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2:54: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治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课程

高中政治课程优化原则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核心素养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前提。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政治课程教学的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分析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优化原则,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优化政治课程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程优化

现今,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关键。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只关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还要重视他们对各种概念方法的理解,以及思想意识的发展,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充分发挥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但目前来看,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探索出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1.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指的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个体在参与时形成的情感归属,是基本价值观念与政治信仰的基础。就高中政治课程而言,政治认同是高中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加强对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也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客观科学的认知与分析,把握事物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与思考,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以理智的心态来参与政治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事物,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3.法治意识。法治是指实施法律制度的理念,法治意识则是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制度的思想意识,是对于社会法律法规的认可与肯定。从本质上来看,法治是社会秩序,需要依靠每个人的共同遵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能够做出较好的判断。4.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活动,涵盖了公民在社会活动的行为,包括遵守公共秩序、遵守法律、政治参与等。公共参与作为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具体来说,公共参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决策,学生应依照法定权利,对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等工作提供个体意见;二是公共事务,学生应当在解决公共问题、运用公共权力、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三是公共监督,学生需明确自身在公民监督、政治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权利。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公共参与的框架,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优化课程教学的原则

查看全文

初中政治课程导入

一、课程的设计与导入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的前导环节,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主要设计了三个预习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完成对课文的预习。结合课本的图片,使学生对走向自立的人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正式教学的切入提供了条件。问题1:看课本第34页中关于自立的图画,并思考。问题2: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哪些是自立的表现?问题3:自立对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好处?

2.课程导入。《小狮子的不同命运》是进行课程导入的一个经典小故事,笔者在进行PPT课件编写时,仍选择了投影这个故事来切入“第一部分: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教学。故事讲述了几只小狮子在笼子中被猎人精心喂养,一只小狮子从笼子偷偷跑出去,经过独立觅食、找水、养伤等生存竞争,顺利地活了下来,而笼子中的小狮子在猎人外出未归后,都被饿死在笼子中。投影出的动画与图片栩栩如生,经过声、色、光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激发了兴趣。笔者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说说几只狮子的命运为何不同,以及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示。学生们经过讨论发言后,基本上对自立获得了概念,经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明白了自立的重要性,完成了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

3.课堂活动与互动。

(1)活动一:看图分析。解析课前布置的预习问题1,即结合第34页图片来看图分析,图片展现了小曦和萌萌在公园玩时的不同表现,让学生分析小曦和萌萌的做法有何不同,赞同谁的做法。课本图片中,小曦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关心和体贴长辈,而萌萌则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下自立意识较差,对长辈关心体贴不够,萌萌不拿自己的东西,父母背着沉重的旅行包在身后气喘吁吁。经过课前预习、课程导入等环节,学生们普遍理解了自立的含义,分析了萌萌身上存在的问题,赞同小曦的做法。

(2)活动二:独立性测试。1)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会做哪些事。这些自立的表现包括:是否会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情况下自己做作业、是否会自己骑车或坐公车上学等;是否会为家庭打扫卫生、饭后是否洗碗、父母外出时能否照顾好自己等。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自立的主要表现:独立而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集体生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等。2)对学生进行独立性测试,总结自己在生活中的自立表现以及自立能力对自己的影响。经过独立性测试后,学生们对于自立的表现和个人的自立能力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可以进入下一环节——人生需自立的学习。

查看全文

从思想政治课程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摘要:基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核心是立德树人。在课程方面,发展趋势就是把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塑造成“活动型”课程;在内容方面,发展趋势就是综合化;在过程方面,发展趋势就是开放性,课标只是设定方向,具体课程实施过程可以超越标准教材,吸纳新知;在方法上,发展趋势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发展的统一;在评价上,发展趋势主要是测试学生行为表现,即积极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德育课程;发展趋势

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衔接与内容的重复问题,这不仅仅涉及基础教育,包括大学也存在这一问题。由于德育的特殊性,解决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目前,教育部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本人受命担任高中政治课程课标修订组组长,正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修订的核心问题就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核心素养不在于知道什么知识,而在于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且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表现。基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我就德育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

