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7:36: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震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震区灾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教育重建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灾区教育重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的时间应急性、针对性、差异性、公益性和长效性等特征要求开展及时、高质量的工作。灾区教育重建还需要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教育重建的应急状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教育重建中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教育重建中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的关系;教育重建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差异对待的关系。
[关键词]灾区重建;教育重建;公共服务
灾后教育重建作为整个灾区重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其时效紧迫、直接关系千家万户、进而关乎政府重建整体公信力等倍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涉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往往还牵涉整体重建工作和灾区社会整体发展的综合效应。那么,由地震引发的教育大灾难、进而不得不应急启动的教育重建到底包括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理解其时效性特征?教育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要素,其中急需处理好哪些突出的关系?
一、震区灾后的教育重建:怎样的内涵和外延?
从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至今,党和政府的应急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重建工作作为整个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建言献策,教育部也及时《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灾后教育重建?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当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从哲学意义上使用的建构用语,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设、重新建构”之义;从描述性定义上讲,“教育重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对教育领域的重建问题,当面对灾区学校受损、师生受灾、教育系统受到严重灾害影响的情况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甚至师生主体所进行的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恢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援助、加强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设和恢复构建过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适合从社会性、动态性、过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当然,教育重建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仅仅是单一教育系统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震区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平武震区隧道地下水系发育,部分区域承压性突出,需制定科学的防排水施工技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该文根据平武震区隧道现场施工条件,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提出了隧道综合防排水技术措施及防水板挂设工艺,以为震区隧道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隧道;震区;防排水;施工技术
四川平武震区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排、堵、截”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结合震区地下水扰动大的特征,运用综合防控手段,实现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相统一的原则。震区防排水设计施工标准高,要满足“滴、渗、漏全面控制且无湿渍现象”的标准,防止隧道渗漏水病害对后期运营道路的安全隐患。
1震区隧道防排水原则
