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2:36: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治经济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探究

一、国际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自1979年诞生新贸易理论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新经济地理、贸易与新增长理论、内生贸易政策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等多次理论创新,这些理论解释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或是解释不全面的内容,并对传统贸易理论加以修改与完善,在一定呈上也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国际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分析发展中的收益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的分配法则,同时研究相关政策条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这些利益有哪些影响,重点阐述了微观经济基础在社会经济中的竞争性,分析了其竞争性。国际政治经济学诞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主要探讨了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之间的交叉影响,并提倡在学术经济上可以进行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国际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内容、方法论和学术平台这三大领域的研究上有非常大的差别,其中方法论上的差别是最为明显和最关键的。IPE是是一种国际职位评估系统,是国际关系学科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格外重要的分支,同时,在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学地位的提高而显得更加重要。利用IPE研究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可以将国际经济学研究中牵涉的经济和政治内容全部纳入其中,针对所得信息进行具体的讨论。我国的经济学者对这一体系已经完全认可,同时对于IPE的跨学科研究特性也比较认同。就是国际经济学(IE)、国际关系(IR)和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关系。国际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相处模式相对融洽,没有排斥现象,那么,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系中重叠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IPE体系的研究对象。这一点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题材和研究理论。

二、新贸易理论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

国际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学术理论上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二者在具体理论的钻研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研究对象上也不尽相同。但是,抛开这两点,二者在跨国域交易的经济行为中对于利益分配的研究有着共同点,同为研究的基础力量,同时,二者也共同致力于全球化的研究,并且也在复杂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有了理论上的大突破,使国际贸易理论有了更全面的解析。一是博弈论在经济学的探讨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二是目前竞争市场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向前发展了一步,从而促进了新贸易理论的诞生。其诞生之后推出的各种新理论都对以往的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矛盾内容重新思考、分析,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的意见分歧也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依据,使其研究体系更加完整、准确。

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的理论意见是市场不完全存在竞争,但是企业的生产却可以有经济利益。新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我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上的迪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分析手法,一种是建立在寡头市场结构上的博弈论分析手法。但更多时候,前者的影响更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也有大量的理论体系在其的发展上被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后者推出了我们熟知的战略贸易政策,所以其在贸易理论界之外的领域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研究中,战略贸易政策指的是在一个实际的或是潜在的国际寡头市场上,能够对企业战略起到影响作用的贸易政策,简言之,“战略”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竞争状态。在这个探讨体系中,国家政府重点针对国家整体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查看全文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领域的基础学科。正因为有了《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内的其他学科提供可靠的教学依据。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面对高职院校教学中频频出现的教学问题,实行教学改革已经是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形势对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对高职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现状进行深入化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为了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当前的社会更加的融合,高职特意开展了《政治经济学》教学。虽然《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开展给学生补充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量知识,让学生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了一个更加细致化的了解。即便如此,在高职院校的《政治经济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以此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对高职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分析

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学背景下的教学发展,高职院校积极开设了一些文体类型的娱乐课程,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课余爱好,并且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因如此,高校不得不在课程的设置上,压缩原有的文化课程,致使《政治经济学》这样的课程次数越来也少,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得到缩减。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不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快速的讲述,一些知识点的讲述上也就粗略而过[2]。这种方式,虽然帮助教师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但是却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留下了无限的疑惑,长此以往,根本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的了解和吸收。此外,高职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该给学生一个适应阶段,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该保留一个过渡期,然而,在实际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高职教师忽略了过渡阶段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迷茫当中步入了《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必然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1]。

二、高职院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分析

查看全文

政治经济学教学成功关键点

由于我国正处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以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更有甚者直接称西方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不断被弱化,西方经济学地位得到很大提升,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学。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分配上过度偏重西方经济学。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发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内容、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很大的冲突。大部分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更具实用性,政治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空洞。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时,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事实上,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政治经济学受到了来自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严重挑战,如何创新地讲授该门课程以应对这一困境是目前该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讲好导论是教学成功的起点

导论部分是学生接触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开始。学生在高中阶段虽已了解到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他们的许多认识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纠正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厘清政治经济学的准确内涵,就成为导论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其次,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还没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因此,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经济学专业的作用等也应成为导论部分必须讲解的内容。我们的教学经验是,导论部分的讲授一般要花费4-6个学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除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的疑惑,纠正其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误解,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兴趣。最后,介绍一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动态,以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导论部分讲授的内容一般包括:

1、通过提问和讨论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动因,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

2、从经济学发展史出发,介绍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3、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厘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理论课、邓小平理论课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查看全文

