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聘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23:54: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称评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称评聘

高职教师职称评聘改革探析

摘要:在高职教育推进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基于PDCA方法探讨了“放管服”改革后职称评聘的全流程实施策略。在计划阶段,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职称评聘存在的问题出发,厘清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的目的和原则;在执行阶段,基于发展理念,参照专业布局与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岗位设置与评聘标准;在检查阶段,按照公平公开原则,规范标准制定与评聘实施两个流程,建立补正、申诉、应急处理与监督管理等机制;在处理阶段,坚持可持续思路,建立全流程经验积累、总结与改进机制。

关键词:高职;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PDCA

一、引言

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提出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的指导意见[1]。同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广东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教人〔2017〕5号),提出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重视师德表现、教学业绩等内涵,倡导分类考核、多元考核等,并对加强职称评审制度建设及监管,对专家遴选、评审规则制定、评审认定程序、监管、惩处等流程均提出了具体要求[2]。国家推进高校教师职称“放管服”改革对规范流程、加强监管的要求刚好构成了一个PDCA循环,即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内的完整工作过程[3-4],这个循环中具体环节的科学考量和系统设计,成为影响高校职称评聘“放管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计划(P):基于问题导向厘清职称评聘的目的和原则

高校职称评聘权利下放改革已经在本科院校进行了多年试点,并取得了较多成功经验,但在高职院校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师资力量不断强化,但职称评聘工作多数遵循评聘分开的模式,由教育主管部门参考本科职称条件制定统一的评审标准,经过集中的评审流程取得资格证书,再根据各院校自身岗位设置情况组织竞聘。这种方式往往造成了院校岗位需求、个人岗位能力、职称证书三者之间相互错位,出现供需不平衡、人岗不匹配、水平同质化等问题。浙江省、福建省等率先探索了高职教育职称评聘结合改革[5-6],为高职教育基于问题导向、明晰逻辑起点和推动“放管服”改革机制建设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一)职称评聘权利下放的目的作者:单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权利下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聘用合适的人,深究其本意无非是想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化结构,各院校根据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明确教师在专业、层级等方面的结构,统筹布局岗位设置;二是激发活力,各院校可根据当前发展需要设定和优化职称评聘的具体条件,引导教师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贡献;三是彰显特色,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特色制定差异化的标准,在评审条件制定上对工学结合育人、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成果予以倾斜,对不同专业学科建立不同的评审标准;在岗位设置上对重点支持专业领域予以倾斜等。(二)职称评聘权利下放的原则作者:单位:岗需匹配、评聘结合原则。在逻辑设计上,按照因发展需要明确岗位结构、因岗位缺口设置竞聘岗位、因发展任务要求设置岗位条件的逻辑主线开展评聘,保证岗位需求、能力需求、资格证书三者的统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在工作流程上,从岗位设置、评审条件制定到申报、审核、推荐、评审、公布等做到全程信息公开;在岗位设置、评审条件制定环节多方征求意见并经过科学论证与严谨审议;在评审实施过程中建立全流程的监管机制,保障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动态调整、能上能下原则。在长远规划上,职称评聘规则与程序必须跟随时展和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对评聘条件的调整,要紧随时代需求和学校进步需要,往往遵循水涨船高的规律,不断提升业绩条件;二是为了避免评前冲刺、聘后懈怠问题,定期开展全员竞聘,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职称评聘的问题与策略思考

职称评聘工作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系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虽然经过多年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但至今仍是一项相对复杂、矛盾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人结合职称评聘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提出改进职称评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审条件不切实际

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科学评价的理念不太吻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现行各系列职称的评审条件几乎都包括学历、资历、著作论文、业绩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及外语、计算机考试等项目,而针对具体行业、专业及具体岗位的考评还缺乏客观的标准。致使一些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而缺少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不到评审要求。而一些为了评职称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或科研成果上,对本职业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可能业绩平平,实践能力一般却可能较早获得任职资格,这样必然会挫伤部分优秀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岗位管理办法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采取结构比例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的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难以真正做到“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各单位的规模、任务、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等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按照统一的结构比例设置各级别岗位职数,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密集的科研、教育等单位,一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受到岗位职数限制,不能及时评聘相应职称资格;而在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一些技术、资历等条件一般的技术人员因指标富余却较早评聘了职称,这样必然会给职称评聘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查看全文

