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9:44: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哲学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哲学课

哲学课学生创造力

《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哲学常识引导孚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舫,逐步适用时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通过哲学课的教学,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堵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棍据离中学生学习特点,培养学习创造力

根据调查,中学生学习哲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忆型。这类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来学习。听、读、李看、记为其主要的学习手段,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拔尖。另一类是创造型。这些学生是通过思考进行学习,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创造型学习的学生普于质疑,大有打破砂锅间到底_的精神,普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哲学课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创造型学习的学生,要引导他们从钻研间题的误区中走到正确探索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他们注重基础的原理,观点的学习和理解。对识记型学习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克服他们死记硬背的规象,给他们开创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愈识。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事例及问题的设里,引导他们从记忆型向创造型转化。如讲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时,用“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一太阳热,近热远凉。通过这个故事,我设里了这些问题:小儿甲、乙的认识属于什么认识?为什么?看起来他们的看法有无道理?结论为什么不同呢?实质又是什么?这事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对记忆型学生的提问使其明确这都要在学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关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上述一申问题。又如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我用了清康熙大学士张英在一次徽服私访中,与拨秧农夫对起对联,农夫正在苗,随口说:“稻草捆秧父抱子”,满腹经伦的大学士张英冥思苦想,无以应对。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尝试替张英应对,学生跃跃欲试,说了许多下联,后经教师提示:其仆女从天天提菜篮上市买东西这个实践活动中很容易地对了下联“竹篮装笋母怀)L”。既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也便学生明白:满腹经伦并不就能明白一切,要重视实践,要有创造性。

二、培养学习兴翻.激发学生的创遭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造力同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有着必然的联系。浓厚的兴趣是创造力的动力和该泉,好奇心理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这濡要教师自身的影响,启发和诱导。教师应创造条件,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创设激发兴趣的良好情景。如讲授“矛欣是对立统一”时,用阿拉伯窝言“船夫和哲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哲学的兴趣。哲学家搭乘船只过河,行驶中,哲学家问船夫“你佳得历史吗?”船夫说:“不位”,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间:“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船夫到河中,风大浪急。一阵风浪把船掀翻,这时船夫着急地对哲学家说:•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将失去你的整个生命,。茱精会神听完故事后,向学们大笑。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哲学家和船夫,有何启示?使同学们认识深奥的道理:万事万物总是对立统一的,即总是一分为二,优缺点并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人们在处世接物时,决不应以已之长衡人之短,应正确估价自己。从另一徽面也会使学生认识到读哲学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确实有指导作用,这样甲就更好地激发其求知欲望。这一离言故事也讽刺了哲学家瞧不起船夫—即轻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对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在学习这一问题之“矛盾是对立又是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时,用张之洞的故事来启发学生思维。清末名臣张之洞问其文案主管:“你说人在什么时候最得意”?李文石说:“古人云:‘久早逢甘雨,他乡遇知音,洞房花烛夜,金捞题名时’是最得意的”。张之洞说:“未必”。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寻求“未必”的答案。若久早后遇基雨,他乡遇到旧知,你贫穷涂倒而他携妓遨游,还对你恶语相讥。比你差的向乡同学因主考官的无才而.名列榜首。因父母之命而违心娶一个东施之姿,河东狮吼的媳妇,而不能与自已相中的貌若天仙的意中人结合时这些情况下能得意吗?使同学们住得“得意”和“不得意’是一对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又是统一,“得愈”和“不得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经这样的提示和讨论,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达到愿学、乐学。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二眼于学生会学思,是培葬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原理

(1)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

(2)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4)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如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的程度、利益出发点问题等。

(5)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得到增强;社会制度的不同,周围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未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探析论文

摘要: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理应是传递智慧火种,启迪学生思维创新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知识化、课堂生活的枯燥化,教学模式机械性化等现象,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望而生畏。因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进行教学改革,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学改革;潜在的意义;主体性;个性化;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教学目的在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我国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理念歪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政治学科,哲学关心的是一些永恒的问题,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两者属于不同的层次,而高校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混为一谈,这样哲学教学就变成为了政治学的附庸,严重的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的教学理念,致使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原有的知识来建构自己的哲学思维。

