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原则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5 10:31: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正义原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正义原则

浅析行政法的“自然正义”原则

摘要:自然法始于希腊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自然正义则是批判是否合乎公平正义的依据。自然法相信绝对价值的存在,追求普遍妥当的法律原则或正义标准。故自然法已成为“实定法”之指导原则、批判标准与衡量内在正义之准则,是在法律秩序的合理性与公正性两方面所需要的最低条件,并成为检证“实定法”本身妥当性的基础。本文就自然正义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实现和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自然法自然正义英美法

1自然法概述

1.1自然法与正义

在这里,我基本上是将正义与公平在同一层面上使用了。自然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应当是首先必须解决的。一般说来,自然法理论是从用来区分合乎自然的人类的行为,所谓“自然”(Nature),可从“人性”(Natureofman)、“社会性质”(NatureofSociety)甚至是事物本质(NatureofThings)而演泽出人类行为完善无缺的规范。H.Kelsen认为自然自然法论者所主张的“自然”因时代与地域的差异而有不同。有时是指神,有时则指人性、历史、社会的法则,且都主张绝对的价值或正义存在于自然之中。

自然法思想渊源久远,自希腊哲学,经罗马时代、中世纪、宗教革命,而至近世,每一时代的自然法论者均有其独到见解。归纳其共同点,可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所适用的行为规则,并不限于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法律。在国家所制定的行为规则以外,存在有更普遍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间与空间及不同社会之中。这种人类行为规范并非由任何人所创设,而是根据理性人的基本需要而存在,故可被人的理性认识。[②]这是一切个别行为规则之源泉;并构成批判一切人为规则内容的善恶与公平的准则。换言之,自然法学者均承认有一种较高或理想之“法”存在,并认为它是“实证法”(也可称为“制定法”)的终极目标,且承认其绝对价值而追求绝对的正义。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勃兴,经验科学取代了理性运用,自然法思想因而趋于没落,由法实证主义取而代之。然而,法实证主义的观点却狭窄而偏激,导致法律最终成为统治者的意志表现,使元首的意志成了法律与正义的根据,导致武断与罪恶的法律产生。至“二战”后,自然法思想卷土重来,自然法由追求绝对正义转而寻求可适用于当前环境的理想标准,这种标准成为制定法的指导原则,甚至成为批判制定法的依据。

查看全文

法的统治与自然正义原则论文

内容提要:英国是普通法系的典型国家。普通法传统中的“法的统治”原理和“自然正义原则”对英国行政法一直起着支配的作用,并由此形成英国行政法上的越权无效原则、合理性原则与程序公正原则等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英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整体。

主题词:英国行政法越权无效原则合理性原则程序公正原则

一、“法的统治”与自然正义原则

所谓“法的统治”(RuleofLaw),又称“法治原则”,根据英国著名学者戴西(A.V.Dicey)的解释,其涵义即“英国人依法,而且只依法进行统治”。戴西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宪法研究导论》或《英宪精义》(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LawoftheConstitution)(1885年第一版)一书中,明确地阐明“法的统治”有三种含义:第一,它意味着作为专制权力对立面的正式的法的绝对优势地位或优越,它排斥政府方面的专断、特权和广泛的裁量权……在我们看来,一个人可以因违法而受到惩处,但是,他不能由于任何其他因素而受到处罚(Itmeans,inthefirstplace,theabsolutesupremacyorPredominanceofregularlawasopposestotheinfluenceofarbitrarypower,andexcludestheexistenceofarbitrariness,ofprerogative,orevenofwidediscretionaryauthorityonthePartofthegovernment…amanmaywithusbepunishedforabreachoflaw,buthecanbepunishedfornothingelse);第二,它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社会所有的阶层都要平等地服从由普通法院所运用的国内普通法律(Equalitybeforethelaw,ortheequalsubjectionofallclassestotheordinarylawofthelandadministrativebytheordinarylawcourts);第三,作为英国宪法的法律-在别国作为当然构成成文宪法典组成部分的规则-并不是由普通法院所确认和实施的个人权利的来源,而是其结果……因而,宪法是这个国家普通法律发展的结果(Thatwithusthelawoftheconstitution,theruleswhichinforeigncountriesnaturallyformpartofaconstitutionalcode,arenotthesourcebuttheconsequenceoftherightsofindividuals,asdefinedandenforcedbythecourts;…thustheconstitutionistheresultoftheordinarylawoftheland)。[①]

