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3:44: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治生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生态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查看全文

谈论生态政治和政治生态化

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上。生态文明不仅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还要积极促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从哲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的层面来研究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对政治与生态环境危机之间的关联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从政治的更广阔的背景出发,研究生态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内涵的新的政治理念,努力建构和谐的生态政治体系。

(一)生态政治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生态运动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80、90年代中,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生态政治就是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统一整体,将建立可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作为其思考的中心,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变革政治价值观、政治思维和政治活动,从政治学的基本原则到政策操作层次,如政治民主、政治决策、政党参与等,再到国家权力的结构和分配,直至国家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它把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和谐发展视为己任,反思现有政治体系的欠缺并调整之,使之能够更好地调整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社会意义上的最优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政治是对过去政治理念的扬弃,是不同于以往政治的全新的政治观。

(二)生态政治的发展及趋势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政治行为不仅要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且要把握自然生态规律的作用和影响。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运动有序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越了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生态政治理论是生态文明的先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主体意识和理性力量的又一次飞跃。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热点。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运动的目的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运动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政治运动。此后,在1979-1989年期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与此同时,绿色和平组织、政府与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在生态政治运动中,活动者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哲学、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和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运动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政治文明方向发展,这就是当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文明趋势。

(三)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生态化及其意义

查看全文

政治生态化论文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查看全文

政治文化生态优化研究

摘要: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政治运作范式,客观上出现了所谓“两个舆论场”。此种舆论新模态对中国政治生态发挥着更新作用的同时,存在某种失序、混乱与不平衡、不和谐现象。良好的舆论场治理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至关重要。目前学界对于“两个舆论场”及政治文化生态优化的研究已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在现状描述和治理对策方面已有不少成果,但在实证研究和专业性的政治传播学分析等方面也有不足,需要做出持续的学术跟进与创新。

关键词:两个舆论场;政治文化生态;国家治理

新世纪以来,源于发达国家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波及了中国,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搅动了传统的政治运作范式,推动着整个政治发展环境悄然嬗变,为政治生态注入了诸多新因素。尤其是在舆论领域,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民间舆论汹涌不已,客观上出现了所谓“两个舆论场”①。此种舆论新模态在对中国政治生态发挥着更新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失序、混乱与不平衡、不和谐现象。舆论场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当下政治文化生态的良性发育,增强舆论场共识度与和谐度的任务十分紧迫,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我们有必要正视和详细分析“两个舆论场”发生发展的脉络与原因,并不断完善应对之道,消减对立,促进融合,共同构筑公共理性舆论平台,实现更加和谐的政治文化生态与更加良善的国家治理。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高斯和里格斯等在二十世纪中期把“生态学”一词引入政治学和行政学研究领域。二十世纪末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和网络政治现象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西方学界开始关注网络舆论和互联网参与对政治系统和文化生态建构的影响,认为:网络改变着官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关系,代表作有K.Hill&J.Hughes的Cyber-politics:CitizenAc-tivismintheAgeoftheInternet及C.J.Alexander&l.A.Pal的DigitalDemocracy:PolicyandPoliticsintheWiredWorld等;网络舆论监督的直接性、平等性、快捷性等特点正是民主发展的时代需要,公民可借助互联网参与政治、规约公权,进而在信息时代重塑西方民主政治,代表作有L.Cross-man的TheElectronicRepublic:ReshapingDemocracyintheInformationAge和JohnNaisbitt的Megatrends:TenNewDirec-tionsTransformingOurLives等。由于国情不同,特别是西方舆论场的二元分立远不如中国的典型②,因此“两个舆论场”的研究主题并不很突出。

二、国内研究现状

查看全文

生态政治学研究论文

摘要:生态政治学旨在挖掘造成生态破坏的政治原因,并为保护生态提供政治上的理由和方案。在生态政治学的诸多思路中,建设“地区共同体”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方案。笔者通过政治哲学的批判性评析表明,这一诊断思路及其处方虽具备一定有效性,但它无力彻底解决现代社会的全球生态困境问题。因为全球生态问题正与人类政治结构中对“共同体”所具有的深刻认同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发现生态社会主义在生态政治学中的独特价值和卓越意义。

