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9:55: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哲学社会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哲学社会科学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探究

摘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广不可或缺的主体。以“两会讲话”为历史契机,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基础,借助“谱系学”哲学分析方法,从理想到现实的权利运行规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者权利划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并且予以新解,进而提出了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保障条例》、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对话平台和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评价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权利;法定权利;

现实权利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2016—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显示,在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中,高校申报数目和立项数目都位居五大社科研究之首[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内涵、种类及其作用,进而提出保障权利的具体举措,使其真正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提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探究是在“两会讲话”①精神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破解西方个体权利产生困惑基础上,作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源泉提出的。

1.“两会讲话”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探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两会讲话”不仅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确认与保障提供机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该讲话首先指出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术原创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其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最后,提出了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该讲话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是方向和动力,极大唤醒其研究勇气、激发其研究热情并增强其研究信心,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阐明了应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为谁研究的现实性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阐述了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又指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定位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面临重要挑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步入了跟踪和同行并存的历史新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研究如何跟进,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品;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的声音不绝于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回应,形成正面积极的话语体系;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政策制度的引领,设计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架构等等。历史性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注定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社会科学研究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双重使命,为有效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积极性,进而实现主体能动性,国家赋予其应有的权利是首要条件。为树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转化为高度的自觉,社会保障其现有权利的实现是根本条件。利用现有的环境,把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并且广泛传播,使其引领世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基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追问,可谓是有效路径。

查看全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探究

摘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广不可或缺的主体。以“两会讲话”为历史契机,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基础,借助“谱系学”哲学分析方法,从理想到现实的权利运行规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者权利划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并且予以新解,进而提出了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保障条例》、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对话平台和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评价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权利;法定权利;

现实权利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2016—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显示,在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中,高校申报数目和立项数目都位居五大社科研究之首[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内涵、种类及其作用,进而提出保障权利的具体举措,使其真正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提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探究是在“两会讲话”①精神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权利观破解西方个体权利产生困惑基础上,作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源泉提出的。

1.“两会讲话”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探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两会讲话”不仅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确认与保障提供机遇。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该讲话首先指出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作用,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术原创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其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思想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最后,提出了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该讲话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是方向和动力,极大唤醒其研究勇气、激发其研究热情并增强其研究信心,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阐明了应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为谁研究的现实性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阐述了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又指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定位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面临重要挑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从以跟踪为主,步入了跟踪和同行并存的历史新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研究如何跟进,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品;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的声音不绝于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回应,形成正面积极的话语体系;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政策制度的引领,设计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架构等等。历史性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注定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社会科学研究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双重使命,为有效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积极性,进而实现主体能动性,国家赋予其应有的权利是首要条件。为树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转化为高度的自觉,社会保障其现有权利的实现是根本条件。利用现有的环境,把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并且广泛传播,使其引领世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基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的追问,可谓是有效路径。

查看全文

诠释Internet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Internet进入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提出的大量新课题,并向传统理论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势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Internet/哲学社会科学/网上文献

【正文】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Internet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Internet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涉及到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和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引起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它不仅提出了大量新课题,也向一些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将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走势产生影响。

1Internet向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提出挑战

在经济学领域,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造成冲击。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物质的),信息或知识只被视为外部因素,不是生产函数完整组成部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是资本积累;

查看全文

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为核心

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涉及到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和哲学、社

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引起社会科学研究

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它不仅提出了大量新课题,也向一些传统理论提出了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战,

并将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走势产生影响。

查看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应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作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繁重: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难度加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重;人民内部矛盾有所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加大。而哲学社会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内在联系;哲学社会科学界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是党和政府的人才库、智囊团。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应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基本规律,特别要深入研究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明确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主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应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围绕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研究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把收入差距、征地拆迁等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改进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积极回击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真正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切实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规划体制改革。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营造良好环境。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加强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在引导他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查看全文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探讨

