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3:33: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治认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认同

“中国梦”与政治认同的构建

一、“中国梦”与政治认同的内涵

人类社会在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理想追求凝练为“中国梦”。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基于历史自觉和现实国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期盼而形成的理想追求。中国梦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和共同的利益关切,记录着中华民族自强奋斗的历史轨迹和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而言,已具有共识,就是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涉及国家、民族和个人等多个方面,将国家富强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密切联系起来。在“中国梦”的内涵中,国家、民族、个人三者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和关键,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和归宿。就其实质而言,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是人民幸福梦。正如所指出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大众特色”,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使命意识和人本情怀。关于“中国梦”的实践维度,即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把道路、精神、力量契合到一起,成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遵循和实践维度。当前,“中国梦”作为新一届党中央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政治宣言,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共识。它体现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诉求和共同心声,是增强社会向心力和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激励社会各阶层力量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也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形成及构建的导向引领,对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固本强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政治认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关切政治合法性的问题,即如何使政治统治取信于民。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个体或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政治系统、政治运作、政治价值观及政治权威人物等)表现出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基于特定利益和价值需要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质言之,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关系的反映,它既体现为人们对所属政治体系的心理归属,又表现为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服从和行为支持,是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有机统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政治认同不仅表现为某种具体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而且表现为现实的政治行为,是政治的价值接受和社会践行的统一”。从以上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可知,政治认同的主体是“人”,是生活于一定政治体系中的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复合体”。政治认同在对象或内容上则主要包括对民族、国家、政府、执政党、政策、利益、价值体系等的认可和支持,其本质是对政治权力及政治价值的认同。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它对于增强政治合法性、凝聚社会成员和实现政治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政治实践中,培育政治合法性和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也就成为统治阶级一项重要的执政课题和历史任务。任何统治阶级都会为维护自身统治而极力塑造政治合法性,培育公民的政治认同。培育和构建政治认同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政治认同的形成并非理所当然、一蹴而就,它的构建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当前,“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它的提出及其付诸实践成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它对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梦”与政治认同的内在关联

“中国梦”与政治认同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培育和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和条件,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形成又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动力支撑,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也是民众政治认同不断提升的过程。

(一)“中国梦”是形成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理想愿景与奋斗目标相统一的“中国梦”,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广泛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所阐释的“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追求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形成及培育须臾不能离开“中国梦”的导向和引领,“中国梦”也就成为培育和提高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中国梦”的提出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苦奋斗历程紧密相连的,它是这段伟大奋斗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延伸演绎。近代中国历史是一段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它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伴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由此也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在此背景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任务和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时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我们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而且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我们具备了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梦想的强大保障。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民族的远大追求,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正如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不是一种凭空的想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进步性、科学现实性和人民大众性。有学者指出,“中国梦不是一时的政治口号或政治标榜”⑩,它“贯穿着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历史主轴,连接着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丰富内涵”11。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终究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其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理想夙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同时体现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诉求和共同心声。“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刻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共识。当前,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们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它极大地振奋了人心、激励了斗志,有效地凝聚了改革共识,大大强化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践行。

查看全文

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政治认同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新农村建设而言,提高农民对党的认同程度是其重要的政治起点和有效的政治保证。但是,目前农民生存状况、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状况仍然制约和影响农民对党的认同,认识并下气力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中的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生活在农村,农民的政治认同对于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为密切党与农民的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但是,农民对党的认同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农民生存状况与农民对党的认同

政治权威从本质上讲,是对社会价值进行有效分配的一种力量。农民之所以要服从党的政治权威,就是因为要从党的政治权威那里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而这些社会价值中农民最关注的是[前的生存利益,能否保障他们的生存利益是农民评价执政者的主要标准。造成农民这种社会心理的原因是多重的,但主要的根源在于农民的谋生方式简单单一,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普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具有十分强烈的乏力感,他们对未来不敢也不可能抱有太多、太高的奢望,因此极其看重[前的既得利益。[1]因此,党的方针政策要从保护农民的生存利益出发,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目前国家虽然已经免除了农业税,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但农民的生活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改变,这是因为:

查看全文

政治认同素养在高中政治课的应用

[摘要]政治认同素养在高中政治课中是一种政治情感的归属、政治意识的自觉和政治行为的践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链入生活逻辑,化冰冷的符号为直观形象的政治认知;通过课堂素材的艺术加工、热点议题的课堂探讨,实现情与理的深度融合与升华;通过践行政治行为落地政治认同素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政治认同;素养

高中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培育和加强其政治认同对于凝聚社会力量,维系社会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被认为是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对于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具有独特价值,同时它关乎高中生的成长方向,更是青年学生创造未来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随着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和发展,高中生政治参与在网络传媒上的参与度日益突出。现代高中生作为独立的未成年个体,同时亦是网络传媒上拥有平等言论权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看法但片面甚至偏激,面对多种信息渠道和海量的信息缺乏一定的知识体系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支撑,从而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和解读,往往会陷入价值选择的无力感和精神追求虚无感。同时,在政治课教育课堂中,政治教材知识内容理论性专业性强,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用比较生硬的方式让学生“记住就行”背过就可以的方式,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往往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上的单一认同。事实上,政治认同更是一种在政治情感的归属、政治意识的自觉和政治行为的践行。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落地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政治课教学的应有之义,更是高中政治教师一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一、生活逻辑的并联构建,直观政治认知

政治认同是建立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的。在知识层面,不知即无所谓真正的政治认同。书本的政治知识体系是有高度的,概括凝练并处于一定的体系之中的。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但往往是冷冰冰的符号。而生活是丰富多彩有温度且生动的,但它往往却是以零散杂乱多变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生活中蕴含的知识构成,需要我们教师的慧眼去审视、挖掘,以服务于政治课堂教学。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熟悉书本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体系,并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逻辑通入书本内容,以强化和深化学生政治理论,而不是简单的划线、背诵、默写的机械记忆。在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包括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政治理论的认同、政治制度的认同,优秀文化的认同。这四个维度的政治认同在书本教材上有清晰的知识结构,传授这些知识层面的认知是落地高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基础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历史事实,关注现实热点,融入生活视角,贴近学生实际来拓展深化书本政治知识理论的教学,通过这种生活逻辑的并联式构建,实现生活逻辑之上的政治理论传播,达成学生生活经验和理论的自然对接,进而推进课堂教学政治认同相关知识的直观自觉生成。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接生活中人大代表及其相关议案进行课堂设计。例如,教师可以呈现话题议案,如今年的纷纷登上热搜的“建议设立环卫工人节”“建议春节假期延长至10天”“建议将牡丹花为国花”等,梳理代表提出这些议案是体现人大代表的哪些职权和义务。

二、课堂引导的艺术加工,升华政治情感

查看全文

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探究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政治认同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对新农村建设而言,提高农民对党的认同程度是其重要的政治起点和有效的政治保证。但是,目前农民生存状况、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状况仍然制约和影响农民对党的认同,认识并下气力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中的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生活在农村,农民的政治认同对于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为密切党与农民的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但是,农民对党的认同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农民生存状况与农民对党的认同

政治权威从本质上讲,是对社会价值进行有效分配的一种力量。农民之所以要服从党的政治权威,就是因为要从党的政治权威那里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而这些社会价值中农民最关注的是[前的生存利益,能否保障他们的生存利益是农民评价执政者的主要标准。造成农民这种社会心理的原因是多重的,但主要的根源在于农民的谋生方式简单单一,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普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具有十分强烈的乏力感,他们对未来不敢也不可能抱有太多、太高的奢望,因此极其看重[前的既得利益。[1]因此,党的方针政策要从保护农民的生存利益出发,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

目前国家虽然已经免除了农业税,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但农民的生活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改变,这是因为:

查看全文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堂研究

倡导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所以在开展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固有的教学观念,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升,真正展示教育内涵和意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标准修订组对于政治学科育人目标的具体和细化,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以落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也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切实摆脱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通过借助高中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具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引导,由于新课程改革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所以通过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最初的育人目标。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创新教学方式,确保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有广泛且较高的素质,能够具备较强的政治认同信念,以较高的品质来感化学生。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主人翁地位,能够使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张所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一)明确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养原则。高中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播政治理论,同时也应当培育私有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较高的道德素养去熏陶变教育学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通过自身的个性品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同时要结合科学原则有效处理好教师主导以及学生主体的关系,根据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切入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合理开展实际活动,有效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妥善处理多方关系。(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坚持政治认同信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弘扬正确的思想作风,思想作风是中国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以及对于实现中国梦的现身精神,能够加强青年学生爱国教育,使学生基于爱国情感的引导下经受各种思想观念的考验,坚定政治认同信念,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环境。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共创幸福生活》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村委会以及居委会在换届选举的微课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观看后提问“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学生回答道:“我们了解到基层民主建设能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提问补充“同学们,你们怎样理解‘直接’这个词语我们选出的当家人,通常是身边的熟人,我们对其十分信任,并且这个人一定是有能力有担当的,所以发展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个词语也是十分准确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同学们,你们参与过哪一些有关村委会或者是居委会的研究性活动呢?你们在参与这种活动中,自身便以接触到政治,已经参与到民主管理,那么你们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一些体会和收获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探讨交流,虽然《政治生活》学习较为枯燥乏味,但是教师应当将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融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能够使学生增强投身基层民主建设之中,使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坚定政治认同。(三)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念下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由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所以在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工作中,教师自身必须要更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及分组讨论法、权健模拟法等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与探索。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贯彻并落实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的同时,确保教学课堂模式更加丰富多样,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氛围。

三、结束语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认同素养教学策略

一、贴近生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指学生从知识层面对政治认同所牵涉到的政治理论、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等进行学习、感悟和掌握。要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政治生活,从知识层面真正理解我国现行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科学性。第一,要基于实际,贴近生活,用事实说话,事理结合,有理有据。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许多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这些事实为政治教师进行政治认知教学提供了可看、可思、可悟的活生生的素材。高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家庭、进社区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参观、座谈、问卷等形式,在生活中观察、收集素材,结合素材思考、感悟、检验相关政治认知知识,增强政治认知知识的可信度,为政治情感的建立奠定基础。第二,要尊重并辩证地分析我国的客观实际。政治教师既要正确传递我国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道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也要敢于直面我国政治建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通过正反面的对比、剖析,使学生了解我国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明确我国政治建设的努力方向,为激发学生政治责任担当和践行政治行为奠定基础。第三,要用接地气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政治认知教育。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认知教育过程中,如果不懂得、不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而是高高在上,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教育,那么再好的理论和知识也难以入心入脑。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时代的语言,用时代的语言阐述社会主义经典理论;要与学生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与方式诠释抽象的道理。政治认知需要灌输,但这种灌输是涓涓细流、水到渠成、接地气的灌输,而不是高高在上、你打我通、简单粗暴的灌输。高中政治教师要克服单纯的知识传输,只告诉学生结论、结果,而忽视引导、剖析、生成。