关键词:生态政治学;地区共同体;生态社会主义

Abstract:Theaimofenvironmentalpoliticsistofindthepoliticalcausesthatresultinecologicaldestructionandtoprovidepoliticalreasonsandsolutionsforenvironmentprotection.Inenvironmentalpolitics,“localcommunity”isalwaysconsideredasoneofthemosteffectiveapproaches.However,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politicalphilosophy,holdsthatsuchanapproachcannotdealwiththe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inmodernsocietycompletely,becausethepoliticalviewof“community”isthekeytoenvironmentalproblems.Inthissense,thevalueofecosocialisminenvironmentalpoliticsisreflected.

Keywords:environmentalpolitics;localcommunity;ecosocialism

查看全文

政治生态环境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用人导向政治生态优良正确

论文摘要:“政治生态环境”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环境由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用人环境和廉政环境等构成,直接体现在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上。广大党员干部是“政治”大环境里的主导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政治大环境的和谐与进步。如何保持政治大环境的和谐,建设优良的政治生态?

在十七大指出“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正确用人机制建设”。十七大对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良好的政治生态。而建立健全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是创建优良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

一、优良的政治生态对地方党的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政治生态环境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政治生态影响全局的发展,引领社会和谐,体现地方形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重要表现。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能凝心聚力,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反之,则会人心涣散,败坏风气,滋生腐败。优良的政治生态更能确保“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一步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加速经济崛起的强大合力,对推动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各地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格局,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优良的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持续建设的过程,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与加速崛起的大局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推进,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优良政治生态。

查看全文

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方案

各工商所、股室、直属局、公平交易局、_____中心、两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为实现×ד___”追赶跨越目标作出积极应有贡献,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工商系统开展“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活动目标

开展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核心,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政风建设、行风建设、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为抓手,全市工商系统要紧密结合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紧紧围绕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按照做到“四个统一”、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着力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尽职尽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尽心尽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扎扎实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___”追赶跨越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通过开展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促进全市工商系统在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向心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共六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二、总体安排和方法步骤

查看全文

廉政文化在净化政治生态中的作用

一、权力的运行需要廉政文化的引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的发展决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地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能引领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文化的约束和影响,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权力的运行是上层建筑的范畴,目前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基础的良性发展。为什么会存在严重的权力腐败现象,许多观点认为是经济基础的原因,甚至简单归罪于市场经济,其实权力的廉洁与腐败是社会存在也是社会意识,不能简单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存在问题,严格讲它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待惩治和预防腐败问题,既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约束权力运行,建设清廉的政府、打造清明的政治,净化政治生态,最终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但制度并非万能,也难以尽善尽美,有些制度规定了的,没有严格落实,认真执行,很大程度上是隐形的文化力量所致,因此必须要解决制度管不到,管不好方面的问题,发挥文化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在“笼子”周围构筑廉洁的文化环境,建立与制度相呼应的“思想防线”,帮助每个人自觉抵制腐朽社会文化的侵蚀,凝聚全民反腐的共识和力量,进而建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准确把握廉政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倡导廉政文化,必须明确廉政文化的内涵。所谓廉政文化,就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和社会风气的总和,它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观念上的客观反映①。其内容关乎修身立德、为官从政之道,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大公无私的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集中具体的反映。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②。廉政文化从本质上看是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在意识形态上思想文化的表现形式。当前,我们倡导的廉政文化要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并使之成为廉洁从政的动力文化;成为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宣传文化,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从政人员必须恪守的职业文化。中国是个倡导廉政文化的古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道德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今天倡导廉政文化就是要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道德和精神力量作用,使廉政文化就像空气一样,虽然无形,却无处不在,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观念和行动。以道德为核心的廉政文化,一旦内化于心,便成为人们内心评判是非曲直的“法官”,发挥着引导、激励、约束、支配、改变人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道德具有特殊规定的内心的法”。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也认为“:道德教育净化理论的真谛,在于使政府官员并不只靠外力的制约,而是从思想上堵塞不法行为的产生,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和主观意志的法”。这样看来,廉政所形成的“廉”一方面是由制度、法律等外部强制力而产生的“廉”;它的作用使人想贪却难贪。另一方面,是由廉政文化熏陶教育所生成的、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的“廉”,是骨子里的“廉”,它的作用是使人能贪却不想贪。所以说,廉政文化是廉政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的基础,为各项制度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正如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说:“一堆建筑的文化,含义不在于砖瓦钢木,而在于其风格,一纸绘画的文化含义不在于纸砚笔墨,而在于其神韵,离开了观念形态的精神,政治制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种文化滋养一种制度,先进的制度背后必然有一套先进的文化,没有好的文化环境,好的制度就不容易出台,没有好的文化氛围,再好的制度也难于执行到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想要抵制贪腐的最后防线,无论是健全完善的制度,还是严厉到位的执法都是难以实现的,关键在于人们能否秉承道德操守,坚守思想防线。因而,有人形象地说:“廉政文化就像一张构建在心中的道德之网,法律制度之网能网住的是几条大鱼,道德之网所能阻挡的是所有的鱼。”