(1)提出震区隧道防排水的基本原则及方案。建设震区隧道,如遇地下水水源丰富的情况,需要对工程水文地质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施工防排水方案[1]。对于震区隧道一般以排出涌水为基本原则,要实施适合震区建设隧道的技术措施,防范水害带来的安全隐患,密切监控隧道突涌水情况并准备好处治措施。(2)查明震区隧道涌水的原因。明确地下水源的分布状态,摸清地表水或周边河流分布,以及地下水文流径组织关系[2-3]。分析导致突水涌水发生的内在机制。建设震区隧道时,应仔细勘测周边地质与水文状况,对隧道施工方案提出合理水害处治预案。(3)建立震区隧道水害处理措施。当出现地表水位较高的情况时,隧道施工可采取综合排水防范,如钻排水孔、坑道排水等系列措施。如出现大量涌水时,就要进行全面引排,如使用锚杆把水引出后再完成喷锚工作,并布设汇水孔,使排水与混凝土喷射施工同步进行。
2工程概况
高震区优化设计方案浅析
一、合理施加荷载
对结构分析、造价影响最大的还是结构所受荷载(常规的恒、活楼面荷载、屋面荷载、积灰荷载、设备荷载、设备运转动荷载、堵料事故荷载、仓载、偶然荷载等),尤其是在抗震设计计算直接影响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取得,从而决定地震作用的大小,因此荷载的正确有效施加在高烈度工况下对结构的合理优化显得越发重要。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抗震规范规定了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见表4。另外规范也规定:在确定重力荷载代表值时,可变荷载应根据行业的特点,对楼面活荷载、楼面检修荷载、成品或原料堆积楼面荷载、设备和料斗及管道内的物料等采用相应的组合值系数,贮料的荷载组合值系数可采用0.9。除此外《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对此也有部分规定可供借鉴,其规定构筑物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构件、内衬和固定设备自重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见表5。《水泥工厂设计规范》也给出了地震作用时部分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见表6。综上所述,在抗震分析中,荷载施加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对于屋面活荷载(用作楼面用途的屋面除外)其组合值系数为0,不需要考虑,这对具有很大覆盖面积的屋面(如储棚结构,大型框架结构的屋面等)的地震作用的降低有很大影响,需要引起注意。(2)当确有根据时,楼屋活荷载可根据实际情况(楼面面积较大、活荷载有排它性不同时出现等),选用较小的组合值系数,以减小地震作用,达到优化的目的。(3)对于在水泥厂中有吊车的车间,其吊车大部分用于检修吊装,工作频率很低,大都为吊车工作级别处于A1~A5的软钩吊车,因此在地震分析中其荷载不参与组合。(4)对于空旷的转运站、厂前区的办公楼、设备较少的结构或者楼层面积较大从而汇聚很大的楼面活荷载而设备荷载占比又较少的结构,可以参照荷载规范对活荷载按楼层折减,其楼层折减系数见表7。对于有设备的车间,以上系数可供借鉴,并可根据设备荷载所占总荷载比重做出调整,合理优化结构墙、柱、基础的结构设计。(5)在工业建筑中,设备荷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其荷载的合理施加对高震区结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设备荷载通常包括自重、运行时产生的活荷载、动力设备产生的动力荷载(目前这一荷载通常采用静力荷载乘以动力系数的拟静法加以处理)、事故时产生的堵料等意外荷载等,规范对于设备荷载的地震作用时的组合值系数0.8,指的应是设备活荷载,当然设备自重按恒载的组合值系数1.0考虑,其动力系数附加部分作为非有效质量是不应考虑进地震作用组合的。另外,地震作用为小概率事件与堵料意外荷载同时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因此将堵料等意外荷载工况不列入地震作用工况下同时分析是合理的。由于楼面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为0.5,而设备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为0.8,但现有计算程序无法区分楼面荷载的性质,也无法严格区分实际屋面与计算顶层的关系,而统一将结构计算的最顶层作为屋面考虑,这就给规范的严格执行留了漏洞。对于此种情况,建议根据设备荷载达到总荷载的占比在0.5~0.8之间采用内插的方法确定两者的综合组合值系数进行抗震分析。鉴于荷载问题的多样性,建议在结构分析中采用两步甚至多步分析法,即考虑非地震作用下结构最不利工况的静力分析,再采用相同模型考虑合理的荷载组合工况下的地震作用分析,对各构件取两种情况分析下的包络值作为设计结果采用。以收尘器为例,设备荷载包括设备自重及设备正常运转时的活荷载、设备发生事故时堵料的荷载,可以建立两个相同模型来进行分析。一个模型用于考虑除地震作用外的其他各种工况,另一个模型用于考虑地震作用分析,两个模型分别输入相应荷载工况。对于前一种模型可以考虑堵料等意外荷载等最不利荷载,对于后一种模型施加合理优化后的荷载进行抗震分析,两个模型分别分析完成后对各构件选项取最不利设计输出进行设计。通常这一调整过程要相互进行多次才能完成。(6)除以上情况外,由于工业建筑设备荷载的复杂性,在产生竖向荷载的同时也经常会产生水平荷载,如输送头尾轮、转动设备等。因此我们要根据工艺或设备厂家提供的荷载参数分设备正常运转情况及启动关闭情况考虑,在进行地震分析时,可以只考虑设备正常运转时产生的水平力和地震作用。
二、清楚认识位移比