二、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政治情感,形成坚定政治信仰

(一)理解学生的政治困惑,倾听学生的政治诉求。政治信仰是伴随着政治情感而油然而生的,情感的激发离不开尊重与满足。让学生建立政治情感,肯定和信任我国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政治困惑,倾听学生的政治诉求,让学生在师生双方平等交流过程中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中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单元,阐述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凸显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极其重要的切入点。但教材编写抽象概括,理论性强,加上学生思想不成熟和认知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存在诸多困惑。有的学生认为,既然我国是多党并存,而且坚持互相监督的原则,为什么我国不采用两党制或多党制呢?如果教师回避或无视学生的这一困惑,开门见山地陈述和解析我国现行政党制度的内容及其优越性,会让学生觉得我国的政治学说好像是公式化的冷冰冰的没有温度的知识堆积,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并相信,学生很大可能是知而不信,口是心非。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困惑,设置话题,引导学生查找中外政党制度的相关资料,展开对比分析或辩论,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生成认知。这样做既尊重学生的客观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考,在自主探究、平等交流过程中释疑解惑、对比鉴别、澄清认识、消除困惑,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认同党的领导。(二)构建活动型课程,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政治认知是形成政治信仰的基础,但政治信仰不是政治认知的自然结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认识和做到:认同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所创造中华文化充满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作为自己基本的价值遵循,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说,政治信仰是个体将自己认可、赞同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和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自己价值取向的过程。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下,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体的辨别、感悟、选择。基于以上认识,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活动型课程,立足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情境,设置学生可议乐议的议题,引导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要强化辨析,坚持在辨中质疑,在辨中解惑,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在自我体验感悟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自己的政治信仰。[3]

三、实践体验,升华政治情感,化为政治践履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实践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是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要引导学生实践体验的理论依据。政治认同的达成是将基于正确的政治认知而树立的政治信仰与信念外化为自觉的政治行为,也就是说政治认同的达成应该是信而行之、知行合一。因此,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政治认知教育和政治情感信仰的建立,还要激发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升华政治情感,化为政治践履。一是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政治参与途径。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如党和政府官方网站、校园网、微信、QQ等,引导学生就党和政府的决策、学校内部民主管理、校内党团建设等建言献策,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感悟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增强政治责任感。二是借助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实施,激发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当前已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都强调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学生践行政治参与的态度、行为表现、实践效果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考核结果,评出不同等次,对创新活动方式、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形成激励机制,激活学生政治践履的热情和创造性。三是做好现行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以及新版高中政治教材活动课内容的设计。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实施方式可灵活多样,活动过程由学生组织,活动效果由学生评价。四是建立兴趣小组,模拟政治运作方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兴趣小组,模拟人大代表提案、讨论、选举,模拟各类听证会,模拟基层民主管理等。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有信仰的中国公民。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改革方向,不断学习,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走好人生道路。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路径

摘要:政论片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资源与育人价值,应该将其与政治认同素养有机结合,要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渗透于学校活动中,紧密结合社会与家庭教育,从而强化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

关键词:政治认同;素养;政论片;培育

政治认同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生必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其内容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政治认同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亦决定着高中生成长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而政论专题片将国家政策与民众生活结合在一起,把较难理解的理论变为通俗易懂的视听画面,有助于增强高中生对政治生活的理解与认同。将其融入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必将增强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实效。

1政论片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

处于价值多元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引领至关重要。政论片是以大众传媒为平台,传播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观念,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较强的理论性、政治性的纪录影片。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政论片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治性。政论片的主题、内容等方面的选取,均围绕政治话题展开。第二,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政论片的内容蕴含较强的理论性,较为抽象,同时又深入浅出,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既有深意又便于理解。第三,思辨性。政论片以评议贯穿,以全面阐释理论方针为根本。基于此,不仅在理论逻辑上需要思辨,更在现实实践中为其提供重要依据。政论片区别于一般纪录片的关键在于“政治性”,直接指向政治认同,是培育政治认同重要资源。总之,政论片既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也是进行政治认同培育的独特资源。

2政论片融入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必要性与价值

查看全文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路径研究

【摘要】在高中教学中,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时政新闻为基础,发挥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将课堂政治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文章主要以时政新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对时政新闻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路径进行研究分析,以望提高政治认同素养。

【关键词】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政治觉悟

在高中教育阶段,将时政新闻融入到高中政治课堂中是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及时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但是,对于高中来说,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关注时政新闻,严重影响了高中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高中政治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政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中教学中,时政新闻在高中教学中的融入,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时政新闻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时政新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时政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些国内外的时政新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良好的课前引导,能够缓解政治政治课堂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掌握政治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在新课教中,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材料选择过程中要精心筛选,从学生实际情况处出发,杜绝随意,并且必须要和教材内容进行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留心观察,注重积累素材,经常看新闻、浏览网页、阅读一些关于时政的杂志或者优秀评论,然后对这些观点、新闻等进行分析,并且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不仅能够拉进师生关系,还能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政治新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及时引入一些大众化的热门话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教育背景下,学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差。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环境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政治课堂形成一种期待,能够及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2.利用时政新闻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路径