三、发挥廉政文化在净化政治生态中的作用

多次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由此可见,净化政治生态首要任务是解决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问题,廉政文化在此能发挥的特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查看全文

从严治党与思想政治生态研究

摘要: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从属关系来说,前者被包含在了依法治国的范围之内;从实施效果上来说,这两者之间又是互为导向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自从从严治党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关于这一理念的实施方式的讨论非常多,本文将通过如何构建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之间良性互动的政治生态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描述。

关键词:从严治党;依法治国;良性互动;政治生态

从严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只有执政党内做到了严格管理,在针对国家的管理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保证治理效果。对于党内现存的贪污、腐败等问题来说,国家相关部门必须严加管理,肃内风气,从而保证党内人员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促进依法治国的展开。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看,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之间将会互相的产生影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有我们充分的保证从严治党的工作成效,才能进一步保证依法治国理念的进一步实施。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本文将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良性互动的构建方式进行详细研究。

一、关系探究

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依法治国的有效展开是依赖于共产党进行工作的。从这一背景上来说,只有通过从严治党保证了党内的风气和政治生态,实际的依法治国才能有效的展开。反之,如果做不到从严治党,任由党内风气进一步恶化,那么依法治国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随着从严治党工作的展开,各地反腐倡廉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一工作已经初步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为了更进一步保证依法治国的成效,我们必须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从严治党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实现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从严治党。从人数上来说,现存的共产党员人数已经达到了九千万,而在对这样庞大的群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党内歪风邪气的进一步滋长。对于人民来说,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作为核心的工作依据,但根据现状来看,由于一部分党员自身及从严治党方针贯彻不彻底的原因,经常会出现党员或公职人员借用权利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状况出现。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样的状况一旦出现,人民对整体政府的信任度有可能会下降,进一步加大依法治国的难度。

二、法理内涵

查看全文

小议转变经济方式下生态政治建设

摘要: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也为制度建设的主体即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示了我国政府在政治治理模式上的倾向和变革的方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型政治发展观,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政治生态环境经济增长

十七大首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意味着我国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明了我国政府在政治治理模式上的倾向和变革。这为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的政治工作,以及政治体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建设生态型政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统一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生态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均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问题,谋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各国政治建设关注的重点。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政治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经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全球性生态危机对全人类构成巨大威胁时,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然要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即生态政治发展观。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规模化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掀起了生态政治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来不断壮大生态政治运动,至今方兴未艾。20世纪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