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播分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22:50: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制播分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制播分离对电视台的影响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制播分离”一词是多年来广电行业的热门词汇,但因各种因素限制,长期以来进展较为缓慢。伴随着“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两块崭新的牌匾亮相,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制播分离的目标是促进电视台“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运作”,解决播出机构内部自身的改革问题,将政策允许的制作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剥离出来,打造市场主体,激活播出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理顺国有播出机构与社会制作机构之间的市场关系,在进一步夯实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导向职责的同时,鼓励更广泛的市场竞争,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制播分离;公司;品牌节目;广播电视产业化
上海文广在全国广电系统内率先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制方案是将上海文广分拆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东方传媒。
上海广播电视台,继续实行上海文广现有的事业体制,新成立的东方传媒,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控股,实行“台属、台控、台管”,东方传媒将囊括上海文广除“新闻”以外的全部制作资源。
近年来,“制播分离”是我国电视界的热点话题,所谓制播分离就是将电视制作与播出分离开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则指的就是国家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正确舆论宣传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交由社会上电视制作公司来完成的一种管理体制。那么,上海文广在全国广电系统内率先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这一举措将对广播电视业带来哪些利与弊呢?
一、制播分离的概念及涵义
电视节目运营机制对制播分离改革认识
随着我国电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媒介的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晰,在把握正确导向保证电视媒介宣传功能的同时,实现电视媒介的自主产业化经营,改革电视台内部制播合一的模式,逐步实行制播分离制度,已成为电视媒介体制改革新的思路。美国是电视媒介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自诞生之时,就以追求商业利益为基本目标,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合理的电视节目制播机制。这对我国制播分离制度的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电视节目运营机制
美国的电视从创办开始就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并为此而建立了与其目的相适应的商业电视运营机制。
(一)网台分离的两级传播系统
美国的电视业是从无线电视网发展起来的,创立伊始,就形成了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美国广播公司三足鼎立的垄断局面。全国三大电视网联同其加盟台实行制播合一的运作机制,一度控制电视媒介的制作、生产、销售和播出,形成垄断性经营。为了打破三大电视网的垄断,促进电视节目制作的多样化,美国FCC(联邦通讯委员会)于1970年颁布《金融收益与辛迪加法案》,规定各商业电视网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的自制节目不得超过节目部总量的15%[1],由于这种强制性的行政干预,三大电视网不得不采购大量独立的电视节目,或委托影视公司制作节目,独立的电视节目制作市场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1971年又颁布《黄金时间法规》,该规则要求,前50名市场中的电视网附属台在星期一至星期六之间每天播出电视网节目的时间限制在三小时以内[2],这项法规旨在减小电视网对加盟台的控制,促进地方电视台自主制作电视节目或购买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节目。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福克斯等其他电视网的发展壮大,三大传统电视网的市场比例急剧下降,这两项法规也随即废止。然而,这种制播分离的方式却因其经济方面的合理之处,在美国的电视行业中保留下来。电视网可以通过购买电视制作公司的节目保证节目资源的供应,同时又不需要支付自主制作时庞大的制作团队支出,节省了节目成本。所以,就算没有行政手段的强制,各大电视网依然愿意采用这种制播方式。美国电视体系分为全国电视网和地方性电视台两个系统。电视网除了拥有若干家直属的电视台(自有自营电视台)之外,还会以签约的方式与众多地方性电视台联盟。这些加盟台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进行独立经营的企业,通常分别隶属于自己的母公司,但它们在同三大广播公司签约之后,有义务在规定时段内播出电视网向它们提供的节目以及穿插在节目中的广告,而电视网则要付给加盟台一定数额的节目播出费[3]。由此可见,电视网与加盟台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电视网通过吸收大量的加盟台,扩展了自己的网络覆盖区域,扩大了节目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广告收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加盟台则通过电视网获得质量更高的电视节目,保证了地方台较高的收视率和广告价格,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播出收入。