从上述三个含义来看,戴雪强调的法治即“无论任何权力,都要经常受到法的制约,并以此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法的统治”是近代市民革命时期打倒绝对封建帝王统治的理论。这种理论与19世纪的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相结合,作为英国宪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得到确立,与“议会主权”原则在近代英国宪法中同时占据了稳固的地位。[②]所谓“议会主权”的原则,即议会制定法处于英国法的顶点,不存在优越于它的法律,而且也不可能有审查它的机关。它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宪法斗争胜利的结果,亦被戴雪称为英国宪法的重要原则。同时,《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而征税、招募军队、废止法律都属非法行为,“这就肯定了议会的权力地位高于王权,王权的行使要受到议会的制约,从而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原则。”[③]

在英国,法治原则与议会主权原则同样重要,共同构成了行政法的基础,并由此产生了行政法的“一个中心原则”,这就是“越权无效”原则。[④]“公共当局不应越权,这一简单的命题可以恰当地称之为行政法的核心原则。”[⑤]这个核心原则正是英国法治原则和议会主权原则的直接后果。因为,根据法治原则,政府行使权力的所有行为,即所有影响他人法律权利、义务和自由的行为都必须说明它的严格的法律依据,受到影响的人都可以诉诸法院。根据议会主权原则,议会制定的法律为最高法律,法院必须无条件地适用议会所通过的一切法律,不能审查议会所通过的法律是否合法。因此,行政机关的行为如果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以内时,法院就无权过问。也就是说,英国法院对于行政诉讼的管辖权,只在行政机关行为超越其法律权限时才发生。法院通过判例由此发展了著名的“越权无效”原则。这一原则是英国普通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的基础。

查看全文

行政法自然正义原则管理论文

摘要:自然法始于希腊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自然正义则是批判是否合乎公平正义的依据。自然法相信绝对价值的存在,追求普遍妥当的法律原则或正义标准。故自然法已成为“实定法”之指导原则、批判标准与衡量内在正义之准则,是在法律秩序的合理性与公正性两方面所需要的最低条件,并成为检证“实定法”本身妥当性的基础。本文就自然正义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实现和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自然法自然正义英美法

1自然法概述

1.1自然法与正义

在这里,我基本上是将正义与公平在同一层面上使用了。自然法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应当是首先必须解决的。一般说来,自然法理论是从用来区分合乎自然的人类的行为,所谓“自然”(Nature),可从“人性”(Natureofman)、“社会性质”(NatureofSociety)甚至是事物本质(NatureofThings)而演泽出人类行为完善无缺的规范。H.Kelsen认为自然自然法论者所主张的“自然”因时代与地域的差异而有不同。有时是指神,有时则指人性、历史、社会的法则,且都主张绝对的价值或正义存在于自然之中。

自然法思想渊源久远,自希腊哲学,经罗马时代、中世纪、宗教革命,而至近世,每一时代的自然法论者均有其独到见解。归纳其共同点,可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所适用的行为规则,并不限于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法律。在国家所制定的行为规则以外,存在有更普遍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间与空间及不同社会之中。这种人类行为规范并非由任何人所创设,而是根据理性人的基本需要而存在,故可被人的理性认识。[②]这是一切个别行为规则之源泉;并构成批判一切人为规则内容的善恶与公平的准则。换言之,自然法学者均承认有一种较高或理想之“法”存在,并认为它是“实证法”(也可称为“制定法”)的终极目标,且承认其绝对价值而追求绝对的正义。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勃兴,经验科学取代了理性运用,自然法思想因而趋于没落,由法实证主义取而代之。然而,法实证主义的观点却狭窄而偏激,导致法律最终成为统治者的意志表现,使元首的意志成了法律与正义的根据,导致武断与罪恶的法律产生。至“二战”后,自然法思想卷土重来,自然法由追求绝对正义转而寻求可适用于当前环境的理想标准,这种标准成为制定法的指导原则,甚至成为批判制定法的依据。