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象,展示了“理论的中国”“学术的中国”,彰显了我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新的时代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如何更好地发展,2021年5月9日,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明了方向:“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2]2021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研究阐释讲话的核心要义,展示高质量研究成果,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临的重大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工作要明确方向牢记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学术引领的价值取向,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精神,建党精神是这些精神生成的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4]。当前,学“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5]。“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4]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材料、理论与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实际,宣传阐释党的理论,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呈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壮举。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理想和信念,以学术方式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学术期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贴标签,而是要润物细无声,用学术的方式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研究工作、期刊工作中,推出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从而担负起引领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方方面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围绕真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回应时代的呼声和人民的关切,积极建言献策,服务党和政府决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查看全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竞争力培育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须首先打造高校这支主力军。但目前在高校追求数量和快速产出的评价机制引导下,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却比较少。如何打造这支主力军,使之研究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是摆在我国面前急待解决的难题。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概念及钻石模型的应用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于1990年提出了波特菱形理论,又称为钻石模型。该模型用于宏观上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各个行业竞争力。如:钟岭等(2011)提出了用钻石模型分析江西现代中药产业的竞争力,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政府和机会六个方面来分析江西现代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并提出了该产业发展的对策[1]。李舒新(2011)提出了用钻石模型分析上海会议型酒店的竞争力,从钻石模型的六个因素的角度,对上海会议型酒店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竞争力提升的建议[2]。但是也有学者将钻石模型应用于微观的管理当中,如:熊丽敏等(2010)提出了将钻石模型应用于高校人事管理当中,构建了模型的四大要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组织结构和高校文化。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个不可控的外生因素: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3]。张淑玲(2009)提出了用钻石模型分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了的核心竞争力是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4]。在钻石模型中,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定义为:该行业在国际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Orlowski,198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具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特性,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参与科研市场份额的竞争,与竞争对手相比,在组织活力、获取科研资源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如果视高校为一个行业,视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其产品的话,可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世界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被应用的市场份额占有能力。根据波特钻石模型,可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划分为六个要素:科研资源、科研成果需求状况、关联和辅助性实体、竞争运行环境、机遇和政府。笔者将从这六个要素入手,分析培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视为该产品的生产过程,从以下六个要素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如图1)。

(一)高校科研资源。即高校从事科研所具备的资源条件,这些资源条件可以从人、财、物三个要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进行考虑。科研人员始终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当今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团队合作研究,因此,从科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应当视“人”这个要素为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团队。实力强、水平高,对科研有较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科研团队是形成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科研队伍体量不足是制约学校科研竞争力发挥的重要因素[5]。“财”指的是科研经费。科研的经费投入,将直接影响科研的竞争力。“物”,主要指科研场所、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等科研基础条件。

查看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分布及特征

摘要:人才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为对象,分析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分布及特征。研究发现,高端人才呈现出正高、博士学历基本是必要条件,男性占绝对优势,年龄集中在40~59岁之间,三分之一有学科交叉的教育背景,五分之二有国内外高校工作变化经历等群体特征;同时,地域和高校方面呈现出整体分布相对均衡但人数不均衡的状况。作者在此建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搭建校内外交流平台,坚持全过程分类指导培育和对相对落后区域和高校的精准扶持。

关键词:高端人才;特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人才队伍的支撑至关重要,尤其是高端人才,他们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和示范引领作用,高端人才的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高校间的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引进高端人才成为各高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捷径”[1]。尽管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但高端人才依旧成为各大高校争夺的对象。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才流动方面,主要研究高端人才如何流动、流动逻辑、资源配置、科研产出、成长路径等内容,从高端人才特征视角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从高端人才的特征出发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准确识别高端人才,为人才的合理精准引进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对人才特征尤其是其成长特征进行总结,可以为发现、培养、助推高端人才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促使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百花齐放的盛况早日形成。目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已有几个公认的人才群体,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致力于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以及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首席专家也无疑是所在领域的权威或是后起之秀。本文选取2020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338位首席专家为样本数据开展研究,通过网上公开检索首席专家的简历,提取所需信息进行计量分析,辅助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特征分布情况,描绘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群画像”“自画像”,为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1文献综述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围绕高端人才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履历分析”“文本-内容分析”“空间分析”几类研究思路[2]。主要的关注点是高端人才队伍规模的影响因素、人才流动原因以及培养体制机制等方面。影响因素方面,姜华等(2018)[3]研究了高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影响因素,认为高校水平是直接影响人才队伍的最主要因素;刘军等(2017)[4]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子女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研发投入水平和事业平台建设五个影响因素对人才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环境污染对人才集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才流动方面,黄海刚等(2018)[5]基于国家“杰青”数据,认为我国高端人才并不存在过度流动问题,但存在区域和机构间的不均衡;李颜如(2019)[6]对高校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开展了研究,认为绩效评价可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要从教育、社会和经济维度设计指标体系,形成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绩效,其中人才流动潜力绩效指标是指标体系的重要部分。黄洁(2020)[7]研究了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认为这是个系统工程,要完善选拔评价机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针对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特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祝维龙等(2021)[8]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为样本,分析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分布及流动的特点,认为分布具有“中心—外围”的特征,流动仍以经济驱动为主,组织声望的驱动作用减弱。回顾现有研究,虽然在人才建设方面有很多学者开展了研究,但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特征和规律的研究还比较少,值得开展深入探索。