高校老师职称评聘制度

教师职称制度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1956年《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到1986年《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以来,高校职称制度已历时25年,从1986年32所高校具有教授评审权、9所高校具有副教授评审权发展到2008年底163所高校具有教授评审权、131所高校具有副教授评审权。职称制度在激发教师创造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纵向发展,现行高校职称制度难免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如何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并有中国特色的职称评聘制度,以期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从制度约束到制度激励的职称聘任制。

一、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

事实上,我国的职称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65年,为初步萌芽,此时我国的专业技术职务属于任命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只评不聘;第二阶段是1966—1977年,为十年挫折,此时的职称评聘处于间断状态;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为苏醒阶段,此时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第四阶段是1986—2000年,评定制度成熟阶段,虽然此时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的是聘任制,但是这一聘任制流行形式,归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思想认识模糊,将职称评定制等同于职称聘任制;二是法律法规等社会环境不配套,职称与工资福利待遇息息相关;三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政府干预过多。第五阶段是从2001年开始,聘任制全面落实阶段,尤其是在2006年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推动下,职称制度逐步从评聘制向聘任制推进。

二、现阶段我国职称制度形式

鉴于我国地域辽阔以及各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为更好的研究我国职称制度,现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9个省(直辖市)的教授职称评审制度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称制度主要分为单位内聘制和职称评聘制两种形式。

1.单位内聘制

查看全文

职称制度改革下职称评聘管理探讨

摘要: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现阶段我国职称评价机制对于部分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在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对职称评聘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成为当下一个热点问题。据此,本文首先从外语、计算机、论文等不再是职称评审必备条件、职称评聘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三个方面对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述;其次立足于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核心评价标准、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三个维度对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我国职称工作进入新一轮深化改革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评聘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改革方向,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贡献,系统的对人才进行评定,逐走出传统职称评定中主要根据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硬性指标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新指标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系统考虑工作,实现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

1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简述

1.1论文、计算机等硬指标逐步淡化。长久以来凭借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以及论文数量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备受争议。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多地区已开始着手改革。一是部分地区开始对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对科研要求较低的岗位在职称评价中淡化或取消对于论文、英语要求;二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引入新指标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更偏重于实际研究成果的传新性和影响性,以避免因对论文数量要求而引起的论文质量低下。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职称评聘管理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吉林省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内蒙古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技术型和实践型岗位,职称评聘管理中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业绩进行审查,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1.2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逐渐成为职称改革的一个导向,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逐步突出用人部门和单位的自主评价,鼓励单位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评价,传统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部门,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备案实现对职称评聘的管理。据了解当前江西省内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实践证明,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自身需求导向,其职称评聘标准与传统的评聘标准相比更加科学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管理职能的转变。1.3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在不同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投诉较多、争议较大以及复核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局面。凸显出当前政府监管不明确、单位不自律、社会监督失位,对职称评聘过程中的申报、推荐、评审各环节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不够明晰。二是用人单位对评聘界限、评聘规则具体工作中依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力交代不清。三是未做到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管,对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不合理情况,未能进行公示并做严肃处理。

2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职称考评聘问题分析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一项主要制度,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人才科学配置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结束十年动乱后我国开始全面改革开放,1979年国家恢复职称评定工作,以此区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或学识水平,评定级别,检验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职称评定工作对于推动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促进科技成果研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水平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现行的职称考评聘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地步。

一是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考试问题,自1979年开始的职称评定工作就实行外语必考制度,考外语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是为了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提高科技人员与外国人沟通的能力。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外语教育经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中专、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外语都作为主课重点抓,可以说国民的外语能力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晋升职称依旧按照30年前的老黄历照考不误,本人觉得没有必要。