电视网和加盟台在合作中都增加了效益,因此也牢固了二者的合作基础。这种网台分离的机制特别适合高投入、高产出性质的电视行业。电视网向加盟台提供节目和穿插在节目中的广告,使电视网在制作节目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向更多的观众群体传播了自己的节目,降低了向单个观众提供节目的成本,又不用考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将松散的市场资源有效地集合起来,调节资源配置,实现更高的规模效益。加盟台从电视网中获得了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吸引了更多观众,从而可以向本地的广告商收取更高的广告费用。同时减小了本身对于制作电视节目的压力,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生产本地新闻类节目上,提高地区电视台的信誉度。对于面向全国范围的广告商而言,可以直接向电视网购买广告时段,降低了全国范围内的广告成本,满足了电视网内各地方台对于广告时段的需求。
(二)制播分离的节目制播机制
广播电视业受制播分离的影响论文
摘要:“制播分离”一词是多年来广电行业的热门词汇,但因各种因素限制,长期以来进展较为缓慢。伴随着“**广播电视台”、“**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两块崭新的牌匾亮相,**在全国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制播分离的目标是促进电视台“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运作”,解决播出机构内部自身的改革问题,将政策允许的制作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剥离出来,打造市场主体,激活播出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理顺国有播出机构与社会制作机构之间的市场关系,在进一步夯实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导向职责的同时,鼓励更广泛的市场竞争,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制播分离;公司;品牌节目;广播电视产业化
**文广在全国广电系统内率先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制方案是将**文广分拆为**广播电视台和东方传媒。**广播电视台,继续实行**文广现有的事业体制,新成立的东方传媒,将由**广播电视台控股,实行“台属、台控、台管”,东方传媒将囊括**文广除“新闻”以外的全部制作资源。
近年来,“制播分离”是我国电视界的热点话题,所谓制播分离就是将电视制作与播出分离开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则指的就是国家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正确舆论宣传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交由社会上电视制作公司来完成的一种管理体制。那么,**文广在全国广电系统内率先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这一举措将对广播电视业带来哪些利与弊呢?
一、制播分离的概念及涵义
制播分离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
灿星节目制作公司经营模式及建议
一、灿星节目的制作特点
灿星的成功与它出品的成功节目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灿星制作出品过许多成功的节目,如从《中国达人秀》到《出彩中国人》,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好歌曲》,从《舞林争霸》到《舞出我人生》等。这些节目除了获得了高收视率之外,在制作方面、传达的主题方面也形成了一些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规律,从而共同构成了灿星节目制作的特点。(一)同源复制、同类延伸。灿星的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同源复制,主要是在引进的原版节目模式基础上,改头换面复制再造另一个类似节目,如《中国达人秀》《舞林争霸》等,换个名字就成了《出彩中国人》《中国好舞蹈》,而《中国好声音》聚焦一些创作歌手,就成了《中国好歌曲》。灿星的节目延伸主要是同类延伸。同样的节目模式,同样的选题,都是才艺、唱歌、跳舞的形式,却以不同的组合,通过将平民选秀的本质与明星嘉宾的支持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看似不同但却本质相似的节目。(二)海外引进、中国表达。灿星成功地将海外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作了一系列符合中国舆论的综艺节目,突出公益、正能量、圆梦等主题,迎合中国观众的心理,增加明星、故事等元素。这些结合都是灿星的节目取得高收视、游刃于各大卫视的关键。比如《中国达人秀》就是以“达人和梦想”为主题,挑选那些平凡普通但富有才华、拥有梦想并渴望奇迹的普通人,让他们走上世界舞台。节目帮助平凡的普通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三)性情人物、制造反差。对于真人秀节目,无论是明星还是平民,核心都是“人”。观众最想看到的是真性情、有故事的人。所以灿星成功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以明星+平民的配置让观众看到了想看到的一面。而通过平民选秀的方式,以人物身份、故事差异来制造反差,让观众感受到内心的震撼,从而实现节目的真实性。(四)场面做大、细节精致。采用大场面的舞台,具有炫彩的灯光以及有创意的道具等,再经过后期的精细剪辑,呈现出别样的现场效果。这一定程度上符合观众看“奇观”的收视心理。场面做大的同时,灿星又加强了对细节的苛求。在《中国好声音》中,灿星花费大量成本请来受过专业训练或有演艺经历的歌手、国内顶级的贝斯手、知名的音响工程师,配备了价值千万元、能保证在万人体育场播放音质良好的音响等,以确保“好声音”的品质。在拍摄中随时抓取选手或嘉宾的细微表情,时刻带给观众惊喜。
二、灿星节目的经营模式
