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4:41: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治心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社会心理效应

一、激励机制与统战工作

统一战线工作的任务是要实现大团结、大联合,那么,团结和凝聚社会各阶层人士、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调动他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势必成为我们党的统战工作的一项战略重点和新的增长点。依照心理学的观点,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激发人的动机,从而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也即激励。激励理论是政治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激励,是政治行为的心理动力,它是开启行为的钥匙和按钮。每个按钮都对应着某种行为,因此,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激励,需要得到来自团体、组织和同伴等各个方面的激励和相互之间的激励。为了实现统战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就不能不注意对激励理论的运用。通常,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激发成自身的推动力,使得组织目标变为个人的目标。任何一个个体的行为都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刺激,这种刺激和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会产生一种自我的内在动力,从而使个体被动接受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做”。这种“自动力”越强大,行为也就越发的积极主动,反之亦然。然而,这种自我动力也离不开个体自身的因素。同样强度的影响或刺激,对于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自动力”很有可能是强弱悬殊的,进而对每个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产生这种“自动力”的基础就是自身需要的被满足。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生理需要,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如自尊、地位以及归属感的需要。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将人们的各种强烈程度不同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统战工作中,想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要了解各个工作对象的各种需要,并设法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否则,就很有可能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

(一)目标激励和奖励激励

2007年底,上海市松江区委统战部在总结统战工作时就感到,基层统战工作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统战工作者缺乏激情。针对这种情况,松江区委统战部提出了“快乐工作法”[1],注重目标激励,在实际工作中强调最高目标与最低目标,让大家在规定的限度内快乐的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建立健全成果评估体系和奖励激励机制,把快乐工作状态和成效与提级晋职、先进评比、奖金发放、福利待遇等挂钩,让大家分享快乐带来的工作成就感。上述例子是一种目标激励和奖励激励相结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才会有吸引力。努力后的成功效应,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且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完成政治工作的同时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而奖励激励,或者说表彰激励,可以起到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积极引导人们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自2010年起,每年都由中央统战部主办“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以深入挖掘并集中宣传一批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并做出突出成绩、取得成功经验的民营企业典型,为党和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经验借鉴和舆论支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更大作为。在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的实践工作中,也开展了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表彰活动,形成了全国、市、区县三级表彰机制,鼓励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新阶层人士;在“两新”组织中评选“党建之友”,鼓励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新阶层人士。

(二)榜样激励

通过上述评选和表彰,不但可以积极宣传人们的先进事迹及其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而且还起榜样激励的作用。在战争心理学中,榜样激励是指以指挥者自身的行为,用表率的作用来激励人们的斗志和士气。古代兵家都十分重视榜样的激励作用,如《尉缭子》中就说过:“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立则士不死节,是不死劫则众不战。”[3]还有“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利;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全也。”[4]这就是说只有将帅身先士卒,才能使士卒听从指挥,如同指挥四肢一样。那么在统战实践中,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和引领他人,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近年来,金山区在非公人士中广泛开展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建工作者、优秀党建之友、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劳动模范、领军人物、杰出青年等推荐评选活动。[5]这些获得表彰的人能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的作用,从而发挥从众效应的优势,使更多的人向这些典型靠拢,向我们党所引导鼓励的方向发展,激励各方面人士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合理满足他们的政治诉求。

查看全文

政治教学心理学原则应用

政治课因其理论性较强,许多东西离学生的校园生活较远,易使学生形成厌学心理。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心理学原则,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罗杰斯的“当事人为中心”原则,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罗杰斯是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倡导“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即要求咨询师采用非指导性技术鼓励或指导患者弄清自己的问题,让患者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后来,他把这个原则应用在教学领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对学生采取“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方法。所谓“移情”,即要理解和欣赏学生的感情,要善于将心比心。所谓“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无条件意味着教师关心学生是出自真诚,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所谓“真诚”,就是表里如一,不装模作样。

这一原则在政治教学中的贯彻实施,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造出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形成一种完全彻底地接受老师教导的心理倾向,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爱学”、“我要学”的转变。怎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出这样一种适宜的氛围呢?我们知道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师生在课堂上的良好互动关系,就要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变输灌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又要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使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还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根本原则是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运用“角色扮演”理论,进行“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即藉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它的优点是,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可以形成真实的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把它应用到具体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来,安排学生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体验式教学”。它能使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时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生活中任何有刺激性的体验如在蹦极跳中,被倒挂在空中飞速腾跃时所拥有的惊心动魄的体验都是终生难忘的。同理,体验式教学也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运用“首因效应”理论,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第一次”所谓“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是不易改变的,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印象的确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对教师来说,搞好首因效应极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首先,初次与学生见面或接触时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要超水平地上好第一节序言课,努力处理好每一章节的第一课、及每一新课的导入。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课中,开头的十分钟的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怀着‘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这些都说明导入新课能否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所以,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对于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作用是巨大的。当然,心理学与具体的政治教学工作的结合,需要教师掌握较高的心理学理论水平,本文只是作了初浅的尝试,供大家探讨。