在我们目前的设计中,位移比指标是个很重要的设计复核指标。抗震变形验算是满足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重要措施,也是抗震性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抗震设计采用两阶段三水准设防,弹性变形验算实现的是第一水准的设防要求,属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确保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体结构遭受破坏或严重破坏时不倒塌,实现第三水准的高防要求。因此,抗震规范对弹性层间位移比限值有清楚的限定。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结构和单层及多层框排架结构,规范未明确其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其值可参照规范5.5.5条的规定,确定为1/330,单层及多层框排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可结合实际工程中框架与排架的布置情况,取1/330~1/550的中间数值(框架为主时,取接近1/550的数值,排架为主时,取接近1/330的数值),并应从严控制,偏框架取值。除此外,规范也提出了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这一比例系数,用以控制结构的扭转不规则程度,本文暂不做讨论。在目前我们常用的设计软件PKPM的计算结果中,会提供地震作用及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两种情况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及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应清楚认识此位移比,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新的抗震规范在进行扭转不规则的判断(扭转位移比的计算)及地震倾覆力矩(包含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的计算方面均要求采用规定水平力。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原则上水平作用力的换算为每一楼层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采用规定水平力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无限刚楼盖、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在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位移角)验算时,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的效应组合。可以根据考虑地震作用的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于平面振动的多质点弹性体系,可以用SRSS法,简称“平方和开平方”,它是基于假定输入地震为平稳随机过程,各振型反应之间相互独立而推导得到的;对于考虑平—扭耦连的多质点弹性体系,采用CQC法,即完全二次项组合方法,它不光考虑到各个主振型的平方项,而且还考虑到耦合项,对于比较复杂的结构比如考虑平扭耦连的结构使用完全二次项组合,其结果比较精确。简单说,就是RSS近似认为每个振型的振动是相互独立的,而CQC考虑了平扭耦联效应、振型间的相互影响,对复杂结构采用此法。由于高震区地震作用很大,结构弹性层间位移比限值经常不满足规范要求,这种情况下要么牺牲结构的经济性加大竖向构件的尺寸,要么改变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调整为框剪结构,但在此种情况下出于工艺布置的考虑,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结构方案,给我们的设计工作带来很多因难。鉴于此,对于工业厂房中应用较多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对不满足位移角限值的结构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三步走:调微改方案改变结构形式。第一步:调,即首先仔细查看程序计算结果,对其进行判断,如位移角未达到规范要求,查明哪层何处位移过大未达到要求,找到相应的节点,返回查看模型,找到问题所在,调整模型,加强相应位移大的节点附加的梁柱或者薄弱层。此外对于周期的查看也是调整的辅助手段,对于受力合理的结构,尽量避免前二阶振型为扭转振型,除此外也要注意根据结构特点使两平动振型的周期不要相差较大,如相差较大说明结构两个方向刚度相差较大,应调整结构竖向构件,达到合理的平衡。第二步:微改方案,当通过第一步仍无法达到要求时,我们可以在未达到相应位移限值的方向布置少量抗震墙,从而使其弹性层间位移角满足要求或者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基础上改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形成带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目前对此种结构的分析还有一定的难度,规范对带墙的框架结构体系的判断是通过结构底部竖向构件分别承受的倾覆力矩比例来判定的。对这一特殊的框架结构,可以遵照以下设计原则来设计。(1)对框架结构按纯框架结构(不计入抗震墙)和按框架与抗震墙协同工作(即按框架-抗震墙结构)分别计算,包络设计。对纯框架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位移验算。框架的抗震等级及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结构确定。(2)对抗震墙抗震墙抗震等级可取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对于抗震墙的配筋设计:对计算不超筋的抗震墙按计算配筋;对抗剪不超筋而抗弯超筋的抗震墙,按计算要求配置抗震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按抗震墙端部最大配筋要求(配筋率不超过5%)配置端部纵向钢筋。对抗剪超筋的抗震墙,按抗震墙的剪压比限值确定抗震墙的抗剪承载力并确定墙的水平钢筋,按强剪弱弯要求确定墙的竖向钢筋。