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23:32: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支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模具支撑块设计论文
1.改造思路
车间目前是依靠制度要求,将支撑块取放在固定位置。现在改造的思路是:将每个支撑块安装一个安全定位销,定位销尺寸统一,(φ20×150mm)与支撑块实焊连接;压力机每个立柱上安装一个安全销座,操作人员打开模具将4个支撑块插在压力机立柱的4个安全销座上。安全销插上以后,安全销座内部的接近开关(传感器)感应到模具支撑块放到位了,就给压力机控制系统传递信号,压力机接到信号,运行条件满足后开动机床生产。如果操作人员没有将4只支撑块全部插到安全销座上,机床运行条件将无法满足,也无法实现动作。图2为改造后整体效果图。
图2改造后整体效果图
2.模具支撑块结构分析
经调查,目前模具使用的支撑块规格形状不统一,有方块状形、圆环形、半圆柱体形、圆柱体形。圆环形的支撑块安全可靠性好,但由于各支撑块与模具一一对应,要将支撑块的形状统一成圆环形改造难度大且费用太高。
据统计,模具支撑块只有以上4种外形结构,其尺寸范围如表所示。
技术支撑下影视传播探析
一、超级英雄下的神性与人性
漫威中的角色数不胜数,从《复联1》中的初代六人到后来不断增加的猩红女巫、黑豹、蜘蛛侠等等,每一位英雄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如美国队长不老的容颜和充满肌肉的健美身材,奇异博士来去自如地在时间与空间中穿梭的逆天本领.这些他们所独有的特殊能力构建出了他们的与常人不同的神性,这种神性使人们对他们抱有期待与幻想,甚至产生一定的代入感,这无不是漫威英雄电影能够一直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能够拥有超能力的基础设定与电影中展现出的能力多样性从两个方面了满足观众在想象方面的新鲜感,再加上老套的正义终将打败邪恶的故事主线,也同样符合了观影者对于法律与道德的需求,因此在漫威的电影中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情怀。这种情怀是维系超级英雄与无数观众之间的重要纽带,使得很多影迷在将电影情节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同时依旧义无反顾地买上一张价格不菲的二刷票。因为这种情怀无关剧情,更多的是基于对超级英雄本身的热爱,但这种热爱光依赖于对神性的追求是不够的,因为它距离现实生活过于遥远,而最能吸引人们并产生共鸣的永远是在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何为共鸣,指的是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但产生共鸣的基础则在于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而观影者与超级英雄之间的共同点就在于人性的共通。像漫威电影处女座所塑造出的经典英雄钢铁侠,他的髙智商与富有满足人们的幻想,但他偶尔的小自私,为了妻儿不愿再出去冒险的人性反而更符合人们对于角色的期待,这种反模式化的角色设定使人物更为丰满与立体。同时在漫威的众多英雄中,天生就有超能力的并不太多,很多在拥有超能力之前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平凡小市民,像奇异博士原来是手术台上的医生,艾迪在遇上毒液之前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记者,而黑寡妇和鹰眼则至始至终都是以肉体凡胎在战斗。这种普通人的身份使这些角色的诞生拥有了群众性的基础认同,再加之这些角色身上如:坚毅、勇敢的优秀品质也反映出人性中蕴含的优点。而漫威在反派的设定上也依旧遵循神性与人性相结合的原则,如非常受粉丝喜爱的洛基,他本身就是诡计之神,拥有着随意变化身形的能力,这是他所展示出的神性。而他总是强调的作为神所拥有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反而是他人性的体现,因此这个角色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就是在于他表现出了一个人的多个维度。他一方面可以像对待待蝼蚁一般肆无忌惮地杀死无辜的人类,而另一方面又可以在面对外敌人侵时义无反顾地为保护哥哥而拥抱死亡。这种人性的矛盾加剧了角色的戏剧性与冲突性,反而比很多单纯的正面角色更具有荧幕活力,获得观众的喜爱。
二、庞大世界观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漫威电影十一年来孕育出了二十二部影片,平均每年都会有两部在各大影院上映,这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从商业角度上来说也是获利颇多。那么为什么漫威能有那么多的英雄故事来叙述以至于可以在十一年内拍出这么多的影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整个漫威宇宙的庞大构建。首先在漫威漫画中的世界观就极为丰富,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之外还设置了无数个其他星球,每个星球各有特色,随意抽取一个便能改编成一部电影。像电影《银河护卫队》中除了星爵有地球人的血统之外,几乎其他角色都是来自外星且长相各异。《雷神》则是讲述的是北欧神话中奥丁之子的故事。但是人是有归属感的,一味地讲述外星故事会使观众疲倦,所以漫威的英雄电影主要剧情还是选择在地球展开。按照一般的电影设置,基本上一部影片主角只会有一两位,而漫威22部电影中至少有十多部是在地球展开的,显然只有两位英雄主角会使电影过于单薄。那么如何将十多位英雄同时安放在一部影片中并不产生违和感,漫威宇宙时间观再次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漫威系列电影中,几乎每部影片都在给观众潜移默化地灌输着一个漫威世界自己创造出来的产物:无限宝石。每位英雄都或多或少和无限宝石产生联系,这种联系一直若有若无,甚至有时候在电影结尾才隐隐出现,而随着系列电影情节的不断发展,终于使看似毫无联系的各路英雄通过对于无限宝石的探索这一方式相遇,那么这时候《复仇者联盟》的多英雄剧情相较于其他英雄的个人独立电影就更具有情节与视觉上的冲击。同时在“平行宇宙”这一设定中,人们的空间与时间概念被重构:物理空间的桎梏不复存在,最典型的便是《奇异博士》中的斯特兰奇的传送门能把人们送去世间任何一个地方。而时间的回溯也让本不可逆的生命有了重新开始的可能,其中最震撼的情节不过《复联4》中那些曾经逝去的英雄们重返战场。这样的多维世界的存在使得漫威在可以合乎逻辑的情况下继续各类英雄的故事,即使这个角色可能在早几部电影之前就已经死亡。另一方面,庞大世界观之下的合理联系让漫威电影随之诞生了一种彩蛋文化,这种彩蛋可能跟现实生活中的演员本身相关,可能是向某部经典电影致敬,也可能是为漫威的下一部影片埋下伏笔,但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可以让铁杆粉丝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更多一份惊喜与满足,而仅仅只看得懂其表面意思的新粉也不会感到一头雾水,因为彩蛋足够幽默诙谐。至于老爷子斯坦?李在影片中的客串更是成了漫威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复联4》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荧幕之上,但他所代表的却远不止这些。
三、技术支撑下的视觉享受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相较于文学等艺术来说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能够给予人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而不是基于自身大脑的想象,这时候仅仅只需要一个画面就能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细节。因此在电影刚刚诞生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所有人都会去电影院进行消费,其受欢迎程度与所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纸质书籍,因为视觉化的电影所传达出的内容更加充实而思想又远没有文字那般张扬与直白,它是含蓄的、内敛的、潜移默化且更加令人容易接受的。显然漫威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特点并加以升级。像最新上映的《复联4》就是继《复联3》之后的第二部全片釆用AlexaIMAX摄影机拍摄的好莱坞大片。其宽广的取景范围与电影院中IMAX银幕的规格完美结合,再加上超高的分辨率和对色彩的敏锐把握,使得每个画面都能拥有足够震撼的效果,更何况IMAX银幕还比普通银幕多呈现26%的影像内容,让观众能够从短短的几小时内把握更加丰富的内容。这些新的特征再与当下流行的3D制作相结合,使得观众产生充分的代人感,而此类影片的受众多为青少年,相比于其他年龄人群更注重体验感与参与感,因此也更愿意为此买单,观影人数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漫威英雄电影出于其庞大的世界观拥有了许多超现实的设定,因此特效在漫威电影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像《复联3》中就包含了2680个特效镜头,整部影片完全没带特效的只有4个。基本上所有的超级英雄形象都需要依靠后期技术来实现,尤其是像奇异博士、绿巨人之类,若要展示其超能力光依赖于演员精湛的演技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英雄电影非常重要的战斗场面也不能仅仅依靠于现实取景,因此每部影片至少60%的情节内容都是在绿幕或摄影棚中进行拍摄以保证加人后期特效后能够充分展示出情节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特效还能够带来强烈的对比与冲突,非常典型的就是美国队长在参与身体改造实验前后的身材对比,从一个羸弱的瘦小愤青到一个身材健美充满正义感的超级英雄,还有可以随意将身材缩小至蚂蚁,放大到巨人的蚁人等等,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非常迅速地搭建起了人们对于角色的初步印象与对其身份的准确定位。尤其是在表现拥有不同外表的外星生物时,他们的肤色和身体结构的差异强调着种族之间的不同,然而当危机来临时又能聚集在一起一同面对外敌,文化差异随之消散。又或者像《复联3》中随着灭霸一声响指,成千上万的生命都化为灰烬再无全尸的这种加上特效的死亡场景反而能够更加直观地给予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漫威电影从2008年濒临破产需要依靠借款拍摄《钢铁侠》到如今《复联4》全球票房排名影史第二、享誉全球,甚至将老东家DC远远甩于身后,其影响力早已不容忽视。在全球化的现状下漫威依靠电影的形式很好地将美国文化进行输出,而接收者由于脱离了传统认知中的地域了解与文化认知,容易失去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别能力,从而可能吸收到并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甚至逐步丧失主体性。但同时漫威电影又有非常多值得中国英雄电影学习的地方,中国英雄电影相对来说较为独立,从而使得对于英雄的塑造容易趋同。再加上国内英雄电影更多是传达出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回溯而非对未来世界的挖掘,因此对于特效的使用也稍逊一筹,而漫威电影中对于美国队长的角色塑造则较好地兼顾了历史与未来,使影片既拥有年代感又充满现代感。加之漫威电影是在漫画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加工与创作,使电影与漫画两者相互促进,带动粉丝群体的融合,从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市场营销支撑系统的构建
