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4:59: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治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期刊编辑政治意识
一、期刊编辑政治意识的本质和要素
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是指期刊编辑人员在编辑活动中对政治现象、政治本质、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政治制度等的态度和评价。其直接关系到编辑人员所筛选、把关、构建、传播的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文化属性、文化形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的构成要素包括导向意识、把关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平意识。其中导向意识是核心要件,把关意识是关键要件,责任意识是基础要件,公平意识是必须要件。期刊编辑的导向意识是编辑尊重客观,反映客观而形成的一种思想理念。导向意识包括正确的思想导向、价值导向、审美导向、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把关意识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的强烈的阵地意识,是要求其所具有的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在编辑工作中及时发现、排除政治“险情”,把好政治方向关的思想意识。编辑把关是期刊编辑工作的最关键职责。其内容包括政治把关,确保政治舆论导向正确;思想把关,确保稿件内容健康;学术水平把关、确保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文字把关,确保语言文字的科学规范;效果把关,确保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是指学报编辑编发稿件时要充分估计到自己所编发稿件的社会影响如何,是否会出现负面作用的意识。责任意识包括:应始终将社会责任意识放在编辑工作的首位,时刻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培养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政治修养,提高政治洞察力;要具有社会忧患意识,以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神圣职责。[2]从本质上说,公平是指每一个公民按宪法规定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期刊编辑的公平意识也指期刊编辑的学术公平意识,是指具有独立性的编辑主体为了维护期刊学术的纯洁和公正性,在审稿和选稿等过程中,自始至终以自身专业经验和直觉为基础,冲破一切束缚,尽可能自由地、完整地表达其对学术对象价值判断的自我意识。
二、加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的重要意义
刊物具有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这要求它在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的同时更要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从根本上要求期刊编辑工作者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导向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刊物出版事业的基本要求。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在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下,期刊编辑必须明确其工作的政治性。只有深刻地理解政治形势,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和政策观念,才能做好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可以说,增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3]首先,增强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是期刊编辑工作政治性的必然要求。其次,强化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是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必要要求。再次,增强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最后,期刊编辑主动增强政治意识是保证编辑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此外,增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才可以更好地处理好期刊编辑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三、加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的有效路径
初中政治法治意识培养
【摘要】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群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法律法治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还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法治教育在青少年群体健康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作为导向,结合实际的初中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具有计划性从认知、掌握、运用等层面,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制定相关的策略方法,实现对中学生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培养与加强,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法治意识。
【关键词】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
一、关于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立足于法律意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而所谓的法律意识,可以看作是人们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看法,具体也就包括了法律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作用范围、约束能力以及社会效力等多个方面。结合法律意识的内容对法治意识进行分析,也就不难看出,法治意识是反映社会民众对法律认知水平的一种形态,在这一认知形态下,民众会表现出对法律内容、功能和效用自我判定。法治水平的高低,是民众对法律的信任、依赖以及准守程度的集中体现,进而也会反映在民众对社会秩序准则的准守程度上。对于国家而言,通过实行法治能够有效地在民众精神层面构建良好的社会行为秩序,进而为个体的自由解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初中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军,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教育培养,提高初中生群体的群体素养,一直是社会各层面关注的焦点所在。但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影响,初中生缺乏对外界社会对与错的良好判别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自己行为的好与坏,甚至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缺乏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结合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来看:1.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是对初中生个体行为意识的有效引导,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自我正确社会行为的判断。法治意识的培养会首先从基本法律内容层面着手,来向学生教学基本的法律条规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2.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价值观念,进而实现育人教学价值。学生在基于对基本社会法律行为准则认知和掌握的基础上,会进一步结合实际社会生活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形成自我的行为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观念和准则的形成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自我社会行为的约束和导向,减少初中生群体的社会行为犯罪率;3.通过对初中生群体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够不断地通过社会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来加大法治意识对社会个体的辐射影响,促进社会各个群体的法治意识建设。初中生是一个不断向社会输入新鲜血液的群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走入社会,他们将会遍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良好的早期法治意识培养,能够从最初的这个阶段,促进社会各群体法治意识的良好建设。
农民政治意识研究论文
走向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就政治层面而言,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如何组织占人口80%的农民在民主政治生活中普遍参与。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推动下,农村实行的一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民政治意识的缺乏。
