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民主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3:19: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治民主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民主思想

政治民主思想分析论文

提要:大致从参加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奋斗中,始终抱持着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由于他成为忠实的列宁主义者,他想把德谟克拉西融入苏维埃政体之中,在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下,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实施民主自由,共产党党内实行民主生活。他提出:党组织不要成为包办一切命令一切的“党老爷”;不能以共产党的去同国民党的相对立;党不能高踞于国家之上;党内领导的权力应在党员群众之下。的民主思想还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框架内所作的思考。然而,真诚执着地希望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实现。在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上,不应忘记的名字。

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位领袖人物,他是一位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他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始终不忘对政治民主原则的关怀。有关他的政治民主思想,尚少见有论述者。本文拟就此试作研讨。

一、共和国国民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出生成长于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但是先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清王朝,尽管当时也颁布了民主共和的宪法,但是政权仍为军阀官僚所把持。强烈地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作为的积极参加者,虽然还处在学生时代,但已关注着民主共和制的真正实施。针对广大民众对政治漠不关心,连他们自己应有的民主权利都不了解,曾做过启蒙民众政治意识的工作。他撰文将民初约法中关于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条列出来,除各种自由权利之外,人民享有“请愿于议会之权”、“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应任官考试之权”,“应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等。他提醒民众:共和国国民应该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吾们何论做哪厢(项)事情,终总要自己主张,不要服从他人。吾说应该做的做上去,不过不要溢出公认法律外就好了”。他还对平等、自由作出解说:“从前专制国家……因势利而享特权,这不是共和政治所宜有的。所以,共和政治的法律,必以万民平等为原则……无论他资格上地位上什样,公法上私法上的权利义务都是一样,就是凡为国民人格同一。”这说的是平等。关于自由,他说:“在共和时代,国家以人民组织……个人的自由非常重要,所以人权是神圣,不但不容私人的侵犯,即国家除了不得已限制外,不能滥用权力而侵害的。但是人人要自由,而以他人的自由为限”。1这里,在启发民众,要懂得和实施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主自由权利,要有独立的人格去享受法律范围内的平等、自由的权利。显然,年轻的早就在宣传和呼唤民主和人权了。

五四时期,也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他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观察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应实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成两步走有了初步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社会,第一步要实行民主政治。“大家要干涉政治,具体说起来:第一,实行普通选举,选举真正代表吾们说话的人。第二,遇有什么重大问题,大家公开讨论,发表国民的主张。这是吾们第一步的办法。等到这一次的革命和振兴教育等成功了,后来再讲第二步”。第二步就是实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所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纲领。2从上述可知,当政治上觉醒,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时,他即对实行民主政治非常关注,着意宣传,并认为,只有先实行民主政治,然后方可进入社会主义,实行共产主义纲领。

二、实行苏维埃的德谟克拉西

查看全文

政治民主思想探究论文

提要:大致从参加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奋斗中,始终抱持着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由于他成为忠实的列宁主义者,他想把德谟克拉西融入苏维埃政体之中,在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下,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实施民主自由,共产党党内实行民主生活。他提出:党组织不要成为包办一切命令一切的“党老爷”;不能以共产党的去同国民党的相对立;党不能高踞于国家之上;党内领导的权力应在党员群众之下。的民主思想还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框架内所作的思考。然而,真诚执着地希望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实现。在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上,不应忘记的名字。

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位领袖人物,他是一位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他在长期的革命活动中始终不忘对政治民主原则的关怀。有关他的政治民主思想,尚少见有论述者。本文拟就此试作研讨。