1市场营销支撑系统技术基础
1.1数据库技术
由以上可以看出,数据库技术是市场营销支撑系统的关键类型,不仅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决策等提供相关可靠数据,还能为市场营销提供支持和分析,从而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OLAP技术
信息共享和交流的软件种类很多,OLAP就是其中的一种,专门用来整合和分析共享、交流的信息与数据,可以从多方面、多视角、多维度来进行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事实上,它的基础是数据库技术,但它本质上可以说是动态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强大的综合性、动态性、概括性。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的支撑系统中,OLAP技术能够提供与数据库系统不一样的数据,可以反映其市场营销数据的动态变化,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动态数据分析,此外还将分析之后的结果用不同的视图进行展示,多种多样,也与人的思维模式相符。因而,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中,这项技术应该有很大的发现空间,必须得到充分运用。
1.3数据挖掘技术
智慧校园陪伴支撑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为解决陪伴开展过程中日益个性化和精准化的需求,文章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数据中台的陪伴支撑系统。在分析数据中台技术架构的基础上,设计了其与陪伴支撑系统的数据互动架构,并结合业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了系统功能。系统充分利用了数据中台对数据存储、汇聚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升了数据的利用程度和业务支撑力度。同时,通过对学生综合信息的展示、预警信息、陪伴体系和陪伴过程的管理,实现了对学生工作队伍的数据赋能,有效支撑了个性化和精准化陪伴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智慧校园;数据中台;大数据分析;陪伴支撑
数据日益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资产,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智慧校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用于感知环境和人的终端设备,不断丰富着智慧校园中的数据类型和数量。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数据价值,不少高校启动了数据中台建设。通过数据中台,不同方式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汇聚在一起,经过清洗、融合和分析后,助力高校在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生工作管理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对学生的陪伴则是学生工作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内容。随着“00”后新生步入大学以及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学生对陪伴的需求,也在逐步个性化和精准化。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在面对此需求时,则显得很吃力。主要因为,一是传统系统大多是将线下的流程搬到线上来开展,比如评奖评优、资助管理等,而对于开展线下业务的支撑方面则关注较少。二是传统系统虽然基于校内数据平台开展建设,但是受限于数据平台和系统本身对大数据存储、汇聚和分析的能力不够,导致对数据利用的程度不足,只能实现部分数据的互联互通,如学籍信息的同步等。面对此需求,需要新的方式和手段,在充分利用数据的基础上,支撑学生工作队伍开展个性化和精准化的线下陪伴活动。目前,文献[1]基于Hadoop生态,设计并实现了高校学生行为预警平台,重点介绍了行为预警模型。文献[2]基于大数据,设计了学生行为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动态监测。但是,以上两个平台并没有涉及预测和分析后的陪伴过程以及反馈信息的管理,且数据分析和业务实现在同一平台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分析结果的共享和复用。目前,数据中台在数据分析、共享和复用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文献[3-6]对数据中台的相关内容做了介绍,并分别从数据模型、可视化、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基于以上的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数据中台的陪伴支撑系统,在对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后,形成学生个人综合信息展示,全面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同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等类型,对学生进行预警,提醒学生工作队伍进行线下陪伴,并提供线下陪伴反馈功能,一方面可记录陪伴过程中发现的其他类型困难情况,如心理健康情况、身体健康情况等;另一方面也可对预警信息进行标注,对预警周期进行调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预警方法。
1数据中台
1.1数据中台技术架构
数据中台旨在数据治理和数据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清洗转换和分析,并按一定的数据逻辑模型进行存储,形成随时可用的主题数据。同时,通过数据服务接口或数据推送的方式,进行数据下发,逐步构建“大中台、小前台”的发展模式,支撑和适应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中使用的数据中台主要包括数据集成、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治理、数据服务4个部分,其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数据集成主要有服务于传统关系数据的ETL集成工具,服务于日志类集成的Flume组件以及服务于消息类集成的Kafka组件。数据存储与管理过程中,则使用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贴源数据存储,再通过Spark组件和数据开发组件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MPP可高速并行处理的关系数据库中。数据治理是在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数据治理组件进行数据血缘、数据质量等管理,提升数据可用性。数据服务是通过数据服务接口的开发以及ETL集成工具的推送,将数据中台的数据,提供给业务系统使用。
完善农产品物流支撑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美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国的农产品物流;结束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美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美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美国农产品物流的支撑体系、中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粮食企业一直担负着粮食的收购、储藏、运输、加工、销售及国家的粮食战略储备任务、中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契约型物流模式、中国农产品物流的支撑体系、增强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创新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运行模式、完善农产品物流发展政策等,具体请详见。
一、引言