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案例与实践

随着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着大众化教育发展。在我国,本科院校还是以培养理论型的人才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理论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时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大院校主要培养的目标。本科院校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导下,对其内部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革,引进应用型的专业,对专业机构进行重新调整。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传统的经济类理论型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如何让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的基础上,再和实际的经济相结合,使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现在各个本科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特点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的理论性的学科,是其他经济类学科的基础学科,它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1.1基础性特点。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使学生了解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理论型课程[2]。它是学习会计、金融、管理以及管理等学科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后续更加高层次的课程的学习。1.2抽象性特点。政治经济学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经过无数前人的整理和总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精髓的理论型的基础学科。它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以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来分析现实的经济,它具有极强的抽象性。1.3动态性特点经济的发展会使经济制度发生改变,制度的改变是为了能和经济发展更好地契合,能更好地限制和鼓励经济中相关利益者的行为,使经济发展的环境更加稳定和健康。在此基础上,经济制度的理论指导课程就必须跟随现实经济的变化而变化,除了要改变原有的部分理论以外,还必须引进新的经济理论来和最新的经济变化相契合。

2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没有更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极少,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2.1教材内容陈旧老套,与时代脱离。当前的政治经济学在其教材的内容上还没有摆脱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内容除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改变以外,其他内容已经沿用至今,与现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严重脱离[3]。例如,其中的内容还是主要分析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和社会主义经济两大部分,而且,在内容的占比中,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这虽然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还处于基础阶段有很大联系,但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也还停留在西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阶段,对于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问题、新方向及新理论没有进行重点分析。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部分,还是以改革开放时代体制改革的过程为基础进行编写,没有对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内容严重滞后。就内容的逻辑来说,比较松散,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部分的编写,也没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相结合,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总体来说,当前的政治经济学内容陈旧,已经被时代拉得越来越远。2.2内容抽象,学习难度大,难以解释当前经济实际。首先,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比较深奥,其中的概念、原理等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经调查,大部分学生反映政治经济学的学习难度高。而且因为现在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这也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实际的情况来理解其内容。其次,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在19世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和创立的理论,在两个世纪的发展中,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相较于初期的经济都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新的经济特点、新的经济现象以及新的经济问题,这导致初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对现在的新经济时代进行有力的解释和说明。2.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进行讲解,学生在讲台下记着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教学时有一些效果,但是教学质量较低。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老师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灌输,但是对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的内容,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没有重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换来的是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下来了其中的知识,但是没有掌握和理解,只能勉强应付考试,没有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

查看全文

中职政治经济学教学论文

【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使学生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实际意义。

【关键词】中职教学;政治经济;学习;兴趣

政治经济学因其学科本身的属性所限,理论知识学习强度大,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些,导致现今些许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致,产生极不利于学科教学的心理情绪。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和动力为出发点,研究学生学习政治经济课程的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科课程理论知识内容繁多。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的讲理论知识的学科。当下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中充斥着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冗长的文字书写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产生排斥心理,学习过程中有太多的逻辑思考问题,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根本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疲于应对,无法走心。导致学生学习失去兴趣。2.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形式单一。落后的教材机制阻碍政治经济实际教学的发展。查看市面上的所卖的政治经济相关书籍,内容大多千篇一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容易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讲解方式固定呆板,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教学形式缺乏沟通互动,往往是教师在讲台自问自答,学生在下面各玩各的,不予理睬的局面。教学内容的得不到有效的传递,学生提不起学习欲望,教师疲于机械式的论述。过分强调成绩分数,忽视学生自身诉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经典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极易产生一种思维惯例的模式中,即容易在教学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长篇大论式的概述,采取强加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学科知识,缺乏自主意识,剥夺学生创新需求。造成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思维跳离,或睡觉或玩手机。而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表现出司空见惯,并未给予及时的制止和规劝,任由其发展。最终结果就是各干各的,互不干扰。到考试时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靠死记硬背对付考试,而教师也只是做好批改的工作,结束教学。3.学生自主学习意志力薄弱。政治经济学属于偏文的一类学科。繁琐的理论逻辑要求学生进行大量劳累的脑力思考,而中职的教学环境较为宽松,学生思想大多懒散。面对政治经济学中涉及的一些理性逻辑知识不宜引起共鸣,加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志力薄弱,自信心受挫,更加不宜产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知识的对策

查看全文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论文

一)古典经济学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时代形成的。古典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是政治经济学之后发展的基础,因此,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从古典经济学开始。