一、共和国国民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出生成长于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但是先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清王朝,尽管当时也颁布了民主共和的宪法,但是政权仍为军阀官僚所把持。强烈地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作为的积极参加者,虽然还处在学生时代,但已关注着民主共和制的真正实施。针对广大民众对政治漠不关心,连他们自己应有的民主权利都不了解,曾做过启蒙民众政治意识的工作。他撰文将民初约法中关于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条列出来,除各种自由权利之外,人民享有“请愿于议会之权”、“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应任官考试之权”,“应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等。他提醒民众:共和国国民应该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吾们何论做哪厢(项)事情,终总要自己主张,不要服从他人。吾说应该做的做上去,不过不要溢出公认法律外就好了”。他还对平等、自由作出解说:“从前专制国家……因势利而享特权,这不是共和政治所宜有的。所以,共和政治的法律,必以万民平等为原则……无论他资格上地位上什样,公法上私法上的权利义务都是一样,就是凡为国民人格同一。”这说的是平等。关于自由,他说:“在共和时代,国家以人民组织……个人的自由非常重要,所以人权是神圣,不但不容私人的侵犯,即国家除了不得已限制外,不能滥用权力而侵害的。但是人人要自由,而以他人的自由为限”。1这里,在启发民众,要懂得和实施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主自由权利,要有独立的人格去享受法律范围内的平等、自由的权利。显然,年轻的早就在宣传和呼唤民主和人权了。

五四时期,也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他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观察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应实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成两步走有了初步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社会,第一步要实行民主政治。“大家要干涉政治,具体说起来:第一,实行普通选举,选举真正代表吾们说话的人。第二,遇有什么重大问题,大家公开讨论,发表国民的主张。这是吾们第一步的办法。等到这一次的革命和振兴教育等成功了,后来再讲第二步”。第二步就是实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所列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纲领。2从上述可知,当政治上觉醒,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时,他即对实行民主政治非常关注,着意宣传,并认为,只有先实行民主政治,然后方可进入社会主义,实行共产主义纲领。

二、实行苏维埃的德谟克拉西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

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因此,治国就要为民。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从词源上说,它是由“人民”和“权利”两词合成,即人民的权利之意。由人民行使权利共同治理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者发展并完善了这一思想,它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主权在民、人权平等和法治三个方面。主权在民,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主义下的“君权神授”论而提出来的,指国家的的一切权利永远属于人民。国家是一种公共权利。它是人民自己权利的体现。正如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所言:“民主就是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人权平等,是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民主理念下提出的,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前提是必须实现人权平等,即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权利平等。就民主权利的本源而言,这种人权的平等性,实质就是确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民主是与法律分不开的,因为民主制度的实施,必须要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包括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从事一切活动。因此,法治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基本内涵之一。

查看全文

新时期政党政治的交流

冷战结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民众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执政党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明显增大。不少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为此积极谋划对策,致力于探索符合本国本党实际的执政模式,走多样化的政治民主发展道路,因此稳固了其执政地位并实现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但也有少数党处境艰难,地位不稳。

一、许多发展中国家执政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政治民主压力与挑战

最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少发展中国家包括那些发展较快的新兴国家内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它们在政治上普遍面对着来自国内、国际的多重民主压力,面临着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动,受制因素增多,行动能力受到局限,出现了多种社会综合症。

(一)来自国内的各种挑战增多并趋于凸显

其一,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对不少国家执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较快发展及社会的转型,一些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发生较大分化,中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展。据统计,俄罗斯、泰国的中产阶级占人口的30%,阿根廷占40%,印度则达1亿多人,南非、巴西、秘鲁、墨西哥、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急剧上升,像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的富裕阶层人口也在快速增长,并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不断向执政党提出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像俄罗斯等国的新富阶层则公开向执政当局提出权力分享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对执政党在民主等方面的要求增多。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部分传统的中产阶级落人贫困阶层队伍,加上有些国家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赤贫阶层队伍有所增大。像巴西、印度等不少国家的贫困阶层也时常利用民主的武器来牵制执政党的决策。如巴西的部分农民发起“无地农民运动”,甚至对代表下层群众利益的执政党劳工党也带来一定冲击。印度的广大农民阶层在2004年的大选中,把忽视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印度人民党赶下了台。

查看全文

政治文明早期探索

摘要:虽然和其他一些经典作家一样并未正式使用过政治文明概念,但以他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的人民民主理论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他们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及运行机制,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制度基础。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睿智思考,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及其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也是新时期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但他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党和人民对这一理论的初步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搭建了基本框架,并指明了发展路径。