中国用了短短30余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尽管总体来说仍是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经进入到全球中等偏上发达国家行列,迅速实现了社会的转型。为什么中国出现这么多问题,就在于很多人没有理解中国的变化,世界也未必理解中国的变化。中国面临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很多学习方式也逐渐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同世界各国的发展一样,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也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现代知识经济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知识形态。农业经济的知识形态是经验形态,经验形态的知识主要靠岁月积累。为什么过去传统农业社会老人比较有权威,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形态所决定了的一种生活方式。老人经历的岁月成就了他们的知识优势。工业社会是一种标准化生产,此时的知识形态是一种原理式(principal)的形态,也就是一切情况都要符合某一原则标准。正所谓“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因为到处都用的是同样的原理。知识经济时代是技术介入后的样式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差异性创新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创新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创新,创新本身成为了知识驱动社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尽管也有创新,但是表现不突出,主要还是依据劳动力体力解决问题。工业社会尽管也有创新,但是主要靠大规模生产解决问题。而现代社会,没有创新的事物,就会被颠覆,这与知识形态本身发生变化有关。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政治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创新思维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对学生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现阶段,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首要课题,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探讨,希望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资源;开发;有效利用;教学质量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进程,对高中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政治教学质量,具体表现为:缺乏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对存在的问题认知不清等。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与利用能力,设计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更好开展。

1.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

1.1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现阶段,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日益关注,不仅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要素,同时也是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课程活动的重要资源,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主要是指学生已有的结构认知、社会阅历以及知识水平,这也是获取新知识的必备基础。其二,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课程资源。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主要动力,因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三,学生的差异性是一种课程资源。我国高中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5-18岁,他们在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果进行有效引导,不仅能够实现差异共享,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促进我国高中政治课程的顺利开展。鉴于此,我们应做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首先,善加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教学信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所掌握信息进行善加利用,以使教学活动生活化、高效化,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其次,善加利用学生的探索成果。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探究能力,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探索成果转化成一种课程资源,以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最后,注重学生的教学体验。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以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1.2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2.1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教学中心,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备,引用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基础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2.2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深度挖掘学生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的顺利开展。1.2.3注重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经验、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展开教学活动策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1.3开发现代信息资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发展成为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信息资源,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还能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帮助师生快速获取相关课程资源,对高中政治课程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发信息资源需要我们做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⑴建立完善的教师备课系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⑵优化网上学习系统,加大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高中政治教学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查看全文

对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安排意见

摘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突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纪律、法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与政治品质,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学习做事、学会生存奠定结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教师初中政治建议

随着新的初中教育标准的颁布,笔者与众多教师一样,把焦点放在当前的课程标准研究之中,如何把简要的教学大纲实施到初中政治课程教学里面?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之一,针对新课程标准新理念与新内容的增加,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会学生如何以正确地、高效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切实做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以下几点是根据当前初中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教学实施建议:

1端正教师作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的品行与政治素养是教育的前提,它直接影响到政治课程的质量。在初中的政治新课程里,着重要求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与人文修养。做为初中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触觉与思想觉悟。律人必先律己,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2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查看全文

诠释初中政治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摘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突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纪律、法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与政治品质,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学习做事、学会生存奠定结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教师初中政治建议

随着新的初中教育标准的颁布,笔者与众多教师一样,把焦点放在当前的课程标准研究之中,如何把简要的教学大纲实施到初中政治课程教学里面?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之一,针对新课程标准新理念与新内容的增加,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会学生如何以正确地、高效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切实做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以下几点是根据当前初中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教学实施建议:

1.端正教师作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的品行与政治素养是教育的前提,它直接影响到政治课程的质量。在初中的政治新课程里,着重要求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与人文修养。做为初中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触觉与思想觉悟。律人必先律己,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2.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查看全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迁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内容经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发生在课程性质、目标等多方面,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都影响深远。课程改革中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里我们主要发掘新课标对之前的课标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的方面及其启示。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1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标准概述