研究对象是对某一学科研究内容、范围的高度概括。它确定学科研究的内容、范围、方向等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它是学科研究的起点。只有确立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才能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任一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是由古典经济学完成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最初的确立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完成的。斯密和李嘉图等人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立,是通过萨伊等人阐述的。萨伊是斯密理论在法国的阐释者。由于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专著,不适合于教学,萨伊将其改编成教科书,1803年出版。书名为《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全书由生产、分配、消费三篇构成。此所谓“三分法”。此后,李嘉图的追随者詹姆斯·穆勒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此所谓“四分法”。

人类的经济行为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经济行为的生产力方面或者资源配置问题或者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后者表现为经济行为的生产关系方面或者经济制度问题。在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体现两个方面内容的统一即资源配置研究与制度分析的结合和统一。或者说,古典经济学研究研究资源配置,是在结合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或者说,古典经济学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一定制度背景下的资源配置或经济运行。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查看全文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新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研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开启了创新的空间并提供了有力支撑。正确的理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形成建设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阶段,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通过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科学的理论要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主题和精神,是引领时展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丰富的现实背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纵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无不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先进的思想方法论精髓为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的思维再现,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为基础的抽象概括和加工修正,具有鲜明的历史感[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在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逻辑过程和历史进程的辩证统一,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其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创新的经济学,其科学价值在于能够根据实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新的理论和观点揭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圆园18年第2期政治经济学理论历经一百多年演变进化而经久不衰,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重要根源。面临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和整体的逻辑思维审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背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现实背景。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其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实践。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状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原因。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世界经济总体的持续低迷使得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严重削弱。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是国内经济内生因素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现象,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今后国内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是中国经济告别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开启内涵式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动力的多元化为中国经济转型、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说,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韧性和充足的发展潜力,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具备支撑和促进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和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依然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2];另一方面,新常态必然派生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如一些长期积累的失衡因素和隐性风险将伴随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而逐步显性化,创新环境的缺失和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可能导致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宏观经济调整和平衡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各种新挑战,如何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突破社会发展瓶颈,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课题。经济新常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突破提供了现实背景。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辩证思考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始终伴随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转变,这突出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之中。“范式”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hu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人们公认的并且共同接受的一种对事物的观点或思维的框架,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体[3]。理论创新“范式”既是一个世界观层面的思想、立场问题,也包含方法论层面的方法和实践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新视界、新成果的客观展示,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实践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注重和坚持以实践为本,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的新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习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4]。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作为现实基础和基本立足点,不断揭示和提炼总结新常态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理论思维源于实践,以实践为理论源泉和归宿。“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经济新常态是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现实描述和高度概括。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际上,这正是中央对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述。在新常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继续坚持以实践为本,总结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在有效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和解决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突破和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以实践创新丰富新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将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主体论”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经济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受到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主导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更加强调提高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质量,其内在的人学向度为人的不断创造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整个历史,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直接来源,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基于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实践,新的理论诉求呼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同时,新常态的人学向度也为在新阶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提供了核心路径,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以问题为导向。从本质上来说,问题的本质是矛盾,是理论与实践、甚至理论内部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6]由此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解决新问题、新矛盾而获得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从而不断引导理论创新和指导新的实践[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党领导人民在时展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认识和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时代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问题重新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重要创新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和新问题,不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和大胆尝试,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强调,全党要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8]。“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手合力”论等新的经济战略思想无不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是现实中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回应。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范式,“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之中,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领域和方向。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必须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坚持以新常态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问题范式与理论范式创新的良性发展。(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立足新常态经济特征。思维是主体对事物表象与概念的深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认知活动。思维范式则是思维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以及在推动理论范式创新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是推动其他理论范式创新的催化剂和内生动力。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坚持和进一步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辩证思维审视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新动向和新趋势,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市场与政府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其增添了中国特质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国内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融合新常态下新问题、新实践的辩证思维使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能够科学地解答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基本要求。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说,经济新常态是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核心问题在于提质增效,追求全面均衡、整全性发展和可持续的高速发展[9]。辩证认识和审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推动我国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应以经济新常态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客观依据和立足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把握新常态经济的动态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查看全文

传播政治经济学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义(现在的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

【关键词】行政学派;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一、引子

由于世界范围媒介产业和市场的巨大变化,最近,美国一些重要的高等院校传播学院正在大力搜罗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传播媒介也在积极探索这一产业的经济规律。传播政治经济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学科。