一、创立人民民主理论,揭示和充实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进步状态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政治民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具有阶级性的。他们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应采取“议政合一”的形式,并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视文明为一种社会品质,指出在阶级对抗、国家统治的时代,“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在他们看来,人类文明史上依次出现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资产阶级文明是以征服自然力为前提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而以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共产主义文明,则是对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旧文明”的超越。它使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和自己的社会结合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从而结束了资产阶级的“文明时代”,开始了真正的人类文明史。列宁把社会主义文明也看作“一种国家形态”,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要作为国家形态继续存在。他在对改革和完善苏维埃民主制度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后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新型民主,是人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以“国家民主化”、建设“民主制度”和实现政治“自由”为目标导向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要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新中国建立后,他更把政治民主化目标表述为“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把民主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统一起来,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主政治思想的新超越。

查看全文

邓小平经济民主论文

一、理论来源

1、群众路线。邓小平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者,并把群众路线提到了事业成败的高度,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全党记住: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我们就得到成功;违背群众路线,就一定会使我们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2](1-p221)因此,党和政府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各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经济民主的群众基础。

2、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概括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相结合”[3](2-p175),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4](1-p312)。在实践中,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从党内生活扩展到所有的机关、团体、乡村、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工作中,尤其是经济工作中,形成了经济民主集中制思想,是经济民主的决策基础。

3、经济民主思想。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积极贯彻和执行经济民主。他多次强调,在军队中提倡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5](1-p347,2-p83),既关注军队的经济民主问题,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经济民主问题。尤其是认为“经济民主很值得注意”[6](2-p83),并深刻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集中抓住了“发扬经济民主”这一核心问题[7](2-p145),从而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经济民主理论。

二、形成过程

1、萌芽时期1938—1949年,邓小平在根据地、解放区的经济工作中走群众路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提出的“经济民主”政策,提出了一些经济民主观点。如,一切工作中都有民主的问题[8](1-p21),照顾各阶层的利益、反对遽然打破原有经济结构[9](1-p83,112),坚持贸易自由[10](1-p83),经济问题成立专门机构专门研究[11](1-p120),反对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12](1-p123)。这些观点是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萌芽。

查看全文

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探究论文

【摘要】: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邓小平组成部分。它形成于经济改革过程之中并指导经济改革全过程,坚持利益主体的独立、自主,积极性、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良性循环,权责利三位一体,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党的领导、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强调经济民主化、法律化。实践证明,经济民主是解放产力的法宝,更是一种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进行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和贯彻经济民主。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经济民主

一段时间以来,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有一个误区,即忽视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的研究。事实上,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经济民主,尤其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1](p),以开拓者的无畏勇气,提出了完整、科学的经济民主理论,并运用它制定了改革的大政方针。认真研究邓小平经济民主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来源

1、群众路线。邓小平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者,并把群众路线提到了事业成败的高度,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全党记住: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我们就得到成功;违背群众路线,就一定会使我们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2](1-p221)因此,党和政府的一切政策的制定,各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是经济民主的群众基础。

2、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概括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相结合”[3](2-p175),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4](1-p312)。在实践中,邓小平把民主集中制从党内生活扩展到所有的机关、团体、乡村、企事业单位的一切工作中,尤其是经济工作中,形成了经济民主集中制思想,是经济民主的决策基础。

查看全文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含义与作用

从经济民主的维度对邓小平的思想体系做整体把握,对准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精神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正确的指针。

一、“经济民主”概念的马克思主义原典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特征”时,特别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因为社会发展最终是以人为根本和终极目的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作了这样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他们进一步提出在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中,人们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也就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行科学、民主管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不愿意对未来社会做出具体描述,他们认为这是危险的,未来的状况是由未来的具体实践决定的,所以对“经济民主”他们也没有做出太多阐释,只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基础上原则性地提出“经济民主”应该具有这样一些内容:生产资料社会化,国家权力归还社会,经济自治等。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必然把资本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不过是所有制的社会性质”[1](P287);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也意味着还劳动权于人民,也就是将支配资本的权力还于人民,而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劳动者的支配,即“把资本转化为公共的属于社会主体成员的财产”,也就促进“生产向一般的、公共的、社会的生产条件”的转化[1](P287)。可以看到,这种生产方式可以说是实现了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自由。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在一切社会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是占有劳动的物的条件的阶级,因此,这些条件的承担者,即使在劳动的场合,他们也不是作为劳动者,而是作为所有者从事劳动”,在阶级社会中,这一优势地位是剥削阶级的特权,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作为所有者从事劳动,已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条件本身以赤裸裸的形式与劳动相对立”[2](P297-298),而表现为劳动条件与劳动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经济民主。