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涵盖农产品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的确定、农产品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储运及加工增值的环节链系统。农产品物流的服务体系、运作模式、支撑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物流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发达国家(如美国)农产品物流渐趋成熟,为本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地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总产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前列,但由于我国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物流的服务体系、运作模式、支撑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对比分析,对于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美国的农产品物流
(一)美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美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健全,以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系列化、专业化、多元化为特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活动无所不包。无论是物流的哪个环节,只要农民有需要,就会有人提供服务。主要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主体有以下五个方面。(1)各类商人。包括批发商、零售商、商、经纪人和农产品加工商。(2)农场主参加的各种专业销售合作社。(3)民间协会。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服务组织,一方面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组织同类农产品进行加工,为自己的农产品寻找销路。(4)农业公司。美国农业公司基本上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5)政府农产品信贷公司。根据政府法令和合同,收购和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以稳定市场价格,保证粮食安全。它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建起了配套的信息传递机制、生产组织机制、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机制和自动化机制,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
西部地区旅游升级科技支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功能逐步释放。与此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2008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需要科技、教育、人才的有力支撑,尤其需要强化的是科技支撑。通过科技进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旅游文化展示方式,丰富旅游体验活动对象,提高服务、经营与管理效率,保障旅游者、旅游资源与环境安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旅游业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年来,“科技兴旅”的理念已逐步被接受,旅游科技获得长足发展,但与旅游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转型升级需求相比,旅游科技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明显不足。这种状况在西部地区更为典型。西部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与科技不够发达,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困扰着旅游业科技引进、应用和创新。但是,大众旅游者对便捷、舒适、体验、特色的需求并不因此而减弱。相反,西部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立足西部地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强化科技兴旅的理念,推进科技引进、应用与创新,是西部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旅游科技研究简述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科技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旅游科技的作用、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旅游科技发展对策。不少学者对科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认为:建立现代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商品、建设旅游服务体系、保障旅游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科技支撑[1];科技创造了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变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与政府的管理促销方式、促使旅游业规模加速扩展和产业竞争格局快速重组[2];在实践中,应对一系列产业发展的重大趋势,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难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部分学者对旅游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现代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多媒体技术在旅游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深入;旅游科技创新的领域和重点主要包括旅游生产力要素、旅游服务与运营保障体系、旅游促销和管理[2];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旅游业专利)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旅游业发明专利特化系数值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3];当前国内旅游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数不多的旅游研发活动是在政府主导和扶持下进行的[4]。对于如何推进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学者们以广东、广西、浙江、贵州、海南、宜昌等地为例,以生态旅游、旅游安全、旅游商品研发、旅游循环经济、乡村旅游、旅游信息化为重点,进行了探索,提出思想重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建议[5-6]。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依托科技企业、开发科技旅游产品的问题。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领域,旅游科技是旅游科学中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对旅游业引进、应用和创新科技的理论支撑不够。加强旅游科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现实命题。
二、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
结合旅游企业的结构和行为特性,根据技术扩散与创新的一般原理,考虑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西部地区强化旅游科技支撑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一)西部地区发展旅游科技的基础条件分析西部地区在实施科技兴旅战略、推进旅游科技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多个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旅游业涉及面广,可以与其他部门与行业共享资源;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科技与自主创新;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伴随技术转移与扩散;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要求提高科技含量,旅游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开始注重旅游信息化与人才培养;建设部门开展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试点,各地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新疆、西藏等地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多,科技人才有限,创新环境欠佳,技术能力较低;旅游企业散、小、弱、差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多数旅游企业科技应用意识不强,创新基础薄弱,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有限;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旅游技术普适性不如东部地区强;生态系统脆弱而独特,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要求高;原生态民族村寨、自然遗产和历史遗址较多,科技应用需要创新思路。