查看全文

国家行政法程序正义原则论文

摘要程序正义是英国行政法的标志性原则。该原则是在行政权急剧扩张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普通法院将起初用以规范司法权的自然正义原则适用于控制行政权,并根据行政行为的特点加以调整。避免偏私是程序正义原则的基本要求,而公平听证则构成了程序正义原则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英国行政法;自然正义;程序正义;避免偏私;公平听证

英国是普通法系的母国,是世界宪政与法治的发源地。程序正义集中代表了英国的宪政传统与法治精神,是行政法的标志性原则。该原则不仅构成了美国、加拿大等普通法系国家程序正当思想的直接渊源,而且对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程序立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正如F·弗兰克福特大法官所言:“自由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守程序保障的历史。”追溯程序正义原则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其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英国行政法的本质,深入理解普通法系国家行政法的特征,而且对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程序正义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程序正义原则在英国行政法上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深刻的社会原因。概言之,古老的自然正义理念是该原则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普通法院的权威地位是该原则得以形成的制度基础,而行政权在近代英国的急剧扩张则构成了该原则得以发展的社会原因。

查看全文

环境正义研讨论文

摘要:环境正义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黑人因为垃圾倾倒问题提出抗争,引发美国社会公众与学者的声援,进而提出了环境正义这个新的伦理概念。本文主要着眼美国“环境正义”的概念和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评价美国环境正义的内容和应用:我们对于环境正义诸多方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环境正义给环境政策博弈中的每个参与主体带来变化;环境正义更关注和强调同时代在环境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不正义现象及矫正;环境正义揭示了环境利益通常表现为强势群体的利益;环境正义关心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面临的环境胁迫及其解决之道;环境正义运用了平等原则解决环境权利和义务。恰当的环境正义理论有着极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为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对于构建中国环境正义理论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正义;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正义论

Abstract:TheresearchofenvironmentaljusticebeganinUSAwhentheAmericanblackstruggledagainstthewastedumpissuesinthe1980s.Later,supportedbytheAmericanpublicandtheacademiccircle,thestruggleledtotheemergenceofanewethicalconcept,namelyenvironmentaljustice.Thispaperevaluatestheacademicandpracticalvaluesoftheenvironmentaljusticetheorybyanalyzingthisnewconceptand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Intheestablishmentofthetheoryframework,manyconceptsneedclarifying.Thetheoryhasbroughtchangestoparticipantsofenvironmentalpolicysystem.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rightsoftheweakgroupratherthanthestronggroupinenvironmentalbenefitallocation.Environmentaljusticefocusesontheenvironmentalcrisisofsocialgroupswithdiversifiedeconomicandculturalbackground,andbesides,solutionsarestudiedbasedontheequalityprincipleinenvironmentalrightsandduties.Thetheoryof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presents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ethicsandtheestablishmentofenvironmentalfriendlysociety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aljustice;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justicetheory

正义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社会的每个具体领域均涉及正义问题,如经济、政治、法律、国际关系、教育和文化等。对“环境正义”给予特殊的关注,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环境问题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凸现了公平和正义的分量。[1]因为环境问题主要由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构成。地球的有限性无法改变就有必要对人口及经济发展进行控制。而限制谁的自由和发展则关乎正义问题。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凸现了分配的正义。第二,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类共同的行动,而公平又是统一行动的前提。环境正义问题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格局,也标志着对生态危机成因及其解决之道的认识或反思的深化。

一、“环境主义”概念

查看全文

国外环境正义探析论文

摘要:环境正义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黑人因为垃圾倾倒问题提出抗争,引发美国社会公众与学者的声援,进而提出了环境正义这个新的伦理概念。本文主要着眼美国“环境正义”的概念和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评价美国环境正义的内容和应用:我们对于环境正义诸多方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环境正义给环境政策博弈中的每个参与主体带来变化;环境正义更关注和强调同时代在环境利益分配时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行为不正义现象及矫正;环境正义揭示了环境利益通常表现为强势群体的利益;环境正义关心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所面临的环境胁迫及其解决之道;环境正义运用了平等原则解决环境权利和义务。恰当的环境正义理论有着极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为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对于构建中国环境正义理论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正义;美国环境正义运动;正义论