1.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的定义,准确来说就是国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目标与要求,是国家制定,能够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并能够指导学生使其明确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1.2课程标准的内容。课程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做了严密的规定,同时体现了对旧课标的批判、继承以及新课标本身的创新、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更为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这一点与教学大纲有所区别。

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迁

2.1课程性质的变化。在课程性质上,仍然坚定其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思想。《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称1996年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有崇高素质的公民。《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称2004年课标)中阐述: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基本内容既包括马列主义等的本质观点的教育,为其发展打好思想根基。《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政课教学其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将能够培育学生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提上日程。我国课改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本质上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在政治方面的先进性、思想性和坚定性,相比1996年的双基目标,2004年三维目标的提出,严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根据社会生活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开展探究学习和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价值,建构如识的框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等。《新课标》则提出高中思想政治在性质上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思想的政治方向、要求建立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事务的理解和参与能力,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任务。2.2课程目标的进步。由1996年提出的“双基”目标到2004年提出的“三维”目标向2017年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进步。《1996年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一个个部分,明确提出了每个年级都应该有其教学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知识的框架掌握以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2004年课标》在教学目标上的表述更为精细化,提出三个层次:总目标———分类目标———内容目标,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但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的挑战,一时间难以将占据中国千百年历史的应试教育彻底转换为素质教育。《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偏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逐渐走上“育人”的轨道,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以及更高的要求。2.3课程结构的完善。由固定化完整性的课程结构向可选择性课程结构再向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课程结构发展。《1996年课标》其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知识内容的固定性和完整性,缺乏一定灵活性,较为系统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2004年课标》出现了模块化和可选择性的特点,这里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目标。通过学分制对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模块中独立内容进行检查与评价。《新课标》延续了《2004年课标》的模块式组织形态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基于2004年课标强调课程的实践体验的要求,针对必修课程,教学方式采用内容与活动相互嵌入的组合方式,以达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目的。2.4课程内容的发展。课程内容由偏重书本知识识记到关注学生生活和发展再到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完成一系列转变。《1996年课标》在注重传授系统化知识的同时,片面注重书本如识,而课程内容过于“难、繁、偏、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004年课标》指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以学生发展的要求为着眼点,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建构学科知识结构与生活现象归纳、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契合的课程内容。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建构学科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存在着部分知识被淡化,传授知识不系统、不完整的问题,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说是严峻挑战。《新课标》旨在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增添与时俱进、生活化和可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核心素养,培养其基本熟练掌握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并发现问题,能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形成正确的三观。2.5课程实施的转变。课程实施过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他们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方面,课程实施实现了由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再向议题式活动型教学的转变发展与进步。《1996年课标》提出了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坚持知识与思想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仍然偏向于以教师主导课堂进行知识传递,不利于学生发展。《2004年课标》在继承发展1996年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所谓开放互动就是把教学看作是“课程的创生过程与教学相长的双边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新课标》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要求充分了解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入开发教育资源和拓展教育空间;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和讨论,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转变,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习方式方面,由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再由发现学习向探究学习的发展。《1996年课标》在学习方式上以知识方面的掌握与习得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活动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其中也包括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开展社会实践相关活动,但并没有深入拓展,导致收效甚微。《2004年课标》着重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由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向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和勤于参与转变,从“三个J”向“三个参与”转变,体现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面,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定困难。《新课标》提出在课程进行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通过活动的开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相互帮助、互相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自我的学习目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重大问题,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情境创设能力、活动设计与引导能力以及学生行为表现的全面评价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实施全面深刻的变革。2.6课程评价的改进。课程评价由甄别选拔功能向发展性评价功能再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发展。《1996年课标》中提到学习评价不仅能够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和水平或行为的转变,而且直接反映教师教学的效果及教学能力。《2004年课标》提到要改变过分固定化的评价方式,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提出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进行开放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思想素质的评价。但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新课标》同样注重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更多的措施,评价的角度多变、方式多样、内容涵盖宽泛全面,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景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以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2.7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由只重视教材转向重视课程资源再到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的发展。《1996年课标》由于一系列外部原因的限制,在内容中没有明确的提出课程资源。《2004年课标》中定义课程资源是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所有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等,这里的观点是教学的过程不只是有效传递课程内容,更是课程创生的过程。在教学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学会用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新课标》在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不断加大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在内的三类主要课程资源。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要求教师既要树立远大的教育观与教学观,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与课程资源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同时也要求学生既要在课堂中学习,也要在社会中、生活中进行学习。