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探索
摘要:当前,应急产业和应急安全教育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获得较大发展和水平上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与人民基本安全需求满足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促进应急安全产业发展和应急安全教育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和应急安全教育水平提升,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共同关注和破解的新时代命题。青岛海丽雅近年来围绕应急安全产业发展和应急安全教育进行了探索,聚焦应急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政府要继续加强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应急产业支撑应急安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行业和企业乃至全社会要关注应急产业和应急安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应急产业和应急安全教育的相互支撑,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和协同发展,提高应急安全管理水平,为保障群众人身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安全教育;应急安全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不断增多且成因机理复杂,已经呈现出自然致灾因素和人为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社会矛盾与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等特点,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易发,考验应急安全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对应急安全的需求迫切又多元,标准和期盼越来越高。与严峻的应急安全形势和不断增长的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应急产业市场潜力远未转化为实际需求,存在应急安全产业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利用不足,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等问题;应急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与之配套的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缺乏顶层设计、面向基层和贴近实战的体验教育不够、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等现实问题。应急安全产业是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提供特定产品和专门服务的新型产业,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支撑和保障。《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应急产业产值大幅增长;推进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开展救援能力专业培训,强化大中小学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提升公众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建设现有科普及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支持企业建设面向公众的培训演练和自救互救体验馆,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素质。同时,《规划》将“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体验基地建设”作为重点建设项目。2018年,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将面临脱胎换骨的重塑:一方面,应急管理职业化和专业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以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为核心任务的应急安全教育将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应急安全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即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如何针对影响应急安全突出问题、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以产业尤其是应急产业为支撑,促进应急安全“教育链”和“产业链”的结合,继而整合各方力量和多种资源,创新应急安全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安全教育新格局,构建与当前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相适应的应急安全教育体系,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提高应急防灾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群众人身安全,已成为学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和亟需破解的新时代命题。
二、应急安全教育概念界定与研究述评
(一)应急安全教育概念界定。当前,国内学界和实务界常用的与“应急安全教育”有交叉和涵盖意义的一些概念主要有:“应急教育”、“灾难教育”、“灾害教育”、“公共危机教育”、“防灾教育”、“应急避险教育”、“应急科普宣教”、“公共安全教育”等[1]48。笔者认为,所谓应急安全教育是基于个体或社会整体安全需要,以提升应急管理和安全治理能力为目的,遵循应急安全管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的一种社会活动。为进一步厘清应急安全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从应急安全教育对象、主要内容、基本形式和最终目的等维度展开进一步分析。首先,应急安全教育对象从人在与突发事件和灾难灾害交互作用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受害者、救援者和管理者三类人群[1];若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和教育形式,可以将应急安全教育对象分为普通市民、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学生。其次,就应急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言,有学者结合不同的对象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以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演练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教育、以面向专业和职业的应急管理人员与党政干部的教育培训、以应急理论知识系统传授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2]。最后,就应急安全教育基本形式而言,有学者结合不同阶段的教育形式将应急安全教育分为具有递进、并行、交叉和共融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应急安全科普宣传、应急安全知识讲授、应急安全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1]。应急安全教育最终目的是减少灾害、风险、危机和突发事件威胁,确保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笔者所指的应急安全教育主要是面向普通市民,以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和提升应急自救互救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从应急管理流程看,它属于应急准备的重要内容,事关应急反应及事后处置能力,对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应急安全教育研究的基本维度。学界对应急安全教育的关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了应急安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分析。如,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严峻亟需加强社会公众的应急安全教育[3]、应尽快补上全民应急安全教育这一课[4]、公共安全要补齐应急安全教育短板[5]等等。二是结合不同领域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教育探讨。如,针对核与辐射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教育[6]、针对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教育[7][8]、针对溺水、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安全教育[9]等等。三是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而实施的应急安全教育。如,针对城乡社区群众的应急安全教育[10]、针对在校学生的应急安全教育[11][12]、针对家庭成员的应急安全教育[13]等等。