实际执行率88%,自评得分9分.

查看全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调研报告

财政支出是否经济科学、是否有效率、在财政资金分配中运用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我国的财政收支矛盾及风险比以往更大,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地方政府部门都越来越对此重视,如何建立规范而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了当前的要点。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实践,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方法体系都不完整。根据当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念不成熟

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的探索,我国还在理念刚形成的时期。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很复杂,这项系统的工程不但范围大、内容多、运行机制复杂,而且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建立过程还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探索时期。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结构不完善

查看全文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分析论文

摘要: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建议抓好划分评价层次、建立评价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规范评价流程和设立评价机构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政策建议

一、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广义看,目前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各级财政预算、决算的审查,各级审计机关和财政监督机构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等,都或多或少涉及了评价财政资金绩效的内容,但这些行为主要是以监督检查为主要目的,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从财政资金管理看,各级财政部门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也采取了一些绩效管理的方法。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的现状看,虽然已有初步基础,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总的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要完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二)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而我国,缺乏这样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各部门又主要从技术性能、项目管理方面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缺乏可比性,难以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这是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部门(单位))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适用本办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