一、现行村民自治中农民政治意识的缺失表现
公民这个概念包含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内容,包括两种不同又相互关联内容。一种是法律概念,所谓公民,即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人。另一种是社会政治定义,它从个人与国家权利义务关系来对个人作最基本的社会成员身份定位。现代公民意识要求每个人把自己从自然的“人”或抽象的“主体”转化为公民社会中的一员,转变为人格平等的“公民”。
现行的村民自治实践所暴露的农民公民意识不强,是由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过去把社会存在主要归结为生产方式是不全面、不准确的。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三形态(或三阶段)对人们的意识其有决定性影响,为我们解惑意识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自然经济(农业经济)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本特征。它是权力集中、人身依附关系,与此要适应的“人治”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奴卑意识赖以存在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及不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程度不同地存在此类现象;交换经济(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市场经济的概念,但实质上已经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是以物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即人依赖于物的价值形态——货币,但人的人格是独立的、自由的)为特征。亿万次交换既是破除自然经济——人身依附关系的利器,又是形成独立、自由、平等的基础与前提。交换的主体必须是独立、自由(不能把一方意志强加于另一方0、平等(地位平等、内容等价——或认为是等价)交换才能正常持续恒久地进行下去。社会主义从原来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超越了市场经济阶段,实质上是在现代经济(世界范围内)条件下放大了自然经济,从而在很多方面不自觉地把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某些观念当作社会主义的意识来坚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体制写进党章与宪法只有近十年时间,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说只是暂短一瞬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农民缺乏政治民主与公民意识是十分自然的。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法治观念。中国农民老实,“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禁锢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农民还较普遍地习惯于行政越权安排。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的行政人员中仍认为村委会是乡政府的“腿”,是自己的行政下属,而广大村民也习惯接受“上级”领导,即使侵犯了自身政治权利,也很少感到有什么不对,即使感觉到了也能容忍。
2、缺乏自主、自立。在一定意义上,村民自治是国家对村民的一种民主承诺,村民委员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种以村民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村民自治体制,要求村民逐步树立自主、自立意识。因为村民有了强烈的自主、自立的主人翁意识,行使国家赋予的种种权利和应尽的各种义务,村民自治才能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国际意识教育论文
【内容提要】为跟上全球化的时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国际意识问题。国际意识是一种宏观的意识,一种开放的心态与意识,一种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的意义,自觉加强对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
【摘要题】高校思政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意识
一、国际意识的基本内涵
(一)宽广的宏观意识。这就是说,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理解、思考上具有宽广的视野、宏观的意识,这是国际意识的最重要内涵之一。宏观意识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局观的问题,时代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必须要有一个大局的观念。古人很早就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客观地说,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也不善于从现实的大局与历史的长远看问题,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一个用宽广眼光观察历史、现实、未来的大局的问题。
从纵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前后相联系的深远眼光,把历史上发生的问题,与现实出现的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用理性的思维线索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可否认,当代的许多大学生是缺乏前后联系的深远眼光的,不善于从历史中去分析问题的根源,好像所有问题都是因为现实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从而忽略了现在的某些社会弊病,如腐败、“”邪教、社会黑势力等,实际都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遗贸物。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从身边的人物、身边的事件中追溯到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这种现实与历史前后联系的深远眼光,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意识形态论文
【内容提要】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同,意识形态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了内在矛盾,即任何意识形态中,都包含有由于意识形态创造者的主观因素所决定的“虚假观念”,所以,在人们的运用中,把意识形态作为贬义概念与作为中性概念,始终同时存在着。意识形态中的这个矛盾,反映了其内部的有意识因素与无意识因素的并存,是意识形态与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意识形态中的无意识因素,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所以,意识形态中的无意识,实质上是一种政治无意识,这就使意识形态具有了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观念/无意识/政治意识
【正文】
在当代世界的各种政治学或社会学文献中,意识形态这个范畴被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运用着。但是,人们对这个范畴的理解却是各种各样的,甚至有很多歧义。因此,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思想是相当混乱的。这一方面反映了意识形态范畴内涵的极端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本质仍然存在着一些非科学的认识。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现象的本质进行一些探讨。
一“意识形态”范畴形成过程中的矛盾
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意识形态这个范畴,在哲学上的根源最早见于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偶像说”或者“假像说”,指错误的观念或成见。从它的含义来看,“偶像”“假像”与目前关于意识形态的一种理解是有相同之处的。当然,这还不能说是明确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个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意识分析
一、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1797年,法国启蒙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德•特拉西在其《意识形态原理》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并把意识形态引入西方哲学史。西方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许多学者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更多是否定和贬义的角度上来解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阶级或利益群体的自觉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系统。“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P72-73)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阶级性,每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都与它所反映的具体阶级利益密切相关。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传播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内容,目的在于强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控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政治现象,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从社会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需要的产物,承载着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个体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把培养人的政治品质放在首要的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起着总揽和统领的作用。“政治教育处于核心层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最为集中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内容,并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2]