四是对国外应急安全教育经验及其借鉴的研究。如,对美国应急安全教育经验的介绍和分析[13][2]、日本应急安全教育的经验与借鉴研究[14]等等。五是应急安全本土实践探索经验的介绍和分析。如,国内校园应急安全教育的经验介绍[15]、我国应急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16]、各地和相关单位依托应急安全教育基地和场馆的应急安全教育经验分析[17][18][19][20]等等。综上,学界对应急安全教育从基本概念界定、应急安全教育对象和内容以及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多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了应急安全教育相关研究,也有学者对国内外的应急安全教育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梳理。通过对当前围绕应急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缺少对应急安全教育本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相对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应急安全教育,我国应急安全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也不乏相关研究成果的呈现,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和构建适合我国本土需要和特色的应急安全教育体系,这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第二,缺少结合产业尤其是应急产业发展研究探讨应急安全教育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具体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急安全教育是应急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产业发展也是应急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和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当前,学界围绕应急产业发展研究应急安全教育的成果相对匮乏,不利于促进产教相互支撑和相互融合相关决策和实践。
论加强科技对生态文明的支撑
生态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科技对于生态文明具有强大的支撑性充分发挥“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才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持。“科技支撑”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含义如一,生态科技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将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再利用,从而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解决生产与消费尤其是生产与环境矛盾为目的,以创建生态文明为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及其结果,进而将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维护生态文明的方向统一起来,保证科技向着有利于人和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科技从本质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是由人发明创造、为人类服务的;“科技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有意识的改变原有的自然物,使之成为属于人的结果”。[3]科学是一种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一种改造自然的理性工具,依靠科技的力量去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生态科技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科技作为社会进步和大自然协调发展推动力的合理性,生态科技的出现,人类在“环境困境”的艰难形势下,才有了保证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智力技术基础。生态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将为我国今后继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科技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科技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原理,运用高科技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诸如,信息技术可以在几乎不利用或较少利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生物技术可以获得并利用人类发展需要的多种基因和信息储备,为未来人类和生物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有限的生物资源,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提供包括生物质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系统的需要;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还将极大地扩展社会再生产的空间,获得更多的资源。环保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都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利用科技能力开发并使用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核能将是各国着力研发的新型能源,核聚变和核裂变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能源,足够满足现在乃至未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利用。2.生态科技体系的多重性支撑生态文明首先,生态科技具有综合性。其发展不仅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为基础,而且依靠其他所有自然科技的支持,包括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产业技术的支撑。不仅依靠自然科学的支撑,而且需要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生态文化的支持,而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有助于形成全社会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科学消费观,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管理科学为生态经济的相关资源配置、规划和调控提供有力保障。其次,生态科技具有效益性。很多污水处理设备,闲置不用,是因为治理污水的成本甚至比工厂产品的成本还高,因而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靠发展生态科技,降低使用污水处理的成本,才能使企业使用生态技术和设备,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企业对生态技术和设备的需求,促进生态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生态科技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对其的界定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国家对其要求也在随着生态危机的危害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科技的内涵和外延也与时俱进。最后,生态科技具有高度的战略性。[4]要求未雨绸缪、统筹兼顾,发挥科技、经济与社会协同创新的作用。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不能把环境问题完全归结于经济发展。因为,离开经济发展不但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而且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根基,社会将失去前进的动力。首先,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继承工业文明科技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这又离不开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科技,科技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正是运用不断发展的科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才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生态文明所依靠的技术也只能是从工业技术延续而来的,支撑它的生态技术也产生于工业文明之中(如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人性化技术等)。当前,社会财富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产品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与日俱进。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背景下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形态自我演进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阶段。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是统一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工业文明引起的生态危机问题,说到底,是科技进步不够和科技不够发达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5]伴随生态科技的发展,应将环境问题遏止在一个良性循环或有限的空间内、并逐渐化解,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科技水平提高的途径