查看全文

政治心理学研究论文

摘要:政治心理学在欧美已经成为政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这与时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的认识不足有着很大关系。文章从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以及方法上的意义三方面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研究意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方法上的意义

政治心理学是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互动的学科。政治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在欧美各大高校中均设有政治心理学的课程。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截至1993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77个教育机构中开设了与政治心理学有关的99门本科课程,45门研究生课程,另外9个学校开设了政治心理学的博士训练项目。

但是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却属于新兴学科,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如北京大学的王丽萍,华东师范大学的蒋云根)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也只是偶尔涉及这个领域。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国内学者们对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那么,研究政治心理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首先,从理论价值来说,它为政治学注入了新的评判标准,这就是心理需求的原则。随着新的评判原则的被引入,将补充和修正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学理论。其次,政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引入政治心理学之后,使得我们在判断和解决一些现实的政治问题时更加准确。最后,政治心理学所常用的实验的方法也能够弥补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一)理论价值

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出了新的评判社会的原则,由此修正和补充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学理论。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诞生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其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来探索一种意志心理、情感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心理、认识心理以及交往心理;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需要以教学标准作为大纲,其涉及的因素有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与社会要求,在这门学科中,需要加强对信息接受、信息传递、教育者心理、教育对象心理、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的研究,从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1]。

1.2缺乏实证性研究

查看全文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分析论文

[摘要]政治心理学在欧美已经成为政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这与时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的认识不足有着很大关系。文章从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以及方法上的意义三方面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研究意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方法上的意义

政治心理学是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互动的学科。政治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在欧美各大高校中均设有政治心理学的课程。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截至1993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的77个教育机构中开设了与政治心理学有关的99门本科课程,45门研究生课程,另外9个学校开设了政治心理学的博士训练项目。

但是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却属于新兴学科,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如北京大学的王丽萍,华东师范大学的蒋云根)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也只是偶尔涉及这个领域。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国内学者们对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那么,研究政治心理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首先,从理论价值来说,它为政治学注入了新的评判标准,这就是心理需求的原则。随着新的评判原则的被引入,将补充和修正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学理论。其次,政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引入政治心理学之后,使得我们在判断和解决一些现实的政治问题时更加准确。最后,政治心理学所常用的实验的方法也能够弥补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一)理论价值

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出了新的评判社会的原则,由此修正和补充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学理论。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核心概念,内在具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核心范畴的本质属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表现出民族性、意识形态性、实践性、传承性与主体性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居于根源性、最高抽象性、最高统摄性、导向性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核心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可见的已经出版的著作和教材有20余部,但作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还较为缺乏,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共识。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的不明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相关概念范畴的构建;反之,没有厘清学科核心概念,没有创建本学科范畴体系也掣肘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纵深发展。因此,目前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在于构建或创建反映本学科特质的系列范畴,尤其是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文章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探讨正基于此。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定义与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定义。心理是生物经过长期进化、演变到高级阶段才逐渐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大脑特有的机能。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首先,从词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四个名词的并列,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性概念,是主客观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客观现象规制了“心理”这个主观现象生发的来源与性质;“心理”这个主观现象则映射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客观实践活动中的指向性,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与心理问题。当然,这种“心理”不是“思想的心理”,不是“政治的心理”,也不是“教育的心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其次,从结构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有着自身的内在结构,它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心理这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生发形成过程中缺一不可,形成了一定的纵向与横向关系结构,并最终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横向结构来看,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心理在这四个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从纵向结构来看,譬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心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而心理过程又可分为认知心理过程、情绪情感心理、意志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又可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再次,从本质上来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品德塑造的社会实践活动,依此而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则是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主观反映。它不是先天的,而是由后天的社会环境浸染而成的,有着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由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心理决定的。因此,与人的一般心理本质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为一定群体或集团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塑而服务的。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特征。心理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精神状态,本身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特定的社会阶级或群体、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因而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特征。一是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并不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心理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主要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而“只要产生民族性土壤的差异存在,只要各民族的实际生活过程存在不同,只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价值观念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始终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1](P66)。不同国家、民族,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呈现出不同形态,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活动必然不会超越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存在的地域环境、社会制度与文化形态,必然带有特定的民族特质。二是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实现一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特定的政治目标而服务的,其思想理论与心理指向必然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并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规律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而是要着力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人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及其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而服务的。这个基本矛盾规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的根本属性,即意识形态性。三是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2],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以此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活动及其与行为关系的一般规律,并加以有效利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首先是在实践中产生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其次是在实践中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最后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塑造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四是传承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是一定国家、民族、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产生于一定的文化土壤,渗透于一定历史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一种心理的积淀或集体意识,一旦成为一种心理文化,就会代代薪火相传。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传承,并不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发展与创新。五是主体性。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但在现实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现实的人及其思想心理,尤其是在主体性彰显的当代,人们的思想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把握的主动性。正是因为人的心理呈现出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表现出复杂化、不确定性趋势。因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就必须主动了解和把握教育主体双方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范畴与核心范畴