二、意识形态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价值维度
所谓意识形态吸引力,是指一国所提倡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软实力,是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主导话语权与意识形态控制力相统一的同化式实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一定社会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反映了教育主体的需要。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需要表现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语境话语体系创新相统一,明确地说,“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本质上就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有效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话语权”[3]。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实质上是彰显其维护主流文化价值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这是维护主流文化的重中之重。实现提出的“两个巩固”,关键是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讲政治,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阵地并武装人们的头脑,批判、抵制落后低俗的、腐朽的、反动的思想意识,否则,错误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就会使人心涣散,发展畸形,导致混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从谈起。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力。“意识形态控制力”展现的是执政阶级的任务而不是地位,促使执政阶级及其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并将其贯穿于执政实践之中。从阶级和国家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等意识形态内容的教育与灌输为主的实践活动,从人的发展看,主要是思想引导、注重“精神成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思想的灌输实现意识形态控制力满足了阶级统治的需要,通过制度约束、文化价值规范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规避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发展,通过昭示价值、理想,揭示生活的意义,引导人们思考自身、发展自身,推动了人的发展。”[4]思想政治教育肩负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兼用文化资源与政治资源,兼循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因与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之间的本质联系,而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途径,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控制力的重要体现“。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P35)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从实然与应然、理性与价值层面关注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力,使构筑社会的精神骨架、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大学教育: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场域
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意识形态控制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但在实现这一政治与文化价值功能的场域中,学校特别是大学的地位与作用更为突出。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堡垒,肩负着意识形态灌输的重任。在讲话中说,“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这些“新干部、年轻干部”中大部分来自高校培养的人才,他们能否做到“政治坚定”,是衡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关于意识形态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都有过重要的论述。同志曾说过,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又红又专,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是同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再强调的根本问题之一。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同志的光辉思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学校、社会必须把对新一代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切实抓好。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了这一问题,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实上,深化意识形态灌输这一任务,是高校教育在阶级社会中的本质体现。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状况,都不存在“教育淡化政治”的现实,相反,资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与竞争有着清醒的认识,旗帜鲜明、不遗余力地努力维护、扩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政治学家安东尼•奥勒姆说:“学校在指导人民的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作用。学校的任务是维持社会制度,保证后代人像前代人那样思考政治。这实际意味着,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主要是为社会训练好公民,训练出有责任心的、尊重不断发展的社会制度的、因而有助于维护和延续国家的公民。”[6(]P365-366)
初中政治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在结合本学科特点与特色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初中政治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文章围绕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引言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意识是其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及未来的个人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就初中政治学科来说,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可以使其对所学政治知识进行更好地内化吸收,促进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创新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将所学政治知识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创新意识对于日常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初中政治学科的敏感性是非常强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掌握不同的政治知识点,同时还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牢政治学习的良好基础,结合政治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政治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灵活地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处理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得到锻炼与提高。初中政治教师在指导学生针对政治知识进行对比与总结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确保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化的。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其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时候,保持科学的素养以及积极的态度。