生态科技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科技体制,健全市场体制、确保市场对生态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实现如下六大转变:1.公益性院所向非营利组织转变[6]按照社会效益的大小,科研院所(包括科研型大学,下同)可分为公益性与应用性二类。公益性院所应从事业单位向非营利性、自治性的组织转变。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相比,汉斯曼用企业所有权理论解释非营利组织的理论(contractfailuretheory),产生的影响较大。他认为,当与某类客户相联系的交易成本和所有权成本都非常高的时候,最有效率的安排可能是不让任何人取得企业的所有权,而是把企业塑造成一个无所有人的或非营利性的机构。[7]萨拉蒙认为,通过第三方机构来实施政府功能,政府与第三方分享在公共基金支出和公共权威运用上的处理权。政府更多的是充任福利项目管理者,而把相当程度的处理权留给非政府部门。政府既为公共福利提供更多的资金;又避免出现庞大的政府官僚机构。在萨拉蒙看来,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中,非盈利组织往往被视为在政府和市场失灵之后的辅助性衍生物,是由于政府局限而产生的公共物品生产的替代物(品)。美国学者伯顿•韦斯布罗德提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满足个人的需求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引起对社会组织的功能需求,这是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原因。他的逻辑是:个人的需求是异质性的,而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是满足多数选民的偏好,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这些不满意的个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替代性选择:一是移民;二是形成较低层次的政府;三是诉助于市场;四是求助于社会组织。由于迁移成本的不确定性、政府的有限福利责任以及由于公共物品的供给连带性和排除他人消费的不可能性而导致市场的无效率,这些替代性选择都不足以完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就意味着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以外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有存在的必然性,其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取决于公共部门能够满足选民多样性需求的程度,以及选民需求的差异性程度。政府与非盈利院所的分工:政府提供资金,后者供给服务。合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合作卖者”模式,后者仅仅是政府项目管理的人,拥有较少的处理权或讨价还价权。另一种是“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后者拥有大量的自治和决策权,在项目管理上发言权更大。科技商品或服务由非营利组织来提供,生产者的欺诈行为就会少得多。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受到“非分配约束”,在提供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和服务时,虽有能力提高价格或降低产品质量,而且不用担心消费者的报复,但他们仍然不会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不能参与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生产者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从而维护消费者利益。发展非盈利院所,以提高生态科技产品的质量,提高政府科技投资的效率。我国非盈利院所发展的目标是混合模式,在这种混合模式中,其功能是提高政府科技服务的质量。我国政府和非盈利院所的目标一致性,使二者将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科技非政府组织大致可分为五类:①专业性学会、研究会;②行业科协和综合性科协;③教育、科研等非营利性大学、科研院所;④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⑤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非盈利院所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不以营利为目的”。按照国际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趋势,非盈利院所要有合理利润,要按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分配,多劳多得,以引进和留住人才。但要限制股金分红额度。民主管理,发挥本院所优势,院所之间结成相互需求、互为市场的功能性联系,促进协同创新。把非盈利院所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分开,按照专业化分工进行专业化协作,以便形成理想的机制性功能结构。通过国内外、省市内外的院所合作,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研竞争力和效益。引入合理、有效的课题全成本核算机制。资助方、受助方和科研人员都要按照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原则,加强研发成本的控制。非盈利院所转变为非盈利组织的配套条件:加大财政投入。由于我国捐资助研的体制不完善,缺乏专门为非营利院所服务的筹资组织,使得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捐款愿望无从实施,导致非营利院所资金不足。要增加财政投入,政府从非营利院所那里购买公共服务。建立生态科技基金会,筹集资金。生态科技基金会要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在资金运用上不受来自任何部门的强制干预;二是通过自身公正、透明、高效的工作,树立可信度,培育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着重提高科技产品质量,赢得社会认可;四是接受法律和舆论的严格监督。非盈利院所经费来源必须以国家投入为主,以募集资金为辅。在院所初创时期,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投入;资金使用以政府监督、公众和舆论监督为主,内部自律为辅。要向主管部门或单位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接受业绩考核。法制能够扬善抑恶,使更多的人投入慈善事业。制定《遗产法》和《捐赠法》,后者规定,当捐款人经济条件恶化时,财政和社会按捐款的规模,给予回报性补助,维护捐款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诱导人们更多地捐款;《国有资产法》使国有资产不流失,鼓励人们向国有的非盈利院所捐款。2.应用性院所从政院(校)合一向现代院所制度转变应用性院所从事业单位向现代院所制度转变,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院校制度。现代院所制度,虽然设定发展科技等社会目标,履行其公共责任,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也不再是政府及其部门的附属物。现代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的基础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知识产权所有者,作为科研院所的出资者,拥有所有权。由出资方代表、专家代表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是院所的最高决策机构,面向社会选聘院(所)长。院(所)长负责科技业务和日常管理工作,对董事会负责;院(所)学术委员会决定学科和课题设置、科技人员组成和科技计划及其实施。第一,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组织制度安排规范院所领导行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行使职权,相互依存,相互制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第二,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激励、监督、制衡机制,调动人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使公司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与院所的监督、制衡机制相结合,形成有序运作。对企业高层管理者与技术创新者的激励,主要采取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其薪酬应包括基薪、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期股、职务消费以及福利补贴等。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生态科技。