查看全文

中学政治课程改进探究分析论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主体地位政治教学

摘要: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下,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K需要出发,承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分析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活动组织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开发探索思维。探索性学习方式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也起到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氖的效果。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一些探索性问题引进导入新课程的方法。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渗透

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增强课程教学的隐性教育功能、学理性、价值性、思辨性和趣味性五个方面,探究了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策略

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优秀传统文化经历的千年的历史沉积,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等,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着重大而独特的现实作用。将有助于高校大学生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价值,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有助于在高校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精神的热爱和自豪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现代人格。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实施中应去不断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汲取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增强隐性教育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程的人文性,凸显思政课的“随风潜入夜”的隐形教育功能。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凸出了“显性”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隐性”的育人功能。在这样的课程活动上,表面上看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习得了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却难以在发现、体验的过程之中增强人文素养。例如将传统文化中“先天下忧而忧”的士人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将古代的“大同”思想与热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当前的外交政策的教育有机结合,将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认同。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增多,例如视频、图像、名师讲堂、微课、短视频等,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更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些手段和资源,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要素,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历史典故、文学艺术等内容,使大学生在多样化的人文体验中,化枯燥、死板的概念为具体、生动的认知观念。

二、注重传统文化历史探究,增强学理性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程有效整合

摘要: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使分化的学科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就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就此,我校政治科组开发了“遇见省实”校本课程,旨在将政治课与其他科加以统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课程整合;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不仅包含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而且还涉及自然科学常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然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教学,缺乏突破教材和学科局限的整合课程。不可否认,以分科形式开展的教学能保证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但在真实的生活中各学科却密切联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就这一点而言分科教学不如不分科,而以生活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着手教学来得见效。”纵观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结构的论述即可发现,强调最多的非“生活”莫属,例如,“财经与生活”及“法律与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政治教师意识到以分科形式开展教学的弊端,并开始在教学中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例如,有教师在讲授高一政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专题时,将这部分的内容与初中语文课文《多收了三五斗》相结合,将语文学科与政治教学进行整合。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入手,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现象分析的能力。有教师将政治教学与历史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内容时,引入了对中国朝代更替原因的分析,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规律,这一过程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政治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教师将时事资源与政治教学进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教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有教师尝试将政治学科教学与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进行整合,均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以看出,整合已经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一大趋势,“遇见省实”校本课程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开发的。我们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挖掘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挖掘生活与时代的因素,进行整合和创新,形成了“遇见省实”校本课程,旨在探索落实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高中政治课程整合的有效路径,从而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引领作用。

一、“遇见省实”校本课程的目标整合

整合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建立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遇见省实”校本课程,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准绳,以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整体发展为核心,形成了如下目标:掌握基于问题开展调查的方法;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掌握学习小组组建的方法;掌握资源查找、信息获取的渠道及方法;掌握分析知识合理性和正确性的方法;形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够对所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养成基于证据表达观点、独立思考、理性思考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第四期课程“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高三”,通过学校校长、年级长、学姐、家长代表和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让师生加深了解。高三对教师而言,是有挑战性和艺术性、并且有成就感的一种工作,很多教师都是从高三的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学生来讲,要直面高考,敢于挑战高考,要有毅力、拼搏、担当的精神。人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我们要赢得高考,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有目标,科学备考,坚定信念。就此,达成了一致和认同感。

二、“遇见省实”校本课程的内容整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