2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分布及特征

查看全文

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哲学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是无用的,对哲学的学习兴趣不高,且不重视哲学课程学习,这与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现状有一定关系。文章通过分析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剖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现状,从教材、课堂、哲学工作者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为加强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提供参考,以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让大学生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正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具备将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的家国情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延续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哲学社会科学以人为核心。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崇高的思想,进而内化自身品质;通过学习严谨的哲学体系,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培养思辨能力,实现学习和研究的深化,学会全面考虑和分析问题。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下,丰富的物质世界给人们带来诸多诱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思想迷惘。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其沉着应对压力,丰富阅历,成为可以正向引导社会的人。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体系建设

中国哲学教育的主要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修课程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展开。高校作为国家的“智库”,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体系建设。

(一)高校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查看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各行各业均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时期重要的发展主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理念及研究成果的承载体与传播渠道,要服务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传播工作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践行方式。如何使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发展目标与价值,是期刊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学术期刊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所确立的新发展目标、新发展内容、新发展方向及新发展方式。它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不断走向繁荣,实现学术期刊服务党和国家及社会发展大局的价值追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通过学术引领能力建设、内容质量提升,实现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传播目标;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加快传播载体的融合创新,提升传播力,走向传播方式与新媒介技术相匹配的发展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使讲大局、懂学术、通技术、会传播的编辑出版传播人才快速成长的培养方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能够阐释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道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既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追求,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信息内容的建设、传播手段的创新,还包括学术期刊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等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针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也不只是针对某一领域一时一事的具体情况而言,而是针对所有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均要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进行新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新发展重点和目标,以走出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1.高质量发展要适应哲学社会科学新发展阶段的需要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5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注重回应时代的呼唤,努力把握时代脉搏,以建构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0周年等重大主题,研究“一带一路”的新建设、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经济双循环发展、社会发展与治理、国家安全等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找寻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在各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2]。可以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研究成果的平台与传播渠道,也受到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3]。1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对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加快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4];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追求卓越、创新发展”,加强优质内容出版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内容载体等,实现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明显提升,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水平的知名期刊”[4]。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必须应时代之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2.高质量发展是新传播技术提出的要求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的载体,其物质形态随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一旦依托新技术的媒介形态发生变化,传统学术期刊也要在编辑出版和传播反馈的各环节进行变革,因为人类传播历史的演进过程就是媒介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口耳相传到文字形态传播,从纸质媒介传播到电子媒介传播,再到数字传播和网络传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相较过去,当下的新媒体主要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手段,其类别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兴媒体,即以传播形态改变为主要诉求,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的新兴媒体,如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动性电视等;一类是新型媒体,其在传统媒介基础上衍生而来,传播形态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所传信息质量更高,传播效果更加有效[5]。媒介技术上的变化,使得多种媒介形态之间的区分不再明显,从而促进媒介的融合。伴随我国出版业的进一步改革,媒介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此,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提出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让自己走向与新技术匹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3.高质量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读者的诉求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同样带来知识生产和知识接收方式的巨大改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阅读使用者。知识的生产者希望研究成果能以最佳、最快的方式传播出去,产生更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读者希望能最便捷、最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种科研信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媒介使用习惯是促使学术期刊传播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他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年4月23日了《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已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0年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年的76.1%增长了0.6个百分点;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与年(71.6%)基本持平;27.2%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年的24.8%增长了2.4个百分点;21.8%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较年的21.3%增长了0.5个百分点。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主力是18—4周岁的中青年群体,同时越来越多的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加入数字化阅读大军[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使用网络和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已成为更多受众选择的阅读方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必须适应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新发展趋势,进行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高质量新发展。4.高质量发展是学术期刊自身发展与壮大的追求编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组织者、选择者、把关者、优化者、传播者,他们始终秉持着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的职业理念与追求,聚焦党和国家发展所需。无论是在期刊内容的把握上,还是在传播方式的变革、传播效果的提升上,编辑都在积极思考,不断实践,积极寻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驱力。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说:“《文史哲》编辑部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中国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你们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3]像《文史哲》编辑部一样的学术期刊编辑,也在顺势而为,应时而上,不断找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各种路径与方法,践行“再接再厉,把刊物办得更好”的理念,不辜负时代之需。

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