灿星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采取公司与电视台“联合制作,共同运营”的新型商业模式,对行业长远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节目研发、遴选,到节目内容制作落地,再到节目推广营销及后续衍生品开发运营,公司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一)制播分离的商业模式。制播分离的概念最早在英国出现,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一部分节目委托给一些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而自身负责对节目的规划、评估、审核和播出等。传统的制播分离模式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电视台出制作费,制作公司负责创意、制作,广告收益归电视台;另一种是电视台把时段打包卖给制作公司,节目生产和广告经营均由制作公司负责。多重身份的背景为灿星实行制播分离模式创造了条件。灿星隶属于星空华文传媒(SMG通过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曲线兼并星空传媒后成立的新公司)的制作公司,是独立于电视体制之外的产物。它既有国资背景,又有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多重身份使它可以在如今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游刃有余地游走于多个平台。从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到中央电视台,灿星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这是灿星与天娱等其他体制内制作公司的最大区别。《中国好声音》是我国电视历史上制播分离模式比较杰出的代表,它是由灿星制作公司负责购买版权、节目制作和运行的。而制作团队则采用的是曾经打造《中国达人秀》的原班人马。《中国好声音》采取的制播分离模式是以一种最低的成本来赚取最大利润的商业模式,在利润分成方面也采取了合理的分配方式,打破了以往的恶性循环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成功的营销推广。1.渠道策略。在渠道策略方面,灿星选择的是与大多数公司相同的宣传方式,通过公司官方网站、手机杂志宣传及百度贴吧、博客、微博等网络宣传,还建立了一些相关的微博粉丝群来进行互动宣传,在节目播出之前就打好了第一枪。2.产品策略。在产品策略方面,灿星主要是在节目特色创新、收视率和品牌效应方面取胜。在节目创新方面,《中国达人秀》的优势在于它做到了导向与收视率的统一,凭借民间优秀艺人的生动体现,赚足观众的好评。以“小人物大梦想,平凡人创造奇迹”为主题宣扬真情、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把最清澈、最真实、最朴素的一面展现给平民观众,做到以情动人。3.包装策略。在包装策略方面,灿星从舞台、灯光到主持人、嘉宾、选手等各个细节方面着手,为节目进行了良好的包装。简单的舞台,不过分华丽的灯光,主持人得体的服装与言行举止,形成了良好的节目氛围,让观众在节目全程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状态。
三、灿星节目制作发展建议
(一)调整现有节目形式、推行节目原创模式。如今的中国综艺市场,早已不是那个版权综艺当道的市场。随着《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原创综艺的不断播出,引起了广大观众的不断关注。在综艺节目方面,观众对原创的要求越来越高。灿星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在综艺节目方面赢得高收视,就必须不断去追求节目的原创性。(二)摆脱对音乐综艺形式的依赖。在《中国好声音》取得成功之后,灿星公司就对音乐综艺节目的形式形成了依赖。但通过近几年的综艺收视,我们可以看到,灿星无论怎么去走复制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路径,都再没有创造出《中国好声音》的辉煌。这无疑是对灿星的这种路径依赖给出了一种警告,如果只是一味依赖音乐综艺的路径,灿星在未来的发展将不会有新的起色。(三)打造闭环产业链,赚取多轮收入。灿星在《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中,就已经通过“制播分离”模式为公司在除了节目收视以外的广告收入方面开创了先河。利用股份制的合作模式以及体制外的优势让灿星在与电视台的合作中掌握了优先主动权。除了在首轮与电视台一起分担制作成本、分享广告收益外,灿星还掌握着自有品牌栏目的版权(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和选秀艺人等资源。灿星应该懂得利用自身品牌、艺人等各种资源,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来赚取多轮收入。
研究我国电视节目的现状
英国学者史蒂芬森认为传播是一种游戏“大众传播最好的一点就是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的游戏之中,也就是让他快乐。如今,媒介的娱乐游戏功能愈发彰显,电视节目在寻求娱乐生命力扩张的过程中,电视真人秀节目引爆了一波收视热潮。其节目形态呈多样化发展,内容逐渐丰富,电视节目市场也不断有新鲜的元素涌现,节目的构成和播出方式也有所变化。纵观我国现有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从类型上大致可分为:野外生存挑战类、才艺表演选秀类、智力技能比拼类、约会交友相亲类、生活方式技艺类以及一些衍伸节目的类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下此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模式:
国外引进版权,国内批量生产。2012年掀起真人秀电视节目新高潮的《中国好声音》,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营销策略刺激了国人的眼球,这样一档获得受众极高评价的节目,不免让各界纷纷寻求它的成功及价值模式。回顾近几年来的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几乎都遵循着一个规律:欧美首创—港台移植—国内复制。如:广东卫视《生存大挑战》来自于美国CBS的《生存者》;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来自美国FOX的《美国偶像》、《我们约会吧》引进自英国的《TakeMeOut》,无一例外,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同样来自于海外——荷兰的节目《Thevoice》。真人秀这类节目就是这样掀起的热潮,克隆成为了极其重要的手段。尽管我们不得不赞叹,从国外引进节目版权,在国内的电视荧屏上亮相,从节目收视来看此模式己经屡试不爽,但是随着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发展,它的缺陷与弊端也日渐突显。真人秀节目一度盛行的,使得各大电视台争相推出层出不穷的复制品和改良品,使得观众对此类节目的热度逐渐降低,节目价值观的传达、观众的收视疲劳等诸多方面都引发了来自社会、文化不同层面的争议。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如果不重视节目的创新研发,节目形式多样化发展,是否会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走向衰弱?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带来了电视媒介对于节目本身新一轮的思考。
(二)制作模式:
从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制播分离是相对于制播合一来说的,它最早起源于英国。我国电视行业制播分离从90年代初开始了一些“制播分离”的尝试,但总体而言成效并不显著,这也源于我国与西方媒体管理体制的差异。尹鸿教授提到:“制播分离的前提必须是制作和播出方都是平等的市场交易主体,而不能一方在市场上完全竞争,而另一方则具有不进入市场流通的行政专营权。”广播电视的核心业务是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电视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竞争机制,制播分离模式带动市场竞争的运转,市场成为最公平的主体,对于电视真人秀这类开放性节目市场无疑成为最具说服力的评判。
目前为止国内最热门的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采用的就是制播分离的模式,其播出平台为浙江卫视,引进版权及制作团队则是灿星制作。此前多数节目中,广告收益始终属于电视台,而制作公司只能赚取一定的节目制作费用,这就导致制作公司在制作上“节流”,资金不充足,节目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中国好声音》和浙江卫视的合作则是国内首家投资分成的合作模式,所有的节目投入、版权和制作费都由灿星制作承担,双方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于制作成本、节目品质、收视率及双方最终收益几要素间的正相关性,合作最终以高昂的制作费用来保证了节目质量。事实证明,这样的合作模式大获成功,《中国好声音》播出三期就已收回前期耗费的巨额制作成本,这无疑创立了一个中国电视制作合作模式的先河。
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机制演变论文
一、节目制作,往往受控于政府规制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按照与播出平台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两种模式。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制播分离似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但是,按照产业效率、价值链整合的说法,关于节目制作是社会化还是制播合一,却还需要新的判断指标。经济学现代化演进的标志性概念——交易成本,可以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来源选择的判断指标。当播出平台获取节目所花费的成本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即交易成本)大于内部生产所需另外支付的管理运营成本的时候,节目的市场化获取方式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反之,则是理性的。就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内部组织生产和外部市场交易,是两种存在博弈关系的资源获取方式,因此,交易成本被认为是检验企业规模是否合理的首要指标,在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达到均衡的时候,是企业规模和市场边界的均衡状态。但对于产业实践而言,均衡只是教科书上的假设,市场永远处于变动状态,因此,所谓制播分离还是制播合一也就很难确定哪一种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因为制播分离和制播合一是关乎企业规模和市场边界的利益格局设计,如何选择,从理论上讲,应该更多的是由企业自身的情况决定,每个广电企业各自的情况不同,也有各自选择节目获取方式的差异。
但是,节目制作真的只是广电企业自己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吗?上述经济维度上效率优先是否可以主导广播电视节目获取方式?就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并非如此。那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机制的选择是如何形成的呢?其演变路径如何呢?国际的经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为我们展示这一过程的矛盾冲突与发展趋势。
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更多的受到政府规制的影响。一个国家的传播政策一般包含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经济福利。②其中,与政治福利相关的主要价值观念是支撑民主政治机制或者为民主政治机制所促进的那些价值,平等参与、言论出版自由是这一层面传播福利的核心;社会福利在不同的国家具有较多分歧,但对社会秩序和凝聚力的重视却是共同的;经济福利的目标受不断变更的传播定义的影响,对基础设施的最低要求是使国民经济能够在生产和市场环节中有效运行,此外,效率、就业和盈利性也是考虑因素。长期以来,竞争、垄断、管制、多样化四大问题彼此制约,难解难分。如何处理这些彼此关联且时常冲突的问题,这是西方传媒政策法规的核心任务。③美国公共政策学派代表人物哈维克(John.J.Havick)曾概括出传播政策制定的四种理论模式:一是经济规制,指以经济效率为标准,强调实施规制中的产业主导原则,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二是新多元主义;三是多元主义;四是政府主导,指政府依据自己的偏好制定政策,实施政府行为。④四种理论模型提供了政府规制关于广电产业利益格局的四种假设,本文理论性的经济分析更多的体现经济规制的价值取向,而当规制偏好处于政治、社会、经济三个目标间不同的冲突与合谋格局当中,关于制播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社会化的论断就会出现现实与理论判断间方位的漂移。下面我们以一些国家制播分离的实践状况为例,来探讨作为经济行动指南的制播关系的多态表现。