查看全文

浅析远程教育哲学课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大远程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的作用是导学,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入门,让学生对每门课程的框架和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之后,针对每门课程的特点,加以疏导。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使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以哲学引论这门课为例,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这曾是开放教育试点教材,由曾志老师主编,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沿用。这个教材主要是供那些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生为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哲学素养教育而使用的。哲学引论是一门能与国际接轨的通识性的哲学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懂“哲学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学员在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一些哲学史,能全面了解国际上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从总体上把握中西哲学的会通与发展。哲学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系统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哲学引论这门课,概括介绍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那些具有一般原理意义的重要理论问题,每一章的开头,都设计了本章提要、关键术语和关键人物几个环节,结尾配备了本章小结和思考题等内容。但是,由于哲学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和深刻性,任课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把重点放在启迪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上,使他们学会运用哲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哲学课重在“思”

哲学本来就是一门训练人的理论思维和直觉能力的学问,我们学习和钻研哲学的初衷就是要找到一种活的方法论。第一章哲学总论部分用了将近40页的文字,分了四小节在讲哲学,但最终没有明确给出哲学的内涵。“哲学是什么”这一提问,足以显示出哲学之作为一个概念、一门学问、一种学科的复杂性和饶有趣味性。曾志老师说,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无论哪一种回答,又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因此,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具有永恒的魅力。对于哲学,可以说,不同的人,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甚至有很多共同点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都会有些不同,所以,不能把哲学知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地照搬给学生。成功的哲学教学应该是启迪学生思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用在学习哲学上比较合适。哲学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入门,至于学生能学多少,能想多深,能钻研多远,不是教师力所能及的。如果教哲学生搬硬套,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完全违背了学习哲学的初衷,哲学课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哲学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学习哲学不是要束缚人的手脚,而是让人们学会思考。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性探索活动,只有思考,才使哲学具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活力。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它一次次地把一座塔建成,又一次次地把这座塔拆掉,而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看看地基的情况。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的形式出现,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遇。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行方式。成功的哲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寻找思想或观念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更理性、更知性。因此说,哲学课重在“思”。

二、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思”

近年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管理和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建设和信息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但从试点学校的办学实践来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开放教育认识不清,对网上教学茫然不知所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还严重依赖任课教师,不能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对互动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向教师提问,不主动与教师沟通,缺乏网上学习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弃学、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哲学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尤为不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外在的条件再优越,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自己不主动、不配合,再全能的老师、再丰富的资源,也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哲学课程的特点更适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思”。安静的学习环境,独立的思考空间,使人的思想能够净化,能够升华。除了学习、领会和思考,学习哲学几乎没有其他捷径。开放教育模式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调正顺应了哲学学习的这一特点。教师不再以讲授为主,主要是起“导学”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没有任何东西,从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到一个人的强烈信念,甚至一个人内心珍视的感情或意见,能有免予提问的特权,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哲学给学习者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思考问题是不赞成被打扰的,哲学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人类思想矛盾本性的、以否定性为特征但又以肯定性为目的的非经验性的思想陈述的问题,需要学习者潜心体会、深层挖掘,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使这样的思考成为可能。学习哲学有时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学习哲学的意义也不能一概而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就是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哲学可能比其他课程更需要自我空间。(一)教师应从培养兴趣着手,引发学生思考从逻辑上说,哲学是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与沉思,因此,哲学的学习也应从兴趣着手。乍一接触哲学,其理论的抽象性深不可测,会使人退避三舍,但对宇宙和人生的好奇和感慨以及哲学应有的实践效用又对人充满了诱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开始,我并没有提及多数人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以哲人小传的形式串讲了哲学的发展史,使学生大开眼界,了解到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还有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其次用哲理幽默等网上资源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使学生意识到哲学并不仅仅是枯燥单调的理论抽象,哲学语言和哲学思维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具体到一些问题,何为善?何为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社会才是公正的和正义的?等等,对类似哲学问题的探讨,即将哲学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理论流派。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哲学的价值主要不是表现为直接的、经验的和功利的价值,而是表现为抽象的、分析的、超功利的和理想化的价值。哲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有时会引发思想领域中一场深刻的革命,从而导致一个世代的变革,没人能否认哲学对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然而,一个人哲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在学习中寻找体会和感觉,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哲学所特有的严格的思维训练,才能学会独立思考。从培养兴趣着手,引发学生思考,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二)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具备了自学的观念,还要具备自学的能力。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将是非常有益的。针对开放教育办学的特点,在职学员占绝大多数,工学矛盾突出,个别学生的面授课时也难以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下工夫,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任何年龄、任何职业,知识的获取都是无止境的,知识的提高也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习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自主获取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首先,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开放教育的性质和学习哲学的特点,在学习观念上实行根本转变。其次,自主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教师的作用是“导学”,而不是替代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合理安排时间,预习、自学文字材料,要充分利用网上各种学习资源,及时完成作业,参加自我测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难点,以便集中提问。教师要逐步培养和充分肯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登陆在线平台,对在平台上留言和提问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答复,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电大在线直至国家开放大学这种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的方式,逐步养成定期上网浏览教学资源和教师互动的好习惯,改变学生盲目学习的状态。学生只有乐于参与、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有的放矢。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学,师生双向互动,缺一不可。当今网络时代,能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当我们遇到困惑而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时,从网上看看各类知名人士或网友的提示,汲取有益的东西,或者也可以和同专业学员互相切磋,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在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学服务功能得到了扩展,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电教设施更加齐备,学生不进入课堂,也能观看电视直播、CAI课件,在家里使用音像教材,登陆互联网浏览,查阅有关教学资料和信息,参与网上答疑和讨论。当然,在所有这些可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和自我消化的学习,完全照搬照抄别人和书本的知识和记录,那也就违背了学习哲学的初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补充阅读材料和视听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三、在“思”中学、在学中“思”