在抗震墙很少的框架结构中,框架是主要的抗侧力结构,在风载或地震作用很小(低于多遇地震作用)时,抗震墙辅助框架结构能满足规范对框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要求,提供的是抗震墙的弹性刚度,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时,抗震墙退出工作。当然对于处于框架结构上的大型动力设备,为降低结构震动,减小设备引发的结构位移,也可采用此种结构。第三步:改变结构形式,在以上情况下如还不能满足要求,只能寻求改变结构形式来实现位移比限值要求。对于框架结构可以通过加钢支承形成框架支承结构,也可以在上一步配置很少剪力墙的基础上尽一步加大剪力墙配筋形成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采用异型柱结构或者下部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为框架结构的混合结构。其实对于框架结构而言,在提高结构塑性能力的前提下(加强竖向构件水平筋的设置)或者根据厂房实际情况牺牲部分安全度,规范规定的位移角限值也是可以有限降低的,但是这个限度需要合理把握。
三、构造及概念
设计结构设计中,众多小细节的完善才能保证好结构的安全,众多小构件的合理优化才能实现总造价的有力降低。在高震区结构中,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1)对于处于高震区的结构由结构自身的自重而产生的地震作用往往占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混凝土结构,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大,造成结构部分构件计算不能满足要求,从而需要提高构件的尺寸,随着构件体量的增大,地震作用又有所增加,这样不断循环,当结构设计满足要求时,结构已经很笨重,已远离我们的设计初衷,因此,对于高震区结构,如何减轻其自重反而比如何克服地震作用对我们的优化设计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出于以上考虑,以下几点我们应尽力做到:a墙体的维护材料应尽量轻,能用压型钢板的就不要用轻型砌块,能用轻型砌块的就不要用烧结砖。b尽量利用高强材料,以提高结构单位重量的承载能力。c对于梁柱构件,要多次重复计算直到各构件都达到其合理配筋率或应力比,应避免一些较大的梁而其配筋率却很小的情况的出现,如果对各构件都能合理调节,其结构自重的减轻也是十分可观的。d在采用PKPM计算时,由于梁梁相交、梁柱相交、梁板相叠处的重量重复计算,造成结构自重较实际有所放大,在计算中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部分参数等手段来减少结构自重,以接近实际情况。(2)基础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了上部结构安全及其合理性,尤其是高震区,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降低基础的埋置深度,从而有效地降低结构高度,减小地震产生的倾覆力矩。另外,除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底不宜出现脱离区(零应力区),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距离区(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因此,在设计基础时可以对这一比例合理限定,从而减小基础尺寸的大小。对于高震区结构基础设计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即使基底未出现零应力区,但是如果其基底最小应力小于上面覆土自重,那么基础上部也是要承受部分拉力,需要配钢筋。(3)在设计基础时由于砌墙的原因,通常会在需要的位置布置地梁,如果基础埋深较浅则容易形成短柱,以至在抗震计算时常常造成柱抗剪能力不足,从而给设计工作带来困难,此时可以采用图2方案进行结构设计以避免此情况的发生。此外,规范对于一级框架和IV类场地的二级框架也是建议沿框架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的,可采用图2同样作法。(4)在带有贮料型结构或者带有大型设备的结构时,对于仓体及设备的支承,应尽量使其结构支座靠近仓体及设备重心所在平面,以免附加弯矩引起设备及结构受力而造成破坏。(5)对于埋置较深的结构,部分结构构件嵌固在土中,其结构分析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土的作用,上部传来的水平地震作用逐渐减小,但是由于土的类别、构件的接触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如何确定合理的减小程度有待研究。桩基规范提出了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可供参考借鉴。该参数计算方法即是土力学中水平力计算常用的m法,可参阅基础设计相关的书籍或规范,其取值范围一般在2.5~100之间,在少数情况的中密、密实的沙砾、碎石类土中取值可达100~300。由于m值考虑了土的性质,通过m值、地下室的深度(或框架柱)和侧向迎土面积,可以得到结构地面以下侧向约束的附加刚度,该附加刚度与结构自身刚度无关,而与土的性质有关。用m值求出的地下室侧向刚度约束呈三角形分布,在顶层处为0,并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将该参数引入结构分析中,以期得到合理优化的设计结果。(6)另一个需要谈到的问题就不是我们结构设计人员所能完全控制的,需要相关工艺等专业的配合才能达到更合理的优化指标。出于概念设计的考虑,在高震区,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更低的厂房高度及结构承受更小的地震作用及倾覆力矩是我们一直期望得到的,因此在可行的情况下,合理降低结构总高度及各层层高,将重要设备重心下移甚至将其布置于地面上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地震作用,也希望其引起相关专业的更多关注。
震区灾后教育探讨论文
一、震区灾后的教育重建:怎样的内涵和外延?