二是计算机考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恐怕用几何级数的增长来描述都不为过,有人用爆炸式发展来形容,笔者觉得这种发展变化几乎与核反应过程中的链式反应旗鼓相当。美国专栏作家曾经说过:“地球变平了、地球变小了、地球变热了、地球变体了。”随着IT事业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硬件不断升级,从16位、32位到目前普遍应用的64位,微软公司(Microsoft)创立的视窗操作系统也从最初的DOS,逐步发展为Windows1.0、Windows95、NT、Windows97、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me、WindowsXp、Windowsserver、WindowsVista、Windows7、Windows8,再来检视一下我们的职称计算机考试,国家规定的19项考试科目还仅仅局限于WindowsXp操作系统、WPSOffice文字、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2003、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等已经过时的计算机知识,如今广泛应用的Windows7操作系统知识一个字符也不考,全世界都在广泛应用的互联网知识,计算机安全知识也不见踪影,这种考试即便过关,恐怕连计算机如何安全运行都不清楚,甚至一台电脑应该安装几个防病毒软件都不清楚。这样的考试对于提高科技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近年来职称考评聘管理部门对职称考评聘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应该肯定这些改革对于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改革还是不彻底,不到位,还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至少应该把公务员也纳入职称考评聘范围,制定一套适合公务员考评聘的具体办法。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外国怎么评职称》,我们以韩国为例,看看人家是如何对公务员进行职称考评聘的。韩国公务员分9个级别,级别数越小,公务员对应的职位越高。一般情况下韩国公务员从8级公务员升到7级需要工作7年左右,平均为7.6年,从7级到6级需要9年左右,平均为9.6年,从6级升到5级也是9年左右,平均为9.1年。从7级考进公务员开始晋升,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一般可以晋升到3-4级。如果从5级考入公务员开始晋升的话,到达退休年龄一般能够晋升到3级以上。但是大多数公务员要从9级起步,靠资历,逐级晋升,一般情况下退休前晋升到6级就很难再晋升上去了。

韩国公务员从6级晋升为5级的途径一般是通过审查升职。这种方式往往都是由上级说了算,韩国公务员晋升过程中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媒体也曾经公开曝光过韩国发生多起为晋升职务送数千万韩元大礼包给地方政府首长的丑闻。对于没有希望通过这个途径晋升的公务员,一般都要参加5级公务员考试。韩国公务员为了晋升职务职称也要参加考试,以首尔为例,6级公务员升职考试一般在3月份。公务员为了迎接考试都要进行长达十几个月的备考,影响办公的事情时有发生。

查看全文

院前急救人员职称评聘研究

摘要:职称是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在当前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及工资结构下,院前急救人员职称在岗位比例和评聘上矛盾较为突出,高级职称数量占比较低,晋升困难,制约院前急救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严重影响院前急救人员的从业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吸引力,不利于院前急救事业发展。为持续促进院前急救事业长远发展,以提高岗位设置类别及职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强化政策倾斜引导,增加高级职称名额比例,配套实施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系列评审聘用体系。

关键词:院前急救人员;职称评聘;困境、影响与政策应对

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患者从现场急救到送达医院过程中的医疗救治,包括现场抢救、运送途中的医疗处置、与接收医院的交接等。院前急救具有时间紧迫性、环境不确定性、专业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从事院前急救的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迅速扩大,各地急救中心的服务半径逐步扩大,服务群体逐步增多,对院前急救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但全国急救中心普遍存在急救一线岗位招不到人、人来了留不住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专业前途渺茫、待遇低,没有适合的职称系列晋升,岗位设置数量有限,岗位聘用难,严重影响了急救中心人才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也严重制约了急救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1现实困境:院前急救人员高级职称比例低,晋升困难