查看全文

剖析新世纪哲学视角下的初中科学课

从教育史上看,一种新的课程教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是否提出了新的教育哲学思想和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特别是教育哲学领域的问题,涉及课程改革的根本,是课程教材编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力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对初中科学课程编制中涉及教育哲学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初中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我国中学学科教育中曾经强调双基教学,把科学教育目标具体化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由此发展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法,这正是传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教育思想裨上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论文百事通在50~6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是使学生认识自然,获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

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科技人才的断层。当时,党和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可是,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科人才奇缺。所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就成了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成了教育界第一等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便理所当然的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个时期,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理解为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确定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便相应地被明确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这是建国以来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但对什么是科学素质以及如何培养国民的科学素质等问题,迄今还没有形成共识。从课程编制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以下问题是科学教育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理科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培养未来的学科专家,而是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常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结果要引起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

查看全文

思政理论通识课教育研究

摘要:笔者所在学校的思政理论通识课教育起步较晚。鉴于此,本课题组在学校开展了针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调查。通过大量发放问卷的回收分析,发现二者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衔接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而根据最终数据与文献资料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思政理论本硕通识教育;实效性;教育实践

一、调查方法与步骤

课题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硕的衔接问题,集中调查时间为2016年9月至12月。通过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研究与教学找到一块可以立足的领域,从而根本性地解决问题。课题组首先检索、研究了以往学界针对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次调查问卷设计的基础和参照。结合本校实际具体设计问卷,避免问题过多、过难、过细,避免引发被调查者的误解和顾虑,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和实际质量。问卷的集中发放与回收均由课题组成员完成。对本科生和硕士生各实际发放问卷51份,回收有效问卷51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样本科学覆盖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本科生(D班)问卷中:学历主要集中在大一至大三;文科27份与理科24份;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2%与68%。硕士生问卷中:学历主要集中在研一至研二;文科45份与理科6份;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4%与76%。对问卷编码后利用SPSS分析软件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统计结果展开样本描述和数据解释,得出最终结论与分析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在人才培养以及本硕生人格的健全等方面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调查显示,对哲学专业课或者哲学通识课的认知程度本科生和研究生认为一般的人数大致相同,说明同学们对哲学专业课或哲学通识课不是很了解。选择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的理由。D班:选择必修课28人,占本班50%;选修课13人,占31%;兴趣10人,占19%。H班:选择必修课25,占本班50%;选修课16人,占31%,兴趣10人,占19%。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大部分人选择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的理由是因为是专业课,大家对哲学的认识不是很专业。希望通过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获得何种哲学训练。D班:选择知识的积累24人,占35.29%;学习直接的方法论4人,占8.82%;思维训练23人,占33.82%;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13人,占19.11%;启迪智慧2人,占本班2.96%。H班:选择知识的积累13人,占25%;学习直接的方法论9人,占18%;思维训练23人,占45%;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自己22人,占43%;启迪智慧10人,占20%。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希望通过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能够积累知识,进行思维训练,让自己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对于你认为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D班:A(理论)6人,占9.23%;B(实践)26人,占40%;C(强调数理逻辑)11人,占16.92%;D(视为科学文化)9人,占33.85%。