从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至今,党和政府的应急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重建工作作为整个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建言献策,教育部也及时《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灾后教育重建?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当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从哲学意义上使用的建构用语,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设、重新建构”之义;从描述性定义上讲,“教育重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对教育领域的重建问题,当面对灾区学校受损、师生受灾、教育系统受到严重灾害影响的情况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甚至师生主体所进行的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恢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援助、加强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设和恢复构建过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适合从社会性、动态性、过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当然,教育重建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仅仅是单一教育系统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从外延来讲,灾后教育重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教育部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恢复上课,积极开展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认真做好灾区孤、残学生救助工作,积极做好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等各项救助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工作和学校重建准备工作。[2]作为国家级的教育科研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则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重建、学校重建、教学重建、校园重建、师资重建和赈灾遗产总结六方面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建的方案和时间进度计划,[3]极具指导性。受灾最严重省份四川省也应急制定了全力推进学校复学复课、继续抓好灾区师生安置、抓好受灾学校重建规划、做好遇难学生家长工作等具体措施,[4]并有序展开教育系统的重建工作。应该说,这些灾后教育重建的外延内容已较丰富,对灾后教育的科学重建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根据重要性等级程度,在灾区教育重建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任机制的重建,没有良好的信任机制一切都难以做好,政府作为的认同机制也将受到挑战;第二位的就是心理重建,如上所说如何让广大教师和学生从震灾的阴霾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阳光,这都是从精神层面需要及时建构和重建的内容,需要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然后才是物质层面的重建,比如教育重建规划、校舍校园重建、复学复课等,这些重建是实实在在的,最主要的是科学性和标准化,注重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另外,关于抗震救灾中的教育遗产和安全教育传统也需要得到及时总结和提炼。
二、震区灾后教育重建的时效性特征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尽快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5]可见,灾区教育重建工作具有典型的时效性、优先性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地震区灾后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教育重建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灾区教育重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的时间应急性、针对性、差异性、公益性和长效性等特征要求开展及时、高质量的工作。灾区教育重建还需要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教育重建的应急状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教育重建中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教育重建中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的关系;教育重建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差异对待的关系。
[关键词]灾区重建;教育重建;公共服务
灾后教育重建作为整个灾区重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其时效紧迫、直接关系千家万户、进而关乎政府重建整体公信力等倍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涉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往往还牵涉整体重建工作和灾区社会整体发展的综合效应。那么,由地震引发的教育大灾难、进而不得不应急启动的教育重建到底包括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理解其时效性特征?教育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要素,其中急需处理好哪些突出的关系?
一、震区灾后的教育重建:怎样的内涵和外延?