Abstract:TheresearchofenvironmentaljusticebeganinUSAwhentheAmericanblackstruggledagainstthewastedumpissuesinthe1980s.Later,supportedbytheAmericanpublicandtheacademiccircle,thestruggleledtotheemergenceofanewethicalconcept,namelyenvironmentaljustice.Thispaperevaluatestheacademicandpracticalvaluesoftheenvironmentaljusticetheorybyanalyzingthisnewconceptand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Intheestablishmentofthetheoryframework,manyconceptsneedclarifying.Thetheoryhasbroughtchangestoparticipantsofenvironmentalpolicysystem.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rightsoftheweakgroupratherthanthestronggroupinenvironmentalbenefitallocation.Environmentaljusticefocusesontheenvironmentalcrisisofsocialgroupswithdiversifiedeconomicandculturalbackground,andbesides,solutionsarestudiedbasedontheequalityprincipleinenvironmentalrightsandduties.Thetheoryof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presents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ethicsandtheestablishmentofenvironmentalfriendlysociety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aljustice;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justicetheory

正义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社会的每个具体领域均涉及正义问题,如经济、政治、法律、国际关系、教育和文化等。对“环境正义”给予特殊的关注,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环境问题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凸现了公平和正义的分量。[1]因为环境问题主要由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构成。地球的有限性无法改变就有必要对人口及经济发展进行控制。而限制谁的自由和发展则关乎正义问题。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凸现了分配的正义。第二,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类共同的行动,而公平又是统一行动的前提。环境正义问题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格局,也标志着对生态危机成因及其解决之道的认识或反思的深化。

一、“环境主义”概念

查看全文

绍尔斯正义论伦理思想透析

论文关键词:正义论伦理定性道德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正义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瀚·罗尔斯的一部扛鼎之作,被誉为“二次大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在这里我们综述一下中外学者对《正义论》中伦理思想的探讨,对我们更好地了解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尔斯对于正义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批判传统的功利主义,他进一步概括传统社会契约论,提供一种对正义的系统解释,以作为可行的选择对象替代占支配地位的传统的功利主义。这种系统解释的结果,就是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

一、规范伦理学的定性研究

在《正义论》出版之前西方曾有过“规范性的道德哲学是否还有意义”的疑问和讨论,而罗尔斯的《正义论》重开西方规范伦理学探究新风。因此,中外学者大都将《正义论》中的伦理思想归类或定性为规范伦理学。在中国,万俊人、白羽、周旺生、吴冠军等许多学者皆如此认为。在万俊人看来,罗尔斯正义论研究的杨L和最终目的是两个正义原则,只不过罗尔斯的伦理规范主要是对社会的规范,而非对个人的规范,所以罗尔斯的伦理学仍然属于规范伦理学范畴。白羽等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我认为《正义论》中的伦理思想更确切地应该定位于应用伦理学范围。首先,《正义论》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民权运动、黑人抗暴斗争等,当时的贫困现象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其中,越南战争和黑人抗暴斗争对于罗尔斯思考和解决正义问题影响尤大。他认为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均和金钱转化为政治影响是美国卷入这场不义之战的原因。在这种现实的背景下,罗尔斯的《正义论》所探讨的平等自由、公正机会、分配份额、差别原则和代际正义等问题,恰似以一种伦理的方式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其次,罗尔斯用“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社会”来表示他要构建的以自由为基础的实质平等的社会,在他看来,这种社会是一种“政治正义的社会”,它要贯彻的是“政治的正义观念”。他所讲的是一种政治哲学,而政治哲学作为关注政治问题的伦理学,我们可以称其为政治伦理学,就其属于“政治伦理学”而言,它又应该属于“应用伦理学”范围。最后,在当今时代.社会不公平的问题日益凸显,或说大家对社会公平的更加重视,《正义论》对于我们深化对社会正义问题的认识,解决政治、经济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公平、正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查看全文

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转型时期,且不论国际局势的动荡,单单着眼于国内的社会现状就已经是境况堪忧。社会暴恐事件频频发生,官民矛盾日益激烈,贫富差距从未如此显著,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制度脱节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正义的长期缺失。反观罗尔斯的《正义论》,其出现的时机正是美国的社会问题初显端倪之时。实际上我国社会对正义问题的处理已经严重滞后,如何以一种公平的正义观来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应成为当务之急。由此,对中国当下来说,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罗尔斯《正义论》里面有关的正义的论述,其正义原则对于充分解决公正、公平、平等这一问题,具有广泛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罗尔斯正义理论提出的目的