二、韩国:国家强力扶持,制播合一,向海外市场扩张
近年,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就是经济规制偏好的体现。例如,韩国是一个奉行公共广播体制的国家: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另一方面,也曾一度试图仿照英美国家,推行制播分离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国策方针,先后推出《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了文化产业的管理法规和未来规划;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振兴局”等机构,并专门拨出巨额资金,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另一方面,为了打破三大集团的垄断地位,推行制播分离制度,韩国政府从1990年代初期即开始推行节目配额制度,1999年并正式出台《广播法》,规定电视网外制节目的播出比例到2001年增加到40%,其中独立制作商节目份额增加到30%,并且电视网每月黄金时间必须播出15%的外制节目;如果违反规定将处以300万-3000万韩币的罚金。⑤但配额制实行的1991年,KBS两个频道播出节目中大约96%是自制节目,MBC和SBS则分别是95%和93%;⑥到了2001年,当年三大集团全年播出时间中自制节目仍然占到84.4%,台外节目时间仅占16.6%(其中还包括与电视台有特殊关系的外部制作单位)。⑦对于韩国这样一个政府明显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来说,政府规制的效果表现出如此糟糕的成效显然另有原因。在产业经济效率导向和公平市场建构导向的冲突中,韩国政府明显偏向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培育,而对这一竞争力的基础——垄断,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透析制播关系与国内电视剧的发展
电视剧制播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从制播关系的角度看,电视剧生产可以分为制播分离、制播合一和制播整合,制播分离就是电视台从市场上购买电视剧,自己不参与生产;制播合一就是电视台自产自销,实际上就是自制剧;制播整合就是电视台和电视剧制作公司建立联盟关系,电视台参与早期的策划、编剧、拍摄和制作,共担风险,共享盈利。从经济学视角看,这三种模式要从竞争和合作、生产和交易、信息和风险等方面分析其利弊,最终要落脚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1、制播分离模式或称购买模式。制播分离就是在制与播的关系上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市场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来提高电视台的生产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电视剧生产成本。电视剧是最早实行制播分离的领域,因为一些电视台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自己生产电视剧,只能到市场上购买。一些专业化的电视剧企业生产了一大批优质的电视剧,但是,随着我国上星频道的增多,电视剧片源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好剧难求,价格虚高,这些对于电视台都是很大的风险。通过市场购买是否能够获取质高价廉的电视剧成为疑问,卖方市场的出现使电视剧的市场购买与自制或订购比较发生了成本结构的逆转,在不能保证质量和版权不能自我所有的前提下,电视台的风险和成本突然增加。例如,天津、安徽等四家电视台买断首播权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多台同时播出,出现了抢播闹剧,电视剧的购买模式没有使电视台受益,反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制播合一模式或称自制模式。实质就是电视剧产供销纵向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战略。制播分离以后,我国电视台下属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成为市场主体,优质的电视剧由剥离出去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制作,电视台参与到电视剧的策划、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这种交易模式将市场交易内部化。这种纵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电视剧资源的异质性和差异性能力,而这些战略性和稀缺性资源很难通过市场上获取,保证了信息沟通的便利性,控制协调的经济性,同时可以削弱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能力。虽然电视剧的创作需要大量的资本和团队的协作生产,专业性和艺术性要求高,对电视台的创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个挑战。但是,一些实力雄厚的电视台开始回到制播合一的生产模式,特别是许多电视台都有隶属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具有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导演、编剧、演员和制片人等,自己对电视剧进行投资拍摄,自己拥有完全的版权,通过异质性的资源塑造媒体的品牌,而这种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增强电视剧市场支配力,减少因购剧形成的信息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执行和监督契约等交易成本。当然,电视台自己制作电视剧一般需要较强的制作团队,雄厚的资金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特别是电视台还需要制作大量的新闻、娱乐、服务、财经类节目,降低了电视台的灵活性。所以,电视台要确定自己的市场边界,一些非战略性的电视剧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要控制一些异质性和战略性电视剧资源,同时,比较自制与购买哪个具有竞争和成本优势。