H班:A(理论)7人,占14%;B(实践)17人,占%31;C(强调数理逻辑)16人,占33%;D(视为科学文化)11人,占22%。可见本科生普遍认为实践即为科学,研究生普遍认为科学强调数理和逻辑,或许处于不同的学位层次对科学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这一问题回答的不同,主要源于思政本科生开设了《科学哲学》这门课程。本科生通过课程了解到前沿学术动态。硕士生,尤其是理科生没有开设《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课程。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课程存在问题。D班:A(过度专业化)29人,占56.86%;B(可以接受)20人,占39.22%;C(难以接受)2人,占3.92%。H班:A(过度专业化)18人,占35%;B(可以接受)27人,占53%;C(难以接受)6人,占12%。针对现存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课程存在问题,本科生普遍认为过度专业化,研究生普遍认为可以接受,不是很难理解。关于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课程内容。D班:A(马克思主义哲学)9人,占16.36%;B(中哲)7人,占12.73%;C(热点问题)28人,占50.91%;D(针对文理工科各自实际)7人,占20%。H班:A(马克思主义哲学)16人,占31%;B(中哲)12人,占24%;C(热点问题)20人,占39%;C(针对文理工科各自实际)3人,占6%。可见多数人认为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热点问题,了解事实,才能与时俱进。关于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课程是否需要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D班:完全不需要3人,占5.88%;一般性需要32人,占62.75%,非常需要16人,占31.37%。H班:完全不需要0人,占0%;一般性需要32人,占63%;非常需要19人,占37%。针对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课程是否需要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问题,研究生和本科生普遍认为一定程度上需要,可见任何一门知识都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与其他学科交流渗透。关于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课程在教材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D班:希望建立网上共享资源31人,占60.78%;有必要改进15人,占29.41%;一定要改进5人,占9.81%。H班:希望建立网上共享资源23人,占45%;有必要改进20人,占39%;一定要改进8人,占16%。针对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课程在教材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数人希望建立网上共享资源,这样更方便学习。关于是否需要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配套教材。D班:不需要9人,占17.65%;一般需要23人,占45.10%;非常需要19人,占37.25%。H班:不需要1人,占2%;一般需要30人,占59%;非常需要20人,占39%。针对是否需要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配套教材这一问题,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数认为一般需要,因为当今教学一般都是ppt授课,教材显得不是过于重要。关于具体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教材需求。本科生选择通俗类13人,占本群体25.49%;专业性与趣味性36人,占本群体70.59%;选专业类教材2人,占本群体3.92%。研究生选择通俗类7人,占本群体13.72%;专业性与趣味性39人,占本群体76.47%;选择专业类教材5人,占本群体9.80%。其中,研究生选择专业性与趣味性较多,本科生选择专业性与趣味性较多。可以看出,不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对于哲学类的课程教材更多地希望可以接触到趣味性的东西,同样这样也能够提升学生对哲学类课程的兴趣。关于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的授课方式问题。本科生:选择单调灌输的14人,占本群体27.45%;缺乏互动的16人,占本群体27.45%;内容无聊的21人,占本群体41.18%。研究生:选择单调灌输的27人,占本群体5.29%;缺乏互动的20人,占本群体39.22%;内容无聊的12人,占本群体23.53%。其中,研究生认为单调灌输较多,本科生认为内容无聊较多。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生已经达到了一种认知层面,对于哲学类课程的内容已经完全认同,只是对于教学方式还是不能认同,认为只是单调灌输,或许可以增添一些其他有趣的东西。本科生更多地认为内容无聊枯燥,说明本科生对哲学类课程的内容未达到较为理智的认知。关于哲学类专业课或者哲学类通识课的考核方式是否合适。研究生认为不合适的8人,占本群体15.69%;一般合适的37人,占本群体72.55%;非常合适的5人,占本群体9.80%。本科生认为不合适的10人,占本群体19.61%;一般合适的30人,占本群体58.82%;非常合适的11人,占本群体21.57%。其中,研究生选择一般合适较多,本科生选择一般合适较多。可以看出,哲学类课程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考核方式,不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大部分都能接受。通过本硕生对“翻转课堂”“慕课”的态度可见,本硕生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充满了期待。具体如下:是否了解“翻转课堂”。研究生选择一点都不了解的17人,占本群体33.33%;了解一点的33人,占本群体64.70%;非常了解的2人,占本群体3.92%。本科生选择一点都不了解的21人,占本群体41.18%;了解一点的29人,占本群体56.86%;非常了解的1人,占本群体1.96%。其中,研究生选择“了解一点”的较多,本科生选择“了解一点”的较多。可以看出,内地高校对“翻转课堂”较为重视,笔者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对“翻转课堂”的概念大多数为“了解一点”。关于是否了解“慕课”。研究生认为一点都不了解的28人,所占本群体54.90%;了解一点的23人,占本群体45.10%;非常了解的1人,占本群体1.96%。本科生认为一点都不了解的32人,占本群体62.74%;了解一点的17人,占本群体33.33%;非常了解的2人,占本群体3.92%。其中,研究生选择“一点都不了解”较多,本科生选择“一点都不了解”较多。可以看出,内地高校对“慕课”都较为重视,而笔者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对“慕课”的概念大多数为“一点都不了解”。关于学校是否需要“慕课”的教学改革。研究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的1人,占本群体1.96%;一般需要的27人,占本群体52.94%;非常需要的17人,占本群体33.33%。本科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的7人,占本群体13.72%;一般需要的31人,占本群体60.78%;非常需要的13人,占本群体25.49%。其中,研究生选择“一般需要”较多,本科生选择“一般需要”较多。可以看出,不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已经认识到“慕课”是一种较为理想和必要的教学方式,希望通过此类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学校需要推进建设“翻转课堂”和“慕课”,以此贴合本硕生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需求,实效性地发挥哲学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教会学生“认识世界,学会做人”方面的独特作用。