在罗尔斯看来,功利主义没有认真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从原则上来说,功利主义允许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这样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对于功利主义者来说,自由、义务、权利等等都只是为了达到功利最大化的手段。因而,极端来说,在功利主义原则指导下,奴隶社会或等级制度都是被允许的。罗尔斯是坚定的权利主义者,他的正义观主张,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确定不移且绝不容许侵犯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权利,这与功利主义的观点完全不同。客观来说,罗尔斯的批评十分有力,其论证可以说暴露了功利主义的最大弊端。可以说罗尔斯还是通过这种批评揭示了功利主义理论内部的严重问题,为其试图取代功利主义的目的实现了第一步。

二、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内容

在深刻地指出了功利主义的不足之处,并且革命性地重塑契约论之后,罗尔斯此时就可以顺利地提出自己的正义观,也即“作为公平的正义”。罗尔斯将他的正义观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一般正义观与特殊正义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后者为前者的一种特例。按罗尔斯自己的说法,一般正义观可以表述为“所有的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社会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至于特殊正义观,就是指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这也是其正义观的理论核心。

(一)第一个正义原则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和谐观分析论文

摘要:社会正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维。社会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能采用西方社会的正义观,也不能因袭中国传统的正义观,而是需要有和谐的正义观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和谐正义观既不同于形式正义观,亦有别于实质正义观,它旨在寻求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和谐,发挥二者在推动社会进步上的积极作用,因而可以视为一种新的类型的正义观。和谐正义观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的实践是一致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正义观;形式正义;实质正义;和谐正义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原刚,其他任何原则都不能也不应逾越社会正义的要求。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将社会正义作为首选价值。社会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能采用西方社会的正义观,也不能因袭中国传统的正义观,而是需要有和谐的正义观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这既是正义观的历史性、具体性的逻辑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

一、近代正义观的历史嬗变

在西方思想史上,正义最初作为宇宙论的一个理念,体现在公元前九世纪左右写成的《伊利亚特》和《奥德塞》等文本中。公元前八世纪以后,随着古希腊城邦的建立和立法活动的发展,正义与德性、正义与理性和正义与法的关系,逐步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重要问题。古希腊罗马时期,正义被视为是善的显现,因而是一种美德;它源自于人们的选择,是理性对本能的抑制,故而是人性光辉的表征;依理性建立的国家和制定的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故而应成为判断行为是非和善意的标准,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这种正义观在中世纪被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们加以“神圣化”,原本是人世间的正义反而成了上帝赐给人类的福音。

文艺复兴以后,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的正义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从对神的信仰转到了对人的尊重;在内容上,从要求人们各守其位转到了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在形式上,从服从上帝的法律转到了制订人间的法律;在标准上。从《圣经》转到了人的理性。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正义研究

[摘要]新时代高等教育处于内涵式发展攻坚阶段和体制机制改革深水区。高等教育正义正朝向基于基本权利的正义方向发展,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向往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要实现高等教育正义,明确高等教育正义内涵、目标及可能的实现路径是前提,马克思高阶正义思想正为我们回应这个时代问题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高阶正义;高等教育正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正义

公平正义历来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自由主义正义理论以“组织良好的社会”的“立宪民主社会”为前提,但罗尔斯又指出:“现存的各种社会形态当然很少是在这个意义上组织良好的。”[1]由此观之,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目标在于使“立宪民主社会”更加符合“组织良好社会”正义的要求,不会触及超越这种社会制度本身的更高层次的正义问题。与罗尔斯不同,马克思正义理论“是对作为一个目标的制度的正义与否的追问,而非对现实生活的制度正义性进行规范和辩护的正义理论”[2]。在我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的当代社会,高等教育不再是遗世独立的“象牙塔”,而是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情况下,以理论研究为主来回应现实社会要求的自由主义正义理论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正义的现实需求,而以现实社会和历史原则为基点、立足“人类社会”的马克思主义高阶正义成为阐释高等教育正义的首选。