大众化政治意识内涵分析论文
【摘要题】百花论坛
【正文】
一、大众政治意识的崛起
大众政治意识的崛起与发展,代表了当今现代化民主国家的一个方向,也是未来现代化民主法制社会的价值趋向。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追求的是公平的、大众化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它看重的是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积极作用。因此,相对于大众化的政治意识的勃兴,所谓的精英主流政治意识则只能属于过去了。所谓大众政治意识,就是一种以大众为主体对象,以公平政治参与为主要功能,并辅之以现代化传媒手段、经营和生产方式的现代文化意识。在过去传统计划体制下,普及性的大众政治意识并未与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政治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我国主要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渐渐兴起的。
我国目前在强调法治立国后,法的权威逐渐上升,中国权威政治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集中体现就是要使法的权威上升到第一位。只有这样,中国的权威政治结构才能与现代民主制政体的权威结构相一致。可以说,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中,而大众化政治意识或公民政治社会的兴盛正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环节。
二、大众化政治意识凸显的正负效应分析
领导干部如何增强政治意识
领导干部如何增强政治意识
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
同志最近提出,“在干部中首先是领导干部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江总书记的指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应当肯定,我们党员干部的大多数政治上是好的,但也确有少数人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忽视政治理论学习,陷于日常事务,不关心政治;有的理想、信念动摇,认为“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管它什么理想、主义”,以至于在复杂的斗争中迷失了政治方向;有的群众观念淡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甚至滑入违法犯罪的泥坑;有的言行不一,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另有一套;有的纪律松弛,目无组织,不顾大局,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崇洋媚外,在对外交往中丧失国格、人格,等等。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干部政治上强,即使其他素质欠缺一些,也比较易于弥补;反之,其他素质虽好,但政治上不强,就难当大任,甚至会走向反面,误国误民。
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其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其二,必须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时刻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一边。党员干部如何对待群众,就成为一个根本的政治立场问题。必须具有强烈的公仆观念和忧患意识,使自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其三,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就是要鲜明、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持“二十字”大局的基本方针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含糊、不动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其四,必须严守党纪国法中规定的各项政治纪律。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形象,正确处理地方与中央、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保证中央和上级的政令畅通。其五,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在事关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贯彻、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大局,事关政治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善于辨别方向、区分大是大非。其六,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善于见微知著,善于觉察和判断政治动向,识别来自“左”或右的方面对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干扰,开展积极、有效的抵制和斗争。
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组织要经常分析领导干部队伍的政治动态,根据不同时期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主要领导同志应以身作则,带头从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为下级和群众作出样子。二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把干部理论功底的深浅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三要引导干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政治觉悟。四要规范、健全有关的制度,对党员干部选拔、培训、党内生活、年度考核、民主考评、监督、弹劾等,要有一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以使党员干部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政治教学问题意识实践
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教育亦然。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围绕问题而组织起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一定的环境中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将随之产生,探索没有止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值得运用和借鉴的。当然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状况、学习环境、年龄等特点,避免设置过于高深或走过场、走形式的简单情境,同时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通过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书本至上的思想在学生和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作为书本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总是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课堂上学生很少会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话产生疑问,学生质疑的意识很淡薄。质疑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知识,使正确的概念和原理在自己的头脑中更加坚定,如果没有质疑精神,只是人云亦云,简单相信课本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必定是非常肤浅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对课本知识有关原理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作业或考试中,不要拘泥于老师的“个人看法”或者“标准答案”,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敢于向老师发起疑问。另外,课本中的很多知识并不是只有唯一一种观点,有的争议直到现在仍然在进行,我们对这些观点就要善于质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众多的观点中提炼出自己的更加科学的认识,这样才会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锻炼,这才是我们对政治学习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主要还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一般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对教材的框题、节题等进行提问。教材中的框题、节题往往是对教材的高度概括,对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设问,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真正吃透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2)对相关、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去寻找问题。当然,教师的引导除了要注意方法外,还要准确地把握时机,对于学生的质疑态度要中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从学生自身的基础出发,抓住课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