查看全文

议题式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思政课中的议题式教学应具备学生思考问题的社会情境、学科知识内容的基本逻辑、联结学生经验与课程知识的思维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的目的。我们设计的议题要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形成学生的政治认知、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石促成学生的政治认同、要以设计思维活动为路径达成学生的政治践行。

关键词: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政治认同

在思政课中探索并进行议题式教学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倡导的,标准中指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1]因此,思政课采用议题式教学,就应具备学生思考问题的社会情境、学科知识内容的基本逻辑、联结学生经验与课程知识的思维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议题式教学要素见图1。图1议题式教学要素图政治认同是思政学科首要且基本的核心素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8月14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课程目标在中学阶段就是要“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因此,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学生“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认同,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最终通过模仿,使其成为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根据心理发展规律,这个心路历程应是知、信、行三位一体的过程,即从认知了解到认同信仰,最后到拥护践行的过程。“政治认同教育也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践行三个层次。”[2]

1议题要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形成学生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知识层面的体会和掌握,是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政治认知,我们所选择的议题必须要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既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也要有客观性,有图有真相,毕竟事实胜于雄辩;还要有过程、有结果,便于议题的设计和操作。例如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的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主权利、树立民主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于民主权利的知识了解得不多,尤其是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三种方式。而对于民主意识,虽然初三的学生已经产生了萌发,但还没形成对这一问题的系统认识。因此,需要设计结合真实情境的议题,以实际事例来帮助学生产生认同感,教学脉络图见图2。这一课设计了“面对杂乱无章的学校门口环境,我们该如何作为?”的教学议题。如果此时只要是让学生查看教材,浅显而粗糙地寻找行使民主权利的必要性、如何行使民主权利、如何树立民主意识的概念,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既定的答案和枯燥的诠释,这就变成了一种机械化、浅表化的教学,学生无法真正认知、认同学科知识。而我们利用学校周边环境开展校门口秩序管理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小议题,例如:“校门口秩序管理属于政府部门的工作,我们是否无权过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渠道参与到校门口秩序管理中?”“参与校门口环境管理,我们中学生要注意哪些问题?”对这些议题展开讨论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需要认知的内容融入学生研讨的答案中。通过学生身边真实的甚至是亲身参与过的具体事例,来例证行使民主权利、树立民主意识的意义。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思考,才能避免他们因为不了解、未深入体会而影响政治认同。

2议题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石,促成学生政治认同

查看全文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论文

摘要:国家认同教育是构筑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培育国之栋梁的基石。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构建、理想信念的树立、三位一体教育的实现,阐述了强化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认同感;教育策略

“现在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源于对国家认同的深刻表达。当代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对其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国家认同的建立,源于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而这些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被淡化和削弱。为此,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是构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实践。

一、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减弱“和平”是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的世界是发展共赢的世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随着中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全球”视域下的发展环境成为国家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人权高于主权”、“经济效益第一位”的思潮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认识中逐渐显现。一些学生的国家安全保护意识在错误思潮的影响之下被弱化,对国家认同的情感因素在削减。这对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较大影响,更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的“政治信仰”出现淡化政治信仰是支撑国家认同的重要因子,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口。但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出现淡化,对于政治信仰的淡漠态度有愈演愈烈态势。(1)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渗透,侵蚀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坚定信念;(2)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对于国家政策不了解、对国家战略发展不关心,这就加剧了政治信仰在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虚无”感,影响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第三,学生的“理想追求”面临改变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视域之下,社会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学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但在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受到冲击,出现了畸形和扭曲。“拜金主义”、“拼爹”、“享乐主义”等思想,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改变,错误思潮的渗透,让大学生的理想脱离国家利益而注重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因此,高校应注重这股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强化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