查看全文

政治心理学的意识形态研究

摘要:政治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意识形态。本文对政治心理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重点探讨了意识形态下的政治态度,对政治态度的主要维度进行了分析,从而建立健全了意识形态的主要认知模型,为意识形态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意识形态;取向

一、政治心理学中关于意识形态研究的介绍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源于两个多世纪以前的欧洲,其内涵经历了多次发展。不同的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不同,意识形态的内涵也随之变得复杂。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价值理念、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且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且这些意识形态可同时并存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不同的意识形态分别处于主导与支配、非主导与边缘地位。

(二)意识形态研究中的批判和价值中立两种取向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核心范畴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过程中,吸收、借鉴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仍然存在着学科定位模糊、知识结构及来源不完善、研究效果不佳等问题。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需要基于其核心范畴强化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总结,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促进学科研究持续健康发展。

由杨芷英、王希永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一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社会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出的时代课题,并系统性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绪论部分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意义、研究原则与方法;第二章提出了思想与心理的内在关系,并揭露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章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与接收的心理机制;第四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激励、态度转变和情绪调节的心理功能;第五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转换等原则;第六章从认知改变、活动体验、行为训练等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第七章分别从个体和群体视角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第八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效应的类型与作用;第九章通过分析心理情境的科学意蕴,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意义、原则和路径选择;第十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和规律;第十一章通过对心理品质的分析,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和提升策略;第十二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时代命题。书中指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学科定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定位并不明确,其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探索的分歧性认知。教育部于2012年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核心课程,但并末纳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位危机。其二,学科知识结构问题。心理学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完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且衍生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虽然涉及心理学理论,但与心理学体系相比较为薄弱。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试图淡化心理学影响而融入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但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结构不完整问题。其三,学科知识来源问题。现代心理学源自西方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缺乏自主研究,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综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难以进行长程、持续、深入的研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缺乏知识来源,陷人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恶性循环。为解决上述问题.书中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首先,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能够通过引入心理学理论,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品,而是要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才能通过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土化理论构建。中国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需要开展本土化理论构建,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需求。应在吸收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根植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开展学科理论研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理论研究成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本土化构建。再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学研究。应倡导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吸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研究方法,从多个研究视角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现象的复杂性,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形成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最后,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教育两个方向,人才培养周期较长。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往往存在着学科封闭、缺乏学科间合作的弊端。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队伍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学科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晶

查看全文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开始转变,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心理学也开始备受重视并渗透到各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内心世界的学科体系,主要研究我们人类、动物等对象的内心活动、心理现象等内容。与此同时,心理学知识还涉及到了人们的情绪、知觉、性格等方面。心理学的发展和壮大,注定了它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并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在我国心理学不但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同时,还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很多中小学已经开始逐步引入心理学教育,让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结合起来,了解每一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好的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亮点,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发散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开始引入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用标准的道德规范和正确的思想观念等,对其所要教育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教育说服,它更是一个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科学,并从思想上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学生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扶正学生的思想和成长道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始融入多方元素,让这项工作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和理想。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结合心理学,使其在心理和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感知未来,发展正确的心理理念,培养正确的动机,使学生朝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心理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也就是说心理学知识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首先,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准确的认知和了解,这样才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心理学知识是教育工作者认知学生心理的重要依据,心理学知识中已经涉及到了人们的心理、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者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正确选择,更是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的科学方法。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理学发展的平台

心理学的发展不是独立的,是需要其他学科的促进和互补的,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心理学知识发展壮大的催化剂。第一,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为心理学知识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广泛的平台,更可以为心理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作,心理学知识在其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其知识体系的特点,还能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第二,心理学知识能够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二者有一定的共鸣,所以随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就要求心理学知识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才能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

查看全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心理学论文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在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便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倡议,旨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内容,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得以显著提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及感染力,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探讨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心理学理论

高校肩负着培育优质人才的重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教育心理学包括了多种心理内容,个性特征理论、需要理论、气质理论等均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因此,本文探究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分析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可知,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必然关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合理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科学有序实施,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认识得以升华。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教学活动开展中师生互动等环节展现出的多种心理活动和主要规律,将研究重点放在心理活动的层面,以深入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与生理机制,学生和教师便是开展此方面研究的主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将教师基本规律视为研究关键,基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多个层面,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思想等进行细致研究。综合以上内容可知,教育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均将人这一主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上来说,两者具有共性,且含有相同的地方,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所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具有可行性。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