从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至今,党和政府的应急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重建工作作为整个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建言献策,教育部也及时《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灾后教育重建?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当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从哲学意义上使用的建构用语,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设、重新建构”之义;从描述性定义上讲,“教育重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对教育领域的重建问题,当面对灾区学校受损、师生受灾、教育系统受到严重灾害影响的情况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甚至师生主体所进行的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恢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援助、加强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设和恢复构建过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适合从社会性、动态性、过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当然,教育重建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仅仅是单一教育系统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县长在全县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召开全县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前阶段全县防震救灾工作,部署下步灾区重建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夺取防震救灾的全面胜利。等一会,陈作荣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个问题:
一、前阶段防震救灾工作回顾
今年2月4日以来,我县与泰顺县交界处连续发生的较强有感地震,引起了国务院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按照“安全、有序、稳定”和“立足于抗大灾、打持久战”的要求,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把防震救灾作为一项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紧急动员,周密部署,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奋起防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回顾前阶段的防震救灾情况,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合力防震。地震发生以后,县里及时成立了防震减灾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有关县领导任副指挥。并下设灾情核查和物资保障组、人员转移安置组、维护稳定组、房屋安全调查组、宣传报道组等5个工作小组,每个组的正副组长都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担任,具体负责指挥协调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每次发生稍大的地震,县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震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共同防震救灾,努力把地震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根据震情的发展变化,县里从县机关抽调了6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成立9支工作队,奔赴有关乡镇,与灾民同吃同住,帮助乡镇做好宣传、核灾、转移、安抚群众等工作。随后,县里又成立了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危房鉴定、危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下山脱贫等4个组,全面负责灾后重建工作。震区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要求,落实防震重建措施,确保了防震救灾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
(二)安置灾民,开展自救。一是转移群众。按照属地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积极动员居住在危房和帐篷内的群众采取投亲靠友、租住民房等方式,进行转移安置,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安全。二是确保生活。原创:紧急下拨救灾资金500万元。调运700顶帐篷、75套应急保暖钢管大棚、1200条应急棉被和1200件棉衣等救灾物资,用于安置震区群众。组织有关部门深入震区开展服务,组建疾病控制、医疗救护、卫生监督等救助组进驻震区,做好疫情监测、消毒、咨询及药品发放等工作。同时积极筹措、调配资金,对受损的山塘水库、供水网管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确保安全渡汛和群众正常生活。三是开展自救。坚持防震救灾与生产发展两手抓,注重统筹安排,及时组织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单位人员赴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做好水稻种子、化肥等物资的调运供应,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农民开展春耕生产。震区各乡镇还结合震后重建工作,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等工作。
(三)制订政策,着手重建。为了使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县里先后3次向省委省政府作专题汇报,5次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汇报,反复向上级反映我县的灾情和要求。经过努力,引起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不仅在工作上给予强有力的指导,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了超历史的扶持。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制订政策,启动重建。一是深入一线调研。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震后重建政策,县里在全面核实灾情、摸清情况的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历时一个多月,深入震区乡镇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二是反复研究政策。先后召开十多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灾区乡镇干部座谈会、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反反复复征求意见,并结合上级扶持力度、政府承受程度,认真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三是迅速开展灾区重建。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各工作组和震区乡镇有关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灾区重建工作任务。同时,决定在珊溪、巨屿、黄坦等3个镇建立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有关乡镇规划15个集中建房点。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稳妥推进。
探析通信技术在地震的需求及运用
1破坏性地震中通信技术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破坏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严重的损失,基本处在地震范围内大多数基础设施都被破坏,而处在其中的人们要想得到及时的救援,必须要取得和外界的联系,提供有用的实时信息才能够保证救援的快速和安全进行。不同级别的地震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根据实际情况的信息,而不能够单凭经验就行处理,损失程度一般会随着通信恢复的速度的加快而迅速降低,保证震区和外界的联系是挽回损失的关键一步。破坏性地震对通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通信设备遭到破坏,光纤、电话线和移动通信基站的破坏,无线和有限网络都无法连接,实时通信出现硬件性的障碍;震后通信信息量的猛增,常规的通信硬件不能满足震时的通信需求,负荷过大的后果就是造成相关救援信息的传递障碍,营救行动得到阻碍;地震产生的电磁波可以严重影响无线通信信号,传递的信息就不会完整。这就要求对震时进行及时应急通信系统的建立,救援人员掌握了现场的信息后制定有效的救援计划才能最大可能的挽救不必要的损失,震区的人民安全才能第一时间得到保障。
2破坏性地震对通信技术的需求
根据不同地震级别,震区和救援队伍对通信技术的需求有所不同,相对的应急预案也是不同的。
2.1较小级别(5-6级)的破坏性地震对通信的需求
较小级别的地震破坏性较小,每年有很多处于地震带的地方都会发生多次同等级别的地震,其主要对通信的影响是我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在此地区的数据传输量的巨大上升,震区内部的人员都想第一时刻知道自己亲戚朋友的安全情况,而震区外的人也有这样的心理,这就造成即使的通信量的增大,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系统的瘫痪,但是3G业务相关区域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语言通信处于较为正常的状态,但是在烈度7以上的地方有一定的通信盲区;对地面网络的影响较小。这种级别的地震只需地面通信硬件支持即可完成较为圆满的救援工作,卫星等应急通信工具在极为特殊的情况在才会得到使用。
小学抗震救灾工作总结
自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以来,我校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收听、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密切关注灾区情况,无不为这次特大地震给四川及周边各省人民带来的重大损失而震惊,灾区人民的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在全党全军全国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的危机时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灾区贡献一份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行动起来。
郑校长连续两天自己买一百份义卖的《广州日报》,站在门口派发给每一位老师。老师们在早读时间开展了临时的队会,进行灾情讲解,孩子们包含泪水听着郑校长在广播中沉重地讲述灾情,都纷纷表示要用一份爱心,支持灾区重建家园!