3、制播整合或称定制剧模式。定制剧就是按照电视台的需要委托社会制作公司制作电视剧,相当于企业外包。一般电视台拥有电视剧的版权,电视台和电视剧制作公司共同创作,共同发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或者按照某种形式分成。因为电视台早期介入,电视台在选题策划、主创确定(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的选择)、拍摄制作、后期宣传,以及节目的编播各个环节与制作公司相互协调,在剧中融入自身的个性,这种模式是渠道方和内容生产方的深度合作,是电视剧市场激烈竞争相互博弈的产物。电视台对电视剧制作产业链中的策划、选题、制作、播出和营销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可控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的企业通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建立长期的紧密的联盟关系,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种战略是介于制播分离和制播合一的联盟关系。这种联盟关系可以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的风险,使电视台、制作公司和广告商的利益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制播格局,促进电视剧产业升级。
我国电视剧市场的竞争现状与编播特点
电视栏目市场化运转
2009年,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省市广播电视媒体闻风而动,一时间关乎广播电视媒体未来发展与走向的体制改革在全国广电媒体展开。此次广播电视媒体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改革所涉猎层面之广,层次之深,是前所未有的,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其他诸如综艺、体育、生活、科教等节目,均可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实行制播分离,在市场中寻找新的定位。
作为广播电视台自制节目的电视栏目,在广播电视台播出的众多节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制作水平高低,从某种角度讲代表着电视台的制作水准。所以电视栏目在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中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在节目走向市场化的今天,电视栏目应该如何进行运作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束缚下,电视栏目很难实现跳跃式发展,实行制播分离,就是要打破现行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不分编制,唯才是举,量化考核,绩效分配。其次要面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找商机。要树立全新的思想理念,放弃事业单位高高在上的经营作风,根据栏目的实际情况在市场中寻找商机,以求剥离制作的成本与风险,并以市场的方式予以化解。新的创收模式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栏目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生存保障,从而推动节目创新。
从实践上看,沈阳广播电视台《约见爱情》栏目的运作,或许能给我们提供少许借鉴。2009年为了贯彻广电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沈阳广播电视台经过数次的探讨和研究,结合沈阳的区域特点和沈阳广播电视台的自身实际情况,首先推出一档电视栏目进行制播分离、公司化运作。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公平和公正,沈阳广播电视台,在台内进行了公司领导干部的招聘。通过竞聘,在确定人选后,台领导给予了公司充分的自主权,明确了按市场价格收购公司制作节目的收视系数和控股比例,其他诸如栏目的内容和形式、人员的任用、股份的招募、市场的定位、均由公司自己定夺。沈阳广播电视台的体制改革,早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数家资产优良的民营企业闻风而动、纷至沓来。经过几轮磋商,公司与一家民营企业签订了联合经营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册了“沈阳中盛华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至此公司化运作已初具雏形。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在人员结构上,公司改变以往栏目人员招聘只在台内流动的惯例,既面向广播电视台内部招聘那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编采人员,又向社会招聘充满生机、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栏目的日后播出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公司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调整,栏目实行成本化运作,量化考核、绩效分配,按片取薪、按质拿酬,多劳多得,这样就激发了热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在传统的电视栏目运作中,经济元素从来不是电视栏目考量的范畴。