1.1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高级职称比例总体较低,限制了院前急救人员职称晋升空间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分级分类管理,实行最高等级及结构比例控制,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以核准后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调整工资待遇的依据。我国的院前急救体制可以分为独立型、依托型、指挥型和院外型[1],一般编制规模小、从业人员数量有限。以青岛市急救中心为例,现有编制人数80人,根据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规定,2009年初次岗位设置时确定为B2类,岗位等级比例(高级∶中级∶初级)为15∶35∶50。因为岗位设置数额限制及急救一线人员招录困难,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自设岗以来,因高级岗位设置数量少且已全面聘满,至目前为止,仅有1名院前急救人员被推荐晋升正高资格,副高资格无1人推荐晋升。其他各地市急救中心均存在上述情况。岗位设置严重限制了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晋升空间,挫伤了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部分编制内人员因晋升无望已流失到综合性医疗机构。1.2职称晋升难度大院前急救人员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不同,涉及内外妇儿等急危重病症的处理,24小时处于待命随时出诊状态。因行业特殊性,院前急救救治场所仅限于现场及救护运送途中,医疗救治涉及各学科、各专业,且突发性强,时间紧迫,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诊断并及时处置,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同时,院前急救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后续诊疗救治及预后情况,急救活动缺乏完整性,造成院前急救科研不能得到深度发展,而论文、科研等是当前的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由于平时工作与院内临床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与临床类的考试要求严重脱节,其专业发展、职称晋升等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和影响,难以做出医疗成果[2]。另外,院前急救医学发展较晚,未成为独立学科,职称晋升中没有独立的职称系列申报,与院前急救医学相关的只有二级学科急诊医学,不具备科研的条件,执业前景不容乐观[3]。在一项院前急救人员调查中,职称晋升难易程度方面,82.75%的院前急救人员表示晋升很难[3]。受薪酬待遇、执业风险、专业发展等问题影响,院前急救人员的短缺已成为国内急救中心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2负面效应:职称制约院前急救专业发展和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查看全文

卫生系统职称评聘个人总结材料

卫生系统职称评聘个人总结材料

××*,男,1961年11月出生,汉族,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人,1980年11月入伍,1984年7月毕业于装甲兵学院,中专学历,学制2年。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任坦克六连政治指导员;1993年11月转业到陕西省纺织医院工作至今。2006年7月毕业于西安市委党校,大专学历,学制3年。1999年8月被评为助理政工师,现任陕西省纺织医院党办组织干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六年。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学习,特别是对十六大报告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及新《党章》进行了认真学习,原创:并在工作实际中努力实践,使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自己不论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都能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保持一贯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历次重大政治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邪教的反动本质认识清楚,并坚决斗争。我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任劳任怨,不怕苦累,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个人思想品质好、风格高、为人忠厚、生活简朴、尊重领导、团结同志、遵守纪律、作风正派、不计名利得失,敢于坚持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近年来我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经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简史的基础上,先后又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总书记西柏坡讲话精神。经过进一步的深造、学习和实践,使我不仅熟悉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基本理论,并在本职岗位上结合实际,尽力实践和贯彻。

我于198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考入装甲兵指挥学院,1984年提干,先后在部队担任排长、教导队区队长、政治处干事、政治指导员等工作。1993年底转业到陕西省纺织医院从事后勤管理工作,随后因工作需要调入党办从事组织医德医风工作,无论是在部队和地方,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我都能作到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中学时代的时事政治使我认识了人类起源、国家、阶级和阶级斗争。入伍后,在教导队和院校里又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和思想的观点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了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基本内容、方针、方式、方法。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了理论水平,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及建议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是反应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综合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各级医疗单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进行人力资源科学设置、合理使用的基础和重要依据[1]。

1聘任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的正确政策导向及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正确评价、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关系到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学合理设置。深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实行医学专业人员评聘分开。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使之逐步从以往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方面情况转变到全面注重评审对象的业绩、能力、真实水平上来。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在实际评审中,由于没有很好的规范的量化标准,专家们只能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学历、资历、和科研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往往忽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制度自身存在不足,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对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了以往职称评审方法的弊端,专程走访了多家先进医院,参考各地市职称评审条件,结合医院实际对评审条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流程,确定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实施聘任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科研教学”包括“论文著作、科研和教学带教”,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5%。在制定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过程中,就聘任人员的论文著作、科研奖励、教学带教等指标进行量化,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计分。在论文著作方面,给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按照杂志等级和作者排名进行计分,如发表的论文著作被SCI等收录,则另行加分。在科研方面,则把它分为承担课题和获奖课题两类,按省部级、市厅局级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在同一等级按名词再进行细化赋分。对于“科研教学”的标准制定,分值比重在总量化评审标准中比例不宜过高,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来,放在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93.9%,不合理的仅为6.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查看全文

高校实验技术职称评聘工作论文

摘要:职务评聘工作是高校师资工作的杠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从完善职称评聘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实验技术;职称评聘;队伍建设