我对传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广播电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感兴趣,大约是在1993年前后。那时候,由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号召,中国开始大步迈向市场经济,学者开始讨论市场经济与传播的关系。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研究领域主管部门——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都曾召开这方面的会议。我开始考虑广播电视的商业性问题,也做过几次发言。但是,这些发言大多遭受了客气的冷遇——当时,媒介的商业性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还申报过研究广播电视商业性的课题,也没有获得批准。如今社会各界对广播电视商业价值(被称为“产业性”——一个独特的中国词语)的重视与开发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研究商业广播电视,应该说我有一点基础。我完成于1982年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1949年以前上海的商业广播电台。但是当时,我只注意了这些电台在历史变动中的政治倾向,并对它们播出节目的娱乐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其经济机制基本是忽略的。不过,采访电台旧主人时,他们不断强调的“我们是做生意的啊”,“就是卖广告(时间)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上海旧时代商业广播的知识促使我认识80年代后期新兴的“经济广播电台”的实质。1993年5月,中国记协在武汉召开“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研讨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商业广播电视辩证》。①在谈到广播电台这种商业性实质时我指出:“电台‘出售’了受众存在的事实,获得了广告费;厂商兜售了广告,获了消费者;视听者出让了时间(主要指忍耐广告的时间),换得了娱乐,三方各有所求,也各得所需,走了一个三角形,实现了某种交换——具体的商品交换和抽象的价值交换,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特有的商业行为。”②

查看全文

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考

摘要: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来源看,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三种模式: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这三种模式反映了国内经济学界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探索的演变过程。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解决好研究对象、逻辑主线、研究方法和内容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理论经济学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形成科学性与逻辑性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国内经济学理论界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不仅反映了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太好局面,也反映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探索的方向。

一、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三种模式

按照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来源,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探索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典模式”。这种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六册计划”和《资本论》为基础建立的。

查看全文

政治经济学教学情感因素及利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教学的基础理论。它作为一门向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其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内容的复杂性,大一学生又尚未完成由中学“应试式”学习到大学“自主式”学习方式的转换,加之现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受到西方经济学的严重挑战(有人认为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想要依靠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显然是有难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我们教师用严肃的面孔简单地灌输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认识和接受真理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可能是事倍功半了。一个对学生充满理解、信任和关心情感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敬佩和欢迎。这种情感对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理论知识的最大传授与接受,对保持最佳教学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空间是很大的。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身作则是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则要求教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必须注重自身的实践示范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求。他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会因各自需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主观情感。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欢迎或趋同的态度时,就会产生喜爱、尊敬、渴望等肯定性情感,即正倾向,反之就会产生憎恶、悲哀、忧郁等否定性情感,即负倾向。“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情感的这种强烈的倾向性的体现,而且这种强烈的倾向性不仅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度,更直接影响人们对信息接受的速度、质量和处理效果。因而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每一个学生都期望和敬佩自己的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言行一致、关爱学生,所以教师本身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树立起自己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智慧魅力、形象魅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否则学生不仅会对教师产生强烈的反感,而且还会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价值,进而产生对系统而又科学理论学习的厌倦情绪。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时,如果教师不按照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剩余价值规律以及资本积累规律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渐进、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而一味强调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而获得暂时发展空间以及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即教师自己就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都不坚信、缺乏底气,那又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一理论是科学的呢?

二、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动情晓理是诱发其学习情感的基本途径

如果说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原因,那么情感则是实现预定目标或任务的动力。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马克思也曾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2]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简言之,就是使学生在增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知识的同时,形成运用其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自觉自愿才行,单靠外部的强制因素很难奏效,毕竟,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调查,许多学生高考所以选报经济类专业并非出于对该专业有充分了解、具有较浓兴趣的自主抉择行为,而是其家长或亲朋好友基于将来毕业后可能就业面宽、待遇较好等“实用主义”观念而替代选择的结果。其实,大一新生对该专业所开课程知之不多,更不提若干年后自己能具备何种“经世济民”的能力了。他们判断某一具体课程值不值得下功夫学的一条重要标准极为“功利”:即该课程能否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学了这门课程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或实惠。现阶段,他们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有:现阶段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现阶段我国CPI超3%,国家为何仍不加息?我国剩余劳动力如此丰富,何以还会出现“用工荒”?原本更具抚养能力的发达国家的居民不愿多育后代,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却成为“天下第一难事”?房价调控为何越调越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何越来越大?老百姓为何“看病难”“看病贵”?等等。对此,教师不应回避,要寓情感教育和以理服人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丰富生动的案例和道德、理想、价值观以及教师人格魅力等富有情感的教学内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而应依据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帮他们释疑解惑。学生的疑难一经解开,便会认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强大威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它。正如孟子所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契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