一、马克思主义高阶正义立场的展现

马克思是否反对用正义说明问题?这是在探讨正义问题时必须要厘清的问题。马克思正义观与自由主义“应得正义论”有着根本区别,在马克思看来,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自然正义原则”,正义必然“内在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并与特定历史条件相关联。(一)以批判“应得正义原则”为基本前提。自柏拉图至罗尔斯,“应得”被看作是正义的基本内涵,正义即给应得者其所应得的“善品”。“在应得正义论中,应得者之所以应得,完全在于善品对于应得者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所属关系,无论善品是权利、荣誉、职位还是财富”[3]。应得正义论以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天然正义为前提,为私有制下私有财产的不公平分配进行辩护,而判断何为所得者其所应得的依据是作为被分配对象的“善品”与应得者之间的特殊所属关系,但这种所属关系如何确定?“权利和自由、权力和机会、收入和财富”[4]作为可分配的基本善品,在实际分配中如何实现按应得原则进行分配并切实保障?应得正义论的善品包含政治善品和物质善品,在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的当代社会,已经实现了政治权利的自由,但在物质善品的分配上,特别是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成为应得正义论面临的最大难题。在马克思看来,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应得正义论之所以应该受到批判,并不是说个人权利不值得追寻,相反对个人权利的追寻是马克思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东西,而是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应得正义论主张的个人权利具有一定欺骗性。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以批判自由主义应得正义论为基本前提,在逻辑上是一个从低位阶向高位阶过渡、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相对应的序列[5]。在马克思看来,正义原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换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环境。马克思讨论过的正义原则有:权利原则、贡献原则、需要原则,其中权利原则和贡献原则属于低位阶的权利正义原则,需要原则是更高位阶的正义原则,这三大原则在逻辑上是一个从低位阶向高位阶过渡的序列,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相对应。马克思在处理不同位阶的正义原则时,总是用高阶正义原则解释和批判低阶正义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不同正义原则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权利原则为核心;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以按劳分配为表现形式的贡献原则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正义原则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制度表现形式的需要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6],才达到需要原则适用的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正义原则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特征与自由主义“应得正义论”争锋相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批判“应得正义论”的过程中奠定了其基调。(二)以“人类社会”的正义为立足点。马克思政治哲学致力于追寻实质层面的“人的解放”,故而以“人类社会”的正义为立足点正是马克思正义观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并尖锐地指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但宗教、财产等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7]。鉴于此,马克思正义理论跳出自由主义正义的藩篱,站在“人类社会”的高位阶为其正义理论设立起一个全新的框架,并以实现“人的解放”为其正义观的浓重底色。在马克思正义框架里,权利不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需要更高正义准则对其进行不断修正和规范[8]。“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9]。旧唯物主义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物性的相互联系,将“社会”看作是一个“人人互为手段”而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10]。在物性的相互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物性被动的关系。在黑格尔看来这就是一种人人各安其职的社会组织形式,“需要和手段,作为实在的定在,就成为一种为他人的存在,而他人的需要和劳动就是大家彼此满足的条件。当需要和手段的性质成为一种抽象时,抽象也就成为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定”[11]。马克思则致力于通过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消灭私有财产,进而消灭宗教本身,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而“人类社会”的正义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公平生产、分配基础上的社会正义,致力于实现人们之间的“实质平等”而非形式平等的正义。在马克思看来,大多数人生活得幸福与否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正义的标准,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制度下的“形而下”正义,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法权正义,掩盖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不正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人们根本无法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其宣扬的自由是虚假、根本无法实现的[12]。因而立足于“人类社会”的正义才是实质层面的、以“人的解放”为底色的正义。(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关切。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当代政治学家特别强调正义的道德价值,正义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层面的规范,与权利和义务紧密相关,正义只能在存在着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地方发挥作用,只是一种评价社会基本制度正当性的标尺。马克思高阶正义思想则认为,正义关乎制度而不关乎道德,并且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具体来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13]:一是个人需要的全面发展,包含“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14]两个层面。人的需要是其从事一切活动的源泉,人的各方面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二是个人能力(脑力和体力)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5]。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包括思维能力”[16],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要”[17];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必定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人,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有自己的独特标识;四是个人社会关系的多方面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8],而“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9]。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层面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决定着一个人最终发展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美好生活之需要。“……只有通过大工业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的和实际的公共事务”[20]。而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唯一路径。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高阶正义理论的建构与高等教育正义

查看全文