二、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对中国国情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把握上,确认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的经济民主思想体现了长时段的发展性涵义。

(一)作为经济改革启动钥匙的经济民主

查看全文

清末城市自治思想论文

开放基层政权、实行地方自治是清末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也是清政府筹备立宪的重要举措。考察当时的舆论倾向以及自治活动的实施,可以发现侧重城市推行地方自治的明确轨迹。

思想界更是依据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将城市自治视为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根基所在,积极要求推进城市自治,改革城市政治。作为寻求社会政治改良的方案,城市自治思想还与20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相伴随,成为城市近代化在政治诉求方面的主要内容,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走向。尽管城市自治的实施效果与理想相去甚远,但客观上有助于近代城市的发展,成为推动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观精神动力。

地方自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城市自治传统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变。鸦片战争前后,地方自治思想随着对西方议会制度的介绍传入中国。近年来,学界对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对清末城市自治运动也多有涉及①,但是对清末城市自治思想的形成、流变及其对20世纪较长时段内中国城市发展走向的影响尚缺乏梳理,本文拟在此宏观角度作些努力。

城市自治思想尽管形成于清末,然而对西方

①研究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论著有沈怀玉:《清末西洋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8期(1979年10月);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等。研究清末城市自治运动的论文有吴桂龙:《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述论》,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朱英:《戊戌至辛亥地方自治的发展———湖南保卫局与上海总工程局之比较》,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等。

查看全文

宪政民主发展途径与模式研究论文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模式被誉为“东亚模式”或“东亚经验”。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政治转型及民主化浪潮。与英美是以社会自由、经济放任发展为主轴的常态宪政国家相比,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和宪政改革经验有着自己的路径与发展模式,其宪政的路径源于国际化与国内政治的互动,国内政治变迁深受国际化因素的影响,已经显示的路径、图景与西方古典宪政模式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值得探讨的是:东南亚宪政主义具有哪些特质?其生成路径有何独特之处?其宪政发展实践是否能够构成一个有别于古典宪政发展的稳定模式?本文试图就此做出若干浅析。

一、东南亚宪政主义的特征及生成路径分析

迄今为止,东南亚宪政主义成功发展的国家或地区都开始有了自由民主的某些特点,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基本上都有了政治自由和竞争性的选举,以及广泛的公民权;公民的私生活一般不受政府的干涉和监督;新闻传媒也相对比较自由;多党竞争型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利益集团和压力集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民社会开始发育成长。比较东南亚宪政主义和西方古典宪政模式的特征,可以看到它具有的某些鲜明特质,而这些特质,又是与东南亚宪政主义生成路径有莫大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空的短暂与窘迫

近现代宪政是西方文明的产物。300年前,整个地球上几乎都是君主制国家,西方宪政主义的兴起和普及,则打破并改变了这一政治格局。和西方古典宪政模式耗时200多年的发展史相比,东南亚宪政主义的发展历程都比较短暂,除了菲律宾在战后成功移植美国的宪政制度并发展出形式上的宪政民主体制外,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宪政改革历时都比较短暂。

总体观之,东南亚宪政主义的发展缺乏自然缓慢的演变过程,不够均衡和不易稳定。例如泰国的宪政改革经历了民主抗争的喋血街头、血雨腥风政治动荡不定的过程,而菲律宾的民主转型虽然相对和平、成本不高,但仍然十分稚嫩,在后马科斯时代,菲律宾虽然实现了民主化进程的回归,但由于西方民主并没有在菲律宾政治土壤里茁壮成长,相反,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因素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国内政治动荡不定,未来菲律宾的民主化进程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迄今为止,在东南亚形式上完成了民主化转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处和现实政治生活中,都还存在着一些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法团主义、既得利益集团联盟,传统的崇尚权力、官尊民卑等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仍有一定市场,使得宪政改革为适应社会变化而进行的调整步履维艰,似乎不依赖政治强人或右倾就难以实现裂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