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出重要成果,提高生态科技的水平。按照成果和课题的完成质量和社会效益、创新程度对科技人员实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实施合同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形成开放流动、竞争高效、鼓励创新的研究氛围,使科技机构多快好省地出成果。第四,健全监事会,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评价体系;实行公司会计由股东单位委派与轮岗制度;实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科研院所安全预警评价体系。3.人事管理从传统制度向人才资源管理制度转变制订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人才规划,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培养造就一支由生态人才、技术推广人才、企业家和科技骨干组成的高素质的生态科技队伍。从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转变,加强科技机构与国外科技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发,解决资金不足、人才不足和创新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加生态科技人员野外、住房、福利等方面的工资津贴。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奖励成绩突出的生态科技人才,按照成果和课题的完成质量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程度对科技人员实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生态科技。制定实施合同聘任制,优胜劣汰,形成开放流动、竞争高效、自由探索、鼓励创新的研究氛围,使科技机构始终保持活力,多快好省地出成果。鼓励科技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人才总量迅速增加,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生态文明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来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技领域普遍缺乏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必须把人才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第一资源来规划、培养和开发。要实行政策倾斜,投入支持,改善条件,投入一流师资和一流设备,创新培养方式,以学生主动学习替代教师讲授灌输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生态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的生态科技成果。4.宏观科技管理从九龙治水向国家科技委员会统筹转变重建的国家科委,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小、重复、生态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生态科技机构为主体、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官研学产中(介)联系紧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社会参与、共同发展、效益提高的生态科技体系。必须统筹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扩散与利用的市场环境,促进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繁荣,消除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体制性障碍,为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以制度创新和创新环境建设为重点,强化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创新成果转化、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的建设,对技术服务推广活动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凡是能够放下的权利,政府都要还给院所;对院校的管理从直接转向间接,从过多干涉的指令性、分配性行政转向指导性、服务性行政。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政府指导生态科技市场,市场引导科研院所的体制。实施有限行政、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不是用行政审批来决定院校的设置,而是用“院校设置法”来规范院校的生死存亡;不是批课题拨经费,而是依据“科研法”来分配项目和奖励科研成果;不是垄断学科评价和质量评估,而是依据“科技质量法”,通过教授会等中介组织开展社会评估和市场评估。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引导先进齐全的设备等资源配置倾斜于优势学科;鼓励生态科技创新各主体相互联姻,走共同开发、共享科技成果之路,以缩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促进院所之间学术交流,优势互补,促进先进系统、高效设备、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数据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创新生态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推进生态信息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计划导向转向政府导向与生态需求相结合的创新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促使生态主体开发出供需对路的实用技术。一是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生态项目和中试项目实行财政重点投入;对于有实用价值的生态技术实行有偿使用,以鼓励研发。二是改革传统的“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的科研模式,建立“市场—立项—研究—成果—市场”的研究模式,提供更多的符合生态发展需求的新技术。三是构建有效的生态科技需求动力机制,以使用者收入提高和素质提高促进生态科技需求增加。5.资源配置从小而散向重点项目、核心生态技术支持转变生态科技发展,以提高生态科技质量效益为主,以为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全面服务为主,以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保障为主,以坚持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自我推进为主;财政支持以“重点与集中”和“大而精”、“精而准”的项目为主,以公共性强,社会效益好,风险比较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为主。生态科技发展以原创性研究、基础性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为主;以研发核心生态技术、瓶颈技术或配套技术为主;从引进生态科技为主转向坚持自主创新、自我推进为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结合,以“跟踪、赶超和跨越”、抢占世界生态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与开发简便可用的“傻瓜型”技术结合为主;以提高生态产品质量为主,以节地、节水等稀缺资源的节本增效技术为主,以高附加值产品和出口导向型商品为主。要实行政策倾斜,从对科技的全面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向重点和瓶颈的生态科技的优惠转变。设备、人才等优质资源配置倾斜于优势学科、重点院校和重点课题。每个院所都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结构优化思路,瞄准自身优势和当地资源所决定的发展需求,集中力量,对一批或一二个生态主导产业产品的重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尽快获得突破,做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专利,形成一批技术标准,提升做大做强一项或几项生态产业的能力,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设施创新等一系列供给创新,培养一批生态科技研发人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当地生态的比较优势,进而在产品与技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方面密切城乡关系,并形成良性互动。加速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生态设施材料、高效节能节水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化,促进有需求和发展有前景的新兴产业崛起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科技研发,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跟踪生态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进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延长生态产业链。围绕品种调优、品质调优、产业产品结构调优,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推广体制从计划调节为主向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积极作用转变。