查看全文

高中哲学微课程库构建分析

【摘要】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各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倡导信息技术渗透学科教学的大背景下,教师们对微课的研究热度有增无减。然而目前微课制作主要是为了比赛,应用于实际课程非常少。这与当前倡导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极不相称。

【关键词】元知识点;高中哲学;微课程库

元知识点是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手机等辅助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知识点库研究而出现的新概念。“从教学视角出发,元知识点是指具有独立教学意义在结构上不可再分的知识单元。”《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的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没有哲学基础的高中学生很难掌握。在哲学整体框架结构下把握具体哲学原理是高中哲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哲学生活知识点进行有效拆分,那么以元知识点为基础构建哲学微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元知识点构建高中哲学微课程库的意义

1.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以元知识点为基准制作高中哲学微课程微课,围绕着某一哲学知识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向学生传的单个哲学知识信息。学生在运用微课程库时,只需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任务单就能很方便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哲学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专项辅导问题。这种以元知识点为基础,将哲学体系化整为零重点突破的方式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哲学的效率。2.培养教师能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高中哲学生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教材内容及考试大纲的变动都很小,知识框架结构明显,知识点相对稳定,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相对独立。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各哲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不仅制作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微课程库一旦完成,将大大减轻教师构建元知识点收集素材重复制作微课的负担,为实现教师协作、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3.丰富学校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哲学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引导学生领悟并运用其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及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哲学微课制作过程中若能融入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教师学生生活、以校园活动为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用哲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利于形成校本特色的哲学教参,能有效推动校本教材的研究、丰富校本教材的内容。

二、充分利用集体备课做好高中哲学微课程库构建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又哲学课教学定位教师地位和作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作为“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的理论墓劝,其地位至美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性这一主题,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教师的地位与作为的关系问题,哲学教学的内容、方法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

“两课。教学如何走出困境,真正发挥“两课”的作用,使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背景下既有地位又有作为,无疑是每个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乃至高校党委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且认真对待的间题。本文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哲学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哲学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说是个认识和实践的问题。就认识而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学科的性质是教学定位的内在根据。从哲学的本性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古希腊一些哲人就把哲学定义为“智慧之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中国的先哲说,作为“爱智,的哲学就是“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因此哲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陈述,而是要启发人的思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哲学思维代表民族发展成熟的程度和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没有辩证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个人而言,哲学水平体现着人的素质,境界和思维能力,大凡有成就,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无不具有很高的哲学思维水平。爱因斯坦曾对人说:“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侧不如说我是哲学家’。既然哲学是一种智慧,能够塑造人的整体思维素质。因此哲学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从哲学的功能看。主要表现为教育和应用。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功能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在正确的哲学理念指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从本质而不是现象上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进而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想,并内化为信念。当它最终凝聚成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时,哲学教育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功能的显著特征。真正的哲学既不是教条式的理论说教,也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是一种教给人们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去思索、批判和创新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并不要求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栓脸疑团。如果我们的哲学教学能在这样的层面上展开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让他们经受哲学思维的训练,无疑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增长其悟性和创新意识。