改变那种只做节目不管经营成本,不顾电视受众反响的运作模式,正是此次电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司成立后,对电视节目的选项,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对电视节目走向和电视受众需求进行了调研,在对大量的信息综合分析后,他们决定制作一档爱情栏目。在当时,反映爱情方面的栏目,在全国绝无仅有;爱情栏目在沈阳乃至东北区域更是空缺,而随着大龄青年的不断增加,人们迫切需求一档爱情栏目为他们搭建相亲平台及提供相亲信息和服务。几经斟酌,公司决定制作一档爱情栏目,命名《约见爱情》。《约见爱情》栏目一经播出,反响强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栏目的成功播出并没有使他们陶醉其中,相反他们将目光瞄向了市场。他们深知仅靠线上的服务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电视台的终端环节开拓线下的市场业务,只有线上线下业务的完美结合,公司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为了配合《约见爱情》栏目宣传,也为了给沈阳单身男女搭建相亲平台,公司成立了《约见爱情》会员俱乐部,每月定期举办“万人相亲大会”。由于组织得力,宣传到位,“万人相亲大会”,每次参加人员少则一两万,多则六七万。可谓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国内多家媒体及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万人相亲大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轰动效应,超强的人脉资源又吸引了一些商家和企业,他们纷纷与公司联系,探讨合作意向。公司向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完善服务,公司先后又成立了《约见爱情》网站、婚庆礼仪公司,构成了婚庆一条龙服务的业务链条。
广播电视企业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视媒体之间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对广电企业良好运行提出了挑战和要求,尤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广电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能力的问题。文章对广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广电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广电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建国初期,我国广播电视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网络电视如雨后春笋般逐渐涌现。广播电视正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广电企业的发展需要了。
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广电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民营影视企业缺陷研讨
一、民营影视企业遭遇的政策困境
从1994年11月中国第一家民营影视企业诞生开始,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与政策规制一直紧密相关。21世纪以来,民营影视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资源和市场视角拓展了民营影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事实上,民营影视企业在发展中遭遇了一系列政策瓶颈。
1.民营影视政策的滞后性。从第一家民营影视企业——嘉实传媒算起,在民营影视发展的17年中,真正获得相对正式身份不到9年。纵观整个民营影视政策的开放史,基本都是先在事实上存在、而后才上升到政策层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政府对民营影视的发展有一个认识过程;另一方面在于困有体制本身对异于自身的新体制本能的抵制,新生事物冲破重重包围确定自身地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政府对民营影视政策的滞后性,导致民营影视企业在很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增加了很多发展的风险,而且带来了民营影视政策上的模糊性。譬如,民营影视企业的身份确认问题,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公布全国民营影视企业约2300家,但只有117家具有“影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许多民营影视企业不知道申请许可证需要什么条件,也没有条文明确规定,更没有规定什么能做、么不能做,往往是出现“做多就有限制、做少就没人管”的情况。
2.终端播出平台的限制性。当前国家政策规定民营影视企业不能设置自己的终端播出平台,导致它在与国有影视台的合作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节目播出时间无法保障,节目价值难以得到有效体现。另一方面,民营影视机构换取的贴片广告被随意压缩,广告价值大幅缩水;更有甚者,有些国有影视台还要求制作企业必须以每月预付款的方式包销剩余广告时间。民营影视企业的业务被政策严格限制在影视产业中的内容制作与流通、广告销售,而且在内容制作与生产方面不能涉足新闻时政类业务。播映频道和传输网络也不允许民营影视企业涉足。因此,民营影视企业仅扮演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的角色,而且所生产的节目自己没有发行权,用节目换同的广告时间也被不断压缩,缩小了民营影视企业的生存空间。
3.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的严重性。尽管民营影视企业拥有非常专业的制作人,核心层或主创人员大多来自传统的影视台与报社,对媒体机构本身有更多的了解、关注,但对其他行业可能不了解或了解不多。随着影视市场竞争的加剧,民营影视企业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媒介职业经理人十分缺乏。
二、影响民营影视企业运营的管理制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