于是在三天生命临界线的最后一天,文德路小学的全体师生早早就回到了学校。
8点20分,全体师生起立,默哀,全校在一片静默的哀悼逝去的同胞……
8点21分,全体师生双手在胸前紧握,诚心祝祷,校园上空回荡着纯洁的歌声: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8点24分,孩子们在课室里默默地带着祝福,把自己压岁钱交给了老师……一百、二百……一千、二千……
灾区公路抢通优先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震后交通损毁信息调查;公路抢通方案与组织管理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随处可见的大规模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等全部中断、许多建立在通讯电力通畅条件基础之上的现代监控与信息采集方法无法进行、为道路抢修决策人员进行快速预判和决定初步的抢修方案提供原始资料、调查小分队进行徒步实地调查是一项危险并且专业的工作、灾区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大多沿河修建、震后灾区公路抢修应以抢通作为优先,以利于抢险设施和人员物质的运输、震灾带来的公路损毁类型及其抢险方案、桥梁梁板折断损毁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道路交通作为整个救灾工作的基础,本身又是被抢险对象,需要格外的重视。对灾区公路的抢修应强调抢通优先,并加强总体灾情与局部损毁情况调查,努力增加机械施工工作面,合理选择施工方法与设备等。
【关键词】地震;公路;损毁;修复
四川“5•12”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震后灾区山崩地裂,随处可见的大规模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等全部中断。抗震救灾过程中,山区公路的抢通遇到极大困难,中心震区映秀镇与汶川县城的直接交通联系317国道震后1个月均处于完全中断状态、与都江堰的213国道5天后才得以修通,凸显公路抢通工作已经成为众多抗震救灾工作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根据作者多年的道路设计与维护施工经验,本文从灾后调查与管理、有针对性的道路抢通方案与技巧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1震后交通损毁信息调查
在自然条件恶劣、震区电力通讯全部中断的情况下,许多建立在通讯电力通畅条件基础之上的现代监控与信息采集方法无法进行,必须也只能依托原始的人工调查。人工调查宜组织成若干小分队,合理分工与调配,尽快到达震区采集并初步分析震后损毁信息、迅速将信息传回救灾指挥部,供决策人员使用。
汶川地震感想心得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
一场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跟地震波一起迅速传送的,是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的消息。
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国务院成立以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仅仅几个小时后,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等急援灾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切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
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短短几个小时内,云南、西藏等周边省区已派出地震专家驰援四川,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发出募捐倡议,中国红十字会全力调拨物资救援。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祈愿帖子传递情感,手机中接连不断的慰问信息温暖人心。人们关注震区传来的每一点信息,关切震区人民的生命安危。
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地震局数次召开新闻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
这场“全国直播”的震情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送,不仅没有扩散恐慌,反而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宁静的力量。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今年5月1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全国的施行,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已经是法律的坚决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