在哲学教学定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的认识问题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二者作为不同的学科各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功能。哲学在人的整体思维素质的训练中,注重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正是拼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精神的体现。新世纪社会需要的首先是一种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t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才有强大的竞争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26次提到创新,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行动目标》中明确地把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教育行动目标。就此而言,哲学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哲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政治是出于维护阶级利益、阶级关系而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显然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因此简单地把哲学与政治、哲学课与政怡课等同起来,必然会影响哲学教学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会严重破坏哲学的声誉。当然消除把哲学课与政课简单等同起来的认识和傲法,并不是要完全否认二者的有机联系。事实上在哲学为政治理论思想形成和实施政治行为提供指导作用的同时,政治也会以自身的方式影响着哲学。

查看全文

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问题聚焦、素养导向、理念遵循、方法创新、资源整合、内容改革”为整体思路,聚焦现有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大通识的课程理念,创新哲学教学方法,整合资源,改革内容,从而强化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效,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哲学通识教育的关键,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基础性作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通识教育需要以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着眼于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变革、知识创新能力的养成等方面。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应用型地方高校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探索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内容和路径,以期创新高校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具有主流价值共识、优良道德品格、传统文化底蕴、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问题聚焦、素养导向、理念遵循、方法创新、资源整合、内容改革”为整体思路,顺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奠基性作用。第一,聚焦四个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体系不健全、功能定位不准确。高校将通识课定位为公选课、知识普及课,课时安排零散,学分比重低。二是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脱节。没有将思政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固化。三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分离。专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时有天然的优势,但塑造德行则是短板。通识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和批判思维训练等方面出现问题。四是教学方法不灵活、考核方式不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考核形式单一,教学质量整体偏低,有的课程甚至沦为“水课”。第二,明确一个导向。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具有主流价值共识、优良道德品格、传统文化底蕴、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第三,遵循一个理念。遵循大通识理念,打通文史哲,实现人文科学内外联通,促进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通以及文理交融。强调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并融入信息化新技术新方法,突显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第四,突出两个重点。以经典阅读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改革为重点,构建经典阅读“四步法”和研讨式教学“五步法”,并以此为动力推进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第五,整合三大资源。整合哲学通识课、哲学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三大课程资源,构建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哲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第六,改革四大内容。以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考核的改革为主要内容,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来开展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二、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

查看全文

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教材容量大、课时设置少、课堂模式传统单一,学生不感兴趣、德育课缺乏实效性等现存问题,笔者提出对中职德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