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奖励等经济杠杆,调动企业生态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促进生态科技推广机制市场化,生态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财政生态科技投入从国有生态科技院所独享向生态文明创新的各种经济成份转变。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一视同仁,发挥财政资金的种子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尤其是非公有制的资源投入生态科技研发和推广。建立公开透明竞争的经费管理机制,根据研究主体的实力,特别是企业生态科技的业绩来选择资助对象和进行生态科技奖励。生态科技激励从政府孤军奋战向政府奖励与民间奖励结合转变。如美国科技奖励的显著特点:一是其权威性不取决于设奖机构行政级别,如“阿切斯科学奖”为美国的“诺贝尔奖”,它比美国政府设立的总统科技奖荣誉更高;二是其以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基金会和企业等民间团体、机构设立或资助科技奖为主体。生态科技激励要从偏重科技成果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国际影响,从偏重理论研究转向注重科技成果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评审指标体系和权重,加强科技奖励的管理与监督,完善科技奖励中的公开、公示、异议和有奖举报制度,扩大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延长国家科技奖励的异议期和完善异议处理机制,加强社会对科技奖励评审工作的监督,提高科技奖励评审的客观公正性,提高科技奖励的效率。科技创新从单个企业孤军奋战向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转变。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及竞争加剧,合作创新能够推进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厂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渠道聚集社会资金用于生态科技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行为。按照合作的松紧度和合作范围,合作创新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战略合作层。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项目或人员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此基础上选择战略合作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组成校(院、所)企合作委员会、科研院所董事会等形式,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使企业扩大知识和技术的视野,增强搜寻、识别技术的能力。第二层次是机构合作层。根据主业所属的技术领域,选择学科力量强的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还可将研究所设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内,让其提供科研设备,再让企业提供资金,双方技术人员共同研发生态技术,共建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形成企业的组织学习行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关注生态科技供给转向增加生态科技需求。生态科技发展与使用者增收是相互促进的。使用者增收,就会提高使用者对生态科技产品的购买力。使用者从分散转向组织起来,能够扩大使用者的科技产品购买欲,提高生态科技的购买力。培训重点要从知识转向技能,培训形式则从传统转向现代,提高生态科技使用者的科技素质,从而扩大生态科技的需求。6.项目分配从“小范围”向“大市场”和“大社会”转变政府通过项目配置引导院所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学科设置突出前瞻性、交叉性、高起点,根据学科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构建切实可行、公开公平、清晰规范、客观公正、招标竞标、择优委托的评审项目制度,构建非政府的社会评估、市场评估等中介评估评审制度,构建与国际评价方法和标准一致的项目分配、评审和人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大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将更多的控制权给予科技产出影响最大而又最难监督的专家和研究团队,要其承担相应风险(即成功的荣誉和失败的惩罚)。适当使用“集体惩罚”机制和问责制度,可以迫使组织内部的精英成员更多地采取合作态度。从项目经费制向项目前部分划拨与项目中、项目后奖励结合的经费投入制度转变,根据具体情况,把部分项目经费改变为奖励基金。此外,修订或制订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加强其可操作性,发展生态科技。一是增加财政生态科技投入,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倾斜,确保生态科技的基础研究供给充分。建立《生态科技进步法》,规定财政生态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要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依法确保生态科技的基础研发等投入必须与财政收入同步增加。二是实施世界最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保护发明者、持有者的权益,保护国有科技财产不受侵犯。
本文作者:周志太工作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后浇带PVC混凝土支撑柱探讨
摘要:目前,流行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结构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在结构超长、地基变化较大、荷载变化较大的部位必须设置后浇带。在施工过程中,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之前后浇带两侧的梁、板等构件形成了事实上的悬挑结构,而结构设计中相关的构件截面及配筋均按照简支结构设计,不会考虑此处悬挑的受力,因此后浇带必须考虑支撑问题,将事实悬挑结构转化为简支结构,以保证结构的安全。但后浇带的支撑一直是现场施工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而采用PVC管支撑柱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后浇带支撑;PVC管混凝土柱;应用;受力计算
在土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后浇带的支撑一直是现场施工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尤其是地下室沉降后浇带支撑时间非常长。使用传统的支撑系统由于杆件及配件与主体使用的杆件及配件通用,现场极难对拆除时间进行控制,造成部分后浇带支撑实际拆除时间过早,即使后期管理人员巡场时发现,也只能后期再行顶撑,造成了结构隐患。后浇带采用PVC管支撑柱则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PVC管与常用钢管外径差异较大,其质量远大于常用钢管,且拆卸相对困难,无法用于其他架体,彻底解决了随意拆除后浇带支撑的问题。
1后浇带使用PVC管混凝土支柱的优点
第一,后浇带使用PVC管混凝土支柱加快了设备料周转使用率。第二,防止随意拆除后浇带支撑,节约管理成本。第三,支撑稳定,可减少结构隐患发生概率。第四,造价低,节约成本。第五,制作简单,技术要求不高。
2PVC管混凝土支柱施工概述
支撑结构设计论文
1支撑结构设计
1.1支撑方式和支撑点选择
由于相机采用全反射光学系统,反射镜的背部不参与光束传输,因此,常采用刚度较高的背部支撑方式。
1.2柔性支撑结构设计
在主镜支撑结构上减弱了个别方向上的刚度,引入了一定的柔性,以此来抵消反射镜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热应力和微小变形。柔性铰链被广泛应用于支撑结构的柔性设计领域,其具有无机械摩擦、结构简单、释放自由度和灵敏度高等特点。柔性铰链通过在某一方向上切开一个柔性槽,以降低该方向上的刚度,体现其柔性,使其能够产生微小变形,释放热应力,只存在一个柔性槽的柔性铰链被称为单向柔性铰链,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将多个柔性槽成组使用,即可实现在多方向上的柔性,达到释放多个自由度的目的,将其称之为多层柔性铰链。由于主镜采用背部3点支撑方式,在反射镜长度方向上对称分布支撑点位置,基于半运动学安装定位原理,每个柔性支撑结构需要约束两个方向的自由度,因此,采用3层组合式柔性铰链,释放4个方向的自由度,参考Bipod双脚架设计原理,设计柔性支撑结构,其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分与反射镜支撑孔粘接,下部分与支撑背板连接,上下两部分通过螺钉连接。3个柔性铰链对心安装,便可以恰好约束镜体6个方向的自由度,又不会因为过定位产生装配应力。支撑背板的作用是固定连接3个柔性支撑结构,将反射镜固定安装在框架指定位置,因此采用高强度的加强筋与薄壁组合的结构形式,组成多个结构封闭的四边形单元,以达到支撑背板高刚度的的要求。对比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热性能、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加工工艺性等因素,选用线胀系数经过特殊匹配的Invar作为反射镜柔性支撑结构的材料,采用比刚度高、导热性好、线胀系数低的高体份SiC/Al复合材料作为支撑背板的材料。
2镜体轻量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