目前实验技术队伍中存在着思想不稳定,干劲不高等问题。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自1994年以来,因辞职、调动等原因离开的有18人,这还不包括那些转岗不再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人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验技术人员职称问题解决困难、待遇偏低是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是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队伍建设起着杠杆的作用,完善职务评聘是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自1987年底开始试点、1988年全面铺开,至今有10多年的历程,这项工作对巩固和促进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名额偏少,职称设置不尽合理学校每年下拨的实验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名额偏少。以我院为例,2001年有工程师35人,只有2人获得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而讲师14人,却有3人晋升为副教授。除去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等因素外,高级职称的名额下拨比例偏少是重要因素,实验技术人员晋升职称难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严重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最高职称为“高级工程师”,满足不了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近年来提高的要求。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已拿到了硕士甚至博士文凭,副高职称满足不了年轻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造成这支队伍不稳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路径

职称评聘在高校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时代高校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的关键影响因素。上世纪80年代,为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国家教育科技有关部门纷纷建立以“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为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导向,高校纷纷将“四唯”指标纳入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因此,以“四唯”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在近40年来对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新时代要求,其弊端日渐凸显,既不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营造优良学术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师德养成与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德育为先,开启精准模式,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适应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职称评聘新机制。

1加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顶层设计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治高度出发,全面深入地思考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初心和使命,明确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在新时代的功能定位,通过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从根本上清理“四唯”,确保改革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始终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1从政策源头上清理“四唯”。作为高校举办者,政府对高校办学负有不可替代的监管职责,必须通过一定方式来评价并引导高校办学。例如:教育部门开展的学科专业评估、本科审核评估和“双一流”建设项目,科技部门开展的科研课题立项和科技成果奖励,组织人社部门开展的重大人才引育计划等。由于评估结果与高校经费拨款、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等利益直接挂钩,在利益驱使下,高校必然选择唯政府各部门的评价体系开展教育办学活动。职称评聘作为高校引导教师实现办学目标的指挥棒,已然成为政府各部门评价体系在高校办学中的缩影。因此,要清理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四唯”问题,关键要从源头治理,重新构架政策顶层设计,全面调整和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评选项目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政策和评价指标,以上率下实现全面净化。1.2让大学回归教育本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和根本任务。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新时代,政府各部门在修订高校办学绩效评价体系和其他各类评审项目政策时,要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高校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怎么样、培养的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作为关键评价指标,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树立正确的评估导向,引导高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去,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也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目标来设计,让教师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个目标来教,真正让大学回归教育本质。1.3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当前,政府推行简政放权、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大势所趋。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改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政策顶层设计上,为解决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职数不足、职称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好政策关键还在于落实,“放管服”意见出台至今,仍只听见雷声却不见下雨。不少省份迟迟未出台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和岗位设置办法等试点方案,改革时间表仍不明确,影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进程。当前,政府各部门正紧锣密鼓地清理“四唯”问题,这是民心所向,但“破”是为了更好地“立”,省级政府各部门应加快落实“放管服”意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铺好路子。

2坚持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德育为先

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是科研产出,不是社会服务,而是人才培养成效。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价值遵循,其成效如何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职称评聘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手段。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原则,使职称评聘更好地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充分发挥职称评聘德育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2.1高校教师职称评聘要坚持以德为先。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并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师德教育的过程是在外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内化的养成过程。职称评聘作为一种外在价值,在引导和支配教师教育活动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职称评聘制度,能够鼓励和支持教师采取有益于教育过程的行为,促进师德养成。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完善职称评价标准,首项任务就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把品德放在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人才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应坚持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首要标准。对师德师风表现优秀者,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推荐晋升;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者,列入师德师风失范黑名单,实行“一票否决”。通过树立以德为先的评价导向,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2.2高校教师职称评聘要发挥育人功能。育人是高校的职责使命所在和立身之本。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师队伍和体制机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又在于体制机制。一套好的内部治理结构能够促进高校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职称评聘制度作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客观上对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具有关键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要把育人功能发挥作为核心指标,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家长对学生成长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评聘体系,成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备评价条件。通过营造育人为本、生荣师荣、追求卓越的育人环境,增强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的主动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真正实现让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开启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精准模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