1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背景

1.1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地位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目前的德育课在全国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中都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每周每专业班设置2课时。作为中职校的公共基础课,无论是在部分学校领导还是部分学生看来,德育课都是可有可无的科目。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都是些空理论、大道理,今后没有多大用,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地位低下,既得不到部分领导,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慢慢沦落为边缘学科。1.2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容乐观。目前,全国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在生源情况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窘境,在校就读学生一般都是当地中考末批考生,生源质量不容乐观。这个层次的学生一般都存在着“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这样的生源无论是对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还是学生管理,都是一种困扰与挑战。1.3中职德育教材现存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大部分中职学校采用的德育教材是经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2013修订版)、《职业生涯规划》(2013修订版)、《职业道德与法律》(2013修订版)和《经济政治与社会》(2013修订版)4本必修教材。这四本必修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2019年第4期强。为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中间还穿插一些故事、案例、图片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可以感受到编者的用心。但是,细读下来发现,这四本必修教材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就以《哲学与人生》这本教材为例:教材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的内容过多,教材内容缺乏高度的整合统一,导致教材结构不够紧凑合理。此外,教材对哲理内容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式泛而不精的内容编排往往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什么都需要讲,却最终什么也没有讲好。结果可能会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强差人意,事与愿违。1.4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由于中职德育课长期得不到重视,部分德育教师也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课堂模式过于传统单一: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满堂灌。甚至上课变成例行公事,应付了事。对于这类传统单一的德育课,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这就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德育课教学需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上述中职德育课地位低下、生源质量差、教材内容过于繁杂、德育课时安排较少和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等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思路,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构建高效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2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1整合教材内容。针对现有中职德育教材内容过于繁杂与中职德育课时有限的现状,为了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时效性,我们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调整与取舍。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不仅没有削弱教材的教本地位,还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用好用活国家规划的教材。参照教学大纲,可把教材内容划分为:必讲内容、可讲可不讲内容和不必讲的内容三大部分。这样一来,教师在上课时便可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能突出重点。此外,学生也会因为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而提高对德育课的兴趣。以《哲学与人生》这本教材为例,珠海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德育教研组把现有教材内容整合为六大专题。专题一:人生理想篇(教材《哲学与人生》P122~147),专题二:人生选择篇(教材《哲学与人生》P2~14),专题三:人生行动篇(教材《哲学与人生》P15~40、P148~161),专题四:人生态度篇一之人生关系(教材《哲学与人生》P42~55)、专题四:人生态度篇二之人生发展(教材《哲学与人生》P56~68),专题四:人生态度篇三之人生动力(教材《哲学与人生》P69~P79),专题五:人生能力篇一之知行统一(教材《哲学与人生》P82~94)、专题五:人生能力篇二之明辨是非(教材《哲学与人生》P95~107),专题五:人生能力篇三之创新能力(教材《哲学与人生P108~119),专题六:人生价值篇(教材《哲学与人生》P177~P196)。每专题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传授讲解。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前准备教材,上课传授知识,课后布置作业。教学内容从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脱离社会实践,课堂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嘴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讲授为主,启发为辅,教学效果甚微。要改变这种现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就需做好以下几点:2.2.1在备课上寻求突破。备课是一名教师构思课堂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育教学的理念,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新精神。把教材内容整合为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授课,其实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要讲授好每个专题的内容,教师一定要课前下足功夫,认真备课。首先,备教材。需做到查阅讲授专题相关内容,把对应专题内容的教材看懂吃透。因为只有教师自己透彻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备学生。在教学设计上针对中职生基础薄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尽量多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材料,设计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让德育课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生活化的特征并在参与中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改变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课的印象。再次,精心制作课件。根据教学设计内容的需要,课件制作可以借鉴、整合网上不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视频、图片、文字、时事材料等不同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做到形式多样化,让课堂因有趣而活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也才能赢得他们对德育课的热爱与重视。2.2.2在课堂上寻求突破。如果说备课只是“纸上谈兵”,那么上课则是“实战演习”。面对基础薄弱,注意力不够集中,无心向学的授课群体,德育教师也许需要浑身解数,才能达到教学预期目标。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中实行以学生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案例式、研究式、情景设置式、多媒体辅助式等相应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突破原有学科的封闭状态,将学生置于开放动态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没有了思想束缚,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发表自己的看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开放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德育课教学带来新的生机活力。例如:在讲《经济政治与社会》这本教材内容时,尽量选取近期全国或地方的热点时事新闻为案例背景,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与注意力。通过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融入情境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育德课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德育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公共基础课,而是对人生规划、人生发展有重大指导作用的重要科目。而在讲《哲学与人生》这本教材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相关哲理知识、提高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2.3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考试结果,忽略学习与养成过程。德育课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并不是看一个学生的语言,也不是看一个学生的思想观点,更不是只看一个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这就注定了德育课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要实现考核评价由注重考察知识向注重考察能力的转变,更要实现由注重结果向注重养成过程的转变。①实行部分试题开放化。在一套德育考卷中,可以适当设置部分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尽量突破单一性,不以唯一的标准答案来评估学生作答的主观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②考试方式多样化。既可以按照传统的方式闭卷考试,也可以设置单人单座开卷考试,还可以采用客观题闭卷考试+主观题开卷考试的方式,又抑或是电脑上无纸化考试(由电脑系统在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自动生成一套考试题。学生进入考试系统后,自动计时,到时自动交卷)另外,也可以采用小论文、调查报告、课堂演讲等方式进行考核。这些考核方式将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社会调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般职业发展所需能力。③考核标准多元化。德育课的考核评价要把考试与平时的教育教学有效结合,强调知行统一。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以外,还要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测验成绩等作为重要参考计入总评成绩。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可按如下比例进行评定:平时学习表现占总评成绩10%(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的表现),平时作业表现占总评成绩10%(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调查报告、课堂演讲),期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50%。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正他们认为德育课可以“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就能通过考试的错误观念。以上是笔者就目前中职德育课的现存问题提出的几点课改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改革仍需与时俱进。作为中职德育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构建中职德育课高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